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大年三十的風俗有哪些
擴展閱讀
廣州546分能上什麼大學 2024-05-19 02:44:04
福州周邊一日游去哪裡玩 2024-05-19 02:40:19

天津大年三十的風俗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2-15 03:47:35

『壹』 天津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戶往往擺上供品供奉神佛,當天夜裡,把家中所有燈火點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之後的一夜不能睡覺,燈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稱之為「守歲」。天津年俗里,這一夜禁止掃地、倒水、用剪刀,說不吉利的話語。

大年初一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春節餃子即象徵新年與舊年在」子時「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餃子必定是肉餡,初一早晨的為素餡,代表一年素素凈凈沒有災厄之事。拜年是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裡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傳統。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代手「。當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也是為了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餄子往家轉,初四的大餅炒雞蛋。」這樣的天津俗語中也體現了天津在歡度春節的大喜日子裡,對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節期間包合子吃,其主題當取「和合」之意,子還有一層更積極的含義,那就是和衷共濟、同心合力。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不能到別人家拜年,不然會被認為是小人。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餃子也代表元寶,主迎財神之意,部分商戶也會選擇這天迎財神開張。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節,天津人稱其為「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除了吃元宵外,還要供奉給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蝟和老鼠,燈節前後,天津城內各商鋪從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張燈五日(舊)。

正月十六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出去走一走,俗稱」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農村的各家各戶還要在自家的院內或屋內的地上用白粉畫出小囤和小梯子,稱為打囤,在他們上面放糧食和銅錢,寓意來年物豐糧豐。市區一般正月二十五就會取下吊錢,用報紙裹好,有的還會放些小米等物置於床下,待來年春節扔去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天津人在這一天會吃燜子,會在這一天理發。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頭發的,否則有死舅舅的說法,所謂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除此之外,鞭炮和煙花貫穿於天津人過年期間。天津人還講究正月里不能理發、看病、吃葯、打孩子。天津人稱農歷臘月初八為「臘八兒」,並有喝臘八粥、吃臘八蒜和腌制臘八醋的習俗

(1)天津大年三十的風俗有哪些擴展閱讀

天津飲食習俗

大年三十這一天的夜裡要做傳統的天津風味素餡兒餃子,餃子餡包括香乾,油條,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紅色的粉皮,和餡使用醬豆腐(腐乳),麻醬等,風味別具一格。餃子做成後用黃紙蓋上,等到午夜二十四點來吃。

在包餃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禮兒」還有一頓年夜飯,年夜飯中要有雞和魚,取自諧音「吉慶有餘」,年夜飯的米飯下通常藏有一個荸薺,寓意元寶。年菜以辣白菜、燴蠶豆瓣、辣豆等為主。在大年三十當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

諺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體現了在初一和初三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飲食習慣。農歷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餅卷雞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餃子,捏小人嘴」的習慣,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順利。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國各地風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為填倉節,諺語:「填倉填倉,干飯魚湯。」體現了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飯熬魚的習俗。

資料來源 網路天津風俗

『貳』 天津春節習俗的飲食習俗

春節期間,天津的飲食習俗有獨特而又普遍的特點。
天津人稱農歷臘月初八為「臘八兒」,並有喝臘八粥、吃臘八蒜和腌制臘八醋的習俗。此外。「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頓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初一餃子,初二面」的諺語也體現了天津在臘月的飲食風俗。大年三十這一天的夜裡要做傳統的天津風味素餡兒餃子,餃子餡包括香乾,油條,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紅色的粉皮,和餡使用醬豆腐(腐乳),麻醬等,風味別具一格。餃子做成後用黃紙蓋上,等到午夜二十四點來吃。在包餃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禮兒」還有一頓年夜飯,年夜飯中要有雞和魚,取自諧音「吉慶有餘」,年夜飯的米飯下通常藏有一個荸薺,寓意元寶。年菜以辣白菜、燴蠶豆瓣、辣豆等為主。在大年三十當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此外在大年三十這一天,人們有吃紅果糖葫蘆的習俗,用來表示來年吉祥,已婚未生子的女人們還要吃棗和栗子,取其諧音「早立子」。諺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體現了在初一和初三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飲食習慣。農歷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餅卷雞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餃子,捏小人嘴」的習慣,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順利。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國各地風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為填倉節,諺語:「填倉填倉,干飯魚湯。」體現了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飯熬魚的習俗。

