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坦兒」是哪個地方的方言
天津
老坦兒是天津方言詞彙之一,原意指從農村到城市裡來的人,現代意用以形容人的思想陳舊,或是指穿著或是行為的過時落後,成為用來瞧不起人的貶義詞。老坦兒一詞的來歷:天津唐山一帶的方言,天津人說話帶兒化音所以叫"老坦兒",老坦兒指說話口音很中的北方人。在過去專指唐山人,素有唐山老坦兒之稱,並沒有貶義,後來人們特指天津以外的農村人,老坦兒一詞被用來形容他人沒見識、土氣等,成為用來瞧不起人的貶義詞。
老坦兒一詞的來歷:天津唐山一帶的方言,天津人說話帶兒化音所以叫「老坦兒」,老坦兒指說話口音很中的北方人。在過去專指唐山人,素有唐山老坦兒之稱,並沒有貶義,後來人們特指天津以外的農村人,老坦兒一詞被用來形容他人沒見識、土氣等,成為用來瞧不起人的貶義詞。
相當於上海話里的「鄉下人」,北京話里的「土老冒兒」
也被用來說對方沒有見過世面,朋友之間的打趣或自嘲
舉例
1、你兩手別那麼插著行么,多坦兒啊。
2、你看「現在」誰還穿內樣的軍大衣,坦兒爺,打哪村兒來的。(天津用朋友開玩笑的一種方式
2. 現在的唐山原來是古代的什麼地方
唐山有著悠久而光榮的歷史。據考古證實,在遠古時代,唐山的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爪村文化遺址距今約45000年,孟家泉人的發現,至今有約17000年,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在灤縣的東灰山,遵化的君子口等處都有發現.自50年代起,唐山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達20多處,今唐山市內的大城山,遷西的西寨村、遷安的安新莊三處遺址具有代表性,它說明人類文明的歷史時期當時在這里已經開始。90年代後考古發現進一步證明,唐山人在這塊土地上早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灤河流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唐山在商周時代屬北方侯國孤竹國的地域,當時,人們由木炭燒制、條混盤築的方法製作三足、平底陶器,已經會製作和使用青銅器,孤竹國伯夷、叔齊的故事流傳至今。戰國時唐山為燕國轄地,當時社會生產力比以前有了明顯提高,經濟和文化向前發展一大步,有了多且精的陶器、銅器。武器和生產工具銅制、鐵制並見。秦漢時唐山為右北平郡、遼西郡、屬幽州。西漢時已經開始學習種植水稻,興修水利,同時也使冶鐵、鑄鐵、煮鹽業發達起來,設官吏專門統管鹽鐵。魏、晉、南北朝時期唐山地區仍分屬幽州的右北平郡和遼西郡,聚居在這里的各民族相互取長補短,實現著民族文化的融合。隋朝把漢代的州、郡、縣三級行政改為州、縣兩級,今唐山地區東部屬北平郡。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親率10多萬唐軍東征高麗(統治區在今遼河以東及朝鮮半島北部)。經過半年多的苦戰,雖然奪取了十幾座城池,但在攻打安市城時,遇到了高麗軍隊的頑強抵抗,久攻不克,糧草將盡。遼東早寒,草枯水凍,唐太宗於九月下令班量。太子李治從長安千里來迎。 唐太宗率3000騎後入臨渝關(今山海關),在今灤縣一帶和太子相遇。此時,唐太宗所穿的戰袍已舊敝不堪,為他獻上了新衣。之後又途經今唐山回都。唐太宗率軍途經唐地,曾在大城山上屯駐,以後此山遂名"唐山",這是唐山得名的開始。後來的《永平府志》、《大清一統志》、《畿輔通志》、《灤洲志》、《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史志對此有過記載。大城山下的成鮮水(今陡河)遂名"唐溪"意為唐山腳下的河水;河上建橋名曰"唐山橋"。唐山橋 西一業形成的村莊稱橋頭屯(今路北喬屯)。 唐太宗東征在今唐山地區留下了許多有關地名的傳說。 釣魚台。傳說唐太宗東征駐兵唐山時,曾到今大城山北側河岸邊觀賞風景,放線垂釣,後這里稱釣魚台,名稱沿用至今。 晾甲山。相傳唐太宗率將士行軍,適值大雨滂沱,將士鎧甲盡濕,於是在大城山東1公里處山丘上晾鎧甲,後人遂將該山稱作晾甲山(晾甲坨),後又演變成亮甲山(亮甲坨)。今稱賈家山,在唐山鋼鐵公園院內。 三跳澗。在今遷安市東15公里處,相傳唐太宗東征時普躍過此澗。澗帝有試劍石。 擂鼓台。今灤縣西百里,相傳唐太宗曾在此學習擂鼓動御敵。 謊糧坨。在今灤縣城南25公里,相傳唐太宗以此謊敵。 唐山土城。在今市區內,遺址無考。 亮甲店。在今玉田縣城東南11公里處。相傳唐太宗東征時遇雨,晾甲於此,故名,後用諧音稱亮甲店。 還有曬甲坨、曬甲嶺、廒里井、擋駕庄、馬棚峪、石臼坨島等。 