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方言為什麼像皖北方言
擴展閱讀
廣州南站怎麼去澳門 2025-05-22 10:03:40
上海哪裡水磨便宜 2025-05-22 09:48:29

天津方言為什麼像皖北方言

發布時間: 2022-07-20 09:04:29

㈠ 天津話跟遼南地區方言有相似之處嗎

畢竟都是北方方言嘛,能一點相似的地方都沒有?
要是光講聲調的話,確實有類似的地方,不能說來源地不一樣,就說兩者一點類似的地方都沒有。
盡管說大連話、丹東話屬於膠遼官話,而天津話源自於皖北地區,但要是看方言分布圖的話,就會發現,其實膠遼官話、江淮官話、冀魯官話甚至中原官話之間的距離非常近,所以幾者之間肯定會發生一些影響,所以有相似的地方自然也很正常。
就像南京人的口音,他們說話也有很多降調,很多膠遼地區的人都覺得很親切,
難道還能說因為官話的類型不一樣,就一點類似的地方都沒有?

㈡ 天津方言從源流上講是安徽方言變種嗎

可以說,有很深的淵源,天津的歷史,就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建天津衛,記得上大學期間,在學習中國方言時,老師就說,天津的「方言島」現象,即與地緣周圍不同

㈢ 為什麼宿州人說話與天津口音相似請詳細說明一下

在李世瑜提出「天津方言島」學說後,學術界一致予以認可,但對天津方言的語源卻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流行在天津這一地區的一個土著方言;或說,是由靜海話在聲調發生演變之後而逐步形成的;另一民間傳說,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村移來的;市歷史博物館的陳列根據志書所載,許多早期人物籍貫是山西,文獻中也有「自山西移民」的記載,故也主此說;另是「燕王掃北」時從江蘇、安徽移來的。李世瑜認為,從語言現象上看,「燕王掃北」一說是較符合實際的。 「燕王掃北」,是流傳民間已久的傳說。朱元璋稱帝後,仿效古人,封了許多藩王。四子朱棣握有重兵,且屢建戰功,故遭朱元璋忌憚。為了削弱他的實力,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他為燕王,讓他帶領大批老弱殘兵到北京、天津一帶戍邊。據說,當時募兵的標準是「弱冠不挑,而立不去,天命之年隨軍去」,意思是說,隨燕王掃北的人,二三十歲的人都不許去,只許五十歲左右的人去。無疑,這些人都是有家小的,就是說,燕王確實從固鎮一帶地區招募了很多士兵,帶著家屬開赴北方。 且不說傳說怎樣,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在燕王掃北前後,蘇皖地區不斷有移民到天津地區,江淮人逐漸地佔了壓倒性優勢,才確立的天津方言島。從山西或其他地方移民天津的人,由於不是大批的,無論是操什麼方言,也都會被同化。 燕王是安徽鳳陽人,他帶兵北上定會從他的家鄉及附近招募士兵,包括隨軍家屬或其他移民,而且這些人有「明初有戍天津者,因家焉」(《天津縣新志·汪來傳》)。所以《衛志》戶口有軍籍,官籍。通過上述逃荒、漕運、戍邊等,大批人定居到天津。 《衛志·毛愷德政碑》記:「天津近東海,故荒石蘆荻處。永樂初始辟而居之,雜以閩、廣、吳、楚、齊、梁之民。」這些史料、說明了明朝初期天津衛人口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軍經商的吳人成了天津衛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加上這些人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比較高。