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蔡氏先賢傳·清朝兵部尚書蔡珽
蔡珽(?—1743)字若璞,號禹功,別號無動居士,又號松山季子,遼寧錦州人,屬漢軍正白旗,兵部尚書蔡士英之孫,雲貴總督蔡毓榮之子。康熙三十六(1697)年舉進士,歷官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吏部、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和正白旗漢軍都統,署直隸總督。
康熙六十一年(1722)八月,蔡珽接替年羹堯出任四川巡撫。在去熱河陛見時,由年羹堯引見,蔡珽謁見了胤禛(雍正),從此便成了雍正的心腹。雍正對蔡珽的評價是「學問素優,人品端方」。
由年羹堯向雍正引見蔡珽可知,他們兩人的關系一度是很友好的,但是後來兩人產生了嫌隙,以至發展到年羹堯不能容忍蔡珽的地步。於是,年羹堯項庄舞劍,首先拿蔡珽的心腹、先任夔州知府程如絲開刀。雍正元年(1723),年羹堯疏劾程如絲販賣私鹽,殘害鹽商,而蔡珽則針鋒相對,奏稱程如絲是「四川第一好官」,兩人矛盾深化。本來雍正就認為「按察使程如絲是漢人內第一等人」,加上有受命「審明此事」的石文悼極力為程如絲開脫,奏報程如絲「實系冤抑」,所以,兩人的初次交鋒,年羹堯就佔了下風。
雍正二年,年羹堯上書要在川陝開礦鑄幣。這個奏摺讓蔡珽不滿,於是蔡珽也上書,說四川道路不發達,況且這么做不劃算,用這種方式來抵抗年羹堯。就這樣一來二去,兩人的矛盾開始激化。
緊接著年羹堯又參蔡珽曾經羞辱重慶知縣,導致其自殺,事後向朝廷說他是病亡。蔡珽因此被罷官押解回京,部議將蔡珽革職查辦。可在此時,年羹堯卻先自我敗露,使蔡珽得以轉圜。雍正召見蔡珽,認為他的獲罪「系年羹堯參奏」,不但免其罪,還授為都察院左督御史,署直隸總督。
蔡珽到任直隸總督時,正遇直隸遭受水災,米價暴漲,民食艱難。蔡珽為官能幹,他到任後,立即疏請在天津截留漕米三萬石,其中二萬石運至保定平糶,留一萬石賑濟沿河兩岸災民。雍正恐不敷用,命再由通州倉調米十萬石,運往天津,聽蔡珽調配。蔡珽為此制定十四條規定,並首創以工代賑法,發動災民修築被水沖壞的河間、靜海、豐潤、玉田等城,發帑銀以資救濟。由於賑災及時,救災得力,老百姓很快就得到了平定,因而蔡珽得到了雍正的嘉許。
清朝總督中,直隸總督是地位最高的封疆大吏。它掌管現在天津、河北大部分、山東小部分地區,所管轄包括糧餉、河道、軍務等軍政事項。雍正時期,直隸總督一般可以兼任兵部尚書和都察院右都御史,並沿為常制。雍正三年年九月,蔡珽調任吏部尚書,但仍兼兵部尚書、左都御史、都統等職;十月,又充經筵講官。
在與年羹堯的爭斗中,蔡珽無疑取得了勝利,但隨著年羹堯被扳倒,雍正對蔡珽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雍正先是以蔡珽兼職過多,先後免去蔡珽的左都御史、都統、吏部尚書等職,讓他專任兵部尚書;後又因徇庇直隸昌尹營參將楊雲棟貪污軍餉一事,革除了蔡珽的現職,把他降為奉天府尹。在雍正眼裡, 以前「學問素優,人品端方」的蔡珽,已變為「一粗率輕薄,言過於實之人」,「況量淺舞巧,滿腔私慾」,評價雲泥之別。
蔡珽與川陝總督岳鍾琪有矛盾,蔡珽在入對時說岳鍾琪「不可深信」,導致岳鍾琪「不勝惶惑,要辭去川陝總督而委以侍從閑散之官」。這引起了雍正對蔡珽的極大不滿。蔡珽因此被從奉天召回京師審問。
促使雍正對蔡珽下決心判罪的原因,是黃振國一案。黃振國是蔡珽舊屬,後因故被革除知縣一職。蔡珽在任左都御史時,他不僅為黃振國翻案,並薦為河南信陽州知州。巡撫田文鏡劾黃振國貪劣不法,而自廣西巡撫遷直隸總督的李紱則奏言黃振國無罪,浙江道御史謝濟世又參奏田文鏡貪虐不法。對蔡珽、李紱、謝濟世三人的行為,雍正隱約感覺他們有結黨之嫌。在雍正眼裡,甚至在整個清朝皇帝眼中,朋黨都是十惡不赦的。
因此,蔡珽被定斬刑,監侯處決。直到雍正十三年乾隆即位,蔡珽才得以赦免。出獄後,他再未任職,默默無聞,乾隆八年,悄然離世。
蔡珽工詩文,其詩清剛雋上,著有《守素堂詩集》、《楞嚴會歸》十卷。這里錄其詩作《經桃源》一首,以窺一斑:
停舟聊小憩,散步野堤邊。
獨樹下歸鳥,寒江多晚煙。
坡頭僧劚葯,渡口客呼船。
知是仙源路,風光別一天。
(2021、4、28)
Ⅱ 靜海蔡氏水業 有農夫山泉嗎娃哈哈樂百氏,阿爾卑斯恆大雀巢礦泉水 雀巢桶裝水
你說的這個的話,正常情況下它應該是有農夫山泉的,而且農夫山泉味道還是比較不錯的,而且它是礦物質水,可以去正常飲用的。
Ⅲ 現今蔡氏人口數
