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環東海域成立新的行政區劃嗎
你提問的環東海域成立新的行政區劃,從民政部網站,國務院網站,國務院公報等都沒有發布對環東海區域成立新的行政區劃,你這個不是正規渠道的小道消息不可信。
❷ 廈門新經濟產業園的配套有哪些
2019年11月,廈門召開了新經濟發展大會,廈門新經濟產業園(環東雲谷)正式亮相,成為了廈門新經濟重要發展引擎。園區共分為五個地塊,以濱海多層獨棟商務辦公為亮點,內設商超、酒店、公寓、運營服務中心、孵化加速器、數據中心等完善配套,並以新技術為驅動,聚焦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新」經濟,細化發展定位「智能+零售消費、智能+建造」、「智能+工業」,助力廈門經濟的轉型升級。
❸ 廈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和變化
城市規劃與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
邊經衛
(廈門市規劃局, 福建 廈門 361004)
〔摘 要〕按照廈門市委九屆十一次全會和市「兩會」確定的扎實推進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要求,本文對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跨越式發展的案例分析、廈門城市空間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及對廈門城市可持續發展等進行了整體思考,以期從城市規劃的角度進一步認識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內涵、意義和態勢,從而更加自覺地融入這個大局,服務於這個大局。
〔關鍵詞〕城市規劃;跨越式發展;城市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9.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5684(2006)02-0011-06
一、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
(一)城市規劃的定義
城市規劃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布局、具體安排和實施管理。城市規劃是政府調控城市空間資源、指導城鄉發展與建設、維護社會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城市規劃有一個明確的空間范圍,通常稱為城市規劃區。城市規劃是一項技術,是實現城市社會、經濟諸目標的手段,城市規劃的關注對象是作為物質實體的城市和城市空間。城市功能在空間上具有排他性,使任何一個的城市規劃都包含政策性因素和社會價值判斷。在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現代社會中,城市規劃實質上是一種為達成社會共識目標和協調利益集團彼此之間矛盾的一種手段。
(二)城市規劃的特點
1、多學科綜合性。作為城市規劃的對象,城市本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巨系統」。城市規劃必須面對多樣的城市活動,並力圖按照各種城市活動本身的規律,在空間上為各種活動作出較為合理妥善的安排並協調好各種活動之間的矛盾。
2、研究、解決問題的綜合性。對某個項目的建設用地作出評價時,涉及測量、氣象、水文、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領域中的知識以及農田保護等國家土地利用政策;研究確定某個城市的發展規模與發展戰略時,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口發展、社會經濟發展預測等有關社會、經濟領域中的問題和技術手段;各項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又包含大量相關工程技術的內容;而城市風貌、城市景觀、舊城保護等又與美學、藝術、歷史等學科密切相關。
3、政策性、法規性。城市規劃的各個層面中均體現不同的政策性因素,大到國家的基本政策(如保護耕地的政策),小到技術政策(各類用地的面積比、配套指標),甚至對於城市規劃中的某些問題的某些傾向,如大廣場、寬馬路的規劃建設也會通過政府頒布的技術性政策方針加以糾正。事實上,在市場經濟與法制化的現代社會中,城市規劃已成為城市建設相關領域中一項重要的游戲規則。
