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特產麻花都有什麼餡
擴展閱讀
深圳一般學化妝多少錢 2025-07-15 14:20:21
深圳的士一年跑多少公里 2025-07-15 14:14:56

天津特產麻花都有什麼餡

發布時間: 2022-11-13 04:56:19

『壹』 天津麻花怎麼做

天津十八街麻花
主料有麵粉、花生油和白糖,再加桂花、青梅等十幾種小料。需要10道工序發肥、熬糖、配料、制餡、和面、壓條、劈條、對條、成型和炸制。好吃,又美觀。顏色棕黃,不生不焦,由十根細條組成,內夾各種餡,擰成三個花,猶如妙齡少女的一條長辮子。它酥脆香甜,勝似酥糖,進嘴就酥,越吃越好吃,連牙口不好的老年人也非常喜歡。
天津麻花
1.材料:
麵粉2杯
糖粉2/3杯
鹽1/4小匙
小蘇打1/3小匙
蛋1個
水2大匙
做法:
將麵粉,糖粉,小蘇打粉及糖混合過篩
再加入蛋及水揉成光滑且軟硬適中的面團靜置約30分鍾
將面團桿成長方形(約24公分長,15公分寬,0.5公分厚)麵皮再分切成24條
每條面條左手拉住一端用右手輕壓另一端向前搓滾再將兩端捏合搓成麻花狀
炸油燒熱中火將麻花炸約4分鍾呈金黃色撈起放涼
麻花要放涼後才會香脆,放入密封罐中保存可保存數星期
2.怎樣做麻花:


1kg

350g
Baking
powder
20g


100g
植物油
50cc


160g


3g
小蘇打
5g
製作方法:
1.除麵粉外全都放入水中,使之化開,小蘇打與發孝粉最後放入(也可放入麵粉拌均)。糖稀不好化可把容器放在溫水裡。
2.把(1)倒入麵粉里和均,調製成面團,分3塊,外表抹上油,蓋上濕毛巾後,放置50分鍾以上。
3.成型:將面團開塊,切成適當大的小條,逐只搓成約50~60厘米長的細長條,要求粗細均勻。用雙手按著左右兩端搓上勁(一端往上搓,一端往下搓),把兩端懸空提起合攏,會自動擰成麻花狀,抓住合並的一端,另一端再搓上勁後,再雙起搓成四股鉸鏈狀,把接頭處揉在一起,(注意要揉緊,不然炸時會散開。)即成生坯。生坯要求長短均勻。操作時雙手沾點油,注意是搓長,而不是拉長。
4.將油倒入鍋內,用文火燒至溫熱時,將麻花生坯放入溫油鍋內炸,炸至呈棗紅色,且用筷子夾住麻花中間時,麻花體直不彎,即可撈起。

