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朝的不平等條約一共賠了多少銀子
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清政府賠款2100萬銀元。
1858年的中美、中英、中法 《天津條約》,清政府賠償英法軍費各白銀二百萬兩,賠償英商損失白銀二百萬兩。
1860年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賠償英、法軍費各增到800萬兩。
1874年的《北京專條》,清政府付給日本白銀五十萬兩,作為日軍撤出台灣的條件。
1881年的《中俄伊犁條約》,賠款九百萬盧布。
1895年的《中日馬關條約》,賠款白銀二億兩。
1901年的《辛丑條約》,共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付清,本息合計9.8億兩白銀。
在這些不平等條約中,俄國要地,英美要通商口岸,日本既要地,也要錢,也要通商口岸。
清政府累計賠償白銀達12.195億兩白銀,加九百萬盧布。
其中,《辛丑條約》規定的庚子賠款,因為一戰等多種原因,最終在1902-1938年37年間,實付總數約6.64億兩白銀,扣除美英等國退款,中國實際支付5.76多億兩白銀。
按照這個數字,中國最終賠付了列強白銀共計8.155億兩白銀和九百萬盧布。
按今天的銀價,一克白銀價格為3.62元,1兩白銀價格為134元。1盧布兌換0.1145元人民幣。
那麼清政府賠償列強的白銀,算換成今天的人民幣,約1092.78億元。
㈡ 清朝在喪權辱國的七十年中,究竟賠付給了列強多少錢
滿清後期的腐敗與無能讓我們的民族遭受了無盡的屈辱,不僅割讓很多的土地,而且還賠付了巨額的賠款,也讓中華民族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那麼在清政府喪權辱國的七十年中,究竟給列強賠付了多少錢?
如果全部算起來的話那就非常的多,這里只是統計一下大額的賠付數量。
五、1901年的辛丑條約。條約的的第6款規定賠款總額為45000萬兩海關銀,年息四厘,自1902年1月1日起,至1940年止,39年內,需付本息銀總計982238150兩,各省地方賠款2000萬兩不計在內。《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從而給中國人民帶來空前災難的不平等條約。
簡直是觸目驚心,寫到這里我已經都帶了情緒,都不願再往一塊加,大概有十幾億兩的白銀,關鍵這還只是賠款,沒有提及割地以及各種的流氓條款,如果把這些一一搜集寫出來,自己非得氣得先吐血,可以說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與血淚的歷史,看了之後越感憤懣,但同時也激發了無限奮進的鬥志。
㈢ 鴉片戰爭中國實際賠了多少白銀
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規定: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其中600萬銀元賠償被焚鴉片,1200萬銀元賠償英國軍費,300萬銀元償還商人債務。其款分4年交納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則酌定每年百元應加利息5銀元。
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規定:中國給英國和法國賠償軍費各白銀200萬兩,賠償英商損失白銀200萬兩。《北京條約》規定: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3)天津條約清政府賠償白銀數為多少擴展閱讀:
由於中國「閉關鎖國」的思想,當時的滿清正處於世界落後地位,為了打開中國對外的貿易大門,英國開始將大量鴉片輸入中國。
十九世紀初期被輸入中國的鴉片達到4000多箱,由於鴉片不斷的輸入,中國出現了鴉片煙毒泛濫的的情況,越來越多的人吸食鴉片,越來越多的人被鴉片所侵蝕。
這也使得當時中國白銀大量向外流出,也使得吸食者在身體上以及精神上都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同時也破壞了中國的社會生產力,造成清政府部分地區工商業經濟蕭條。因此清政府不得不採取措施禁止吸食鴉片。
在這場長達 6年的鴉片戰爭中,由於中國處於落後的狀態,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了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自此開始清政府向外割地,賠償,迫使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
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中國沿海各省,並伸向中國內地,方便了列強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使中國受到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性沖擊。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㈣ 近代史上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共割地賠款多少
《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關條約》的簽訂,是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歸納三個條約的簽訂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並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條約: 1.割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2100萬銀元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中方需與英方商定。
1860年北京條約:1.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 2.增開天津為商埠 3.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4.對英法兩國的賠款各增至800萬兩5.准許華工出國。
1858年夏天津條約: 1.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2.增開沿海沿江10處通商口岸 3.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4.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傳教。5.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償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
1844年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取得更多的侵略權益。
