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津發展工業的優勢以及現狀的情況
天津本來就是重工業城市。 現狀嗎,你看看濱海新區。國家砸進去老多錢,來發展
(一)天津工業持續快速發展,成為推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1、總量和效益邁上新台階
進入90年代以來,天津市工業呈現出不斷加快的發展態勢。1993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5年後1998年突破2千億元,4年後2002年突破3千億元;此後,一年一個台階,2003年突破4千億元,2004年突破5千億元,2005年突破6千億元;2006和2007年更是一年跨越兩個台階,分別突破8千億元和1萬億元(見表1)。在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大關的同時,2007年工業企業實現利稅也突破千億元,使得工業總量和效益共同邁上新的台階。
2、形成以濱海新區為龍頭,以區縣工業為骨乾的「雁形」工業布局
隨著天津市工業嫁接、改造、調整,工業戰略東移的實施,天津市工業布局發生明顯的變化,濱海新區成為天津市工業最大的增長點。2007年濱海新區以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到四分之一(24.4%)的單位數,完成全市近60%的工業總產值(58.7%),濱海新區工業佔全市工業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11個百分點。就像領頭的大雁,濱海新區的快速發展帶動周邊,特別是中心城區以外的其他區縣工業的發展。2007年,除濱海新區和中心城區以外的其他區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量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59.7%,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市的29.4%,比重近30%,逐步成為天津市工業增長的重要力量。
3、建立起以支柱行業為骨架的「弓形」產業結構
近年來天津市工業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逐步確立起電子信息、汽車製造、石油化工、現代冶金、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葯、新能源及環保等六大優勢產業,2007年這六大優勢產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72.3%。在全市36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形成了一批支柱行業和骨幹行業。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2007年完成工業總產值達到2010.74億元,超2000億元,增加值達到488.29億元,為天津市工業第一大行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完成產值1544.95億元,超過1500億元,增加值501.9億元,為天津市工業第二大行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完成產值1051.37億元,超過1000億元,增加值186.45億元,為第三大行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產值707.97億元,超過700億元,增加值462.49億元,為第四大行業。2007年這4個行業產值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52.8%,增加值佔62%,是目前天津市工業第一板塊的4個主要支柱行業。除這4個主要支柱行業外,近年來天津市工業的其他一些行業發展也不斷加快,產值規模逐步增大,如,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產值581.88億元、增加值97.31億元)、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產值583.39億元、增加值119.98億元)、通用設備製造業(產值418.94億元、增加值92.69億元)、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產值418.98億元、增加值109.09億元)、電力熱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產值379.31億元、增加值109.09億元)、金屬製品業(產值334.8億元、增加值58.39億元),這6個行業2007年產值規模均超過300億元,產值合計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27%,增加值佔19.6%,為天津市工業第二板塊的骨幹行業。第一板塊的4個支柱行業和第二板塊的6個骨幹行業,產值和增加值合計佔全市工業的80%。這10個行業有如弓弩的骨架,支撐著全市工業的發展,成為拉動全市工業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
4、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結構
進入90年代以來,天津市工業企業改革改制的步伐不斷加快,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結構。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是目前比較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形式。到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中,股份制企業所佔比重達到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所佔比重達到46%,兩者合計佔全部工業的比重近九成。私營工業企業迅猛發展,2007年私營經濟實現工業總產值1080.8億元,比2000年增長14.2倍,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10.7%,比2000年提高8個百分點。而國有企業除在煙草製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等重點領域和行業佔有較大比重外,在全市工業中的份額已明顯縮小,2007年天津市國有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8.5%,不足10%,較2000年回落5.3個百分點。中小型工業企業也快速發展。2007年規模以上中小型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098.88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4.4倍,年均增長27.4%,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60.5%,比2000年提高17.6個百分點。