『貳』 天津十八街麻花的來歷是什麼

樓主你好, 十八街大麻花是天津的特產之一,「十八街」指得是天津的一個地方。十八街大麻花的創始人是河北大城縣人范桂林。他於1915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早亡,他與母親和兩個哥哥艱難度日。1924年,年僅9歲的范桂林與11歲的二哥范桂才,由母親帶著逃荒,一路要飯來到天津,借住在南樓村,謀求生計。
1928年,13歲的范桂林經人介紹,到東樓十八街的一家麻花鋪當伙計。他每天幫工炸好麻花,然後提著食籃沿街叫賣。過了幾年,范桂林又改去南樓村劉家麻花鋪當伙計,仍然干著炸麻花和賣麻花的活計。范桂林趁著在兩家麻花鋪學徒和幫工的時機,細心揣摩,認真學習,熟練地掌握了炸麻花的配料成分和炸制的火候、技術。從1936年起,范桂林便辭了幫工的活計,自己在東樓十八街附近擺設小攤,炸制麻花叫賣。他炸制麻花的技術很不錯,炸成的麻花好看又好吃,很受顧客喜愛,所以小攤生意很好,他很快就攢了一筆錢。范桂林懂得擺攤總不是長久之計,就出錢在小攤附近買下一間小小店面,正式開了一家麻花鋪,字型大小叫「桂發祥」。 油炸麻花是天津人喜愛的一種大眾小吃,當時全市有不少賣炸麻花的店鋪和攤檔,層次質量各不相同,競爭也很激烈。范桂林為了在競爭中取勝,便反復試制,設計出一套別出心裁的製作工藝。他把炸麻花用的面改為半發面,還在麻花白條中間夾放一條含有桃仁、桂花、青紅絲、冰糖等各種配料的酥餡。經過這樣製作的坯料,炸出來的麻花酥脆香甜,別有風味,而且只要存放在乾燥處,雖經多日仍然酥脆口味不變。此外,范桂林的麻花尺寸較大,能炸出幾斤重的大麻花,而且里外一樣酥脆,這是其他店鋪難以做到的。這些大麻花不僅色香味美,而且造型美觀,簡直像絕妙的藝術品,令人不忍下口。於是范桂林炸的大麻花出了名,「桂發祥」名聞遐邇,而「十八街大麻花」也成了天津著名的特產。
十八街大麻花出名後,范桂林依然堅持原來的投料標准和操作工藝,決不依仗名聲而偷工減料。他的配料都有嚴格標准,例如炸制一個半斤重的麻花,要用油4兩、白糖2兩5錢、冰糖半兩。在和面時,要根據氣溫的高低變化,適當增減食鹼數量。炸制時爐火不能過猛,須用溫火炸透。所以他炸出的金黃酥脆大麻花,深受顧客歡迎。
建國以後,這一具有天津風味的特色小吃逐漸走向全國。1959年,桂發祥的十八街大麻花參加全國商品展覽會,得到好評;1971年,又擺進了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贏得國內外顧客贊賞。從此,十八街大麻花名揚海內外。

『叄』 麻花是聞名天下的天津特產嗎

是的。天津麻花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名點。早在100多年以前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18街的巷子,原來巷子始終有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型大小喚作「桂發祥」

18街麻花是經過反復探索進行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閩江桃仁瓜條等多種小的酥線使炸出來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肆』 麻花是哪裡的特產

麻花是天津麻花的特產。

麻花作為中國的一種特色食品,用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油炸而成。天津以生產大麻花出名,山西稷山麻花以油酥出名,蘇杭藕粉以原始工藝出名,而湖北崇陽以小麻花出名。

天津以生產大麻花出名,河南汝陽以純手工傳統工藝八股麻花出名,陝西咸陽以咬金大麻花出名,蘇杭以手工藕粉麻花出名,而山西稷山麻花是鹹的,一尺左右長,有普通的和油酥的,每根都多次扭轉抻拉折疊而成,色香味誘人,做主食和零食都可。



天津麻花: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桂發祥和桂發成麻花店,因店鋪坐落於十八街,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復探索進行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伍』 天津正宗的麻花都是用哪些配料做的