4、長期性、經常性。城市規劃的長期性與經常性特徵是一個矛盾統一的關系,並反映在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建設的全過程中。長期性反映在規劃目標期限的周期上;經常性反映城市規劃與城市現實的互動,更多的是體現在日常的較小規模的城市建設活動與規劃管理之中,規劃管理部門對城市變化狀況的監測與反饋,又成為對城市規劃作出合理修訂的必要依據。
5、實踐性、地方性。編制城市規劃的根本目的是以此指導城市建設與發展。「三分規劃、七分管理」,通俗地表達了城市規劃以實踐為目的的本質。城市規劃除執行國家的統一政策、法規、標准外,還要更多地反映地方政府的意志,使城市規劃與當地城市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三)城市規劃編制與實施
編制城市規劃,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基本目標,堅持五個統籌;堅持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堅持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以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人文資源,尊重歷史文化;堅持因地制宜確定城市發展目標與戰略,以促進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編制城市規劃,應當考慮人民群眾需要,改善人居環境,方便群眾生活,充分關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穩定和公共安全。編制城市規劃,應當堅持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原則。城市規劃編制的目的是為了實施,即把預定的計劃變為現實;城市規劃一經確定就成為現代社會的行為准則和政府依法行政的依據之一;城市規劃實施與計劃、國土、建設、市政園林、環保、海洋、文化、旅遊、水利、交通等部門許多方面的工作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需得到各部門的支持與配合;城市規劃實施管理的法定行政程序為:「一書二證」 ———規劃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含方案審查)、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二、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比較研究
(一)跨越式發展概念界定
根據《廈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跨越式發展主要是指各項工作特別是經濟工作應當超過同一時期本省發展的平均速度、力度和程度,既包含體制、機制、方法、措施等改革創新的內涵,也包括科技發展、企業自主創新的內涵;既是規模總量的擴張,也是質量效益的提升。從廈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推進新一輪跨越式發展需要在未來幾年保持較快的、有效益的增長,一般GDP年均增長15~20%為小跨越,20~25%為中跨越,25%以上為大跨越。這種跨越表現在時間和空間上,即為「跨越時期和跨越地區」。
1、跨越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經濟發展的騰飛。因此,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在一個較長時期所完成的經濟發展規模,從而在時間維上形成了跨越時期。這種跨越時期大到國家如德國、日本二戰後的經濟發展,小到城市如深圳、浦東的建設奇跡。
2、跨越地區。由於城市空間的迅速擴展,城市發展跳出現有建成區,如通過城市行政中心區的搬遷或城市重要功能區的轉移等方式,引導新城的建設,從而在空間維上形成了新的城市空間,帶來了新的城市經濟繁榮。如:深圳、青島、上海,包括廈門過去行政中心的北移,帶動了篔簹湖周邊新城的建設。跨越時期是我們城市發展所追求的目標和方向,而跨越地區是前者所引起的城市空間快速發展的過程。
3、對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理解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最後五年,也是做強做大經濟特區、實現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既存在難得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未來五年廈門的發展步伐基本上都是按「翻一番」來邁的。比如衡量一個地區綜合經濟總量的GDP,廈門2005年為1029億元,預期2010年要超過2050億元,用5年的時間要超過特區成立20年的GDP增長總量。屆時廈門人均GDP可超過1萬美元,在國際上講,就屬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廈門特區20年來的建設,已成功完成了城市空間發展的第一步跨越,現已基本具備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目前,海島型城市空間的環境容量已趨於飽和,社會與交通等基礎設施的負荷矛盾突顯。因此,跨出海島、發展海灣已是廈門城市空間發展的戰略舉措。