於是,具有低平調的江淮方言成了天津衛的通用語。追尋天津話足跡 確立了天津話的來源,就要弄清楚,天津話的「母方言」到底在哪裡?鳳陽?蚌埠?淮安?還是……上世紀80年代,已經60多歲的李世瑜先後兩次南下,奔波於安徽的各個城市。洪澤湖畔,留下李老躑躅的身影。線索遍布 出行之前,幾種線索形成不同的畫面,呈現在李世瑜的面前。 線索一:80年代,「鳳陽雜技團」到天津表演,講解員說的完全是「天津話」,李世瑜以為是臨時僱用的天津人來當講解員。表演結束後,他和演員談話,才發現,他們的口音和講解員差不多,他們說的就是自己的家鄉話。李世瑜聯想到,天津西於庄有一種民間舞蹈——花鼓,他們的唱詞、鼓點、舞蹈、服飾都是從鳳陽來的。聽黃梅戲的時候,也常常感到道白很像天津話。 線索二:一次他從合肥乘車南下,列車員說的都是「天津話」。李世瑜以為這是天津列車段的乘務員調到淮南鐵路段的。經詢問後,才知道他們說的也是家鄉話。一位在徐州工作的天津人告訴他,徐州話和天津話差不多,只要動幾個音就可以了。凡此種種,都讓李世瑜意識到,天津方言的「母方言」很可能與蘇北、皖北一帶有關,特別是以鳳陽為中心的地帶,當年燕王掃北時所帶的兵可能就是從這里招募的,後來在天津定居下來。 線索三:周總理的口音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他的口音和天津話很像,因為他的陰平(一聲)讀低平調。淮安是周總理的故鄉,這樣就又使他意識到,以淮安為中心的方言有可能是天津方言的「母方言」。尋訪:鳳陽不是老家 帶著這些假設,1986年9月,李世瑜開始了尋訪工作,先去鳳陽。李世瑜在蚌埠下車,先調查了蚌埠方言,邊聽邊錄音邊研究,結果卻令人失望。因為除了它的陰平(一聲)也讀低平調之外,其他的音調都與天津話有差距,尤其保存了許多入聲字,而天津話是沒有入聲字的。如果加快語流速度,他們便有聽不懂的地方了。到了鳳陽,發現那裡的方言不像雜技團的成員那樣,而是和蚌埠基本相同,可能是雜技團的人並非都是鳳陽人的緣故。 與此同時,李世瑜發現,鳳陽的方言南部和北部還有差異,南部入聲字更多一些。他又調查了鳳陽附近的臨淮和留埠,結果也是一樣。抵達淮安後,同樣是一無所獲,李世瑜的線索一下子斷了。鳳陽和淮安是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的推斷,被事實否定了。偶遇:宿州才是正根兒 繞著高郵湖、洪澤湖地區跑了一圈之後,天津方言的「母方言」似乎還在雲里霧中。李世瑜決定再到安慶尋訪。在從徐州乘火車前往安慶的途中,他卻有了出人意料的收獲,這個收獲成為李世瑜尋訪成功決定性的因素。 火車上很擁擠,李世瑜和很多人一樣是「站票」。火車過了宿州後,李世瑜身邊的兩個人因為搶座吵了起來。一口純正的天津話,從兩個人嘴裡硬硬地甩出來。李世瑜以為碰到了老鄉,便勸起架來,「都出門在外的,都不容易,別吵了。」搶座的人眼眉一立:「嘛!嘛出門在外!我,我就這兒的。」 一句話,讓李世瑜大喜過望,安慶不去了!他乾脆跟著這兩個人下了火車,下車的這一站叫固鎮,在蚌埠北48公里處。一到固鎮火車站,李世瑜以為回到了天津,充斥雙耳的統統是他從小聽到大、說到大的天津話。 車站的茶攤前,一位老掌櫃和他們搭起了話,一種「共同語言」讓他們相談甚歡。至今李世瑜的錄音帶里還留存著這樣一段精彩的對話。「兩位同志,你們哪兒人哪?」「您聽我們是哪的人?」老人遲疑了一下:「聽你們的口音是本地人,可我怎麼沒見過你們啊?」原來,固鎮來來往往的人都要經過這個火車站,老掌櫃差不多都認識。 老掌櫃告訴李世瑜,固鎮屬於宿州市,宿州市距離固鎮45公里。 興奮的李世瑜馬不停蹄地回了宿州,歷經數月的調查,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終於現出了真容——天津話來自以宿州為中心的廣大的江淮平原。

