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安祿山在天津哪裡
擴展閱讀
深圳鹽田是哪裡管 2025-07-15 05:09:53
深圳生育基金多久到賬 2025-07-15 04:35:01

安祿山在天津哪裡

發布時間: 2022-11-14 20:47:28

『壹』 唐朝安祿山是哪裡人

唐朝安祿山出生地:
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

『貳』 安祿山出生在哪裡

安祿山(703—757)營州(今遼寧朝陽)人,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個突厥巫婆。相傳,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禱扎犖山(突厥尊扎犖山為戰斗之神),遂於長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應生子,故名扎犖山。其父死得早,他從小隨母在突厥部族生活。後其母改嫁於突厥將軍安波注之兄延偃。開元初年,其族破落離散,他與將軍安道買之子孝節,安波注子思順、文貞一起逃離突厥,遂與安思順等約為兄弟,從此即冒姓安氏,名祿山。
安祿山(703年—757年),營州柳城(今遼寧 朝陽)人。本名軋(一作阿)犖山,據說姓康,母突厥人。安祿山通曉邊境若干少數民族語言,初為互市牙郎。幽州節度使張守珪以其驍勇多機智,收為養子。開元二十八年(740)安祿山為平盧兵馬使,以賄賂勾結唐廷派往河北的使臣,博得唐玄宗的稱許。二十九年,升為營州都督;天寶元年(742)為平盧節度使;天寶三載,兼范陽節度使、河北采訪使;十載,又兼河東節度使,掌握了今河北、遼寧西部、山西一帶的軍事、民政及財政大權。安祿山權勢的取得,除了手段狡詐,善於諂媚逢迎,騙得唐玄宗、楊貴妃等人的寵信和支持外,還因為河北一帶民族雜居,情況復雜,而他熟悉當地情況;另外,當時奚族和契丹族勢力較強,不時進擾河北,他以征戰或欺詐手法鎮壓兩族立功,被玄宗倚為安邊長城。玄宗統治晚年,朝政腐敗,禁軍虛弱。安祿山洞悉內情,有輕朝廷之心。他又與權臣楊國忠不和,遂陰謀叛唐。他豢養同羅、奚、契丹降人8000為假子,稱「曳落河」(胡語,意為壯士),皆驍勇善戰;又蓄戰馬數萬匹,多聚兵仗,分遣胡商至各處經商斂財。天寶十四載,又請以蕃將32人代漢將,組成一個以少數族武人為骨幹、有漢族失意文人和地方軍人參加的財富力強的武裝集團。同年十一月,安祿山自范陽起兵,以討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攻陷洛陽。次年正月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同年六月,遣軍陷長安。從此,唐朝的半壁江山陷於長期戰亂之中。至德二載(757)正月,為其子安慶緒所殺。

『叄』 安祿山兼任節度使這三鎮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

范陽唐方鎮名。亦名范陽鎮、幽州。開元二年(714)設幽州節度使,天寶元年(742)更名為范陽節度使,為玄宗時十節度使之一。以臨制東北奚、契丹。兵額九萬一千人,馬匹六千五百。後為河朔三鎮之一,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轄境屢變,久領幽、薊、平、檀、媯、燕六州,約當今河北懷安、新城以東,撫寧、昌黎以西,霸州、天津以北地區。為安祿山反唐基地之一。寶應元年(762)李懷仙降唐,復為幽州節度使,兼制盧龍。後歷為朱滔、劉濟、張促武、李全忠等父於兄弟割據,元和時曾聽命朝廷,但內部爭奪最為激烈。乾寧二年(895)為劉仁恭所據。

唐開元七年(719年)置鎮,治營州(今遼寧朝陽)。安史之亂期間,平盧反正。上元二年(761年),節度使侯希逸為史朝義部所迫,南遷淄青(青州),從此淄青有平盧之號。

河東

代指山西。因黃河流經山西省的西南境,則山西在黃河以東,故這塊地方古稱河東。秦漢時指河東郡地,在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唐代以後泛指山西。顧炎武《日知錄》第三十一卷稱:「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元之京師在薊門,而其西則山,故謂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肆』 安祿山與唐玄宗發生了什麼事情