5、部分重點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電子、冶金、汽車製造等一些重點產品在全國佔有較高市場佔有率。2007年天津工業生產移動通信設備(手機)9778.77萬部,佔全國總產量的16.1%;天然原油1924.28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10.3%;轎車45.43萬輛,佔全國總產量的9.2%,光通信設備佔42.3%,自行車佔26.1%,焊接鋼管佔24.9%,移動通信基站設備佔21.2%,熱軋窄鋼帶佔15.1%,無縫鋼管佔14.8%,照相機佔8.3%。特厚板、中小型型鋼、熱軋薄板、厚鋼板、冷軋薄板、大中型拖拉機、發電設備、家用吸塵器、縫紉機、空調、氫氧化鈉(燒鹼)、碳酸鈉(純鹼)等重點產品產量均佔全國的5%以上。
(二)天津工業發展與建成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盡管近年來天津市工業取得了較快發展,為天津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但從全國看,天津工業發展還不夠快,同胡錦濤總書記在天津視察時提出的天津發展要「兩個走在全國前列,一個排頭兵」的要求,以及中央對天津要建成我國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1、天津工業總量規模處在全國第二板塊位置
盡管2007年天津市工業總體保持了平穩較快的增長態勢,但從全國看,總量還不大,增速還不快。2007年天津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2644.79億元,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第14位,處在全國第二板塊中。山東、廣東、江蘇、浙江、河南、上海、遼寧、河北、四川和福建等10個省市工業增加值總量規模依次排在全國的前10位,增加值總量規模均在3000億元以上,處於全國第一板塊。2007年天津市工業增加值增幅比全國平均增幅(18.5%)低0.3個百分點,明顯低於經濟總量相近的省份,在全國排第21位,比2006年後退兩位,導致天津市工業增加值總量排名比2006年下降三位,被湖北、山西、湖南三省超過。目前比天津市工業增加值總量低的內蒙古、安徽等省份工業增加值增長迅猛,大有趕超天津市之勢,需引起有關方面高度重視。
2、區縣工業發展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在天津近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7年創造的工業總產值有10000億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億元;而上海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的產值為22000億元,平均每平方公里3億多元,比天津市高出2倍多。目前天津市18個行政區縣,平均每個區縣的工業總產值為500多億元,產值規模超過千億元的區縣僅有塘沽區和西青區,產值分別為3038.18億元和1853.43億元;而上海包括浦東新區在內的19個行政區中,平均每個區的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多億元,是天津市區縣平均水平的兩倍。2007年上海就有6個區產值超千億元,其中,浦東新區4689.38億元,松江區3440.96億元,閔行區3020.68億元,嘉定區2132.15億元,寶山區2075.31億元,金山區1122.3億元,產值接近千億元的還有南匯區和青浦區。上海每個區縣的土地面積大體為天津市各區縣的一半,而創造出的產值卻是天津市各區縣的兩倍,可見,天津市區縣工業發展潛力還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
3、行業競爭力還不強
盡管目前天津市工業已形成了一批支柱行業,但從全國來看,天津市支柱行業的競爭力還不夠強,在全國市場中所佔的比重還不高。作為天津市最大的支柱行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其整個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比重為6.2%,遠低於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地區,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兩個主要支柱行業佔全國的比重為4.6%和3.9%,比重也比較低,不足以形成產業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從天津市工業行業結構看,發展也不平衡,支柱行業偏少。全市36個工業行業中,主要依靠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10個行業支撐,這10個行業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80%,其中產值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的行業也僅有3個。其他26個行業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20%,服裝鞋帽製造業、文化體育用品製造業等20個行業產值規模都不足100億元。
4、「天津製造」效應沒有得到充分顯現
天津工業經過這些年的快速發展,總量和效益已經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但「天津製造」的整體效應還沒有顯現,「津產」名牌產品較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創產品更少。2006年天津市的名牌產品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14%,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16%,比重和貢獻率還比較低。而國際國內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一批製造業的知名品牌。日本製造業在50、60年代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三菱、索尼、日立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製造業品牌,70、80年代韓國崛起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三星、現代、浦項制鐵等一批製造業名牌。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珠三角和山東半島在製造業發展過程中也都形成了很多像格力電器、美的電器、海爾、澳柯瑪、海信等一批製造業品牌。而天津市製造業品牌除「TPCO」石油套管、「海鷗」手錶、「天士力」復方丹參滴丸等品牌外,自己培育出的知名品牌相對偏少,影響力還不大,沒有形成「天津製造」的整體效應。
二、加快天津工業發展的幾個條件
