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在廈門工資待遇低向哪個部門反映
擴展閱讀
曹妃甸到廣州多久 2025-07-03 15:31:28
福州家政哪裡有 2025-07-03 15:12:55

在廈門工資待遇低向哪個部門反映

發布時間: 2022-09-01 10:17:08

㈠ 廈門市工資不合理可以投訴記者嗎廈門市記者電話聯系的嗎

找記者用處不大,記者也不見得對此新聞感興趣,還是應該去勞動局投訴。

工資按月發放,隔月發放違法,本月工資下月發合法。由於公司未能按時發放勞動報酬,勞動者可以提出辭職,並要求經濟補償。勞動者可以向當地勞動監察行政部門進行舉報,由勞動監察大隊責令用人單位支付工資,勞動監察大隊協調不成的,勞動者可以申請勞動仲裁。對勞動仲裁裁決拒不執行的,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也可以打12333電話投訴,該電話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電話。
《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報酬、加班費或者經濟補償;勞動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應當支付其差額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准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或者國家規定及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的;
(二)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費的;
(四)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未依照本法規定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

㈡ 廈門市勞動局舉報電話多少

12333。

廈門市人社局(原勞動局)12333熱線舉報、投訴受理范圍

(一)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及規章的行為發生在2年內的;

(二)有明確的被投訴單位,投訴人與被投訴單位之間存在勞動關系,且投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是被投訴單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及規章的行為所造成的;

(三)屬勞動保障監察職權范圍內的;

1、用人單位制定內部勞動保障規章制度的情況;

2、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情況;

3、用人單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的情況;

4、用人單位遵守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勞動保障規定的情況;

5、用人單位遵守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規定的情況;

6、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工資和執行最低工資標準的情況;

7、職業介紹機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機構遵守國家有關職業介紹、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考核鑒定的規定的情況。

(四)被投訴單位為在廈門市行政區域管轄范圍內登記注冊的用人單位。不符合上述管轄范圍的投訴舉報請與當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聯系。

(2)在廈門工資待遇低向哪個部門反映擴展閱讀

廈門市人社局專項檢查工作要求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國辦發[2016]1號)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實施意見》(閩政辦[2016]88號)文件精神,省效能辦已將政府投資工程「無欠薪項目部」創建率納入2016年省對各地市績效考核指標。

為貫徹落實省政府實施意見精神,保證績效考核指標的完成,各區各成員單位應積極督促轄區和主管的行業在建建設項目開展創建活動,切實重視企業工資拖欠問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二)強化組織領導。

市委市政府對解決企業工資拖欠問題高度重視,成立部門聯席會議開展專項工作。各區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有關要求,加大對政府工程項目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整治力度,積極推動「無欠薪項目部」創建工作。

各區人社部門要發揮牽頭部門作用,牽頭成立解決企業工資拖欠問題專項檢查領導協調小組,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檢查方案,認真組織執法檢查,及時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

市聯席辦將在必要時抽調人員組成聯合督查組對各區專項檢查開展情況進行督查。2017年春節前,各區要做好迎接省督查組來廈督查工作準備。

(三)加強部門配合。

各區各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解決企業工資拖欠問題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對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各區要積極協調人民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集中清理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案件的緊急通知》精神盡快執行。

(四)嚴格依法行政。各區各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拖欠工資用人單位的處罰力度。對存在不按要求報送書面材料或者瞞報拖欠、剋扣工資數額等問題的用人單位,責令其及時整改,拒不整改的,依法處以罰款或其他行政措施。

對無故拖欠工資數額大、時間長、性質惡劣的用人單位,在依法進行處理的同時,要按照《福建省用人單位重大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社會公布暫行規定》向社會公布。對惡意欠薪行為在全市范圍內造成重大社會不良影響的用人單位,由市人社部門依法向社會公布。

各區人社部門要加強與公安機關的溝通協調,做好拒不支付勞動報酬行為涉罪案件的查處和司法移送工作,及時向社會公布典型案例,達到懲處違法犯罪行為、震懾犯罪分子的目的。

(五)健全長效機制。各區各部門在開展專項檢查活動過程中要糾建並舉,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健全解決拖欠勞動者工資的長效機制,加強對欠薪的源頭治理。

一要落實欠薪投訴處理常設制度。在專項檢查活動期間,各區要保證投訴舉報渠道暢通。各區勞動保障監察機構要做到24小時有人值守,對投訴舉報案件要做到有訴必查、查實必究,依法快速處理。要全面落實要情報告制度,按規定及時上報本地重大案件情況。

二要加強基層隱患排查的工作力度,及時發現拖欠工資的苗頭和隱患,嚴防拖欠工資行為的發生。

三要健全防欠治欠機制。堅持將企業拖欠工資信息納入社會信用體系管理,健全和完善欠薪應急保障金制度和重大欠薪突發性、群體性事件應急預防。

要按照「快速反應、趕赴現場、協調配合、控制局面、妥善處理」原則切實完善群體性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加強組織領導,有關部門密切配合,提高處置效能。

㈢ 工資待遇少應該向哪裡投訴

用人單位存在剋扣、拖欠工資的行為,
建議到當地有管轄權的勞動監察大隊反映和投訴,催討被拖欠的工資。
拖欠工資可以選擇通過提起勞動仲裁維權。

勞動合同法 第八十五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報酬、加班費或者經濟補償;勞動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應當支付其差額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准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或者國家規定及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
(二)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費
(四)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未依照本法規定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㈣ 單位工資待遇受到不公怎麼投訴

法律分析:公司工資待遇不公平可以向當地勞動監察部門投訴,可以直接撥打12333進行投訴。

法律依據:《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第二十六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分別責令限期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勞動者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差額或者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照應付金額50%以上1倍以下的標准計算,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

(一)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報酬的;

(二)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

(三)解除勞動合同未依法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

㈤ 廈門拖欠工資找哪個部門投訴電話

法律分析:根據我國法律規定,用人單位拖欠工資不給的,可以撥打12399,也可以到當地勞動局監察大隊進行投訴。如果投訴沒有效果,可以申請勞動仲裁,如果對裁決不服,還可以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並申請支付令。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條 下列勞動爭議,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仲裁裁決為終局裁決,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不超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十二個月金額的爭議;

(二)因執行國家的勞動標准在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方面發生的爭議。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第十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實施勞動保障監察,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督促用人單位貫徹執行;

(二)檢查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情況;

(三)受理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的舉報、投訴;

(四)依法糾正和查處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條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

㈥ 反映工資待遇問題,如何反映,向什麼部門反映

如果因工資待遇問題發生勞動爭議的,不需要向相關部門反映,當事人可以協商解決,協商無效的,可以依法申請勞動仲裁,通過勞動仲裁解決糾紛。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第四條發生勞動爭議,勞動者可以與用人單位協商,也可以請工會或者第三方共同與用人單位協商,達成和解協議。
第五條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六條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與爭議事項有關的證據屬於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用人單位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