1895年馬關條約:1.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3.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華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1901年辛丑條約: 1.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 2.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 4.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 5.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與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和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6.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㈤ 天津條約中清政府賠償白銀數為多少
《南京條約》為中國向英國共賠償二千一百萬西班牙銀元,摺合1491萬兩白銀;
《中英天津條約》為清朝賠償英國四百萬兩;
《中法天津條約》為清朝賠償法國二百萬兩白銀;
中英《北京條約》為增加天津條約的賠款至800萬兩,也就是又賠了四百萬兩;
中法《北京條約》為清朝批准中法天津條約,賠款增為800萬兩,也就是又賠了六百萬兩;
《馬關條約》為中國支付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約3億日元),賠償威海衛駐軍費150萬兩;
《中日交還奉天省南邊地方條約》(《遼南條約》)為清廷須繳付日本三千萬兩「贖遼費」作為補償;
《辛丑條約》,亦稱《辛丑各國和約》、《北京議定書》,中國共付各國戰爭賠償四億五千萬兩銀,分三十九年付清,每年利息為四厘,由中國的關稅和鹽稅來償付,若包括利息支付則高達8億5千萬兩,後根據協議,賠款部分免除與廢除,最終合計賠款6億5千萬兩;
中日《北京專約》為中國給予難民撫恤銀十萬兩,購買日軍修築之房舍道路,銀四十萬兩(而非賠償兵費);
中英《煙台條約》為清政府對馬嘉理事件及以前中英之間的案件各賠償20萬兩白銀,也就是四十萬兩;
《中俄伊犁條約》為中國向俄國賠償白銀280萬兩;
找到的這些共計91611萬兩白銀(以最終賠款算)。
㈥ 在中國近代屈辱史中, 清政府同英法兩國簽訂的《天津條約》共賠款多少白銀
《天津條約》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賠償法國白銀200萬兩(北京條約對其進行了補充: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
㈦ 晚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到底賠了多少錢
南京條約:1842年8月 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
天津條約:1858年夏 俄美英法 ,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經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常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
北京條約:1860年 俄國 ,對英法兩國的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馬關條約:1895年4月 日本 ,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辛丑條約: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
㈧ 天津條約》中,清政府賠償白銀數為()A、2100萬兩 B、210萬兩 C、1400萬兩 D、400萬兩 選哪一個
《南京條約》為中國向英國共賠償二千一百萬西班牙銀元,摺合1491萬兩白銀;
《中英天津條約》為清朝賠償英國四百萬兩;
《中法天津條約》為清朝賠償法國二百萬兩白銀;
中英《北京條約》為增加天津條約的賠款至800萬兩,也就是又賠了四百萬兩;
中法《北京條約》為清朝批准中法天津條約,賠款增為800萬兩,也就是又賠了六百萬兩;
《馬關條約》為中國支付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約3億日元),賠償威海衛駐軍費150萬兩;
《中日交還奉天省南邊地方條約》(《遼南條約》)為清廷須繳付日本三千萬兩「贖遼費」作為補償;
《辛丑條約》,亦稱《辛丑各國和約》、《北京議定書》,中國共付各國戰爭賠償四億五千萬兩銀,分三十九年付清,每年利息為四厘,由中國的關稅和鹽稅來償付,若包括利息支付則高達8億5千萬兩,後根據協議,賠款部分免除與廢除,最終合計賠款6億5千萬兩;
中日《北京專約》為中國給予難民撫恤銀十萬兩,購買日軍修築之房舍道路,銀四十萬兩(而非賠償兵費);
中英《煙台條約》為清政府對馬嘉理事件及以前中英之間的案件各賠償20萬兩白銀,也就是四十萬兩;
《中俄伊犁條約》為中國向俄國賠償白銀280萬兩;
找到的這些共計91611萬兩白銀(以最終賠款算)。
㈨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外賠款的總額是
見到一些資料把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外賠款總額計算為1800萬兩白銀,理由是《天津條約》規定賠償英法軍費各200萬兩,賠償英商損失200萬兩。《北京條約》規定給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故賠款總額應為800+800+200=1800萬兩白銀。 這是錯誤的,根據《中英北京條約》原文「今所定取賞八百萬兩內,二百萬兩仍為住粵英商補虧之款,其六百萬兩少裨軍需之費,載此明文,庶免紛糾。」《中法北京條約》原文「第四款 己未年在天津所定遺補第四款內載,中國賠補軍需銀二百萬兩,茲以刪去;今復議定,賠補銀共捌百萬兩。第五款 中國今所賠補之銀本系為軍需,又為法國商人及其所保護者在廣東省城所有行內物件被百姓或燒、或劫。將來大法國將此賠補之銀,均公允分攤與被累之法國人;其銀扣一百萬兩,派與法國民人及其所保護者,為補其害,或慰其苦,其餘皆抵軍費」所以賠款總額應為800+800=1600萬兩白銀。
㈩ 《天津條約》規定中國向英國賠款為多少
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
《中英天津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 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26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天津簽訂。共五十六款,附有專條。主要內容:(1)英國公 使得住北京,並在通商各口設領事官;增開牛庄、登州、台灣(台南)、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牛庄口 岸設在營口,登州口岸設在煙台,潮州口岸設在汕頭);(2)耶穌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傳教;(3)英國人得住內地游歷、通商;(4)英國商船 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5)中英兩國派員在上海舉行會議,修改關稅稅則;(6)中國給英國賠款銀四百萬兩;(7)確定領事裁判權和片面的最惠 國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