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津老地道口位置
天津老地道口位置。東站東六號門附近。
『貳』 老電影《地道戰》的原址是哪
地道遺址冉庄遺址冉庄(地道戰重要標志之一)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冉庄1937年「七·七」事變後,冉庄人民為保存自己、抗禦外侮,於1938年春開始挖地洞,並由單口洞逐步發展成為雙口洞、多口洞,最後挖成長達32華里的地道網。整個村落設有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並築有多處戰斗工事,構成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優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配合武工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餘名,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冉庄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還保留著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且在附近修復日寇侵華炮樓一處。展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的地道戰文物,輔之以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展現當年情景,多處舊址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於戰爭歲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戰紀念館,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戰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戰遺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莊180公里,西北距滿城漢墓40公里,東北距華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節假日和單、雙休日旅遊的好去處。 冉庄地道戰遺址是融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旅遊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理想參觀地,也是為後人留下的一處永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 焦庄戶遺址焦庄戶位於北京市順義縣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焦庄戶民兵斗爭史陳列室」。 焦庄戶地道戰的民兵指揮部1979年北京市政府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改名為「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焦庄戶村在戰爭年代隸屬於冀東抗日根據地領導,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據地的必經之路。 焦庄戶人民同國內外敵人開展地道戰斗是爭從1943年春天開始的,當時只是挖了幾個隱蔽洞。這種洞只能藏一兩個人和少量食物。一旦被敵人發現只有束手就擒。 為了跟敵人長期斗爭,村黨支部發動群眾,把單個隱蔽洞連接起來,並在地道內安裝了翻板、單人掩體和暗堡等戰斗設施以及數十個休息室和指揮所,供民兵和群眾較長時間的在地道內戰斗和生活。 到了1946年村裡共挖了23里長的地道,村內縱橫交錯並和鄰村相連,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戰斗型地道網。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業績,對人民進行傳統教育,展室內以翔實的資料、珍貴的文物及真實的地道戰遺址,再現了焦庄戶在黨的領導下同國內外敵人進行英雄斗爭的歷史畫面。現在供人們參觀的地道遺址留著650多米。 紀念館參觀的內容共有六項:一是參觀地道遺址;二是看地道戰電影;三是聽抗戰時期兒童團員焦志斌同志講焦庄戶村的戰斗歷史;四是吃「抗戰飯」(即窩窩頭、玉米渣粥和鹹菜);五是看「地對空導彈基地」(即看部隊內務、隊列表演、通訊和指揮、導彈實物操作、導彈演習錄像);六是秋季蘋果熟了,觀眾可以親自參加採摘蘋果活動。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定襄縣城西2.5公里的西河頭村,是與河北冉庄,北京焦庄地道齊名的我國保存的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198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省教委命名為德育基地,1998年被省委國際委員會命名為國際教育基地。2004年被省人際辦命名為人民防空教育基地。1995年在原地道戰遺址前劃地建設了定襄革命歷史紀念,從而更增添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1940年,百團大戰告捷後,慘敗的日寇向我晉察冀邊區軍民實行了野蠻的「三光政策」。定襄境內的日寇也對西河頭、炭窖溝、藏孤台等,3 個村莊進行了洗劫,先後製造了8起慘案,槍殺百姓400多人,燒毀民房2000餘間。為了躲避日寇的燒殺搶掠,我抗日軍民遵照毛主席「保護自己,消滅敵人」的積極防禦思想,依據當地的地形條件,挖掘了大量的地下隧道。據統計從1942年到1948年全縣157個村子,其中有80多個村莊都挖有地道,地道總長是200多公里,西河頭地道戰開挖於1942年,從最初只能應急藏身到1947年經全村500餘勞力,突擊40個晝夜,挖成南、中、北三條主幹線,縱橫52條支線,結構分上、中、下三層,全長10華里,現在開通的是其中的一面干線,全長旅遊路線為1000米左右,下入到地道,聞著潮濕的泥土氣息,走過一處處戰斗工事,眼前的實物瞬間將人們帶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前後共經過大小戰斗11次,斃傷敵人1000餘人,繳獲各種武器400餘件。其中最大一次戰斗是發生在1947年同閻錫山的第39、40軍及偽警大隊共計5000餘人作戰,民兵及武工隊僅50餘人,無一傷亡,斃傷敵100餘人。 馬尾山遺址 馬尾山地道內部馬尾山地道遺址即華東抗戰地道紀念館地處山東省西部,泰西西路34公里,肥城市儀陽鄉劉台村原馬尾山舊址,位於有「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之稱的肥城市桃園世界風景區中央。 地道戰遺址再現了歷史的遺跡,展示了抗戰時期的光榮史。 地道縱橫長度約3200多米,這是一個雙層地道,上層地道全長800米,離地面3米左右的距離,已修繕完畢,對外開放。下層還未開放。地道中設有衛生室、指揮部、彈葯庫、伙房、水井等。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藉此敲開了全面侵華的大門。華東全民抗戰,為阻擊敵人採取了地道戰戰術。 地道於1938年開始挖掘,1940年完成。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山東省肥城人民積極利用地道優勢配合野戰軍、武工隊對日偽軍開展游擊戰,作戰100餘次,殲敵千餘名。 曲陽發現抗戰地道近日,河北省曲陽縣靈山鎮郭家莊村意外發現一條抗日戰爭時期地道,該地道於70年前開挖,貫穿整個舊村落。 郭家莊村83歲的呂趁考和80歲的王海青曾是該地道的開挖者。據兩位老人介紹,該地道主幹道呈十字狀貫穿舊村落,南北迂迴長500多米,東西長約750米,出口位於郭家莊村舊村落西北,大部分庭院與幹道連通。地道距地表五六米,地道高約1米,寬約1.5米,成人需彎腰行進。地道備有煙道,以提防日軍用煙熏。 據曲陽縣文物保管所所長王麗敏介紹,此次發現的抗戰地道,再現了晉察冀抗戰時期曲陽人民英勇斗爭的歷史。目前,曲陽縣已安排靈山鎮及郭家莊村的義務保護員看管該地道,並對地道進行資料整理與登記,以便日後進一步開發。
『叄』 天津的老城區是指現在的哪裡 它的歷史與時代變遷是怎樣的啊
天津的老城裡指的是東西南北四條馬路中間,這是天津最早的城區,後來,水運發達了,三叉河口也逐漸興盛起來。
天津老城裡的人,1840年前大部分是明代禁軍的後裔,明代朱棣伐北用的是徽軍,就是安徽人,這些徽軍隨朱棣北上,到了現在天津建天津衛,天津老城最早的組成就是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