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21年尾牙宴是什麼意思 吉祥話語
在南方地區在年末的時候會有一種說法叫做尾牙宴,而這個也是有很多人並不能理解的,那麼2021年尾牙宴是什麼意思呢?尾牙吉祥話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和分析這個吧!
尾牙吉祥話語
1、播灑一年的陽光,收獲一路的輝煌;揮灑一年的汗水,綻放一路的明媚;付出一年的辛苦,裝點一路的幸福;感謝一年的努力,創造一路的奇跡。新的一年,願與你再揚帆濟海,創造美好精彩!
2、過去的一年裡,你的努力猶如驚嘆號,艱辛異常;你的收獲好比句號,圓圓滿滿;你的成功就像省略號,綿延不斷;新一年到來,預祝你,再接再勵,來年大展身手,為事業的道路上留下輝煌的手筆!
3、生活美好一起來,幸福日子一起在,快樂一起,年末到來總結來,願你開心算一算,來年繼續愉快,運氣算一算,來年繼續幸運,福氣算一算,來年繼續平安,成績算一算,來年繼續美滿。
② 詳解:尾牙是什麼意思
一年一度的尾牙即將到來,這一天或許是很多員工最最興奮的時候。因為,尾牙的到來就預示著這一年我們即將落下帷幕。總結這一年的收獲,展望明年。但是其實也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尾牙到底是什麼意思。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尾牙是什麼意思吧!
尾牙是什麼意思
顧名思義,有尾牙就有頭牙,尾牙這個 傳統節日 原本是和祭拜土地公神有關的,每月在初一和十五或初二和十六要祭拜土地公神,叫做「做牙」,二月初二是最初的頭牙,而十二月十六是最後一個做牙,稱為「尾牙」。因為台灣地區的居民大部分來自於閩南地區,因此這兩個地區也就保持了很相近的尾牙習俗。
尾牙這個節日,其實也跟商人和農人緊密相關。尾牙到了,之後商人就要到處去收新舊帳,過了這段時間就只能等明年以後了。不僅如此,商人和農人還要犒勞招待自家的僱工和僕婢,稱為尾牙宴,現在很多企業一到年終就要舉辦年會,獎勵一年來做出突出貢獻的員工,其實這是尾牙習俗在現代的新形式。
尾牙宴
尾牙即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源自農歷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習俗,到農歷年末臘月十六就稱為「尾牙」。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
這一天,台灣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以前,如果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准他,暗示解聘之意。
不過,這種風俗已絕跡。除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系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於、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③ 尾牙是什麼意思
尾牙是什麼意思
今天尾牙,你可懂得“尾牙”的意思?不知道的跟我來了解一下!
祭祀土地公稱為“做牙”,是泉港的一種民俗節令。一年中有好幾次“做牙”,農歷2月2日是福德正神(土地公)誕辰,祭祀活動稱為“頭牙”,以後每逢初二、十六都要祭祀,每年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中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動,俗稱“尾牙”。此節與古代的互市有關。古時,商人們做交易前先拜祭土地公,還要款待客人和伙計。
閩南尾牙習俗的相關歷史記載
閩南尾牙由來已久,早在清代就有相關記載,清乾隆《泉州府志》臘月十六日:商賈皆祭土地神,牲醴極豐。清乾隆《安溪縣志》 二月初二日:各村俱祭土地,名為做福。民國《南安縣志》 臘月十六日:商賈皆祭土地神,牲醴極豐。遍請親友,以其品物。現代有關尾牙的描述和記載有《泉州市志》、《泉州民俗文化叢書》、《晉江民俗掌故》等地方誌、民俗志。
