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市和區縣鎮共有多少紡紗廠
擴展閱讀
深圳陽光醫院怎麼樣 2025-07-09 07:07:52
廈門茶博會什麼時候開幕 2025-07-09 07:07:42
深圳南山爬上下要多久 2025-07-09 06:20:07

天津市和區縣鎮共有多少紡紗廠

發布時間: 2023-01-23 22:12:53

『壹』 天津近代工業發展

天津近代工業,始於洋務運動中清朝政府創辦的天津機器製造局等。此後,袁世凱在天津推行「新政」,在海河北岸建設河北新區聚集了大量的近代工業企業。包括周學熙等實業家在天津創辦了一批「官督商辦」性質的大型產業。到20世紀初期,中國民間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永利鹼廠,在1926年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永利鹼廠生產的純鹼獲得了金獎和證書,證書中稱其為「發展中華民國主要化學工業的象徵」。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和天津租界的建設促使天津在近代的快速發展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城市和工商業中心,以及中國第二大工業和金融商貿城市。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萌芽期、發展期、繁榮期和日佔時期等四個階段。由於天津近代工業發展繁榮,天津市在三岔河口修建了天津近代工業博物館。x0dx0ax0dx0a萌芽期x0dx0a天津近代工業的萌芽期是開埠後的洋務運動時期。從1866年開始,受洋務運動影響,清政府在天津及周邊地區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軍工產業。為應付對外通商事務,清政府又於天津設置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改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天津成為李鴻章北洋基地的核心地區,這一時期也是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初期。x0dx0a洋務派創辦的軍工業x0dx0a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洋務運動興起,「洋務派」開始興辦近代以軍工產業為代表的官辦產業。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城東18里賈家沽道附近覓得土地22頃,在周圍挖壕溝,建造長1500餘丈的圍牆,建成天津機器局東局,是天津機器局火葯廠,俗稱為「東局子」,是當時中國北方最早、最大的軍工產業。該局為北方諸省提供軍需的槍支、彈葯,在北洋水師建成後,又負責提供北洋艦隊所需的軍需物資。在崇厚之後,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主持天津機器製造局,使其迅速發展成為機器製造、金屬冶煉、鑄造、熱加工、基本化學、船舶修造等規模可觀的大型軍工企業。天津機器局的東局子被稱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機器局之一。x0dx0a清政府為加強海防,又於1880年由李鴻章在天津創建北洋水師大沽船塢。大沽船塢是近代中國北方第一座船塢,與旅順軍港、威海衛劉公島並稱北洋水師的三大基地,用於修理北洋水師的軍艦,1890年始造軍火。x0dx0a「官督商辦」產業的創辦x0dx0a為配合近代軍工產業的發展,清政府在天津修建了最早的電報線和中國第一條自主型標准軌鐵路,並創辦開平鐵路公司和開平礦務局,開平礦務局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化大型煤礦,以保證軍工產業所需要的能源物資。1878年由李鴻章委派買辦唐廷樞創辦開平礦務局,起初原擬官辦,後因清政府財政支絀,才改為官督商辦。1879年,以直隸總督府為起點,經天津機器局東局子及紫竹林租界和招商局,至大沽炮台及北塘兵營之間架設電線之間的電報線,是中國最早的電報線。此後又鋪設了天津至上海的電報線路。後在天津設電報總局,下設電報東局、電報北局、電報南局三個分局。天津電報局雖是「官督商辦」,但凡洋務、軍務電報,均為「頭等官報」,發報順序又定為「先官後商」。x0dx0a而始建於1880年的唐胥鐵路,後經李鴻章建議,延長至大沽及天津,主要用於開平煤炭的運輸和北洋海防調兵運輸軍火。1887年李鴻章將開平鐵路公司更名為中國天津鐵路公司(又稱津沽鐵路公司)。津唐鐵路建成後,李鴻章考慮到北洋防務,以天津為中心,修築了天津至山海關的鐵路除上述為軍工產業服務的「官督商辦」近代產業,為方便南北貿易往來李鴻章早在1872年就創辦了輪船招商局,總局在上海,設津局位於天津的紫竹林南。x0dx0a早期的外資企業x0dx0a外資在天津最早經營的近代企業是1874年英國的大沽駁船公司,但比李鴻章籌辦的輪船招商局要稍遲一些。外國資本是在1871年才獲准在天津經營駁船運輸業務,須經清政府規定試辦年限。1874年5月,英商集資興辦的大沽駁船公司成立了,資本為33000美元。1889年9月大沽駁船公司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資本為50萬兩。」至1900年天津共19家外資企業,英、德兩國佔16家。在19家外資企業中,以對外貿易的企業為主,其中打包廠有11家。此外,其他早期的外國資本多為小型民用工業。x0dx0a民間資本產業的創辦x0dx0a天津的民間資本產業較外資產業還晚,1878年由朱其昂創辦的貽來牟機器磨坊。在1900年以前,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每年獲利六七千兩,此後又有民間資本添沒三四家,每家每年仍可得利六七千兩,足見銷路日旺。這些在19世紀90年代新設的機器磨坊,缺乏具體的歷史記載,目前可以明確考證的有大來生機器磨坊、天利和機器磨坊和南門外瑞和成機器磨坊3家。x0dx0a1884年,廣東商人羅三佑創辦的德泰機器廠是天津第一家民間資本創建的鐵工廠。機器製造產業方面,天津還有1886年天津英租界內開辦的萬順鐵廠。此外,德泰機器廠、萬順鐵廠都設在毗鄰租界的海大道(今大沽路)一帶。20世紀初,這里又設有熾昌鐵工廠等。因此與當時天津租界的發展是相適應的,海大道一帶是天津早期民族資本機器製造業的發源地。天津早期民間資本創建的機器加工產業,還有三條石大街1897年建成的金聚成鐵廠。其他的產業則如1886年成立的天津自來水公司、1897年創辦的北洋織絨廠、1898年創辦的北洋硝皮廠,都是當時的著名買辦吳懋鼎在天津投資興辦的,也是當時天津乃至北方同類行業中最早的。x0dx0a天津近代工業初始期重要產業有三十餘家,十九家為外資企業。