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滄區是歸廈門還是漳州管
以前是漳州的,六七十年代劃歸廈門,角美以前是廈門的,後來劃到漳州
『貳』 廈門同安以前屬於漳州的嗎
錯了,以前屬泉州,(包括漳州龍海的海澄、角美等設同安縣)
『叄』 廈門漳州屬於哪個區
廈門和漳州接壤的是海滄區。漳州則是一海相望的漳州港(招商局)開發區以及角美鎮台商投資區。
『肆』 廈門有幾個區分別叫什麼名字
截至2016年底,廈門市有6個市轄區。
6個市轄區分別是:思明區、湖裡區、集美區、海滄區、同安區、翔安區。
除正式行政區劃外,廈門市還設立有非正式區劃的經濟管理區。包括: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廈門出口加工區、廈門象嶼保稅區、廈門海滄保稅港區、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廈門海滄台商投資區、廈門集美台商投資區、廈門杏林台商投資區。
(4)廈門哪些地方以前是漳州的擴展閱讀:
廈門,隸屬於福建省,別稱鷺島, 簡稱鷺,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廈門位於福建省東南端, 西界漳州, 北鄰南安和晉江,東南與大小金門和大擔島隔海相望,通行閩南方言,是閩南地區的主要城市,與漳州、泉州並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
2017年,廈門市常住人口401萬人,全市戶籍人口231.03萬人。2018年01月,廈門入選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2017年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排名第15。
參考資料:網路-廈門
『伍』 廈門市在未成立經濟特區前,是屬於泉州市還是漳州市廈門市區也怎麼那麼小沒深圳市區是1/10大。
福建省廈門市管轄,但由於特殊的經濟區有不同於其他地級市。書記,市委副省級,地級市的廳局級市委書記。據了解,廈門的管理狀態很快就會升級為直轄市,是中央直接負責。但是仍然有不同的市,直轄市直屬中央政府是不一樣的,雖然同是中央直屬。論廈門帳戶的帳戶真的被嚴格控制,除了賬戶購買超過150平方米的房子,還有就是,作為引進人才來實現的結算,當然,相關的問題是非常復雜的。請向有關部門咨詢下
『陸』 廈門在古代的名稱叫什麼
廈門在古代的名稱叫鷺島。廈門在在古代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廈門,隸屬於福建省,別稱鷺島, 簡稱廈、鷺,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廈門位於福建省東南端,東與大小金門島、南與龍海市隔海相望,陸地與南安市、安溪縣、長泰縣、龍海市接壤。
廈門由本島廈門本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90多平方公里。廈門通行閩南方言,是閩南地區的主要城市,與漳州、泉州並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
(6)廈門哪些地方以前是漳州的擴展閱讀:
廈門市鼓浪嶼區、思明區、開元區、杏林區、湖裡區、集美區這6個區在唐開元二十年(732)稱新城,大中元年(847)設嘉禾里,屬同安縣。元至元十六年(1279)置嘉禾千戶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廈門城建成,置中左守御千戶所。
清順治七年(1650)鄭成功駐兵廈門,於十二年(1655)改廈門為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復名廈門,屬台廈兵備道同安縣,雍正五年(1727)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1843年辟為通商口岸。
1912年同安縣析置思明縣,1912年於此設南路道(1914年改廈門道,1925年廢)。1935年設廈門市。1949年10月17日解放,為省轄市。1980年10月創辦廈門經濟特區,1984年3月特區范圍擴大到廈門全島,1989年5月國務院批准廈門特區連同杏林、海滄地區為台商投資開發區。
廈門市同安區在晉太康三年(282)置同安縣,屬南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縣西南4鄉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歷屬泉州、清源郡、清源軍、平海軍、泉州路、泉州府、興泉永道、南路道、廈門道,第五、第四行政督察區。
清乾隆四十年(1775)析置馬巷廳(1912年廢)。1912年析置思明縣,1914年析置金門縣。1949年9月19日解放,歷屬第五專區、晉江專區、廈門市、晉江地區、廈門市。1996年撤縣設廈門市同安區。