㈣ **據說天津口音來自安徽**

天津話的起源目前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天津話是土著方言,是由靜海話在聲調發生演變之後而逐步形成的;另一說法從民間傳說出發,不少天津人都聽老人講祖上在山西洪洞大槐樹村,而根據有關資料,也確實發現天津許多早期人物籍貫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記載,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話來自山西;第三種說法認為天津人是「燕王掃北」時從淮南、蘇北移來的,因此天津話的來源於蘇、皖。根據目前從歷史及語音等角度考證,第三種說法最為可信。
「燕王掃北」,是流傳民間已久的傳說。朱元璋稱帝後,仿效古人,封了許多藩王。四子朱棣握有重兵,且屢建戰功,故遭朱元璋忌憚。為了削弱他的實力,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他為燕王,讓他帶領大批老弱殘兵到北京、天津一帶戍邊。據說,當時募兵的標準是「弱冠不挑,而立不去,天命之年隨軍去」,意思是說,隨燕王掃北的人,二三十歲的人都不許去,只許五十歲左右的人去。無疑,這些人都是有家小的,就是說,燕王確實從固鎮一帶地區招募了很多士兵,帶著家屬開赴北方。且不說傳說怎樣,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在燕王掃北前後,蘇皖地區不斷有移民到天津地區,江淮人逐漸地佔了壓倒性優勢,才確立的天津方言島。從山西或其他地方移民天津的人,由於不是大批的,無論是操什麼方言,也都會被同化。
喜好打架、罵人那可能是北方人的性格,安徽也是北方那邊好鬥些。南方人體弱多耍心眼,北方人體強多耍體力。

㈤ 為什麼現在很少用人說天津話了,天津話以後會消失嗎

天津話受歡迎,對當地人來講是好事,對天津這座城市也是種側面宣傳。可按說在這種情況下,越宣傳身邊說天津話的人越來越多才對,但相反的是,天津本地人都有一個感覺,就是身邊說天津話的人越來越少了。

這其中的原因不用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外地人口流入,兩年前30萬人徹夜排隊落戶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呢。而一些外地人落戶天津後,刻意讓子女日常生活講普通話,這更加稀釋了天津口音的佔比。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天津打拚,加之素質較高,時間久了,人家的內心也更堅韌了,反而是某些天津人,心理還是有一些芥蒂。

他們嘴上喊著,外地人太多了,天津話要消失了,天津文化要沒落了,看著好像是為天津的未來操心,其實本質上,是害怕新天津人和自己的下一代爭奪社會資源。

但他們沒想過,自己的長輩,曾經也是眾多移民天津的“老坦兒”之一。而在他們的拼搏下,才把後代變成了說著天津話的天津人。那點小心眼,怎麼可能撼動歷史的大進程呢?天津話一直都在消失,而現實中,天津話也確實正在被視為一種應該受到保護的“遺產”。

可以想像到,現階段定義下的天津話,在80、90一代人逐漸逝去後將會變得如何面目全非。但換個角度來看,天津話卻也從未停止過重構和延伸。

所以,天津話所代表的,不應該是故步自封的排外思想。因為這種方言,本身就帶有不同地方移民在這個城市拼搏的意志,暗合著各路移民在這個城市的競爭和選擇。與其絞盡腦汁的思考如何排外,不如與更優秀的新天津人合作,把天津建設的更好。因為天津的進化,可能才剛剛開始。

㈥ 淮河流經河南、安徽、江蘇等省,沿岸口音也稱「淮音」,屬於北方語系。天津口音和「淮音」的淵源哪位知曉

http://ke..com/view/98101.htm 天津話的歷史「方言島」但凡天津人都知道,楊柳青、鹹水沽一代人說的話,似乎很「隔色」。在天津這地界兒,隱隱有這么一條線,線的這一頭是「您(ní)了這(jiè)是干(ga)嘛(mà)呀」的天津話,一腳邁到線那頭,就好像到了外地。
這條線到底在哪裡,1954年,現年81歲高齡的李世瑜全面找出了天津地區四面八方的語言分界線,確立了「天津