唐玄宗李隆基確實很信任安祿山。唐玄宗有三方面的表現足以說明他對安祿山的信任:

1、唐玄宗給了安祿山極大的權力:唐玄宗天寶時期,安祿山被任命為范陽(今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廊坊市、張家口市)、河東(今山西省大部分地區)、平盧(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承德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和遼寧省西部地區)三鎮節度使,將大唐整個北部和東北部邊疆都交給了安祿山。唐朝天寶時期,全國總兵力有69萬,中央禁軍只有18萬人,而安祿山一個人指揮的軍隊就有20萬人。給他這么大的權力足以說明對他的信任。

2、唐玄宗極力拉攏安祿山:唐玄宗對安祿山可謂是籠絡備至。唐玄宗讓安祿山認自己最寵愛的楊貴妃做義母,封安祿山為東平郡王,將榮義郡主嫁給他的長子安慶宗,還在京城為他建造了一座比所有親王的王府都豪華的府邸,此外唐玄宗多次讓安祿山到驪山和自己一起泡溫泉。這一切都說明唐玄宗確實對安祿山很是恩寵,對他的寵信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3、唐玄宗在聽到安祿山造反的消息後一直不相信:唐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河東地區(今山西省)的地方官向唐玄宗報告安祿山叛亂的消息,唐玄宗一直將信將疑,還以為是小人進讒言挑撥離間。直到安祿山攻破太原並向天下發出檄文聲稱要「清君側,誅楊國忠」後唐玄宗才不得不相信安祿山真的反了。

『伍』 天津薊縣出過那些名人陳勝,安祿山是不是在薊縣起的兵

薊縣出生的歷史名人不多,但是和薊縣相關的名人很多,如:傳說中的黃帝,崆洞子,漢武帝,楊家將,戚繼光,乾隆,和珅。三字經(竇燕山等)。。都與薊縣有緣分。看看史記最早的無極就是指薊縣。。。安祿山是在薊縣造反的。陳勝的目的地是薊縣(漁陽),可是他不是在薊縣造反,因為他沒有趕到漁陽所以才造反。

『陸』 安祿山是哪裡人

安祿山出生地: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
安祿山(703年—757年),營州(今遼寧朝陽)人,本姓康,名軋犖山。

『柒』 安祿山是哪裡人是現今的什麼地方要詳細點的

安血城。南寧,混姓康祿本,是今營州朝遼胡)(陽山人柳

『捌』 安祿山做過哪三地節度使(除了范陽以外還有什麼)

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

范陽唐方鎮名。亦名范陽鎮、幽州。開元二年(714)設幽州節度使,天寶元年(742)更名為范陽節度使,為玄宗時十節度使之一。以臨制東北奚、契丹。兵額九萬一千人,馬匹六千五百。後為河朔三鎮之一,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轄境屢變,久領幽、薊、平、檀、媯、燕六州,約當今河北懷安、新城以東,撫寧、昌黎以西,霸州、天津以北地區。為安祿山反唐基地之一。寶應元年(762)李懷仙降唐,復為幽州節度使,兼制盧龍。後歷為朱滔、劉濟、張促武、李全忠等父於兄弟割據,元和時曾聽命朝廷,但內部爭奪最為激烈。乾寧二年(895)為劉仁恭所據。

唐開元七年(719年)置鎮,治營州(今遼寧朝陽)。安史之亂期間,平盧反正。上元二年(761年),節度使侯希逸為史朝義部所迫,南遷淄青(青州),從此淄青有平盧之號。

河東

代指山西。因黃河流經山西省的西南境,則山西在黃河以東,故這塊地方古稱河東。秦漢時指河東郡地,在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唐代以後泛指山西。顧炎武《日知錄》第三十一卷稱:「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元之京師在薊門,而其西則山,故謂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河東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傳說中「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這塊土地上。上古時代女媧氏煉石補天、神農氏嘗百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舜耕歷山等均發生於此。

