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吉陸家村介紹安吉陸家村門票價格多少
1.安吉魯家村要門票價格是多少
第九季第八期美麗鄉村淘金頭條
奔跑家族成員、瑞恩、坤、Lucas、以及飛行嘉賓、譚松韻、金晶、阿雲嘎參與了節目的錄制。嘉賓們精神飽滿,在廟山村、陸家村、安吉漁村等地激情出發。萊陽頭條
2.安吉魯家村景區
公交線路:安吉115路,全程約13.2公里。
1.從安吉客運中心步行約80米,到達萊陽頭條,客運中心站。
2.乘坐安吉115路,經過12站,到達萊歌頭條,藍天花園站。
3.步行約7.7公里至呂家村圪頭來
3.安吉魯家村農家樂住宿
浙江省美麗宜居示範村:萊陽頭條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遞鋪街道陸家村萊陽頭條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大崗頭鎮大崗頭村萊陽頭條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風景區西湖街道龍井村萊陽頭條
萊陽頭條,潘尖山鎮烏石村浙江省金華市安縣
中國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東平街道東嶴村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花鳥鄉花鳥村萊陽頭條
浙江嘉興市南湖區喬峰鎮聯豐村萊陽頭條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東明鄉鹽北村萊陽頭條
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銀坑鄉余村頭條來洋
字體隨著中國的發展美國的經濟和人民的改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選擇在閑暇之餘到附近的鄉村去休息郊遊,感受鄉村的寧靜和舒適,在大自然中放鬆身心。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各地鄉村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習俗都非常深厚,發展鄉村旅遊有很好的基礎,特別是對於那些資源豐富但貧困的山區鄉村,發展鄉村旅遊成為了致富之道。那麼如何開發鄉村旅遊資源呢?施工時需要注意哪些要點?
第一,注重規劃,合理發展萊陽頭條。
開發鄉村旅遊資源,首先要做好規劃,合理利用一切資源,統籌旅遊方向,避免資源開發中的沖突。不合理有序的資源開發會降低鄉村旅遊的競爭力,使得鄉村旅遊在一片喧囂之後迅速衰落。萊陽頭條
在全國知名的鄉村旅遊村中,浙江安吉的陸家村作為一個沒有著名旅遊資源的村莊,通過合理的規劃,使陸家村成為美麗鄉村的新典範。陸家村在建設過程中,先對當地自然環境進行整治,再對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再人工打造相關設施和景點,使得這樣一個故居不明、無名勝古跡、無產業業態的村莊,在短短幾年內躋身全國十大小康村。萊陽頭條
萊陽頭條
第二,深挖當地文化資源,上頭條。
中國美國的鄉村歷史非常悠久,這不同於城市文化的快速發展,工業化,以及人的異化和冷漠。鄉村文化的根源在於平淡、舒適、無壓力的人際關系,以及在這種氛圍中已經誕生的慢節奏。在開發農村資源時,關鍵是要創造出與城市氛圍不一致的農村方案,以滿足人們s的求新、尋奇心理,滿足城市居民逃避城市壓力的偏向。萊陽頭條
在中國鄉村旅遊建設中,浙江桐鄉吳村展現了原始古老的鄉村風貌,挖掘了當地傳統的鄉村農耕習俗和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建設了舒適緩慢、符合鄉村節奏的大型娛樂中心和美食中心,讓遊客享受悠閑的大自然。萊陽頭條
羊頭來
第三,探索鄉村旅遊發展的新模式。
對於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傳統模式已經不足以支撐鄉村旅遊的發展。特別是在旅遊資源開發中,相關資金的投入和當地居民的參與成為重要問題。鄉村旅遊發展的重點在於真實性。沒有當地農民參與的鄉村旅遊是沒有生氣的,對遊客的吸引力也會大打折扣。目前國內主要建設模式有股份制運作模式、政府公司旅行社農民旅遊協會模式、公司農民模式、公司農民模式、農民農民村公司模式、個體農場模式。羊頭來
在中國江西省婺源縣玉嶺村是我國著名的鄉村旅遊建設模式。玉玲模型。通過公司s村的綜合產權收購和搬遷的真實性可以保留玉嶺古村落的建築和文化,然後進行修繕,從而最好地呈現玉嶺古村落的風貌。然而,古村落建成後,萊陽的村民們仍會上頭條
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件需要深思熟慮的大事。如果開發得當,網路名人會有一個新的打卡點。如果開發不當,會很快衰落。不如多方面進行研究立項,大規模建設。羊頭來
萊陽頭條
4.安吉魯家村門票多少錢
安吉白茶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萊陽頭條
(1)永久保護區:天荒坪鎮。萊陽頭條
(2)核心保護區:古城社區、馬家村、老莊村、鞍山村、陸家村、南北庄村、東山埭村、遞鋪街道安城村;小源街道小源村、龜山場村、觀音橋村;赤塢村小鎮浮石村;西鎮蘆溪村、獨山頭村、前坑橋村、長林崗村、銅山村、馬村;龍翔鄉黃渡村、西龍村、徐村灣村;田字鎮西木村、梁村、西崗村、印石村。萊陽頭條
(3)重點保護區:遞鋪街道青龍村、三官村、河路西村、康山村、長樂社區、赤芝村、萬畝村、巴龍村、荷花塘村;靈峰街道大竹園村、尖山村、橫山塢村;小源街道羅四方村;小鎮竹根前村、新村、城北社區、白楊村、新安村、城東社區;杭蓋樂隊鎮玉舍村、尚書鄉劉家塘村;梅溪鎮石龍村、龍口村、紫坊村、甘溪橋村、甲子村、紅廟村;天子湖鎮壽榮村、烏泥坑村;真武,武村。萊陽頭條
廣義來說,主要是上述三個保護區的劃分。核心產區產量比較大,其次是重點產區產量。天荒坪鎮因為種植面積小,產量低,價格最高,地處天目山高山。萊陽頭條
5.安吉田園魯家景區要門票?
