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當年什麼水庫為北京供水
擴展閱讀
廣州看多動症哪個醫院 2025-05-23 05:14:15

天津當年什麼水庫為北京供水

發布時間: 2022-07-18 21:23:43

1. 湖北丹江口水庫於2014年向北京、天津、河南、河北等地供水,蓄水量將達290億立方米,比北京密雲水

設密雲水庫蓄水量是X億立方米
26X+4=290
X=11

2. 本來就缺水的華北各省為什麼要向北京供水

要在水資源不豐富的華北平原上建立一個北京城市並不容易。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北京市水務局籌集到這么多水,真讓人心碎。許多北京人可能不知道,北京是世界上供水渠道最復雜的最大城市之一。當出現缺水時,北京可以使用多達22個水源,以確保城市用水。

當然,水庫里的產品基本上也是北京人消費的。老北京知道在河邊吃燉魚是一種樂趣。冬天和夏天不一樣。事實上,說到密雲水庫,我們不得不提到北京西北的另一個重要水庫官廳水庫。這是一個屬於永定河系統的水庫。京密引水渠末端使用的永定河引水渠,原來是從官廳水庫引水進城的。官廳水庫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用於穩定北京老母親河桑乾永定河的供水。

3. 地理題,南水北調開通了,請問那麼南水北調中線是將什麼水庫的水調到北京天津

你好,中線是從丹江口水庫調水,三峽水庫作為補充水源

4. 為什麼北京與天津之間要間隔河北的一小部分

歷史遺留問題。。。
中國最大的一塊飛地,就在中國直轄市最密集的地方:北京和天津之間,那塊飛地就是河北省廊坊市的北三縣(三河、香河、大廠)。北京和天津共同把這塊屬於河北的區域包圍起來,在那裡的燕郊鎮距離天安門只有30公里,這個距離遠遠小於密雲、懷柔、延慶等北部郊縣到城裡的距離,經濟也比那裡發達;同樣,勝芳到天津的距離也只有30公里左右,遠遠小於薊縣到天津的距離。那麼,為什麼在新中國的行政圖中,這兩個直轄市要製造一塊飛地,舍近轄遠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水源。

遷城為水

影響北京城建的主要有兩大水系,西南的永定河水系和東北的潮白河水系。今天的北京基本就在這兩條大河中間的位置。

三千年來,從西周的燕國都城到明清的北京城,北京的城址曾有過數次遷移。北京古代城址所以要這樣遷移,就是與當時水源的布局和變化有直接關系。

周初燕都發源於房山以北山區的聖水旁(今大石河、琉璃河),但聖水因發源於山中,漲落劇烈,不利於城市安全,東周時以薊為都遷至今北京宣武門以南一帶,直至東漢。這是因為東漢以前,永定河故道即今積水潭、北海、中南海、龍潭湖一線,也就是後來的高梁河水道。但永定河變道在東漢末年破壞了薊城。在東漢以後,北京城位移到了廣安門內外一帶,依城市西部的西湖(今廣安門外蓮花池)。當時西湖水及其下流雖小於永定河水,但比永定河安全,這反映了北京先民在選擇城址方面的重要嘗試,他們一直在努力尋找一個既能為城市提供充分的用水,又不會危害城市安全的合理的水源。應該說,依傍西湖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所以自東漢以後直至金亡,其間1000餘年再沒有遷移過。即使元朝建造大都城以後,其作為舊南城也仍然未廢。

元朝遷建大都城,主要是因為西湖水量衰微,不足應用,所以改依東北的高梁河水系。另外,元大都還引用北自昌平白浮神山泉、北沙河、東沙河,西自玉泉山、西山的諸多水源。明清時期,北京主要依靠玉泉山、西山諸泉,水源問題已感困難,雖然沒有到必須再次遷城的程度,但清代西郊園林的大規模興建,皇帝常年在圓明園中聽政,其意十分明顯,反映了北京布局和政治重心受水資源的影響而向西轉移。

為城引水

1949年以後,北京城的水源始終也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為此,五六十年代開辟了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從北京西部引永定河、東北部引潮白河水。

