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人喝的什麼茶
擴展閱讀
廣州治療尖銳在哪個醫院 2025-07-05 06:23:23
廣州傳祺怎麼樣 2025-07-05 06:22:01
福州戲起源哪裡 2025-07-05 06:18:26

廈門人喝的什麼茶

發布時間: 2022-09-03 00:17:23

① 廈門特產 蓮心茶 荷葉包著蓮子 很大一包 叫什麼茶

蓮心茶,蓮芯即蓮子心,又稱蓮薏、苦薏、蓮心。秋季採收蓮子時,將蓮子剝開,取出綠色胚(蓮心),曬干。蓮子心營養價值非常高。
中醫認為,蓮子心性涼味苦,有清心火,降血壓,止汗,養神作用,用之泡茶飲,適宜於高血壓頭昏,心煩失眠,夢遺滑精和盜汗之人。

② 福建人喜歡喝什麼茶

福建人喜歡喝的茶有安溪鐵觀音、大紅袍、正山小種、金駿眉和茉莉花茶。
1、安溪鐵觀音
鐵觀音是福建最有名的名茶之一,主產於閩南地區的安溪縣及華安縣等地。鐵觀音屬於半發酵茶品,清新淡雅,沖泡後有天然的「蘭花香」獨特的觀音韻,滋味純濃,香氣馥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譽」。這兩年來隨著傳統工藝的回歸,鐵觀音的市場也在逐步回暖中。
2、大紅袍
大紅袍也是福建最有名的名茶之一,主產於閩北武夷山,品質優異,是武夷岩茶的代表品種。其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禪茶韻味。
3、正山小種
正山小種,紅茶類,也是福建最出名的茶葉之一。首創於福建省崇安縣(1989崇安撤縣設市,更名為武夷山市)桐木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的紅茶,亦稱紅茶鼻祖,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正山小種是用松針或松柴熏制而成,有著非常濃烈的香味。因為熏制的原因,茶葉呈灰黑色,但茶湯為深琥珀色。
4、金駿眉
駿眉茶,也是紅茶類,同時也是福建的最有名氣的茶葉之一。屬於紅茶中正山小種的分支,原產於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村。金駿眉之所以名貴,是因為全程都由制茶師傅手工製作,每500g金駿眉需要數萬顆的茶葉鮮芽尖,採摘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內的高山原生態小種新鮮茶芽,然後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萎凋、搖青、發酵、揉捻等加工步驟而得以完成。
5、茉莉花茶
福建茉莉花茶,系選用優質烘青綠茶,用茉莉花熏制而成,當歸類於綠茶系列。主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及閩東北地區。外形秀美,毫峰顯露,香氣濃郁,鮮靈持久,泡飲鮮醇爽口,茶色黃綠明亮,葉底勻嫩晶綠,經久耐泡。

③ 廈門豆漿茶是什麼茶

豆漿茶是夏天到鼓浪嶼旅遊時路經一拐角處被店員的熱情和涼爽的空調吸引進去坐坐,口乾舌燥的大熱天喝到甜甜口感的溫茶不經被成功推銷購買。廈門豆漿茶,本身茶葉基底也是烏龍茶混合而成,屬於閩南一帶的特色菜。店員介紹說是用豆子發酵後,做為茶樹的肥料來澆灌,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

④ 廈門人喜歡喝早茶嗎

喜歡。
福建南部,許多人就有喝早茶的習慣。廈門六區之一的同安,就很喜歡喝早茶,有道是:「清早一杯茶,賽過吃魚蝦。早上茶一杯,勝似吃雄雞」。

⑤ 廈門茶道歷史

廈門茶文化的精華是茶道。曾經有人認為茶道出在日本,其實,廈門仍保存古中國的茶道。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廈門茶道歷史,一起來看看。

