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衛的形成和什麼有密切關系
擴展閱讀
十月末上海穿什麼衣服 2024-05-19 04:47:08
漳州港到深圳港多少海里 2024-05-19 04:14:27
上海龍虎小區怎麼樣 2024-05-19 04:08:01

天津衛的形成和什麼有密切關系

發布時間: 2023-02-15 06:29:06

⑴ 先有三岔口 後有天津衛 原因 地理

有關三岔河口的記載最早見於《宋史》,記有公元1081年黃河至「清州獨流寨三岔口入海」。其實,三岔河口步入歷史舞台更早可以追溯到隋朝,隋煬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成為貫通南北的水路交通動脈,三岔河口開始出現了以捕魚、曬鹽為生的人家,至北宋中葉,這里形成了天津最早的居民聚居地。

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後,天津因離京師較近,又是由南向北至京師的要沖,自然成為都城的重要門戶。元世祖忽必烈完成了通惠河的開鑿,大運河全線貫通。三岔河口處於南運河、北運河與海河幹流交匯點,成為元、明、清三朝漕、海運的必經之地。由此,三岔河口開始成為當時重要的商品物資集散地。再加之,它銜接河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並隨著海運漕糧的迅猛發展,三岔河口逐漸形成重要的漕糧轉運樞紐、水陸碼頭和繁華市鎮。「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就是對當年漕運情景的真實寫照。

明初,燕王朱棣為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他率領大軍從北平出發,在三岔河口渡河,後突襲滄州打了勝仗。1403年,朱棣登基稱帝後,賜名將「直沽」改為「天津」,意為「天子渡津之地」,並在北大關渡口建「龍飛」「渡蹕」牌坊。1404年,傍河修築了天津城,故有「先有三岔口,後有天津衛」之說。

⑵ 為什麼有「天津衛"一詞.來由和意義是什麼

1402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
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
威海衛同上

⑶ 天津衛有什麼歷史

歷史

明永樂二年(1404年)築城設衛,稱「天津衛」。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後,為了鞏固王朝權利,將自己的兒子們封為王,分別駐守各地。第四個兒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死。因為太子早年夭折,所以由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燕王朱棣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在諸王中實力最強。由於建文帝平庸無能,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在1400年以「靖難」為名,發兵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朱棣率兵從天津的前身-直沽出發,偷襲滄州,並經過幾年的戰爭,最終攻陷南京,奪取皇位。1402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天津衛也開始了築城建設,初建時的天津城其實是個土城,這座土城周長9里多,城高3丈5尺,寬2丈5尺,城的形狀是東西長、南北短,很像一把算盤,所以當時人們也把它稱為「算盤城」。 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2004年12月23日是天津設衛築城600年的紀念日。天津設衛建城600 年,決不是說天津只有600年的發展史。從秦漢到宋元,歷代在天津地區挖渠開河,運糧建寨,設官建制,發展魚鹽業生產等活動。由於金、元兩朝,建都北京,天津地位日顯重要。但是天津作為一個具有完整意義的都市卻是從明朝開始的。 天津建成以後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在明清兩朝多次重建,規模不斷擴大,原來的土城牆也換成了磚牆。清朝雍正3年(1725),天津改衛為州,雍正9年(1731)又升州為府,並另設天津縣,天津城也成為了地方行政中心。 天津衛
為了加強防衛,同時兼顧防洪抗洪,天津城在雍正年間重修時將原來3丈5尺的城高降低為2丈4尺,將城基寬由原來的2丈5尺擴建為3丈2尺,使天津城城牆成為一個梯形。重建後的天津城不僅擴大了東南西北四個城門,還在城牆上設置了守望塔和炮塔等防禦設施。至今天津還流傳一首民謠說:「天津市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這些建築也是在天津城重修中建設的。 建衛築城後的天津各方面都有較快發展,特別是糧、鹽兩個經濟支柱更為顯著。永樂帝建都北京後,南方的物資都需經天津轉運,天津的航運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