永定河引水渠的引水口在石景山三家店,在這里築了一條攔河壩,引水東到北京西便門。但是永定河流量變化很大,不需要時,它洶涌而來;需要水時,它也乾涸待澤。況且近年來永定河上游地區氣候乾旱,實際價值已成問題。因此今日北京實際上主要依重的是東部潮白河水系。

京密引水渠從密雲水庫取水,中間穿過懷柔水庫,自昌平以下,經昆明湖,與永定河引水渠匯合,入玉淵潭和護城河,大致就是元代郭守敬白浮瓮山引水渠舊線。它的建成,標志著北京城市所依賴的主要水源實質上已不再是西部的高梁河水系,而轉為東部的潮白河水系,城址雖沒有遷移,但所依靠的水源卻發生了根本的轉移。

但無論如何,京津地區脆弱的已經很難滿足這里人口和經濟的增長(現在京津冀地區有1億左右的人口)。所以從五十年代起,就有人提出「南水北調」的設想。

現在這個史無前例、世界罕見的調水工程已經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取水,向北穿淮河、黃河,經河北從房山馬河進京,沿線經大石河、小清河、永定河,入市區後,從岳各庄環島沿西四環北上,最後進入頤和園的團城湖。這個工程不亞於中國歷史上的京杭大運河。

向河北要水要地

1958,「大躍進」開始了,這一年,對於生活在京津冀北的普通百姓來說,不僅僅意味著是一場政治運動的突如其來,區劃調整和戶籍制度的變革將給他們未來幾十年的生活造成深遠影響。

這一年,天津被取消了直轄市的地位,河北省政府從保定遷往天津。

也是這一年,3月份,河北省的通縣、順義、大興、良鄉、房山5個縣和通州市劃歸了北京市,這些地方就是現在北京六環邊的第一圈衛星城;10月,河北省懷柔、密雲、平谷、延慶四個縣再次劃歸北京市,這些北部長城腳下的縣,每個都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水庫。這是北京建國後歷史中最大規模的一次擴界,也基本成就了現有的行政區劃格局。

在這段歷史中,北京和河北的利益博弈我無從細查,但有一點是可查的,那就是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1958年密雲水庫動工了。當時的工程「運動」很大,

歷史非常巧合的還有,和密雲水庫同期開工的還有遠在湖北的丹江口水庫,50年後這里成了南水北調的起點。

建國後,河北一直以京津護城河的角色出現,無償地向京津提供著供水等義務,京津水需求量越來越大,河北不得不勒緊褲腰帶作出犧牲。1952年官廳水庫修建時,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懷來縣城正好位於水庫的中心地帶,被迫搬遷。官廳水庫和密雲水庫是由河北和北京共同修建,建成之初,水資源由雙方共享,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北京用水吃緊,河北放棄了對這每年9億立方米用水的分享。

同樣向河北提出需求的還有天津。

1967年天津恢復為直轄市,1973年薊縣劃歸了天津市——因為這里有於橋水庫。於橋水庫之於天津,類似密雲水庫之於北京。1983年,又實施了引灤入津跨流域調水工程,河北每年向嚴重缺水的天津供水10億立方米。

平谷、密雲規北京,薊縣歸天津,三河、香河、大廠留給了河北,最終成為現在京津之間的那塊飛地。

5. 湖北丹江口水庫於2014年向北京,天津。河南,河北等地供水,畜水量將達290億立方米。比北京密雲水

解:設密雲水庫蓄水量是X億立方米。
26x+4=290
解:26x=28
X=11 答:密雲水庫蓄水量是11億立方米

6. 河北在北京與天津之間有一塊飛地,是怎麼回事其形成歷史能否介紹一下

向河北要水要地

1958,「大躍進」開始了,這一年,對於生活在京津冀北的普通百姓來說,不僅僅意味著是一場政治運動的突如其來,區劃調整和戶籍制度的變革將給他們未來幾十年的生活造成深遠影響。

