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綠蟈蟈人工大約多少錢
擴展閱讀
從廣州如何開車去香港 2025-05-23 00:11:13
福州戶外老街在哪裡 2025-05-23 00:10:19
廣州雙胞胎如何分配學位 2025-05-23 00:05:06

天津綠蟈蟈人工大約多少錢

發布時間: 2022-07-19 11:14:52

❶ 哪裡賣綠蟈蟈

天津花鳥魚蟲市場
濟南英雄山花鳥市場

❷ 綠蟈蟈生活習性和發聲情況

綠蟈蟈多生在平原、農田、花生地、豆地、玉米地、菜地等農作物區。綠蟈蟈講究的是通體碧綠,不帶絲毫雜色,在滿目蒼茫的嚴冬里,這種大翡翠綠蟈蟈更能顯示自然之美,也格外耀目。

在冬季時期,一般綠蟈蟈價超過黑蟈蟈,就是因為綠色比黑色好看,觀賞價值更高。綠蟈蟈翅薄,一般叫聲偏高,但鳴聲沒有黑蟈蟈那樣響亮寬厚。綠色蟈蟈是雜食,但以捕食其它昆蟲為主。在飢餓時能自相殘殺,一般雌蟲吃雄蟲較多。

由於它能捕食一些害蟲,所以應合理捕捉利用。柞蠶區視為害蟲。植物方面除取食各種綠色植物外,也取食窩頭、米飯,豆腐、饅頭、炸餅等。

(2)天津綠蟈蟈人工大約多少錢擴展閱讀:

蟈蟈文化:

商周時期人們把蟈蟈和蝗蟲統稱為 "螽斯 ",宋朝人將蟈蟈與紡織娘混為一談,明朝才有了 "聒聒 "的稱呼, "聒聒 "和 "蟈蟈 "都是以聲名之,實際上 "聒聒 "和 "蟈蟈 "是一個等同的名稱。

中國人歷來視蟈蟈為寵物,宋代人開始畜熱養蟈蟈,明代從宮廷到民間養蟈蟈已經較為普遍。

明太監若愚在宮中記說到皇宮內有兩道門以蟈蟈的名字命名,一曰 " 百代" ,一曰 " 千嬰" ,這當然是延續了遠古時代對蟈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蟈蟈潮。