其餘十七家家民族工業中,六家為官辦或官督商辦產業,這六家產業多與軍事相關,即使為官督商辦性質,也多為官僚所控制。民間資本產業投資較晚,規模較小,類型也並不多。天津早期的近代工業主要以軍工產業為主、規模較大,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具有開創性價值。如中國第一家近代化火葯廠——天津機器局東局;中國第一所工業技術學校——北洋電報學堂;第一條自主型標准軌鐵路、第一條電報線——「北塘—大沽—天津」軍用電報線;中國北方第一座船塢等都與天津息息相關。x0dx0ax0dx0a發展時期x0dx0a主條目:河北新區x0dx0a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期是從袁世凱在天津推行「新政」至中華民國成立初年。1902年前後,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袁世凱在天津大力推行「新政」,至中華民國成立前後是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期,突出表現在河北新區的建設、近代工業教育的繁榮以及民間資本產業的發展。x0dx0a「官督商辦」產業的發展x0dx0a20世紀初袁世凱在天津推行的「新政」為天津近代工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1902年,周學熙受袁世凱之託創辦北洋銀元局,取得成功後又於1906年創建了北洋勸業鐵工廠等重要的官督商辦產業,河北新區一度成為重要的工業區。同時,河北新區還創辦了直隸高等工業學堂、考工廠、實習工場等教育機構,成為重要的工業教育基地。x0dx0a周學熙又於1906年接手唐山因產品質量差而倒閉啟新洋灰公司,該公司前身為1889年唐廷樞創辦的唐山細棉土廠,是李鴻章委派招募民間資金創辦的。周學熙接手後引進當時國際最先進的水泥生產設備——丹麥史密斯公司的干法水泥回轉窯,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創了中國水泥工業的先河。x0dx0a軍工業的轉型x0dx0a主條目:大沽船塢x0dx0a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後,天津大型的官辦軍工產業受到侵略軍的嚴重破壞。天津機器製造局的東局子被八國聯軍佔領,後被用作法國兵營,天津機器製造局的西局子海光寺機器局則被完全破壞。在1901年被日軍佔領,西局子的舊址被作為日本兵營之用。北洋水師大沽船塢於1900至1902年被俄國佔領達兩年之久。1906年,大沽船塢作為北洋勸業鐵工廠大沽分廠投入生產,並將原大沽船塢的炮廠劃為憲兵學堂之用,大沽船塢此時已成為官助商辦的產業。x0dx0a商辦產業發展x0dx0a「新政」時期天津的民間資本得到了發展,河北新區的建設,天津造幣總廠、直隸工藝總局、北洋勸業鐵工廠等相繼建成,加上天津的機器工業本身具備一定的基礎,三條石大街一代逐漸發展成機器製造工業的中心。同時,工業區的范圍由河北新區沿三條石大街向天津舊城西部蔓延。從1902至1911年,天津出現過的工業企業總計為139家,涉及礦業、水泥、機器製造、紡織、化工、食品等行業,其中紡織行業居首41家,化工行業(含火柴、皮革、化妝品、榨油)居次31家,食品加工行業(含煙草)居三20家,天津的支柱產業結構初步形成。著名產業如大紅橋附近的天津造胰公司建於1905年,紀鉅汾1908年創辦卷煙公司。這一時期的穩步發展為辛亥革命後民間資本工業的繁榮奠定了基礎。x0dx0ax0dx0a興盛時期x0dx0a民國初至日軍侵佔這段時期是天津近代工業的興盛期,這段時期主要表現在商辦產業的興盛。麵粉、火柴、紡織、化學、製革等類型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天津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工業中心,全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x0dx0a紡織業x0dx0a自「北洋新政」期間起,周學熙作為北洋實業的奠基人,創辦了直隸工藝總局,並倡導「大興工藝」並大力開辦工廠和工業教育。1904年,實習工場下設織機、染色、提花等科目,開始了機器織布工業。此後,天津及周邊地區興辦了數十家機器織布工廠。1915年由周學熙創辦的天津第一家機器紡紗廠直隸模範紡紗廠建成,1916年章瑞廷創辦恆源帆布有限公司,後與直隸模範紡紗廠合並,改名為恆源紗廠。1916年,周學熙退出北洋政府後,致力於實業,創辦新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1918年建成天津華新紗廠,又在青島、唐山、衛輝三地設分廠。1918年至1922年間,裕元、裕大、北洋、寶成等紗廠相繼建成。六大紗廠初具規模。此外,天津市區還有單織廠87家。至此,天津已成為中國北方近代棉紡織業的中心。1931年仁立毛織廠在津建成,1934年東亞毛呢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建廠投產,天津近代毛紡織工業自此開始形成。仁立、東亞是天津馳名的兩大毛紡廠。東亞毛呢紡織公司的取「抵制洋貨」諧音的「抵羊牌」毛線成為中國第一個國產毛線著名品牌,也是當時實業救國的代表。x0dx0a糧油加工x0dx0a1878年,天津已經出現使用機器磨面的磨房。1915年,中日合資在天津意租界內創辦壽星麵粉公司,產品旺銷。直到1919年,「抵制日貨」活動興起,該公司因有日資介入遭抵制而停產。1925年,該公司重組,更名為壽豐麵粉公司,後逐漸發展成華北規模較大的麵粉企業,下設三個分廠。大豐麵粉公司建於1921年,為二分廠,民豐麵粉公司建於1923年為三分廠。其他較為著名的麵粉企業還有福星麵粉公司,建於1919年,生產「蝙蝠牌」麵粉,嘉瑞麵粉公司建於1924年,生產「牧牛牌」麵粉。x0dx0a海洋化工x0dx0a主條目:天津鹼廠、久大精鹽公司和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x0dx0a天津地區古代就有鹽業,屬「長蘆鹽」。但傳統的食鹽製作粗糙、質量較差,精鹽製作已成必然趨勢。1914年在北洋政府的允可下,在鹽務專家景韜白的支持下,集資在塘沽創辦了久大精鹽公司,得到了眾多社會名流的大力支持,發起及贊助人有梁啟超、范源濂、李思浩、王家襄、景學鈐、胡浚泰、劉揆一等。x0dx0a范旭東從日本采購機器,購地建廠。起初購鹽為原料,後自置鹽田,作為原料。使用重結晶法工藝生產出精鹽,產品商標為五角形的海王星。純鹼和硫酸的生產水平是20世紀衡量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指標之一。范旭東另一貢獻就是創建了永利鹼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進口鹼的數量急劇下降,中國人民只能食用「土鹼」,並且許多以純鹼為原料的工廠也被迫停工。