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嫁閨女吃什麼糕點
擴展閱讀
天津南開系學校有哪些 2025-07-03 16:23:22

天津嫁閨女吃什麼糕點

發布時間: 2022-08-18 12:48:51

❶ 天津有什麼傳統的小吃糕點一類的!

天津的傳統小吃糕點有
大卷酥、大油糕、蝴蝶卷、蝠兒酥、雞油餅、狀元餅、七星典子
小八件兒:果餡餅、小卷酥、小桃酥、坑面子、小螺螄酥、咸典子、棗花、小雞油餅
高檔細八件兒:狀元餅、太師餅、囊餅、杏仁酥、雞油餅、破皮、白皮餅、蛋黃酥

❷ 天津過年習俗 要所有的必須完整

春節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有著古老傳統的民族節日。「春節」一詞古今詞義不同,秦漢時泛指立春後一般日期為春節,魏晉以後很少使用,辛亥革命後實行陽歷紀年,以一月一日為新年,改陰歷(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相沿至今。就現代含義而言,春節一詞有兩種概念,一為狹義的,即僅指陰歷正月初一一天而言,民間俗稱「大年初一」;一為廣義的,即泛指從「大年初一」到「破五」的「過年」習俗活動,歷時五六日。天津民間慣用的,不僅僅是廣義的概念,而且從一進臘月就開始忙年,為過年做著各種准備工作。民間有句俗語:「過了臘八就是年」。過年的活動實際上從臘八就開始,持續到正月十六這樣一個近40天的時間都是過年或從事與過年有關的活動。春節的概念比廣義的更豐富、更長。
天津人喜愛熱鬧的性格特徵,促使民間對過年活動傾注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舊時,不僅有錢的富商大賈要過年,普通的貧民百姓也力爭吃頓餃子來度過這辭舊迎新的時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規定春節放假3天。至今,民間仍然象過去一樣,在過年的准備上不惜耗費精力和財力,務求把吃的、穿的、用的准備得豐富齊全,把過年的氛圍營造得熱烈紅火。
忙年 首先是准備過年時家人的穿戴。只要力所能及,一家大小都要添置些衣帽鞋襪,生活再困難的家庭也總得給老人和孩子添置穿戴。一般人家大致從入冬後就開始操持了,就是經濟拮據之家,再遲也要在臘月初動手。
接著就是熬「臘八粥」、泡「臘八醋」,「臘月十五上全街(音gai)」、「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貼倒錢;三十合家歡樂坐一宿。」人們從一進臘月就一直忙到大年三十。
一般家庭在臘八以後,男人們就開始置辦年貨。年貨就是節日生活吃用之物,不僅要求數量上豐富,質量上也要求從優。盡管有些日用品並不短缺,但購辦齊全是為了圖吉利、求順當。如碟子碗筷之類的添置就是祝願來年生活富足、添人進口、人丁興旺。還要給家裡的老人、孩子買東西。天津有句俗話:「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人要頂氈帽」。
街面上為人們過年預備的各類年貨用品在臘月十五就全部上市,俗稱「上全街」。在以天後宮為中心的宮南、宮北大街上,年貨攤一個挨一個,並在牆上貼滿「年年在此」的紅紙條,佔好地界兒。賣年畫、花炮、吊錢兒、窗花、燈籠、臉譜、石榴花、春聯、空竹、金魚的……鱗次櫛比,到處是紅紅綠綠,喜氣洋洋。街面上的米面庄、海味店、醬菜園、香燭紙碼兒店等生意也進入高潮。
臘月二十前後,大多數人家開始采買魚、肉、蔬菜和干鮮果、糕點茶食等物。由於不少的中小商人家庭是在臘月二十以後才能從店鋪拿到年終的「饋送」,或是遠行人帶回積蓄錢,故置辦年貨較晚。因此,大部分店鋪一直要忙到「大年三十」下午。在這短短的20餘天中,從掌櫃的到伙計都要從早忙到晚。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謙祥益、瑞蚨祥、元隆、敦慶隆等綢布莊;范永和、大春林、桂順齋、四遠香等糕點店;還有成仁紙碼兒店、萬興錫米面庄、隆昌海味店、正興德茶莊等著名老字型大小都是終日顧客盈門,利市十倍。
祭灶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日,民間謂之「小年」。民間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視每家行善或作惡的神靈,每年年底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家人一年來的好壞情況,來回需要7天,所以這天各家都給灶王爺送行。這天晚間各家家長主持祭灶,供品為糖瓜、粘糕、草料和清水一碗(後兩種供品為灶王坐騎使用)。糖瓜祭灶和粘糕祭灶的目的都是希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讓糖瓜和粘糕粘住灶王嘴,使其少說話或不說話。還有的人家把酒糟抹在灶門上,用來醉灶王,好讓他見到玉皇大帝時醉醉昏昏,無話可說。叩祭畢,紙錁將隨當年灶王神碼兒焚化,是謂灶王上天述職,並燃放鞭炮歡送灶王爺上天。民間規定祭灶時婦女不得參與,女孩子也不得吃祭祀的糖瓜,據說如果吃了就會口圈變黑。
掃房過水 臘月二十四民間例行掃房子,俗稱「掃房子過水」。由於過年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日,又是新的一年即將開始之際,因此家家戶戶要將家中打掃得乾乾凈凈。也有的人家在臘月二十四之前就擇一晴暖的日子,進行大掃除,搬箱倒櫃,掃掉四壁、牆角和頂棚上的塵土(俗稱「遢灰」),擦凈門窗和玻璃,擦亮桌椅櫃廚和各處的銅飾件兒,面板、菜板、鍋蓋、拍蓋兒等炊具都要涮洗,要求里里外外一塵不染,以一番新的氣象辭舊迎新。轉天就是臘月二十五人們要用白粉連紙糊窗戶,留新氣眼,有的還作卷簾。
備年飯 臘月二十六開始至二十八是人們准備年飯、年菜的時間。民間俗語有「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之說。家庭主婦們要把過年期間吃的雞、鴨、魚、肉、臘豆,醋溜白菜及其它菜餚一並做好,葷素盡有,裝滿家中的大盆小缸。臘月二十八,開始蒸饅頭,一鍋又一鍋,而且在饅頭上要點紅點,以此祝願家業興旺。各種餡蒸食、年糕等食品都要放在一個專門的房間里,這些食物一般要吃到燈節。