❸ 綠色蟈蟈

綠色蟈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狩獵、喧囂、靜謐、弱肉強食、驚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詞語。
2.了解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以及蟬的生活習性。
能力目標
1.學慣用快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並簡潔概括要點的方法。
2.體會文章富有文學筆法、生動活潑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3.體會並學習文中擬人的手法的運用。
德育目標
感受作者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獻身科學的信念。
●教學重點
品味鑒賞文章生動傳神的語言美;練習快速閱讀篩選並概括要點的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分析,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筆法特點;感受、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綠色蟈蟈》是一篇觀察隨筆,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妙趣橫生,在反復誦讀中體味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如擬人手法的運用及表達效果。
2.研討點撥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因其內容的生動有趣,課堂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自由探究的積極性,為深層把握文意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教師適當點撥、歸結,如文章突出的寫作特色。
●教具准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快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要點。鑒賞文章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孩提時代,知了唱歌、蟋蟀鳴叫、蜘蛛織網、螞蟻運食,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員,是我們天真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但隨著閱歷的增長,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賞玩的心境。19世紀的法國卻有一位用畢生時間為蟲子書寫歷史的人,他就是被稱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的法布爾,《昆蟲記》就是他以大量科學報告材料和文學氣質艱苦寫成的巨著,今天我們學習的《綠色蟈蟈》便是其中一篇。(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
法布爾與《昆蟲記》
1823年12月22日,法布爾生於法國南部一戶農民家中。童年時代就迷上了戶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鳥。在他不足19歲時就立志研究昆蟲。後來靠自學獲得了自然科學碩士、博士學位。1880年他用積攢的一小筆錢,在鄉間小鎮塞里尼昂附近購得一處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舊民宅,進一步研究活蟲子的計劃即將變成現實。他精神舒暢,用當地普羅斯旺語給這處居所取了個風趣的雅號——荒石園。年復一年,他守著心愛的荒石園,開足生命的馬力,不知疲倦地從事獨具特色的昆蟲學研究,把勞動成果寫進一卷又一卷的《昆蟲記》。他就是這樣,孤獨、歡欣、清苦、平靜地度過了35年餘生。
《昆蟲記》主體內容集中在昆蟲學問題上,同時收入一些講述經歷、回憶往事的傳記性文章,若干解決理論問題的議論,以及少量帶科普知識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爾在全十卷精裝本《昆蟲記》的出版序言中說:「非常遺憾,如今我被迫中斷了這些研究。要知道從事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僅有的安慰。閱盡大千世界,自知蟲類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讓我再獲得些許氣力,甚至有可能再獲得幾次長壽人生,我也做不到徹底認清蟲類的益趣。」
1915年11月的一天,這位以昆蟲為琴撥響人類命運顫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讀概括、感知文意
1.學生自由誦讀課文,勾畫並疏解生字詞。
投影:
(1)給加粗的字注音。
喧囂( ) 劫掠( ) 靜謐( ) 酷愛( ) 吮取( )
氣氛( ) 滿載而歸( ) 喑啞( )( )
(2)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shòu( )獵 cuàn( )奪 rǎo( )亂 更勝一chóu( )
gōu( )火 zhōng( )斯 xī( )sū( )作響wō jù( )( )
(3)請將橫線處的文字表述替換成成語(或詞語)。
①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動物中弱者被強者吃掉處四周的綠葉叢中,蟈蟈在竊竊自語。( )
②表面上很大而實際脆弱的東西常常成了綠色蟈蟈進攻的目標。( )
③蟬則驚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飛起逃竄。( )
④它們對這道菜吃得特別有興趣。( )
明確:(1)xiāo jié mì kù shǔn fēn zài yīn yǎ
(2)狩 篡 擾 籌 篝 螽 窸窣 萵苣
(3)弱肉強食 龐然大物 驚慌失措 津津有味
2.聽朗讀,畫出文中自己認為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並簡要分析。
提示:本文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說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既有對昆蟲形象的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對昆蟲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語言顯得生動感人。
精彩的語句示例:
(1)「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用擬人手法寫蟈蟈,流露出濃厚熾熱的喜愛之情。
(2)「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優美的語言刻畫出蟈蟈可愛的樣子。
(3)「關於食物,我遇到了喂養螽斯時同樣的麻煩。」「麻煩」一詞表現出作者對蟈蟈悉心照料不怕麻煩的態度。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親切自然,富有文學筆法。
(4)「我用蟬來喂養它們。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著唾液的爪擦擦臉和眼睛,然後閉著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語言使用生動傳神。
3.快速閱讀全文,篩選關鍵信息,理解課文內容。
快速閱讀法:是從文字當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閱讀方法。
它要求:(1)去粗取精、 (2)掃描跳躍閱讀
(3)思維集中、 (4)眼腦直映
教師介紹:快速閱讀可以一目十行,但不等於走馬觀花,它要求快速抓住主要信息,最起碼要知道文章寫了哪些內容。像《綠色蟈蟈》這類介紹昆蟲或動物活動的文章,常寫哪些內容呢?
展示:內容: (1)形態特徵 (2)習性-----吃、住、行、鳴叫、勞動、婚戀、繁衍、死亡等
(3)種類及分布等
特點:一般一段有一個中心,常常以中心句的形式出現。沒有中心句的段落,往往有中心詞。
思考:(1)綠色蟈蟈的外表有哪些特徵?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2)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稱呼,這樣寫有什麼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外表特徵「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作者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主要寫的是食物習性。從第4段到結尾,這是文章的主體,其中8、9、10三段是對蟈蟈食性的補充說明。11段是寫蟈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從不爭吵。
(2)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我籠里的囚犯、蟬的屠夫等。當蟈蟈捕殺蟬時作者用「狂熱的狩獵者」;當蟈蟈成為作者籠中觀察和實驗的對象時,作者就用「籠里的囚犯」;當蟈蟈吃蟬肉時作者稱之為「蟬的屠夫」。作者不斷變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4.合作研討:
(1)作者是用什麼方法引出蟈蟈的呢?
(2)作者是如何知道蟈蟈喜歡吃什麼食物的呢?
(3)文中多處運用擬人手法,試結合具體例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4)研讀課文第9段,歸納這段文字說明了蟈蟈的什麼生活習性,說明蟈蟈屬__________(A.食肉 B.食草 C.雜食)性昆蟲。
(5)「蟈蟈也存在著同類相食的現象。誠然,在我的籠子里,我從來沒見過像螳螂那樣捕殺姊妹、吞吃丈夫的殘暴行徑,但是如果一隻蟈蟈死了,活著的一定不會放過品嘗其屍體的機會的,就像普通的獵物一樣。」本語段中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有何好處?
(6)《辭海》中有關蟈蟈的條目是這樣的:蟈蟈,昆蟲。螽斯的一種。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發聲。吃植物的嫩葉和花,危害農作物。也有稱之為「哥哥」。就這段文字與課文比較,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筆法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1)課文第1段並沒有寫蟈蟈,是寫在別人歡度國慶的日子裡,自己還沒有忘記去觀察昆蟲。「我獨自一人」說明作者對他熱愛的事業的執著。第2段寫蟬在夜晚不再鳴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蟬的一聲哀號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蟈蟈。這是多麼富有匠心的寫作思路!
(2)作者是通過實驗和觀察知道蟈蟈喜歡吃蟬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時看到的一幕揭開了蟈蟈食物之謎——捕蟬為食。又通過變換食物的花樣,揭開了蟈蟈首先吃蟬肚子的秘密,因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這反映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
(3)「竊竊自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是擬人。這樣寫親切自然,形象生動。
(4)課文第9段文字說明了蟈蟈的食性。選C,屬雜食性昆蟲。
(5)語段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寫蟈蟈同類相食,拿螳螂來作比較。這樣寫既能使讀者了解其他昆蟲的習性,又能突出蟈蟈的習性。
(6)本文的說明與一般的說明文不同,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親切自然,富有文學筆法,妙趣橫生,生動活潑。
師生共同歸結本文的寫作特色:
(1)文藝筆調。本文既有對昆蟲的形象描寫,又有個人感情的流露。
(2)生動傳神的語言。作者對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語言生動感人。
(3)擬人手法的運用。這使文章自然、親切,增強了可讀性。
(4)通過比較來寫蟈蟈。比如在寫蟈蟈的叫聲時,拿蟬的叫聲來作比較;寫它喜歡吃肉食時,拿螽斯來作比較;寫它追捕蟬時,拿鷹來作比較;寫它同類相食時,拿螳螂來作比較。
這些比較,既突出了蟈蟈的習性,又說明了作者對各種昆蟲的習性了如指掌。
四、課堂小結
談到《昆蟲記》,周作人說:「比看那些無聊的小說戲劇更有趣味,更有意義。」的確如此,法布爾筆下的蟈蟈是鮮活的,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蟈蟈的鳴唱給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爾則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為人類的精神之樹增添了一顆豐碩的智慧之果。在我們品享的同時,就讓心中的感念作為對「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的贊譽。
五、布置作業
昆蟲是人類的朋友,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一種昆蟲,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繪其外形。
小組推舉代表在班上交流,師生共同評議。
●板書設計
綠色蟈蟈
1.國慶仍觀察昆蟲。 ——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2.蟬號引出蟈蟈。
3.介紹蟈蟈的聲音。 對科學的探索創新精神
4-10.蟈蟈的食物習性。
11.和睦共居,從不爭吵。 擬人手法,親切,生動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1.有關法布爾與《昆蟲記》:
「這個大科學家像哲學家一般的想,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而且抒寫。」
——法國戲劇家羅斯丹(Rostand)
「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沒有哪位昆蟲學傢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傢具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況且,那又是一個令群情共振的雨果、巴爾扎克、左拉文學時代,一個勢不可當的拉馬克、達爾文、魏斯曼生物學時代。」
——王光《法布爾精神》
三、閱讀知識推介
關於懸測閱讀法
常用於讀理論著作、經典著作。這種方法不同於一般的閱讀順序,不是順著書上的次序看下去,接受書中現成的結論,而是根據書中提出的論題,積極開動腦筋,推測書中的觀點,然後再與書中的結論相對照,檢查自己的見解是否恰當,有沒有可取之處。通過這樣的懸測檢查,能強化對書本上所論述的理論的印象,了解作者的思路,明了自己思考的不足之處,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日本著名作家小林多喜二常採取這種方法來讀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收到了獨特的效果