4、案例分析
(1)國際城市跨越式發展成功案例: ①英國倫敦碼頭區改造:當時英國政府利用泰晤士河下游衰敗的碼頭區,進行跨越式的新區改造開發。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成功地打造了倫敦東南部碼頭區新建的金融中心 ,從建設的實際效果看是非常成功的,煥發了倫敦舊城的城市建設生機。②法國拉德方斯新城建設:1958年基於對巴黎舊城的保護,在香榭麗舍大街的延伸軸上跳出舊城區,開始建設一個全新的商務辦公綜合區。新城現有三條軌道交通線與一條高速公路連接,並有歐洲最大的交通換乘中心和商業中心。新城的建設有效地疏解了舊城交通壓力,並形成了巴黎城一個新的城市CBD地區。
(2)國內城市跨越式發展成功案例: ①深圳特區建設:深圳20 年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城市行政中心曾從建市前的羅湖搬遷至上步,帶動了城市中部地區的快速發展。 ②青島新區開發:青島市政府賣掉老的市政府行政中心區換來一個新的行政中心,成為中國市場經濟下快速發展的城市如何實現職能在空間上轉移的經典案例。③上海浦東開發:上海經過10年的建設,將陸家咀地區打造成了一個全新的亞太金融中心,形成了新上海的城市標志性地區,利用城市中心功能的拓展,成功地實現了城市向浦東的跨越。
三、廈門城市空間跨越式發展規劃
(一)城市發展現狀
歷經20餘年的快速增長,廈門城市社會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初步成為福建省重要的經濟中心和閩東南地區的中心城市。廈門市域面積1565平方公里,2005年全市戶籍人口153萬人,常住人口225萬人,實現生產總值1029.6億元。
廈門是依託「海島」成長和發展起來的城市。廈門島(含鼓浪嶼)是現狀城市主要建成區,總面積為135平方公里,建成區達到90平方公里左右,實際居住人口超過100萬人(圖1)。隨著近些年來西海域開發和同集帶建設,已初顯環西海域的分散布局形態,在經濟快速增長和城市擴展下,城市建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二) 城市空間發展與跨越
1、 城市空間發展分析
廈門地處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間,由於兩大城市群具有強大的發展吸引力和輻射力,使得福建省沿海城市群(包括閩南金三角城市)的發展有被邊緣化的趨勢而失去快速發展的競爭優勢,同時南北兩大區域的發展也使廈門的對台優勢日漸消失。因此,在廈門城市空間發展中要協調好廈、漳、泉城市群協同發展和空間對接關系,實現以廈門為中心的城市發展功能互補與空間拓展,使各城市和地區凸顯和發揮核心競爭力,有序、持續地發展。
從區域空間發展協調考慮,廈、漳、泉城市群應形成以下5個方面的協調共識:
①區域城市化發展策略:針對區域分工趨同的現象,應注意城市群的合理職能分工,構建區域職能分工體系,對區域內各城鎮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重新定義布局; ②地區功能的多元拓展:以優化、完善工業產業和生活配套為基本功能,以積極發展港口物流為特色功能,以引導城際商業和生態旅遊為拓展功能,對地區的發展功能進行多元拓展;③區域交通的系統整合:加強區域內各城鎮和開發區之間的聯系,建立內部快捷、外部開放的綜合交通系統;市際大運量軌道交通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能起到廈、漳、泉城市群發展走廊的「脊椎」作用; ④基礎設施的統建共享:對區域內基礎設施進行統籌規劃,通過統建共享,避免出現區域性布局缺陷和重復建設,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化組合、資源共享;⑤人文與生態環境的整體保護:注意區域內文物古跡的整體保護與利用,通過產業布局的調整,實現流域結構性環境污染治理,並注意區域生態綠楔的整體保護控制。
2、城市空間發展與跨越
以區域空間發展為背景,廈門城市空間發展與跨越以本島為中心,向島外東西兩翼拓展是今後城市空間發展的重要方向,從空間上真正實現從海島型向海灣型的轉型。同時東西兩翼又是連接漳州和泉州的重要通道,是最有潛力的發展區位,選擇拓展東西兩翼有利於發揮廈門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圖2)