蔡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姓源龐雜,族人眾多,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三十四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九位,人口約八百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5%左右,多以洛陽、濟陽、汝南、丹陽、高平、南陽、朔方、遼東、西河為郡望。蔡姓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於如今的河南省境,其間因受楚國所逼,幾度遷徙。先秦時期,蔡姓就已開始遷徙,後裔散居於今湖北、陝西、河南、山西、山東等地,世代不斷繁衍。秦漢時期,蔡姓人主要在中原地區發展,且以河南、山東等地為其繁衍中心。到西漢時,河南已出現幾個較大蔡姓郡望,並出現了一大批名人。魏晉南北朝時,我國戰亂頻仍,社會處於動盪之中,加之兩晉時期的八王之亂與永嘉之亂,戰火遍及中原,迫使蔡姓族人隨同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輾轉定居於江浙各地,使家族勢力進一步壯大,在此期間,蔡姓人由於在戰亂中有功,所以高官不斷涌現,家族顯赫達十餘世而不衰。隨著朝代更變,至唐宋時期,社會逐步安定,經濟逐漸發展,蔡姓宗族勢力也不斷擴大,並遠播各地,逐漸成為中原一大姓氏。在唐初時,已入遷福建、廣西等地,後安史之亂暴發,中原地區經濟遭受重大破壞,蔡姓族人又一次大舉南遷,並在當地繁衍生息,尤其是唐末入閩之蔡姓與唐初先入閩者混成一體,逐漸發展成福建大姓,並成為今台灣、廣東蔡姓的重要來源。蔡用元為蔡氏入閩始祖,時在唐代[1]。宋朝時期外族不斷入侵中原,仍留在北方的蔡姓族人為避殺掠,不得不再次大規模向江南遷徙,進入江浙、皖南、福建、廣東等地,使南方蔡姓人口大幅增加,家族逐漸興旺,名人高官也不斷涌現,地位顯赫一時,歷數代而不衰。從而使唐宋時期成為蔡姓宗族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總之,追蹤此階段蔡姓的幾次大遷徙與大發展,發現其顯著特點便是在南遷族人中大部出自於河南蔡姓,從而證明了河南歷來為我國蔡姓的主要的繁衍與聚居地,天下蔡姓可以說出自一家。到了明、清時代,蔡姓經世代不斷遷徙、繁衍、播遷各地,遠播於海外,最終成為我國族大人眾的姓氏,並穩居於姓氏排行前列。蔡姓在我國分布廣泛,尤以廣東、浙江、江蘇、四川等地多此姓,四省蔡姓約佔全國漢族蔡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蔡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六。今江西省的贛州、九江市瑞昌縣、瑞金市,廣東省的廣州市從化縣、海豐市、陸豐市、雷州市、佛山市、揭西縣、陽春縣、陽江市、惠東縣、深圳市、東莞市、饒平市、河源市紫金縣、羅定縣、潮安市,湖北省的武漢市黃陂區、黃岡市、武穴市、黃梅縣、浠水縣、蘄春縣、英山縣、麻城市、宜昌市夷陵經濟開發區、房縣、咸寧市、襄樊市、荊門市鍾祥市、枝江市、荊州市、竹溪縣、潛江市,浙江省的泰順市、台州市玉環縣、湖州市德清縣、溫州市樂清縣、台州市,山東省的濟南市、煙台市、青島市、濰坊市、淄博市、濟寧市泗水縣、臨沂市、菏澤市單縣、日照市東港區、棗庄市、濟陽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博白市那林縣、河池市,河北省的容城縣、泊頭市、邯鄲市廣平縣、保定市高碑店、河間縣、定州市、石家莊市壽縣,江蘇省的南京市、宿遷市、常州市、盱眙縣、如東縣、泰州市、鹽城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內江市、廣安市、廣元市、樂山市、巴中市、宜賓市、安岳縣、郫縣、江油縣,安徽省的合肥市無為縣、安慶市太湖縣、宿州市、宣城市、蚌埠市、五河縣、霍邱縣、淮南市,湖南省的長沙市、常德市、華容縣、岳陽市、郴州市、麻陽市、株洲市,河南省的鶴壁市、開封市蘭考縣、長垣縣、上蔡縣、鄧州市、光洲市,陝西省的西安市、漢中市洋縣、安康市,商州市,貴州省的貴陽市、興仁縣,福建省的福州市、漳州市平和縣、龍岩市上杭縣、泉州市石獅市、莆田市、廈門市、長樂縣、三明市尤溪縣,海南省的瓊海市龍江縣,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的薊縣,重慶市的江北區、彭水縣、開縣、奉節縣,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的台北市,馬來西亞古晉市等地,均有蔡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