廈門茶道歷史

作為最早的五口通商地區之一的廈門,擁有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廈門在明末清初時就有了國際商貿的往來,在宣揚和發展閩南文化中,廈門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在眾多的廈門的文化中,茶文化又是廈門文化的主梁和精髓。廈門島上雖然不產茶,但在解放前的水仙路一帶,“茶莊”和“茶行”卻有40多家,各貨店和小攤販也都有兼營茶葉的,這在當時中國是很少見的。直到今天,凡是食雜店、連鎖商場、小販商鋪等都有經營茶葉,茶香仍然飄香於廈門的大街小巷,這一現象,完全說明了茶葉與廈門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道出了廈門是海路出口茶葉的“第一輸出口岸”。同時,廈門口岸也是全國最早出口茶葉的口岸之一,以出口烏龍茶為主,年出口量約7000噸,其中有八成以上輸往日本。

廈門茶道的要求

茶以新為貴,優質茶葉是茶道的基本條件之一。 廈門人大多愛喝烏龍茶,它是介於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外形色澤青褐,故稱"青菜"。烏龍茶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烏龍茶經沖泡後,口味醇厚。廈門人多愛選擇安溪的"鐵觀音"。 茶水

泡茶對水有嚴格的要求,因為水有軟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鈣、鎂含量不到8毫克的稱為軟水,反之則稱硬水。泡茶要用軟水,用硬水泡茶,茶味變澀,茶香變濁,茶湯變色。明代許次經在《茶疏》中說:"精茗,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過去的廈門,淡水奇缺,多取井水泡菜,而以南普陀寺五老峰的泉水、鼓浪嶼的"三不正"井水最佳。如今多用自來水,因海堤建設,北溪引水至廈,經沉澱除污,加上煮沸,都變成軟水,符合泡菜對水之要求。茶 具廈門人飲烏龍茶,愛選用有加蓋的陶器茶具,因其會"保香"和"保味"。最喜歡"孟公壺"和"若深杯"。"孟公壺"又稱 "孟臣罐",容量僅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甌",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僅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個"孟公壺"與4個"若深杯"一起放在圓形茶盤中, 顯有藝術欣賞價值。

火候與湯候

茶道講究火候與湯候。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時間的長短與湯候有關。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說: "有水有茶,不可以無火。非無火也,失所宜也。"是說品茗,必需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廈門的品茶行家燒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燒沸,謂之嫩;水開過頭,謂之老。用沒有燒開的水泡茶,茶葉中的水溶性物質不能盡數浸出咖啡鹼、氨基酸、維生素等,茶湯不鮮美。水燒過火,使溶解於水中的氣體不斷排出二氣化碳,同樣地茶湯缺乏鮮爽味。若用回燒的開水泡茶,茶湯會有"熟湯味"。燒水過長,水分蒸發過多,開水中的鹽類物質含量相對增加,特別是亞硝酸鹽的含量的相對增加不利於健康。所以,廈門人 "水老不泡茶"。泡菜時間不宜過長,以3一5分鍾最適宜,泡得過長,茶湯內的多酚類會增加,帶有苦澀味。所以,廈門人泡茶,有"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之說。 其實,沖泡烏龍茶兩泡便棄之真有點可借,一般可沖泡三四次。

環境

茶道講究品著佳境。明代文震彥曾說:"構一斗室,相傍山齋,內設茶道,教一童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淡,寒窗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這敘述的是古代文人騷士追求的清寂生活。廈門人則愛鬧中取靜,擇街邊巷尾、或房前庭院、或廳堂一 角,擺下茶幾,數人圍坐,會友聊天,洽談生意;講究的廳里茶幾周邊,置古色古香的雕花交椅,亦有現代沙發。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人在廳裡布置了許多擺設,花瓶古玩,燃香播樂,增添雅 致。萬石植物園內有許多茶室,有在樹蔭石凳,有在寺廟庭院,隨 遊客興致,擇席而坐,邊品著邊觀嘗自然,交談情心,十分自得。而以太平岩寺的"茶人之家"最為清雅。"茶人之家"為王震題寫,它是福建省茶葉學會、省、市茶葉進出口公司以及萬石植物園合辦的 品茶"沙龍",供應烏龍茶的各種極品,廈門名點。遊客至此小憩品 著,低吟摩崖詩句:"洞口木棉飄墮葉,石頭石笑引流泉。卷簾遙岫層層出,望海輕帆片片懸。"回首廈門"小八景"的"太平石笑",漸進佳景,其樂無窮。

⑥ 廈門本地人喜歡喝武夷山的茶葉嗎

廈門人最習慣喝的茶是鐵觀音,基本上90%以上吧。

現在喝紅茶的也有不少。

大紅袍前段時間熱炒過,送禮送這個比較好看。我們今年過年收到的茶葉全是大紅袍。。。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喝鐵觀音。

⑦ 介紹 廈門功夫茶(急!)