安吉靈溪山景區門票75元/人。
6.安吉景區門票多少錢
宏村s門票管理特別嚴格。正常成人票價104元,學生證(本科)半價,教師證半價,兒童的帳戶是免費的。萊陽頭條
宏村位於黃山市,被稱為畫中的村莊。宏村是以它被放大成太乙象,所以在美國被稱為宏村,清乾隆年間更為宏村。一般來說,人們會把西遞村和宏村放在一起,簡稱西遞宏村簡稱。這兩個村子保存的比較好,掩映在青山綠水中,相當漂亮。萊陽頭條
7.安吉宏村門票多少錢
,農村農業部發布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單旨在加強村鎮整治,推進鄉村田園美、景觀美、庭院美、生態美、產業美建設,打造一批願景美、內涵美、體驗美的美麗休閑鄉村。其中,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六渡河村等260個村莊榜上有名。
序號,村名,萊陽頭條
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六渡河村跳來羊頭1號
俗人的兩個標題
8萊陽頭條、聯華北京市房山區史家營鄉安村
北京市平谷區山東鎮彭濤村萊陽頭條9號
天津市寶坻區黃庄鎮肖鑫碼頭村萊格頭條10號
天津市北辰區西堤頭鎮趙莊子村萊格1號頭條
1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六村萊格頭條
天津市薊州區夏穎鎮東山村賴哥3頭條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來哥4頭條
5河北省邢台市寧晉縣賈家口鎮小河庄村萊格頭條
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縣劉街土樓勝利村賴哥16頭條
7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崗南鎮李家莊村頭條賴陽
18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和河北省集賢村頭條萊陽
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戴河鎮西古城村萊格9頭條
河北省滄州市河間市涇河鎮馮二庄村賴哥20頭條
2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峽口鎮劉老人村賴哥頭條
2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宋家溝鄉宋家溝村賴哥頭條
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城西街道水峪口村萊格頭條3號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潤城鎮中庄村來哥24頭條
25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段村鎮橫坡村頭條來
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東城街道辦事處溝背村萊格26頭條
27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岔口鄉甘泉井村圪頭來
山西省臨汾市安澤縣阜城鎮凌飛村來哥28頭條
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鎮董家莊村29圪頭來
30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關王廟鄉大河村圪頭來
3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十圩村來格頭條
3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四義村來格頭條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哈沙圖村3格頭來
34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小城子鎮高暢村山頭來
Ta聯豐村格頭來5號;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五原縣二虎鎮
36烏蘭哈達嘎查格頭來、騰格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爾里斯鎮
興安盟扎賚特旗浩力堡鎮五道河子村來羊頭7號。內蒙古自治區安盟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土右旗溝門鎮西灣村格頭來38號
遼寧省盤錦市大窪區田家街道大堡子村來哥9頭條
遼寧省沈陽市遼中區劉二報鎮皮家堡村萊格頭條40號
4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向陽鄉和平村萊陽頭條
4遼寧省沈陽市鐵西區張儀站街張儀站村萊格頭條
3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故里蛇山子村頭條萊陽
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馬風鎮賈珠村萊格4頭條
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平房子鎮小營村格頭來
吉林省通化市輝南縣金川鎮金川村萊陽4頭條
吉林省松原市郭謙縣查干湖鎮妙音寺村格頭來
4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河源鎮寶南村萊格頭條
吉林省延邊州敦化市雁鳴湖鎮姚店村萊陽9頭條
5吉林省吉林市樺甸市華嬌鄉先鋒村萊陽頭條
5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太平鎮都帶河村來哥頭條
吉林省延邊州圖們市石賢鎮水南村頭條來格
