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文化的主要關鍵是什麼
擴展閱讀
泉州廈門有什麼好玩的 2025-05-10 16:38:52
泗陽到杭州的哪個汽車站 2025-05-10 16:38:51
上海社保減免後如何繳納 2025-05-10 16:32:08

廈門文化的主要關鍵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22 20:12:36

㈠ 廈門的有什麼中國特色的文化

廈門是閩南文化的中心點,閩南文化的根基是閩南話,如上所說的歌仔戲、漆線雕都是閩南文化的代表,個人覺得廈門閩南文化還有功夫茶、南普陀佛學、飲食文化等;其油畫工藝品、集美學村等也是典型中西結合。
附廈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廈門漆線雕技藝(蔡氏漆線雕)
答嘴鼓 / 南音 / 高甲戲
保生大帝信俗 / 送王船習俗
廈門中秋博餅 / 車鼓弄
拍胸舞 / 閩南皮影戲
歌仔說唱 / 蓮花褒歌
廈門方言講古 / 閩南童謠
廈金宋江陣 / 蜈蚣閣
廈金風獅爺信仰
廈港 民習俗
池王爺習俗 / 春仔花習俗
嘉庚瓦製作工藝
廈門珠綉手工技藝
松筠堂葯酒配製工藝
廈門青草葯
新垵五祖拳 / 歌仔戲

㈡ 如何做關於廈門文化的調查報告

廈門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區的人共同創造的(主要是閩南人),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支系,其分布范圍為我國改革開放以後被譽稱的「廈、漳、泉金三角」,即現轄的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區、市、縣(泉州原轄金門縣待統一)。廈門文化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福建設置閩中郡,開啟了中原文化與廈門大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漢晉時期,大批中原漢民遷入廈門地區,推動了廈門文化的形成。晉唐時期,廈門地區漢民人口劇增,經濟迅速發展,政教管理體制日臻完善,廈門文化得到發展。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啟航點和東方大港,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到泉州經商,帶動來了伊斯蘭文化,廈門文化得到豐富。明清時期,歐洲商人和傳教士來,傳入了西方文化,廈門文化進一步得到繁榮。從廈門文化的發展軌跡,可以窺見廈門文化是經過一代代廈門人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挖掘、弘揚、創造,並吸收採納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的特質和合理因素,有機地融入了其體系內,孕育、發展起來的,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

㈢ 廈門有哪些特色文化

1、這個是中秋博餅,是廈門的特色文化,
2、廈門市地域文化有什麼特徵?
廈門的文化特徵可以說是很不明顯,廈門也沒有多少歷史文化遺產。在這方面,它遠不如它的兩個近鄰泉州和漳州。盡管廈門是福建的一部分,但此說至多說出了福建人的共性,卻未能說出廈門人的個性。事實上,廈門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徵究竟是什麼,只怕連廈門人自己也說不大清。如果你拿這個問題去問廈門人,保證連他自己也張口結舌,說不出個子丑寅卯、周吳鄭王來。其實,就連「廈門人」這個說法都成問題。人們一般並不使用這個概念,而稱之為「閩南人」。
說不清當然並不等於沒有,只是有些含糊而已。何況廈門的歷史再短,也短不過深圳;而廈門人與泉州人、漳州人的區別,也還是看得出的。事實上,一百多年的風雲變幻,已使廈門明顯地不同於閩南的其他城市,也使廈門人與其他閩南人多有不同之處,只是少有人認真進行一番剖析研究罷
廈門多少有點像上海。
廈門與上海相似的地方很多。比方說,它們都不是什麼古都、古城、古郡、古邑,而是近現代以來才興起的新型城市;它們都遠離中央政權,偏於東南一隅;它們都面對大海,被海風吹拂,海浪沖擊;它們也都在國內較早地接收西方文化,較早地成為洋行職員和海外華僑的培養基地等等。上海和廈門,都是沒有多少傳統文化而更多現代文化,沒有多少本土文化而更多外來文化,沒有多少政治文化而更多經濟文化(或消費文化)的地方。
廈門也有點像廣州。
廈門像廣州的地方不少。比方說,兩地都是中國近代史上開埠最早的通商口岸(廣州又更早),都與海外尤其是南洋關系密切,都有許多華僑在海外大展宏圖並回國回鄉捐資投資等等。甚至兩地的建築也不乏相同之處,比如廈門中山路、思明路一帶就和廣州一樣,也是「騎樓」式的建築。
最溫馨的城市
事實上,所謂「海上花園」或「風景港口」,其涵義並不僅僅只限於自然風光。廈門的自然風光無疑是美麗的。但廈門之所以美麗可人,恐怕還在於她很小、很安靜、很清潔、很溫馨。舊城小巧,新區精緻,有著南方沿海城市特色的街道和建築,都收拾得非常干凈漂亮。
島與人
美麗小島廈門,是祖國母親的嬌女。
廈門位於我國東南海域,是一個三面大陸環抱、一汛碧波盪漾的海灣中的小島。她很像我們祖國母親的一個美麗而嬌嗲的小女兒,一面偎依在媽媽的懷抱里,一面伸出兩只小腳丫去戲水。與西安、太原、南京、武漢這些大哥大姐相比,廈門的地位和命運有些特別。她既不是洛陽、江陵、蘇州、曲阜那樣的古都名邑,也不同於深圳等新興的「明星城市」。她在中國古代史上名不見經傳,在近現代史上卻榜上有名。
廈門人有種根深蒂固的「小島意識」。島原本具有開放和封閉的二重性。因為島所面對的大海,既可能是暢通無阻的通道,又可能是與世隔絕的屏障。只要想想英倫三島、日本列島上人和塔西提島、火地島上人的區別,便不難理解這一點。廈門島上人當然不是塔西提島、火地島上人,但也不是英倫三島、日本列島上人,總體上說他們是既開放又封閉。其封閉之表現,就是抱殘守缺於一隅,自我陶醉於小島。廈門人有一種奇怪的觀念,就是只承認島內是廈門,不承認島外轄地(如集美、杏林)是廈門。

