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島如何形成
擴展閱讀
海口和廣州哪裡濕度大 2025-05-09 23:50:48
深圳寄北京多久能到 2025-05-09 23:35:07

廈門島如何形成

發布時間: 2022-08-20 18:35:09

『壹』 廈門市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廈門市,在福建省南部,與漳州、泉州相連,地處閩南金三角中部。

廈門市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整個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海峽性的天然良港,有史以來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廈門港擁有多個港區和生產性泊位,已躋身國內大型一類港、世界集裝箱大港15強之列。

廈門地形以濱海平原、台地和丘陵為主。廈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勢地貌構成類型多樣,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灘塗等。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於同安與安溪交界處的雲頂山海拔1175.2米,為全市最高的山峰。從西北往東南,依次分布著高丘、低丘、階地、海積平原和灘塗,南面是廈門島和鼓浪嶼。雲頂山為廈門市最高峰,雲頂岩為廈門島最高峰,日光岩為鼓浪嶼最高峰。

廈門海域包括廈門港、外港區、馬鑾灣、同安灣、九龍江河口區和東側水道。廈門港外有大金門、小金門、大擔、小擔等島嶼橫列,內有廈門島、鼓浪嶼等島嶼屏障,是天然的避風良港,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線約43公里,適宜建港的深水岸線約27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廈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一般3~4級,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風的影響,且多集中在7~9月份。

『貳』 廈門島內—地貌是怎樣形成的

廈門電子地圖 http://www.everywhere.com.cn/Map/

『叄』 廈門島的建制沿革

自古以來,廈門就是我國東南沿海的海防要地,原屬同安縣。元、明時期為防倭寇侵擾,在此設立防哨。
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泉州、廈門、漳州、莆田四市地,縣治在今泉州市南安豐州鎮。後晉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場為同安縣,屬泉州府。
五代十國閩國龍啟元年,933年正式置縣。詳見廈門歷史沿革相關文章。
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並吞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5 年)在同安縣綏德鄉嘉禾里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清代開始,隸屬福建興泉永道。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 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台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 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4月28日,思明縣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福建軍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大田縣)。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 ,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旋改廈門特別市。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隨之撤銷,廈門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廈門島淪陷,同安縣仍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28年(1939年)區駐地遷駐永春縣,民國35年,1946年區駐地遷駐晉江縣。1945年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恢復廈門市政府建制,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 民國32年開始,1943年國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區建鄉設保,進行鄉鎮並編。1949年9月隸屬於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廈門。1950年7月,同安縣改屬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同安縣,後改名為晉江專區。
1958年10月,同安縣從晉江專區劃出改隸於廈門,1970年8月,再劃歸晉江地區,1973年9月,歸隸廈門市至今 。
解放廈門島
1949年9月26日,兵團在泉州召開作戰會議,確定同時攻取廈門、金門的作戰方案。10月4日,兵團下達作戰預令:以31軍3個師、29軍2個師,共5個師進攻廈門;以28軍1個加強師並指揮29軍2個團,共2個師進攻金門。各部立即進至南安、同安、石碼等沿海一帶,開始進行渡海作戰准備。各軍在中共廈門地下工委、中共廈門大學地下組織和龍溪、晉江兩地區許多中學的協助下,於石碼、同安、南安、晉江沿海一帶徵集了木船630餘條、船工1600餘人,並製作了大量簡便救生漂浮器材。廣大指戰員冒著國民黨軍飛機、火炮的襲擊,不顧暈船嘔吐,夜以繼日苦練戰術技術,很快掌握了渡海作戰的基本要領。為了掌握敵情,各部組織了隔海觀察,有的部隊還實施越海偵察。
1949年10月12日夜,92師偵察隊副班長胡維志、戰士張文升隨同本隊副隊長駕船到廈門神山、寨上一帶偵察。當胡、張摸清了幾個主要登陸地段的地形和敵情,趕回會合點時,因超過約定時間,船已返航。他們頑強地與風浪搏鬥了近7個小時,泅渡4000餘米,帶回了重要情報。31軍頒發嘉獎令,授予胡維志、張文升以「越海偵察英雄」稱號。此外,中共廈門地下工委和人民群眾也提供了廈門守軍的詳細情報,為戰斗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據。
1949年10月9日夜,28軍84師251團2營和29軍87師259團發起攻佔金門北面大嶝島的戰斗,至10日晚,全殲守軍,奪占該島。11日夜,251團乘勝攻佔小嶝島。15日,28軍82師245團攻佔角嶼島。
1949年10月11日,第三野戰軍電復10兵團:為防敵逃跑,最好同時攻打廈門、金門,但從敵我雙方實際情況考慮,以5個師攻打廈門有把握,同時以2個師攻打金門是否有把握?如條件成熟可以同時發起進攻。否則以一部兵力箝制金門,首先攻打廈門,比較穩妥。究竟怎麼打,由你們依實際情況自行決定。10兵團根據這一指示,和28軍進攻金門的船隻不足的情況,遂決定改變方案,先取廈門,後取金門,並定於10月15日發起解放廈門的戰斗。
廈門島的西、南、北三面被大陸環抱,東與金門隔海相望。西岸、北岸距大陸較近,大部岸灘尚可登陸,近岸為起伏不大的丘陵,便於發展進攻;東岸、南岸灘窄水深,雖便於登陸,但受金門炮火控制,而且東南沿岸多山,不便於搶占登陸場;與廈門市區一水之隔的鼓浪嶼,島小岸陡,易守難攻,是廈門西南的屏障。國民黨軍以北半島為防禦重點,將齊裝滿員的74師配置在西北部的東渡至鍾宅一帶;181師布防於東北部的坂美至何厝一線;以29師和要塞守備總隊防守鼓浪嶼和廈門市區;以166師和68軍殘部位於東南部之石胃頭、胡里地區。島的沿岸築在以永備工事為骨乾的,與野戰工事和障礙物相結合的防禦陣地,並有大口徑火炮、坦克和海空軍火力支援,構成了環形立體防禦體系。為給退守廈門的國民黨軍打氣,蔣介石於1949年10月8日率國民黨軍政要員多人抵廈門巡視,湯恩伯等人吹噓廈門防禦「固若金湯」。