『叄』 各地不同的過年風俗

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春節絕對是一年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同樣一個春節,在大江南北,過法也是不盡相同,許多地方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春節習俗。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各地不同的過年風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天津過年風俗

天津過春節的習俗有哪些?天津春節的時段廣義上是指從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開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龍抬頭結束。天津民間有「沒出正月就算過年」的說法。但狹義上講,天津春節當天僅指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

天津的年俗最主要的價值取向就是「闔家歡樂」,其社會意義是保證宗法社會下父系家庭的團圓。農歷臘月初八的臘八節在天津稱為「臘八兒」,許多天津人在這天喝臘八粥並用醋泡大蒜,從而為正月准備臘八蒜和臘八醋。從臘月十五開始,天津的年貨攤販要「上全街(gāi)」,就是各商店把年貨全部上齊,把所有吃喝玩樂的商品都擺上販賣。天津的年貨市場主要集中在在天津天後宮為中心的宮南、宮北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古文化街一帶。

「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頓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貼對子」的天津俗語也體現了年前天津人民准備過年的'特點。也是從二十三開始,天津人才正式拉開了春節准備工作的序幕。

浙江省過年風俗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點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山西省過年風俗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福建省過年風俗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在廳上迎神下降。

遼寧省過年風俗

很多遼寧人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

嫁出去的閨女不可以在娘家過年的,否則這一年會對娘家兄弟不利。所謂年三十晚上「不許看娘家燈」說的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種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風俗目前已經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而慢慢被人遺忘了。

廣東省過年風俗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准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肆』 天津的風俗有哪些

天津的風俗有:

一、大年初一,這一天天津人習慣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早出門走親訪友,俗稱拜年,在送年禮方面,天津人講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臘梅,海棠和迎春花。

二、大年初二,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傳統,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代手。

三、大年初三,包合子吃,其主題取,和合之意,還有一層更積極的含義,那就是和衷共濟,同心合力。

四、大年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不能到別人家拜年,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