大事記
在遠古時代,天津曾是渤海的一部分,陸地是逐漸沖積形成的。夏朝時期,屬於冀州。周朝時期,屬於幽州。戰國時期,分屬於趙國和燕國。西漢時期隸屬漁陽等郡。唐朝中葉以後,天津已成為南方大米、絲綢北運的碼頭。 宋、遼時期,今海河當時稱「界河」。海河以北屬遼幽都府(後改析津府)武清縣;海河以南屬北宋高陽關路乾寧軍和滄州清池縣。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寨」、「鋪」,如泥沽、雙港、三女、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 金貞佑二年(1214)前,設「直沽寨」,派都統完顏佑、副都統完顏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見史籍。天津成為畿南軍事重鎮。 元至元十九年(1282)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並修建了直沽廣通倉等糧倉。至元年間(1264-1294)還在大直估、三岔口分別建了天後宮(東、西廟)。1234年三岔沽一帶鹽鹵湧出,特許高松、謝實等18戶在此設灶煮鹽;兩年後,又專門設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鹽場。 元延佑三年(1316)在直估設「海津鎮」,命副都指揮使伯顏鎮守。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與其侄朱以炆爭奪皇位,率兵從直沽渡河南廠,偷襲滄州,攻下南京,建文四年(1402)奪取了政權,翌年改元「永樂」。 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設衛,命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都指揮僉事凌雲、指揮同知黃綱興工築城,並賜名「天津」,意謂「天子車駕渡河之處」。 永樂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設天津左衛。永樂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衛(一說青州左衛)為天津右衛。 「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由指揮使統領,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每衛士兵足額5600人,天津三衛士兵定額16800人。 衛的建制雖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數量較多的民眾(屯田的軍士及軍屬)和政事(軍政及屯政)。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事務繁多,詞訟糾紛發生,衛所已不能治理這個軍民混雜的商業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陸續因事設官、設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 天津衛 清朝初年,沿襲了明朝的各項制度。順治九年(1652)將左、右衛並入天津衛,結束了衛所官員的世襲制。三衛合並後,設立「巡道」、「同知」,負責民政事宜;「戶曹」、「鹽政」,負責稅賦和鹽業;「總兵」、「游擊」、「參將」,負責軍事。 雍正三年(1725),改衛為州,天津開始建立地方政府;九年(1731)升州為府,轄天津、靜海、青縣、南皮、鹽山、慶雲、滄州六縣一州。 1912年(民國元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是年7月,撤銷天津縣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銷天津府,重建天津縣。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轄的天津市。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京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另外,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城,於七月五日組成「暫行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簡稱「都統衙門」),對天津實行軍事殖民統治達兩年之久。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軍侵佔天津,次日成立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12月17日,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改組為偽天津特別市公署;1943年11月,偽天津特別市公署又改稱偽天津特別市政府,對天津人民實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統治。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說「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同時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1967年1月2日,天津又改為中央直轄市,直至今日。

⑷ 為什麼天津叫天津衛

天津地區在明永樂二年(1404年)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⑸ 天津衛名稱由來

「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由指揮使統領,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每衛士兵足額5600人,天津三衛士兵定額16800人。

衛的建制雖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數量較多的民眾(屯田的軍士及軍屬)和政事(軍政及屯政)。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事務繁多,詞訟糾紛發生,衛所已不能治理這個軍民混雜的商業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陸續因事設官、設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5)天津衛的形成和什麼有密切關系擴展閱讀:

(一)天津的其他別稱:津門、津沽、沽上。

1、津沽

因天津有七十二沽(包括塘沽、大沽、大直沽、西沽、丁字沽、鹹水沽、葛沽等),所以天津被稱為津沽大地。

(二)天津的著名景點:

天津市區依河而建,1989年評選出的「津門十景」分別是「天塔旋雲」、「薊北雄關」、「三盤暮雨」、「古剎晨鍾」、「海門古塞」、「沽水流霞」、「故里尋蹤」、「雙城醉月」、「龍潭浮翠」、「中環彩練」,這些景觀既有名勝古跡及舊景新顏,是新時代天津旅遊景觀的代表。

⑹ 為什麼天津叫天津衛

天津早期作為重要的南方糧食、綢緞北運的碼頭。宋金時候命名為「海津鎮」,因為漕運和海運等原因,天津有個地名叫做軍糧城。一直沿用到現在。足以證明當時的海津鎮是怎樣的龐大和重要。