廈門市城市空間布局採用「相對集中、有機分散」的組團式模式,城市整體空間結構可描述為:「一心兩環、一主四輔(八片)」的組團式海灣城市空間。該結構空間從形象的角度仍然延續體現了「眾星拱月」的組團結構特徵,是城市空間的有機拓展。主城與輔城由海域分隔;輔城之間由海灣、自然山體分隔;輔城的組團之間也由海灣、自然山體或防護綠廊分隔,總體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配合較好的規劃布局結構模式。(圖3)
(三)城市總體發展規劃
配合廈門海灣型城市戰略目標的轉移,2003-2020年廈門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提出如下城市規劃發展目標:
1、城市性質:我國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
2、城市規模:規劃期末總人口規模330萬人,其中城市人口規模29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350平方公里;本島人口規模控制在100萬人左右,城市建設用地100平方公里(圖4)。
空間結構:「一心兩環,一主四輔(八片)」 組團式海灣城市。一心———本島中心城(含鼓浪嶼);
兩環———環西海域「兩灣三區」;環東海域和同安灣的「東部地區」;一主(城)———廈門本島主城;四輔(城)———海滄、集美、同安和翔安四個輔城;八片(區)———海滄輔城的海滄、馬鑾片區;集美輔城的集美、杏林片區;同安輔城的大同、西柯片區;翔安輔城的馬巷、新店、劉五店片區。(圖5)
四、對廈門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幾點認識
(一)城市用地開發策略
1、有機集中、緊湊開發
「有機集中」是指城市空間按經濟原則、生態原則、文化原則加以組合,形成有機秩序並集聚在某一地域范圍,人與社會、自然生態三位一體有機聯系空間整合,以形成一種有生命力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空間。「一心兩環,一主四輔八片」城市空間結構基本反映了有機集中層面的城市空間布局原則。「緊湊開發」指的是應積極推動島外新市區的規模化擴展,撤並一般小集鎮,引導農村發展第二、三產業及非農人口向新市鎮集中,相應促進新市鎮的城市綜合功能發展。若按照新市鎮功能配套相對齊全的規劃,合理人口規模控制在30萬左右,集中發展一至二個輔城,基本就可全部消化全市所有的農村人口。因此,本著「有機集中、緊湊開發」的原則,可迅速改變目前「分散多方位」城市空間拓展的實際狀況,可使較小的經濟投入,換取較大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
2、政策扶持、分區引導
廈門島的建設應以用地優化提升為引導,嚴格控制用地規模擴展,應大力推進內部功能與空間結構的重組,有序引導本島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海滄輔城利用已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充分發揮基礎設施的先導作用,加之目前海滄大橋便利的交通聯系,實施有效的政策扶持,積極推動城市空間的規模化擴展。集美輔城應以文教產業的推進為主導,形成以文教產業相配套的研發產業區,構成廈門具有特色的陸域門戶空間。同安輔城可利用較好的現狀基礎設施,加快向綜合性的城市服務功能發展,以提高同安建設的經濟性和吸引力。
翔安的發展應以東通道的建設和產業推進為重點,中心區的開發可放在東通道形成之後,不可操之過急。其開發模式可借鑒深圳蛇口區的建設經驗,先建設產業區,後建設城區。
3、公共政策先行,以市場培育城市建設
由於新市鎮的開發建設需要巨大的啟動資金,且回報周期漫長。因此,必須加快公共政策的研究出台,包括:①大力吸引市場資金投入成片城市開發的政策;②積極的產業園區發展引導政策;③大規模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的公共財政政策;④積極的文教產業發展政策;⑤財政引導、寬松的城市工業園區開發政策;⑥嚴格限制分散式的工業點建設政策。
(二) 生態保護控制策略
城市的生態保護與控制,是實現廈門可持續發展必須採取的策略。
1、生態保護控制策略之一:劃定建設控制區與建設禁止區
城市化開發過程應強調生態補償和美化城市環境,城市建設過程應與總體生態環境改善過程相輔相成。建設控制區指的是該類用地在生態適宜度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價值,須控制建設,用地呈網狀分布於城市組團之間及濱海地帶,在城市內部呈斑塊狀分布。要突出大綠化概念,在市域范圍內引導基本農田、林地、園地、水流與城市綠軸或綠網結合成一體,使之成為城市生態綠色屏障。建設禁止區指的是該用地在生態適宜度分析中,其生態因子往往已具有特殊的生態價值。如山林、水源保護地、自然保護區、著名風景區等,應禁止在該用地范圍內進行有損環境生態的各種活動。