天津話
方言島」學說,畫出了「天津方言區域圖」。
李老告訴記者,他過去住在西頭梁家嘴,從小就注意到一個事實:在他家的那些男女傭人,串街走巷做小生意的,賣青菜、西瓜的,掏糞的……都不說天津話。李老問過他們說的是什麼話,他們不是說楊柳青、靜海縣,就是說海下、鹹水沽,要麼就是武清縣、白洋淀……他又發現一個事實,就是我們講的口語中所用的詞彙有許多是與課本上、書籍上、報紙上不一致的,字典上也查不到,大人們說這是土話,或者是「雜言」。上個世紀40年代初,李世瑜開始搜集這些土話。
他說,天津方言與附近地區的方言有許多差別。住在市區的人到郊區去,走一段路就會發現語言變了。
在李世瑜的地圖中,標明七個方言小區,(1)就是天津方言區,呈倒置的等腰三角形。天津舊城是天津話的中心,它的四至(即等語線或同言線,同語線圈)從東郊大畢庄開始經趙莊子、張貴庄、翟莊子、蘆莊子、西郊北馬集、南馬集、北里八口、大韓庄、大蘆北口、小南河、陳村、侯家台、邢莊子到曹莊子。在這范圍的西北方向是(3),即北郊方言區。這里又分為A、

天津
B兩區。(5)即東郊方言區。(4)即靜海方言區(屬靜海音系)。以及(2)即武清方言區(屬北京音系)。
由於(1)即天津方言區,它的東南西三面都被靜海方言區包圍著,這種現象在語言學上就稱(1)為「方言島」。所謂方言島是外來的方言勢力占據原來某方言區,形成被原來方言區域包圍著的獨立的方言孤島。全國這種例子不少,大都因移民所致。北方方言區內最著名的方言島是承德,它距離北京近二百公里,但居民操純北京話,就是由於康熙時興建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大批供奉、保衛人員移住該地,定居下來,以致壓倒原來居民所操方言,使之同化於北京話,因此承德形成一方言島。
至於天津方言島,它的移民是從哪裡來的即它的語源在哪裡?李世瑜表示,這里應先解決兩個與之相關的問題。
一是確定方言島即畫出它的等語線,主要根據天津話的語音特徵:陰平(一聲)讀低平調,在天津周圍找不到。圖上

天津
倒置的等腰三角形的兩腰外側都是靜海方言區或屬靜海音系的海下方言區。兩腰村子,有時近在咫尺,但語意也迥然不同。主要是陰平的低調在兩腰外的地點中突然消失,其他聲調也有所改變。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北斜村,這里恰在等語線上,村子北由南運河引來的小河隔開,河東半操天津話,即陰平讀低平調。而河西低平調突然消失變成靜海話。在天津方言島即那個等腰三角形的底邊則情況略異。(3)方言區是過渡階段,陰平讀低平調的現象是逐漸消失的,越往北低平調的越少。到(2)方言區才全部讀成高平調。
二是,為什麼從天津話中心舊城往北不過一公里,從東於庄、西於庄語音就變了——盡管它是個過渡地區,而往南到二十多公里的大八里台,大孫庄一線才變呢?


天津
為,燕王的駐軍以老城廂為根據地,無論是向北、向西還是向東開墾,都是不可能的。這三個方向都有人密集居住,常年耕作。村民不會讓外來的人口占據熟地,所以駐軍只能向南方開墾。天津地區原是個退海地,自從三十年前發現渤海灣西岸三道古海岸遺跡後,才確認,戰國時期天津地區的聚落點還散布在沿張貴庄到八里台一線上,當時軍糧城到鹹水沽一線之西還是動盪不定的沼澤。而在舊城以北地區則在新石器時代已成陸地且逐漸開發。明初,天津地區的地位更為重要,建衛築城之後,移民聚集,占據原屬靜海地面定居,向北阻於南北運河和子牙河,那是早已開發的武清地界。往南多沼澤、葦塘、荒地,移民盡情佔用,因此一直開到二三十公里以外。
由此說明,天津方言區形成方言島,是由操著天津方言的少數居民,他們的方言也逐漸同化於天津方言的「母方言」。
哪兒是天津話的根
近於鳳陽音,又似徐州語,類同淮安言,最像宿州話。
在李世