貼倒▲ 臘月二十九貼倒▲(▲諧音「有」,意為天天都有,以此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祈盼)。這一天人們要把春聯、福字、窗花、吊錢兒、黑臘光紙剪成的 肥豬拱門剪紙以及室內外的年畫全貼上,連水缸、箱櫃都要倒貼上「福」字,以取「福到」之意。家庭用春聯多為「忠厚傳家 久,詩書繼世長」及「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等,商號多貼「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有的人家在卧室門上貼門童畫。還有的人家在院內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卷疊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上面散開,謂之「聚寶盆」,准備除夕夜踩歲(碎),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的諺語祝願家道興旺。
大年三十 (小進的臘月二十九也叫大年三十)這天,上午人們便都梳洗整齊,換上新衣裳。這時,由家長供上「增福財神」的神碼兒、「全神大紙」的神碼兒和新的值年灶王神碼兒,但在晚間正式敬神上香前都不許點飯香。中午飯是豐盛的菜餚和稻米飯,晚上是葷餡餃子,取「更新交子」之意。這種餃子的葷餡以豬肉為主,加雞蛋、蝦仁或蟹黃、海參、韭菜等。一般家人有外出者,都必須趕回家來吃這頓團圓飯,故民間也稱這頓餃子為「團圓餃子」。
晚飯後,家家都要把涮洗完凡空著的鍋和面盆等處都放上干咸魚和硬皮糕點「福喜字」,以取多福多喜、吉慶有餘之意。晚9時後,家長盥手後冠服向神佛、祖先上香叩拜,以下眾人先男後女依次行禮,這時外姓婦女不能進入家門,名為「忌人」,同樣自家女人也不得到人家串門。另有一種「媽媽例兒」:出嫁的女兒不能看娘家的燈,不然會妨(輕音fang)死娘家人。除此還要給神佛、祖先上一碗供飯、年糕和水果。供飯是一碗米飯上面放紅棗,插上紅絹或紅紙做的石榴花。供飯要等過了年才吃,據說,吃供飯全家有福。供年糕則象徵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拜神祭祖後,各處燈燭不熄,香火不斷,直到天明。夜12時為「全神下界」之時,各家要鳴放鞭炮,此時標志著舊歲已去,新年來臨,合家晚輩向長輩賀歲叩頭,長輩要給孩子們壓歲錢,然後開始守歲。孩子們多穿戴新衣帽,女孩頭上還帶紅絨絹花,三五成群打燈籠,唱兒歌,放鞭炮。家裡有老年婦女,頭上還要帶紅絹石榴花。除燈燭香火須留心照顧外,大人們一般要堅持「守歲」,玩牌、下棋、吃糖果。女人們則還要忙著包初一的素餃子。這種素餃子的餡有麵筋、香乾、雞蛋、豆芽菜、粉皮等等。包完餃子後,用黃紙蓋上,午夜時要吃點兒,待天將亮時還要煮一些上供,焚香叩拜,並在此時將供奉的全神神碼兒焚化,俗稱「發大紙」。據說是送全神上界,迎新灶君下界,將新的灶王神碼兒重新供在灶王龕內。此時家家放鞭炮(傳說,最初燃放鞭炮是為驅逐惡鬼,而後成為人們祈福求順的一種表達方式,謂之「崩走邪氣」)。20世紀30年代的北門外竹竿巷、估衣街一帶,各商號爭奇斗勝,彩燈、煙花相映成趣。除夕之夜街頭賣糖墩兒、糖果、糕乾之類一夜不停,大年三十之夜民間還有許多禁忌,不許說不吉利的話,特別忌「沒有了」、「少了」、「死了」、「完了」之類語言。也不許掃地、倒水,怕把財氣掃走、倒掉。若有瓷器之類的物品摔碎,則要馬上說「碎碎(歲歲)平安」以此驅走不祥。
大年三十雖說是個喜慶的日子,但又是一個「關口」,因為討債人慣例必在年前討債,若負債人挨過這一天(一般正月十五內不討債)就等於逃過一關,好有喘息還債的餘地。因此,一般商號都要派人提著燈籠去催帳,天亮後仍不熄燈,繼續催討。有的欠債人無力償還,則設法避而不見,直到天大亮後,街上行人漸多,由於已是大年初一,即使雙方再見面,也不再提帳款之事,須等正月十五以後催要,所以民間有句俗話:「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
祭紫姑 是女孩子們從事的祭祀活動。閨中女孩們用綢絹等布頭兒裁製成小衣褲頭形,並縫成特殊的「小布娃娃」,這就是自製的紫姑神像。大年三十這天,女孩們把紫姑神像供在廁所里或便桶上,俟到正月十五夜占卜吉凶,同時也敘敘自己悲苦衷情。紫姑,即坑三姑,民間俗稱「馬糞娘」。此系江淮舊俗傳入天津,清中葉後在城區土著中失去傳承。
登高拜年 正月初一,要吃大年三十夜裡包的素餃子,目的是討一年的素凈。這天,一般人家都是家居自樂,不外出活動,晚上早睡。後來,民間又有在初一早上登高的習俗,以圖吉利。舊時,天津城區多為平房,登高的地點主要有鈴鐺閣、鼓樓及玉皇閣等處,人們以登高來求吉利高升。到20世紀40年代後,民間才開始在大年初一鄰里親朋間互相拜年。以「過年好」、「恭喜發財」等吉慶話互致問候。民間還有「過年過得好,沒讓老鼠咬」的問候打諢俗語。在平日里,就把說好話稱之為「拜年話」。這種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敬財神 正月初二,民間為「敬財神」日。天微明,家主人盥洗後要敬財神。清晨,挑水的水夫把一束用紅繩捆紮,貼有「真正大金條」紙條的柴禾擲到住戶、店家院里或立在門前,表示「送財」(諧「柴」音),寓意主家新年大發財源。因舊時居民吃水全靠水夫挑擔挨家送水,所以,挑水的還要給每家送一擔水,在門前喊「進財進水來了!」於是,接財水的人家要熱情接待水夫,一般當時都不給錢,須待初五後再算帳。此外,大多數人家在這天要請「全可人『開市』」,全可人進屋後念吉利語,預祝一年遂願。從此日起至燈節前後,親戚朋友仍舊拜年,給小孩壓歲錢。「開市」也標志著對女人的禁忌解除。20世紀四五十年以後興起在初二這天,出嫁的閨女要回娘家,姑爺拜老丈人、丈母娘。即使娘家長輩都已過世,出嫁的閨女也可到娘家兄、弟家團聚,權作回家。初二這天的飲食中午一般都是撈面,晚上備酒席款待姑爺們。
現今,民間有的家庭仍沿襲「敬財神」的習俗,只是送財送水的事象已不存在了。而初二回娘家則成為定俗,並戲稱「姑爺節」。
「合子」往家賺 正月初三,傳統食俗是包合子,多為三鮮餡,而且要供財神。自初一至初三,民間傳承食俗曰「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賺」,合子也象徵家族團圓美滿,發達興旺,因此除初三吃合子外,民間還講究在初八、初九這兩天吃合子,以取「合子加八越吃越發」、「合子加九越吃越有」的吉利。還有在正月十一吃合子,說是合子拐彎兒。
破五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也稱「潑污」。民間有「送窮土」、「捏小人」的習俗。舊時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在五更天起床,起床後,揭開炕席,把炕底的塵土打掃得一干二凈,然後用紙剪一個女人模樣的剪影,稱「窮娘娘」像,放在塵土上,用簸箕撮出,倒在街上,一邊倒一邊放鞭炮,以震跑窮氣,震跑來尋住處的窮娘娘,民間稱之為「送窮士」。