五、農歷臘月初八的臘八節在天津稱為臘八兒,許多天津人在這天喝臘八粥並用醋泡大蒜,從而為正月准備臘八蒜和臘八醋。

『伍』 帶你了解天津過年的習俗

天津的過年習俗最主要的就是「闔家歡樂」,天津的年貨市場主要集中在在天津天後宮為中心的宮南、宮北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古文化街一帶。在哪兒你可以買到你所需要的過年用品。本期天津文化就為你介紹天津過年的習俗。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
貼吊錢天津人有貼吊錢的習俗,紅紅的吊錢,薄薄的紅紙,像旗幟一樣,被北風一吹,呼啦啦地飄曳,彷彿在跳躍歡快的舞蹈。吊錢是貼給屋外的人看的,正面沖外。過去人們多把吊錢貼在窗戶外,然而北風如刀,吊錢很快就破掉,委實遺憾。後來有精明細致的天津人把吊錢貼在窗戶內,這樣就一直能保留到過完年了。美中不足的是,風中火紅的舞蹈變成了靜靜的守望,熱辣辣的年變成了羞答答的年。天津人過年可以沒有大門上的春聯,但家家一定會有吊錢。除了吊錢寓意吉祥外,那個「錢」字也是吸引人的關鍵吧!
貼肥豬在所有的窗花中,「肥豬拱門」是最經典的主題,特別是用黑色臘光紙雕刻的肥豬馱聚寶盆的花樣。過大年紅色是主流,唯有這「肥豬拱門」獨享這黑色的特權。天津人視豬為「財」的象徵。所以很多人家也把「肥豬拱門」的窗花貼在大門上,企盼新年中的富足。今逢豬年,「肥豬拱門」更要風光無限啦!
吃撈面正月初二敬財神,要吃撈面條,講究吃全菜碼,即黃瓜、菠菜、豆角、豆芽等窖菜。還有銀魚、紫蟹、晃蝦、鐵雀等都是過年時的菜品。除這四種還有韭黃、蘿卜、鴨梨、黃芽菜,統稱天津八珍。其中銀魚有其獨特之處即為金眼圈,其他地方所產都是黑眼圈。明太監劉瑾最愛吃天津銀魚,在天津設「銀魚監」,派太監畢珍專司此職,供他和皇宮內食用。有詩說:「水中釣出是銀魚。」此句差矣,因為銀魚的最比魚鉤要小得多,所以逮銀魚要用網澇。傳說,天津金剛橋附近的三岔口銀魚最好,最肥。有詩雲:「佳餚都在封河後,聞說他鄉總不如。」說出了它的獨特味道和產期。
姑爺節天津人管女婿叫「姑爺」。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舊歷風俗,延續至今,生命力依舊旺盛。曾聽一位計程車司機聊,過年基本上忙三天,大年三十,初二和正月十五。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大家都趕著回家過節,奢侈一下,打車。然後就是初二這一天了,全天津所有的媳婦都回娘家,穿紅掛綠大包小包地一大清早往娘家奔,想一想那樣的場景,都覺得很壯觀啊!那一天是司機的最忙,交警的最忙,娘家也是歡聲笑語。大年初二是天津最熱鬧的「姑爺節」。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初五叫「破五」,也叫「潑污」,「送窮土」,把家裡床下旮旯的土掃出倒掉,潑掉臟水,趕走窮氣。初五還有另一個重要習俗「捏小人」。包餃子剁餡的時候要一邊剁一邊念叨,「剁小人」,包餃子的時候要仔細捏攏餃子皮,叫「捏小人嘴」。吃餃子前照例也要放炮,叫做崩掉小人。
鬧元宵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鬧元宵也是過年,因此,要鬧得轟轟烈烈,要鬧出年味來。從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內繁華的街道,遊人如織,燈火輝煌,鑼鼓喧天,非常熱鬧。十五這天,平時分家單過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長的住處吃晚飯,因為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的日子,月圓家圓,象徵著家庭和睦、美滿幸福。

了解更多星座網路、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個贊或者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陸』 天津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天津風俗習慣:1、臘八:每年的臘月初八,天津人都會煮臘八粥,還會用醋把大蒜泡成綠色的臘八蒜。2、逛娘娘宮:臘月十五之後,娘娘宮一帶的商業區會有很多年貨,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3、糖瓜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糖瓜祭灶的目的是把灶王爺的嘴粘住,這樣灶王爺就不會說壞話。
4、年畫藝術:天津過年時會貼年畫,製作方法為「半印半畫」,即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紙上,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勾、刻、刷、畫、裱等純手工製作。
5、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柒』 天津人過年都有什麼風俗

天津人過年都的風俗是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拜年是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裡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天津春節習俗又稱「天津年俗」,是指天津市在中國農歷春節期間的社會風俗習慣。由於天津衛自明代設立以來逐漸形成一個「人雜五方」的移民城市,因此天津的春節習俗融合了中國南北方的新春習俗特點,並在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