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縣東豐鎮太和村萊格5頭條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賓縣賓州鎮友聯村萊格5頭條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下城子鎮古玉樹村5來哥頭條
黑龍江省雞西市虎林市虎頭鎮虎頭村萊格5頭條
七台河詞勃利縣青山鄉奮斗村來哥5頭條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古力街道唐爽社區大唐金村萊格70頭條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大眾街橫北村7個頭來
7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張著鎮善卷村賴哥頭條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漢王鎮漢王村七巷頭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北聯村7個頭來
7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閆湖村頭條萊陽
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市黃橋鎮七巷村萊陽76頭條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原池村萊陽頭條7號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西惠民村萊格78頭條
7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遞鋪街道陸家村頭條萊陽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大崗頭鎮大崗頭村80巷頭
8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風景名勝區西湖街道龍井村萊陽頭條
潘尖山鎮烏石村萊陽2頭條浙江省金華市安縣
8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東平街道東嶴村來哥頭條
8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花鳥鄉花鳥村來哥頭條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喬峰鎮聯豐村8巷頭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東明鄉岩北村萊格頭條86號
8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銀坑村萊陽頭條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泌陽鎮南屏村萊陽8頭條
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黃薇鎮黃薇村8個頭來
9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水東鎮前進村萊陽頭條
9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胡和鎮桃花村萊陽頭條
昌五川村9巷頭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安鎮
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煙墩鎮艾里村9頭跳來羊
9魯金寨縣油坊店鄉西聯村萊陽頭條安徽省安市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城關鎮溝東村賴陽頭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小坑村9來哥頭條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梅林鎮官洋村七巷頭
9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首山鄉九峰村來哥頭條
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劉水鎮北港村9個頭來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赤溪鎮赤溪村萊陽頭條100號
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梅口鄉水基村萊陽101頭條
福建省龍岩市武平縣程響鎮曹雲村12條來哥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馬沙鎮水南村萊陽13頭條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蘆田鎮福嶺村萊陽104頭條
05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黃崗山墾殖場岩嶺村圪頭來
06頭條江西省南昌市灣里區太平鎮合水分局萊陽
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景城鎮三寶馬鞍嶺自然村圪頭來17號
08青原區文北鎮來北村來哥頭條吉江西省安市
09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田村鎮坪內村萊陽村頭條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杭口鎮雙井村賴陽頭10號