此外,在這天清晨,各家各戶還要把過年時積存的臟東西扔掉,污水潑掉。這是因為「破五」這兩個字與「潑污」相諧,人們過年時都穿新衣裳,屋裡屋外打掃得乾乾凈凈,污物污水不能像平日亂扔亂潑,恐會沖犯神靈,所以先把這幾天的贓物積攢起來,俟初五一起潑出去。而今這一習俗已經不存在了。人們一般在大年三十夜裡不倒臟物臟水,初一時就可解除禁忌。
民間特別講究的是「破五」捏小人習俗。這天,各家各戶都要包餃子,驅邪穢,捏小人。家庭主婦在用刀剁菜餡或肉餡時,一邊剁,口中要一邊念叨「剁小人」,以宣洩對說壞話的小人的憎恨之情。包餃子時,主婦們還要仔細地捏餃子皮,不露一點縫隙,惟恐煮餃子時發生破口現象。這種舉動稱「捏小人嘴」,意思是將說壞話的小人嘴捏嚴實,使其不再亂說,這是為自己和家人祈順求福的一種民俗活動,至今仍然沿襲。
開市 正月初六(亦有的在正月初八),街上各門市商店開業,全體店員聚在門前燃放鞭炮,商店及住家要支付初一以來的各種零碎開銷。
燈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又稱「元宵節」,民間俗稱「燈節」。
舊時,天津人過燈節通常由正月十四到十六,歷時3天。城廂內外,民宅鋪戶,通衢張燈結綵,燃放花炬。夜晚,人們走上街頭,賞燈之餘,或品畫工,或猜文虎。這一天,民間各種花會也多上街表演。高蹺、法鼓、獅子舞等與沿街燈盞交相輝映,為節日增添了色彩。
食元宵 正月十五這天要吃湯元,津地土語叫「元宵」,有糯米(津地叫「江米」)面和高粱面(津地叫「黍米面」)兩種。糕點店出售的是糯米面的。元宵餡品種多樣,故稱「什錦湯元」,製作時用畚箕搖制,煮熟後松軟可口。一般家庭自製都是高粱面的,是包糖餡後用手摶成,煮熟後略顯硬實。
這一天,民間講究在神像前或屋門荷葉墩上供前一日蒸好的發面刺蝟、老鼠馱元寶麵食。擺供品多為家中年長者,講究午前擺供的刺蝟、老鼠頭朝外,午後掉轉頭朝里,意謂把元寶馱回了家。晚飯前煮元宵要先供神佛、祖先。
舅送燈 正月十五,民間還有舅舅給外甥送燈的習俗。舊時,講究送「鴨子」形的燈,取其諧音「押子」之意,以為外甥祈福,「外甥打燈籠——照舅(諧『舊』)」也有預祝外甥長命百歲之意。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燈的種類日趨繁多,金魚燈、蒺藜燈等取富裕有餘和吉利的寓意。
走百病 正月十五、十六兩日,民間還有「走百病」的風俗。特別是正月十六,婦女不僅要回娘家,而且多結伴出遊,一邊賞燈散逛,一邊以行「走」除百病,民間認為在「走百病」時,必須越過3條河流,跨過3座橋,而且還要「摸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釘」就是要用手觸摸橋樑上的鐵釘或是廟觀門上的門釘。因「釘」與「丁」諧音,而「丁」又象徵男子,所以婦女特別是未有身孕的婦女則必須誠心摸釘,以求子嗣,使其家業興旺,有傳宗接代之人。如今,民間仍非常隆重的過「燈節」,只是其中的一些習俗有所簡化。
填倉節
正月二十五是填倉節,俗稱「大填倉」。在此之前的正月初十是「小填倉」,也叫「食食兒」。填倉節是一個由農村發展到城市的節日。
打囤 大填倉是節日的正宗日子。舊時,這一天城市居民和郊縣農民都舉行不同的民俗活動。市民多在正月二十四日晚飯後,用石灰、粉筆或灰碳在院子當中畫一個直徑約2尺至3尺左右的古老銅錢式的圓圈,錢孔四周分別寫上「金銀滿囤」4字,有的在錢孔處寫有「囤」字。朝著門外圓圈的下端,再畫上一個梯子,然後圓圈當中處放上一包米,用磚頭壓上,謂之「糧囤」或「米囤」。同時,在住宅屋裡的地當中,也照樣畫上一套,圓圈內放上洋錢,有的放銅子兒,包在剪紙吊錢兒里,用磚頭壓上,稱作「錢囤」,上述這些活動統稱「打囤填倉」。在翌日晨,將壓在囤處的米包和錢包拿出,壓放在自家炕席角下,直到夜晚取出。居民打錢囤時包銅子兒所用的剪紙吊錢兒不能是新的,而要用春節時貼過的廢舊吊錢兒,多採用上有「大發財源」、「五穀豐登」等吉利語的吊錢兒,以寓吉祥。
蒸饅頭 有的人家,在填倉節蒸饅頭。蒸時先把揉成形的饅頭放置籠屜內,再用手指在每個饅頭頂上摁一個坑兒,這叫「天倉」。蒸熟饅頭後,揭開籠屜蓋,先看小坑(天倉)里是否有水,如水滿滿的,就象徵今年年景好,是豐收年;如水不滿,就是一般年景;如沒有水,就預示著天要大旱,糧食欠缺,人們稱這是「干倉」,一般要再蒸一籠屜饅頭試一回,以達到心理上的滿足。
食物及禁忌 此日,吃稻米飯,熬魚湯,其意預卜豐年,糧食歸倉。富有之家兼食清蒸咸快魚(即壓鍋快魚)。還有的人家喝雜面湯,吃餑餑頭,象徵五穀豐登。這些都是應民間吉語所言「大囤滿來小囤流」。也有少數吃饅頭的。大多數人家還吃一種民間小吃——豆餡油炸糕,以取個圓圓甜甜的吉利。
這天,家家須早早睡眠,夜間有響動也不得驚擾,說是「老鼠娶親」。這天,婦女皆不可動針線。
如今,每逢填倉節,農村各家仍有這種民俗習慣,但已不那麼規范。城市居民中的一些舊式家庭大多用春節用過的舊吊錢兒包一些硬幣或整錢,置於炕被下。還有簡單一些的只吃應節食物米飯和熬魚湯。
二月二
天津民間流傳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意指這一天是龍王露頭的日子,天也要下雨,而且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
引錢龍 舊時這一天,農家主婦們清晨起床,以鞋或掃帚擊打炕沿,口中輕聲念叨「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不露頭」。隨著念,端起盛灶灰和谷糠的簸箕走出大門外奔河邊,到河邊後再折身往回走,一邊走一邊撒草灰、谷糠,有意彎彎曲曲地撒進院內,直撒到水缸邊,再繞水缸撒一圈,名曰「引錢龍」,示意引龍回家後,蛇蠍等百蟲不敢出來傷人,且生活富足。接著蒸年糕,表示歡迎龍的到來,同時表示蒸死害蟲,使其不再糟蹋莊稼。
畫倉 二月初二這天下午,城郊農家要舉行「畫倉」儀式。這種畫倉,由年長者操作,其手端一簸箕灶灰一把把撒在谷場和庭院上。先撒倉頂,再撒倉肚,隨後撒倉門。撒完後,命兒孫抓些五穀雜糧放置倉里,上面用紙再加磚或石板壓嚴,以此示意倉糧完好,不受損壞,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此外,二月二又被認為是土地神生日,各土地廟均有香火。
食物與禁忌 這天的應節食物是煎燜子、烙餅、炒雞蛋和豆芽菜。燜子是一種涼粉,切成塊油煎,再用麻醬、醋、蒜、香油等小料拌著食用。煎燜子意在煎死一切害蟲。烙餅稱為「龍鱗餅」,以示保護龍或堅固龍鱗,使龍鱗完整。吃豆芽菜,喻示萬物生輝,日後生活美滿。晚上還要做面條,叫「龍須面」,即有保護龍須不傷之意。漢民族有的人家煮豬頭,以待龍醒後來臨,給全家人帶來幸福。這天忌婦女做針線活,以防針扎壞龍眼、扎傷龍身。盛行男人在此日剃頭頭的吉利。
如今,天津城鄉仍沿襲龍抬頭的舊俗,但大多數人家僅僅是吃應節飯食而已。此日剃頭理發之風則日趨興盛。