❹ 大家幫我找找蟈蟈的資料

蟈蟈,人稱「叫哥哥」,屬直翅目,螽斯科昆蟲。產於我國河北、安微、山東、山西等地。蟈蟈體長約4厘米,寬近1厘米,身體壯實,蟲體綠色,因產地不同,顏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綠至深綠之間。頭部有黃褐色、細長呈絲狀的觸角,是其感覺器官之一。後足強健、大腹,善跳躍。生於原野草叢、矮林、灌木,平時隱藏於草中,或在植物莖桿上爬行、棲息、覓食。主要吃植物的莖、葉、瓜、果等,食量較大, 是危害農作物的害蟲之一。但因其善鳴,故農民捕捉後裝入籠中進城叫賣,頗受市民特別是小孩的青睞。
一、蟈蟈的品種:

蟈蟈的品種有北京鐵皮蟈蟈、天津綠蟈蟈、三青蟈蟈和草白蟈蟈。

二、人工輔助取卵和孵育:

1.取卵:

(1)人工輔助取卵:選擇大而健壯的雌雄蟈蟈放入瓦盆中,盆上覆蓋紗罩、雌雄蟲比例為2∶1或3∶1,即2、3隻雌蟲配一隻雄蟲。盆中蟈蟈的總數不可過多,如擁擠不堪對交配不利,每日及時供食、雌雄相見,雄蟲便振翅高歌「彈琴」,雌蟲會以情相報很快交配。交配後約兩周,雌蟲就開始產卵,7月中旬以前所產的卵當年可以孵出若蟲,7月中旬以後所產的卵當年很難孵出若蟲來,可以留做明年孵育。6月底到產地引進的蟈蟈中,一次如引進二三百頭雌蟲,再配一百餘頭雄蟲,可產卵數萬粒。

(2)篩卵和布卵:蟈蟈產卵後,將瓦盆中的沙土輕輕打碎,用籮將卵篩出,用清水淘凈晾乾,然後准備布卵,選擇高15厘米,口徑為20-25厘米約瓦盆重新放消過毒的沙土,土與沙的比例仍按1∶1即可,也可只用細沙土、厚5-6厘米,將蟲卵均勻地撒在土上,使卵粒一粒一粒均勻排開,不要疊壓,然手用細沙土覆於卵上,土厚4-5厘米,然後往土上噴水,土的相對濕度為70%左右,最後用布蒙住盆口,用繩扎緊。

2.人工孵育:

(1)卵的人工孵育:將布好卵的瓦盆放在日光下照曬、即「長眼」。使土溫保持在30℃左右,一般在7、8月份陽光過強時要以物遮陽、防止土溫過高。每日要及時往盆中噴水,保持盆土濕潤。白天可受熱10餘小時,晚間放在室外接受夜露,至9月中旬,當夜間氣溫低於22℃時,要將卵盆移入暖房繼續加溫,白天保持在30℃。夜間保持在25℃。一個月以後,中部兩側出現一對黑色眼點。二個月後,卵明顯膨脹變粗,眼逐漸移出卵的一端,兩個眼點的距離也隨之縮小。眼點的一端將發育為頭部、另一端正由黃褐色逐漸變綠,這一端是若蟲的尾部。兩個半月後、發育較快的卵已全部變成綠色,若蟲背部的橫腹節及六足已隱約可見。

(2)出孵:當蟈蟈的胚胎發育完全成熟以後,若蟲就會破殼而出。若蟲在出殼前會在卵內輕輕里動,此時卵殼已變得很薄很軟,在若蟲不斷蠕動下,有氣孔的一端會被沖破。若蟲先擠出頭部、再伸出前肢,卵殼便象脫裙子一樣脫至蟲體後面。剛出殼的若蟲為翠綠色,出土的幼蟲稍作休息,開始爬來爬去,這時可以將若蟲移至養蟲籠中、分籠飼養。將新孵出的若蟲移入養蟲籠中時,要用鵝或鴿子翅上的長羽毛綁上竹簽做成的羽刷,持盆斜著養蟲籠的口,將若蟲輕輕掃入籠中,然後蓋好籠口。

三、若蟲的飼養管理:

1.飼養前准備:首先要准備好養蟲籠和托盤。用高錳酸鉀葯液浸泡消毒後再用請水沖凈葯液,保證清潔無菌後備用。養蟲房地面、牆壁、門窗和屋頂等要用高錳酸鉀和火焰噴霧器嚴格格消毒備用。養蟲房的加溫設施消毒後安裝好備用、預計蟈蟈該出孵的時間後、提前加溫使養蟲房內溫濕度達到孵若蟲的要求。
2.溫濕度與通風管理:

新孵出的蟈蟈若蟲對溫度要求很嚴格。溫度控制在28℃左右,溫度不宜過高。三齡以上的若蟲對溫度變化適應性增強,一般掌握在25-28℃,溫度高一些,蛻皮間隔較短,發育較快,但體質不甚健壯,溫度低一些蛻皮間隔期長,發育稍慢,抗寒能力強。體質健壯,即所謂「熱蛻」和「冷蛻」。應選擇「冷蛻」管理。晝夜溫度變化也要量大一些,可掌握在5℃左右。蟈蟈若蟲喜乾燥,作了為降溫可少量噴水之外,一般不必噴不。

蟈蟈若蟲怕悶熱、要配合暖房降溫、定時打開窗戶通風,選在每天中午前後溫度最高時開窗通風。在室內溫度沒有降到最低限時,通風時間盡量延長。暖房內空氣努力達到清新,防止煙、酒、香料、化妝品等異味侵入,以防止對若蟲造成影響。