11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前山鎮金雞埠村
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韓方鎮樟坑村12頭跳來羊
13、萬安縣高陂鎮田貝畫村萊陽頭條,冀江西省安市
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張村鎮王家疃村14巷頭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大路口鄉賈古堆村賴哥15頭條
16萊格頭條,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九寨鄉杏山子村
山東省棗庄市滕州市徐紅鎮龍庄村萊陽17頭條
山東省煙台市龍口市路透鎮安夼村羊頭來18號
泰新泰市新撫街道辦事處上松山村19號山東省安市
大內村20號頭條來,
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壩鄉二官寨村萊陽13頭條
14湖北省荊州市石首市桃花山鎮梨花山村耒陽頭條
湖北省隨州市廣水市十里街道辦事處觀音村15巷頭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倉埠街道香山村萊陽16頭條
湖北黃岡市黃梅縣濯港鎮李林村萊陽17頭條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建南鎮聯合村萊陽18頭條
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國源鎮馴龍河村圪頭來19號
10湖南省湘潭市韶山鄉韶山村萊陽頭條
11湖南郴州市汝城縣溫明瑤族鄉沙洲村頭條羊
湖南省岳陽市臨湘市羊樓寺鎮梅池村萊陽12頭條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區三門鎮響水村萊陽13頭條
湖南省懷化市鶴城區黃岩旅遊度假區管理處白馬村來哥14頭條
湖南益陽市資陽區黃家湖新區魏紫村萊格15頭條
16湖南省永州市雙牌縣茶林鎮桐梓村萊陽頭條
湖南省常德市桃花源旅遊管理區桃花源鎮唐家山村17萊格頭條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溫泉鎮南屏村萊陽18頭條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陳喬村萊陽19頭條
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馬史鎮紅荔村圪頭來50號
11萊陽頭條,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三鎮鎮東嶺村
廣東肇慶市德清縣關偉鎮金林村萊陽12頭條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赤光鎮大洋村圪頭來13號
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泗水鎮梅舍村來哥14頭條
15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水春鎮羅東村萊陽頭條
16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良口鄉鶴立村萊陽頭條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秀峰區甲山街道辦事處橋頭村委會萊陽頭條17號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棋牌鎮賈島村萊陽頭條18號
19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隆安縣那桐定江村萊格頭條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白沙鎮角壩林村圪頭來60號
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平桂區陽頭鎮石村萊陽頭條11號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港南區湛江鎮平江村來哥12頭條
德三沖村頭條來陽13號;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隆林自治縣e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福綿區福綿鎮張世村萊陽頭條14號
海南省瓊海市萬全鎮光耀村萊陽15頭條
海南陵水縣光坡鎮楊冪村萊陽村16頭條
17.海南省澄邁縣浮山鎮羊道村圪頭來
海南省瓊海市嘉積鎮亞東村萊陽18頭條
重慶市榮昌區萬靈鎮大榮寨社區萊陽19頭條
重慶南川區大觀鎮金龍村萊陽10大頭條
重慶豐都縣雙路鎮蓮花洞村萊陽11頭條
重慶市銅梁區土橋鎮劉穎村萊陽12頭條
重慶市奉節縣青龍鎮大窩社區賴陽頭13號
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14巷頭
重慶長壽區龍河鎮包河村萊陽15頭條
重慶大足區石灣鎮長虹村萊陽16頭條
重慶市秀山縣石頁鎮郁亮村萊陽17頭條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18萊陽頭條
四川省德陽市綿竹市孝德鎮年畫村萊陽19頭條
雅安漢源縣九鄉鎮三強村萊陽80頭條四川省安市
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白潮鄉月壩村11頭跳來羊
咸豐米群育小區萊陽12頭條
194雲南紅河州元陽縣艾春阿哲克村來哥頭條
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白沙鎮玉湖村格頭來195號
196雲南怒江州公山縣獨龍江鄉孔當村來哥頭條
197雲南省文山州馬關縣馬拜鎮瑪薩村萊陽頭條