2、生態保護控制策略之二:綠地與水域系統引導
廈門城市生態綠地建設應遵循綠地建設網路化、生態化、景觀化、產業化的基本原則。綠地系統的建設,有利於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推動城市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並使城市生態綠地系統發揮最佳的社會效益。海灣、河流與湖泊眾多是廈門的重要地域特徵,也是支撐廈門歷史和未來發展的生態要素。因此,建設中要盡量保持河流與海灣水域連通,並不得減少河流、湖泊、海灣的面積,切忌隨意填埋溝渠,圍填海灣和水面。同時城市景觀水體、水源地應作為保護的重點。廈門市域內河流基本發源於境內,流程短,流量小,自成水系入海。因此,需注意水源保護地的生態建設、沿河生態走廊的建設及濕地的保護。
(三) 推進城市跨越式發展的若干舉措
1、加速新市區、特色區的建設。廈門從海島型向海灣型城市發展過程中,初期的開發建設形象十分重要,通過廈門新區發展形象的建立,增加開發商和投資商的信心,並引導投資和相關產業的進入,為進一步開發奠定基礎。為此,要形成建設「旗艦」,其位置應是快速建設海滄新市區,同時應著力建設集美大學城特色區,形成廈門教育之城的新亮點。
2、強調高質量的開發建設。廈門的整體發展,應強調有「質量」的開發,避免低等級產業的項目湧入,建設中應避免短期行為,防止為了短期的利益,而犧牲長期的利益,力爭高質量的開發建設,尤其要注重引進國內外著名公司和企業,融入優惠的資金,引入高質量的項目。
3、分期建設、滾動開發。 海灣型城市的分期實施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也考慮了資金的安排,遠景目標的實施,應以近期實施方案和中期計劃來逐步實現,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市場的發展,資金的來源,及其他變化因素來調整發展建設速度與方案。每一年應對實施的情況進行檢討評估,以發掘新的市場需求和變化,尋找新的資金來源,確定來年的重點項目。
4、工業園區的開發與管理。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是促進城市經濟增長的有力手段,是拓展城市空間的支撐;同時相關政策與配套不適,也可能導致開發區的經濟效益低下,產生廠房和土地的閑置,形成工業園區在空間上的「虛胖症」。
5、基礎設施的適度超前 。基礎設施的適度超前符合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要求。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土地開發是相輔相成的,若基礎設施建設過於超前,土地開發跟不上,必然導致基礎設施資金沉澱,形成政府財政包袱,或者形成土地的低層次開發,建成了一個更難以改造的「舊城」,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6、城市發展與農村城市化。廈門地域空間狹小,隨著城市的發展,農村城市化步伐必將快於周邊城市。因此,如何協調城鄉空間資源,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相統一,工作顯得十分緊迫。以廈門島為例,人均15平方米的鄉鎮企業用地,導致了大面積的鄉村工業化,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環境破壞,並且形成了十分難以改造的窘境。廈門的農村地區要通過「鄉鎮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農田向農場集中,農民向中心城鎮集中」的方式,實現市域工業化、城市化、市民化的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廈門海灣型城市建設任重而道遠,所要面對的問題很多,困難也很大,加上廈門地域相對狹小,可調配的空間土地資源相對有限,因此,廈門的發展一定要有創新思想,要拓展經濟發展腹地,聚集中心服務功能,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域的核心紐帶城市。我相信,在廈門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按既定規劃目標扎實推進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使廈門真正建設成為海峽西岸重要中心城市!