❸ 很喜歡吃天津的熟梨糕,這道糕點是怎麼製作的

有一個視頻比較火,視頻的內容是:一個外國人來到了中國,在來到中國第一年吃的就是我們中國特別有名的傳統小吃——煎餅果子。他在視頻中講到,第一次吃煎餅果子的時候,就讓他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覺得這是中國最好吃的傳統小吃之一。他在視頻中還直呼,說到要回他自己的國家開一個煎餅果子店,肯定能賺不少錢。

都說天津的小吃非常的多,也非常的有名,符合世界各地人的口味。熟梨糕在天津當地也是和煎餅果子同樣受歡迎的小吃之一。沒有來過天津的人可能不知道熟梨糕的存在,那麼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一起在家裡做一做,天津小吃熟梨糕

首先我們要准備好,製作工具。打蛋勺、湯勺和模具若干。所用的原料有:粘米粉200克、糯米粉80克、紅豆沙、紅果醬、白糖、酸模糕、桂花適量。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裝一個容器里攪拌一下,然後再加入20克的白糖和120毫升的清水,讓水和麵粉充分攪拌均勻。這時候盆里的粉會結成一團,我們用雙手把它們拆散。將搓圓的米粉裝入我們准備好的若干個模具,上鍋開始蒸,大火隔水蒸差不多6分鍾左右。

6分鍾之後,我們把模具給取出來擺盤在一個好看的盤子上,大家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擺上一些好看的配飾:比如把胡蘿卜切成小花形狀的。從鍋中取出之後就可以把糕進行脫模了,把脫模好之後的糯米糕依次放在盤子上。

❹ 天津著名的糕點有哪些

1、欣樂糕點

經營了很多年的一家國營老店,身穿白大褂的服務員麻利地拾著糕點,結賬時手底的算盤打得噼啪直響,光在一旁看著都覺得過癮。

香油做的傳統糕點,咬一口就能感受到濃郁的香氣,一字酥、白皮兒、京糕排……不同口味的糕點隨意選。逢年過節提前備上兩盒,美味又體面。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榮業大街32號增1號新世界花園底商

2、桂順齋

這家擁有80年歷史的老字型大小清真糕點店是咱天津人的心頭好。且不說嘴饞時老去買點兒解解饞,一到春節這種串親戚帶禮物的日子,最先想到的就是桂順齋。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和平路101號(連鎖店鋪可就近購買)

3、大橋道

大橋道在一眾國營品牌里占據著不俗的地位,從小孩吃的茶點到中秋的月餅、十五的元宵,或是送給親朋好友的禮盒,都有忠實的追隨者。

排隊的人數多得超乎想像,每次看排隊的長龍從這邊到那邊,心裡都湧出一股絕望之感,但一想到馬上能吃著超美味的點心,也就毫無怨言了。

地址:天津市河東區津塘公路幹部學校對過(連鎖店鋪可就近購買)



4、起士林

與上海雅克紅房子西餐廳,北京馬克西姆餐廳和哈爾濱華梅西餐廳齊名的起士林在天津有著響當當的地位。除了西餐,精緻的點心也受到很多天津人的青睞。

打小就是吃這兒的點心長大的,拿破崙怎麼吃都不膩,香松酥皮夾著幼滑吉士,食材簡單卻相當考驗手藝。挑上些點心當伴手禮,妥妥的有面兒。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古文化街崇仁宮大街(連鎖品牌可就近購買)

5、桂發祥

天津人打心眼兒里驕傲的牌子。作為天津老字型大小,這里的麻花排第二,就沒人敢認第一。有外省朋友來拜年,臨走時拎上兩盒,保准讓他加深對天津的了解。

除了人見人愛的大麻花,八件禮盒回購率也極高。豆沙的喜字餅、紅果的壽字餅、玫瑰的福字餅……滿滿的來上一盒。過年就圖個喜慶吉利!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大沽南路566號(連鎖店鋪可就近購買)

