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津為什麼叫天津衛
「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衛」指的是衛所制度。
2. 你知道天津為什麼叫天津衛嗎
有許多城市都擁有自己的別稱,而這些城市的別稱都來自於一個城市的發展和當地的特點,人們為了能使這個城市更貼切而取的。而在 天津文化 中,天津又被稱為「天津衛」,而且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元朝,天津曾有多個名字。想知道是哪些名字嗎?都是哪個時期的?
天津地區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明永樂二年(1404年)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後,為了鞏固王朝權利,將自己的兒子們封為王,分別駐守各地。第四個兒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死。因為太子早年夭折,所以由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燕王朱棣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在諸王中實力最強。
由於建文帝平庸無能,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在1400年以「靖難」為名,發兵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朱棣率兵從天津的前身-直沽出發,偷襲滄州,並經過幾年的戰爭,最終攻陷南京,奪取皇位。1402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
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永樂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設天津左衛。永樂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衛(一說青州左衛)為天津右衛。
「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由指揮使統領,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每衛士兵足額5600人,天津三衛士兵定額16800人。
衛的建制雖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數量較多的民眾(屯田的軍士及軍屬)和政事(軍政及屯政)。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事務繁多,詞訟糾紛發生,衛所已不能治理這個軍民混雜的商業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陸續因事設官、設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
天津建成以後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在明清兩朝多次重建,規模不斷擴大,原來的土城牆也換成了磚牆。清朝雍正3年(1725),天津改衛為州,雍正9年(1731)又升州為府,並另設天津縣,天津城也成為了地方行政中心。
天津衛為了加強防衛,同時兼顧防洪抗洪,天津城在雍正年間重修時將原來3丈5尺的城高降低為2丈4尺,將城基寬由原來的2丈5尺擴建為3丈2尺,使天津城城牆成為一個梯形。重建後的天津城不僅擴大了東南西北四個城門,還在城牆上設置了守望塔和炮塔等防禦設施。至今天津還流傳一首民謠說:「天津市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這些建築也是在天津城重修中建設的。
建衛築城後的天津各方面都有較快發展,特別是糧、鹽兩個經濟支柱更為顯著。永樂帝建都北京後,南方的物資都需經天津轉運,天津的航運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
3. 天津為什麼以前叫天津衛
1.1「五方雜處」的天津衛
說起天津舊城,一些老人們又稱其為「算盤城」,據說是因為始建於永樂二年(1404年)的天津城區呈矩形而得名。天津的城牆重修過三次。第一次是在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第二次是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最後一次是雍正皇帝登基三年(1725年)。天津城牆外有城壕環繞著。
現在有的人仍將天津城叫「天津衛」。其實,天津衛來源於明代,當時的天津城屬於軍事城堡的性質。明朝在天津周圍設立了三個衛,即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指揮機關設在城中。其主要功能為築建城垣、戍守衛城、監督保護漕運、修建和保衛糧倉,以及屯田和軍事訓練。明朝遷都北京後,天津成為拱衛首都的門戶。
1644年以後,入關執掌政權的清王朝將明代設立的天津三衛合為天津衛。1725年(雍正三年)清政府又將設立了300多年的天津衛改為天津州。衛是軍事單位,州是行政管理機構。所以州的建立徹底改變了天津舊日的軍事城堡建制。時過六年,清廷批準直隸總督的奏請,又將天津州升為天津府。
1840年西方列強強迫清政府將上海、廣州等東南沿海五個城市開辟為通商口岸,開始了對華的商品輸出和文化滲透。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天津被迫開埠通商,作為沿海城市的天津成為北方地區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商埠。
1860年天津開埠通商後,依照《天津條約》英、法、德、意等八國租界依次在天津設立。20世紀以前,在天津有五國租界,其面積超過老城兩倍以上。到1915年,天津已有英、法、德、日、俄、意、奧、比等八國租界,總面積比20世紀前增加了四倍,是天津老城的八倍。
1902年袁世凱接管天津以後,隨著各國租界的不斷擴大,決定開發距直隸總督衙門最近的海河以北地區,以便與老城區和城區東部、南部的租界區連接,試圖形成由舊市區、新市區和租界區毗連的城市規模。
天津歷來是個「逐末者眾」的城市。19世紀中葉以前天津城廂內外居民多為商工戶,天津移民的眾多和工商業的繁榮決定了它的居民是「五方雜處」,因而天津人不同於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古老城邑的內地居民,也不同於政治大都會中依附於官僚、食利階層的居民。他們在中外經貿往來、文化交融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天津衛舊志》對天津人進行過描述:貴德恥爭,民淳訟簡,近來五方雜處,逐末者眾,訟獄繁興,習尚奢糜。《續天津縣志》稱天津民俗「饒有古遺風」。「五方雜處」是說天津是移民城市;「逐末者眾」是說天津商業發達;「饒有古遺風」是說歷史的傳承性。
天津人的性格特點中還雜糅著或多或少西化的痕跡。由於南來北往的經濟、交通、文化交流,使處在古代燕趙地域內的天津人性格粗獷豪放,又兼具南方人的柔婉細膩。同時,還因租界的設立使得西方文化在近代天津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4. 為什麼天津原來叫天津衛,衛是什麼意思
「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天津本來就是個小土城,說俗了就是個小鎮。
從永樂年間開始築城,挖渠開河,運糧建寨,設官建制,發展魚鹽業生產等活動。由於金、元兩朝,建都北京,就是為了拱衛京城。
到清朝時天津發展為洲,並設立天津縣。
但天津衛一直在民間沿用至今。
5. 為什麼叫天津衛