范旭東等人決定採用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蘇爾維制鹼技術生產純鹼,1917年著手創辦永利制鹼公司,於1923年完成鹼廠基本建設,於1926年6月29日生產出雪白的純鹼,定名「紅三角牌」。精鹽和純鹼的研製成功,打破了外國企業的壟斷,填補了中國化學工業的空白。同時,「紅三角牌」純鹼使中國生產的化工產品的首次出口海外。早在1926年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永利鹼廠生產的純鹼獲得了金獎和證書,證書中稱永利鹼廠為「發展中華民國主要化學工業之象徵」。x0dx0a製革工業x0dx0a1898年吳懋鼎在天津創辦北洋硝皮廠後各地紛紛設廠,到民國9年農商部統計全國有新式製革廠3l家。1931年統計天津有新式製革廠11家,以裕津為最大,華北、鴻記為次之。裕津廠雖為中日合資產業,但廠內主要權力歸日本人,產量占天津皮產量半數以上,主要產品有花旗、法蘭、箱皮、馬具皮等。華北廠在天津是華商經營的最大皮革廠,初期以馬皮為主,年產約2萬張,後來專心研製花旗,法蘭兩種皮革。鴻記廠建於20世紀30年代,主要有花旗、法蘭、鹿皮3種產品,是天津的名牌產品。利生廠是中國第一家皮革制球工廠,該廠從製革開始,自己縫制籃球、足球等皮製球類產品,後逐步增設木工部、製革部、制弦部、營業部,是中國體育用品製造業中規模最大的。天津制皮作坊約有三、四十家,主要集中在西南城角、太平庄、南開大街、南大道、華家場一帶。x0dx0a機器加工業x0dx0a清末機器加工業就開始萌芽的三條石地區經過「新政」時期的發展,到1914年這一地區有鐵業作坊、工廠17家。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發展到鼎盛時期。到1937年前,三條石地區從事鑄鐵和機器製造的工廠已達300家左右,成為當時有名的「鐵廠街」。三條石地區鼎盛時期較為著名企業的有1918年建成的郭天祥機器廠,在當時已經注冊了商標;以及1926年建成的福聚興機械廠。x0dx0a其他工業x0dx0a主條目:天津電車電燈股份有限公司和法國電燈房x0dx0a天津近代民族資本產業在興盛期除了紡織業、糧油加工、機器加工、海洋化工等的大型規模產業外,還有很多類型和著名產業品牌。如天津丹華火柴公司,是1917年華昌公司與北平丹鳳火柴廠合並形立的,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火柴廠。丹華火柴公司與同時期的天津北洋、中華、榮興等三家較大的火柴公司共同佔領了國內各地主要市場。1921年周學熙創辦的耀華玻璃公司,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玻璃企業,董事會和總事務所設在天津,由中方出股本,由比利時方出專利權,工廠設在秦皇島。1929年,陳調甫等人創辦天津永明油漆廠,首先製成酚醛清漆「永明漆」;1931年以後,經研發陸續生產醛酸纖維素漆、硝基纖維素漆;1948年又研製成功醇酸樹脂漆,即可刷、可噴、可烘的「三寶漆」。天津油漆工業長期處於全國領先地位。據當時的不完全統計,僅1912至1928年,天津民營資本廠家就有2471家,總資本額約8242.7萬元,涉及66個行業。其中,紡織1407家,總資本額為2687萬元,占當時天津民族工業資本額的30%,無論是廠家數,還是資本額均居首位;化工企業有280餘家,資本總額1100餘萬元;食品工業130餘家,資本總額855萬元。從1900至1937年間外資企業在天津也得到發展。1901至1928年,外商在天津設廠約90家,資本總額約3000萬元。1928至1937年,共有11個國家在天津投資建廠217家。其中較為著名的外資企業有1904年建成的比利時的天津電車電燈股份有限公司、法國電燈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等。x0dx0ax0dx0a抗日戰爭時期x0dx0a1937年日軍佔領天津及華北後,成立專門統籌華北地區內城市建設事務的華北建設總署,多次制訂「華北開發計劃」並強調資源的開發與交通運輸事業建設兩大原則。而天津在計劃中被規劃成向日本本國輸送物資的交通樞紐。但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侵華戰略為適應戰爭需要發生了改變,天津除了作為交通樞紐的作用之外,也成為華北進行長期工業建設的城市之一。為此,日本先後在天津制訂了《天津都市計劃大綱》、《塘沽都市計劃大綱》和《大天津都市計劃》等規劃。1939年華北建設總署都市局向天津特別市公署下達的《天津市都市計劃大綱》,其方針是使天津成為華北貿易大港、商業都市和工業基地。x0dx0a在天津淪陷後,北洋水師大沽船塢、啟新洋灰公司等一大批工業企業被日本侵華軍隊佔領。永利鹼廠、久大精鹽拒絕與侵華日軍合作,永利公司總部被迫由天津暫遷香港,工廠便帶領技職人員和工人技術骨幹撤往四川。北洋水師大沽船塢被日軍佔領後,變成「軍事勞工監獄」。日本侵略者在天津先後成立了塘沽運輸公司、天津船舶運輸會社等機構,其造船部在大沽有東、西兩廠。東廠系新建,西廠即是大沽造船所,為軍管工廠委託經營。天津六大紗廠先後被官僚資本和日資所兼並。恆源紗廠和北洋紗廠分別於1925年和1936年被官僚資本的誠孚信託公司接管。裕大紗廠和寶成紗廠先後於1933年和1935年被轉賣給日資東洋拓殖會社和伊藤忠商事會社合組之大福公司。裕元紗廠和華新紗廠也於1936年被拍賣給日資鍾淵紡績株式會社,分別改為公大六廠和公大七廠。此外,日資在天津又新建成裕豐、上海、雙喜、大康等4家紗廠。x0dx0a在抗日戰爭時期天津成為日本侵華戰爭的後方基地,為提供軍事侵略所需物資,日本因此在天津建設了部分與軍事相關的企業,如日商華北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日商中山鋼業所等6家鋼鐵企業。在此期間,日本設立的重要企業還有北支自動車株式會社、日商東洋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漢沽工廠等。侵華日軍佔領時期,天津機器工業得到了較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工業結構,提高了技術構成。直到戰爭結束日本投降時,天津已有300餘家機械廠。x0dx0a日後,這些工廠以及下屬的研究機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日商中山鋼業所解放後更名天津鋼廠,日商東洋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漢沽工廠更名為天津化工廠,日商華北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為今天的動力機車廠。原日本在華的紡織企業被接收後成立了中國紡織建設公司。永利制鹼公司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在日後,將社中一切財產和所有工作人員並歸中國科學院,成為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x0dx0a