6、五福西點

五福這家「平民」西點店用公道的價格和實在的美味在津城糕點鋪子中站住了腳。最近還走起了低脂低糖的健康路線,更讓愛養生的奶奶成了他家的死忠粉。

臨近春節,五福推出了2款自製糕點禮盒,福字禮盒包含干點和蛋糕,細八件禮盒則是八件和蛋糕。兩款禮盒現場製作,均是2000g的超大分量。

地址:天津市河北區金鍾河大街景秀里底商(連鎖店鋪可就近購買)

❺ 老天津衛的全套婚俗是什麼

老天津衛的全套婚俗內容太多,這里細說迎娶之禮。
迎娶,是婚姻禮俗中最熱鬧的儀式,相當於古代「六禮」中之「親迎」。迎娶的准備工作相當繁瑣。除前面已專門敘述過的晾轎、布置洞房等事宜外,還要將請茶房、吹鼓手、訂酒席、賃桌椅等一系列事情落實到位。
一、聘請吹鼓手
吹鼓手分3種,一是用嗩吶吹奏滿樂;一是以管弦吹奏漢樂;一是以鐃、鈸、大鼓演奏「南吵子」的打擊樂。鼓手均為以此為副業的剃頭匠,他們一律身著紅色外套,天馬補子,頭戴紅纓帽,一副清制服飾裝扮,而其他吹鼓手則皆著明制服飾。
送親花轎
二、送「攝絲盒子」
迎娶當天,男家的茶房張羅招待親朋好友;廚房的大師傅預備面條和酒席飯菜;主家打發家中一女僕到女家為新娘送去一個長方形的小提盒,名曰「攝絲盒子」,一蓋兩底,盒內放有胭脂、香粉、絲線和一對被稱作「丁香」的小耳環等物品。這些大都是為新娘上花轎前梳妝打扮時准備的,只是其中的絲線是待新娘坐帳時絞臉用的;新郎要由伴郎陪同沐浴更衣。因結婚有小登科之說,故新郎可穿官服。一般人家多穿長袍馬褂,顏色以棕、絳紫、藍等色為主(民國以後多藍袍青馬褂),腳穿綢布黑靴。頭上插一對小金花,曰「裝新」。新郎在發轎、響房前不得走出新房。
三、發轎
發轎,就是要派杠房的人員搬抬花轎等儀仗執事去接新娘子。發轎的時間是上午七八點鍾,若距離較遠,則還要早起程。這時杠房的人員以取扶手板為暗號通知忙活喜事的各行人工。然後,由茶房喊一聲「齊啦傢伙!」吹鼓手便吹號筒傳示,先向新房方向吹打一通,稱之「響房」。接著,鳴鑼開道,依次序出發,仍是由茶房引導,其後是執金花和條盒的2對人員。條盒內裝有「到門帖」,由新郎以「侍館甥」的名義送到新娘家(最初,到門帖是新郎自己在迎娶時坐八抬大轎親自送到新娘家,俗稱「大娶」)。其後,便是旗、鑼、傘、扇等各式儀仗執事。除此,還必須有4個夾著紅氈的人,因花轎和新娘都不得直接挨地,須用紅氈墊地,故這4人就是負責倒紅氈的。另有穿戴整齊的坐在花轎中的「壓轎童子」和被稱作「公雞涼席」的2個童子。
此時,女家亦是一派繁忙。除准備招呼款待親友的食物外,要打發一女僕給男家送100個煮好的水餃(說是100個,實則96個,女家留下4個),以備新人坐帳時食用,謂之「子孫餑餑」,俗稱「子孫扁食(輕音shi)」。這些水餃交與男家,由全可人將其連同4個小菜碟一起放到新房的炕桌上。(在天津衛全可人兒指的是夫妻子女都俱全的、子女數目是吉祥數的人。如子女有五男二女的, 吉祥數,多一個不行,少一個不行。)
當男家的花轎等一行到來後,女家聘請的茶房要陪同主家出來迎接,待新娘的表兄弟、舅父等近親2人把花轎的里層即轎心子抬到堂屋門口,方退出等待,隨行的一切響器均要熱鬧地吹打一番。
四、上頭
當迎娶的花轎到後,新娘由全可人負責攙扶到炕上的一把按指定方向擺放的圈椅上坐好,換上大紅的新內衣褲,然後開始梳頭,俗稱「上頭」。其發式是將每一綹頭發橫盤在頭上,用紅絨繩系好,稱之「抓髻」,取「結發夫妻」之意。盤頭上配戴簪子1個,冠子1個。冠子是用厚紙夾做的,呈小圓碗形,別在頭上,名為「老冠子」,在坐帳後便要取下來。新娘上頭時,腳下踩著2條船模,謂之「喜船」,並各有寓意,一條名曰「麒麟送子」,一條名曰「葫蘆萬代」。喜船與頭上戴的冠子合意,取「官代流傳」之意,表達了祈盼新郎及後代仕途順暢的心願。新娘口中要含一糖塊,意喻今後的日子越來越甜美。這時,男家派來的「公雞涼席」2個童子皆站在新娘上頭的屋外窗下,抱公雞的男童要打公雞,令其叫幾聲,名為「打雞上頭」,而抱涼席的男童則圍其左右、來回走動。
五、亮轎、熨轎
在等待新娘上頭的這段時間里,女家要設宴款待前來接新娘子的一行人,其飯菜質量很高,須有燕窩魚翅等美味,因而,亦稱之「燕翅席」。更有講究的人家還要將花轎擺在院中,將轎頂燈及隨行的所有串燈、提燈等全部點燃,稱之「亮轎」,以示闊綽。一根蠟燭的點燃時間為1堂,通常以亮1堂為多,有的要燃2堂,這時須給轎夫、吹鼓手和眾執事另加喜錢。特別是對轎夫的招待格外重視,喜錢亦比其他人多,目的是讓他們把轎子抬穩,使新娘少受罪。還要請親朋鄰里的一老年婦女用燈或鏡子向轎裡面照一照,曰「照轎」,意在驅除邪祟不祥。同時,手持熨斗(內燃香料)繞花轎走2圈,稱之「熨轎」,取溫暖如春之意。
六、梳妝上轎