廈門是功夫茶的起源地之一,有著濃郁的茶文化氛圍。廈門的茶藝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廈門人大多愛喝烏龍茶,尤以安溪鐵觀音為最,鐵觀音號稱茶中極品,有詩盛贊:珠泉雋味和胸臆,玉液新香沁齒牙,兩腋清風甌泛綠,一壺春雪筆生花。烏龍茶茶葉以新為貴,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口味醇厚。泡茶要用軟水,即每公升水中鈣、鎂的含量不到8毫克的水,這樣泡出的茶才能口味醇厚,色澤純正。火候與湯候要適度,既要燒沸,又不能過火,這樣茶湯才能鮮美。廈門的茶具,一般用紅色的宜興陶壺,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然更小了。用這樣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 除了茶壺,茶杯,還有擱茶杯的茶盤和一個碗狀的放置茶壺的茶洗。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將茶杯置茶洗中,用煮沸的開水沖燙。此即茶洗的功能之一。品茗需佳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廈門人喜歡在廳里放置擺設,花瓶古玩,燃香播樂,增添雅緻,使品茗成了一種高尚精神追求和高品位的休閑方式。這種茶我見過,聞著味道就香,品上一口,頓時,一股濃濃的香氣撲入我的耳鼻。太香了!

⑧ 廈門有哪些特產

一、廈門老字型大小:南普陀素餅
南普陀素餅是廈門的特色小吃,是廈門著名特產,中華老字型大小。它有「廈門素餅之首」的美稱,是閩南地區的傳統點心,也曾榮獲過《中國名點》金鼎獎。素餅有多種口味,如:綠豆、椰子、南瓜、香芋、綠茶等等。素餅每天有限量,若想嘗試多種口味,建議大家提前前往。
二、廈門老字型大小:古龍食品
古龍的罐頭是老廈門從小吃到大的好味道,古龍的醬油更是名聲在外:古龍園內醬油曬場以55559個醬缸獲得擁有傳統醬油釀缸最多的吉尼斯紀錄,十分壯觀!至於古龍的肉醬,那是老廈門吃稀飯的黃金搭檔。怎麼可以隨意錯過呢?
三、廈門老字型大小:黃則和
「黃則和」始創於1945年,黃則和老先生早期由手工作坊經營,後總部落址於廈門市中山路二十二號。因其製作的花生湯等小吃風味極佳,深受老廈門人的喜愛和青睞。除花生湯外,黃則和的各種小吃糕點也頗受歡迎,麻薯、桔紅糕、餡餅……之類的,都是廈門的老味道。
四、廈門老字型大小:大佳薑母鴨