唐朝出於屯兵和積糧的需要,在今唐山一帶建了許多城池,如平安城(今遵化平安城)、萬年城(今遷相三屯營北)、平州城(今盧龍縣)、馬城(今灤南馬城)等,還建築了一些要塞。又修建了興唐寺(在今唐山南郊)、凈覺寺(在今玉田)等寺廟。唐山原來是一個荒僻的村落,它是伴隨著煤炭資源的開發而發展起來的重工業城市。清政府為了開發煤鐵礦,光緒二年(1876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派輪船招商局總辦唐廷樞,諧同美國礦師馬立斯到開平鎮勘測,勘察結果很好。唐廷樞向李鴻章報告,認為要僱用洋匠,採用西法,開採煤鐵,大有作為。1877年,李鴻章指定唐廷樞主持開平煤礦的開采工作。因而當年建立開平礦務局,在橋頭屯買地造房,購置機器。隨著煤礦的發展,人口增多,商賈繁盛,1878年橋頭屯升格為鎮(喬頭鎮),與開平鎮平行。 1898年,喬頭鎮以鎮北有「唐山」,而改名為唐山鎮,此為唐山行政名稱之始。二十世紀初,唐山從工業鎮逐漸發展為工業城市。1928年,唐山鎮改稱唐山市,仍屬灤縣八區管轄。I938年1月正式建市。1948年12月唐山解放後,成立唐山市人民政府,屬冀東區。1949年8月為省轄市,1958年改屬唐山專區,1960年地市合並改為省轄市,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的新體制:地市合並,撤銷地區,今下轄2市、6縣、6區及兩個國有農場,總面積共有13472平方公里。
滿意請採納
3. 唐山以前叫什麼名字
唐山在古代叫鳳凰城。唐山,簡稱「唐」,河北省省轄市,位於河北省東部、華北平原東北部,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毗鄰京津,地處華北與東北通道的咽喉要地,是京津唐工業基地中心城市、京津冀城市群東北部副中心城市。
唐山因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句麗駐蹕而得名,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工業基礎雄厚,素有「北方瓷都」之稱。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座機械化採煤礦井、第一條標准軌距鐵路、第一台蒸汽機車、第一桶機制水泥,孕育了豐厚的工業文明。唐山是中國評劇的發源地,素有「冀東三支花」之稱的皮影、評劇、樂亭大鼓享譽全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4. 天津是北方曲藝的主要發源地,其中哪一項劇種源於唐山一帶,在天津發展壯大。
評劇
評劇又名「平腔梆子戲」,俗稱「唐山落子」、「蹦蹦戲」,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代表戲種之一,主要在華北、東北等地流行。它是在蓮花落、蹦蹦戲的音樂基礎上,逐步吸收並借鑒梆子、京劇的唱法形成的。
評劇的唱腔屬板腔體,曲調流暢自然。它的板式結構分為尖板、搭調、大安板、慢板、小安板、三捶、倒板、垛板、流水板,並有反調。伴奏以板胡為主,打擊樂器與京劇大體相同。
在近百年的歷史中,評劇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花為媒》、《牧羊圈》、《打金枝》、《杜十娘》、《人面桃花》、《玉堂春》、《馬寡婦開店》等。在現代戲的創作中,評劇也碩果累累。《小女婿》、《劉巧兒》、《金沙江畔》、《祥林嫂》、《江姐》、《洪湖赤衛隊》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5. 天津在古代叫什麼
天津在古代叫津沽、津門、直沽寨、海津鎮和天津衛。
天津,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開放城市和工商業城市。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也稱「津沽」、「津門」。
天津地區在商周時期即有人類居住,但作為城市則形成較晚。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位於運河北部、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漸重要,運河與「五河尾閭」(今海河)在市區三岔河口交匯,天津便以「三會海口」名於史冊。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天津所在地原來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區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