『捌』 天津過年習俗 要所有的必須完整

春節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有著古老傳統的民族節日。「春節」一詞古今詞義不同,秦漢時泛指立春後一般日期為春節,魏晉以後很少使用,辛亥革命後實行陽歷紀年,以一月一日為新年,改陰歷(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相沿至今。就現代含義而言,春節一詞有兩種概念,一為狹義的,即僅指陰歷正月初一一天而言,民間俗稱「大年初一」;一為廣義的,即泛指從「大年初一」到「破五」的「過年」習俗活動,歷時五六日。天津民間慣用的,不僅僅是廣義的概念,而且從一進臘月就開始忙年,為過年做著各種准備工作。民間有句俗語:「過了臘八就是年」。過年的活動實際上從臘八就開始,持續到正月十六這樣一個近40天的時間都是過年或從事與過年有關的活動。春節的概念比廣義的更豐富、更長。
天津人喜愛熱鬧的性格特徵,促使民間對過年活動傾注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舊時,不僅有錢的富商大賈要過年,普通的貧民百姓也力爭吃頓餃子來度過這辭舊迎新的時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規定春節放假3天。至今,民間仍然象過去一樣,在過年的准備上不惜耗費精力和財力,務求把吃的、穿的、用的准備得豐富齊全,把過年的氛圍營造得熱烈紅火。
忙年 首先是准備過年時家人的穿戴。只要力所能及,一家大小都要添置些衣帽鞋襪,生活再困難的家庭也總得給老人和孩子添置穿戴。一般人家大致從入冬後就開始操持了,就是經濟拮據之家,再遲也要在臘月初動手。
接著就是熬「臘八粥」、泡「臘八醋」,「臘月十五上全街(音gai)」、「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貼倒錢;三十合家歡樂坐一宿。」人們從一進臘月就一直忙到大年三十。
一般家庭在臘八以後,男人們就開始置辦年貨。年貨就是節日生活吃用之物,不僅要求數量上豐富,質量上也要求從優。盡管有些日用品並不短缺,但購辦齊全是為了圖吉利、求順當。如碟子碗筷之類的添置就是祝願來年生活富足、添人進口、人丁興旺。還要給家裡的老人、孩子買東西。天津有句俗話:「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人要頂氈帽」。
街面上為人們過年預備的各類年貨用品在臘月十五就全部上市,俗稱「上全街」。在以天後宮為中心的宮南、宮北大街上,年貨攤一個挨一個,並在牆上貼滿「年年在此」的紅紙條,佔好地界兒。賣年畫、花炮、吊錢兒、窗花、燈籠、臉譜、石榴花、春聯、空竹、金魚的……鱗次櫛比,到處是紅紅綠綠,喜氣洋洋。街面上的米面庄、海味店、醬菜園、香燭紙碼兒店等生意也進入高潮。
臘月二十前後,大多數人家開始采買魚、肉、蔬菜和干鮮果、糕點茶食等物。由於不少的中小商人家庭是在臘月二十以後才能從店鋪拿到年終的「饋送」,或是遠行人帶回積蓄錢,故置辦年貨較晚。因此,大部分店鋪一直要忙到「大年三十」下午。在這短短的20餘天中,從掌櫃的到伙計都要從早忙到晚。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謙祥益、瑞蚨祥、元隆、敦慶隆等綢布莊;范永和、大春林、桂順齋、四遠香等糕點店;還有成仁紙碼兒店、萬興錫米面庄、隆昌海味店、正興德茶莊等著名老字型大小都是終日顧客盈門,利市十倍。