閩台兩地「薑母鴨」製法中,以廈門地區最為正宗,於是薑母鴨有了「廈門一寶,閩台一絕」,「廈門第一鴨」的美譽。大佳香薑母鴨也算是廈門的老字型大小店鋪了,這里的薑母鴨香氣撲鼻,老遠就能聞見,鴨胗和鴨心也都很好吃,可以買真空包裝的帶回家,稍微加熱一下就能在家吃到美味的廈門薑母鴨了。
五、廈門老字型大小:黃勝記
肉鬆店位於龍頭路95號,店鋪很小,人氣非常旺,從早到晚都會排長隊。老闆很豪爽,會把大片大片的肉脯夾給客戶免費試吃,價格實惠。豬肉乾是用秘制的調味方製成,十分美味,自己吃或者作為伴手禮贈與親人都很不錯。主營牛肉粒,豬肉脯,牛肉乾等多個種類,有辣的與五香口味可供選擇。
六、廈門老字型大小:阿吉仔
一家開了近90年的老店,位於八市不起眼的一角,最早來這買餡餅的都是廈門的本地老主顧,招牌有椰子餅、綠豆餡餅、馬蹄酥等。椰子餅外酥但是內軟不幹,口感很贊;馬蹄酥外皮做的很酥,糖心和肥肉餡的比例恰到好處。味道超級濃郁,也不甜,總體感覺很不錯。價格十分親民,3盒不同口味的餡餅總共只需要36元。
七、廈門老字型大小:榮梅鹵味
榮梅鹵味的雞爪、鴨爪、鴨翅、鴨脖都是非常美味的。鮮香縈繞著嫩滑的雞鴨肉,層層滲透,將味道深入骨髓,深入到肉質的每一層細胞,味厚醇香。咬下去,外皮滑娕的口感間帶著一絲韌勁,繼續嚼下去,裡面的每一寸雞肉都已完全被醇厚的鹵汁味滲透了。鮮娕QQ的口感,一點也不油。連骨頭也不能放過,口齒留香,回味……
八、廈門老字型大小:海堤茶葉
閩南人愛喝茶,茶葉肯定少不了。2017年的金磚會議上,海堤金花香櫞就作為閩茶的代表之一,成為會議官方禮品茶。出自老牌國企,海堤茶葉品質穩定,最關鍵的是價格適中,性價比相當高,堪稱廈門人的百姓茶。茶葉品類選擇也非常多樣,鐵觀音、大紅袍、老樅水仙等烏龍茶,都是福建岩茶的代表。如果有喜歡喝茶的親朋好友、,送一份茶葉伴手禮不失為一份貼心的選擇。
九、廈門老字型大小:心喜洋行
廈門是臨海城市,海鮮小吃非常多,但最受廈門人喜愛的古早小食還是貢魷魚。貢,是「敲」的閩南語音譯。早在廈門還是個小漁村時,貢魷魚就已經是廈門家家戶戶的日常小食,用來配酒、配茶、蘸醬油,吃法不一都很特別。而貢魷魚的手藝,要屬福隆益這家百年老鋪最為老牌。目前只有鼓浪嶼上的心喜洋行傳承這門獨家手藝,被評為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多次被評為最閩台伴手禮雙十佳。
十、廈門老字型大小:白鷺食品
白鷺食品的前身是廈門食品廠,已有50多年歷史。廈門本土的許多老品牌多愛用「鷺」字,所以還挺好認的。這兩款都是絕好的茶配,特別是魚皮花生,還可以配酒。魚皮花生的表皮酥酥咸鹹的,很好味,一個會接著一個吃。而蛋花酥做的牌子就比較多了,基本上不太會踩雷。白鷺蛋花酥是經典款,有點類似小小的蛋卷,做扁,中間夾著花生和芝麻。