麻花是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鉸鏈形,故又稱「鉸鏈棒」。有甜、咸兩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區別。 原料配方(成品約168隻,重約6公斤) 麵粉5公斤 砂糖粉0.5公斤 植物油0.075公斤 奶粉0.175公斤 鹼粉0.105公斤(冬季0.1公斤) 明礬0.1公斤 炸制耗用植物油1.25公斤 如制拌糖麻花另備撒用糖粉0.65公斤,如制鹹味的可減少砂糖粉,加用適量冰蛋和鹽。 製作方法 1.疏鬆劑的調配:明礬加冷水0.1公斤,鹼粉加冷水0.35公斤,分別化成溶液,然後再將鹼水徐徐倒入礬水內,用鏟進行攪和,直攪到沒有泡沫為止。即可使用。操作時不可將礬粉與鹼粉混合在一些加水,防止濺出,影響安全。這種疏鬆劑是使酸鹼中和產生碳酸氣而膨脹,使之耗油少而產品鬆脆。 此外,用小蘇打、鹼水或酵母面團亦可和成疏鬆劑 2.面團製作:麵粉與糖、油、疏鬆劑混合均勻後,另加水約1.5公斤,調製成面團。成型前要將面團靜置40分鍾,如不靜置,調制面團時應加老酵面0.5公斤。 3.成型:將面團開塊,切成需要重量的小條,逐只搓成約40~50厘米長的細長條,要求粗細均勻。操作時要注意搓長,不要拉長,否則會使成品韌縮成「矮胖形」。搓好後雙起搓成兩股繩狀,再雙起搓成四股鉸鏈狀,即成生坯。生坯要求長短均勻。 4.氽制:油在鍋內燒熱,放入生坯,用鐵絲笊籬輕加攪動,待浮起,顏色成金黃色時即可撈起。外表如需撒用糖粉,最好在銷售時臨時拌制。如拌制過早,糖粉容易被油分潤濕,影響顏色光澤。 質量標准 顏色要求金黃或深黃,外表糖粉無溶化現象。外形應瘦長均勻,中段(除兩端)在四絞以上。食感鬆脆,無軟韌現象。含水量要求在10%以下。 麻花 醪糟軟麻花為重慶南岸食品廠特產,形制美觀,香脆松酥,突出的特色是食後有醪糟的甜香,回味沁人,在小食品中獨具一格。 原料配方 川白糖9公斤 特粉27.5公斤 鮮雞蛋6.5公斤 花生油12公斤 化豬油6公斤 醪糟2公斤 臭粉300克。 製作方法 1.拌料:將川白糖按5%的比例加入沸水,攪拌25公斤左右,使成粉末狀。再下雞蛋、醪糟和內油(取配料中化豬油500克、花生油1公斤),再攪拌5~6分鍾,使攪拌充分融合後再下特粉,混合攪拌約10分鍾,即成為面團。 2.成型:將面團按規格分料,切條,用手工搓製成長條,並絞合搓製成股(搓成條、股時兩手方向相反),再扭成三股三旋(或四旋),即可炸制。 3.炸制:油溫為120~130℃。炸制時要細心,翻動要輕,使在製品旋花疏散。下鍋炸制2分鍾左右,視在製品顏色呈深鴨黃色時即起鍋。待完全冷卻後進行包裝。 質量標准 規格:略似繩狀,扭結成花。絞花3~4旋,長10厘米,均勻整齊,每絞25克。 色澤:深鴨黃色。 組織:松酥,無雜質。 口味:松酥香甜,蛋香正常,回味有醪糟的甜香,爽口宜人