『柒』 在封建明清時期廈門是不是歸泉州府管轄呢以前廈門是不是歸泉州呢誰有以前封建的地圖網站
不是的,不要聽泉州人放屁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明清以來中國歷代行政區域變革頻繁,但是考據充分,記載詳實。
在清朝以前,泉州從南安郡開始發展起來,一直到泉州府,到這個時期,廈門島內大致叫嘉禾里,隸屬於同安縣,屬於泉州府管理
但是到了清朝,廈門逐漸開始脫離了泉州的管轄。標志性有兩件事,一個是康熙年成立台廈兵備道統領台灣和廈門兩地政務,廈門首次成為直管之地,隨後制度化的是雍正5年,興泉永道(即後來改名為福建南路道、廈門道)的道台治所遷到了廈門。 道台最初只負責軍政,後來權力逐漸擴大,形成了省下府上的實質政府。按到今天來說,就是福建省下面設立了一個廈門大區,而這個大區管理廈門,泉州,莆田等地區,先後加上了永春大田等縣,從而泉州正式進入廈門管轄時代,先後200多年,歷任100多任道台都在廈門,一直到1925年。後廈門道撤銷,廈門建市由福建省管轄,從此和泉州切割。而泉州在後來還一度完全撤銷
興泉永道的道台駐地就在今天中山公園邊上的少兒圖書館,後來又成為廈門市府的辦公用地,一直到了1980年代湖濱北路的新市府建好才結束百餘年的歷史使命
同安擺脫泉州的時間較為後面,同安縣長時間屬於泉州府管理,到了清末府的權力縮小,同安縣逐漸向廈門直接匯報。後來廈門建市以後同安等縣又幾經變化。建國後屬於第五專區一度成為泉州的上級,後來劃歸晉江專區也不再歸於泉州管轄。隨後同安的管轄土地逐漸分割歸給廈門,一直到1958年同安縣由廈門管轄,加上從漳州龍海劃過來的海滄,從此廈門的區域穩定下來。
所以從歷史上看,在明朝以前,廈門可以說屬於泉州,但是清朝以後,泉州很長時間是歸廈門管理,到了民國以後,廈門就走上獨立成市的階段,而泉州成為市還是在1950年代晉江專區時代以後。
從這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少部分自大的泉州人實際上對自己家鄉的歷史都不了解,純粹是在膨風。。。。。。
------------
小常識:從興泉永道到廈門道
道一級機構從清朝順治開始逐漸產生完善並擴張,從原來的巡視機構逐漸形成了一級實權政府,位於省下府上。
大致上說,道分為兩類,一類並不是地方政府,而是省級派出機構,專門督導辦理某類事務的,比如兵備道等,你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府駐某地的專門辦事機構。另外一類道是地方政府,通常一個道領2-4個府。而後一種道又分兩種:分守道和分巡道,開始的時候分守道是常駐某一個地方,注重錢糧事務,而分巡道是駐一個地方巡視周邊,注重軍政。後來逐漸統一道分巡道,類似於後來的地區專員公署
興泉道原來是興化+泉州兩個府,雍正年遷道廈門後逐漸擴大,永春直隸州並入,成為興泉永道,維持近200年。興泉永道是地方分巡道,兼專門的負責郵政,海洋事務的專門事務道,乾隆年間又加上兵備道。所以興泉永道是不折不扣的地方一級主管機構
同安縣令是正七品,永春直隸州知州是正五品,泉州知府是從四品,而興泉永道的道員是正四品,甚至很多道員是正三品從三品,極端發生過從二品兼任道員的,道員離任以後很容易跳過從三品直接接任正三品的按察使。所以道員的權力遠遠大於知府
『捌』 以前的廈門
樓上的懂不懂 不要胡說八道 廈門從來就沒有屬於漳州管過 同安以前是屬於泉州管的
相傳遙遠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鷺 息在廈門島上,因此, 廈門又稱為鷺島、鷺洲、鷺嶼、鷺城、鷺津、鷺門,廈鼓海峽稱 為鷺江。
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 代晚期。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時,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 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 洲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並出現「新城 」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隸屬於情源郡南安縣大同場。五 代閩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場升格建同安縣,嘉禾里歸同 安縣管轄。明初洪武二十七年(394年),朝廷在島上築城 寨,置衛所,城名「廈門」,衛所稱「巾左所」。廈門的地名, 從此確立。此後數百年間,廈門也曾改名為「思明州」「思明縣 」等。1935年廈門正式設市。