廈門什麼茶葉最好

東然鐵觀音是廈門做茶性價比很高的,本地人都知道。

⑩ 求問廈門人為什麼喜歡喝茶

茶在廈門是極為普遍的生活習慣。許多廈門人晨起第一樁事就是烹水泡茶,早茶不喝,整天都提不起勁。即使不大喝茶的人,家中也必備茶具。古語"寒夜客來茶當酒",廈門是客一進門即泡茶。甚至許多工廠、機關,也無不備有茶具茶葉,招待來訪客人,而且要立刻煮水,重換茶葉。這一習俗有時難免令人有太浪費時間的感慨,但也表現了廈門人的好客熱情。
廈門人喜歡喝烏龍茶。他們認為花茶的香,非茶葉內在之香,而是外部的摻和,它反而掩蓋了茶葉的本味。因此福州的茉莉花茶雖然名氣很大,而且近在咫尺,價格一般也低於烏龍茶,卻始終難以打入閩南的市場。閩西客家人的山茶,廈門人則嫌其"冷",易傷胃,而且由於山茶在製作上未過二遍火,茶色較淡,清湯寡水,招待客人時不好看,因此也不流行。在廈門最負盛名的是安溪茶,過去的茶行,多標榜為正家安溪茶行。安溪茶中又以鐵觀音為上品,其次為黃旦,有的叫"本山"。鐵觀音如青橄欖,初入口略有苦澀,人喉後漸漸回甘,韻味無窮。若喝黃旦,一舉杯即有淡淡的幽香,人口香醇,只是回味略差一些。廈門人為人處世,崇尚講究永遠久長,選鐵觀音為上品,而不選黃旦,更輕視花茶,可見一斑。鐵觀音中自然也有許多等級,極品為紅邊鐵觀音。至於一枝春、留香等都只能算是不入流的大眾茶了。
廈門人把飲茶叫作泡茶。泡茶的程序非常講究,所費的時間功夫,多於喝茶。首先是茶具,一般喜用紅色的宜興陶壺,只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這樣的茶具泡出來的茶叫"小掌茶",以別於大壺茶。除了茶壺、茶杯,還得有擱茶杯的茶盤和一個碗狀的放置茶壺的茶洗。菜洗的功能是非常特殊的。以廈門茶俗,茶杯、茶壺是不能拿到洗碗池去沖排的。更不能用手或抹布去往洗杯上的茶漲因為那些條清被認為是最珍貴的東西,茶客是否夠得上"茶仙"的稱譽,不但要看你品茶功夫的高低、泡茶的手藝,還要看你是否擁有一副茶清斑斑的茶具。年代一久,茶跡醇厚的茶具,價格不菲、遠勝同樣的新茶具,有的甚至成為傳家之寶,只有在最好的朋友和貴客光臨時,才拿出來使用。有些外來客人不知,以為茶杯臟,動手去搓洗茶杯,往往會引起誤會。
其實那些茶杯是很乾凈的,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將茶杯置茶洗中,用煮沸的開水沖燙。此即茶洗的功能之一。
除了茶具之外,真正的茶仙必備有小爐和小水壺。過去用木炭爐、油爐,現在大多用電爐。水壺也都是特製的,大約只裝得一碗水,以便很快燒開。水開之後,第一道程序就是燙壺、燙杯。先將茶壺和茶杯都放在茶洗中,開水傾入壺中和茶杯上,再將壺中水也一起傾於茶洗中,然後用手輕撥茶杯。讓它們在開水中浸洗,再一個個拿出,一個緊挨著一個,在茶盤上擺成一個圈。隨後,倒掉茶洗中的水,將茶壺置茶洗中,放上茶葉。茶葉往往要放滿壺,沖出來才夠味。
這樣,准備工作算是全部完成了,俟水一開,立刻就沖入茶壺中。這時會浮起一些泡沫,水要繼續沖下,讓壺中的水溢出壺外、把那些泡沫帶出。有時要用壺蓋輕輕撥動,把泡沫撥出。蓋上壺蓋後,再從壺蓋上淋下開水,一來把壺外那些泡沫沖下茶洗,二來使茶壺內外溫差不致大大,以免走了熱氣。沖下的水積在茶洗內,緊緊圍擁著茶壺,也使壺中熱氣不易走散。這是菜洗的又一功能。這時泡菜的高手立即將壺提起,把這第一遍的茶全部倒入菜洗中、廈門有句俗語:"頭遍腳漬,二遍茶葉。"原來,過去制茶有道工序叫"走腳球",將過了頭遍火的茶葉裝在布袋中,紮好袋口,然後人打了赤足,就在上面踩,要將布袋踩得如球一般滴溜轉。過了這道工序,茶葉才會捲曲起來,如蛇干一般,有良好的外形。現在這道工序已由包揉機代替,但"頭遍腳漬,二遍茶葉"的俗語卻仍掛在許多人口中。頭遍水洗茶,仍然是茶仙的標准程序。
第一遍茶倒出後,第二道水立刻沖進去,仍然要沖到壺蓋蓋下後,水有少許的溢出,仍然要在蓋上蓋後,再淋上一些開水。然後馬上斟茶,不能延候,最忌諱浸茶,一浸就出茶鹼,茶就苦了,味道就破壞了。
斟茶是很講究功夫的,必須用一個手指頭按住壺蓋,將壺翻轉九十度,壺嘴直沖下,迅速繞著已經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開始叫"關公巡城",每一個杯子都要巡到;最後叫"韓信點兵",那後邊的幾滴最是甘美,也是每一杯都必須點到。這樣斟出來的茶,每一杯色澤濃淡均勻,味道不相上下。
於是,主人開始請茶。親密的茶友,以手示意,一聲"請",各自認杯;一般的友人,客氣一點,則端起茶盤,請客人任選一杯。但絕不能端茶杯敬茶。這大約由於"小掌茶"的茶杯極小,水溫又很高,兩人以手交接,易於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