工業是創造物質財富,增強綜合經濟實力的基礎產業,也是由不發達階段向發達階段轉變的發展基礎。工業化發展程度如何決定了一個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據2007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有9個地區生產總值過萬億,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河北、上海、遼寧、四川,這9個地區中除上海和四川兩地二產比重為47.3%和43.7%,不到50%外,其他七個地區二產比重都在50%以上。從這9個地區的發展軌跡看,工業對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快天津工業三個層面聯動發展就是要在目前天津工業快速增長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挖掘增長潛力,構築新的發展優勢,成為全國工業增長的排頭兵,為盡快壯大天津綜合經濟實力提供強勁動力。加快天津工業發展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工業投入的大量增加
在全國各地技術水平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實現工業的快速增長首先必須要有投入的大量增加,每年都要有一大批產業層次比較高,技術水平比較先進的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項目投入做保障,使工業投入強度高於其他地區,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2007年天津市籌劃了四十項重大工業項目,總投資額2649億元,全市各區縣又籌劃了包括工業在內的145個重大項目。
但從全國發展的形勢看,天津工業投入的總量還不大,增速還不夠快,與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形勢相比還有較大差距。2007年天津市城鎮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38.44億元,比上年增長35.9%,總量規模在全國31個省市中位居第24位,增幅居第14位。安徽、河南兩個省2007年工業投資增幅超過50%,吉林、西藏、湖南、陝西、重慶、江西、寧夏、福建等8個省市工業投資增幅都在40%以上,山東工業投資總量更是突破7000億元大關,江蘇、河南、浙江、遼寧、廣東等5省工業投資總量在3000億元以上,河北、四川、安徽和內蒙古等四省區工業投資額在2000億元以上。相對於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機遇,相對於中央對天津建設北方經濟中心的要求,天津工業的投入還遠遠不夠,需要籌劃更多更好的項目。高強度的投入光靠天津自身實力遠遠不夠,必須要眼睛向外,向國際、國內宣傳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政策機遇,宣傳天津發展先進製造業的政策環境,吸引國內外的大企業、大集團來津投資,在國際和國內掀起投資濱海新區、投資天津的熱潮。
(二)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
加快發展就是要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而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就要有生產要素做保障。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保持工業持續快速增長除了要有投入增加作為原始動力外,還要使生產要素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
土地是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近年來,隨著中心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國內許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遇到發展空間縮小、土地成本攀升的矛盾,天津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但相對於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心城市,天津的發展空間要大一些,土地成本也相對較低,特別是在天津的濱海新區擁有大量的鹽鹼荒地,開發成本遠低於中心城區,這使得天津的土地投入產出效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天津市要特別注重利用好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落戶天津濱海新區的良好機遇,積極創新土地管理制度,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努力為天津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從勞動力成本看,由於天津市的人均勞動報酬相對較低,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從全國來看優勢不明顯。而另一方面天津人均勞動報酬水平低造成的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劣勢,對經濟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卻更為明顯。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勞動力資源,更需要形成人才優勢,人才優勢對於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夠更好、更多地吸引人才是天津工業加快發展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從資本方面看,充沛的資金是加快經濟發展的保障。深圳、浦東開發開放之初都曾出現全國的資金向這兩個地區匯聚的趨勢。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發展規劃以來,也開始出現資金流動向天津市匯聚的徵兆。2007年天津市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金額115.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2%;實際到位52.78億美元,增長27.8%,增幅分別比上年提高31.2個和3.7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內資超過600億元,達612.05億元,增長41.7%,增幅比上年提高14.7個百分點。但這還遠遠不夠,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資金的吸引。對資金流的吸引要靠利益驅動,只有投資利潤回報率高才會對資金流有吸引作用,這就要求天津市要抓住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有利機遇,加快包括金融服務和行政管理體制方面在內的綜合配套改革,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
