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廈門是經濟特區
廈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五個計劃單列市之一,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並擁有地方立法權;既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又是十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即「新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及國務院批復的《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大陸對台貿易中心、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建設。
看介紹就知道了 廈門基礎好 有國家政策。至於為什麼選他,不選泉州、漳州。其實我覺得你去看看這兩個城市就了解了。
2. 廈門經濟特區的發展史 要詳細
廈門是經濟特區!
1980最先確定深圳 為經濟特區,
84年就有了汕頭 和廈門 珠海
海南成為經濟特區是在90年
廈門是福建省下轄的一個副省級城市。位於福建東南部,建城712年,是首批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市內有鼓浪嶼、集美學村、萬石植物園等景點。廈門和金門對望,曾是國共雙方距離最短的前線陣地,在兩岸敵對期間曾經炮火連綿。
廈門處處洋溢著溫馨,給人以家的感覺。大廈門格局的形成,使廈門真正「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為溫馨廈門創造了優美的自然環境。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綜合實力日益增強,百姓富有文明,城市繁華有序,為溫馨廈門創造了良好的物資條件。
3. 廈門經濟特區什麼時候建立
1980年10月7日,國務院批准廈門在湖裡設立經濟特區,面積2.5平方公里。在這片傳說中鳳凰棲息過的熱土上,激情孕育夢想,汗水傳遞使命。昔日一個封閉的海防小島嶼,從此拉開風生水起的時代大幕。
1981年10月15日,湖裡的第一聲開山炮響,定格了廈門經濟特區破土動工的歷史性時刻。特區建設者高舉解放思想的旗幟,沖破舊體制束縛,「摸著石頭過河」,以大無畏的先驅者姿態,先行先試,敢闖敢試,邁開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堅實步伐。
1984年2月,鷗鷺飛翔,浪花輕舞,初具規模的廈門經濟特區迎來了鄧小平同志。在特區的發祥地湖裡,他揮毫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這是對特區人改革的沖勁和創新的闖勁的肯定和鼓勵。根據鄧小平的提議,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把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並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1988年10月18日,國務院批准廈門市實行計劃單列,並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隨後,國務院先後批准劃定杏林、海滄和集美為台商投資區。1994年3月22日,八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授權廈門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廈門市人民政府分別制定法規和規章在廈門經濟特區實施的決定》。
4. 經濟特區是怎樣發展來的
全國經人大授權的經濟特區共有五個
經濟特區是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促進特區所在國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並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條文,其中所指的經濟特區是具有明確內涵外延的法律概念,截至2021年11月,全國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的經濟特區共有五個,分別為海南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廈門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汕頭經濟特區。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5. 廈門什麼時候成了經濟特區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廈門設立經濟特區,面積2.5平方公里。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視察廈門後,廈門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島,面積13.1平方公里,並逐步實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隨後,國務院相繼批准設立海滄、杏林、集美三個台商投資區,實行經濟特區現行政策。1992年又批准設立象嶼保稅區。其間,國務院還批准廈門市為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經濟管理權。1994年3月,全國人大授予廈門特區地方立法權。2010年經國務院批准廈門經濟特區擴到全市6個行政區。
6. 廈門經濟特區的特區起源
湖裡,一片神奇的熱土,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
如今,走在湖裡大道上,隨處可見兩側林立的通用廠房,這些就是在20多年前為廈門經濟特區騰飛打下了堅實基礎的最早的引鳳之巢,第一家外資企業、第一個投資的台商、第一份外單的簽訂都誕生在這里,它們記錄和見證了廈門經濟特區發展的每一步。
在這樣一個熙熙攘攘的鬧市區,現在的我們能夠想像到經濟特區建立之初的荒蕪嗎?據介紹,當時廈門經濟特區管委會的領導和工程師在地瓜地里實地考察工作時,每人手裡都要拿著一根竹棍,因為那地里常有老蛇出沒,拿木棍就是要防止被蛇咬。
湖裡位於廈門島西北角,東、西、北三面臨海,港區開闊,水深不淤,海岸線長,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是建設經濟特區的理想之地。
當時的湖裡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被人戲稱為「廈門的夾皮溝、西伯利亞」。然而,自從廈門經濟特區建立起,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就永遠地載入了廈門發展的史冊。
1980年10月7日,國務院批准在廈門湖裡劃出2.5平方公里土地作為經濟特區。當時的廈門經濟特區,只是湖裡一塊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僅地方小,而且是寸草不生的荒蕪沙地,白手起家困難大不說,也無法利用廈門原有的資源基礎。
1981年10月15日,廈門經濟特區在湖裡破土動工,這就是開啟廈門歷史的著名的「湖裡第一炮」。隨著一聲開山炮響,經濟特區破土動工建設。
毫無疑問,廈門獲准設立經濟特區,成為全國首批四個經濟特區之一,這是廈門乃至福建省非常重大的一件事情。
老林是土生土長的老廈門人,與共和國同齡。他說,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湖裡還是一片荒蕪之地,放眼望去,幾乎沒有任何一座建築物。經濟特區破土動工的地方,就是現在廈華電子廠房附近的一個小山丘上,當時還種著一大片的地瓜、花生。
對廈門經濟特區建設伊始的情景,新華社原高級記者李開遠曾記憶說,經濟特區建立之初的湖裡是一大塊荒地,除了地瓜地就是梯田,相關領導討論工作都是在地瓜地里邊進行的。
7. 1980年把深圳、珠海、汕頭及廈門確定為經濟特區。其主要原因是什麼
主要原因是這幾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取著決定性的作用,開始特區都是為了吸引外來資本而設立的.
首先來看深圳,這個毗鄰國際大都市香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地域肯定是首選,設立特區之初也恰逢香港的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香港很多企業正在重新謀求生存和發展,此時設立特區必將有大量香港資金湧入,深圳特區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其次是珠海,珠海跟深圳有很多相似之處,深圳毗鄰香港,珠海毗鄰澳門,香港,澳門同屬於經濟發達,與世界交流頻繁的地域,這正是看重這兩個城市的關鍵.
還有就是汕頭和廈門,也許很多人對汕頭這一經濟特區漸漸遺忘了,但不可否認汕頭經濟特區的設立一定程度也帶動了周邊經濟.這兩座城市都與台灣只有一海之隔,也許有人說台灣既然有了廈門對接為什麼又冒出來一個汕頭了?的確,廈門跟台灣的淵源是任何城市無法比擬的.但大家可以細細了解汕頭,汕頭是我國的華僑之鄉,在潮汕一帶華僑數量是其他地方不能比的,所以汕頭的另一個重任就是吸引華僑資本.
而中國的其他城市則沒有這些地位優勢,理所當然的選擇了這幾個城市.
8. 廈門為什麼被設為經濟特區
中央1985年85號文件說,「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為了發展東南經濟,加強對台工作,和平統一祖國大業作出的重要部署。」
9. 廈門是經濟特區嗎
廈門是經濟特區。廈門經濟特區於1980年10月批准設立,面積2.5平方公里。1984年2月,廈門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島,面積131平方公里,並逐步實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隨後,中央又相繼批准廈門設立海滄、杏林、集美三個台商投資區和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象嶼保稅區,以及廈門出口加工區,批准廈門實行計劃單列,並賦予廈門市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和地方立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