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廈門一般說話是什麼語言
廈門一般說話是廈門話。
地方上使用閩南方言之廈門話,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是一種超地區、超省界的漢語方言。
它主要通行於閩南地區、粵東的潮汕地區和台灣省的部分地區,海南省和廣東的雷州半島一些地區以及浙江、江西、廣西、江蘇和福建的中部及東北部地區,也有講閩南方言的「福佬話」互通。
千餘年來,閩南、潮汕一帶有不少人出洋謀生而相繼向外移居。人語相隨,東南亞諸國有相當一部分華僑和華裔仍然以閩南方言作為他們的交際工具。
(1)廈門社區如何普及閩南話擴展閱讀:
廈門話(廈門腔閩南語)舊稱廈語,閩南語的代表音,屬於閩南語當中的閩台片(泉漳片),與台灣話(台語)有著高度的相似性。
但在口語方面,雖與台灣話同為漳泉腔,在音韻上也有著極高度的對應,但由於分化時間的早晚以及歷史背景的不同,仍有著細部的差異,特別是在詞彙方面較為明顯。
廈門話形成由來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定,廈門被迫開埠成為通商口岸,廈門島和鼓浪嶼迅速發展,吸引泉州、漳州等各地閩南人口流入,口音融合,促使了現代廈門話的形成,近代成為了閩南語的代表音,屬於閩南語當中的漳泉腔,因形成歷史雷同而與台灣話有著高度的相似性。
閩南語傳入廣東、東南亞及海外者稱為福建話,通行范圍包括泉州、廈門、漳州三市及其所轄的縣市和台灣地區、廣東海陸豐地區 共有3千8百多萬人說閩南話。
此外,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香港以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閩南籍華僑、華裔也有說閩南話的,雖然各地的閩南話有一些腔調差異,但是基本上能彼此通話無阻。
⑵ 廈門全境的閩南話……
你說的沒錯,從外地來廈門生活一段時間後,對廈門方言的口音感覺和你說的一樣,確實如此,集美、同安、翔安這三地的閩南話是一個口音,海滄的閩南話和島內的很接近。
可是,如果是廈門本地人,一般是能夠分辨出這幾個地方的口音,其實真正的閩南話應該是集美、同安、翔安這三地的口音,因為廈門以前屬於同安管轄,解放後才改變的,廈門島內正宗的廈門人很少,多數是福建省內的移民,如惠安、南安、晉江、安溪、莆田、仙游、福州等等。
現在的廈門人口成分更加復雜了,江西、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東北來的也很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精英聚集廈門,很多人已經融入廈門,學了廈門話,以後的口音就很難分辨了。
⑶ 閩南話是怎麼來的
閩南話
閩南話閩南話又稱河洛話或台語,閩南話使用人數大約6000萬左右,閩南話主要分布於福建南部的廈門、泉州、漳州、三明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龍岩、漳平等市縣,以及台灣大部分地區,使用人口近3000萬人。
閩南話-語種簡述 閩南話當今的閩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閩越土著人群)與歷代多次北方漢人南遷入閩,特別是唐、宋兩朝時期北方人入閩的基礎上,由八閩遠古語音與歷代外來語言進行交流、結合而逐漸形成的方言。
閩南語保留了相當成分的中國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語言的語音、詞彙,被海內外語言學者稱為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閩南語的發展,對保護、弘揚中國古代語言遺產,研究中國其他語種以及古代閩越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有著積極的作用。
閩南話-發音特點
閩南話閩南語的發音主要特點有:
1、多數古濁可平聲字,今讀音時不吐氣;
2、念知、登等,有時保留破裂音,成[t]、[�0�2];
3、無輕唇音[v]、[f];
4、有韻尾[-m]、[-p]、[-t]、[-k];5、聲調七類,以上為主,與古代聲調系統不盡相當。
此外,在閩南語中,文、白語言區別較大。白讀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較久遠的源頭,據研究,它是秦漢及其以前中原漢人南遷所帶來的漢語與當地閩越土著(少數民族)的語言相結合就開始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語音體系;文讀音則是本地方言與本民族權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語、近代的官話、現代的漢語、詞彙、語法等方面向權威的共同語靠攏的表現) .