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修建京杭大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清末時期,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
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直隸總督衙門遷津。同年中華民國成立,天津改為縣,屬直隸省。
民國二年(1913年),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同年7月,直隸改稱河北,省會仍設天津,10月省會遷北平。
1930年6月,天津改為直轄市。同年10月,河北省會再遷天津,遂改為省轄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天津仍為直轄市。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劃為華北人民政府直轄市。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津被定為中央直轄市。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會由保定遷到天津。
1966年5月河北省省會再遷保定。
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復為直轄市至今。
(5)古代稱天津唐山一帶是什麼擴展閱讀: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天津位於中國華北地區,界於東經116 °43′-118°4′、北緯38°34′-40°15′之間。東臨渤海,西靠首都北京和河北,北部和南部與河北接壤,天津市總面積11916.85平方千米。
天津地處太平洋西岸,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天津市氣候屬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6]
截至2018年末,天津市下轄16個市轄區常住人口1559.60萬人。全市生產總值(GDP)18809.64億元,比,上年增長3.6%。
6. 為什麼中國有一個別稱也叫唐山
這幾個名稱都是外國人或在外國的華僑對中國的稱呼。前文曰封建社會以朝代名為國號,其中以秦、漢、唐三個國號影響較大。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談�6�1談異二�6�1漢人唐人秦人》說:「予昔在禮部見四譯進貢之使,或謂中國為漢人,或曰唐人。」「謂唐人者,如荷蘭、暹羅諸國。蓋自唐始通中國,故相沿雲爾。」他還說:「馬永卿引《西域傳》言:『秦人,我丐(給予之意)若馬』。註:『謂中國人為秦人。』」漢時,西域諸國稱中國為「秦」或「秦地」。
由「秦」之音,又產生了另外兩個名稱。
其一是「震旦」。古代印度人稱中國為Cīnsithāna,在佛教經籍中譯作「震旦」,也譯作「振旦」、「真丹」或「神丹」等。或曰譯為「震旦」較好,根據古代八卦的理論,東方屬震,是日出的地方,音義兼顧。而這個名字就是「秦」字的對音。東晉時人帛屍黎密多羅所譯《佛說灌頂經》卷六十三說:「閻浮界內有震旦國」,說的就是中國。
中國人有時也用「震旦」一稱,如唐代王勃所作《益州得陽縣善寂寺碑》:「蚊台蜃閣,俄交震旦之墟。」魯迅先生致蔣抑卮的信說:「近數日間,深入彼學生社會間,略一相度,敢決言其思想行為決不居我震旦青年之上。」
另一個經常使用的別稱是「支那」。據說它也是「秦」的對音,古代印度、希臘和羅馬等地人稱中國為Cian、Thin、Sinae等,佛教經文中譯作「支那」、「至那」、「脂那」等。唐代義凈所寫《南海寄歸內經法》中說:「且如西國名大唐支那者,直是其名,更無別義。」《宋史�6�1外國傳六�6�1天竺》中說:「太平興國七年,益州僧光遠至自天竺,以其王沒徙曩表來上。上令天竺僧施護譯雲:近聞支那國內有大明王,至聖至明,威力自在……伏願支那皇帝福慧圓滿,壽命延長。」另外,近代日本人也稱中國為支那。
「塞里斯」和「絲國」是古代希臘和羅馬人對中國的稱呼。原文為Serice音譯為「塞里斯」,義譯為「絲國」。這是由於中國很早已向西方輸出絲綢的原因——類似英語的「中國」意為「瓷器」。該名稱也顯示了中國古代對外友好和貿易交往的光輝一頁。
「唐」和「唐家」也是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這是由於唐朝鼎盛一時,聲名遠播,對外交往更加增多,所以宋代程大昌所作《考古篇�6�1詩論十四》中說:「唐人用事於西,故羌人至今尚以中國為唐。」而華僑則習慣稱中國為「唐山」。許地山所作《商人婦》中寫道:「我想你瞧我底裝束像印度婦女,所以猜疑我不是唐山人。」秦牧在《黃金海岸五十年的滄桑》中說道:「南軍北軍總在打仗,唐山總沒個安寧的日子。」都用「唐山」代表中國稱。
