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津人立夏吃什麼
天津人立夏喜吃面
我國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製作與食用麵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
面條在天津人心中絕對是"喜"事的代表,不管是逢年過節,娶媳婦,嫁女兒,過生日,搬新家,天津人都要吃面條兒,在天津結婚當天的中午必須吃面條,絕對具有天津特色。
這個習俗源於晉代,祖先從北方搬遷至南方,為紀念北方麥收後的喜慶嘗新。又寓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入夏面新上天」,寓意立夏吃面可強健體魄,為人們帶來好運。
天津除了炸醬面,還有打鹵面,另外天津的撈面鹵可是豐富多樣:三鮮鹵,肉片、香乾、麵筋鹵,炸醬鹵,麻醬鹵,花椒油鹵,夏天吃爽口、省事、方便,還有西紅柿雞蛋鹵、螃蟹鹵、皮皮蝦鹵。
Ⅱ 天津的飲食文化特點 天津人喜歡吃什麼
內容簡介:介紹天津飲食文化、飲食習俗特點和天津飲食文化歷史發展情況。 基本情況概述 天津位於渤海西岸,北京的東南方,是我國三個直轄市之一。天津居水陸交通要沖,是北京的門戶,也是華北地區經濟、貿易的中心,工商業發達。
天津人的飲食習俗的形成同它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歷史上的天津,因為河多、灣多,加上湖、淀、塘等,水域寬闊,距海又近,故水產極為豐富,品種也多。河魚、海魚、蝦、蟹、蚌類,應有盡有。天津人喜食海鮮、河鮮,就是由這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養成的。天津人有兩句俗語:「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又說:「吃魚吃蝦,天津為家。」道出了天津人對海鮮、河鮮的特殊愛好。
天津四郊,尤其是西南郊有大片稻地、葦地、窪地和淺塘,滋生著大量的青蛙、蟹、蝗蟲,也是野鴨、大雁、天鵝、鵪鶉、鐵雀(比麻雀大)等飛禽棲息之地。這些都是天津人過去引以自豪的副食資源。天津的炸螞蚱(蝗)、炸鐵雀兒,遠近聞名。隨著市區的擴展,海河的整修,這些資源已日益枯竭,但人們對這些野味,仍難以忘懷。
天津飲食文化的形成也受著歷史傳承、居民變化、文化交流的深刻影響。金代貞佑元年(1213年),始被命名為直沽寨,開始形成市鎮。隨著海運、漕運的發展,其地位日趨重要,明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改名為天津。至清代中葉,天津已成為漕運、鹽務並重的商業繁榮的大都會。從飲食風俗上看,有濃郁的本地特色,同時因為商人的來往,晉、魯、豫、及蘇杭的飲食,都對天津人的飲食有一定的影響。鴉片戰爭後,天津被辟力通商口岸,帝國主義勢力侵入天津。辛亥革命以後,天津又成了封建軍閥和下台官僚的麇集地。故而西洋飲食,宮廷、官府菜餚,閩、粵、江浙菜在天津都有一定的市場。
擅長河、海兩鮮及野禽的烹制是天津烹飪技藝的固有特色。技法上尤講究扒、軟熘、清炒和清蒸。舊時天津著名的餐館有所謂八大成(義和成、福聚成、義升成、聚升成、聚源成、銘利成、聚和成、聚慶成),專營高檔宴席,代表菜有掙蹦鯉魚、熘黃魚扇、炒青蝦仁、煎烹大蝦、酸沙紫蟹、金錢雀脯、麻栗野鴨等。 「八大成」等是專為達官貴人、富商豪門服務的,與平民無干。比較普通的是二葷館子,包辦一般酒席,接待散座。菜餚有相當的水平,像軟硬飛禽(炸鐵雀軟脯和頭、腿、腔處的硬肉)、瑪瑙野鴨(將野鴨斬塊油炸後,加輔料勾芡而成,因鴨肉色似瑪瑙而得名)、官燒比目(凈比目魚切條滾蛋粉、過溫油、勾芡而成)、參唇腸(取三者同燒)等都極富天津地方特色。「四扒」(扒肉條、扒牛肉、扒雞腿、扒麵筋,若是「八扒」,再加扒海參、扒四絲、扒鴨條、扒魚扇)也是二葷館中的拿手菜。天津還有一種酒席處,專營上門操辦婚喪酒席,一兩桌的小規模宴席,還可派人送菜上門。其菜餚製作水平與二葷館相當,通常整桌以五碗四盤為主。普通的麵食館是市民進出的飲食店,主營水餃、鍋貼、包子等餡食,以及簡易炒菜。近幾十年,上述飲食行業的格局已有根本的轉變,市民在飲食消費上差距不大。