閩南話-語種分類
閩南話又稱河洛話,有兩個版本的說法:
一:河洛話原本是商朝時的官話,商傳至紂王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滅,留在河洛一 閩南話帶的商民 上階層者被迫遷至洛邑當奴工,營建新都成周,下階層者被分配至衛、魯、齊國當農奴,在東方尚存的幾支頑強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工商業,而居東南沿海者則形成越族後裔,河洛語之口音即源於商代 讀書音源自古代漢語,故河洛語應稱為「商漢語」或「古漢語」此種語言乃最具漢人本色之語言。
二:閩南語的發源地是在黃河、洛水流域,俗稱「河洛話」,這是因為西晉時中原一帶的林姓、黃姓、陳、鄭、詹、丘、何、胡八大姓為避戰亂南下,在無名江邊定居,並把這條江定名為「晉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晉朝人。這樣也把河洛話帶到福建,並演變為閩北、閩中和閩南三種方言語系。在閩南人移民台灣後,把閩南話帶到台灣。令人預想不到的是,原先說河洛話的地方早已不說河洛話了
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它分為五個次方言:
廈門話區:廈門、金門、同安。
泉州話區:泉州、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個縣市。
漳州話區:漳州、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十個縣市。
龍岩話區:龍岩市、漳平縣。
大田話區:大田縣、尤溪縣的一部份。
閩南話-使用區域
使用閩南語的區域,主要以福建閩南地區的廈門、漳州、泉州等閩南區域以及閩西龍岩地區為主。另外,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台灣,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通行著近乎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其中,通行有於台 閩南話中、台北的閩南語,稍偏於泉州腔;流行於台南、高雄的閩南語,則稍偏於漳州腔。除了台灣省以外,廣東省的潮汕、雷州半島、海南島等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的新加坡、菲律賓、馬來、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等地區也使用的語言也屬於閩南方言。
按照閩南語發音內部特點,在福建境內,分五個次方言區域,分廈門話區:主要分布在廈門、金門、同安等地區;泉州話區:主要分布在泉州、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漳州話區:主要分布於漳州、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龍岩話區:主要分布在龍岩市、上杭、長汀、漳平縣等地;大田話區:大田縣、尤溪縣等。
閩南話分布地區:福建南部的廈門、泉州、漳州、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龍岩、漳平等市縣,以及台灣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桃園、苗栗、基隆、南投、屏東、彰化、花蓮、嘉義、宜蘭、雲林、台東、新竹、澎湖等絕大部分的地區。使用人口近3000萬人。廣東省東部的汕頭、潮州、澄海、潮安、饒平、南澳、普寧、惠來、潮陽、揭陽、揭東、揭西、陸河、汕尾、陸豐、海豐等市縣。使用人口約1000多萬人。 廣東南部雷州半島的湛江、海康、徐聞、遂溪、廉江、茂名、吳川、電白等縣市,使用人口400多萬。海南省的海口、瓊山、文昌、屯昌、瓊海、定安、萬寧、澄邁、昌江、東方、樂東、陸水、白沙、崖縣、保寧、瓊中、臨高、儋縣等市縣,使用人口400多萬。浙江的溫州、蒼南、平陽、泰順、洞頭等縣市,約有140萬人說閩南話。江西的廣饒、廣豐、玉山等市縣約有40萬人說閩 閩南話南話。廣西的柳州、平南、平樂、陸川等市縣,近30萬人說閩南話。香港、澳門地區約幾十萬。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泰國、越南等國的華僑、華裔,使用人口至少有1000萬人。
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台灣,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近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據初步調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閩南人移居台灣據說開始於元代,大規模遷移是在17世紀中葉,大量閩南人隨鄭成功渡海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回台灣。300多年來,閩南人和其它地區東渡的漢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開發祖國的這個寶島,在共同的生活和斗爭中,閩南方言始終作為主要交際工具,保留在台灣人民的口中。特別是今天,大陸與台灣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灣的父老兄弟不斷到大陸尋根、探親、訪友,閩南話顯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灣省以外,廣東省的潮汕、雷州半島、海南島、江蘇、浙江的溫州、台州等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胞也使用閩南方言,據初步統計,海內外操這種方言的人將近6000萬人。