㈣ 誰有廈門本土文化資料

廈門簡介
廈門市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是我國改革開放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其東南瀕臨東海,與金門隔海相望,西、北分別與漳州、泉州兩市接壤,是著名的海濱旅遊城市,"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是廈門無可爭議的特色。
廈門市轄思明、海滄、湖裡、集美、同安和翔安6個區。廈門市地處亞熱帶,屬海洋性氣候,這里四季如春,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全年皆可旅遊。廈門原本為一島嶼,隨著高集海堤、廈門大橋、海滄大橋的相繼建成,廈 門已由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轉變。

廈門市發展旅遊的社會環境良好,現已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還被樹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宣傳典型。2002年10月,被評為"國際花園城市"。
廈門市有鼓浪嶼、南普陀、萬石岩、集美4個主要游覽區和1條海上游覽線等風景名勝。鼓浪嶼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島西南有一個岩洞,因漲潮時浪濤撞擊發出如鼓響聲而得名。鼓浪嶼素有"海上花園"的美稱,日光岩、菽庄花園、鄭成功紀念館等是島上主要的游覽點。登臨島中央的日光岩主峰,眺望藍天、大海、綠樹、繁花,風光綺麗,美不勝收。鼓浪嶼與市區有輪船往返。閩南著名古剎南普陀寺位於市區東南五老峰下,寺以奉祀觀音為主,又在浙江普陀山之南,故名。寺院佔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寺內主要建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等殿宇宏偉。寺內"素齋館"的素菜,烹調考究,頗負盛名。萬石岩景區,距市區500米,因岩奇石怪、千姿萬態而
得名。有"萬石朝天"、"天界醉仙"、"虎溪夜月"等景點,萬石植物園內培育著4千多種名貴的花卉和珍稀植物,被譽為"綠色博物館"。集美游覽區距市區17千米,是風景薈萃之地。集美學村瀕臨風景秀麗的海濱,是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於1913年創辦的,熔中西建築於一爐。陳嘉庚先生故居、歸來堂、鰲園等景點為集美游覽區增姿添色,吸引了八方遊客,廈門市區與集美之間有公共汽車和出租汽車往返。廈門海上游覽觀光線別具特色,先是遊艇繞鼓浪嶼一周,遊客可憑欄飽覽海上花園的絢麗景觀。最後,遊艇向南太武馳去,在一個月牙形海灣的盡處,從們可以看到一群拱衛著廈門的島嶼,其中有大、小金門和大擔、二擔諸島。
廈門市交通便捷,住宿方便。南普陀素菜、仿古葯膳、土筍凍、海蠣煎、魚皮花生、文昌魚等風味小吃和土特產品膾炙人口,譽滿海內外。廈門通行普通話,地方方言為閩南話.廈門市現總人口有204萬人, 其中非農業人口約佔46.87%。全市民族以漢族居多,占總人口的99.9%,此外還有回、滿、壯、畲、苗、高山等20多個少數民族。廈門是著名的僑鄉,也是台胞的祖籍地之一。

㈤ 廈門有哪些特色文化

1,閩南童謠

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它流行於閩南、台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的居住地。閩南童謠是閩南歌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體創作智慧的結晶。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海滄蜈蚣閣

海滄蜈蚣閣是福建省廈門市的傳統民俗活動。和閩台兩地保生大帝文化習俗緊密相連。相傳,當年保生大帝吳真人一生行醫救濟百姓,大多以蜈蚣為葯引,後人為表達對他濟世為民高尚品德的敬仰,自發形成了蜈蚣閣這種祭拜民俗。

3,閩台送王船

閩台送王船是福建省廈門市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廈門「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鎮呂厝村、海滄鍾山村、湖裡鍾宅村3個地方的規模較大;在海滄說到規模大小石塘規模最大。該習俗一般3到4年舉行一次。

4,歌仔戲

歌仔戲,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5,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㈥ 廈門的文化