(三)技術創新優勢
加快天津市工業三個層面聯動發展,必須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擺在突出的位置,形成技術創新優勢。近年來天津市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2007年,全市60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科技活動的企業771家,比上年增長3.5%,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12%;有R&D活動的企業535家,增長0.2%,佔8.4%;有新產品開發的企業605家,增長3.8%,佔9.5%;有科技研發機構的企業318家,增長11.2%,佔5%,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還不足以確立技術創新的優勢。相反,相對於北京、上海等地,天津市技術創新還存在不小差距。標志著一個地區技術創新水平的R&D經費佔GDP比重,2007年天津市為2.3%,比北京和上海分別低3.3和0.3個百分點。目前天津市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仍以技術引進為主,自主創新為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主要靠外資企業支撐,還沒有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模式。
加快技術創新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中央對濱海新區先進製造基地定位要求的關鍵環節,必須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動,盡快形成天津市工業技術創新的比較優勢。要建立健全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優化企業創新環境;積極搭建重大產品研發平台,推動企業建立技術中心;要建立促進企業開發研製新產品的政策機制,鼓勵企業積極進行專利申請,形成企業產品的技術優勢。與此同時,要不斷加大名牌戰略實施力度,盡快培育一批知名企業,使科技創新、名牌產品發揮出更大的經濟效能。
(四)制度創新優勢
制度創新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其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推動作用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國務院在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通知中明確要求,濱海新區要成為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基地,其目的就在於從制度方面探索推進新區經濟發展的經驗,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提供條件。天津市工業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利用好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實驗機會,以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最終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嘗試,積極加快推進企業體制、科技體制、金融體制、土地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特別要在企業體制創新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把加快企業組織機制創新擺在重要位置,推進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改革,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管理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的現代企業集團,成為製造業發展的領軍企業。二是要充分利用政策優勢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吸引國內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來濱海新區發展創業。三是要特別重視創新中小企業發展機制,積極為中小企業發展搭建資本、技術、信息服務平台,盡快培育出一大批經營管理水平比較好、產品技術含量比較高、市場適應能力比較強的中小企業。
三、深刻認識天津工業發展外部環境發生的新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工業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外開放,得益於三資企業的快速發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基本形成,天津工業發展的一些條件有所改變。
首先從國際市場看,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近年來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而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使得世界經濟增長的格局向多極化轉變,世界貿易不平衡狀況有所改善。而另一方面,由於美元匯率不斷走低,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以及我國勞動力成本的逐步上升,使得我國過去那種「兩頭在外,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經濟增長模式面臨嚴峻的挑戰。近兩年來,廣東等地出現的民工荒、山東青島等地小型韓國企業外逃,部分跨國公司將投資和在中國的生產線轉移到越南等勞動力成本更為低廉的國家和地區等一些現象,都說明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工業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目前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天津工業發展的外向度比較高,加工貿易更是佔有很大比重,近年來全球通脹形勢加劇,包括原油、鐵礦石、銅等主要原材料在內的生產資料價格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食品、食用油等消費價格趨升,面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新變化,天津工業必須加快轉變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發展模式,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繼續積極開拓新興國際市場,努力實現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形成製造業發展新優勢,保持天津工業持續快速增長的好勢頭。