閩南話-來源歷史
漢朝以前,閩南地區為古越族原住民,到了中原漢族第一次大災難--晉代永嘉二年(308年)的「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中原仕族衣冠南渡,林姓、陳姓、黃、鄭、詹、邱、何、胡八姓率先入閩,帶來了中原的黃河、洛水流域當時的漢語(河洛話由此而來),形成了閩南方言的基礎,反映著隋唐以前漢語的特點。隨後的侯景之亂,669年固始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的隋唐漢語,固始王氏入閩建立閩國都不斷滲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現在的閩南話。以上入閩源流在各個福建大姓如陳氏,林氏,黃氏等的家譜都有詳細的記載。閩南方言保留下來的古漢語較多,因此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閩南方言歷來為國內外語言學家所重視。 這對漢語古音的構擬,古籍的訓釋,漢語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閩南話-發展歷程
閩南語在台灣的傳播與河洛話的形成
北宋時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繼設立了掌管外貿的市舶司,使泉州發展成當時國際上的著名商港,對外海線交通十分方便。在這以後,閩南地區便有不少人民,因為政治、經濟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台灣),也因此帶去了他們的母語 --- 閩南語。明末時,閩南發生大旱,鄭芝龍曾招數千人到台灣墾殖,他們大多數便在台灣定居,而且還跟台灣原住 閩南話民(大多為平埔族)通商、甚至通婚,而促進了漢人與台灣各原住民族在血緣以及語言上的融合。
從16世紀起,西歐各國開始進行各種殖民海外的計劃。西元1624年起,荷蘭、西班牙先後佔領南、北台灣,尤其荷蘭人統治台灣將近40年,實施王田制,召募閩南人前開墾台灣。來台漢人多出身漳州和泉州,在長期與平埔族雜處和荷蘭人的統治下,隨移民所帶來的閩南語也滲入了一些新的語言因素。明末鄭成功抗清失敗後,便率大軍攻佔台灣,趕走荷蘭人。鄭家出身泉州,鄭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 --- 陳永華,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帶來的軍民也大多數是泉州人。因此,此時台灣的閩南語,是以泉州音佔大多數的。
1683年,施琅征台,鄭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統治台灣。隔年,清廷為防鄭氏遺民,頒布渡台禁令,設下嚴格條件限制人民渡台,其中以粵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較晚來台灣,台灣的開發幾乎都由閩南人領先,而台灣的語言亦以閩南語為絕對優勢。雍干之世,禁令漸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變,欽差大臣沈 閩南話葆禎來台辦理防務,以「開山撫番」為名,招徠墾野,因而解除了長達近200年的渡台禁令。在清廷統治台灣的200餘年間 ,閩人來台人數激增,移民的語言隨其足跡而傳播到台灣各地。日後由於交通開始便利,人口四處流動,結果漳泉兩語混淆,全台除了宜蘭、鹿港等少數地區保存其較純正的口音以外,其他各地都普遍通用一種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新的閩南語,語言學家洪惟仁(1987年,1-2)將其稱之為「漳泉濫」(彰泉混合的意思)。
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戰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在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教育方面推行「國語」(日本語)政策,日本語在政治上占盡優勢,在民間使用的台語難免受其影響,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可以從現在的河洛話中找到日語影響的痕跡。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戰後國共發生內戰,國民黨政府戰敗,帶著大批軍隊和難民「轉進」台灣,這是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動,再加上日後推行的「國語」(這次是北京語)運動,在其影響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語料。
閩南話-閩南簡介