3.飼料和喂養:喂養蟈蟈的飼料主要有三大類,即黃豆(或青豆)、羊肝、胡蘿卜。黃豆含植物蛋白質很高,每百克中含36克以上,羊肝的維生素A含量很高,胡蘿卜除營養齊全外、其中的粗纖維有極好的利便作用。對若蟲是不可缺少的。以黃豆2份,胡蘿卜2份,羊肝1份,乾酵母一小袋的比例配合,用絞肉機絞成泥狀。餵食時以新鮮白菜葉切成塊狀,將絞好的飼料塗在上面,置於罐中,一罐中可多放幾塊,上下都有,使若蟲均可食到。因為若蟲食量小,每塊上不要塗得太厚,以免造成浪費。每天的食料都要保持新鮮,現做現喂,不要喂隔日食,餵食要定時,1天1次即可,兩次更好。

4.換籠和大鞘期管理:隨著若蟲蛻皮次數的增加、體形愈來愈大,要及時由小籠換到大籠,防止若蟲在小籠裡面活動不開,影響蛻皮、運動和生長發育。籠子裡面要放用高粱稈破成的糜子,供其棲息跳躍。

蟈蟈的最後一次蛻皮俗稱為「大鞘」,大鞘期的飼養罐高應為蟈蟈體長的2-3倍,使蛻出的新體有較大的周旋餘地。平時放入罐中的樹枝、高粱稈之類要全部拿出,罐內重新放入用高粱稈內瓤做成的丁字架或三角架,架的頂部要稍低於罐口,以供蛻皮之用。蛻皮時蟈蟈爬到支架高處,以六足倒掛住高粱稈內瓤,爪花可抓入瓤內,非常牢靠。用紗籠飼養的蟈蟈則不必搭架,蟈蟈抓住籠壁就很結實,一般不會掉下來。蛻皮時頭朝下倒掛式、靠重力將新體蛻出鞘外。蛻皮時最忌驚嚇、不可有大的響聲和震動,以免蟈蟈掉下來。個別的如有掉杠情況,後肢摔彎,在5分鍾內可將彎曲腿節慢慢理直。稍待片刻、肢體硬化,使無「殘廢」之憂。蟈蟈蛻皮完成後,肢體很軟,不可驚動,讓其自然活動,幾個小時後肢體完全硬化,暫時不要喂.

❺ 綠色蟈蟈全講解

18 綠色蟈蟈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作者採用生動活潑的筆法,把蟈蟈寫得活靈活現,具有很強的可讀性。這也是法布爾《昆蟲記》整部書的特色。魯迅曾把《昆蟲記》稱為「講昆蟲故事」「講昆蟲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說:「比看那些無聊的小說戲劇更有趣味,更有意義。」的確如此,法布爾筆下的蟈蟈是鮮活的,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先讓學生認真地把課文讀一遍,畫出生字詞。然後讀第二遍,畫出自己認為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切實地感受課文內容。

作者用什麼方法引出蟈蟈呢?第1段並沒有寫蟈蟈,是寫在別人歡度國慶的日子裡,自己還沒有忘記去觀察昆蟲。「我獨自一人」說明作者對他所熱愛的事業是多麼執著!搞科學研究需要這樣的精神。第2段寫蟬在夜晚不再鳴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蟬的一聲哀號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蟈蟈。這是多麼富有匠心的寫作思路!

從第3段開始介紹蟈蟈。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來寫蟈蟈。先寫它的歌聲。蟈蟈的聲音是「竊竊自語」,「像是滑輪的響聲」,「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作響」,聲音「喑啞」「尖銳」「短促」「清脆」。當四周的蛙聲和其他蟲鳴沉寂時,蟈蟈的聲音則顯得「非常柔和」。這些描述都表現出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特別是「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在我國北方,人們卻讓蟬篡奪了你的名聲!」流露出了多麼濃厚熾熱的感情!

進入第4段,開始寫蟈蟈的食物習性,一直寫到最後一段,這是文章的主體。這部分 內容是觀察金屬網罩里的蟈蟈。作者為了了解昆蟲的生活習性,不僅到野外去觀察,還捉了許多養在家裡,這就是他的實驗室。蟈蟈長得什麼樣呢?作者作了一番描述:「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優美的語言刻畫出蟈蟈可愛的樣子。接下來,作者寫蟈蟈的食物。作者把蟈蟈和螽斯比較著寫,它們都不太喜歡吃萵苣葉。這使作者遇到了「麻煩」。「麻煩」一詞表現作者對蟈蟈悉心照料不怕麻煩的態度。作者推測蟈蟈可能吃鮮肉。這樣的介紹,與一般的說明文不同。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親切自然,富有文學筆法,是法布爾《昆蟲記》的特色。這種筆法非常受青少年的歡迎。作者是如何知道蟈蟈最喜歡吃什麼食物的呢?一句話,通過觀察。清晨,作者散步時看到的一幕揭開了蟈蟈食物之謎——捕蟬為食。那麼蟈蟈為什麼最喜歡吃蟬的肚子呢?「是不是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歡迎呢?」作者帶著這個問題繼續實驗和觀察。第7段寫揭開了蟈蟈首先吃蟬肚子的秘密,因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8、9、10三段是對蟈蟈食性的補充說明。11段寫蟈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從不爭吵。

本文沒有絲毫機械呆板的介紹,自始至終饒有興趣。文中表現出的作者仔細觀察,細心揣摩的探索創新精神是十分可貴的,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

本文的寫作特點很突出:1.文藝筆調。本文不像一般的說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既有對昆蟲的形象描寫,又有個人感情的流露。2.生動傳神的語言。作者對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因此在語言的使用上盡量生動感人。比如,「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嗉囊裝滿後,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著唾液的爪擦擦臉和眼睛,然後閉著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這些語言都很傳神。3.擬人手法的運用。像「蟈蟈在竊竊自語」「蟈蟈酷愛甜食」「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處在一起的」等都運用了擬人手法。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自然、親切,增強了可讀性。4.通過比較來寫蟈蟈。比如在寫蟈蟈的叫聲時,拿蟬的叫聲來作比較;寫它喜歡吃肉食時,拿螽斯來作比較;寫它追捕蟬時,拿鷹來作比較;寫它同類相食時,拿螳螂來作比較。這些比較,既突出了蟈蟈的習性,又說明了作者對各種昆蟲的習性了如指掌。