祭灶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日,民間謂之「小年」。民間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視每家行善或作惡的神靈,每年年底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家人一年來的好壞情況,來回需要7天,所以這天各家都給灶王爺送行。這天晚間各家家長主持祭灶,供品為糖瓜、粘糕、草料和清水一碗(後兩種供品為灶王坐騎使用)。糖瓜祭灶和粘糕祭灶的目的都是希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讓糖瓜和粘糕粘住灶王嘴,使其少說話或不說話。還有的人家把酒糟抹在灶門上,用來醉灶王,好讓他見到玉皇大帝時醉醉昏昏,無話可說。叩祭畢,紙錁將隨當年灶王神碼兒焚化,是謂灶王上天述職,並燃放鞭炮歡送灶王爺上天。民間規定祭灶時婦女不得參與,女孩子也不得吃祭祀的糖瓜,據說如果吃了就會口圈變黑。
掃房過水 臘月二十四民間例行掃房子,俗稱「掃房子過水」。由於過年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日,又是新的一年即將開始之際,因此家家戶戶要將家中打掃得乾乾凈凈。也有的人家在臘月二十四之前就擇一晴暖的日子,進行大掃除,搬箱倒櫃,掃掉四壁、牆角和頂棚上的塵土(俗稱「遢灰」),擦凈門窗和玻璃,擦亮桌椅櫃廚和各處的銅飾件兒,面板、菜板、鍋蓋、拍蓋兒等炊具都要涮洗,要求里里外外一塵不染,以一番新的氣象辭舊迎新。轉天就是臘月二十五人們要用白粉連紙糊窗戶,留新氣眼,有的還作卷簾。
備年飯 臘月二十六開始至二十八是人們准備年飯、年菜的時間。民間俗語有「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之說。家庭主婦們要把過年期間吃的雞、鴨、魚、肉、臘豆,醋溜白菜及其它菜餚一並做好,葷素盡有,裝滿家中的大盆小缸。臘月二十八,開始蒸饅頭,一鍋又一鍋,而且在饅頭上要點紅點,以此祝願家業興旺。各種餡蒸食、年糕等食品都要放在一個專門的房間里,這些食物一般要吃到燈節。
貼倒▲ 臘月二十九貼倒▲(▲諧音「有」,意為天天都有,以此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祈盼)。這一天人們要把春聯、福字、窗花、吊錢兒、黑臘光紙剪成的 肥豬拱門剪紙以及室內外的年畫全貼上,連水缸、箱櫃都要倒貼上「福」字,以取「福到」之意。家庭用春聯多為「忠厚傳家 久,詩書繼世長」及「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等,商號多貼「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有的人家在卧室門上貼門童畫。還有的人家在院內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卷疊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上面散開,謂之「聚寶盆」,准備除夕夜踩歲(碎),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的諺語祝願家道興旺。
大年三十 (小進的臘月二十九也叫大年三十)這天,上午人們便都梳洗整齊,換上新衣裳。這時,由家長供上「增福財神」的神碼兒、「全神大紙」的神碼兒和新的值年灶王神碼兒,但在晚間正式敬神上香前都不許點飯香。中午飯是豐盛的菜餚和稻米飯,晚上是葷餡餃子,取「更新交子」之意。這種餃子的葷餡以豬肉為主,加雞蛋、蝦仁或蟹黃、海參、韭菜等。一般家人有外出者,都必須趕回家來吃這頓團圓飯,故民間也稱這頓餃子為「團圓餃子」。