『貳』 誰知道天津市紅橋區所有紡織服裝企業的詳細資料

天津市菲蘭制衣廠
服裝。
地址:西於庄五中後大道18號 郵編:300132

天津市天達制衣總廠
服裝製造;皮革衣、毛皮製品、汽車裝具加工
地址:西沽教堂前街21號 郵編:300132

天津柯利亞諾時裝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西青道96號 郵編:300122

天津市明嵐服飾制衣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西北角歡慶樓13號104底商 郵編:300120

天津市哈特服飾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西於庄後大道28號 郵編:300132

天津市工藝服裝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湘潭道6號 郵編:300133

天津市色織服裝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西關外大街113號 郵編:300121

天津市紅橋區服裝紡織品公司天虹服裝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河北大街金華樓14號樓 郵編:300092

天津市雙林制衣有限責任公司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西北角清真北巷3號 郵編:300120

天津市運子制衣有限公司
衣服。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南運河南路134號 郵編:300120

天津針九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服飾,針棉織品。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復興路水西園底商22號 郵編:300122

天津針九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服飾,針棉織品。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復興路水西園底商22號 郵編:300122

天津好城達制衣有限公司
服裝、服飾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津壩公路保康路1號 郵編:300131

天津市愛特製衣服飾有限責任公司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西青道咸陽路2號 郵編:300122

天津市寶泰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南運河南路團結橋南(服裝十一廠內) 郵編:300132

天津市超達絲綢服飾有限公司
針織品,紡織品,絲織品。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咸陽路2號 郵編:300122

天津市川順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邵公庄後大道10號 郵編:300120

天津市大宏制衣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南運河南路127號 郵編:300120

天津市豐慧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西關外大街西營里2號 郵編:300121

天津市福蘭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邵公庄後大道10號 郵編:300122

天津市福娜得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丁字沽勤儉道38號 郵編:300130

天津市翰祥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先春園街放生院小馬路全順二條胡同 郵編:300121

天津市鶴華制衣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丁字沽3段平房16號 郵編:300130

天津市恆泰制衣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丁字沽新德道27號 郵編:300130

天津市紅運河制衣有限責任公司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太平街128號 郵編:300131

天津市花船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大胡同金鍾大街50號 郵編:120106

天津市嘉臻制衣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佳園里佳寧里小學內 郵編:300400

天津市傑泰華服裝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估衣街148號 郵編:300091

天津市潔華制衣有限公司
服裝製造。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咸陽路2號 郵編:300122

天津市金妃服裝有限公司
服裝,婦女內衣技術開發,轉讓,咨詢。
地址:咸陽路2號 郵編:300122

天津市利龍制衣有限公司
服裝,服飾皮革製品。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三條石博物館大街13號 郵編:300092

天津市路多雅服飾有限公司
服飾。
地址:大豐東馬路35號 郵編:300123

天津市麥麥制衣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北開小閘口大街10號 郵編:300092

天津市美特爾服裝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南運河南路團結橋南(天津市服裝十一廠內) 郵編:300123

天津市蓬華制衣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製造。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南運河南路118號 郵編:300120

天津市慶發制衣有限公司
服裝、羊毛衫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小西關樂安里3號(小學內) 郵編:300122

天津市阮氏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北營門東馬路56號 郵編:300092

天津市蘇菊服裝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咸陽路2號 郵編:300122

天津市雯龍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製造,針紡織品批發兼零售。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團結路9號 郵編:300122

天津市祥美服飾有限公司
紡織品,服裝,鞋帽,服飾。
地址:營門西1號 郵編:300132

天津市協順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製造,加工;服裝,服飾,針紡織品批發兼零售。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西青道煤建東大道14號 郵編:300122

天津市雅麟特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皮衣。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光榮道181號 郵編:300130

天津市雅麟特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皮衣。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光榮道181號 郵編:300130

天津市伊萊夢婕服飾有限公司
針織品,紡織品,百貨,五金,交電。
地址:歸賈胡同侯家後前街49號 郵編:300091

天津市伊娜制衣有限公司
服裝製造,皮革製品。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黃姑庵橫街14號 郵編:300133

天津市伊文服飾有限公司
計算機軟,硬技術開發,服務,轉讓,服裝製造。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三條石小閘口大街16號 郵編:300092

天津市永馳服裝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本溪路南頭竹山路1號 郵編:300131

天津市永馳服裝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本溪路南頭竹山路1號 郵編:300131

天津市雨石服裝有限公司
服裝、服飾、針紡織品、工藝品。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河北大街三官廟大街40號 郵編:300092

天津市志誠服飾有限公司
服飾。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子牙河南路(北菜元大隊院內) 郵編:300130

天津市忠誠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
地址:三條石大街16號 郵編:300091

天津市忠誠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內衣,針織品,紡織品製造,加工,批發兼零售,五金,家用電器,百貨,汽車配件批發兼零售。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大胡同12號(大胡同百貨商場內) 郵編:300092

天津中油服裝有限公司
服裝,鞋帽,手套,皮革用品,勞保用品製造,加工批發兼零售。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西青道65號(金興大廈21層02室) 郵編:300122

天津市中新服裝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西青道咸陽路6號 郵編:300122

天津市百合制衣廠
服裝。
地址:丁字沽向東道 郵編:300130

天津市福方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大豐東馬路3號 郵編:300132

天津市紅橋區宮發制衣廠
服裝製造。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雙廟街42號 郵編:300121