雲南省楚雄州南華縣龍川鎮岔河村萊陽198頭條
199萊格頭條,Ce雲南省昆明市安寧市太平鎮e村
雲南省大理州南澗縣無量山鎮德安村200頭跳來羊
雲南迪慶州香格里拉市三八鄉白蒂村萊陽21頭條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樂門巴民族鄉樂村來格202頭條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瓊結縣拉育鄉強吉村格頭來23號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魯伍旗縣桑多鎮達日通村24條來頭
25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鎮吞達村頭條萊陽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曲水縣聶當鄉熱堆村格頭來26號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紫龍縣玉麥鄉玉麥村萊陽207頭條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東縣夏亞東鄉仁慶崗村萊陽頭條208號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工布江達鎮西日村格頭來29號
西安藍田縣小寨鎮東嶺村來哥20頭條陝西省安市
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城南街道辦事處五峰社區萊陽頭條21號
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武關鎮茅坪村22頭跳來羊
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城關鎮劉穎村23條來
24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倉上鎮天寶村頭條羊
陝西省銅川市印台區紅土鎮周嶺村萊陽頭條25號
26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徐庄鎮柳池村賴陽頭
27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古塔鎮趙家峁村圪頭來
陝西省渭南市韓城市金城街道辦事處竹園村萊陽28號頭條
29萊格頭條,甘肅省隴南市康縣陽壩鎮仁愛茶山村
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苦水鎮苦水街村格頭來20號
21甘肅省定西市岷縣麻子川鎮巫娜村來哥頭條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平南鎮蘇皖村22頭跳來羊
23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西泉鎮大水村萊陽頭條
24來哥頭條,甘肅甘南州卓尼木爾鎮於波村
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雙灣鎮陳家溝村來哥25頭條
昌前進村圪頭來26號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安鎮
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上五庄鎮寶樂村萊陽27頭條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縣扎巴鎮本康溝村28條來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高廟鎮新莊村萊陽29頭條
青海省海東市縣古鎮鎮山莊村來哥20頭條
21青海省海南州貴德縣印盒鎮紅柳灘村來哥頭條
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斜溝鄉下窯村來哥22頭條
23.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五十鎮板岩村格頭來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克魯克鎮金源村24來哥頭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瓦提農場來格25頭條
2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阿合奇鎮加朗奇村來格頭條
27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
Ⅱ 漕運的歷代漕運
春秋前期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飢荒,秦穆公下令從秦國都城雍(今陝西鳳翔)用龐大船隊通過渭河、黃河、汾河運送幾千噸糧食到晉國都城絳(今山西翼城東南),是為泛舟之役。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發邗溝溝通長江和淮河:從揚州引入長江水經過樊梁湖、博芝湖、射陽湖到淮安入淮河,從水路調兵運糧。三年後吳王夫差擴展邗溝,開荷水運河,接通泗水。 中國古代政府將所徵收財物(主要為糧食)經水路解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組織和管理。水路不通處輔以陸運,多用車載(山路或用人畜馱運),故又合稱「轉漕」或「漕輦」。
秦漢秦始皇攻匈奴時,從山東向北河(今內蒙古烏加河一帶)轉運糧食;攻南越時,令監祿鑿靈渠溝通湘江與西江水系運糧。楚漢相爭,蕭何將關中糧食轉漕前線以供軍食,對漢軍的勝利起了重大的保證作用。