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理上可以說,泉州、廈門、漳州、莆田、龍岩五個地區均屬閩南,但我們通常所 閩南話說的"閩南"這個說法,具有特定的涵義,並不包含莆田,龍岩,其主要是依據語言,文化,風俗上來劃分的,莆田說的是莆田話略區別於閩南話,而龍岩說的是客家話.兩地均不屬閩南語系. 因此狹義上所指的閩南僅指--泉州--廈門--漳州--三個地區. 但由於閩南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其影響實為深遠,其他受影響之地也通行閩南語,也是有著一致的文化認同,因此他們也同屬閩南根源.我們即可稱其為泛閩南.以下介紹通行閩南語的形成及今通行之地:
閩南語,乃是閩語的一支。中國漢朝末年的三國時代,中原發生戰亂,難民開始進入福建, 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語言發生變化,而逐漸形成了最初期的閩語。然而,漢人大規模入閩,則是始於「永嘉之禍」,由於晉室南遷,大批北方漢人入閩,而帶來了3世紀時北方的口語音,亦即所謂「十五音系統」,而「泉州語」亦於此時漸漸形成。
唐代時,陳政、陳元光父子帶兵入閩平亂,進而屯墾漳州,帶來了7世紀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紀時,王潮兄弟又帶軍隊入閩平黃巢之亂,也帶入了當時的中古音。從以上的兩批移民,所帶來的北方口語,經過一番演變就形成了所謂的「漳州語」的基礎。
閩南話-語種漫談
閩南話是什麼語言呢?有人說是「福佬話」也有人說是「貉獠話」遠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黃河、洛水一帶的中 原漢民族為了躲避戰亂,輾轉到河南光州,漢民族的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後再遷至閩南,最後跨越海峽,到了台灣。閩南、台灣等地傳承此一文化的語言,正是我們現在習稱的「閩南話」,在祖國傳統文化的歷
閩南話
史長河中,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於我們的先祖在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兩漢時代的古漢音,也就是中原標准音,如今讓我們受用不盡的閩南話經典不是別的,下是《三字經》、《千字文》、《大學》、《中庸》、《論語》、《詩經》、《尚書》、《禮記》以及唐詩等民族智能的結晶,其中的《論語》,蘊含著極豐富的人生哲理。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用來翻譯佛經的語言,正是唐初年「切韻」系統的中原漢語,而閩南話所用的「河洛話文音」正是唐朝中原漢語的「母語」。後來佛經由日本留學生用片假名記音傳到日本而沒用至今,今天日本人誦讀佛經,呤唱詩詞時,與閩南人用閩南話漢音誦讀佛經,呤唱詩詞在發音上幾乎是一樣的,這足以說明為什麼許多佛經中音譯或意譯使用普通話無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閩南話卻好理解;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法師常常感嘆,閩南話漢音之失傳對誦讀佛經的人是極大的損失。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閩南話已經成為地球60種主要語言的代表之一,它還被錄制在美國1997年發射的「放行者」號宇宙飛船的鍍金唱片上,到廣漠無垠的星河中尋覓知音了。把閩南話作為漢語的參照系語言研究專家、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李如龍教授介紹,閩南話里包含著許多古漢語的成分,不管是語音、詞彙還是語法。這方面,有關專家作了比較充分的比較。學習古漢語,掌握福建方言尤其是閩南話的口音,比懂得其他地區的方言更有優勢。比如「鼎」,古漢語中通常是指鐵鍋,閩南話的發音與古漢語的發音、詞義是一致的。但其他地方的人理解起來就沒有閩南人這么方便。李教授說,從古漢語演變、進化而來的現代工業漢語,與閩南話也有深刻的關系,如果能抓住閩南話的特點與現代漢語作比較,可以加速對現代漢語的理解和掌握。早期的語文教學,通常是從正音入手,然後從普通話聯系方言的角度理解字義、詞義。現在這種方法被淡忘甚至拋棄了。很多人以為方言會干擾漢語的學習,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比如你不懂或不講閩南話,但你的普通話也未必就很標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在現行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老師善於進行方言與漢語之間的對比教學,拒絕了方言輔助教學的功能和作用。李教授說,燦爛的中華文化是漢語為表達主體的,但同時也包含著以不同方言表示的地域優秀文化特徵。他認為,掌握閩南話不僅可以為漢語學習提供一個很好的參照系,更重要的是有助於了解和理解閩南文化
閩南話
李如龍,全國著名的漢語方言研究專家,曾經參與創建廈門大學方言研究室,會說五六種地方方言。他認為:閩南話最早形成於泉州,然後一直向南流傳到漳州、廈門、潮州,雷州、海南,然後又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說閩南話的總人數達到7000多萬人,成為保留古漢語最多的強勢方言。閩南話無疑是溝通海峽兩岸和東南亞華人的一種無形而不朽的橋梁。這是22日下午李如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的。在訪談時,他還就廈門的閩南話和台灣閩南話的關系、如何學習閩南話,如何推廣閩南文化提出了不少獨到的見解。閩南話:保留古漢語最多的強勢方言。
記者:作為方言研究的專家,您能介紹一下閩南話的形成過程和影響范圍嗎?