天津市紅橋區天麗服裝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雙環村報春里7院30號 郵編:300400

天津市紅橋區英霞制衣廠
服裝。
地址:永明寺南街17號 郵編:300121

天津市華萊士服裝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南竹林村新馬路90號 郵編:300123

天津市金鑫豐服裝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服飾零售兼批發,加工。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南運河南路134號(服裝十一廠內) 郵編:300121

天津市卡丹服裝公司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永明寺南街17號 郵編:300100

天津市龍騰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小伙巷糧店街34號 郵編:300120

天津市夢露服飾有限公司
睡衣,內衣,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北大關葯王廟胡同22號 郵編:300121

天津市森瑞服飾有限公司
服裝,服飾,技術開發,轉讓,咨詢。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團結路16號 郵編:300122

天津市小迷你服飾有限公司
新型,紡織材料,服飾,用品塑料製品,技術,開發。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咸陽路2號 郵編:300122

天津市鑫財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丁字沽二號路北頭 郵編:300131

天津市振發服裝廠
服裝.
地址:西青道團結路20號 郵編:300122

天津市紅橋區工裝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丁字沽北大街3號 郵編:300131

天津市紅橋區津穎服裝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西青道133號 郵編:300122

天津市紅橋區華麗服裝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河北大街振興樓8號樓102號 郵編:300091

天津市耶克制衣廠
針棉織品。
地址:光榮道51號 郵編:300130

天津市格達西裝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丁字沽向東道北嶽樓201號 郵編:300131

天津市立義業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南運河南路118號增1號 郵編:300120

寶洪(天津)服裝有限公司
生產、銷售紡織品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西沽教堂前街21號 郵編:300132

天津樂福恩制衣有限公司
生產、銷售縫紉製品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南運河南路127號 郵編:300120

天津麗都服裝有限公司
生產、銷售各種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北大街協康里2號 郵編:300231

天津市春成時裝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趙家場河沿6號(漂染二廠內) 郵編:300120

天津市紅橋區津廣制衣廠
雨衣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先春園放生院小馬路43-1號 郵編:300121

天津市紅橋區天和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新馬路16號 郵編:300092

天津市匯美製衣廠
服裝製造。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新河北大街42號 郵編:300091

天津市利順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北竹林村大街(北竹林小學內) 郵編:300132

天津市六榮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西站新春街69門 郵編:300123

天津市僑龍服裝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估衣街2-4號 郵編:300091

天津市神宇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韋馱廟大街42號 郵編:300121

天津市聖宇制衣廠
服裝
地址:運河南路福興順胡同8號 郵編:300120

天津市盛萍華服飾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光榮道183號康達醬菜廠院內 郵編:300131

天津優耐特製衣有限公司
製作和銷售手工縫制和服及其它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南運河南路127號 郵編:300120

天津市蕾特爾皮業時裝有限公司
皮衣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針市街112號 郵編:300121

天津市津沽工商實業公司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西菜園華北木材一級站旁 郵編:300133

天津市紅橋區弘強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洪湖南里90號 郵編:300130

天津市紅橋區凱達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丁字沽零號路50號 郵編:300130

天津市紅橋區聯鑫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南運河南路128號 郵編:300120

天津市紅橋區宏達服裝加工經營部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西於庄禮貌大街2號 郵編:300130

天津市紅橋區雙健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南運河南路福興順胡同3號 郵編:300123

天津市紅橋區鑫碧雪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光榮道竹山路1號 郵編:300131

天津市紅橋區明麗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先春園小馬路攤群市場 郵編:30012

天津市紅橋區杉榮制衣廠
服裝。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雙環村恆春里112號糧店 郵編:300400

寶安和富制衣有限公司天津專賣店
服裝。
地址:增產大街109號 郵編:300132

『叄』 天津有幾個紡織廠

1.德州棉紡織廠(順河西路18號)2.德州恆豐棉紡織廠實業發展中心(德城區三八路81號)3.武城縣運河紡織廠(老城鎮駐地)4.樂陵市華興紡織品有限公司(寨頭堡鄉駐地)5.山東省夏津縣祥達紡織廠(宋樓鄉栗寨村)6.夏津縣華夏紡織廠(白馬湖工業區)7.德州顏威紡織品有限公司(陵縣陵西工業區)8.德州第二棉紡織廠服務公司(德城區北陵路1號)9.陵縣長江紡織品有限公司(邊鎮工業園)10.齊河永盛輕工紡織品有限公司(趙官鎮政府駐地)11.山東省禹城市貿易大廈紡織品有限公司(行政街147號)12.夏津縣津馬紡織品有限公司德州分公司(經濟開發區灕江路18號)13.德州棉紡織廠綜合服務部(順河西路18號)14.德州市勤興紡織品有限公司(德城區湖濱北路61號)15.德州萬達毛紡織品有限公司(德城區南郊於官屯火車站西200米)16.國營山東省禹城棉紡織廠(緯二路67號)17.慶雲縣英綸毛紡織品有限公司(光明路水利局院南)18.樂陵市華光紡織品有限公司(寨頭堡鄉駐地)19.山東德棉集團德州民生織造有限公司(德城區北園路中段)20.山東省夏津縣棉紡織廠(夏津鎮南城街1號)21.德州恆豐棉紡織廠(德城區東方紅路148號)22.德州玉青棉紡織品有限公司(德城區德興北路67號(紡校院內))23.樂陵市華樂園棉紡織廠(華樂實業集團公司(樂陵市寨頭堡))24.德州市富興紡織品有限公司(花園口商場9號樓)25.臨邑縣供銷社棉紡織廠(城北環路西首)26.山東省武城縣棉紡織廠勞動服務公司(縣城西郊)27.山東禹城棉紡織廠(漢槐街道243號)28.禹城市寶豐紡織廠(莒鎮鄉莒鎮街)29.德州棉紡織廠(德城區順河西路18號·)30.夏津亨鼎棉紡織品有限公司(城西工業區)31.夏津縣恆源紡織品有限責任公司(宋樓鎮栗寨村)32.德州第三棉紡織廠帆布分廠(德城區天衢路勞動街61號)33.德州駿翔紡織品有限公司(德城區東方紅路120號)34.樂陵勝龍毛紡織品有限公司(樂陵市南環路西首)35.樂陵市城關鎮棉紡織廠(振興路東首北側)36.山東省樂陵市振華棉紡織廠(瑜山木製品有限公司院內)37.山東省慶雲縣第二紡織品有限公司(東辛店鄉駐地)38.山東省慶雲縣東興棉紡織品有限公司(東辛店鄉駐地)39.山東省禹城市田辛化纖紡織廠(來鳳鄉田辛村)40.夏津縣銀華紡織廠(李樓鄉李樓東)41.禹城市秦泰紡織品有限公司(商貿城西首布匹批發商城)42.德州市傑成紡織品有限公司(馬家海子小區11號樓2-2-4)43.陵縣恆裕棉布織造有限公司(陵城鎮唐城路西路)44.平原縣飛龍公司棉紡織廠(鎮府路南首)45.青島喜盈門集團平原君德紡織廠(立交東路11號)46.山東德棉集團德州紡織品有限公司(德城區順河西路18號)47.山東省武城縣棉紡織廠(縣城東郊)48.天津市第一棉紡織廠陵縣分廠(於集鄉張習樓村)49.德州第三棉紡織廠服務公司副食煙酒部(德城區勞動街61號)50.山東省陵縣棉紡織廠(土橋鎮蔣軍寨)