天津附近盛產水果,市場上常見的有鴨梨、白梨、波梨、面犁、柿子、棗、蘋果、沙果、紅果、西瓜、甜瓜、菜瓜、羊角脆、桑椹、葡萄等。外地運進的水果也很多。市民多喜食之,也以水果作為饋贈的禮品。 漢族飲食文化 日常飲食 天津一般市民階層,都是一日三餐。早餐比較簡單,稱為「早點」。或自家製作,或到街頭購買,或買一部分自家做一部分。午餐、晚餐則比較講究,各種副食的製作,也多在這兩餐。 早點 天津人早晨喜食稀飯(粥),一般多自家熬制。秋、冬、春三季,用小米或大米熬粥;夏天則多在大米中加綠豆。外購的早點有豆漿、餛飩、豆腐腦、麵茶、素丸子湯、「鍋巴菜」、餜子(油餅)、煎餅餜子、燒餅、包子、鍋貼、烏豆(爛蠶豆),甜點有湯圓、茶湯、八寶粥、小豆粥、切糕、盆糕、粽子,還有各式麻花、各式小餡蒸食、麻醬燒餅、棗餅、炸糕、素卷圈……其中,鍋巴菜、煎餅餜子是天津特有的。餜子、燒餅品種之多,也是值得稱道的。 午、晚餐 日常食用的麵食有饅頭、花捲、油鹽卷、包子、蒸餅(內夾糖、豆沙或紅果醬)、棗卷、絲糕(可摻進玉米面)、玉米面窩頭,死面餅、發面餅、燙面餅、肉餅、蔥花餅、韭菜餅、糖餅、金裹銀餅(即白面裹玉米面)、面條、餃子、餛飩等。米的吃法一般是吃米飯或粥,多吃機米(即秈米)。小站稻米量少,過節才能吃到。天津除用稻米煮粥外,還用小米或玉米面熬粥,用玉米子熬成的粥,又稱棒子粥。天津還有一種傳統的普通飯食叫「一鍋熟」。舊時家庭多使用柴灶,主副食用鍋一次做熟,故得名「一鍋熟」。例如:在鍋底熬魚、蒸蛋、蒸肉羹、煮土豆、山葯、芋頭、胡蘿卜等,在鍋幫上貼玉米面餑餑,蒸饅頭或飯。品種可多可少。熟後,往往可以擺滿一大桌,各味紛呈,五色俱全,營養全面豐富。 常食的副食品 主要有肉、魚、蝦、蚌,各類蔬菜及豆腐麵筋等。
豬肉的一般吃法是紅燒和白煮,牛羊肉大多是清燉,有時也加進土豆、山葯或大白菜,牛豐肉還可以加進胡蘿卜、蔥頭之類。肉類清炒多切成肉絲、肉片。魚類的吃法很多。小魚常炸、燴,或做成酥魚;鰣魚、鱠魚、黃花魚、 銅鑼魚等,一般是紅燒或清蒸;有時也用蝦干、鍋巴魚、金針魚做面湯。常吃的蝦有對蝦、港蝦、晃蝦、青蝦、白米蝦、琵琶蝦等,吃法除烹炸外,還用於包餃子、做撈面打鹵、燴豆腐、做蝦圓等。蚌類有麻蛤、青蛤、扇貝、蜆子等,一般的吃法是氽後蘸姜、蒜、醋吃,或與雞蛋一起炒食。螃蟹、海蟹、淡水蟹皆有。吃法或蒸或煮,蘸醋和姜未食用;也有剝蟹肉,做餡或配菜炒食的。 蔬菜中,大白菜是天津人過冬的當家菜(即主要蔬菜)。其他如小白菜、土豆、苤藍、萵筍、豆角、茄子、冬瓜、南瓜、倭瓜、黃爪、蔥頭、圓白菜、芹菜、菠菜、雪裡蕻(天津叫石榴紅、春不足)、茴香、芫荽、菜花、胡蘿卜、旱蘿卜、白蘿卜、青蘿卜、芥菜、蔓青、荷蘭豆、蛇豆、蠶豆、辣椒、芋頭、洋姜、豆芽、香椿、蒜苗、姜、蔥、蒜等,隨季而食。家庭也盛行腌菜,常腌的有疙瘩頭、芥菜、蘿卜、白菜等。也暴腌五花菜(胡蘿卜、青蘿卜、芹菜、白菜等切成丁,加鹽和花椒腌制,幾天後即可食用,吃時可加香油少許)。過去有一副對聯,說的就是腌五花菜:「腌出青黃白綠,嚼出宮商徵羽。」上一句寫顏色,下一句寫聲音。辣疙瘩菜是在腌好煮軟的芥菜中加進旱蘿卜絲,吃時加醋、油,一軟一硬,十分可口。糧食菜也是天津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菜品。如豆腐、香乾、麵筋、豆腐泡、素丸子、素雜燴、粉皮、豆腐絲等,可直接食用,也可與其他菜相配,做餃子餡,或做面鹵用。