天津
瑜提出「天津方言島」學說後,學術界一致予以認可,但對天津方言的語源卻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流行在天津這一地區的一個土著方言;或說,是由靜海話在聲調發生演變之後而逐步形成的;另一民間傳說,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村移來的;市歷史博物館的陳列根據志書所載,許多早期人物籍貫是山西,文獻中也有「自山西移民」的記載,故也主此說;另是「燕王掃北」時從江蘇、安徽移來的。李世瑜認為,從語言現象上看,「燕王掃北」一說是較符合實際的。
「燕王掃北」,是流傳民間已久的傳說。朱元璋稱帝後,仿效古人,封了許多藩王。四子朱棣握有重兵,且屢建戰功,故遭朱元璋忌憚。為了削弱他的實力,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他為燕王,讓他帶領大批老弱殘兵到北京、天津一帶戍邊。據說,當時募兵的標準是「弱冠不挑,而立不去,天命之年隨軍去」,意思是說,隨燕王掃北的人,二三十歲的人都不許去,只許五十歲左右的人去。無疑,這些人都是有家小的,就是說,燕王確實從固鎮一帶地區招募了很
多士兵,帶著家屬開赴北方。
且不說傳說怎樣,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在燕王掃北前後,蘇皖地區不斷有移民到天津地區,江淮人逐漸地佔了壓倒性優勢,才確立的天津方言島。從山西或其他地方移民天津的人,由於不是大批的,無論是操什麼方言,也都會被同化。
燕王是安徽鳳陽人,他帶兵北上定會從他的家鄉及附近招募士兵,包括隨軍家屬或其他移民,而且這些人有「明初有戍天津者,因家焉」(《天津縣新志·汪來傳》)。所以《衛志》戶口有軍籍,官籍。通過上述逃荒、漕運、戍邊等,大批人定居到天津。
《衛志·毛愷德政碑》記:「天津近東海,故荒石蘆荻處。永樂初始辟而居之,雜以閩、廣、吳、楚、齊、梁之民。」這些史料、說明了明朝初期天津衛人口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軍經商的吳人成了天津衛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加上這些人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比較高。於是,具有低平調的江淮方言成了天津衛的通用語。
追尋天津話足跡