新娘上頭後,把婆家換帖時送來的首飾全部佩戴好,下地穿上袍裙嫁衣。嫁衣的顏色極為鮮艷,裝飾物富麗堂皇,裡面一層是大紅或梅紅的綢緞衣褲一套,外罩響鈴裙,花衫子。響鈴裙是清代褶裙樣式,褶裙為大紅綢緞面料製成,從裙腰部下垂綴有上窄下寬的由紅、黃、粉、綠、藍等多種顏色組成的帶子,帶子上綉有石榴、葫蘆、牡丹及其它花草圖案,帶子下擺處為三角狀,綴有一小鈴鐺,走起路來叮當作響,十分悅耳,故名曰「響鈴裙」。花衫子底色為大紅綢緞料製成,上綉有團花圖案。其衫上有霞帔。腳穿綠襪(此襪在拜堂時不得讓新郎看見,故在下轎前都要脫掉藏在袖裡)及軟底紅綉鞋(俗稱「踩堂腳」)。
打扮完畢,新娘上轎。早先,新娘是由其兄長抱到轎上。後來,隨著新娘結婚年齡增長到二十幾歲,不宜再由其兄長托抱,故新娘腳上要套著一雙其兄長的大鞋倒退著由2位全可人扶到轎心子前,把套著的鞋脫下邁進小轎心子,新娘的舅父、表兄弟等要出來2個人將轎心子抬到堂屋門口,套進大轎內。此兩種方式都謂之不沾娘家的土,免得帶走娘家的財氣和福運。新娘不可在轎中轉臉扭身。其左手要拿一枚小銀錠子,右手拿一串紅頭繩穿的制錢,俗稱「一手銀子一手錢」,表示不空手到婆家去。同時,將一小銅鏡揣進胸口處,據說可以免受災禍,去邪避祟。迎娶途中若兩家娶親花轎相遇,則被視為不吉。
七、進門閉性
花轎抬至男家,名為「進門」。進門之時不得過午,先要在大門口停留片刻,新郎家人鳴放鞭炮迎接,並以此崩走邪氣。此時,新郎家大門緊閉,新娘須連喚幾聲「媽媽開門!」後,男家才將大門打開,迎接新娘,此謂「閉性」,目的是讓新娘在婆家沒有脾氣。之後,吹鼓手和各儀仗執事入院,轎夫將轎心子抽出,新娘的舅父、表兄弟等還要出來2個人將轎心子抬到堂屋門口。新娘下轎時,新郎要將置於喜堂八仙桌子上斗中的弓箭拿出,向未揭蓋頭的新娘虛射3次,新娘從婆家事先准備的火盆上面邁過去,這些都意在驅邪避災。「媽媽例兒」多的人家還要讓全可人將供桌上的寶瓶和柳條送到轎心子口讓新娘抱一下,以祈求平安,生活富足。新娘不揭蓋頭,並用傘扇遮嚴不露天光,腳踏紅氈步入洞房,以示新人頭不見天日,腳不沾泥污。新郎家專門安排人負責倒紅氈的工作。倒紅氈與舊時傳麻袋的風俗意義相同,取「傳宗接代」之意。
新娘步入洞房時,須由新郎用紅、綠巾牽引,紅綠巾是兩塊綢布方巾系在一起,男紅女綠,象徵「紅花要用綠葉配」,顯示男子至高無上的家庭地位。新郎的家人向新娘新郎身上撒高粱、穀子、豆子及金錢、果子等,預祝其多子多福,豐衣足食。此俗現已改撒五顏六色的電光紙屑或噴射膠質綵帶。
對於迎娶的時間,古今有所不同。舊時,講究上午娶媳婦,下午則是娶寡婦。自20世紀20年代文明結婚出現後,改為下午娶媳婦,而寡婦改嫁才是上午。今郊縣等地區的婚俗,仍依照老規矩,上午娶媳婦。
八、拜堂
拜堂,也叫「拜天地」。一般在堂屋舉行。喜堂的布置要求吉慶紅火,迎面牆上掛有「和合二仙」中堂畫軸,兩邊有吉慶聯語,常見的如「彩鳳雙棲文鸞對舞,珠花並蒂玉樹交枝」等。八仙桌上供天地神禡兒,上印一個彩色的乘車老人,並有「天地龍車」字樣。桌上還供有用紅棉紙糊過的木製方板斗內裝高粱,中間有一片帶孔的橫板,上插3支箭,橫縛一張弓,弓上用紅綢繫上一面銅鏡,另插秤桿1根,戥子1個,戥窠分開另插,此曰「弓箭板斗」,以此比喻公平正直。在弓箭板斗兩旁各放一個用紅紙糊過的柳條升,其中一個貼有雙喜字的升被稱作「寶瓶」。桌上還有以「福」、「祿」、「壽」、「喜」字樣的爐食供果和蘋果,稱作「喜字果子」。另有一個大香爐置於中間,兩旁設有一對蠟扦兒,並燃燒紅龍鳳描金蠟燭。喜堂四周掛滿親朋好友贈送的帳子,通常是由茶房按送帳人輩分、親疏次序排列擺放。帳子上多綴有「天作之合」、「天成佳偶」等吉祥語。喜堂上的所有擺設都貼有紅雙喜字剪紙。
拜堂的時間要由星相士選定良辰進行。拜堂時,由主婚人唱喜詞引導,2位全可人攙扶新娘新郎並肩而立在供桌前,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然後夫妻對拜。
拜喜詞的詞語吉祥喜慶,且合轍押韻,如「一塊檀香木,雕成一馬鞍,新人下轎貴人攙,鋪紅氈,倒紅氈,一倒倒到喜堂前。一拜玉皇張大帝,二拜高堂享平安。夫妻對拜多吉慶,攙入洞房結良緣」。
叩頭時,喜堂外燃放鞭炮慶祝。全可人將天地神禡兒取下,連同黃錢紙錁拿到院中並轉遞給家長,由家長放入火盆內焚化,叩頭送神。
九、坐帳