天津從海津鎮更名為天津衛的時候,更是帶著一段朝代的動盪,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分別給幾個兒子封王,鎮守大明各方土地。而當時的天津就在明太祖四子朱棣的封地范圍內。朱棣的封地內可以說是物產豐富,天時地利。這樣的發展,朱棣的實力和財富都不斷的增長。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死太子夭折,最終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炆(建文帝)繼位。建文帝平庸無能,加上朱棣的實力不斷的壯大。於1400年於直沽發兵爭奪帝位。1402年朱棣登基,稱明成祖。

年號「永樂」。為了紀念發兵的「興龍之地」。將直沽改名「天津」,「天」就是天子,「津」古意口岸,河口。意思就是天津之渡。作為軍事部門,分為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而「天津衛」這一稱號也從此而來。

(6)天津衛的形成和什麼有密切關系擴展閱讀:

或許是「天津」這個名字帶來了好運,自此以後至二戰,天津在5個多世紀的時光里都如沉浸在蜜糖中。

據《天津衛志》記載,明朝中葉自城西北沿河一帶已經成為天津的「CBD」,糧店遍布,交易規模動輒上百萬石。這里誕生了天津最早的一批「百萬富翁」,著名的津門「八大家」中,半數靠販糧起家,半數靠鹽業發財。

南方來的纖夫、船工和搬運工多數不習慣北方的寒冷天氣,但又買不起新衣,只好買些舊衣服穿。於是出現了專賣舊衣的店鋪和攤點,議價出售,後來,很多客商到天津批購舊衣,再運回南方銷售。遂有了「估衣街」——一條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服裝商業街,這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

康熙年間,海禁取消,天津的「運河經濟」重新回到了「河海並重」的局面,江南產糧區的漕糧、沿海的蘆鹽、江南的絲織品沿河海兩線源源不斷地運往天津周轉集散。從事匯兌業務的錢庄應運而生,天津的錢庄、票號聲名遠播。天津成為了中國北方的商貿中心。

清末,歐洲列強的堅船利炮的大舉入侵打開了天津的門戶,租界地出現了,東方人、西方人移居到這里,開始克隆他們的生活環境。

20世紀初,流行著一首童謠:「你吃過洋白面嗎?你坐過四輪電嗎?你喝過自來水嗎?你打過特律封嗎?」

這里的人最先吃上了洋白面,天津麵粉廠,第一次告訴中國人製作麵粉未必一定要用石磨。四輪電(電車)的出現,又使勞苦平民有了乘車的權利。

雖然修築起電車的比利時,每年將他們於天津運營電車的收益,作了他們全國的教育經費。那時的天津人打的電話就是愛立信的,坐的電梯就是OTIS的,用的香皂就是聯合利華的,吃的西餐就是起士林的,坐的叮當作響的電車就是賓士的。

津門名流們生活「十分有趣,迷人」,而且昂貴。從紫禁城搬來的末代皇帝溥儀輕易不敢帶妻妾出門,因為她們會攀比著買北京沒有的貴重東西,讓人心痛。

20世紀上半葉,天津是上海之外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是近代中國的一個沸騰的中心。從工業到近現代傳媒,從大學教育到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天津都走在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前列。

⑺ 天津衛的歷史沿革

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現在天津處於的位置原來是海洋,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修建京杭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南宋金國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在今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是為天津最早的名稱。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清末開埠
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北洋政府(1912-1928)
民國初年,天津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數以百計的下野官僚政客以及清朝遺老進入天津租界避難,並圖謀復辟。其中包括民國總統黎元洪和前清廢帝溥儀。
南京國民政府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日本侵略軍佔領時期(1937-1945)
侵佔時期日本對天津基本實行武力統治。日軍對天津肆意燒殺搶掠,加上當時天津水災,使天津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被抓走的「勞工」達5萬人。
天津曾於清朝大量開辟租界,日軍佔領初期租界內還算比較安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強行佔領其他國家租借地後天津再無寧日。
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 1949至1958年2月,天津是中央直轄市。1958年2月天津劃歸河北。1967年1月恢復直轄市。
天津是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論壇)的常駐舉辦城市,亦是第六屆亞歐財長會議、第八屆中歐工商論壇、第四屆中阿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和聯合國第四次氣候變化談判的舉行城市。同時是第四十三屆世乒賽(1995年)、第三十四屆世界體操錦標賽(1999年)、第二十九屆世界滑水錦標賽(2005年)、第二十五屆亞洲男子籃球錦標賽(2009年)、第十五屆亞洲女子排球錦標賽(2015年)和第六屆東亞運動會(2013年)等國際體育賽事的舉辦城市以及第五屆女足世界盃(2007年)、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2008年)等國際大型賽事的協辦城市。亦是第九屆全國大運會(2012年)和第十三屆全運會(2017年)的舉辦城市。
2014年12月12日,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獲得國家批准設立。2015年4月21日,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中國北方唯一的自貿區。