2011年末,全市擁有文化表演團體6個,全年國內演出904場次,觀眾43萬人次;文化館7個,其中,國家級一級文化館6個,博物館4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5個,公共圖書館9個,公共圖書館藏書總藏量達460.62萬冊(件),借閱量471.67萬冊次,讀者流通量550.17萬人次。出版發行各類報紙9種,期刊雜志25種。共有廣播節目6 套,電視節目8套,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9.19%和100%。全年發行電視動畫片12部、349集、4850分鍾。5部動畫片被廣電總局評選為2011年度優秀國產動畫片。農村電影放映6408場,受眾人數76.6萬人次;城市社區「溫馨家園」放映廣場電影1200場,受眾人數13.9萬人次。完成廈門市博物館館藏文物數據採集,合計3983件(套)文物藏品、46208張文物影像片,其中,一級文物29套(40件)。 地方上通行閩南語之廈門話,閩南方言是一種超地區、超省界的漢語方言。它主要通行於閩南地區、粵東的潮汕地區和台灣省的大部分地區,海南省和廣東的雷州半島一些地區以及浙江、江西、廣西、江蘇和福建的中部及東北部地區,也有講閩南方言的「福佬話」(屬閩南語「閩台片」)互通。千餘年來,閩南、潮汕一帶有不少人出洋謀生而相繼向外移居。人語相隨,今天的東南亞諸國,有相當一部分華僑和華裔仍然以閩南方言作為他們的交際工具。
閩南方言的流播: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
它分為五個次方言:
廈門話區:廈門、金門、同安
泉州話區:泉州、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個縣市
漳州話區:漳州、龍海、漳浦、雲宵、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十個縣市
龍岩話區:龍岩、漳平
大田話區:大田縣、尤溪縣的一部分。
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台灣,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近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據初步調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閩南人移居台灣據說開始於元代,但大規模遷移是在17世紀中葉,大量閩南人隨鄭成功渡海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回台灣。300多年來,閩南人和其他地區東渡的漢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開發祖國的這個寶島,在共同的生活和斗爭中,閩南方言始終作為主要交際工具,保留在台灣人民的口中。特別是今天,大陸與台灣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灣的父老兄弟不斷到大陸尋根、探親、訪友,閩南話顯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灣省以外,廣東省的潮汕、雷州半島、海南島等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胞也使用閩南方言,據初步統計,海內外操這種方言的人將近6000萬,這在漢語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閩南話已經作為地球60種主要語言的代表之一,被錄制在美國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號宇宙飛船的鍍金唱片上,到廣漠無垠的星河中尋覓知音 。 中秋博餅,閩南地區特有的餅文化外延的一種民俗活動。是在中秋節時用於娛樂的一種游戲,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相傳這種游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正月初三忌拜年,廈門傳統習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門拜年,要在家裡祭祀亡靈。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以廈門菜為代表之一的閩菜位列中國八大菜系,兼帶台灣、潮汕風味。廈門菜餚創出清、鮮、淡、脆、略帶微辣的獨特風味,尤以生猛海鮮、仿古葯膳、普陀素菜、風味小吃著稱。
廈門全年盛產海鮮,種類繁多,有龍蝦、鮑魚、螃蟹,還是蝦、螺、貝類等。
特色小吃有:面線糊、沙茶麵、土筍凍、海蠣煎、炸五香、花生湯、燒肉粽等。 廈門市入選國務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的有南音、高甲戲、歌仔戲、答嘴鼓、漆線雕、童謠(閩南童謠)、講古、民間信俗(保生大帝信俗)、中秋博餅、民間信俗(閩台送王船)、抬閣(海滄蜈蚣閣)、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高甲戲,發源於福建泉州,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歌仔戲,(發音:歌子戲,或歌崽戲,後者在台灣較流行),是20世紀初葉發源於漳州的傳統戲曲,故亦稱之為薌劇,後傳到台灣並得到進一步發揚。「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話表達就是「小歌」),歌仔戲以摻雜文言的閩南語為主,讓社會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詞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成為早期閩南地區和台灣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
漆線雕,中國漆藝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之一,是閩南地區的傳統工藝。它形成於明末清初,至晚清時逐漸成熟。 漆線雕被應用於佛像裝飾,俗稱「裝佛」,長期以來一直作為一種特殊行業廣泛流傳。漆線雕做工精細雅緻,形象逼真生動,風格古樸莊重,畫面栩栩如生,堪稱藝苑奇葩,中國一絕。

㈦ 請問廈門有什麼特色啊

1,佛跳牆

佛跳牆,又名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建福州的當地名菜,屬閩菜系。相傳,它是在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老闆鄭春發研製出來的,又據費孝通先生記,發明此菜者乃一 幫要飯的乞丐。

佛跳牆通常選用鮑魚、海參、魚唇、氂牛皮膠、杏鮑菇、蹄筋、花菇、墨魚、瑤柱、鵪鶉蛋等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文火煨制而成。

2,燒肉粽

燒肉粽是福建特有的地方傳統名吃,起源於福建泉州。節日食俗。燒肉粽在福建許多地區均有製作。燒肉粽歷史悠久,具有香甜嫩滑,油潤不膩,精工細作等特點。

3,花生湯

花生湯是一道傳統名點,屬於閩菜系。主要食材有花生、雞蛋、白糖等。花生仁酥爛不碎,入口即化,湯色乳白,甘甜爽口,清甜爽口,滋補潤肺。

這道美食發源於泉州地區,而後傳至福建其它沿海地區乃至海外。在外來旅客、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僑胞中,也早已聞名。

4,炸五香

炸五香,福建省地方傳統小吃。採用炸氽法製作,油炸時生坯要慢慢滑入油鍋內,炸至浮起油麵時要勤翻動,以便受熱均勻。外觀色澤赤褐色,鮮香酥脆,餡潤滑甜美,熱食味道尤佳,佐酒甚宜。