晚飯後,家家都要把涮洗完凡空著的鍋和面盆等處都放上干咸魚和硬皮糕點「福喜字」,以取多福多喜、吉慶有餘之意。晚9時後,家長盥手後冠服向神佛、祖先上香叩拜,以下眾人先男後女依次行禮,這時外姓婦女不能進入家門,名為「忌人」,同樣自家女人也不得到人家串門。另有一種「媽媽例兒」:出嫁的女兒不能看娘家的燈,不然會妨(輕音fang)死娘家人。除此還要給神佛、祖先上一碗供飯、年糕和水果。供飯是一碗米飯上面放紅棗,插上紅絹或紅紙做的石榴花。供飯要等過了年才吃,據說,吃供飯全家有福。供年糕則象徵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拜神祭祖後,各處燈燭不熄,香火不斷,直到天明。夜12時為「全神下界」之時,各家要鳴放鞭炮,此時標志著舊歲已去,新年來臨,合家晚輩向長輩賀歲叩頭,長輩要給孩子們壓歲錢,然後開始守歲。孩子們多穿戴新衣帽,女孩頭上還帶紅絨絹花,三五成群打燈籠,唱兒歌,放鞭炮。家裡有老年婦女,頭上還要帶紅絹石榴花。除燈燭香火須留心照顧外,大人們一般要堅持「守歲」,玩牌、下棋、吃糖果。女人們則還要忙著包初一的素餃子。這種素餃子的餡有麵筋、香乾、雞蛋、豆芽菜、粉皮等等。包完餃子後,用黃紙蓋上,午夜時要吃點兒,待天將亮時還要煮一些上供,焚香叩拜,並在此時將供奉的全神神碼兒焚化,俗稱「發大紙」。據說是送全神上界,迎新灶君下界,將新的灶王神碼兒重新供在灶王龕內。此時家家放鞭炮(傳說,最初燃放鞭炮是為驅逐惡鬼,而後成為人們祈福求順的一種表達方式,謂之「崩走邪氣」)。20世紀30年代的北門外竹竿巷、估衣街一帶,各商號爭奇斗勝,彩燈、煙花相映成趣。除夕之夜街頭賣糖墩兒、糖果、糕乾之類一夜不停,大年三十之夜民間還有許多禁忌,不許說不吉利的話,特別忌「沒有了」、「少了」、「死了」、「完了」之類語言。也不許掃地、倒水,怕把財氣掃走、倒掉。若有瓷器之類的物品摔碎,則要馬上說「碎碎(歲歲)平安」以此驅走不祥。
大年三十雖說是個喜慶的日子,但又是一個「關口」,因為討債人慣例必在年前討債,若負債人挨過這一天(一般正月十五內不討債)就等於逃過一關,好有喘息還債的餘地。因此,一般商號都要派人提著燈籠去催帳,天亮後仍不熄燈,繼續催討。有的欠債人無力償還,則設法避而不見,直到天大亮後,街上行人漸多,由於已是大年初一,即使雙方再見面,也不再提帳款之事,須等正月十五以後催要,所以民間有句俗話:「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
祭紫姑 是女孩子們從事的祭祀活動。閨中女孩們用綢絹等布頭兒裁製成小衣褲頭形,並縫成特殊的「小布娃娃」,這就是自製的紫姑神像。大年三十這天,女孩們把紫姑神像供在廁所里或便桶上,俟到正月十五夜占卜吉凶,同時也敘敘自己悲苦衷情。紫姑,即坑三姑,民間俗稱「馬糞娘」。此系江淮舊俗傳入天津,清中葉後在城區土著中失去傳承。
登高拜年 正月初一,要吃大年三十夜裡包的素餃子,目的是討一年的素凈。這天,一般人家都是家居自樂,不外出活動,晚上早睡。後來,民間又有在初一早上登高的習俗,以圖吉利。舊時,天津城區多為平房,登高的地點主要有鈴鐺閣、鼓樓及玉皇閣等處,人們以登高來求吉利高升。到20世紀40年代後,民間才開始在大年初一鄰里親朋間互相拜年。以「過年好」、「恭喜發財」等吉慶話互致問候。民間還有「過年過得好,沒讓老鼠咬」的問候打諢俗語。在平日里,就把說好話稱之為「拜年話」。這種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敬財神 正月初二,民間為「敬財神」日。天微明,家主人盥洗後要敬財神。清晨,挑水的水夫把一束用紅繩捆紮,貼有「真正大金條」紙條的柴禾擲到住戶、店家院里或立在門前,表示「送財」(諧「柴」音),寓意主家新年大發財源。因舊時居民吃水全靠水夫挑擔挨家送水,所以,挑水的還要給每家送一擔水,在門前喊「進財進水來了!」於是,接財水的人家要熱情接待水夫,一般當時都不給錢,須待初五後再算帳。此外,大多數人家在這天要請「全可人『開市』」,全可人進屋後念吉利語,預祝一年遂願。從此日起至燈節前後,親戚朋友仍舊拜年,給小孩壓歲錢。「開市」也標志著對女人的禁忌解除。20世紀四五十年以後興起在初二這天,出嫁的閨女要回娘家,姑爺拜老丈人、丈母娘。即使娘家長輩都已過世,出嫁的閨女也可到娘家兄、弟家團聚,權作回家。初二這天的飲食中午一般都是撈面,晚上備酒席款待姑爺們。
現今,民間有的家庭仍沿襲「敬財神」的習俗,只是送財送水的事象已不存在了。而初二回娘家則成為定俗,並戲稱「姑爺節」。