從飲食的季節變化看,春夏多食魚蝦,入秋吃蟹和螞蚱;入冬以後,天津人則喜吃什錦火鍋。天津不少人家自備火鍋,吃火鍋常用的原料有燒肉、大腸、滑魚片、蝦仁、鐵雀、麵筋、炸山葯、筍片、口蘑、海參、雞塊、雞雜、粉絲、蔬菜葉子等。 小吃 除了上文提到的早點外,天津市面上還有不少小吃,在市民們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如今老字型大小除狗不理包子鋪和祥德齋等少數尚存外,大多數已不復存在。但近百年來,天津的小吃發展迅速,食品也較那時更為豐富。下面略舉一些例子,如:楊村糕乾、熟梨糕、栗子糕、豌豆糕、喇嘛糕、蜂糕、卷圈、糯米甜食、螞蚱、糖堆(糖葫蘆)、驢打滾(豆面糕)、豆豉糕、炸三角、炸臭豆腐、爆玉米花、崩豆脆蘿卜、梨糕糖、棉花糖等。 回族飲食文化 天津回民,在日常飲食方面同漢民區別不大。不過,除禁食豬肉外,飲食上也還有一些禁食之品。在諸水產中,無鰓無鰭者不食,像魚而不叫魚者不食,叫魚不像魚者(如鱉、鱔、墨斗魚等)不食,無鱗者(如泥鰍、鯰魚等)不食,橫行的(如蟹)不食。
天津回民過古爾邦節和開齋節,飲食習俗與北京等地相同。喜、壽、嫁、娶,上午吃面條,下午吃米飯、花捲、饅頭之類。宴席規格主要有五碗四盤和八大碗。回民的八大碗中,有紅湯肉(牛)、白湯肉(羊)、氽丸子(羊)、滑魚片、拆燴雞、燴蝦仁、獨麵筋、紅燒鯉魚等。其中紅燒鯉魚用魚盤盛,因而實際上是七碗一盤。回民逢喪事,一般要宰羊(現時則購買羊肉),舊時條件好的,還要宰牛和駱駝。人死後的第五天,所宰之羊由出嫁的女兒出錢購買;第七天後宰殺之羊,要按份分贈親友鄰居,同時也送「油香」(回族民族食品,油炸面餅,製法似炸油餅,但餅面不劃破)。中國吃網溫馨提示: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聲明:此文章【】以及中國吃網餐飲網路所有刊載菜譜製作方法、文章、知識、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請自行核實,由此所產生的風險均由您個人承擔。中國吃網「餐飲網路」致力打造成為提供最優秀實用美食、菜譜食譜做法,專業健康養生知識、生活竅門、食材介紹的專業生活服務平台。
Ⅲ 天津人最喜歡吃什麼
我在天津上大學,他們愛吃的很多,一般以小吃居多:肉夾饃,煎餅果子,燒餅加裡脊,燒烤,串串香,鐵板魷魚,臭豆腐,鍋貼,火燒之類的。
Ⅳ 天津人最愛吃的美食有哪些
看看您吃過沒,都吃過才敢叫自己是老天津人!
軟炸銀魚
銀魚是一種北方美味,最常見的吃法是用銀魚蘸蛋清置油中炸熟。同時銀魚也是天津菜「冬令四珍」裡面的一種,味道酥脆可口。
罾蹦鯉魚
罾(音zeng)蹦鯉魚是一道傳統名餚,屬於天津菜。以帶鱗活鯉魚炸溜而成。因其成菜後魚形如同在罾網中掙扎蹦躍,故名。特點是鱗骨酥脆,肉質鮮嫩,大酸大甜。
不止這些!
還有家熬帶魚,紅燒鯉魚,清蒸鱸魚……
還有各種貝類,海蜇,魷魚……
只要是美食,
天津人都不會錯過。
Ⅳ 天津立夏吃什麼
雖然全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有特色,但說起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
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裡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立夏節,上海郊縣農民取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用立夏時青嫩的草頭和入米粉,油煎成餅,叫做"攤粞",為上海和浦東地區人民所喜食。
還把糖梅子、酒釀、鹹蛋等作為當令食品,稱為時鮮,取以嘗口,稱嘗"三新"。
鎮江地方有"立夏嘗八新"的食風。這"八新"就是櫻桃、新筍、新茶、新麥、嫩蠶豆、楊花蘿卜、鰣魚和石首魚(黃魚)。其中鰣魚最為名貴。
頭潮鰣魚是送往朝廷的貢物,二潮鰣魚被豪門富室弄去解饞,尋常人家嘗鮮吃鰣魚已是三潮過後的鰣魚了。
常熟地方人們立夏嘗新,食品豐盛,有"九葷十三素"的說法。"九葷"指鰣魚、鱭魚、咸魚、鹹蛋、海螄、麋鴨、腌鮮、鹵蝦、櫻桃肉和鯧鯿魚。
"十三素"指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像筍、蠶豆、茅針、豌豆、黃瓜、苣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