這一年,天津被取消了直轄市的地位,河北省政府從保定遷往天津。

也是這一年,3月份,河北省的通縣、順義、大興、良鄉、房山5個縣和通州市劃歸了北京市,這些地方就是現在北京六環邊的第一圈衛星城;10月,河北省懷柔、密雲、平谷、延慶四個縣再次劃歸北京市,這些北部長城腳下的縣,每個都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水庫。這是北京建國後歷史中最大規模的一次擴界,也基本成就了現有的行政區劃格局。

在這段歷史中,北京和河北的利益博弈我無從細查,但有一點是可查的,那就是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1958年密雲水庫動工了。當時的工程「運動」很大,甚至遠在廊坊的我的祖父和曾祖父都參加了勞動大軍。同年,懷柔水庫建成。

歷史非常巧合的還有,和密雲水庫同期開工的還有遠在湖北的丹江口水庫,50年後這里成了南水北調的起點。

建國後,河北一直以京津護城河的角色出現,無償地向京津提供著供水等義務,京津水需求量越來越大,河北不得不勒緊褲腰帶作出犧牲。1952年官廳水庫修建時,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懷來縣城正好位於水庫的中心地帶,被迫搬遷。官廳水庫和密雲水庫是由河北和北京共同修建,建成之初,水資源由雙方共享,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北京用水吃緊,河北放棄了對這每年9億立方米用水的分享。

同樣向河北提出需求的還有天津。

1967年天津恢復為直轄市,1973年薊縣劃歸了天津市——因為這里有於橋水庫。於橋水庫之於天津,類似密雲水庫之於北京。1983年,又實施了引灤入津跨流域調水工程,河北每年向嚴重缺水的天津供水10億立方米。

平谷、密雲規北京,薊縣歸天津,三河、香河、大廠留給了河北,最終成為現在京津之間的那塊飛地。

7. 南水北調的供水區域

「南水北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東線工程起點位於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中線工程起點位於漢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庫,供水區域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個省(市)

工程方案構想始於1952年。自此,在歷經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後,調水方案獲得一大批富有價值的成果。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

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干線總長度達4350公里。 東、中線一期工程干線總長為2899公里,沿線六省市一級配套支渠約2700公里。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調水400億立方米

記者從水利部獲悉,截至2021年7月19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自陶岔渠首累計調水入渠水量達400億立方米,向河南省供水135億立方米,向河北省供水116億立方米,向天津供水65億立方米,向北京供水68億立方米。

其中,向津冀豫生態補水59億立方米。中線工程已成為京津冀豫沿線大中城市地區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增加至7900萬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南水北調

8. 為解決天津市水荒的問題,我國修建了什麼水利工程

歷史上為解決天津市用水,中央人民政府和兄弟省市給予了大量的支援,北京市的密雲水庫、河北省的岳城水庫、崗南水庫都曾向天津市供水。由於華北地區連續乾旱,1981年中國國務院決定:限於蓄水能力,密雲、官廳水庫今後只向北京市供水,不再向天津市、河北省供水,為緩解天津市的水荒,將臨時引黃河水調劑。天津市自七十年代以來,共四次引黃河水,其中1981、1982年分別引黃河水4.47億立方米、6.3億立方米。

9. 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主要來自哪裡

丹江口水庫。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從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調水,在丹江口水庫東岸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鎮境內的工程渠首開挖乾渠。

通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防城埡口,沿華北平原中西部邊緣開挖,經滎陽隧道穿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向北,流入團城湖北京頤和園。

主要供水渠位於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受水區有南陽、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安陽、邯鄲、邢台、石家莊、保定、北京、天津。

重點解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缺水問題,為沿線十餘個大中城市提供生產、生活、工農業用水。供水面積15.5萬平方公里,輸水乾渠總長1277公里,天津輸水支線155公里。



(9)天津當年什麼水庫為北京供水擴展閱讀:

關於「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的其它介紹: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一項宏偉的生態工程和民生工程。受水區年均缺水量在60億立方米以上,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得不靠大量超采地下水維持,從而造成地下水大范圍、大幅度下降,甚至部分地區的含水層已呈疏干狀態。

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後,初期年均調水量95億立方米,後期根據需要進一步擴大調水規模,可使受水地區的缺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生態環境將有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