西漢定都長安後,每年需從關東運輸大量穀物以滿足關中地區貴族、官吏和軍隊的需求,轉漕逐漸制度化。漢初,每年運量為幾十萬石。武帝初年,增到一百多萬石,以後又增到四百萬石。元封元年(前110),根據桑弘羊的建議,令民納粟補吏、贖罪,各農官又多增產,政府掌握的糧食大增,漕運一度增到每年六百萬石,一般則仍保持在每年四百萬石左右。漕運用卒達六萬人。由各地護漕都尉管理,沿途縣令長也有兼領漕事的。漕糧則輸入大司農所屬的太倉。此外,在武帝連年用兵和開發西南時,對軍隊所需的糧食也都進行了費用浩大的轉漕運輸,甚至漕轉一石,沿途要耗費十餘鍾糧食,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漕轉關中,費用浩大,需時很長,動員人力很多,特別是漕船要經過黃河三門峽砥柱之險,糧食損耗很大。為此,西漢政府曾先後採取過多種改進辦法。其中收效最大的是漕渠的開通。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根據大農鄭當時的建議,用三年時間,沿秦嶺北麓開鑿了與渭河平行的人工運河漕渠,使潼關到長安的水路運輸的路程和時間大大縮短,運輸費用從而減少,沿渠民田也能收到灌溉之利。這是漢代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此外,宣帝時耿壽昌建議糴三輔、弘農、河東、上黨、太原之粟以供京師,這種做法,對縮短漕運路線,減少漕運壓力,避開砥柱之險,起了良好的作用。
東漢建都洛陽,從山東、河北、江淮等地轉漕糧食到京師,路程較近,又不需經過砥柱之險,改善了漕運困難的局面。因此光武帝初年省罷了護漕都尉。但此時漕運事業仍有一定的發展。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洛陽南修陽渠引洛水以為漕。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王景治河,自滎陽(今滎陽縣東北)到千乘(今山東高青高苑鎮北)海口,築堤修渠,使新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黃河徙道後混流的黃河、汴河分流,便利了南來的漕糧自淮河入汴,北來的漕糧循河、洛而西,使京師糧食供應不憂匱乏。這是東漢漕運事業的最大成就。此外,如光武帝時王霸擊匈奴,曾從溫水(即漯余水,流經今北京北)漕運軍糧,安帝時虞詡為武都太守,在沮(今陝西略陽東)、下辯(今甘肅成縣西)間數十里燒石剪木開漕船道等,也都改善了各該地區糧食運輸緊張的狀況。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轉漕問題就是運東方的糧食以實長安,從全局來看,最重要的轉運中心在中原,因此秦政府即建全國最大的糧倉——敖倉於成皋(今河南滎陽西五里)。西漢時東方的糧谷多從此西運,東漢時置敖倉官,屬河南尹管轄。 淮河、長江流域是南北對峙政權的前沿,各方均以通漕積谷為要務。孫吳都京口(今江蘇鎮江),曾疏鑿杜野(今鎮江市東十五里)至小辛(今江蘇丹陽市北十餘里)的徒陽運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後,又開鑿小其(今江蘇句容東南十七里許)至雲陽西城(今句容縣南唐庄)間三十餘里的破岡瀆,立倉儲糧,以避長江漕路風濤之險。曹魏多次於淮河上游偏西之地,利用汝、潁、洧、渠四水,開賈侯渠、討虜渠、淮陽渠與百丈渠,這一運河網東南溝通江淮,便於運兵運糧、屯田積谷。西晉末,鑒於徒陽運河位於地勢高仰的鎮江丘陵地段、河水南傾北瀉的狀況,於京口之南修建了江南運河上的第一座堰埭(丁卯埭),節制了河水的流失。東晉時,為改善江淮間的運輸條件,曾對邗溝進行多次整治。邗溝與鴻溝、汴水等運河開通以來,淮北地區的泗水成了南方溝通中原和黃河下游的主幹。謝玄北上伐前秦至彭城(今江蘇徐州市)時,遇泗水洪流,軍糧運輸受阻,便建造七座堰埭,分段控制彭城東南六十里的呂梁河等泗水支流。東晉時還於彭城之北開人工渠,使汶、濟、泗諸水相通,泗水過彭城西,入汴通黃河。北魏經略江淮,於水道之沿立倉十二處,儲漕糧以供軍需。
這一時期,針對各航段水位高下不一的狀況,還建造了許多堰埭,漕河人工化、渠化的水平提高,運載能力增強。 隋代先後修通四段運道:山陽瀆,自山陽(今江蘇淮安)引淮水達揚子(今江蘇儀征縣治東南)入長江;通濟渠,自西苑(今河南洛陽西)引谷、洛水達黃河,又從板渚(今河南汜縣治東北二十里)引黃河水通淮河,實際是利用汴水取直航道(唐代改名廣濟渠);永濟渠,北起涿郡(今北京西南),南通黃河;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今浙江杭州)。隋唐大運河縱向溝通了海河、淮河、黃河、長江與錢塘江五大水系。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先後在河南、陝西運渠所在沿岸置黎陽、河陰、常平和廣通等倉。召募運丁,運儲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糧食。滅陳後,長安糧大部由江淮輸送。煬帝又置洛口、回洛倉;儲糧二千六百萬石。
唐初,水陸運抵關中之糧僅一二十萬石左右。高宗至玄宗前期,因河南至關中運道艱險,東南運路長年失修,故唐廷常駐東都(洛陽),「就食」太原、洛口倉(分別在河南陝州與鞏縣)的巨量積糧。開元中期,官府機構膨脹,特別是府兵制的瓦解,使糧物需求劇增。天下漕糧,愈益以江淮為重,唐廷組織數千漕船,年運百餘萬石江淮租糧北上。裴耀卿主持漕政後,改「長運法」為轉般法,按江南之舟不入黃河,黃河之舟不入洛口的原則,於沿河就勢設倉,節級轉運。水通則舟行,水淺則寓倉以待。三年運七百萬石,省腳費三十萬貫。天寶元年(742),李齊物於三門峽附近鑿開元新河;不久後,韋堅又開挖一條與渭水平行的漕渠,最終避開了運道下段的車載陸運。這期間最高運額達四百萬石。安史之亂,東南漕路曾一度中斷,轉以長江入漢水,由陸路抵扶風(今陝西鳳翔)。廣德元年(763),劉晏主漕政,針對時弊作全面改革:開決汴河、疏浚河道;以鹽利為漕佣,僱人運輸;於河沿每兩驛置防援三百人以保安全;創綱運法,十船為綱,每綱三百人,篙工五十人,武官押運;按「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黃河),河船不入渭(渭水)」的原則,改進轉般法;據各航段水情分造運船,訓練漕卒。改革成效甚著,但因政局動盪,年運江淮米多為百餘萬石,少則五十萬石。德宗時中原藩鎮割據,扼斷運路,韓■從鎮海軍(駐江蘇鎮江)載江南糧,武裝押運,直抵中原、關中,轉般法中止。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因李巽、王播等人的努力,曾一度恢復劉晏時的漕運水平。唐末漕政大亂,年運江淮米不過四十萬石,至關中僅十餘萬石。