送神後,全可人從板鬥上取下秤桿,讓新郎用它將新娘頭上的蓋頭挑下,稱「挑蓋頭幅子」。之後,將秤桿仍插在板斗內,此時,秤桿上的金星子要朝外。全可人要口念喜歌:「一撩門簾把箱抬,新郎新娘跟進來……」引兩位新人入洞房。新人並排坐在椅子上,坐時誰都十分小心地怕自己的衣裙被對方壓住(這是事先由各家的全可人囑咐好的),以免將來受氣。之後,要共飲交杯酒。酒杯是用紅絨繩拴好的用椰瓢製作而成的。以後也有用此飲紅糖水,都是以示百年和好之意,即古書所言「同牢而食,同器而飲」的遺念。這時,還要同食子孫飯。新娘要在胸前掛上一個紅綢飯單(因當時婚禮服外罩多是租用的,富有之家亦是高價定製,故倍加愛護)。新郎要脫去外套、禮帽,換便帽。新郎的家人(一般是婆婆)用一雙紅漆描金紋飾或刻有龍鳳圖案的「子孫筷子」,夾起「子孫碗」中的小餃子送到新娘口中,餃子多為半生不熟,俗稱「子孫扁食」,此時周圍眾人則問:「生不生?」新娘則要馬上回答:「生!」以此口彩預祝新婚夫婦早生兒女,反映了人們多子多福的觀念。這一套禮儀統稱作「合巹禮」,俗稱「坐帳」。
十、開臉
開臉是識別女人已嫁或未嫁的標志。全可人用絲線將新娘臉上的汗毛絞去,故也叫「絞臉」。之後用一個剝了皮的雞蛋在新娘臉上滾幾下,再重新敷脂粉。摘去上轎前戴在耳朵上的「丁香」,換鑲珠寶的長耳環。開臉後,要將上頭時梳的小抓髻破開重梳,並插戴各種首飾,除別頂的金簪子外,還要插一個點翠鑲珠寶的小圓花鈿,亦名為「冠子」。其直徑不過四五公分,關繫到婦女的身份。當年大戶人家有納妾之風,全仗冠子識別嫡庶,非明媒正娶的再受寵也不得戴冠子和穿大紅裙子及氅衣。倘若丈夫有官爵,正太太按照丈夫的品級,在冠子上綴有微小的頂子和翎子。遇有喜壽應酬時,均戴上以示身份。
十一、忌人
新娘在迎娶進門後,要盤坐在炕頭子孫燈旁,3天不下炕。這段時間親友可進洞房「看新人」,但洞房外須有專人把守,逐個問明生肖,不許有星相士算定的某幾種生肖的人(即所謂忌三相,是按新娘的屬相推算。如新娘屬牛,牛為丑,下為寅,便忌寅虎、午馬、戌狗三相)、孕婦、結婚不滿1個月的女子或正在服喪的人進入洞房,謂之「忌人」。
十二、大師傅上湯
晚間,新郎家要大擺宴席,來賓皆許開懷痛飲,猜拳行令,一醉方休,俗稱「喝喜酒」。特別要著意招待好新娘的娘家人。宴席的第一桌飯菜就要請女方的家人、親朋先用。新娘的哥哥、弟弟為上客,新郎家要格外尊重,不敢怠慢。這桌酒席的最後一道湯還必須由主灶大師傅親自端上,此時,新娘家的主事人要代表新娘娘家感謝大師傅,要道辛苦,同時將裝有禮錢的紅封子送給大師傅。
十三、鬧洞房
鬧洞房,是迎娶之日繼拜堂之後的第二個高潮。宴席散後,須先讓2對七八歲的童男童女進洞房。之後,人們便可湧入洞房,稱為「慪新媳婦」、「逗媳婦」或「虜得(輕音de)媳婦」,以此表示對新郎新娘的新婚祝賀。此時,無論輩份大小,盡情戲鬧,皆無禁忌,有「三天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之說。
此時,新娘娘家留下的陪房媽媽(多為女傭)要向鬧洞房人百般招待、求饒。初時,通常是新娘坐在炕頭上不動不語,一切由陪房媽媽代為應酬,以後則慢慢演化成新娘新郎共同應酬來賓。
洞房花燭時新郎用秤桿挑起新娘蓋頭
十四、焐被
焐被,實際是天津地方化了的撒帳禮,由婆婆請全可人負責為新人鋪床溫被,俗稱「焐被」,並將棗、栗子、花生3種食物撒在床邊被下,一邊撒一邊念著喜歌:「一把栗子一把棗,閨女小子到處跑」、「花生花生花著生,棗栗子(早立子)來花著生」,以此來祝願新人早育多生,兒女雙全。鋪完被後,全可人要把錫燈拿過來,添滿香油,摻些蜂蜜,然後續上燈草點亮,曰「蜜里調油」,寓夫妻和美之意。之後,在燈前放一個凳子,上放一個銅盆,把錫燈放在盆里,叫念著「銅盆羅錫燈,養活孩子叫連生……」喜詞念到某內容時,有關人等還要配以舉動。如全可人說「姑拿盆兒,先抱侄兒」的喜歌時,新郎的妹妹或姐姐便將新婚夫婦晚上用的小便盆送到洞房中;若是小姑子給端進來,新嫂子須付給喜錢。
當焐被的一切儀式做完後,全可人便把看熱鬧的人都轟出去,讓新人安歇。由於盆中的油燈不能滅,得不時撥弄或添油,因此,新娘大多依喜桶而坐,新郎也只有合衣而卧。
十五、食娘家飯
新娘在進入洞房後3日內不能下炕。而且不許吃婆家的飯菜食物,須由其娘家每天送一桌酒席飯菜。娘家的每一桌酒飯都是按規定安排的,如第一天是父母送的,叫「隨身飯」或「頭桌飯」,是隨新娘上轎時帶來的;第二天是姑姑送的;第三天則是兄弟等同輩人送的。隨飯菜附有可折四折的紅禮帖,上寫「全福」字樣,里頁上款寫「謹具喜筵成桌,奉申飪敬」,下款寫「適某郡某氏襝衽」。這一風俗表現出娘家人對出嫁姑娘的眷戀和愛護。並且,所送的飯菜都十分豐盛,包括16碟、4大碗、6小碗,俗稱「上席」。16碟又分為4干、4鮮、4葷、4點共16種食品。主食大多以撈面為主,取「長壽」之意。由於新娘3天不下地,所以大都不敢多吃東西和多喝水,以免不方便。為了充飢,只吃些栗子、香蕉、蘋果等干鮮果品,或象徵性吃幾根面條。婆婆在此期間也要為新娘准備4個蘋果,取諧音「四平八穩」之意,並在收到「上席」禮品後,以女主人名義寫一個四折紅謝帖,表示對娘家人的謝意。