「合子」往家賺 正月初三,傳統食俗是包合子,多為三鮮餡,而且要供財神。自初一至初三,民間傳承食俗曰「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賺」,合子也象徵家族團圓美滿,發達興旺,因此除初三吃合子外,民間還講究在初八、初九這兩天吃合子,以取「合子加八越吃越發」、「合子加九越吃越有」的吉利。還有在正月十一吃合子,說是合子拐彎兒。
破五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也稱「潑污」。民間有「送窮土」、「捏小人」的習俗。舊時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在五更天起床,起床後,揭開炕席,把炕底的塵土打掃得一干二凈,然後用紙剪一個女人模樣的剪影,稱「窮娘娘」像,放在塵土上,用簸箕撮出,倒在街上,一邊倒一邊放鞭炮,以震跑窮氣,震跑來尋住處的窮娘娘,民間稱之為「送窮士」。
此外,在這天清晨,各家各戶還要把過年時積存的臟東西扔掉,污水潑掉。這是因為「破五」這兩個字與「潑污」相諧,人們過年時都穿新衣裳,屋裡屋外打掃得乾乾凈凈,污物污水不能像平日亂扔亂潑,恐會沖犯神靈,所以先把這幾天的贓物積攢起來,俟初五一起潑出去。而今這一習俗已經不存在了。人們一般在大年三十夜裡不倒臟物臟水,初一時就可解除禁忌。
民間特別講究的是「破五」捏小人習俗。這天,各家各戶都要包餃子,驅邪穢,捏小人。家庭主婦在用刀剁菜餡或肉餡時,一邊剁,口中要一邊念叨「剁小人」,以宣洩對說壞話的小人的憎恨之情。包餃子時,主婦們還要仔細地捏餃子皮,不露一點縫隙,惟恐煮餃子時發生破口現象。這種舉動稱「捏小人嘴」,意思是將說壞話的小人嘴捏嚴實,使其不再亂說,這是為自己和家人祈順求福的一種民俗活動,至今仍然沿襲。
開市 正月初六(亦有的在正月初八),街上各門市商店開業,全體店員聚在門前燃放鞭炮,商店及住家要支付初一以來的各種零碎開銷。
燈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又稱「元宵節」,民間俗稱「燈節」。
舊時,天津人過燈節通常由正月十四到十六,歷時3天。城廂內外,民宅鋪戶,通衢張燈結綵,燃放花炬。夜晚,人們走上街頭,賞燈之餘,或品畫工,或猜文虎。這一天,民間各種花會也多上街表演。高蹺、法鼓、獅子舞等與沿街燈盞交相輝映,為節日增添了色彩。
食元宵 正月十五這天要吃湯元,津地土語叫「元宵」,有糯米(津地叫「江米」)面和高粱面(津地叫「黍米面」)兩種。糕點店出售的是糯米面的。元宵餡品種多樣,故稱「什錦湯元」,製作時用畚箕搖制,煮熟後松軟可口。一般家庭自製都是高粱面的,是包糖餡後用手摶成,煮熟後略顯硬實。
這一天,民間講究在神像前或屋門荷葉墩上供前一日蒸好的發面刺蝟、老鼠馱元寶麵食。擺供品多為家中年長者,講究午前擺供的刺蝟、老鼠頭朝外,午後掉轉頭朝里,意謂把元寶馱回了家。晚飯前煮元宵要先供神佛、祖先。
舅送燈 正月十五,民間還有舅舅給外甥送燈的習俗。舊時,講究送「鴨子」形的燈,取其諧音「押子」之意,以為外甥祈福,「外甥打燈籠——照舅(諧『舊』)」也有預祝外甥長命百歲之意。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燈的種類日趨繁多,金魚燈、蒺藜燈等取富裕有餘和吉利的寓意。
走百病 正月十五、十六兩日,民間還有「走百病」的風俗。特別是正月十六,婦女不僅要回娘家,而且多結伴出遊,一邊賞燈散逛,一邊以行「走」除百病,民間認為在「走百病」時,必須越過3條河流,跨過3座橋,而且還要「摸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釘」就是要用手觸摸橋樑上的鐵釘或是廟觀門上的門釘。因「釘」與「丁」諧音,而「丁」又象徵男子,所以婦女特別是未有身孕的婦女則必須誠心摸釘,以求子嗣,使其家業興旺,有傳宗接代之人。如今,民間仍非常隆重的過「燈節」,只是其中的一些習俗有所簡化。
填倉節