貞觀六年(632)設「舟楫署」管理漕政,後因不敷需要而廢罷。中期以來,因漕運日重,唐廷常令宰臣兼轉運使等職,主管漕政。綱運制度形成後,制定相應獎懲制,責成地方長官分負其責,後進一步明確由沿河縣令主持所在地段漕運事宜。 北宋漕糧分四路向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集運:淮汴之粟由江南入淮水,經汴水入京;陝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陝蔡之粟由惠民河轉蔡河,入汴水達京;京東之粟由齊魯之地入五丈河達京。其中來自東南六路的淮汴之粟佔主要地位。中央三司使總領漕政,各路轉運司(漕司)負責徵集,發運司負責運輸。北宋對運河進行一系列整治,恢復與完善壩閘制,並創建復式船閘。加之北宋漕線較隋唐縮短近半,故運輸能力大增。
汴渠的水源黃河僅有半年左右充沛期。為有效利用半年可航期,北宋仍承唐轉般法,並以「平糴」為其基礎,江湖、兩浙,宿亳(淮南路)米麥,分別糴於真州(今江蘇儀征)、揚州和泗州。發運使一員駐真州,督江浙等路糧運,一員駐泗州,負責真州至京師糧運。所在糧倉稱轉般倉,豐則增糴,飢則罷糴,將當納糧額折交斛錢(額斛),另從本地倉儲中代支起運(代發);諸路運轉司所征漕糧交發運司。若耽誤可航期,發運司則以一百萬貫的「糶糴之本」,就近趁糧價賤而糴糧起運。此法自熙寧變法以來更趨完善,發運司的本錢從一百萬貫漸升,最高達三百五十萬貫,除保證六百萬石的年運量外,真、泗二倉還有數年儲備。江南各路漕船按期至真州等倉後,還可裝官鹽返航,增加了效益。發運司掌六千隻左右漕船,綱運制進一步完善,熙寧二年(1069)又招募客舟與官舟分運,徵召一批商船直運至京。宋初東南六路漕米數目不定。太平興國六年(981)始定歲運江淮稅米三百萬石,至道初(至道始於995)五百六十萬石,大中祥符初(大中祥符始於1008)七百萬石,其後漸升,真宗、仁宗朝(1023~1064)因運河設施改善,年運量達八百萬石。漕運常額,自景德三年(1006)定為六百萬石,自天聖五年(1027)起暫減為五百五十萬石。金帛鹽茶布等「東南雜運」均由運河運送。另如徐州冶鐵,年運數達三十萬斤。徽宗、欽宗時政治昏暗,漕政敗壞。蔡京廢轉般法,改直運法;「花石綱」等危害漕運事件屢有發生,故運量漸減。欽宗時汴京被圍,汴渠潰決,所入不及常數百一。
南宋漕運體系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中心作重大調整。建炎年間,江浙、湖廣、四川糧大多運往沿江重鎮及抗金前線,後改運臨安,運數大致仍六百萬石。諸路中,江西獨居三分之一,長江及江南河為運輸主幹,採取官運為主、商運為輔的方式。 元都大都(今北京),汴渠也因北宋末年戰亂及黃河「奪淮入海」而失效,故大運河中段改南北取直,東移山東;海運興通,漕運進入新階段(見元代海運)。
元初漕運大致循唐宋大運河舊道入大都,但因舊運河失修,只能採取水陸聯運形式。至元十八年(1218)修鑿濟州河,引汶、泗水經濟州(今山東濟寧)西北至須城(今山東東平)安山,南來運舟由徐州經濟州河入大清河,至利津(屬今山東)入海,海運至直沽,再水陸聯運至大都。二十六和二十八年會通河(須城安山至臨清)與通惠河(通州至大都)鑿成,元代大運河全線溝通。此外,至元十八年鑿成縱貫膠州灣與萊州灣的膠萊河,又形成一支海河聯運路線:運舟從江蘇淮安順黃河(黃河「奪淮入海」前的淮河故道)東下出海口,沿海北上入膠萊河,再經海道至直沽。
內河漕政的管理於至元十九年始趨完善,江淮都漕司負責江南至瓜州(在今江蘇六合)段,京畿都漕運司接收前司漕糧,負責中灤(今河南封丘南,黃河北岸)至大都糧運。二司各於其關鍵地設行司、分司,以求上下銜接,年運糧三十萬石。元代綱運劃為兩大組進行:短運(軍般、短般),其中又分兩段:南段由呂城(屬今江蘇丹陽)駐軍運至瓜州,北段由漢軍與新附軍由瓜州運至淮安;長運,募民船承運,從瓜州起運至淮安,由淮安分司開閘放船入淮,再由中灤、濟州分司派員分領綱船。官府另於運河北段地域掌握一批官船,大致是負責各所在地屯田糧的運輸。
海運的最高管理機構是中書省,其「左司」下轄「糧房六科」中的「海運科」為具體辦事機構,主要則由分處南北的兩大組織系統承辦。南方的「承運」系統最終定名為海道都漕運萬戶府(治平江,今江蘇蘇州);北方的「接運」系統為「都漕運使司」(駐直沽河西務)與「京畿都漕運使司」(駐大都),前者主要負責接納海道糧,兼及其他各路南來物資,後者將南來糧物運入大都各倉。南北兩大系統各擁有布局合理的糧倉。 明代漕運發展到一個新階段。這時征運漕糧的有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河南和山東六省。漕糧又按供應地區的不同區分為南糧和北糧。其數額,宣德時最高達六百七十四萬石。成化八年(1472)始規定歲運四百萬石的常額。大抵自正德、嘉靖以後,連漕糧改折(約一百至二百萬石)在內才勉強達到此數。主要征自南直隸和浙江,約佔全國漕糧的六成。除漕糧外,還有白糧,由蘇州、松江、常州、嘉興和湖州五府供納,歲額二十一萬四千石。均系當地出產的白熟粳糯米。在用途上,漕糧為京、邊(北邊)軍餉,白糧供宮廷、宗人府及京官祿糧。
漕運的組織與管理:在中央,初置京畿都漕運司,以漕運使主之。後廢漕運使,置漕運府總兵官。景泰二年(1451)始設漕運總督,與總兵官同理漕政。漕府領衛軍十二總共十二萬七千六百人,運船一萬一千七百隻,另遮洋總(海軍)七千人,海船三百五十隻,專職漕糧運輸,稱為運軍。在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及縣總書等掌管本地漕事。中央戶部和漕府派出專門官員主持各地軍、民糧船的監兌和押運事宜。州縣以下由糧長負責徵收和解運。糧長下設解戶和運夫,專供運役。