5,蚵仔煎

蚵仔煎,(閩南語讀做ǒu-ā-jiā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是一道常見的家常菜,起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台灣,潮汕等地區經典的傳統小吃之一。

㈧ 廈門的民俗文化

http://ke..com/view/7614.htm#15
歌 仔 戲

是流行於閩南、台灣和南洋華人聚居地的戲曲劇種,它的曲調來自民間,唱詞通俗易懂,故為群眾喜聞樂見。

公元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閩南民間藝術流行台灣,其中用閩南方言演唱的錦歌,頗為台灣民眾喜愛。他們自發組織演唱錦歌的「樂社」和「歌仔陣」。清代,在台灣有人以錦歌為基礎,揉合車鼓、採茶產生了表演程式比較簡單的「採茶戲」。至清末,這些民間表演藝術,又吸收了亂彈的鑼鼓科白,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歌仔戲」,又因其多在廣場上演出,故又稱「落地掃」。近代,歌仔戲向四平戲、京劇學習借鑒,有了較完整的唱、念、做、打的表演程式,逐步豐富劇目,從廣場走向舞台成為台灣劇壇的主要劇種。

1928年,台灣「三樂軒」歌仔戲班回龍海白礁慈濟宮祭祖進香,途經廈門,上演歌仔戲。由於語言相同,曲調相似,劇中唱、白全能聽懂唱腔旋律和語調緊密結合,悅耳動聽。因此,一時風靡廈門。此後,每年都有台灣劇團來演出,歌仔戲也隨之流行於閩南。廈門、漳州、泉州等地相繼成立許多歌仔戲班,隨著閩 南人民僑居南洋各地,歌仔戲又流傳到南洋。

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包括《七字調》、《哭詞》、《雜念調》唱腔道白則是以廈門、漳州方言合成的台灣腔。唱詞視情節而定,可 長可短。

歌仔戲樂器和其他戲曲一樣,分文場戲和武場戲,武場戲的樂器同京劇相似,有通鼓、豎權、板鼓、木魚、小鈸、大鈸、大鑼、小鑼、銅鈴,還加上小叫、柳盞等。文場戲樂器,早期以殼仔弦、大廣弦月琴、台灣笛為主,後來又採用二胡、洞蕭、鴨母笛、嗩吶;近年又有以琵琶、大嗩吶及西洋樂器參與伴奏的。

歌仔戲的代表劇目有《三家福》、《安安認母》、《加令記》、《火燒樓》等,此外,還創作了不少新劇目。

中秋節搏狀元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花紅月圓,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加倍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廈門人對中秋節特別重視,許多旅居海外的鄉親以及港、澳台同胞,屆時都紛紛踏上歸途,與家人好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暢敘別後情誼。廈門一帶除了全國共有的賞月,吃月餅以外,還有一種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最為吸引人。

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驅逐荷夷收復台灣,鄭成功的士兵來自福建、廣東各地,到中秋節前後,士兵們更加思念親人鄭成功的部將洪旭,為了寬慰士兵離鄉背井、思親想家之念,激勵士兵先國後家,克敵制勝的鬥志,便與兵部衙經過一番籌謀,巧設「中秋會餅」讓士兵們賞月玩餅、品茗談天。

中秋會餅每會63塊餅,隱含七九六十三之數,因為三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會餅設狀元一個,直徑約6寸,宛似一輪明月,餅上印有「媒娥奔月」、「桂樹玉兔」等圖案,對堂兩個,直徑4寸左右;三紅四個,直徑2至3寸;四進八個,直徑1寸半左右;二舉十六個,直徑約1寸;一秀三十二個,直徑半寸有餘,它們分別代表文、武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博狀元」的工具很簡單,只需六個骰子和一隻碗,每人輪流擲股子,根據投到碗里的股子的紅豆的多寡,可中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如果六骰相同,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餅。

由於搏狀元,寓教於樂,活潑有趣,所以鄭成功親自批准,從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前後六夜,軍中按單雙口分批輪流賞月搏 餅。

這種中秋節玩會餅搏狀元的習俗,三百多年來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有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廈門的餅店餅廠在中秋節前後大量生產會餅上市供應,有餡餅,廣東餅、餅乾式或三者綜合。近年來,包裝越發精美,成為送禮佳品。

http://www.welao.com/18/index9.htm
另外一個
【兒童飲食的禁忌】
廈門兒童飲食的禁忌似乎比大人還要多一些,這或許是因為對孩子的希望更多,寄望更大,才帶來更多的禁忌。
廈門俗話"吃飯皇帝大",因此禁忌在吃飯時打罵孩子。這一民俗使孩子安心吃飯,不致消化不良,也使父母安心吃飯,合家歡樂。
小孩吃飯時雖可免去父母的打罵,但許多食物卻是被禁忌而不準吃的。吃雞時,雞腳、雞翅膀、雞腸子,小孩不能吃。據說小孩吃了雞腳,將來手會發抖,寫不好字,而已手指會如雞爪一樣抓破書 。同時,廈門人吃雞時本來就有一奇怪的說法,認為吃雞腳和雞翅要兩支一起吃,若家裡兩個人各吃一支,那就會互相打起架來。大約是看見雞相互攻擊時都用腳和翅當武器而引起的聯想吧 。但為什麼變成分吃一隻雞的兩只腳或兩個翅膀會導致互相打架,實在令人費解。也許,這只不過是哪位對雞翅和雞腳特別嗜好的家長為了避免孩子與自己爭食所發明的?
雞腸則因其彎彎扭扭纏在一起,使大人們因害怕自己的孩子纏哭不休,而禁止小孩吃。
豬蹄同樣也與孩子無緣。因為豬蹄是用來走路的,小孩若吃了,將來長大,婚事就有走掉的可能。這種說法當然是極為可笑的 。推測只是小孩啃豬蹄總是吃不幹凈,人人難逃暴珍天物之咎,乾脆就不讓孩子吃算了。
魚卵也是不準孩子吃的,據說吃了將來就不會計算 。這大約是因為一塊魚卵包含千萬粒小卵,在無從算起的情況下,有一種莫名的恐懼,不數為宜,進而引為不吃為宜。