『陸』 十八街大麻花

十八街大麻花的問世之日要比以上"二絕"晚了好幾十年,它始創於20世紀30年代。以"桂發祥"和"十八街"為商標的天津大麻花,因它的發祥地就在如今天津河西區東樓十八街一帶,所以俗稱"十八街大麻花"。
十八街大麻花的創始人是河北大城縣人范桂林。他於1915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早亡,他與母親和兩個哥哥艱難度日。1924年,年僅9歲的范桂林與11歲的二哥范桂才,由母親帶著逃荒,一路要飯來到天津,借住在南樓村,謀求生計。
1928年,13歲的范桂林經人介紹,到東樓十八街的一家麻花鋪當伙計。他每天幫工炸好麻花,然後提著食籃沿街叫賣。過了幾年,范桂林又改去南樓村劉家麻花鋪當伙計,仍然干著炸麻花和賣麻花的活計。范桂林趁著在兩家麻花鋪學徒和幫工的時機,細心揣摩,認真學習,熟練地掌握了炸麻花的配料成分和炸制的火候、技術。從1936年起,范桂林便辭了幫工的活計,自己在東樓十八街附近擺設小攤,炸制麻花叫賣。他炸制麻花的技術很不錯,炸成的麻花好看又好吃,很受顧客喜愛,所以小攤生意很好,他很快就攢了一筆錢。范桂林懂得擺攤總不是長久之計,就出錢在小攤附近買下一間小小店面,正式開了一家麻花鋪,字型大小叫"桂發祥"。
油炸麻花是天津人喜愛的一種大眾小吃,當時全市有不少賣炸麻花的店鋪和攤檔,層次質量各不相同,競爭也很激烈。范桂林為了在競爭中取勝,便反復試制,設計出一套別出心裁的製作工藝。他把炸麻花用的面改為半發面,還在麻花白條中間夾放一條含有桃仁、桂花、青紅絲、冰糖等各種配料的酥餡。經過這樣製作的坯料,炸出來的麻花酥脆香甜,別有風味,而且只要存放在乾燥處,雖經多日仍然酥脆口味不變。此外,范桂林的麻花尺寸較大,能炸出幾斤重的大麻花,而且里外一樣酥脆,這是其他店鋪難以做到的。這些大麻花不僅色香味美,而且造型美觀,簡直像絕妙的藝術品,令人不忍下口。於是范桂林炸的大麻花出了名,"桂發祥"名聞遐邇,而"十八街大麻花"也成了天津著名的特產。
十八街大麻花出名後,范桂林依然堅持原來的投料標准和操作工藝,決不依仗名聲而偷工減料。他的配料都有嚴格標准,例如炸制一個半斤重的麻花,要用油4兩、白糖2兩5錢、冰糖半兩。在和面時,要根據氣溫的高低變化,適當增減食鹼數量。炸制時爐火不能過猛,須用溫火炸透。所以他炸出的金黃酥脆大麻花,深受顧客歡迎。
建國以後,這一具有天津風味的特色小吃逐漸走向全國。1959年,桂發祥的十八街大麻花參加全國商品展覽會,得到好評;1971年,又擺進了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贏得國內外顧客贊賞。從此,十八街大麻花名揚海內外。

可以嗎?

『柒』 天津小麻花配方和做法

麵粉25公斤植物油12.25公斤白砂糖6.75公斤薑片250克鹼面175克青絲、紅 絲各110克桂花275克芝麻仁750克糖精5克水7.5升 製作方法1.在炸制麻花的前 一天,用3.5公斤麵粉加入500克老肥,用4升溫水調攪均勻,發酵成為老肥, 以備次日使用。 2.用2升水將3.5公斤白糖,135克鹼面和5克糖精用文火化成 糖水備用。 3.用取3.5公斤麵粉,用550~650克熱油燙成酥面備用。 4.取750 克麻仁,用開水燙好,保持不濕、不幹的程度,准備搓麻條用。 5.用燙好的 酥面,加入白糖3.25公斤,青紅絲各110克,桂花275克,薑片175克和鹼面25 克,再放入冷水1750毫升攪勻,用500克乾麵搓手,把面攪和到軟硬適用為 度。在搓條過程中用鋪面1000克。 6.將剩下的乾麵16公斤放入和面機內,然 後把前一天發好的老肥摻入,加入化好的糖水,再根據麵粉的水分大小,不同 季節,倒入適量冷水,和成大面備用。 7.將大面餳好,切成大條,再將大條 送入壓條機,壓成細面條,然後揪成長約35厘米的短條,並將條理順。一部分 作為光條,另一部分揉上麻仁作成麻條。再將和好的酥面作成酥條。按光條、 麻條、酥條5∶3∶1匹配,搓成繩狀的麻花(捏好咀)。 8.將油倒入鍋內,用文 火燒至溫熱時,將麻花生坯放入溫油鍋內炸20分鍾左右,呈棗紅色,麻花體直 不彎,撈出後在條與條之間加適量的冰糖渣、瓜條等小料即可。 麻花的規格 按每根重量有100克、250克、500克、1000克、1500克等多種。 產品特點酥脆 香甜,味美適口,經久不綿,不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