正月二十五是填倉節,俗稱「大填倉」。在此之前的正月初十是「小填倉」,也叫「食食兒」。填倉節是一個由農村發展到城市的節日。
打囤 大填倉是節日的正宗日子。舊時,這一天城市居民和郊縣農民都舉行不同的民俗活動。市民多在正月二十四日晚飯後,用石灰、粉筆或灰碳在院子當中畫一個直徑約2尺至3尺左右的古老銅錢式的圓圈,錢孔四周分別寫上「金銀滿囤」4字,有的在錢孔處寫有「囤」字。朝著門外圓圈的下端,再畫上一個梯子,然後圓圈當中處放上一包米,用磚頭壓上,謂之「糧囤」或「米囤」。同時,在住宅屋裡的地當中,也照樣畫上一套,圓圈內放上洋錢,有的放銅子兒,包在剪紙吊錢兒里,用磚頭壓上,稱作「錢囤」,上述這些活動統稱「打囤填倉」。在翌日晨,將壓在囤處的米包和錢包拿出,壓放在自家炕席角下,直到夜晚取出。居民打錢囤時包銅子兒所用的剪紙吊錢兒不能是新的,而要用春節時貼過的廢舊吊錢兒,多採用上有「大發財源」、「五穀豐登」等吉利語的吊錢兒,以寓吉祥。
蒸饅頭 有的人家,在填倉節蒸饅頭。蒸時先把揉成形的饅頭放置籠屜內,再用手指在每個饅頭頂上摁一個坑兒,這叫「天倉」。蒸熟饅頭後,揭開籠屜蓋,先看小坑(天倉)里是否有水,如水滿滿的,就象徵今年年景好,是豐收年;如水不滿,就是一般年景;如沒有水,就預示著天要大旱,糧食欠缺,人們稱這是「干倉」,一般要再蒸一籠屜饅頭試一回,以達到心理上的滿足。
食物及禁忌 此日,吃稻米飯,熬魚湯,其意預卜豐年,糧食歸倉。富有之家兼食清蒸咸快魚(即壓鍋快魚)。還有的人家喝雜面湯,吃餑餑頭,象徵五穀豐登。這些都是應民間吉語所言「大囤滿來小囤流」。也有少數吃饅頭的。大多數人家還吃一種民間小吃——豆餡油炸糕,以取個圓圓甜甜的吉利。
這天,家家須早早睡眠,夜間有響動也不得驚擾,說是「老鼠娶親」。這天,婦女皆不可動針線。
如今,每逢填倉節,農村各家仍有這種民俗習慣,但已不那麼規范。城市居民中的一些舊式家庭大多用春節用過的舊吊錢兒包一些硬幣或整錢,置於炕被下。還有簡單一些的只吃應節食物米飯和熬魚湯。
二月二
天津民間流傳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意指這一天是龍王露頭的日子,天也要下雨,而且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
引錢龍 舊時這一天,農家主婦們清晨起床,以鞋或掃帚擊打炕沿,口中輕聲念叨「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不露頭」。隨著念,端起盛灶灰和谷糠的簸箕走出大門外奔河邊,到河邊後再折身往回走,一邊走一邊撒草灰、谷糠,有意彎彎曲曲地撒進院內,直撒到水缸邊,再繞水缸撒一圈,名曰「引錢龍」,示意引龍回家後,蛇蠍等百蟲不敢出來傷人,且生活富足。接著蒸年糕,表示歡迎龍的到來,同時表示蒸死害蟲,使其不再糟蹋莊稼。
畫倉 二月初二這天下午,城郊農家要舉行「畫倉」儀式。這種畫倉,由年長者操作,其手端一簸箕灶灰一把把撒在谷場和庭院上。先撒倉頂,再撒倉肚,隨後撒倉門。撒完後,命兒孫抓些五穀雜糧放置倉里,上面用紙再加磚或石板壓嚴,以此示意倉糧完好,不受損壞,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此外,二月二又被認為是土地神生日,各土地廟均有香火。
食物與禁忌 這天的應節食物是煎燜子、烙餅、炒雞蛋和豆芽菜。燜子是一種涼粉,切成塊油煎,再用麻醬、醋、蒜、香油等小料拌著食用。煎燜子意在煎死一切害蟲。烙餅稱為「龍鱗餅」,以示保護龍或堅固龍鱗,使龍鱗完整。吃豆芽菜,喻示萬物生輝,日後生活美滿。晚上還要做面條,叫「龍須面」,即有保護龍須不傷之意。漢民族有的人家煮豬頭,以待龍醒後來臨,給全家人帶來幸福。這天忌婦女做針線活,以防針扎壞龍眼、扎傷龍身。盛行男人在此日剃頭頭的吉利。
如今,天津城鄉仍沿襲龍抬頭的舊俗,但大多數人家僅僅是吃應節飯食而已。此日剃頭理發之風則日趨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