明初承元之故,以海運為主,河、陸兼運為輔。一由江入海,經直沽口至通州,或徑往遼東;一由江入淮、黃河,自陽武縣陸運至衛輝府,再由衛河運至薊州(今河北薊縣)。江南漕運,則由江、淮運至京師南京。以承運者而言,海運為軍運,余皆民運。雇運權是一種輔助形式。永樂年間因遷都北京,糧食需求日增,而海運艱阻,遂整治大運河,即從杭州灣通往北京的漕河。其辦法:一是疏浚會通河,造漕船三千餘只,以資轉運。二是在運河沿岸淮安、徐州、臨清、德州和天津五處建置漕糧倉庫,亦稱水次倉。
漕運方法歷經改革,在明代趨於完善,計有:
①支運法(即轉運法)。永樂十三年漕運總兵官陳■推行。規定各地漕糧就近運至淮、徐、臨、德四倉,再由運軍分段接運至通州、北京。一年轉運四次。農民參加運糧即免納當年稅糧,納當年稅糧則免除運糧,其運費計算在支運糧內。民運的比重約占支運的四五成。
②兌運法。宣德五年陳■等推行。各地漕糧運至淮安和瓜州,兌與運軍轉運;河南於大名府小灘兌與遮洋總海運;山東則於濟寧兌與軍運。軍運的費用由農民承擔。
次年,始定漕糧「加耗則例」,即按地區的遠近計算運費,隨正糧加耗徵收,於兌糧時交給官軍。起初兌運與支運並行,其後兌運漸居優勢。
③改兌法(即長運法或直達法)。成化七年漕運都御史滕昭推行。由兌運的軍官過江,徑赴江南各州縣水次交兌。免除農民運糧,但要增納一項過江費用。十一年改淮安等四倉支運糧為改兌。自此,除白糧仍由民運外,普遍實行官軍長運制度。
為維持漕運,國家規定漕糧全征本色,不得減免,嚴格限制漕糧改折。只許在重災、缺船或漕運受阻等嚴重情況下才實行部分的改折,折征時正、耗各項合計在內。漕運的費用由糧戶承擔,包括運費、運軍行糧及修船費等,均按正糧加耗派征。由於漕政腐敗,各級官府貪污聚斂,加耗雜派層出不窮,農民的負擔極為苛重,通常為正糧的二三倍,甚至四五倍。承運者無論民運或軍運,都是繁重的徭役。農民被金點應役,荒時廢業,艱苦萬狀,又遭風濤漂沒,官吏勒索,勢必負債賠納,甚至家破人亡,被迫紛紛逃亡和反抗斗爭。一般運軍下層,亦遭受同樣的苦累及長官的剋扣,不斷出現逃亡現象。
明朝各省規定的漕糧份額
浙江:630000石
江西:570000石
河南:380000石
山東:375000石
湖廣:250000石
南直隸:1794400石
蘇州府:697000石
松江府:232950石
常州府:175000石
應天府:128000石
淮安府:104000石
鎮江府:102000石
揚州府:97000石
安慶府:60000石
鳳陽府:60000石
徐州:48000石
寧國府:30000石
池州府:25000石
太平府:17000石
廬州府:10000石
廣德州:8000石 清代開鑿中運河,徹底結束借黃河行運時代,並建成黃、淮、運交匯樞紐,緩和河面比降,減輕濁流灌運,改善了漕運條件。漕運方法基本承明制,但又有下列名目(稱漕糧本、折三大綱):正兌米,運京倉糧,定額三百三十萬石;改兌米,運通州倉糧,定額七十萬石;改徵,將漕糧改徵為其他品種;折征,將漕糧折算成銀,價銀統歸地丁項內,上報戶部。此外又實行截漕(各地漕糧起運後,地方遇災,截留部分作為賑濟,或截一地漕糧運往另一地)和撥運(主要指截留山東、河南所運薊州漕糧,撥充陵寢及駐防兵米)等措施。漕船數與編制稍異明代,一般以府、州為單位,十人一船,十船一幫,十船互保。總數由一萬零四百五十五隻升為一萬四千五百隻,而實際運於漕運的僅七千隻左右。每船裝運量不得超過五百石,另可裝土產往返各口岸行銷(後因運道淤塞而禁止)。清代最終實行官收官運,承運者是衛所軍籍中較殷實的軍丁(運丁)。發運時每船配運軍一名,運副一名,雇募水手九至十名。各省運軍水手多少不等,總數在十萬名左右。漕運最高長官為漕運總督,駐淮安。其下為各省糧道,共七人,掌本省糧儲,轄所屬軍衛,遴選領運隨幫官員,責成各府會齊、僉選運軍等;坐守水次,監督、驗明漕糧兌換,面交押運官,並隨船督行至淮安,呈總督盤驗。押運,原為糧道之責,後選管糧通判一人,專門負責督押,約束運軍,後因官卑職微,仍由糧道押運。領運官,由千總一人或二人領運,武舉人一名隨幫效力。為確保漕運無誤,於淮安、濟寧、天津、通州運河沿線設置巡漕御史,稽察本段漕運。此外,淮安淮北沿河置有鎮道將領,以催促入境漕船前行;在鎮江與瓜州的南漕樞紐處,由鎮江道催促,同時由總兵官(後改為副將)巡視河岸,協同督促漕船過江。
河漕施行以來,經費拮據,弊竇叢生,復行海運的呼聲日趨高漲。道光五年(1825)於上海設海運總局,天津設收兌局,並特調琦善等總辦首次海運。次年正月將蘇州、松江、常州、鎮江與太倉四府一州漕糧共一百六十三萬三千餘石分二批載運北上。漕船從黃浦江出發,經吳淞口東向大海,行四千餘里達天津收兌局驗米交收。清廷特准商船載運免稅貨物二成往來貿易,調動了商船積極性。海運糧佔全部漕糧總數之半,節銀米各十萬。道光以來河漕在十二三萬石之間,海運糧則達一百二十萬石左右。
晚清時期發生了一系列與漕運有關的事件,最終導致漕運的衰落:
1842年,英軍在鴉片戰爭後期,不惜付出重大代價,攻佔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鎮江,封鎖漕運,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決定,不久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成為整個戰爭中決定性的一戰。
1853年後,太平天國占據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帶十多年,運河漕運被迫中斷。戰爭極其慘烈,期間運河沿線的主要城市,包括揚州、清江浦、臨清、蘇州和杭州都遭受重創,部分甚至全部焚毀。
1855年黃河改道後,運河山東段逐漸淤廢。從此漕運主要改經海路。
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輪船承運漕糧。
1901年,停止運河漕運。
1904年,撤廢漕運總督。
1911年,津浦鐵路全線通車。從此京杭大運河以及沿線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Ⅲ 天津比較大規模的陶瓷餐具批發市場在哪裡
華北陶瓷,在11號橋附近津塘公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