傳統祭儀:拜“土地公”期盼來年平安興隆泉港人過“尾牙”特別隆重,這一日過後,也宣告時間就快走向另一個年份了。民俗專家黃炳元先生回憶小時候一家人過尾牙的情景,“當天還沒亮,人們就開始殺雞宰豬、蒸刈包、蒸年糕,忙得不亦樂乎”。由於閩南各個地區風俗並非完全相同,祭拜所用供品也就有所不同,但在這個比較重大的祭祀活動上,傳統供品中一定要有“三牲”和“五果"。
為什麼要供奉“三牲”和“五果”呢?以前,泉港家家都有養雞養豬的習慣。雞,有象徵家,團圓之意。“雞”和“基”諧音,“建基”就是“建家”。泉港很看重家的意義:魚,象徵年年有餘;豬,和雞一樣象徵家,喻指六畜興旺,人丁興旺、家庭滿眷。另外,由於佛教吃素禁殺生,信佛的人就用麵粉做成“三牲”的模樣來供奉、祭拜。“五果”象徵著金、木、水、火、土,比喻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些供品中,雞和豬是必不可少的。
當各種食物都准備好後,人們就在土地公神像面前加一張長桌子,把豐盛的貢品擺好。供奉的食物順序也很講究,一般在桌子最前方放一壺酒,並排三個小酒杯,杯子中斟滿酒。接下去是雞、魚、豬“三牲”和“五果”,最後才是其他的食物。
通常祭拜者都是一家中地位比較高的或年紀比較年長的,在家中有威望的人。祭拜前,祭拜者站在中間,面對土地神鞠躬或磕頭,點一炷香插在神像前,說一些吉利的話語,請土地神享用供品,然後站到一邊。香的燃燒表示土地公在享用貢品,一家人須靜靜站在兩邊,不允許大聲說話和走來走去。尤其不能站在供品的中央,這是大不敬的。
待香燃燒大半後,祭拜者就再次企求土地爺保佑一家平平安安,生意興隆等等。然後開始燒金紙,放鞭炮。燒的金紙越多越好,鞭炮也是越多越好,越大串越好。一來是各家各戶要祭祀“土地公”,再者商家老闆們也要置辦宴席招待辛苦一年的伙計、學徒。“從前,小孩子們盼望過年就是從尾牙這一段時間開始的。
尾牙宴:從“吃尾牙面憂憂”到充滿溫馨感激的企業活動
舊時的商家店主,俗話叫“生意人、買賣人”,尾牙這一天,供奉完神明後,商家、地主晚上要招待自家的僱工與僕婢,那些供品就成了僱工與僕婢的美味佳餚。另外在尾牙這一天,商家、地主一般會給他們分發獎金紅包,還有明年是否要繼續僱用,也要在這天做最後的決定,所以有“尾牙既是慰勞日,又是相送日”的說法。尾牙宴最後一道菜一般是一盤雞,如果明年要“辭頭路”(閩南語,解聘)哪一個僱工,就將雞頭朝向誰,如果有不止一個“辭頭路”的人,就拿起筷子夾起雞頭分別朝向將解聘的僱工。要是不想解聘誰的`話,就把雞頭對准自己。
在傳統家庭中,不管是農民、漁民或者其他人也都要通過焚香祭拜向神明表示感謝,以祈求來年能夠有好收成。所有祭祀活動結束後,當晚一家大人小孩就圍在一起吃刈包、潤餅等。刈包就像現代的肉夾包,是一種外形似荷包的麵包,裡面一般夾“三層肉”(閩南語,指瘦肉與肥肉相間的肉)、“土豆灰”(閩南語,炒熟的花生碾末)、鹹菜、筍絲等;潤餅也叫嫩餅菜(和其他地方的春卷差不多),是用潤餅皮卷包土豆灰、虎苔(閩南語,一種海藻)、肉絲、胡蘿卜、豆芽菜、筍絲、豆腐乾等等,捲起後外形有點像一捆包著的銅錢,刈包、潤餅菜等在當時既是不敢多求的伙食改善,又寄託著民眾對新一年平安發財的祈願,是尾牙的應節食物。
尾牙習俗
伴隨著2016年春節的臨近,今天我們將迎來泉港人民都非常重視的一個節日——尾牙。這個源於福建沿海、台灣一帶、能給大家帶來好運和吉祥的重大節日,已經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推崇。這個節日在我們看來,是好運與吉祥,具有承上啟下的重大意義。尾牙來了,表示正式進入年關。
“尾牙”活動是一年的尾聲,也是春節活動的先聲。對於這個活動,泉港的各大企業非常重視,都會舉辦“尾牙宴”,辛苦一年的大夥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訴說一年的收獲以及來年的期盼,懷著一顆虔誠之心希望在“尾牙宴”上吃出健康平安;當然每家每戶也非常重視,大清早就能聽到陣陣鞭炮聲,再擺出貢桌,各處的廟宇祠堂也是人頭攢動,香火不絕。除了這些隆重的祭祀外,到了晚上,大家都必須趕回去與家人團聚,吃上一頓豐盛的“尾牙飯”。