二、問題研究

本文的生字詞比較多,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讀幾遍,多寫幾遍,弄清意思。這些詞語是:篝火、狩獵、喧囂、弱肉強食、顎、鉗子、、喑啞、靜謐、沉寂、更勝一籌、螽斯、萵苣、懸殊、踢蹬、津津有味、嗉囊、喙、吮取、酷愛、螳螂、貪婪、唾液。

這是一篇妙趣橫生的文章,教學時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千萬不要上得枯燥乏味。因此,多讀,讓學生自己討論是可取的辦法。

6、7、8、9、10段都很短,一段一層意思,教師可讓學生自己總結。比如教師可以提問:「這五段合並為一段行不行?為什麼?」

練習說明

一 快速閱讀課文,討論並完成下列各題。

1.綠色蟈蟈的外表有哪些特徵?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2.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稱呼,這樣寫有什麼效果。

3.課文多處運用擬人手法,找出幾個例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參考答案:

1.這道題檢查閱讀效果,看看學生能否抓住文章的基本內容。參考答案:外表特徵,「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作者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主要寫的是食物習性。

2.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我籠里的囚犯、蟬的屠夫等。當蟈蟈捕殺蟬時作者用「狂熱的狩獵者」;當蟈蟈成為作者籠中觀察和實驗的對象時,作者就用「籠里的囚犯」;當蟈蟈吃蟬肉時作者稱之為「蟬的屠夫」。作者不斷變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3.「竊竊自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是擬人。這樣寫親切自然,形象生動。

二 去戶外靜聽蟲鳴鳥啼,辨別這些聲音,並用一段話形象地描寫出來。

此題旨在鼓勵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實現跨學科交流。

教學建議

一、找法布爾的《昆蟲記》(節選本)進行課外閱讀,並做讀書筆記。

二、注意學習、積累語言。

三、同學之間互相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動物。

有關資料

一、法布爾傳略(王光)

1823年12月22日,法布爾降生在法國南部阿韋龍省聖雷翁村一戶農民家中。其父安杜瓦納·法布爾能言善辯,好打抱不平;其母維克陶爾·薩爾格性情溫順,和藹可親。但他們是個山鄉窮戶。

法布爾四歲左右,父母送他到祖母家生活,暫時減輕家庭衣食負擔。天真的孩子愛上了祖母家的白鵝、牛犢和綿羊,迷上了戶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鳥。

長到七歲,父母接他回家,送他進了村裡的小學。校舍條件極其簡陋,一間正規房間,一間房頂閣樓。正規房間既當教室,又作廚房、飯堂和睡房,門外就是雞窩豬圈。老師雖有責任心,卻經常無法正常教書,因為他還兼任著本村的剃頭匠、舊城堡管理員、敲鍾人、唱詩班成員和時鍾維修工。

初入學堂,法布爾很不適應,26個法文字母讓他花了比別人多幾倍的時間,但小法布爾求知慾望格外強烈。他常有機會跑到鄉間野外,每次回來,兜里裝滿了蝸牛、貝殼、蘑菇或其他植物、蟲類。

大人一心嚮往城市生活。法布爾十歲時,小學還沒讀完,只好隨全家遷到本省的羅德茨市去住。父母在那裡開了個小咖啡館,同時安排酷愛學習的小法布爾去羅德茨中學,只隨班聽課,不在校食宿。這期間,為交足學費,法布爾每逢星期日便去教堂,為彌撒活動做些服務工作,掙回少許酬金。整個中學階段,法布爾家為生計所迫,幾度遷居,又先後在上加龍省的圖盧茲市和埃羅納省的蒙彼利埃市落腳。少年法布爾不得不出門做工謀生,致使中學無法正常讀下來。他抓緊一切時間自學,強記勤問。到了15歲那一年,他隻身報考沃克呂茲省阿維尼翁市的師范學校,結果被正式錄取。

從阿維尼翁師范學校畢業後,法布爾謀得同省卡龐特拉中學初中教員職位,從此開始了長達二十餘年的中學教師生涯。

起初,他教數學。一次帶學生上戶外幾何課,忽然在石塊上發現了壘築蜂和蜂窩,被城市生活禁錮了八九年的「蟲心」突然煥發。他花了一個月的工資,買到一本昆蟲學著作,細讀之後,一種抑制不住的強大動力萌生了,他立志要做一個為蟲子書寫歷史的人。那一年他不足19歲。

研究昆蟲的決心下定了,但維持生存的職業是教書,法布爾仍須為現實問題苦鬥。他先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會考,拿到高中畢業資格的業士證書。以後又堅持業余自修,通過各門考試,取得大學資格的物理數學學士學位。24歲的法布爾,由政府教育部門調派到科西嘉島,擔任阿雅克修市中學的教員。他一面努力任教,一面利用業余時間做動植物觀察記錄。四年後,他被調回阿維尼翁市,擔任中學教員。他心目中有個理想:有朝一日能在大學講課。

兩年後,法布爾仍靠自學,取得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又過一年,31歲的法布爾以兩篇優秀學術論文的實力,一舉獲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兩篇論文的題目分別是:《關於蘭科植物節結的研究》和《關於再生器官的解剖學研究及多足綱動物發育的研究》。就在同一年,他在《自然科學年鑒》發表了長期積累的成果——《節腹泥蜂習俗觀察記》。《觀察記》博得廣泛贊賞,法布爾出色的觀察才能令人折服,人們公認他不僅糾正了以往權威學者的錯誤,彌補了前人的疏漏,而且闡發了獨到的見解。法布爾的昆蟲學文章,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34歲那一年,他發表了關於鞘翅昆蟲過變態問題的研究成果,學術質量之精、理論意義之大,令同行刮目相看。法蘭西研究院向他頒發了實驗生理學獎金,肯定他在活態昆蟲上的研究具有不同於昆蟲結構解剖學的價值。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格外關注這位年輕的法國人;待1859年《物種起源》問世時人們讀到,達爾文稱他是「難以效法的觀察家」。