歷史中,燕王朱棣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權時,就是從直沽出發的,大獲勝利稱帝後,賜名這里為天津。其中,「天」是天子的意思,「津」是渡口的意思,意為「天子渡河之地」。天津得到賜名後,又因為地處要塞,於同年又在這里設置了軍事部門——「衛」。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直到清朝,為了加強對天津管理,順治帝將天津左衛、天津右衛並於天津衛,三衛合一。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早在百年之前,歷史就賦予了天津非凡的定義。天津地處北京東面,是渤海港直達京城的必經之路,天津衛,所謂衛者,當以軍衛視之。天津作為大城市也是由軍事要塞逐步發展而形成的。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6. 為什麼有些地方過去叫天津衛,威海衛
這還要從明朝說起,「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是明代的地方軍事機構。天津衛、威海衛、鎮海衛、金山衛列為明初四大名衛。其他還有:靈山衛、安東衛、青州衛、鰲山衛等等。
7. 天津為什麼叫天津衛
1、天津地區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明永樂二年(1404年)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2、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後,為了鞏固王朝權利,將自己的兒子們封為王,分別駐守各地。第四個兒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死。因為太子早年夭折,所以由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燕王朱棣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在諸王中實力最強。
3、由於建文帝平庸無能,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在1400年以「靖難」為名,發兵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朱棣率兵從天津的前身-直沽出發,偷襲滄州,並經過幾年的戰爭,最終攻陷南京,奪取皇位。1402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8. 天津為什麼叫天津衛
原因:「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炆。朱棣為與朱允炆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1402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1.6萬多人。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8)為什麼有的地方過去叫天津衛擴展閱讀:
天津簡稱津,別名津沽、津門等。天津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現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代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由指揮使統領,直隸於後軍都督府。衛的建制雖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數量較多的民眾(屯田的軍士及軍屬)和政事(軍政及屯政)。
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事務繁多,詞訟糾紛發生,衛所已不能治理這個軍民混雜的商業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陸續因事設官、設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天津作為直轄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貿中心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天津的港口優勢不斷增強,對外交往進一步擴大。進入新世紀,天津已經成為現代化的國際港口大都市和中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
9. 天津為啥叫天津衛
原因:「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炆。朱棣為與朱允炆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1402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1.6萬多人。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10. 為什麼天津叫天津衛
天津早期作為重要的南方糧食、綢緞北運的碼頭。宋金時候命名為「海津鎮」,因為漕運和海運等原因,天津有個地名叫做軍糧城。一直沿用到現在。足以證明當時的海津鎮是怎樣的龐大和重要。
天津從海津鎮更名為天津衛的時候,更是帶著一段朝代的動盪,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分別給幾個兒子封王,鎮守大明各方土地。而當時的天津就在明太祖四子朱棣的封地范圍內。朱棣的封地內可以說是物產豐富,天時地利。這樣的發展,朱棣的實力和財富都不斷的增長。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死太子夭折,最終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炆(建文帝)繼位。建文帝平庸無能,加上朱棣的實力不斷的壯大。於1400年於直沽發兵爭奪帝位。1402年朱棣登基,稱明成祖。
年號「永樂」。為了紀念發兵的「興龍之地」。將直沽改名「天津」,「天」就是天子,「津」古意口岸,河口。意思就是天津之渡。作為軍事部門,分為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而「天津衛」這一稱號也從此而來。
(10)為什麼有的地方過去叫天津衛擴展閱讀:
或許是「天津」這個名字帶來了好運,自此以後至二戰,天津在5個多世紀的時光里都如沉浸在蜜糖中。
據《天津衛志》記載,明朝中葉自城西北沿河一帶已經成為天津的「CBD」,糧店遍布,交易規模動輒上百萬石。這里誕生了天津最早的一批「百萬富翁」,著名的津門「八大家」中,半數靠販糧起家,半數靠鹽業發財。
南方來的纖夫、船工和搬運工多數不習慣北方的寒冷天氣,但又買不起新衣,只好買些舊衣服穿。於是出現了專賣舊衣的店鋪和攤點,議價出售,後來,很多客商到天津批購舊衣,再運回南方銷售。遂有了「估衣街」——一條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服裝商業街,這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
康熙年間,海禁取消,天津的「運河經濟」重新回到了「河海並重」的局面,江南產糧區的漕糧、沿海的蘆鹽、江南的絲織品沿河海兩線源源不斷地運往天津周轉集散。從事匯兌業務的錢庄應運而生,天津的錢庄、票號聲名遠播。天津成為了中國北方的商貿中心。
清末,歐洲列強的堅船利炮的大舉入侵打開了天津的門戶,租界地出現了,東方人、西方人移居到這里,開始克隆他們的生活環境。
20世紀初,流行著一首童謠:「你吃過洋白面嗎?你坐過四輪電嗎?你喝過自來水嗎?你打過特律封嗎?」
這里的人最先吃上了洋白面,天津麵粉廠,第一次告訴中國人製作麵粉未必一定要用石磨。四輪電(電車)的出現,又使勞苦平民有了乘車的權利。
雖然修築起電車的比利時,每年將他們於天津運營電車的收益,作了他們全國的教育經費。那時的天津人打的電話就是愛立信的,坐的電梯就是OTIS的,用的香皂就是聯合利華的,吃的西餐就是起士林的,坐的叮當作響的電車就是賓士的。
津門名流們生活「十分有趣,迷人」,而且昂貴。從紫禁城搬來的末代皇帝溥儀輕易不敢帶妻妾出門,因為她們會攀比著買北京沒有的貴重東西,讓人心痛。
20世紀上半葉,天津是上海之外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是近代中國的一個沸騰的中心。從工業到近現代傳媒,從大學教育到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天津都走在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