❹ 廈門新經濟產業園有哪些優勢
12月3日消息,「2019廈門新經濟發展大會」召開。大會發布了《關於促進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加快數字經濟融合發展若干措施》、《推進平台經濟加快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支持環東海域新城新經濟產業園發展若干政策》等四個重磅文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推動區塊鏈、人工智慧、5G、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吸引優質平台企業聚集廈門、推進平台經濟加快發展,支持環東海域新城經濟產業園發展,著力打造數字經濟引領區、平台經濟集聚區、智能經濟先行區,建設國家新經濟發展示範區。
其中,《關於促進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爭取用5-7年時間,形成具有區域競爭力和帶動力的新經濟產業體系,將廈門市建設成為國家新經濟發展示範區、產業數字化轉型引領區、新經濟產業創新高地。
同時,廈門市出台的《加快數字經濟融合發展若干措施》,具體措施包括,支持引進數字經濟領軍企業,支持數字經濟企業壯大,支持數字經濟基礎支撐平台建設等。符合條件的企業和平台可獲得重金獎補,單個企業最高1000萬元,單個平台最高2000萬元。
而《推進平台經濟加快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爭取到2022年,打造一批具有國內外影響的平台型服務、交易中心,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平台經濟品牌企業。圍繞發展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廈門基礎優勢,廈門將重點發展12大領域平台經濟。
此外,廈門市新經濟落地項目簽約儀式亦在當天上午舉行,29個項目現場簽約,總投資超170億元。
來源: 鈦媒體
❺ 誰知道廈門環東雲谷(新經濟產業園)的功能有哪些
這個問題我剛好知道,環東雲谷挺不錯的
❻ 廈門人工智慧產業園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園算嗎
目前廈門環東海域新城著重打造人工智慧等新經濟相關產業園,新經濟產業園(環東雲谷)位於其核心區,以新技術為驅動,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新經濟模式,細分「智能+零售消費、智能+建造」、「智能+工業」的發展定位,產業方向主要集中在智能建造、新消費,工業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新經濟領域。所以,廈門新經濟產業園(環東雲谷)也屬於人工智慧產業園。
❼ 環東海域的濱海新城
高標准建設
2006年7月,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建設工程正式啟動,首期規劃開發綜合整治面積35.3平方公里,其中同安區佔了25.77平方公里。開建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下,在市直各部門、各區及各參建單位的共同努力下,環東海域開發片區各項建設任務穩步、有序推進。截至三季度,片區累計完成投資165.66億元,完成吹填造地及土地收儲20.6平方公里,主要道路已全面建成通車,交通路網由濱海大道、環灣路等18條主幹道和72條次幹道組成,還建有同安灣大橋、中洲大橋、丙洲大橋等5座大橋。區內有同安、馬巷兩個高速公路出入口,距連接福廈、廈深、龍廈鐵路的廈門(新站)僅5公里,而已通車的BRT2號線貫穿片區並與第一碼頭連接,從環東海域乘BRT到高崎機場只需20分鍾、到火車站40分鍾。此外,配套的市政設施、公共建築、護岸工程、綠化景觀等正在逐步完善。
目前,市委、市政府正按照「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高層次」的要求對環東海域進一步規劃。而環東海域優美的環境、優越的位置及優良的配套,也成為一大批投資者們爭搶的「香餑餑」。今年3月以來,吸引了來自澳門、香港、上海、山東、深圳、福州、溫州以及廈門本地的一批客商,目前一大批項目已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令人關注的是,金都房產集團去年搶先入駐,一舉拿下了環東海域同安片區116畝的土地,並將建設代表城市精神的濱海國際度假豪宅社區——「藍色海灣」。
同時,按照城市化高標准設計,雙十中學、廈門六中、同安一中和廈門實驗小學、同安實驗小學等市區兩級名校將在這里聯合辦學;而規劃區周邊有第三醫院、凱歌高爾夫球場等文、教、體、衛公共設施。此外,社會保障性住房、外口保障性住房、配套人才用房、濱海大型購物商業街、同安灣商務營運中心、高檔居住區也已全面啟動。
高玉順表示,作為我市新城區建設項目之一,環東海域同安片區的配套建設已基本完成,具備開發投資條件。目前,該區正全力推進這一高端新城的開發建設,主要是加快推進金都集團50萬平方米的房地產項目建設……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座環境優美、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的濱海新城將在這里崛起,其美將堪比香港維多利亞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