『肆』 京津冀的歷史變遷

一、歷史回溯:雙城記的由來

1、隋唐以前的沿太行山前地帶發展格局
史前時期京津冀所在區域是我國古人類活動和繁衍的重要區域之一。京津冀所在太行山各流域為古人類的生活和狩獵提供了良好環境。桑乾河即時舊石器時代古人類繁衍的重要區域,泥河灣從200多萬年前到公元前3000多的新舊石器時代遺址共130多處,這在世界上也是極罕見的,形成了如此豐富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存疊加文化層。目前發掘的最早出現於潛山-平原過渡地帶的則是周口店北京猿人,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約70-20萬年,其後因外部環境變遷再次遷移。距今約20-12.5萬年左右的許家窯人遺址有專家鑒定是北京山頂洞人西遷的重要聚集地。而到了公元前1萬至5000年前左右的新時期時代,更多的古人類聚居場所在太行山前與華北平原的交接地帶出現。這個時期儲藏糧食、食物的陶罐大量出現,拉開了華北地區平原地區的人類改造大自然的序幕。到了新時期時代中期,華北地區糧食作物種植處理粟、稻、黍外,還有豆、麥等。因此,從史前文明的發展及空間演替來看,太行山前平原與西部山區有著密切的文化淵源,人類活動區域逐步由山區向潛山地區,平原地區過渡。
從春秋、戰國一直到隋唐時期,京津冀地區的人口、經濟與文化中心均分布在太行山前的20公里范圍區域;同時軍事重鎮分布在沿桑乾河和漢長城以南地帶。燕國的薊、趙國的邯鄲是該區域范圍內的兩大政治、經濟、軍事與文化中心,並保持較為穩定發展格局。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該時期黃河入海口在渤海灣處,因此此時華北平原大部分地區屬於水鄉澤國,並不適合農業耕作和城鎮發展。正是由於黃河在近3000年來頻繁改變河道,經常泛濫,給華北平原造成不小危害,因此長期以來華北地區的城鎮空間分布較為穩定,並沒有大規模向東擴張的趨勢。直到金代後,黃河基本上河北省南部以南地區搖擺,才使得華北平原整體上更適宜農耕。此時,隨著京杭大運河商貿運輸的繁榮,使得天津、滄州得到了空前發展;此外海河流域的諸多支流也藉助水運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如河間、任丘等城市。
2、金元以來北京在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天津作為北方門戶地位逐步確立
金元以後北京逐步奠定了作為北方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的地位,尤其是明朝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在全國的地位空前提升。明清時期首都的管轄范圍大許多。不管是明初期的北平府,還是清的順天府,被譽為「東環滄海之波,西枕太行之麓」。明初的北平府轄區東到遵化,南達霸州,北到密雲等地區;清朝也基本延續這個管理范圍,只是後來天津升格為知府後得以脫離北京。在傳統農耕經濟主導時期,城市多受到轄區政府的統一管理,官階比區域政府小了許多。天津作為後起之秀得益於京杭大運河的運輸業務,當然當前大運河失去了往日的優勢作用,由海港集疏運優勢所替代。天津開始走上歷史舞台來源於元代的漕運,設有直沽鹽運司;明永樂二年設立了天津衛,到了明朝晚期則發展成為重要的水陸交通要沖,發展成為商貿與軍事重鎮。但天津真正作為城市發展是在清初,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升為天津府。
天津的崛起與傳統太行山前城市的示微是有著一定內在關聯性,這也是近代以來我國社會經濟逐步由內陸走向沿海的一個印證,傳統的農耕文明城鎮體系基礎從此得以改變。兩次鴉片戰爭後,1860年天津的開埠和近代工業的大發展,使得京津冀地區從一個封閉的中央王朝京畿重地逐步走向近代開放經濟中心。天津近代工業,始於洋務運動中清朝政府創辦的天津機器製造局等,其後在海河北岸建設河北新區聚集了大量的近代工業企業。為配合近代軍工產業的發展,清政府在天津先後修了第一條電報線、中國第一條自主型標准軌鐵路——唐胥鐵路,創辦了開平礦務局等。民國初至日軍侵佔這段時期是天津近代工業的興盛期,工業方面麵粉、火柴、紡織、化學、製革等類型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如自1915年由周學熙創辦的天津第一家機器紡紗廠直隸模範紡紗廠以來,短短十年間天津擁有了近90家紡織業企業,成為了北方近代棉紡織業中心。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天津已經是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城市和工商業中心,中國第二大工業,尤其是工業經濟體系的完備程度僅次於上海。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工業的軍事和民用工業的大發展,促進了對外貿易和城市商業的繁榮,天津在解放前已經是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城市。城市商業方面發展開始源於租界地的商貿市場發展,如建於1928年的勸業場是天津最早的一級商業群的發祥地。對外貿易方面,隨著天津水陸要沖交通樞紐地位的提升,更多的華北地區、長城以外地區物資向天津匯聚。如隨河北的張家口、石家莊、保定等城市,成為天津商貿流通的二級市場或集散地;同時促進了山東、山西等地的金融貿易往來。
3、建國後的兩組「雙城」較勁發展局面