⑻ 天津衛的由來

天津地區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明永樂二年(1404年)築城設衛,稱「天津衛」。「天津」的得名一直是個懸念。雖經多方考證,目前尚無一個沒有爭議的答案,而正是這些爭議,給民間傳說提供了足夠的想像空間。據天津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主任郭鳳岐介紹,天津之名的由來,目前流傳較廣的有四種說法。
星官說
《隋書·天文志》在記載「九坎東列星」時說:「尾亦為九子箕,亦曰天津」;《宋史·天文志》道:「天津九星在虛宿」;舊《靜海縣志》卻雲:「女宿上有天津九星」;乾隆《天津縣志》收記了以上諸條,並把此作為天津「故以為名」的說法之一。
緣河說
《金史》卷二十七《河渠志》記載:泰和六年(1206)「十二月,通濟河創設巡河官一員,與天津河同為一司,通管漕河閘岸,上名天津河巡河官隸督水監」;《天津衛志》在記述「學田」時,稱其有「一坐落天津河北武清縣」。由此可見,天津河確實有之。
關口說
據《天津縣志》介紹:「按舊志,天津本近口關名,在良鄉北……據《畿輔通志》考證,天津關在宛平縣西二百一十五里。《方輿紀要》則稱關在陽鄉里北百餘里,至易州出大龍門凡十五關口,中間差大者曰天門關,或雲天津口。」
賜名說
這是史料最充分、記載最清楚的一種說法。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翌年改元「永樂」。永樂二年(1404年),在直沽設衛築城。為了紀念「靖難之役」的勝利,朱棣賜名「天津」,意謂「天子經由之渡口」。1961年在和平區南門外大街路東民居發現的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立的《重修三官廟碑》記載:「夫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鹵之區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內難,聖駕嘗由此渡滄州,因賜名曰天津,築城鑿池,而三衛立焉。」

⑼ 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

《天津大辭典》和《天津網路全書》二書
,
對「九河下梢」
一詞的解釋基本相同,下梢就是尾閭,是九河匯流入海之處
。對「九河」則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與康熙考證列出的那九條河相同,其形成是與歷史上黃河三次改道北上,和天津的成陸有關。第二個說法依據是三國時期的《水經》和《水經注》稱「九河」為清、淇、漳、洹、滱易、淶、濡、沽、滹沱九條河同歸於海。這九條河的淇水、漳水、易水、滹沱河名均沿用至今,清水是南運河,沽水是北運河,洹水是安陽河,淶水是拒馬河,滱水是唐河,濡水是灤河,以上各河均從天津合流或分流入海。而海河在《水經注》中叫泒河尾。以上兩種說法一是九條河很古老而且已湮廢,另一是九條河仍存在,不過歷史的河名和現在的河名發生些變化。可見九河之九不是泛指河多,而是實有九河。但是經過漫長的幾千年歷史,
滄海變桑田
,
如今的天津河流是南運、北運、子牙、大清、永定五河匯流,
而這五河的支流眾多又不只是九條,
所以如今提起這九河下梢,
難以認定是哪九條河
,
這個九就成為河流眾多之意了。

⑽ 為什麼叫天津衛

歷史中,燕王朱棣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權時,就是從直沽出發的,大獲勝利稱帝後,賜名這里為天津。其中,「天」是天子的意思,「津」是渡口的意思,意為「天子渡河之地」。天津得到賜名後,又因為地處要塞,於同年又在這里設置了軍事部門——「衛」。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直到清朝,為了加強對天津管理,順治帝將天津左衛、天津右衛並於天津衛,三衛合一。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早在百年之前,歷史就賦予了天津非凡的定義。天津地處北京東面,是渤海港直達京城的必經之路,天津衛,所謂衛者,當以軍衛視之。天津作為大城市也是由軍事要塞逐步發展而形成的。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