博學的法布爾老師,又發現一種從茜草中提取紅色染素的工藝,當地政府准備採用他的技術。可是沒想到,經過數年周折,工廠主最終建造的是一個人工合成茜紅色染料的車間,沒有實現他想利用茜草自然資源的「工業化學夢」。這期間,帝國教育部曾以傑出教師的名義為他授勛,主要表彰他在教師崗位上也能從事自然科學研究;他為此還受到拿破崙三世幾分鍾的接見。放棄化工計劃後,為實施教育部長教學改革方案,增設自然課內容,法布爾給女大學生不定期作了一些講座,聽課者越來越多。出於保守、偏見和妒嫉,一群有身份的政界、教育界人物無端指責他是「具有顛覆性的危險人物」,宗教界頑固派攻擊他「當著姑娘的面講植物兩性繁殖」。最後由房東出面,強令法布爾全家搬走。法布爾決定離開阿維尼翁這座城市,決心今後再也不想登什麼大學講台。這一年是1870年,法布爾已經46歲。

法布爾攜妻室子女進入沃克呂茲省境內,在奧朗日市找到一處安身的家。先丟了飯碗,再花銷路費,生活沒了著落。一向靦腆的法布爾破天荒開口「求錢」,向只有幾面之交的英國著名哲學家密爾(舊譯「穆勒」)訴苦,這位英國朋友幾年來在阿維尼翁僑居。密爾先生慷慨解囊,法布爾一家度過難關。此後五年間,法布爾主要以撰寫自然科學知識讀物為生,他的卓越文才開始顯露出來。他出版了不少讀本,其中包括《天空》《大地》《植物》等講解性作品,也包括《保爾大叔談害蟲》這樣的系列故事性作品。

1875年,長期思考後,法布爾決定遠離城市喧囂,加緊實現整理舊資料、開展新研究的昆蟲學工作計劃。他帶領家人,遷往鄉間小鎮塞里尼昂。小鎮各方面條件較差,甚至沒有像樣的學校。他鼓勵小兒子:在這里能鍛煉出強壯的身體和強健的頭腦,比在故紙堆里更能發現美和真。經過四年努力,整理二十餘年資料而寫成的《昆蟲記》第一卷,於1879年問世。

1880年,法布爾的宿願終於實現:他用積攢的一小筆錢,在小鎮附近購得一處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舊民宅,進一步研究活蟲子的計劃即將變成現實。他精神舒暢,用當地普羅旺斯語給這處居所取了個風趣的雅號——荒石園。年復一年,荒石園主人穿著農民的粗呢子外套,吃著普通老百姓的清湯淡飯,尖鎬平鏟刨挖,於是,花草爭妍,灌木成叢,一座百蟲樂園建好了。他守著心愛的荒石園,開足生命的馬力,不知疲倦地從事獨具特色的昆蟲學研究,把勞動成果寫進一卷又一卷的《昆蟲記》。他就是這樣,孤獨、歡欣、清苦、平靜地度過了35年餘生。

《昆蟲記》是以大量科學報告材料和文學氣質艱苦寫成的巨著,文體基本為散文,主體內容集中在昆蟲學問題上,同時收入一些講述經歷、回憶往事的傳記性文章,若干解決理論問題的議論,以及少量帶科普知識性的文字。一位飽經滄桑、追求不止的昆蟲學探索者的優勢,在這部巨著中得到充分發揮。十卷二百二十餘篇,內容豐富自有公論;可其工程之艱難,恐怕只有作者本人才最清楚。法布爾這樣說:「散文寫作」比求解方程根來得「殘酷」。

第十卷脫稿時,他原來不打算把《菜青蟲》《螢火蟲》兩篇編進去,因為這兩篇是為計劃之中的第十一卷寫的。就在這時候,他意識到自己85歲的老身子骨支撐不住了,而且耳聵眼花,手指僵到難以正常寫作的地步。最後,他心中埋沒了「第十一卷」的念頭,毅然將兩篇文章定為第十卷的增補篇。1910年,他已過86歲,第十卷問世了。他抱著書,拄著拐杖,裝上放大鏡,一步三搖,流連在「荒石園」中,仍想再把《昆蟲記》寫下去……但老人的心願難以實現了。

就在這一年,家人以「從事《昆蟲記》寫作五十周年」之名,邀集法布爾的摯友和學界友好來到「荒石園」,為他舉行一次小型慶祝會。法布爾倍感安慰,熱淚盈眶。消息傳出,輿論界大嘩大驚:法國人居然把隱居「荒石園」中的這位值得驕傲的同胞忘得如此輕松!法布爾不在乎這「疏忽」,他正開始籌劃出版全十卷精裝本《昆蟲記》,並親自為這一版本寫下一篇短短的序言。序言結尾是這樣幾句話:「非常遺憾,如今我被迫中斷了這些研究。要知道從事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僅有的安慰。閱盡大千世界,自知蟲類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讓我再獲得些許氣力,甚至有可能再獲得幾次長壽人生,我也做不到徹底認清蟲類的益趣。」

新聞界造起宣傳聲勢,「法布爾」的名字四處傳揚;「了不起」「最傑出」「偉大」一類贊揚聲此起彼伏,榮譽桂冠一個接一個飛向老人;「荒石園」熱鬧非凡,趕往參觀、慰問、祝賀的人群絡繹不絕,其中有普通讀者,有學界要人,也有轎車成行的政府官員。能令法布爾為之動心的消息只有一個:那一年裡,自己作品銷出的冊數,是此前20年的總和。後來,法布爾的小石膏像四處出現;再後來,法布爾的大型塑像相繼剪綵揭幕。老人一輩子未識光彩榮耀為何事,此時下意識地搖著頭,頗有莫名其妙之感。近90歲的老翁,操著詼諧的口吻對老朋友說:「這些作法,也太『神乎』了。他們愛怎麼著就怎麼著吧,反正我是感到,自己一天比一天憔悴,一天比一天臨近末日。」

離92歲生日只差一個月了,法布爾卧在床上,靜候生命里程這又一標志性日子的到來。那是1915年11月的一天,他平靜得像一位藐視死神的勇士。這時候人們發現,他已悄悄地長眠了。一位以昆蟲為琴撥響人類命運顫音的巨人,從此消失。