其次從國內情況看,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進入而立之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始之年。中國對外開放已經由改革開放初期的東南沿海,向縱深擴展,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產業結構也開始由東部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向東北、中原、西北和西南等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加快,200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排在前10位的全部是中西部地區。區域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協調。另一方面,投資和消費等內需拉動作用不斷增強,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採取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不斷擴大國內需求,投資需求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消費需求明顯提升。2008是黨的十七大後各級領導班子換屆的第一年,各地區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很高。盡管企業成本有了明顯增加,但投資回報率依然較高,企業的投資意願強。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07年,全國城鎮投資新開工項目231894個,比上年增加27931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86258億元,增長28.7%。在近年來國家採取了很多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後,城鎮居民的消費傾向明顯提高,同時,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農村市場的改善,農村消費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消費需求有望超過投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B. 求助經濟學家:中國各省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各省的支柱產業是什麼?這個問題本身問的也不是很嚴密,因為對有些省來說,甚至是沒有所謂的支柱產業的,有些呢則有多個所謂的支柱產業。沒有絕對,只有相對的。
舉幾個例子:
山西省——煤炭工業
內蒙古——畜牧業、包頭的鋼鐵
雲南——煙草業、旅遊業
天津——航運業、金融亂飢業
江蘇——製造業、旅遊業
浙江——製造業、旅遊業、信息產業、商貿服務業(義務商城)
廣東——電子製造業、信息服務產業
北京——製造業、高科技產業、服務行業、房地產
湖北—嘩凱返—汽車製造業、光設備產業
上海——金融服務業、航運業、房地產、信息產業
新疆——石油、煤炭、種植業(棉花、啤酒花、番茄、甜菜等)
深圳——電子製造業、房地產
大連——軟體產業、旅遊行業
海南——旅遊業、房地產
香港——金融產業、服務產業
陝西——陝北的煤炭、天然氣、石油,關中的旅遊業、農業等
福建——加工製造業、服裝產業
山東——農業、旅遊業(泰山、青島)
河南——農業、重工業(洛陽一拖、洛銅、洛軸等)
……
以上僅供參考,可能有些給的不全。
因為這幾年房孫慶地產對GDP拉動很大,很多地方都大肆買地發展房地產,基本成為拉動增長的支柱產業;
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很多省市遍布低成本的血汗工廠,基本都是低端的製造業為主的。
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C. 天津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由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軟體產業、信息服務業組成的信息產業總規模已高達836億元,從而成為天津市第一支柱產業。
另外還有汽車、化工、冶金、醫葯、新能源及環保五大支柱產業。
D. 什麼是「八大支柱產業」
1、石油化工產業
重點方向:石油化工產業重點向石化產業集群、精細化工材料、化工與精細化工、石油儲備基地等4個方向發展。形成原油、石油煉制、清潔油品、潤滑油產業鏈;有機原料、合成材料產業鏈;特種纖維產業鏈等一批產業鏈。
2、有色冶金產業
重點方向:有色冶金產業重點向鋁冶煉及加工產業、碳素及加工產業、鐵合金及加芹閉碧工產業、鋼及鋼材產業等4個方向發展。形成煤炭開采、發電、電解鋁產業鏈;煉鐵、煉鋼、鋼材、鋼板產業鏈;電解鋁、鋁合金板帶箔材、汽車輪轂產業鏈等一批產業鏈。
3、裝備製造產業
重點方向:裝備製造業重點向風電裝備產業、汽車及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石化裝備集群、自動化信息產業集群、專用設備產業集群等5個方向發展。形成風力電機、塔架、風電葉片、風電零部件生產及成套設備產業鏈;零部件配套、整車研發、生產、工程機械、汽車產業鏈等一批產業鏈。
4、能源和新能源產業
重點方向:重點向生物能源、水電產業、火電及煤綜合利用、熱電聯產、太陽能光伏光熱產業、核電等6個方向發展。形成生物質發電、生物質液體燃料和生物能源生產產業鏈;水電開發、電網建設、熱電聯產、智能電網產業鏈;核能供熱技術推廣、成套設備製造和配套產品生產一體化產業鏈等一批產業鏈。
5、戰略性新興產業
重點方向:重點向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葯產業、新材料產業、航空航天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5個方向發展。形成網路設備、系統集成等信息態凳網路產業鏈;人用疫苗、治療用生物製品產業鏈;航空航天技術研究中心、研發、設計、飛控儀器航空航天產業鏈等一批產業鏈。
6、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
重點方向:重點向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現代物流、現代創意農業、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等5個方向發展。形成玫瑰、百合種植、初加工、深加工產業鏈;休閑、觀光等現代創意農業產業鏈;紅鱒魚、奶牛養殖、初加工、深加工等一批產業鏈。