【蓋屋禁忌】
舊時的大厝建造之時,禁忌很多。要先蓋內後蓋外,忌先蓋外後蓋內。房間一定要單數,不能雙數。前邊的房子一定要比後邊的低。屋脊上要安放碗、缽或土偶,據說可以壓邪 。住宅的門口忌諱對沖著路口巷口,據說容易招來鬼魅。若無法變動,那就要在大門口高懸"八卦鏡",或在門旁立"石敢當"。不過最大的忌諱當是被人暗中埋下崇物 。祟物可以是各種各樣,甚至在廁所灰漿未乾時按上一個手掌印.據說也會今主人家不得安寧 。能安放祟物的當然主要是工匠師傅,因此,蓋房時對師傅是極為恭謙尊重的。
房屋的坐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忌朝北和朝東。尤其是店鋪,廈門的俗語:"朝南,賺錢一世人(一輩子);朝東,剝空空;朝北,蝕本又脫殼;朝西,賺錢沒人知 。"有這么幾句,可知朝向之重要了。

【忌滿斟茶酒】
"七分茶、八分酒"是廈門民間的一句俗語,謂斟酒斟茶不可斟滿,讓客人不好端,溢出了酒水茶水,不但浪費,也總會燙著客人的手或撤潑到衣服上,令人尷尬 。因此,斟酒斟茶以七八分為宜,太多或太少都會被認為不識禮數。

【忌留碗底】
民以食為天",而作為閩南人主食的大米,更被十分珍惜,乃至敬重。糟踏糧食,被視為暴珍天物,不但父母兄弟,連鄰居路人都會加以遣責。因此,小孩如果吃飯時不將碗底的飯吃十凈,大人便要督促他,並警告說,留碗底會娶"貓某",嫁"貓丈夫"。即是說將來討的老婆或嫁的丈夫一定會是麻臉 。這當然是騙孩子的話,但其用心卻是教育兒童自幼養成珍惜糧食的習慣。不僅小孩,大人也是如此。倘若去作客吃飯留碗底,那一定會被斥為"歹樣"。
但在作客時,對於每一道菜看卻是要留碗底,不能把菜吃得精光 。這不但因為吃光會使人產生是否菜太少的疑問,而且因為舊時廈門習慣,男人上桌,女人下廚,廚房裡的人還等著這些剩菜吃呢。

【忌將核子插在飯碗中央】
由於將筷子插在飯碗中央,同喪俗"拜腳尾飯"時白飯中間插一雙筷子的情形一樣,因而是非常忌諱的 。小孩子這么做,一定會招來大人的喝斤,而如果客人這么做,則一定會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快。

【忌吃飯時以筷子敲碗】
廈門人認為,只有乞丐才敲著空碗,挨家挨戶乞討。因此,小孩子如果在吃飯時或開飯前以筷敲碗,作父母的就一定會嚴加喝斥 。大人就更不必說了,一時興起,敲碗作樂,總要惹起老人的不快。
講究一點的人家,拿筷子甚至不允許執筷頭或筷尾,必須恰在適中 。據說,著執筷頭(底部)吃飯,將來婚嫁對象就在近鄰;而若執筷尾(頂部),則對象遠在天邊。
另外,端碗的手勢也有講究,大拇指一定要擱在碗沿,若是五個手指都托在碗底,也是要被斥為"乞丐相"。

【忌進餐中收拾碗筷殘渣】
舊時廈門民間宴客,不是像現在一道菜吃完再上另一道菜,而是一道緊接著一道上,把桌子擺得滿滿盪盪,那才算熱烈豐盛。而每個人吃剩的雞鴨魚骨頭等,也必須棄在自己面前的桌上 。當客人尚未起身離席,如果去打掃他面前的殘渣骨頭,那無異於趕客離席,更不用說把他的碗筷收起了。如果只收拾自己的,則又好像是催促未吃飽的其他人 。因此,一直到現在,許多人家仍然忌諱在進餐中收拾碗筷殘渣。但是有些餐館,客人還未起立付賬,服務員就忙不送過來一股腦兒將碗筷收走,有的還要弄出很大的聲響 。即使再好的美食,此時也會反胃。

【忌辦喜事煮鹹粥】
鹹粥本是廈門人所喜愛的,好吃又省事。辦喪事的時候,孝男孝女只負責哭泣,幫忙的人很多,三餐又無法正常,往往煮鹹粥來招待,無形中鹹粥便成為喪事必備的項目之一 。現今大生里火葬場也有專門煮鹹粥來供應守靈的人。這樣一來,辦喜事時,當然就視鹹粥為大忌了。