『肆』 廈門鼓浪嶼旅遊地是如何形成的

由於歷史原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匯集、保留,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小島還是音樂的沃土,人才輩出,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音樂之鄉」。島上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無車馬喧囂,有鳥語花香,素有「海上花園」之譽。主要觀光景點有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毓園、環島路、鼓浪石、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濱浴場等,融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福建「十佳」風景區之首,全國35個著名景點之一。隨著廈門經濟特區的騰飛,鼓浪嶼各種旅遊配套服務設施日臻完善,成為觀光、度假、旅遊、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海島風景文化旅遊區。2007年5月8日,廈門市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伍』 廈門島從歷史來看以前是沒人居住的,是地震原因嗎

究竟什麼時候,島上有人類的存在呢?1931年,廈門
大學林惠祥教授在廈門港蜂巢山發現一件長方形薄邊石錛,
第三年,他又在廈門港東邊社發現第二件類似石錛。這兩
件石錛,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採集食物和狩獵的工具。1952
年,林惠祥又在廈大發現三件表面印有「V」 字紋和雲紋
的印紋陶片,其中一件的耳柄上,還可以看到指紋痕跡,
這是手工制陶留下來的。1953~1955年,其他地方還發現
多件石器、陶片。1980年11月,在湖裡區象嶼海濱,發現
一件石制箭頭,長6?2公分,磨得非常精緻,經鑒定,是
新石器時代後期的遺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當時的人們
以此來狩獵。這些實物證明,大約二、三千年前,廈門島
及其周圍是我國南方族群祖先——閩越族人活動比較早的
地方。
閩越族人的體質和風俗習慣,和漢族不同,他們身材
較矮,面短,須發少,鼻形廣,眼睛圓大,有雙重眼瞼,
且「斷發紋嶴」。習慣於水上生活,善於在海上作戰。閩
越人用勤勞的雙手,為開發廈門立下第一功。
不過,有文獻可查考的廈門歷史,卻是從唐朝開始,
南普陀的一副對聯反映了這一事實。

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
普光被廈島,對太武以增輝。

這說明,南普陀寺和泉州元寺一樣,都是在唐朝建立的。
根據史料記載,唐朝有二姓名士率其家族來到廈門定
居並大力開發建設。薛姓住在洪濟山的西北,陳姓住在南
面金榜山下,時有「南陳北薛」之稱。北薛指薛令之,字
珍君,原來住在福建長溪,也就是現在的福安。他在唐朝
神龍二年(公元 706年)中進士,是第一位以詩文登第的福
建人。開元年間,薛令之遷升為右補闕兼太子侍讀,與賀
知章一起教授東宮太子讀書,當了太子李亨的師傅。薛令
之抱怨待遇太低,一天信手揮筆在牆壁上寫道:

朝旭上團團,照見先生盤;
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

唐玄宗看到詩後,非常不高興,也拿筆在壁上題詩:

啄木嘴距長,鳳凰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

薛令之看到,知道自己得罪了皇帝,有言曰:伴君如伴虎,
說不定哪天無事生非,怪罪下來,豈不一命嗚呼。於是他
就借口生病,辭去了官職,和侄子薛芳杜一起返回福建,
並從長溪移居鷺島(廈門島),過著清閑自在的生活。他的
後裔在此繁衍,人數眾多,成為一大姓,薛家住的地方有
座山,叫「薛嶺」,嶺的濱海一帶就叫「薛浦」。薛令之
死後,葬在島上下張村。
「南陳」的陳姓也差不多唐開元時在廈門島定居繁衍,
據史料記載,唐京兆萬年縣人陳邑,任太傅時得罪了當時
的奸相李林甫,開元二十四年被貶謫到福建漳泉一帶,他
的後裔有的就遷到廈門島來。廈門島上保留的三座唐朝陳
氏古墓就是明證。在烏石浦,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唐
著作郎陳儔墓」。陳儔是陳邑的孫子。禾山鎮的一棵大榕
樹下,豎著兩塊石碑,分別刻「大唐賜進士出身陳公封塋」
、「唐上柱國陳公塋」,這座墓是陳儔曾孫陳喜的。西林
觀音山還有一座唐墓,碑上刻「唐場老陳先生塋」,它是
陳黯的墓。陳黯是唐代會昌至成通年間居住在廈門島的名
士,字希儒,名昌晦,是陳喜的曾孫,10歲會寫詩,13歲
便帶著詩作晉見清源(泉州)牧。清源牧見他滿臉麻花,便
打掃趣他「薄才而花貌」,並要他以此為題寫一首詩,陳
黯不愧才華出眾,應聲成詩道:

玳瑁應難比,斑犀定不如;
天嫌未端整,滿臉為裝花。

陳黯雖然年少富有才名,在閩南一帶頗有影響,但是屢次
應試都落第,因此自稱「場老」,意思是在考場上屢進屢
出,已是老先生了。後來他隱居在金榜山,讀書垂釣,置
功名利祿於九霄雲外。金榜山也就因他而別名「場老山」;
他垂釣的地方叫「金榜釣磯」。陳黯著作有《裨政書》,
宋代朱熹在同安任職期間,為其編次並寫詩憑吊陳黯,有

陳場老子讀書處,金榜山前石室中;
人去石存猶昨日,鶯啼花落幾春風

之句。
這些名士帶領他們家族定居廈門島,成為廈門的先期
居民,他們披荊斬棘,勤勞開墾,邊耕邊讀。
根據歷次地方誌書記載,距今約1000年的宋朝太平興
國年間,禾山一帶出產一種水稻良種,「一莖數穗」,人
們感到非常驚奇,於是鷺島又被稱為「嘉禾嶼」——五穀
豐登的島嶼。但1974年泉州出土的《唐許氏故陳夫人墓誌》,
唐大中十一年 9公元 857年)廈門已稱為「嘉禾里」,可
見「嘉禾」之名非始於宋而是始於唐朝。到了宋代「嘉禾
里」歸同安縣管轄,從宋代開始,廈門的發展速度加快,
人口增多,南宋王象之曾在《輿地紀勝》中記載嘉禾嶼的
居民有千餘家,按一家五口的普通概率計算,也有五六千
人。人口的增加勢必使村落數目增加,當時村落就有曾厝
銨、塔頭、東沃(頂活仔)、蓮坂、毫灶(文灶)、吳倉
(梧村)、烏石浦、埭頭、呂厝、店前(殿前)、鍾宅、
竹坑(湖裡)、高崎、上店(祥店)、坂上、寨上等;其餘
還有福山社、懷德社、附寨社、鳳前後社。從宋朝開始,
廈門島交通也逐漸發達,五通、東渡、土地公祖附近(開
元路)都建有碼頭。五通的古碼頭遺址,至今猶存。民間
還流傳著「聖跡」、「聖泉」、「金帶水」等傳說,記述
南宋末年張世傑、陸秀夫帶著南宋末帝趙 、趙〓逃難,
經廈門的故事。廈門在宋代文化上也繼承了唐以來的風氣,
僅考中進士的,就有林裴、陳敦仁、薛舜俞、薛舜庸、薛
夢純和杜盂肅等人。其中薛舜俞、薛舜庸是同胞兄弟,夢
純是舜庸的兒子,一門三進士,傳為美談。朱熹來到廈門,
聽到這個故事,在金榜山陳黯讀書處,寫下「應喜斯文今
不泯」,以抒文風不衰之慨。