7. 古代時中國每個城市的名稱各是什麼
1、北京的古稱——大都、薊、幽州、涿郡、幽都、永安、宛平、燕山府、聖都、中都、大興、汗八里、北平、順天府、京師。
2、南京的古稱——金陵、建業、建康、江寧、石頭城。
3、杭州的古稱——臨安、錢塘、武林。
4、蘇州的古稱——姑蘇、吳郡、平江。
5、揚州的古稱——淮上、江都、廣陵、淮揚。
6、紹興的古稱——會稽、蠡城、越州。
7、西安的古稱——長安、大興城、京兆、奉元、西京。
8、開封的古稱——大梁、汴梁、汴州、東京、汴京。
9、洛陽的古稱——雒陽、斟鄩、洛邑、洛州、京洛、東洛、司隸、三川。
10、沈陽的古稱——盛京、奉天。
11、成都的古稱——錦官、益州、芙蓉城。
12、福州的古稱——三山。
13、荊州的古稱——江陵、郢都。
14、贛州的古稱——虔州、虔城、宋城。
15、長沙的古稱——星城、潭州。
16、天津的古稱——津沽、津門。
17、邯鄲的古稱——鄴城、磁州、洺州、大名府、廣平府。
(7)古代稱天津唐山一帶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主要古代城市名稱由來
1、天津意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樂帝朱棣在這里率領大軍渡過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
2、邯鄲城市名押an韻,邯鄲意為「邯山至此而盡」,鄲同「單」意思是山脈的盡頭,邯鄲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3、秦皇島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島,秦皇島是中國唯一用古代帝王稱號來命名的城市。
4、太原取「廣大的平原」之意。
5、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6、長治古稱「上黨」,明代在此地設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
8. 「老坦兒」是哪個地方的方言
天津 老坦兒是天津方言詞彙之一,原意指從農村到城市裡來的人,現代意用以形容人的思想陳舊,或是指穿著或是行為的過時落後,成為用來瞧不起人的貶義詞。老坦兒一詞的來歷:天津唐山一帶的方言,天津人說話帶兒化音所以叫"老坦兒",老坦兒指說話口音很中的北方人。在過去專指唐山人,素有唐山老坦兒之稱,並沒有貶義,後來人們特指天津以外的農村人,老坦兒一詞被用來形容他人沒見識、土氣等,成為用來瞧不起人的貶義詞。
9. 天津古稱是什麼
津沽、津門。
天津,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開放城市和工商業城市。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也稱「津沽」、「津門」。
天津所在地原為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區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國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
地理位置
天津位於東經116°43'至118°04',北緯38°34'至40°15'之間。市中心位於東經117°10',北緯39°10'。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
天津位於海河下游,地跨海河兩岸,是北京通往東北、華東地區鐵路的交通咽喉和遠洋航運的港口,有「河海要沖」和畿輔門戶」之稱。
北起薊縣黃崖關,南至濱海新區翟莊子滄浪渠,南北長189公里;東起濱海新區灑金坨以東陡河西乾渠,西至靜海縣子牙河王進庄以西灘德乾渠,東西寬117公里。天津市疆域周長約1290.8公里,海岸線長153公里,陸界長1137.48公里。
東、西、南分別與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滄州地區接壤。對內腹地遼闊,輻射華北、東北、西北13個省市自治區,對外面向東北亞,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天津、網路-天津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