【忌補冬時吃蘿卜、白菜】
廈門人極重食補,尤其在秋冬之際,總要吃些壯氣養神補血益腎的食物。這些食物自然是以熱性為主,如鰻、雞等。同時,還要加上參茸等中葯補劑,也都是熱性 。而蘿卜、白菜被認為是冷性食物,吃了當然會使這些補品的功效大打折扣。

【忌食物相剋中毒】
廈門民間有許多關於同時吃某兩樣食物相剋中毒的傳說,有的甚至還有人物故事,那些人物還有姓名有地址,不由你不信。傳說最多的是,酒和柿子不能一起吃,牛肉和橄欖不能一起吃,生蛇和紅糖不能一起吃,南瓜和蝦不能一起吃,番薯和石榴不能一起吃,鱔魚和紅棗不能一起吃,莧萊和鱉不能一起吃等等,大約有四五十種 。其中恐怕有真有假,並不太可靠,也未聽說科學家們曾加以化驗論證。但世人"小心不蝕本",有誰願以命相試?至今依然禁忌。

【忌孕婦吃薑吃蟹吃兔】
據說孕婦吃薑,嬰兒會生出十一支手指頭來;如果吃蟹,嬰兒會喜抓撓他人;如果吃兔子,生子會缺唇。這大約是由於姜尾多歧如指,螃蟹多腳橫走,而兔子則豁唇所引起的聯想 。只是雞照吃,卻不怕孩子生出來頭上長雞冠;魚照吃,也不怕孩子生出來沒有手腳。

【忌蒸?時有人在一旁說話】
過年過節蒸發?,忌諱孩子或其他人在灶旁指指點點,大聲說話或猜測發與不發。如果萬一不發,那就一定要遷怒於這些人;即使發了,也要怪說發得不夠 。如果是發得很好,那就慶幸剛才及時地趕走了這些"幫敗鬼"。

【忌祝壽時用筷子夾斷線面】
老人作壽都要吃面條或線面。當這一盤壽面上來時,大家就要一起舉筷,夾起面條或線面,一邊嘴裡還要念"給某某抽壽了"。這面條越抽越長,那主人才越高興 。如果此時哪位用筷子去夾斷面條,不但敗興,而且也大不知趣了。

【忌反穿衣】
廈門舊時喪葬中有"接外客"和"套衫"之俗。所謂"接外客",也稱"接外家",即家中女眷去世,人殮前必須迎接女眷娘家的舅舅前來審視 。這時,喪家預先放置一桌於門口,桌圍需反面而結,桌上排燭台、香爐,但均不燃,專候女眷娘家之人。所謂"套衫",即替死者套上"壽衣"。"壽衣"有三層、五層、七層不等,必須先反穿在孝男身上,再脫下穿在死者身上 。由於有這些緣故,反穿衣,形同當孝男,是大不吉利的事。

【忌衣服晾乾後未擺好就直接穿著】
曬衣晾衣有許多禁忌。比如夜間露天不可曬衣服,恐沖犯夜遊神煞;竹尾不能晾衣服。因像喪事所舉的旗幡;禁將女人的裙褲晾曬在行走之處,忌男人從晾曬的女裙褲下經過 。若衣服曬干,則必須先從竹竿上收下摺疊妥當,然後才可抖開來穿上,否則就不吉利。這當然都是些無稽之談,只是要化解人們不祥的聯想。

【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縫補】
過去有一種巫術,做個小人,穿上衣服,寫上仇人的名字,然後用針刺在小人的心窩或頭上。據說這樣一來,仇人就會得病死亡。因此若把衣服穿在身上縫補,不僅穿針引線不便,失手有刺戳之虞,而且令人聯想到這種巫術,心裡總是有些發毛 。所以,縫補衣服是一定要脫下來的。

【忌在庭院植香蕉】
這主要是由於香蕉無籽,無籽即"無子",因此廈門人家的庭院是絕不種香蕉的。

【忌用字紙漆屁股】
字紙即寫著或印著字的紙。舊時廈門人相當注重教育,兒孫好壞,首先看他讀書如何。尊師重教,乃引申到對書、對字紙的敬重。如果將這令人敬重的字紙拿來擦屁股,簡直是糟踏文明禮數 。這一禁忌雖然同樣是牽強附會的臆想,卻應該說是挺好的風俗。

【忌養白蹄或白尾貓】
在廈門話里"白腳蹄"是專指"幫敗鬼"、"掃帚星",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如果是帶來好運氣的人,則稱之為"好腳蹄"。因此養白蹄的貓,等於是給自己招致厄運,是非常忌諱的 。白尾貓卻是因"白"總讓人想起喪事。白尾,便是沒有好結尾,不得善終。因此,不獨白尾貓,所有白尾巴的家畜都十分忌諱 。不過如果全身都是白的倒問題不大。

【忌鳥糞落在人頭上】
鳥飛空中,或歇枝頭,人從其下過,偏偏有鳥糞不偏不倚落在頭上,那實在是非常倒霉的事。人當然會聯想自己一定有什麼壞運氣了。因此若遭此不幸,必須趕快改運消災 。改運的辦法就是吃一碗豬腳線面消災 。所以運氣雖然不好,卻可大快朵頤,可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以致有些小孩反而期盼"鳥糞運",總在大樹下留連忘返。