7、現代服務業
重點方向:重點向嫌舉改造提升商貿服務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新型服務業、面向民生的公用服務業、大眾服務業等6個方向發展。通過加快改造和提升批發業、零售業、餐飲業、賓館業等傳統服務業,改造提升倉儲、配送業等工作重點,形成現代服務業的各個產業鏈。
8、文化旅遊產業
重點方向:重點向打造標志性旅遊節會品牌、黃河文化旅遊、絲路文化、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產業等6個方向發展。通過整合全市旅遊節會資源,打造聞名全國的黃河文化旅遊品牌和沿黃經濟帶;大力發展傳媒、出版、演藝、策劃等文化產業,形成文化旅遊業的各個產業鏈。
E. 京津冀主導產業有哪些
京津冀的主導產業主要有:
1,北京。告亂
第一產業
是指提供生產資料的產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直接以自然物為對象的生產部門。
第二產業
是指加工產業,利用基本的生產資料進行加工並出售。
第三產業
又稱服務業,它是指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第三產業行業廣敬神泛。包括交通運輸業、通訊業、商業、餐飲業、金融保險業、行政、家庭服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
2,天津
產業結構與分布
。天津產業結構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與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
發展壯大八大優勢支柱產業(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襪稿檔、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新能源新材料、輕工紡織、國防科技),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優勢支柱產業為支撐的新型工業體系。
3,河北
產業結構
河北省產業結構主要以鋼鐵、建材、化工、等重化工業為主,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河北省產業結構經歷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轉變過程;
F. 天津是以什麼行業為主
你好
目前天津市主導產業已經形成了第二、三產業「3+2」的5大板塊:以電子信息和現代醫葯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板塊,以石油、化工、冶金等裝置型重化工業為主的臨港工業板塊,以汽車、造船業為主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板塊,以物流、社會服務業、金融、房地產為主的先進服務業板塊,以傳統商貿業為主的傳統服務業板塊。
G. 天津的主導產業是什麼(以什麼為代表)
天津市的主導產業以輕工業為主,簡單來說分為電子信息類產品,(手機,電腦,及其配套)!還有汽車工業,一汽豐田,一汽大眾,長城汽車,然後還有生物醫葯,等等,
H. 天津什麼工業最發達
業
塘沽是中國北方近代工業的發祥地,除了治鹽、化工、造船、石油等工業門類外。以電子工程、生物工程等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迅速崛起。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和國家級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在天津乃至全國的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近代北方化工的搖籃天津鹼廠是1917年范旭東、侯德榜、李燭塵等著名愛國實業家、科學家在塘沽創辦的近代亞洲最早的大型制鹼工廠,生產「紅三角」牌純鹼,1926年獲得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金獎。現在天津鹼廠已發展成電子計算機控制生產的國內最大純鹼生產企業之一。1943年創建的大沽化工廠是全國大型現代化氯鹼生產企業,生產工藝和設備居世界前列。目前,以鹽、鹼為依託,建成化工企業等100多家。
坐落在塘沽的渤海油田是我國最大的海洋石油生產基地,年開採石油能力達2000萬方(2009年)。近年來,渤海油田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勘探、開發、生產等各項工作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預計2010年將實現3000萬方的產量,有望成為繼大慶、勝利之後全國第三大油田。
除制鹽、化工、造船、石油等工業門類外,以電子工程、海洋生物工程等為代表的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正在迅速崛起。
國家級海洋高新開發區塘沽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1992年6月經天津市政府批准成立,起步區面積4.54平方公里。截止2003年底,海洋高新區已建成區達6平方公里;區域累計吸引協議外資額9.69億美元,吸引內資注冊資金41.78億元人民幣;共有1777家企業注冊經營,其中外資企業463家。
今日的塘沽,強化區域發展意識,積極整合地區綜合優勢,著力打造「一個中心、五大基地」。即:「一個中心」是以天津港為依託,構建東北亞國際港口航運中心;「五大基地」是以渤海石油和渤海化工集團為依託,構建我國北方最大的海洋石油與海洋化工基地;以海洋園區為依託,構建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以新港船廠、勤美達公司等企業為依託,構建北方重要的現代修造船和機械製造業基地;以海珍品養殖工廠化設施和現代漁業技術工程中心為依託,構建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海產品繁養與加工基地;以塘沽港城地位和基礎設施為依託,構建濱海新區現代商務、物流與旅遊服務基地。
I. 天津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電子信息: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權威弊歲管理部門,信息產業部在統計和分析時通常採用的詞,電子信息產業具體細分為投資燃頌類產品,消費類產品和元器件產品三個大類。軟體產業:以生產或製造軟體的企業統稱,引用麥肯錫的分類方法,到目前為止,軟體已經經歷了比較完整的5代。信息服務業:是利用計算機和通信網路等現代科學技術對信息進行皮卜鄭生產,收集,處理,加工,存儲,傳輸,檢索和利用,並以信息產品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專門行業的綜合體。新能源新材料:是指新近發展的或正在研發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具有比傳統材料更為優異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