李如龍:閩南話形成於唐代,是東南部最早的漢語方言之一。吳語應該是形成最早的方言,由於離長江近,受官話的影響大,地方色彩有所淡化。閩南人偏居東南,與中原的交流少,閩南話反而成為保留最多古代漢語成分的方言,引起國內外研究者的極大興趣。閩南話的形成是多來源多層次的,既有百越族的「語言底層」,也有古吳楚移民的語言,加上古中原的語言,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方言系統。閩南話最早形成於泉州,然後一直向南流傳到漳州、廈門、潮州,雷州和海南,然後又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說閩南話的總人數達到7000多萬人,成為保留古漢語最多的強勢方言。
閩南話是一種有向心力的方言,不同地方的閩南話大多都能交流,另外,閩南話還有一種「崇正意識」,就是以漢語的正統自居,保留了許多古音古詞。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行」,閩南話就是古代的意思;閩南話把「吃」稱為「食」;「鍋」稱為「鼎」;「人」稱為「儂」,都是很古的說法。會說閩南話對學習古漢語很有幫助啊。由於閩南話穩定、保守,注意語言的源流,所以對故土中原文化有濃厚的感情。不同時代說閩南話的人對全國流行的共同語都很尊重。唐宋時科舉取士,考試時作詩押韻,用的是《廣韻》,其中的反切法被閩南話吸收。形成了閩南話特有的「文白讀」,即讀書時按官話來讀,註解時用閩南話,文白兩大傳統並存,這在全國方言中是保持得最完整最牢固的。羅常培來廈大期間,寫了一本《廈門音系》,稱贊道,文白讀並存是閩南話的根本特徵,在全國方言中屬於少有的。閩南話對官話持兼容並蓄的態度。清朝雍正五年,曾下詔書,鑒於閩粵兩省進京士子,官話不準,下令兩省設立正音書院。這一詔令在廣東沒有得到重視,福建執行起來非常認真,設立了不少正音書院,編寫了不少正音課本。
讀書識字用正音,說話時用閩南話,我把這個現象稱為「啟蒙教育中的雙語教育」。我認為這一做法值得在今天推廣。它的好處表現在:一是使得方言與共同語並存的傳統得以「傳宗接代」,不使方言斷絕;二是使小孩從爹媽那裡學來的方言知識得到發掘和利用,由「習得」變「獲得」,這樣方言就變活了;三是建立在方言系統上的地域文化得到保存和發揚。 廈門和台灣的閩南話溝通無距離
記者:台灣的閩南話有什麼特點?
李如龍:台灣的閩南話和廈門的閩南話最相像。廈門的閩南話是漳泉兩腔的混合體,台灣的閩南話也是「漳泉濫」,廈門的閩南話和台灣的閩南話溝通起來沒有什麼障礙,與詔安和龍岩的閩南話溝通起來反而費勁,就是語言的來源不同所致。我去過台灣,我們家族是李光前二房分出來的,台灣嘉義縣元長鄉則是從李氏家族的長房分出去的,我和那裡的鄉親用閩南話交流,毫無困難,他們真的是「鄉音無改」啊!閩南話真是很有生命力的語言,台灣曾經被日本統治50年,國民黨也統治了50年,當政者都要求公共場合禁止說閩南話,大家只在家裡和小范圍內偷偷地說,就是這樣,仍然「鄉音無改」,很神奇啊。所以,我說閩南話是溝通海峽兩岸甚至東南亞華人的一座無形而不朽的橋梁。
台灣當局現在有點反其道而行,提倡用「閩南話」當「國語」,這就像魯迅所批評過的「一個人站在地球上,卻想揪起自己的頭發離開地球」一樣,不必說台灣還有幾百萬不說閩南話的人,真要把普通話取消,那好,你把所有的中文報紙都停辦,不準大家說普通話,這行得通嗎?這只是居心不良者的政治炒作,是發泄情緒的一種做法,容易導致族群之間的分離。台灣的「國語」和閩南話完全可以並行不悖的。
例如:她=伊
我=阮
什麼=xiuan2 mi4
沒=mo2
抓=掠lia2
是=西
紅=ang2
綠=lie2
吃=夾
電腦=電勒
豬=die1
湖=哦......