法布爾去世不到十年,十卷精裝本《昆蟲記》出齊。他的女婿勒格羅博士,將介紹他一生的文章結集出版,續作《昆蟲記》第十一卷。

法國文學界曾以「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為稱號,推薦他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可惜諾獎委員們還沒來得及做最後決議,便傳來法布爾已經離世的消息。然而,這一光榮稱號被人們傳頌開來。

人們曾稱法布爾是「昆蟲觀察家」,到晚年公認他為「昆蟲學家」;他去世後,人們在一段時間里稱他為「昆蟲學家、作家」,後來又把他稱作「作家、昆蟲學家」。這些稱號,對法布爾來說是當之無愧的。

二、法布爾與《昆蟲記》 (鄒華)

花城出版社出版譯自法文本的《昆蟲記》十卷全譯本,為這出「昆蟲總動員」劃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至此,距周作人、魯迅最初的介紹已近80年了。

在法布爾那個時代,研究動物是蹲在實驗室里做解剖與分類的工作,昆蟲學家的研究是把昆蟲釘在木盒裡,浸在燒酒里,睜大眼睛觀察昆蟲的觸角、上顎、翅膀、足,對這些器官在昆蟲的勞動過程中起什麼作用卻很少思考;他們給昆蟲工人命名,卻不知道這個工人生產的是什麼。昆蟲生命的重要特徵——本能與習性等等,登不了昆蟲學的大雅之堂。法布爾挑戰傳統,將自己變成蟲人,深入昆蟲的生活,用田野實驗的方法研究昆蟲的本能與習性。他的這種研究方法遭到了正統勢力的責難,他辯駁道:「你們是把昆蟲開膛破肚,而我是在它們活蹦亂跳的情況下進行研究;你們把昆蟲變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憐的東西,而我則使得人們喜歡它們;你們在酷刑室和碎屍場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藍的天空下,在鳴蟬的歌聲中觀察;你們用試劑測試蜂房和原生質,而我卻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現;你們探究死亡,而我卻探究生命。」(《昆蟲記》卷二)

在冷酷無情的大自然環境中,昆蟲們堅忍不拔地為個體與種族的生存而斗爭。法布爾也一如他所摯愛的昆蟲一樣,百折不撓地堅持自己的研究方法。當法布爾從他的「荒石園」中捧出濃縮他一生研究昆蟲的成果——《昆蟲記》,用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將紛繁復雜的昆蟲世界真實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時,世界震驚了。

《昆蟲記》是一部嚴謹的科學著作,但面孔卻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沒有乾巴巴的學究氣,沒有學術著作的晦澀枯燥與一本正經,「沒有充滿言之無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確地描述觀察到的事實,一點兒不多,一點兒不少。」(《昆蟲記》卷二)

這也遭到正統派的指責,說他的文字不庄嚴。法布爾說:「如果說我是為了那些企圖有朝一日稍微弄清本能這個問題的學者、哲學家們而寫,我也為,我尤其是為年輕人而寫,我希望他們熱愛這門被你們弄得令人憎惡的博物史;這就是為什麼我在極力保持翔實的同時,不採用你們那種科學性的文字,因為這種文字似乎是從休倫人(17世紀北美洲的印第安人——編者注)的語言中借來的。」(《昆蟲記》卷二)更何況那是一個「風格即人」的時代。當布封喊響「風格即人」以後,整個18、19世紀,博物學家大都熱衷於將研究成果寫成文學性著作。法布爾也不例外,也刻意在文章風格上下功夫,但《昆蟲記》沒有一般文學作品花里胡哨的俗態。法布爾的風格就如他的人格一樣:樸素而真實。

請看法布爾描寫寬厚的蟬在七月的一個下午鑽了一口水井,卻被侵略者搶占的情景:

果然,一大群口乾舌燥的傢伙在東張西望地轉悠著。它們發現了這口井,井邊滲出來的汁液把它暴露了。這群傢伙一擁而上,開始還有一點兒小心翼翼,只是舔舔滲出來的汁液。我看到匆忙趕到甜蜜的井口邊的,有胡蜂、蒼蠅、球螋、泥蜂、蛛蜂、金匠花金龜,最多的是螞蟻。

那些個子小的為了走近清泉,便鑽到蟬的肚子下,蟬寬厚地抬起爪子,讓這些不速之客自由通過;那些大一點兒的昆蟲,不耐煩地跺著腳,迅速地吸了一口就退開,到旁邊的樹枝上去兜一圈,然後更加大膽地回來。它們越發貪婪了,剛才還有所收斂,現在已變成了一群亂哄哄的侵略者,一心要把開源引水的鑿井人從泉水邊趕走。

在這群強盜中,最不罷休的是螞蟻。我曾看見過它們一點一點兒地亂咬蟬的爪尖,逮著正被它們拉扯的蟬的翅尖兒,爬到蟬背上,撓著蟬的觸角。一隻大膽的螞蟻就在我的眼皮下,竟然抓住蟬的吸管,拚命想把它拔出來。

這個巨人給這些小矮子煩得沒了耐心,最終放棄了水井。它朝這群攔路搶劫的傢伙撒了一泡尿逃走了。(《昆蟲記》卷五)

法布爾寫《昆蟲記》並不局限於僅僅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觀照蟲性,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人文關懷,並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最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充滿了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正是這種對於生命的尊重與熱愛的敬畏之情,給這部普普通通的科學著作注入了靈魂,使這部描寫微小的昆蟲的書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鴻篇巨制。

貧窮和偏見困擾了法布爾的一生,他完全可以利用化學和數學天賦走一條駕輕就熟的捷徑,贏得掌聲和榮譽,過上夢想中的好日子。他之所以執著而艱難地堅持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是因為他有著某種精神;那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如果沒有這種精神,就沒有《昆蟲記》,人類的精神之樹上將少掉一顆智慧之果。