❻ 訂婚需要准備什麼

訂婚前要請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訂婚時,由男方給女方一些財物作「訂禮」,結婚時女方也要帶給男家很多財物,叫「陪嫁」。

舉行婚禮那天,新郎要坐上禮車或花轎,到女家去"迎親",禮車或花轎前邊有樂隊。新娘被迎進男家後,要參拜天地和父母。禮畢,新婚夫妻入洞房。這時男家設宴款待前來賀喜的親朋。

訂立婚書、交換禮物、或立媒妁人等。但依照我國現行的《婚姻法》,訂婚並不是結婚前必備之程序,不經訂婚之婚姻,不失其婚姻之效力。

訂婚特性:

1,婚約的訂立不得代理,否則不發生法律效力;亦即,婚約必須男女雙方彼此合意才可成立。

2,具有法定的訂婚能力者,才能從事訂婚行為。法律上對於訂婚能力的界定是以年齡為標准:男滿十七歲,女滿十五歲即具訂婚能力。若違反此規定而訂立婚約者,此婚約並非無效,只是當事人或法定代理人得向法院請求撤銷。因為,不滿二十歲之未成年人,其婚約須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3,婚約不得強制執行。婚約固然應該遵守,但也應遵照男女雙方當事者的意願。若有一方不能夠履行時,不能強制執行。

❼ 天津最好吃的月餅

1、經典京式月餅:稻香村

始建於1895年,國寶級點心店,幸好現在有了網購,否則……這家店只開在北京呃!扶額。月餅的特點是油脂和糖的含量更少,還有無糖款,另外推薦店裡的點心,山楂鍋盔 、牛舌酥、油茶,好吃的不要不要。

2、滬式素食月餅:功德林

是上海的老字型大小,特點是香而爽口,以素凈為原則。除了月餅,做的是全素食,信佛吃齋的友子也可以看他們家的素雞素鴨,還有各類豆製品。

3、滇式火腿月餅:吉慶祥

鹹鹹甜甜油、潤軟糯的口感讓人印象深刻,建議吃之前放到微波爐里加熱,好吃到飛起。

逼格和價格都很高的流心月餅
以流心為特色,一口咬下濃稠的汁液流心會慢慢湧出,口感非常細膩,甜而不膩。不差錢的友子可以購買香港的美心月餅和半島酒店的月餅,大概幾百元七八個的價位。

❽ 天津的宮廷類糕點,哪家最有名

說到蛋糕和零食。天津人最是有發言權。天津屬於北方,自然喜歡面品糕點。同樣,天津人對小吃和糕點也比較熱衷。就像天津旺紅糕點店鮑師傅每天排著長隊一樣。而天津最為有名的糕點店就是桂順齋了。


桂發巷地址:大沽南路566號(大沽南路店)

據說清末,天津威海西側,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小巷,名叫十八街。一個叫劉老八的人開了一家名為「桂發巷」的麻花店。

以上都是天津還不錯的幾家糕點店,如果是真的喜愛糕點不妨去試試。

❾ 天津素鹵撈面典故

面條在天津那是「喜」字的代表,不管是逢年過節、娶媳婦、嫁閨女,還是過生日、搬新家,就連有時候大病初癒,天津人都要吃面條。在天津結婚當天的午飯一定要吃喜面,即使是沒有到場的鄰居,也要准備好食盒,為他們送去喜面,以討個喜氣。所以在天津啊,三節兩壽、娶妻生子那是壽面、喜面,迎親接友那是「接風面」;冬天一碗熱面湯,夏天一盤過涼水麻醬面,優哉游哉。逢年過節,天津人還要在面條上插上供花,敬神佛,祭祖先,表達心意。老年間禮尚往來送上幾斤鮮肉和面條也很有面子。
老天津的大姑娘小媳婦老媽媽沒有不會擀麵條、做面條的,寬、細、軟、硬,打鹵面、麻醬面、炸醬面……天津人平日最愛吃撈面,每逢喜壽大事,款待親朋一定要吃4個碟的打鹵面,這「四碟面」堪稱津味一絕。四——取義「四平八穩」中國人有個傳統就是在重要的日子裡要用很長的面來慶祝,取義「綿延流長」。所以 「四平八穩綿延流長」就成了喜慶日子不可或缺的一道固定菜式。
「四碟撈面」講究4碟配菜,必須有2碟炒菜、1碟炒雞蛋和1碟菜碼。先說炒菜,一般要保證1碟河海水鮮和1碟酸甜口兒的菜,最叫座的是清炒蝦仁、肉絲炒香乾、糖醋麵筋絲。天津人嘴刁,清炒蝦仁要用游水活蝦現剝出的蝦仁,飽滿肉甜。炒香乾的香乾要吃北大關老字型大小的「孟」字香乾,口感咸香、筋道。這道菜出鍋前還需加上少許鮮韭黃或嫩韭菜。麵筋絲講究用新油炸的麵筋,糖醋汁加焯過的綠豆菜,然後澆在炸酥脆的麵筋絲上。食不厭精,來碟熘魚片、櫻桃肉、金銀絲(里肌絲和雞絲)、官燒魚條、熘蟹黃、燴海參等,那同樣是你的口福。
天津人吃撈面特別注重蔬菜碼,如綠豆菜、菠菜、胡蘿卜絲、白菜絲、黃瓜絲、豆角絲等,搶著季節吃鮮。「四碟面」中的1碟菜碼不僅包括幾樣蔬菜,還要再配上煮青豆、黃豆,這才夠檔次,才不會讓吃主兒笑話。

春季撈面席:四面碼:干窩面一桌三鮮鹵及原湯一碗
四炒菜:炒晃蝦仁桂花干貝 溜蟹黃 蒜籽燒魚丁

夏季撈面席:
四面碼:紅白鹵雙上燒海雜拌 奶汁燴全丁 炒伊府麵清湯汆三片
四炒菜:鮮豌豆炒蝦仁炒龍鳳絲 紅燒干貝 白崩梭魚丁

秋季撈面席:
四面碼:伊府麵三鮮鹵 三鮮湯一碗
四炒菜:炒青蝦仁黃瓜炒河蟹肉 軟溜魚扇 銀針麵筋絲

冬季撈面席:
四面碼:抻條面代汆鹵火鍋銀魚
四炒菜:炒玉帶蝦仁韭黃銀針麵筋絲 溜紫蟹 桂花魚骨

素撈面席:
燴素冒溜南北 焦炒麵筋絲燒雙菜 醬豆腐素鹵 果子香菜真素鹵 配四面碼 干窩面一桌 原湯一碗

❿ 天津有什麼出名的糕點……

大橋道在天津也算是有名的糕點店了...而且夏天大橋道還有冰棍批發,夏天我就常常去批發雪糕和冰棍,很便宜也很方便,順便再買點大橋道的糕點回家給父母和長輩們吃吃,長輩們還是很喜歡大橋道的糕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