(不管用中文或者拼音都沒辦法表達清楚,除非有另外一套標音方法
本文來之互聯網
</b>
⑷ 我想學閩南話,怎樣能學會日常交流
其實要學好一門語言,首先要有興趣,這是動力,最好持之以恆。
其次要有一點天分,雖然可以將勤補絀,但是靈感使你事半功倍。
再次就是學習的不二法門:勤奮勤奮再勤奮,多聽多看多說多寫。
單單放假去一次福建廈門可能收獲不豐,因為廈門也是一個人口流動大的城市,很多四面八方來的人,不一定每人都說閩南話,而且閩南有幾種口音,要學好並不容易。
如果你會說粵語學起來會相對容易,粵語從發音規則和語法和閩南語較為接近,所以平時多聽的閩南歌,多看一些閩南節目或劇集,記錄下不懂的問題,上一些論壇請教。或者結識一些熱心的閩南朋友為你解答,並且多講說話交流,培養好一個語言環境就可以學好閩南語的。
你也可以在網路給我留言,我也很高興為你解答。
⑸ 怎麼樣才能學會閩南話
反正多聽多學。我就是本地人,覺得閩南語不能一個字一個字的學習,因為有些字結合語境說的,並不都一樣。說話的順序其實跟普通話是很接近的。
轉載別人的話,作為一名閩南人,閩南語跟普通話很像,也像文言文,許多的倒裝,名詞做動詞……有很多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如果身邊有閩南人或台灣人的話,閩南語是最快學的,如果沒有的話,建議去看台劇,推薦《夜市人生》《愛》《娘家》等民視的台劇,對於閩南俚語,俗語,諺語都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閩南語主要分布在泉州,廈門,漳州,台灣這一帶,不同地區,說話腔調和語言習慣也是有所區別。
⑹ 全廈門(廈門所有地方)都有人說閩南話嗎
全廈門(廈門所有地方)都有人說閩南話,這是肯定的,至少沒發現有純外地人(不會說閩南話的)居住的小區。
⑺ 怎樣學會說閩南話啊
找個閩南 男朋友吧就學到了啊
⑻ 廈門人進來,我想去廈門學閩南話
首先謝謝你喜歡閩南語喜歡廈門!
廈門雖然是個小島!島外也有幾個區包括在內,如同安,翔安,海滄,集美,而島內呢雖然外來打工者很多,不過當你真的深處在廈門,大街小巷還是都可以聽到閩南語!
而並非如您朋友所說的。
舉個地方吧..如湖裡區殿前那邊還有思明區前埔那雖然住著大多的外來打工者!不過提供住處將房子租給外來打工者的正是廈門人,而且都是說閩南話!還有。。公交車!廈門公交車司機大部分都是本地的!也就是說都是說閩南語的!
其實一些菜市場 或是公園里的阿公阿嬤們所說的!大多都能說閩南語!
你想學的話..其實有個廈門朋友就可以教你了!或是一些補習班!不過..耳濡目染吧!當你在那生活久了肯定就懂了些!!
還有閩南語不一定只有廈門有說..漳州,泉州的閩南語這三地都差不多!
最後希望你能學到你喜歡的閩南語!呵呵
⑼ 去廈門旅遊聽不懂閩南話該怎麼辦
聽不懂怕啥,出了國不會英語都能活的好好的,在國內還怕啥啊。而且廈門多麼文明的城市的,大家都會講普通話的。即便是當地的老人家,也多多少少會說幾句,都能夠交流的。
如果是擔心不會閩南語,在景點會被當地人欺負,那就更不必擔心了,現在大家都是提倡peace and love。
如果想要跟當地人拉近關系和距離,那可以上網學習幾句簡單的,比如問好、謝謝、再見、多少錢等等。就跟我們出國之前,惡補英語是一個概念。
所以,沒必要為這個操心,放輕松,開心享受假期,廈門的鼓浪嶼真的超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