【忌亂送禮物】
廈門人待人熱情,好客誠摯,朋友往來之間自然彼此會有饋贈 。但是廈門人對禮物卻是有許多的忌諱,如果亂送禮,不但一番好意沒人領,反而會引起誤會。
忌以手巾、扇子、剪刀贈人。廈門話"巾"和『根"同音,俗話有"送巾現斷根",有斷交之意。直至今日,廈門喪事完畢後都要送手巾給吊喪者,用意在於讓吊喪者與死者"斷絕"往來,魂魄不找生前友好 。因此如平時贈人手巾,也是要令人不禁想起不吉利的喪事或斷交之意。
扇子則只在夏季扇涼,一到深秋就棄之不用,是一時之交,用後即棄 。若是交友如此,豈不讓人傷心?廈門話"扇"和"見"又偕音,俗話有"送扇,無相見",大有斷交之意,所以也是禁忌作為禮物的。
至於剪刀,總是讓人想起"一刀兩斷"、"一剪兩斷",在贈予者與受贈者之間不但有斷交之意,而且有威脅之意,似要強行斷絕,更是萬不能作為禮物。
北方有的地方因"鍾"、"終"同音,禁忌送鍾。廈門卻反而沒有此忌。過去人家結婚時,還往往把別人送的時鍾擺在相當顯眼的地方 。除了手巾、扇子、剪刀,雨傘也是不宜作為禮物的。廈門話"傘"、"散"同音,而且"雨"和"給"也同音,而"給"在廈門話里又有"讓"、"使"的意思,"雨傘"豈不就是"使"之"散"的意思嗎?

【忌晚間去看望病人】
日落後陽氣衰退,陰氣漸長。對病人來說,也是處在陽氣漸衰,陰氣漸侵之時。探視病人若在白天,好似帶去陽氣,而在晚間卻如帶去陰氣,有可能使病人病情加重 。同時,前人認為病乃鬼煞作祟所致,晚間鬼最活躍,探望者有可能也被病者的鬼煞所侵。因此,不宜晚間探望病人。

【忌將信封折角】
舊時民間報喪的訃聞信函,例有折角之俗。因此,一般人寄信絕對忌諱任意折角。同時,訃聞所用信函,例用全自,不得摻雜半絲紅色字體或畫線 。因此,普通人寫信,也忌諱用全白的信封。

【忌穿紅衣、花衣參加喪禮】
友人或友人親屬之喪,本是極為悲哀之事,如果穿紅的、花的或色彩艷麗的衣裳,不但不能表達自己沉痛的心情,而且會令人誤為幸災樂禍,是非常禁忌之事。

【忌以鴨子贈產婦】
親友有生育之喜,禮當祝賀,一般要送補品食物為產婦做月子,廈門話叫"做月內",產婦稱"月內人"。"月內人"宜吃麻油雞、豬肝、豬腰等熱性的食物 。而廈門人認為鴨子卻是冷性的食物,不補,因此"月內人"不宜吃。如果送鴨子就犯了懇。

【忌在店鋪前的桌櫃上坐卧】
店鋪為生意場所,銀錢出入之地,財運至關重要。生意好壞,除了自身的勤謹精明,經營有方,還要有點運氣。可是運氣這東西實際上是一種機遇,完全是偶然性的,捉摸不定,來去無蹤,便使店主講究起"彩頭"。廈門所謂"彩頭",即是運氣的徵兆 。好運將至,便稱好彩頭;壞運將至,便稱壞彩頭。好像聽見喜鵲叫就高興,聽見烏鴉叫就倒霉一樣。
店鋪前的桌櫃有如人之臉面,倘若讓人放肆地坐卧,喧聲吵鬧,豈不是"壞彩頭"嗎?

【忌早上第一位客人不成交而去】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位客人若成交,叫開市吉利,這一天自然就得心應手。而且常常是有人來買,其他人看見了才會圍攏過來,於是生意就熱鬧起來了 。所以店主或攤主總是竭力招呼第一位客人,力求成交。若不成交,新一天的希望一下子落空,心情總是不好,當然是很壞的"彩頭"。因此,有時甚至情願降價以求成交。

【忌匠人工作時手受傷的血濺到器物上】
不論桶匠、木匠、藤匠、席匠、鞋匠、鐵匠、衣匠,都十分忌諱工作不小心,手受傷,血沾到器物上。據說若忘了擦乾凈這些血跡,那器物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精魅祟人 。自古以來,血被視為生命的象徵,人活靠血,血干則死。器物沾了血、獲得血當然也就會有生命,但又不是人。有生命而非人,自然就是妖精鬼魅了 。這完全是原始時期對血的恐懼和神秘之感的積淀。

【忌藝人花臉入睡】
這一禁忌不但是藝人,就是一般人,尤其是小孩子,睡前臉都要洗得乾乾凈凈。古人認為人人睡,靈魂就出竅去游盪,早上才又回到身體。若入睡前塗抹臉孔,恐怕靈魂認不得自己的身軀,回不來,那就會一覺不醒 。梨園子弟天天晚上要演戲,而且常常要演到三更半夜,年輕的易偷懶,不洗油彩,倒頭便睡。據說不但自己的靈魂回不來,而且著畫曹操扮相者,還會遭曹操鬼魂的糾纏和追逐 。如果是扮李逵者,那隻怕會被李逵的鬼魂當作又一個李鬼,一斧劈掉。因此,絕對禁忌睡前不洗臉。