『陸』 廈門島的介紹

廈門島,外文名:Amoy,台羅:E mng,別名鷺島或廈港,原名嘉禾嶼,明朝依據廈門城命名廈門島,隸屬泉州府,1933年設市。因填海造地使面積從最初的110.80平方公里,擴展到158平方公里,現島上僅有的兩個最大的內海灣分別是五緣灣和篔簹港(因圍海造地現稱篔簹湖)。廈門島是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島上有廈門較早的商業和政治中心,轄區湖裡、思明是廈門市六區中唯獨沒有連接大陸的市轄區。廈門島與海滄半島之間的海域稱為廈門西港,是進出廈門的貿易船隻停泊的最早港口。島上最高的山峰是雲頂岩,海拔339.6米。由於區劃原因最早的廈門僅指廈門島,而廣義上的廈門地區,今已包括海滄、杏林、集美、同安、翔安、大嶝島等島嶼。廈門島的西南部有多條繁華大街,如鷺江道、廈禾路、廈門中山路等,由於周邊土地稀缺,所以周邊道路不少是劈山穿洞和填海造地建成的。島上東北部有著名的環島路、五緣灣,這里是廈門主要的旅遊區之一和高級居住區。廈門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萬噸級船舶不受潮汐影響可自由進出廈門港,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

『柒』 廈門是個島嗎 廈門是不是個島

1、廈門不是個島。

2、廈門由廈門半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嶝島、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島嶼是指四面環水並在高潮時高於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而且能維持人類居住或者本身的經濟生活。廈門有與內地接壤地區,並不符合島嶼四面環水的定義要求,所以廈門不屬於島嶼。

『捌』 廈門的由來

廈門的由來,眾說紛紜,根據史書記載和傳說,歸納起來有五說:
築城說:—根據志書記載,「廈門城在嘉禾嶼,明洪武二十七江夏候周德興」的「築城說」。
村名說:—是說嘉禾嶼西南海邊有個「廈門村」,城建在村附近而得名。它是根據明萬曆《泉州府志》卷十一載:「同安縣寨十有四,西南曰廈門」。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五載:「二十三都其地為蓮坂、毫灶、吳倉,廈門……」,據此而推斷的「村名說」。清初廢中左所,「廈門」才統稱全島,曰廈門島。
上下說:—有兩說:一據《廈門地名錄》稱,「廈門處於九龍江口外側,與內側的海門相對而言,是在下的出海口,人們俗稱『下門』,『廈門』似系『下門』的諧音雅化而來」的「上下說」。另一說是:「門」是島的稱謂,如浙江沈家門等。廈門島地處大陸的下端,「下門」即下面島嶼之意,雅化而成為「廈門」。
門戶說:—由其地理位置在我國東南沿海而得來的。清乾隆《鷺江志》的作者薛起鳳在「總論」里說,「鷺島者,泉東南島也,以其為泉之門戶,故曰門也」。「鷺島四面環海,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門戶。」清乾隆《廈門志》作者周凱在序文里則說:「廈門處漳之交,扼台灣之要,為東南之門戶。」從歷史事實看,築城起即為海防禦敵人之門,後又為鄭成功「通洋裕國」之門,再後成為進出口、華僑進出之門,如今又有說「祖國大廈之門」。
領土說:—築城取名廈門,意為「華夏之士」不容倭寇侵攏。東晉楊衍之《洛陽伽覽記》寫道:「太和十七年後魏高祖造宮室,洛陽依魏晉舊城門,東西有三門……,北有二門,西頭曰大夏,漢曰夏門,魏晉曰大廈門……」。
「夏」與「廈」,古字相通。所謂「大廈門」、「廈門」,在當時是作為象徵性城名。因為,中國在古代稱為「夏」。張行孚在《說文發疑》中按《說文》說:「夏,中國之人也。所謂中國者,以天下言之,則中原為中國,以列國言之,則王都為中國。」屈原《楚辭·九辯》中有「君子之門九重」,就是說天子有九個城門,天子威儀中國之意。所以說,「大廈門」、「夏門」是表示所鎮的土地是中國區域,或中國領土。再從當年修築「海上長城」來看,金門原名浯洲,又名浯將,周德興在島上築城時,借用「金城湯池」之意將浯洲改為金門,以示「固若金湯」島嶼之內涵。廈門原名嘉禾嶼,又名鷺島,別稱鷺江,借用「華夏之士」而將嘉禾嶼改名廈門,以示廈門是「中國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