如果說延續清末、民國初期的地緣政治與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京津冀地區會出現政治與傳統文化中心在北京,經濟與新文化中心在天津,並帶動河北省各級城鎮發展的「雙城、多點」發展局面。但新中國之後的發展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打破區域格局來自於三次大的行政或政策干預。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北京的城市定位從傳統的政治、文化中心硬加上了生產中心。由此一五、二五時期,北京先後興辦了幾千家工業企業,包括鋼鐵、機械、石油化工、電子、建材、醫葯、紡織服裝、輕工、食品等幾乎所有輕重工業門類,如文化革命前產業工人數量已經達到100多萬。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的石景山鋼鐵廠和70年代的燕山石化廠,使得北京的工業一躍超過天津。當然建國前30年裡,天津的工業經濟地位依然較為穩固。天津在工業商品生產方面創造了60多項第一,如第一塊手錶、第一台自行車、第一台彩色電視、第一台傳真機、第一批模擬計算機、第一輛汽車、第一輛無軌電車等。第二次是九五時期北京確定了建設經濟中心的目標,自此後的十年間,北京對於金融商務中心、總部基地、樓宇經濟等功能發展走上了一個快車道。尤其是在亦庄開發區、臨空經濟區建設以來,北京的發展速度遠超過天津,而天津作為既有北方金融商業中心的地位也被北京所取代。但北京領先半個多世紀的局面也隨著政策的再次調整而轉變。第三次大的政策干預是「十一五」時期的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自此天津再次受到國家的政策、資金、人力和物力的大力支持。到2013年底天津的工業增加值已經超過上海市,並達到北京的2倍。與此同時天津港作為京津冀地區最大的集裝箱港,開始向區域深度覆蓋。
對於河北省的城鎮格局也出現了類似的「雙城」較勁發展局面,在清末的城鎮格局基礎上,建國後石家莊和唐山逐步成為河北省南北兩座重要的城市。石家莊的發展得益於1907年正(石家莊)太(原)鐵路和京漢鐵路的交匯,到解放之前,石家莊已經發展成為快20萬人,工業總產值達到2000萬元的城市。1968年河北省省會決定由保定市遷至石家莊市,使得石家莊在配置各類資源方面得到了質的飛躍,逐步成為了華北地區重要的文化、教育、商貿中心城市和工業中心之一。唐山的崛起得益於開灤煤礦、唐山機車車輛廠等工業的發展,如唐山機車車輛廠裝造了中國的第一台蒸汽機車。到建國前30年裡,唐山已經形成了鋼鐵、石油、化工、陶瓷、機械製造等重型產業體系,其經濟規模也一直處於京津冀地區的第三位。隨著首鋼搬遷到曹妃甸,以及中國首台350公里動車下線,唐山作為我國重要的裝備製造業基地地位進一步得以鞏固。
二、分不開的京津冀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取幾個節點,即可見北京、天津和河北之間的關系淵源,即可燭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何以地脈通文脈亦通。從歷史地理學上觀照,不難發現:京津冀貌合神亦合,實為一體。
1、北京:彼時順天
永樂元年即公元1403年,對北京而言是一個值得記住的年頭。這年正月的一天,明成祖朱棣聽見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人的建言: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統,而於肇跡之地皆有升崇,切見北平布政司實皇上承運興王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為京都。
李至剛等人的話正說在朱棣的心坎上。
朱棣對北平由衷地喜歡,公元1368年明朝大軍攻陷元大都,他的父親朱元璋改元大都為北平府,設北平行中書省。兩年後,亦即公元1370年夏天,朱棣被父親封為燕王。盡管直到十年後,亦即公元1380年,朱棣才到北平府上任,但無可否認,在隨後的二十多年,北平府這方土地成為朱棣興旺發達的福地,這里的藍天白雲風土人情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不習慣亦不再迷戀江南的山光水色。所以在靖難之役取得完勝,坐上皇帝寶座不久,有人提議把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於順天府,稱行在,朱棣沒猶豫,亦沒異議,當即批准。
北京的命運在這一刻改變了。
在此之前,北京作為都城,叫過燕京,叫過南京,還被一個叫馬可波羅的著名義大利旅行家叫過「汗八里」……
在此之前,亦即在公元1403年之前,亦有北京,但那是明朝以前的北京,跟明朝以後的北京不是一個概念。比如唐朝的北京,指的是當時的太原府;宋朝的北京,指的是當時的大名府;金朝也有北京,卻跟公元1403年的北京毫不相干,北京在金朝稱中都。
除了公元1403年,對於今天的北京而言公元1421年亦是一個值得記住的年頭。從這年正月初一開始,北京不再稱行在,不再只是朱棣的臨時駐蹕之地,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首都。朱棣亦給出了他定都北京的理由:朕續承大統,恢弘鴻業,惟懷永圖,眷茲北京,實為都會。惟天意之所屬,實卜筮之攸同……
北京像個被人爭著抱的孩子,先屬北平府,後屬順天府。明朝時與今之河北大部、河南和山東一部以及今之天津,為京師或稱北直隸的轄地;清朝時與今之河北、天津以及河南、山東、內蒙古和遼寧一部,同屬直隸。
明初的北平府,轄:大興、宛平、良鄉、固安、永清、東安、香河、三河、武清、漷縣、寶坻、文安、大城、保定、房山、順義、懷柔、密雲、玉田、豐潤、遵化、平谷和通州、霸州、涿州、昌平州、薊州。二十二個縣和五個州,今天並不都屬於北京市,有的已劃入河北省和天津市。
清朝的順天府,轄下區域除今之北京大興、良鄉、通州、房山、昌平、順義、懷柔、密雲等區縣,還包括今之廊坊固安、三河、永清、香河、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涿州,唐山遵化、玉田、豐潤及天津武清、寶坻、薊縣等地,被贊:「東環滄海之波,西枕太行之麓」,「天府雄規,宸居勝地」,「疆域雖遙,氣脈常貫」……
2、天津:從衛到府