【門檻禁忌】
廈門話將門檻叫"戶磴』。在俗信中,不但門有門神,門檻也有"戶磴神"。偏偏小孩又最喜歡會踩踏或蹲坐在門檻上,因此往往被大人不斷訓斥 。不準其踩門檻。商店的門檻,更忌踩踏,無論有意或無心,被店主看到,總要皺起眉頭,好似一天的買賣就此給砸了一般。

【掃帚的禁忌】
掃帚在廈門民間被視為具有靈力的東西,關於掃帚的忌諱就特別多。幫倒忙的人往往被罵為"掃帚星",沒人願意與之合作共事 。當然,也有很多時候,被指為"掃帚星"的人,其實只是失敗之後眾人的替死鬼罷了。
掃帚的禁忌,最要緊的是忌用竹掃帚打掃客廳房1司。一般的習慣,竹掃帚用來打掃庭院馬路,只有在家中喪事時,才用它在放靈樞的廳里象徵性地掃幾下 。既然是只在喪事時才用,那平時自然是非常忌諱用竹掃帚掃廳房了。
客人來了,不準掃地.即使掃一半,也得停下來。因為掃地象徵著掃地出門,頗有驅趕客人的含意,是絕不允許的。而市井裡潑婦爭吵,也往往揚言要用掃帚驅趕對手 。因此客人來,是萬萬不宜動掃帚的。
有些殷實人家更講究。打掃客廳時,必從廳外掃到廳內 。據說,這樣就會把外邊的"金仔粉"掃人自家區內;反之,當然就有財氣外泄的意思,是絕對不行的了。

【葯店、棺材店忌對顧客說「扎閣來」】
廈門話"扎閣來"就是再來、再見的意思,一般店主在顧客告別時無不以此為招呼,期盼顧客再光臨。但是葯店、棺材店豈好一再光顧?除非病人不愈,死人不斷,極不吉利 。葯店、棺材店的老闆若這么招呼顧客,豈不等於咒人生病死亡嗎?那是要跟顧客吵架的,所以是絕對禁忌的。

【漁人之忌】
如果到廈門港的漁人之家作客,吃飯時則忌將盤中魚翻過來。因為一翻則令人聯想到船翻了。同樣,如果不慎打破了湯匙碗盤,也不能講"破了",只能說"掉了"。"破了"之語,難免想起"船破了"。

㈨ 閩南廈門民俗文化

閩南功夫茶表演、木偶表演、博餅、閩南語歌曲……這些閩南民俗文化的標簽將一一在世博會上向全世界展示。5月2日至5月4日,上海世博會廈門館開館,面積達630平方米,以「溫馨城市?海上花園——宜居廈門印象」為主題,以「廈門總讓人想起生活」為口號,以濃厚的閩南元素為基色,融合現代科技,藉助閩南風情濃郁的實物展示和場館活動,向全球遊客展示廈門的特色文化和溫馨浪漫的宜居環境。

5月3的「廈門城市秀」上,現場將舉辦閩南民俗文化展示,遊客可通過館內設置的道具,現場體驗廈門博餅文化,屆時,主持人將用英語與中文對博餅進行雙語講解。博餅是廈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據考證,它的雛形是唐朝的「骰子戲」,民間流傳則是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

5月4日為「律動鼓浪嶼」,來自廈門3個家庭的6位藝術家舉行「鼓浪嶼家庭音樂會」。廈門因海而興,因海而強,海洋的性格不僅滋養廈門人的品性,也培育廈門人對外來文化的包容。西方音樂藝術在廈門落地生根,造就了鼓浪嶼鋼琴之島的美名,也形成廈門人的獨特生活方式——家庭音樂會。每逢節假日,在鼓浪嶼島上,親朋好友常常歡聚一堂,吹拉彈唱,其樂融融。

自4月20日至25日,廈門館精心准備的閩南特色節目——鼓浪神韻進行專場演出,是預開館期間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城市廣場上惟一表演的團體。

「鼓浪神韻」以全國惟一一台反映閩台文化和民俗風情為核心主題的旅遊文化大戲《閩南神韻》為演出班底,並集納其他演出骨幹。本次「鼓浪神韻」節目豐富多樣,囊括了南音、閩南語名曲、戲曲丑角和閩南木偶等極富閩南民俗特色節目,同時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充滿「亮點」、「土味」十足,充分展示了閩南民俗風情。主要演出內容有:閩南語歌曲演唱《愛拼才會贏》、《媽媽的脊背》,杖頭木偶表演《長綢舞》,群舞《音鳥天籟》、《豐年祭?高山青》和《鼓浪嶼之波》等。

㈩ 廈門這座城市有什麼獨特的魅力

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獨有的性格特質,歷經風霜而愈發鮮明。

近距離看廈門,既有開放包容的一面,「伴海而生,向海而榮」的海洋文化深度融入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各個維度;亦有自信堅守的一面,對自身文化特色的堅守和對既有歷史的傳承,讓廈門的個性並沒有被城市化大潮所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