法布爾說:「我是聖多馬(耶穌十二門徒之一,親手觸摸耶穌傷口始信其復活。——編者注)難於對付的弟子,在對某個事物說『是』以前,我要觀察、觸摸,而且不是一次,是兩三次,甚至沒完沒了,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鐵證下歸順聽從為止。」(《昆蟲記》卷七)求真,使他把昆蟲研究的實證精神發展到極其嚴謹的地步,必須通過反復的觀察和實驗來探究昆蟲世界的真相;求真,使他如孩童般天真,敢於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實驗質疑權威理論。法布爾在研究樹莓樁中的壁蜂時發現,他觀察到的事實與優勝劣汰的理論相悖,於是,他戳了進化論一針:

如果優勝劣汰這個據說是支配和改造著世界的著名規律言之有據,如果最有天賦的真的把最沒有天賦的從世界這個舞台上排除掉,如果未來是屬於最強者、最有技巧者;那麼壁蜂家庭自從它們在樹莓樁里挖洞以來,它們本應該就讓那些固執地要從通常的出口出去的弱小者死掉,而全都由善於從側面鑿洞的強有力者來代替的。……可是,強者的子孫並沒有使弱者的子孫消失,相反它們仍然是少數。優勝劣汰規律的巨大意義給我留下了強烈的印象,但是每當我想把這個規律應用於觀察到的事實,它卻使我空忙一場而得不到任何證據來解釋實際的情況。這個規律在理論上是宏偉的,可在事實面前卻是裝著空氣的球。 (《昆蟲記》卷二)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19世紀正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大行其道的世紀,法布爾發出這不合時宜的聲音,正是求真的精神給了他勇氣。

洋洋灑灑二百萬字的《昆蟲記》,不僅詳盡地記錄著法布爾的研究成果,更記載著法布爾痴迷昆蟲研究的動因、生平抱負、知識背景、生活狀況等等,尤其是《阿爾瑪實驗室》《返祖現象》《我的學校》《水塘》《數學憶事:牛頓二項式》《數學憶事:我的小桌》《童年的回憶》《難忘的一課》《工業化學》這幾章。如果換一種眼光看,不妨把《昆蟲記》當作法布爾的自傳,一部非常奇特的自傳,昆蟲只不過是他研究經歷的證據,傳記的旁證材料。

三、輕音樂演奏家——螽斯

螽斯是昆蟲「音樂家」中的佼佼者。螽斯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善於鳴叫,其鳴聲各異,有的高亢洪亮,有的低沉宛轉,或如潺潺流水,或如急風驟雨,聲調或高或低,聲音或清或啞,給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

1.形態特徵

螽斯有時也被稱為蟈蟈,又稱哥哥,是鳴蟲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體長在40毫米左右,側扁。觸角絲狀,通常超過體長。覆翅膜質,較脆弱,前緣向下方傾斜,一般以左翅覆於右翅之上。後翅多稍長於前翅,也有短翅或無翅種類。雄蟲前翅具發音器。前足脛節基部具一對聽器。足跗節4節。尾須短小,產卵器刀狀或劍狀。棲息於樹上的種類常為綠色,無翅的地棲種類通常色暗。

2.生物學習性

螽斯科為漸變態昆蟲,一生要經歷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卵多產於植物組織中,或成列產於葉邊緣或莖幹上,一般不產在土中,若蟲需蛻皮5~6次才能變為成蟲。蟈蟈一年一代,成蟲通常在7~9月為活躍期。成蟲植食性或肉食性,也有雜食種類,多棲息於草叢、矮樹、灌木叢中,善於跳躍不易捕捉。有時捉住了它的一條腿,它會毫不猶豫地「丟足保身」,斷腿逃竄。因此,當你去捕捉時一定要十分小心。雄蟲脫皮後3~10天開始鳴叫,夏日炎炎,常引亢高歌,鏗鏘有力。天氣越熱,叫得越歡。諺語說:「蟈蟈叫,夏天到。」在我國的南北方均有它們的「聲」和「影」。在民間飼養廣泛,深得愛好者的青睞。每到夏秋季節,大街小巷中常可見到騎自行車叫賣蟈蟈的小販。

3.飼養方法

飼養蟈蟈並不難,它的食性很雜。在野外,主食植物的莖、葉、瓜果,也會捕食小昆蟲,甚至斗膽捕捉蝗蟲。人工飼養很容易,通常用竹絲籠、玉米稈、篾片編織籠為好,並懸掛於通風處,避免日光暴曬。它們有相互殘殺的習性,故每籠一隻,不能混養。在飼養中只要葷素搭配得當,一定會養得體壯善鳴。素食主要喂以柿子椒、南瓜花、蔥、毛豆、絲瓜、甘藍、茭白、青菜等。葷食可用蛋黃、肉糜、肝粉等混合喂養。入冬以後,裝入葫蘆,貼身保暖,通常可以養到來年春節前後。將飼養籠掛在陽台或庭院向陽處,你便可以聽到它響亮的鳴叫聲,猶如身處大自然。

4.種類與分布

蟈蟈的種類很多,全世界已知約7 000種。我國約有百餘種,按地域分,南方統稱「南哥」,北方稱「北哥」。按地區劃分,則各地都有各自的稱呼。如山東產的稱「魯哥」,北京產的稱「燕哥」,山西產的稱「晉哥」。若按它們的成長期劃分,端午節後出現的稱「夏叫」,聲音低弱;立秋後10天出現的稱「早叫」,體型健壯,叫聲洪亮;在晚秋出現的稱「冬蟲」,叫聲柔弱。如按它們的體色分,綠色而有光澤稱「翠哥」,綠色帶白的稱「白哥」,或「糙白哥」,紫紅如鐵者稱「鐵哥」。若按眼睛的顏色命名者,則有「紅眼翠哥」,「黑眼鐵哥」等。若在野外捕捉的稱「野蟲」,人工繁育者稱「孵蟲」或「坊蟲」。

5.發音器官

螽斯發出的各種美妙的聲音,是靠一對覆翅的相互摩擦形成的。它們的「樂器」長在前翅上:在左覆翅的臀區具一略呈圓形的發音銼,銼周緣圍以較強而彎曲的翅脈,中

❻ 天津 綠蟈蟈的產地

天津的劉園。天津的劉園綠蟈蟈可到天津市北展區的劉園、王秦庄等地購買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