津話
立了天津話的來源,就要弄清楚,天津話的「母方言」到底在哪裡?鳳陽?蚌埠?淮安?還是……上世紀80年代,已經60多歲的李世瑜先後兩次南下,奔波於安徽的各個城市。洪澤湖畔,留下李老躑躅的身影。
線索遍布
出行之前,幾種線索形成不同的畫面,呈現在李世瑜的面前。
線索一:80年代,「鳳陽雜技團」到天津表演,講解員說的完全是「天津話」,李世瑜以為是臨時僱用的天津人來當講解員。表演結束後,他和演員談話,才發現,他們的口音和講解員差不多,他們說的就是自己的家鄉話。李世瑜聯想到,天津西於庄有一種民間舞蹈——花鼓,他們的唱詞、鼓點、舞蹈、服飾都是從鳳陽來的。聽黃梅戲的時候,也常常感到道白很像天津話。
線索二:一次他從合肥乘車南下,列車員說的都是「天津話」。李世瑜以為這是天津列車段的乘務員調到淮南鐵路段的。經詢問後,才知道他們說的也是家鄉話。一位在徐州工作的天津人告訴他,徐州話和天津話差不多,只要動幾個音就可以了。凡此種種,都讓李世瑜意識到,天津方言的「母方言」很可能與蘇北、皖北一帶有關,特別是以鳳陽為中心的地帶,當年燕王掃北時所帶的兵可能就是從這里招募的,後來在天津定居下來。
線索三:周總理的口音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他的口音和天津話很像,因為他的陰平(一聲)讀低平調。淮安是周總理的故鄉,這樣就又使他意識到,以淮安為中心的方言有可能是天津方言的「母方言」。
尋訪:鳳陽不是老家
帶著這些假設,1986年9月,李世瑜開始了尋訪工作,先去鳳陽。李世瑜在蚌埠下車,先調查了蚌埠方言,邊聽邊錄音邊研究,結果卻令人失望。因為除了它的陰平(一聲)也讀低平調之外,其他的音調都與天津話有差距,尤其保存了許多入聲字,而天津話是沒有入聲字的。如果加快語流速度,他們便有聽不懂的地方了。到了鳳陽,發現那裡的方言不像雜技團的成員那樣,而是和蚌埠基本相同,可能是雜技團的人並非都是鳳陽人的緣故。
與此同時,李世瑜發現,鳳陽的方言南部和北部還有差異,南部入聲字更多一些。他又調查了鳳陽附近的臨淮和留埠,結果也是一樣。抵達淮安後,同樣是一無所獲,李世瑜的線索一下子斷了。鳳陽和淮安是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的推斷,被事實否定了。
偶遇:固鎮才是正根兒
繞著高郵湖、洪澤湖地區跑了一圈之後,天津方言的「母方言」似乎還在雲里霧中。李世瑜決定再到安慶尋訪。在從徐州乘火車前往安慶的途中,他卻有了出人意料的收獲,這個收獲成為李世瑜尋訪成功決定性的因素。
火車上很擁擠,李世瑜和很多人一樣是「站票」。火車過了宿州後,李世瑜身邊的兩個人因為搶座吵了起來。一口純正的天津話,從兩個人嘴裡硬硬地甩出來。李世瑜以為碰到了老鄉,便勸起架來,「都出門在外的,都不容易,別吵了。」搶座的人眼眉一立:「嘛!嘛出門在外!我,我就這兒的。」
一句話,讓李世瑜大喜過望,安慶不去了!他乾脆跟著這兩個人下了火車,下車的這一站叫固鎮,在安徽蚌埠北48公里處。一到固鎮火車站,李世瑜以為回到了天津,充斥雙耳的統統是他從小聽到大、說到大的天津話。
車站的茶攤前,一位老掌櫃和他們搭起了話,一種「共同語言」讓他們相談甚歡。至今李世瑜的錄音帶里還留存著這樣一段精彩的對話。「兩位同志,你們哪兒人哪?」「您聽我們是哪的人?」老人遲疑了一下:「聽你們的口音是本地人,可我怎麼沒見過你們啊?」原來,固鎮來來往往的人都要經過這個火車站,老掌櫃差不多都認識。
老掌櫃告訴李世瑜,固鎮屬於宿州市現在屬於蚌埠市,宿州市距離固鎮45公里。
興奮的李世瑜馬不停蹄地回了宿州,歷經數月的調查,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終於現出了真容——天津話來自以為中心的廣大的江淮平原。
這是燕王朱棣所賜。在流傳民間已久的「燕王掃北」傳說里,朱元璋四子朱棣握有重兵,且屢建戰功,故遭父皇忌憚。為削弱他實力,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他為燕王,讓他帶領大批老弱殘兵到北京、天津一帶戍邊。當時募兵的標準是二三十歲的人不許去,只許五十歲左右的人去,這些人無疑都有家小。燕王確實從固鎮一帶招募了很多士兵,帶著家屬開赴北方。
到晚清,李鴻章調淮軍六萬人駐守天津,最終又都演變成天津人。
結論:天津話來源於南方安徽蚌埠市固鎮。以固鎮為中心的淮河兩岸地區方言是天津話的來源。

㈦ 北方非常顯眼的天津話,到底怎麼形成的,與安徽什麼關系

天津話是結合北方特色以淮揚與徽皖為基準的南方話,說到這兒就要從歷史來說起,直到元朝時,天津還僅僅是一個鎮子,被稱為海津鎮,與洛陽、西安、開封等地不同。

天津是在明朝統治初期,燕王朱棣發動戰爭,從海津鎮乘船南下攻打建文皇帝,後來朱棣造反成功,成為了永樂皇帝,而因為天子曾經過海津鎮,所以就改名為了「天津」。

其實並不僅僅是語言,天津地區的飲食和風俗習慣,都有著江淮地區的特色。因為,在飲食、風俗方面,能夠找到各個地區的影子,天津更是屬於近現代歷史中形成的移民城市。

㈧ 天津話為何不像近鄰北京話、河北話反而像1200里外的安徽話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由於山川地理阻隔,造就各地迥異的風俗習慣,語言也千差萬別,形成了獨特的方言區。

目前中國的方言區主要有官話、吳語、湘語、閩南語、粵語、贛語、晉語、徽語等,每個大的方言區又可以劃分為若干次方言區,比如官話中就有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等區分。

圖:中原官話信蚌片

有天津人或者安徽信蚌方言片區的人嗎?可以來互相說下方言,看看是否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