河東地區歷代名臣良將輩出。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張儀、名將李牧、漢代名將衛青、霍去病、霍光、關羽、張遼、唐代名將尉遲恭、薛仁貴、宋代宰相司馬光、名將狄青、明代重臣王瓊、清代第一廉吏於成龍……均誕生於此。

河東地區為華夏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中國第一位西行取經的僧人法顯、隋代大儒王通、唐代詩人王勃、王翰、王維、王之渙、王昌齡、盧綸、宋之問、溫庭筠、柳宗元、白居易、司空圖、金代大文豪元好問、元代雜劇家白樸、鄭光祖、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初文學家傅山、近代文學家趙樹理等,為中華文明的發揚光大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他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斗轉星移幾度秋,作為華夏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河東文明,經歷了蓬勃的發展時期,並將繼續著它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河東兒女也在期待著中華另一個盛世的來臨。

『玖』 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

其實就是安史之亂如何把。敘述起來很復雜,我簡單打下。
安祿山身兼河東、范陽、平盧三大節度使,老巢在范陽(又叫幽州,今北京),所轄區域大致在今山西、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地區、遼寧大部,755年12月,安祿山起兵反唐,發兵15萬南下。安祿山的部隊都是在東北和少數民族武裝作戰的精銳之師,而此時經過了開元盛世的中國承平已久,內地基本沒什麼像樣能打仗的部隊,所以很快黃河以北的24州(唐的州相當於郡,就是現在的地級市級別)除了恆州(後改為鎮州,又叫常山郡)的顏杲卿(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堂兄)堅守外,降的降、逃的逃。然後就是順利過黃河打下了當時全國最大的城市東都洛陽,此時離起兵才35天,又向西攻打首都長安(今西安),長安的門戶就是潼關天險。
此時朔方節度使(治所靈州,又叫靈武郡,在今寧夏靈武)郭子儀起兵勤王,東渡黃河打下山西重鎮晉陽(今太原,河東鎮治所),從安祿山背後插了一刀,郭在戰斗中了解了李光弼治軍才能,上表讓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郭、李聯合攻打安祿山在河北的州郡,河北部分州郡又重新納入唐朝掌握,安祿山後路岌岌可危。而全國藩鎮勤王的兵馬正在河南陸續聚集,此時形勢,只要唐軍堅守潼關天險,長安就無事,長安無事,郭、李以及河南的勤王兵馬就能無所顧忌的打擊安祿山,安祿山敗亡指日可待。可惜玄宗及其手下認為潼關守將哥舒翰畏縮不前,有通敵嫌疑,強令哥舒翰出擊叛軍主力,756年6月,哥舒翰出戰,潼關唐軍雖多,都是臨時拼湊,野戰根本不是叛軍對手,20萬唐軍大敗,哥舒翰被俘,潼關失守。潼關以西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長安無險可守。而郭、李軍隊主力在山西和河北,河南勤王諸軍見潼關失守,徘徊不進。唐玄宗放棄長安逃亡劍南西川鎮(今四川中西部,治所成都)避難。安祿山兵不血刃佔領長安,唐玄宗威望盡失。再向西川逃亡中護送士兵發動馬嵬事變,殺了宰相楊國忠,逼死楊貴妃,玄宗被迫傳位太子李亨,是為唐肅宗,756年,肅宗在靈州稱帝,領導全國抗擊安祿山叛軍。