在廈門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這個島上只有黑色的石頭和綠色的樹林,一群渾身雪白的白鷺飛到這里,愛上了這個黑色和綠色的海島。他們在樹林里棲息,在沙灘上漫步,在海水裡嬉戲。這里沒有別的飛禽走獸,也沒有人們來驚擾。於是,白鷺成了島上的主人。當人們第一次來到島上的時候,看見大群白鷺漂游在水面上,就把這個地方叫做「鷺江」,把這個島嶼叫做「鷺島」。究竟從什麼時候起,島上才有人居住?考古學家們在這里找到了一些石器和陶器,認為大約3000年前,就有人在島上生活。可是,這個島嶼有文獻記載的歷史,卻是從唐朝才開始的。如果到著名的古寺-南普陀可以在大雄寶殿的石柱上,看到一幅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普光被廈島,對太武以增輝。這說明南普陀和泉州的開元寺一樣,最初是在唐朝建造的。根據記載,在唐朝,有薛、陳兩個家族從外地遷居到這個島上。薛氏住在洪濟山的西北,陳氏住在南面的金榜山下,當時有「南陳北薛」之稱。南普陀最初是由陳家施田52畝作為寺址。到五代時,有人加以重建,名為泗洲寺。宋朝時,和尚文翠建普照寺。這些寺廟就是南普陀的前身。
廈門人民的勞動祖先,在這里披荊斬棘,辛勤墾殖。宋代太平興國年間(離現在大約一千年),生產出一種水稻良種,「一莖數穗」,從此,這個無名的小島才被稱為「嘉禾嶼」-五穀豐登的島嶼。這是廈門的第一個名稱。到了元代,在這里設立了嘉禾千戶所,這是廈門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軍事機構。所謂「千戶」就是「千夫之長」。元代的千戶所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有兵700名以上,中等500名,下等也有300名。可見,這個海島在海防上的重要地位,已經引起元朝當局的重視了。明朝以來,倭寇不斷地侵擾我國沿海各省。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海防,派江夏候周德興來福建沿海增設了許多衛所。閩南的永寧衛,分設左、右、中、前、後五個所,中、左二所駐在這個島上,所以稱為中左所。《明史》寫道:「(周)德興至閩,按籍僉練,得民兵十萬餘人,相視要害,築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備。」那時「移永寧衛中左所官軍於廈門,築城守御,遂為中左千戶所。設指揮正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指揮百戶一員、鎮撫一員,隸福建都指揮使,額兵一千二百四名」。大約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廈門城,從此才出現廈門的名稱。
『玖』 福建省廈門市有哪些縣
福建省廈門市下轄沒有縣。
截至2016年末,廈門市有6個市轄區,26個街道、12個鎮, 361個社區、147個村。
其中,思明區轄10個街道、99個社區;
湖裡區轄5個街道、53個社區;
海滄區轄4個街道、23個社區、15個村;
集美區轄4個街道、2個鎮、42個社區、21個村;
同安區轄2個街道、6個鎮、55個社區、81個村;
翔安區轄1個街道、4個鎮、89個社區、30個村。
(9)廈門哪些地方以前是漳州的擴展閱讀:
廈門,隸屬於福建省,別稱鷺島, 簡稱廈、鷺,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
廈門位於福建省東南端, 西界漳州, 北鄰南安和晉江,東南與大小金門和大擔島隔海相望。廈門由本島廈門本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90多平方公里。
廈門通行閩南方言,是閩南地區的主要城市,與漳州、泉州並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
廈門地形以濱海平原、台地和丘陵為主。廈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勢地貌構成類型多樣,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灘塗等。
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於同安與安溪交界處的雲頂山海拔1175.2米,為全市最高的山峰。從西北往東南,依次分布著高丘、低丘、階地、海積平原和灘塗,南面是廈門島和鼓浪嶼。雲頂山為廈門市最高峰,雲頂岩為廈門島最高峰,日光岩為鼓浪嶼最高峰。
廈門海域包括廈門港、外港區、馬鑾灣、同安灣、九龍江河口區和東側水道。廈門港外有大金門、小金門、大擔、小擔等島嶼橫列,內有廈門島、鼓浪嶼等島嶼屏障,是天然的避風良港,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線約43公里,適宜建港的深水岸線約27公里。
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