天津橋居「天漢之津」,故名。橋初造於隋,在洛陽,跟天津沒丁點關系。
彼時天津在哪裡?尚在屈原「朝發軔於天津兮」的詩句中?尚在混沌初開狀態?
一位出生在天津的叫布萊恩的英國人,曾為天津寫下這樣的文字:距此以西80英里的地方,就是「天國之都」北京,在那裡,被稱為天子的皇帝統治著他的王國。由於這個多條水道交匯的古老的港口成為旅行者前往「天國之都」的必由之路,於是人們便稱之為「天津」———通往天國的津渡。
布萊恩講的是清朝時的天津。天津的人文歷史,興於清,卻非始於清。
最早關乎天津的文字指向明永樂二年。
彼時天津之地屬於河間府。「水陸沖要,餉道所經,自古幽燕有事,未有不先圖河間者」,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稱河間「陂澤沃衍,宜於耕植」,「誠京師之南府,天下之津途也」。
天下既定,度要害地設所置衛,是明王朝從國家安全出發,採取的非常現實的措施。永樂二年即公元1404年的冬天,在河間府靜海縣北置天津衛,築城置戍,屯守軍士。
天津應運而生:城周九里。北瀕衛河,東繞潞河,漕舟悉出於此……
公元1600年,天津迎接了它有史以來第一位路過的外國人。他是義大利傳教士,叫利瑪竇。那年利瑪竇要去北京拜見萬曆皇帝,被困於天津衛的監獄。近乎絕望的他只有祈禱上帝保佑。那是一個讓他終生難忘的冬天,那個冬天他想到另一個到過中國的義大利人,想到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和受到的不同尋常的禮遇。馬可波羅到過北京,卻沒到過天津衛,彼時北京還不叫北京,它叫元大都,天津衛還不存在……
天津衛在明朝發展成「京師東南之巨鎮」,卻始終是「衛」的面目,直到明亡,直到清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天津衛升為直隸州,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升為天津府,轄天津縣、青縣、靜海、滄州、南皮、鹽山和慶雲……
公元1793年秋天,天津又迎接了它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外國客人,不是一個,這是一個龐大的英國使團。直隸總督梁肯堂奉乾隆皇帝之命,從駐地保定趕到天津歡迎。在客人眼裡,身量不高的梁肯堂「目小而有炎光流露,須白如銀,下垂及胸,容貌藹然可親,舉動雅馴有儒者氣」。在主人眼裡,這群遠涉重洋而來的洋人絕不可等閑視之……
其後來天津的洋人愈來愈多,尤其在公元1860年天津成為通商口岸之後,從縣到府到省,各級官員感到天津的洋務愈來愈棘手。
公元1870年夏天,曾國藩在直隸總督任上接到這塊燙手山芋。朝廷命去天津查辦教案,他「不勝焦灼」。九天之後,焦慮無已的曾國藩從保定的直隸總督署勉強動身,經高陽、任丘、大城、靜海,農歷六月初十到天津。「籌議洋人之事,彷徨無計」,打敗太平軍的曾國藩終於在天津栽了跟頭,他沒有機會再回到保定的直隸總督署,九月初六日,在天津他把直隸總督印交付給了學生李鴻章,二十三日黯然離津……
3、河北:京畿要地
公元763年,流浪在四川的詩人杜甫聽到那個期盼了近八年之久的莫大喜訊:史朝義死了,河北光復了,安史之亂結束了。詩人喜極而涕,看著身邊的妻子那個高興勁兒,想著有可能就要回家了,他一口氣寫下那首膾炙人口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河北,讓人百感交集的河北啊。「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詩人發自肺腑的歡吟如今早已成為穿透千古的絕唱。
今天的河北,不同於唐朝的河北。「河北」作為歷史地理學上一個名詞,其產生,當在唐朝。
貞觀年間,唐太宗因山川形勢之便,將帝國分為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十道」。到開元年間,唐玄宗又將十道拆分為十五道。無論十道還是十五道,河北道均在其中。
唐朝的河北,即指唐朝的河北道,轄安東都護府和魏州、邢州、冀州、定州、幽州、易州、涿州、薊州等二十九州,所轄范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北京、河北和遼寧的大部以及河南和山東一小部。河北道不具行政權,最高長官巡察使或采訪使,不常設。
今天的北京和天津,彼時為河北道的幽州、薊州之地。幽州轄八縣,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大部和天津的武清以及河北的廊坊、永清,薊州轄三縣,相當於今天天津的薊縣和河北的三河和玉田。
據《太平寰宇記》,涿州風俗和幽州相同,莫州和易州的風俗也和幽州相同。保州風俗和莫州相同,因此也和幽州相同;雄州風俗和易州相同,因此也和幽州相同。幽州風俗有什麼特點,用班固的話說,是「愚悍少慮,輕薄無威儀,亦有所長,敢於赴人之急難,此燕丹之遺風」。
到宋朝時,道為路取代,有宣撫使或轉運使之職,亦不常設。
公元1044年秋天,宋朝文壇領袖歐陽修來到河北,出任轉運使。一年後離開,轉任滁州。在河北任職前後,歐陽修寫下了《朋黨論》和《醉翁亭記》兩篇名文。
宋先與遼對峙,後與金對峙,國土面積大大遜於唐。宋朝河北路的管轄面積亦大大縮減。
金朝亦有河北路。
金朝之後,元明清數百年間,河北未再作行政區劃用詞,但其在唐宋時期所造就的人文精神和歷史內涵,一直為後世所傳承,亦常為今天的河北人所道。
在此或可再次引述顧祖禹的說法:霸州倚神京之重地,控瀛海之要沖,作鎮屏藩,東西聯絡……州處畿輔間,實據堂奧以內之勢,此形之似緩而實切者也;涿州控西山之險,據上游之勢……特為肘腋要害;保定重山西峙,群川東匯……聯絡表裡,翊衛京師,誠重地也;薊州控盧龍之險,扼柳城之道,襟帶郊圻,稱為重地……當年的京津冀,貌合神亦合,實為一體,今天的京津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脈通,文脈通,亦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