安祿山在佔領洛陽後稱帝,國號「大燕」,居住在洛陽皇宮。安祿山脾氣壞,動輒以小事殺人,屬下整天都提心吊膽。安祿山干節度使的時候,其幕府的心腹手下高尚、嚴庄慫恿安起兵,說唐全國的精兵悍將都在你的手下,內地沒有精兵,很快就能打下。叛軍在潼關前一度一籌莫展的時候,安祿山罵高尚、嚴庄:你們教我造反,說是萬無一失,現在過去好幾個月了,河北被郭子儀、李光弼抄了後路,河南潼關拿不下,唐軍現在兩面夾攻,那裡還萬無一失?你們這些小子誤我啊。這幾個手下怕被安殺掉,就動了做掉安祿山的心思。正好安的兒子安慶緒惹老爹煩,也怕被殺,於是一拍即合,757年正月初五,趁安祿山睡覺的時候把安祿山殺了,安慶緒暫時掌握叛軍指揮權。
之後就是郭子儀統帥軍隊收復首都長安、東都洛陽,安慶緒的叛軍被唐兵打的落花流水,被迫退到河北堅守魏州(今河北大名)。一直在河北和郭、李作戰的史思明見勢不妙,龜縮到老巢范陽,向肅宗皇帝上表投降。此時安慶緒和史思明兩股叛軍勢力此消彼長,史思明更加強盛。
李光弼的河東鎮,離范陽很近,監視在范陽的史思明。李光弼暗向皇帝上書,說史思明這人靠不住,是假投降,不如趁機殺掉,以絕後患。被史思明截獲,一看皇帝和李光弼這樣懷疑他,乾脆別裝孫子了,於是又起兵開干,758年底,在范陽帶兵13萬南下支援在魏州的安慶緒,郭子儀率領九個藩鎮節度使軍隊近60萬大軍在魏州附近和史思明決戰,卻由於各路節度使指揮不統一,而肅宗派來的監軍怕郭子儀專權又從中作梗,因而失敗,被肅宗免職。史思明獲勝後順勢殺掉安慶緒,接管叛軍全部指揮權,自稱「大燕」皇帝,南下渡過黃河重新佔領洛陽,准備重新西進潼關打長安。
此時,李光弼接替郭子儀掌握唐軍指揮權,在洛陽西面的河陽(又叫孟州,今河南三門峽附近)成功阻擊史思明,河陽保衛戰險勝,史思明退守洛陽,兩軍暫時進入相持階段。此時叛軍內部又有內訌,史思明兒子史朝義得罪史思明,史思明揚言打敗唐軍後再殺他,史朝義怕被老爹殺,先下手為強,761年3月,殺掉史思明。史思明死後,叛軍士氣受到嚴重打擊,抵擋不住唐軍進攻.762年10月,肅宗死,唐代宗即位,借唐政府「友軍」回紇的精銳騎兵收復洛陽。史朝義率殘兵渡河到河北叛軍地盤求援,他本來在叛軍中就不受待見,又因幹掉老爹史思明才上位,根本鎮不住在河北的叛軍悍將。叛軍看大勢已去,紛紛降唐。此時李光弼因進軍不力被代宗免職,其實有功高蓋主之嫌。唐軍指揮權由仆固懷恩接任。763年,史朝義逃到莫州(今河北任丘,范陽鎮巡屬),守將田承嗣欺騙他說,趕緊去老巢范陽搬救兵,莫州雖小,一定為你堅守。史朝義一出莫州,田承嗣立即把其家屬獻給唐軍投降,史朝義率5000騎到范陽,守將李懷仙閉城不納,所屬5000騎潰散,絕望之下自殺,時間是763年2月,歷時7年零2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此時,天下戰亂已久,皇帝不希望打下去了,而唐軍將領也怕把叛軍徹底剿滅後狡兔死走狗烹。於是採取綏靖政策,對投降的安史叛將,直接把以前他們統轄的河北之地分給他們,這就為河北的藩鎮割據留下禍端。從此,以河北三鎮(幽州范陽、成德、魏博)為首的藩鎮一不如意就同氣連枝搞叛亂,一看情勢不妙就投降,這樣的事態一直斷續到唐亡。
安史之亂的另一個副作用就是,唐政府把西部和西北部邊界的精銳守軍調去打叛軍,致使吐蕃等少數民族在西部和西北部邊界逐漸侵蝕唐朝地盤,河西和隴右之地淪陷。一直到唐宣宗時期(846-859年在位),吐蕃內亂,才重新收復這些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