說起尾牙這一節俗,原本只是生意人的祭祀方式,後來才慢慢演變成泉港民間普遍的節俗。每一個節俗的背後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尾牙也不例外。相傳,明代有個叫陳米牙的人,是個經營米業的商人。每次賣米給百姓,他只用長指甲在已賣出的大米中留下一指甲的米作為利潤。雖然每次只賺那麼一點點,但是到他家買米的人卻越來越多,童叟無欺,也因此在江南民間傳為美談。為了紀念和效仿他,泉州商人就在每年春節之前和元宵之後,也就是農歷二月初二出外做生意的人和十二月十六日在外的生意人都會趕回來過年的時候,都要舉行祭祀陳米牙的儀式,敬“福德正神”。後來就簡稱為“做牙”或者“祭牙”。
隨著經濟條件的不斷提高,做牙的檔次也越來越高。“做牙”的時候要在門前,擺上果品、酒菜,比如炒米粉、炒麵條、甜丸子,雞鴨豬各種肉類,還有蝦類等。但要注意不可有魚類,因為有“衰如魚”的說法。還有些家庭喜歡簡單點,只用干品,比如蘋果、梨、香蕉、茶酒、還有肉包、餅干、等各種糕點作為祭品。接著就開始燒香、燒貢銀、銀紙等。
這些都是家裡的女性在做,目的很簡單,就是一求生意興隆發家致富;二求在外工作的親人身體健康、一帆風順、孩子能夠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三求子女能夠有好姻緣、能夠幸福一輩子;四求“六畜興旺”(豬、羊、雞、鴨、貓、狗等)。再則也是想希望通過這個節俗和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敘舊、拉家常。
尾牙作為一年中最後一次“做牙”,過了這一天就意味平安的過了一年,所以也被看作是一種福氣,有“尾牙吃歡喜”的說法。同時“尾牙”也有過小年之稱,所以它的到來意味著年關的開始。過了“尾牙”,大家就開始置辦年貨,而在外的泉港人也陸續回家准備過年咯。
;④ 為什麼叫尾牙宴
「尾牙」是閩南地區的時間稱呼。在這天宴請,就叫尾牙宴。
尾牙宴是閩南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每月初二、十六,莆田人(尤為商人)會祭拜土地公,這就是「做牙」。二月初二是為頭牙,臘月十六是為尾牙。對於商人而言,尾牙是經商一年的尾聲。
對於百姓來說,尾牙是新春佳節的先聲。這一天商人們會宴請手下伙計,犒勞他們一年來的辛勞,這頓飯被稱為「尾牙宴」(年會的前身)。
(4)廈門尾牙宴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尾牙習俗:
1、趕工結賬
在「尾期」前,各個商家可以向各處收取新舊賬目,若過了「尾期」催收賬目,即使是債主人也可能會受到冷言冷語。
2、吃薄餅
在每年的「尾牙」時段,閩台地區的家家戶戶都會准備薄餅(春餅)享用。同時,買賣的生意人還會准備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3、招待僱工
東南沿海地區的商人和農民一般會在「尾牙」當天供奉神明,但與此同時,一般雇有工人或傭人的家庭會准備菜餚招待他們,以此表示對他們的慰勞與答謝,並在此時做出是否還會繼續僱傭的決定。
⑤ 尾牙是什麼意思台灣「尾牙」介紹
尾牙是什麼意思?台灣「尾牙」介紹
尾牙是閩南地區的漢族傳統節日,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每年十二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閩南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初二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什麼意思?尾牙有哪些活動呢?下面我就來告訴大家!
尾牙是什麼意思?台灣“尾牙”介紹
“尾牙”即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源自農歷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習俗,到農歷年末臘月十六就稱為“尾牙”。南方流傳著在每一個農歷月的初二和十六“做牙”的習俗。這一天的供奉對象,是地主或其他屬陰類的神明;過後,人們也能吃獻祭過的供品,一飽口福。
這一天,也是神壇“犒軍”的日子。“犒軍”的對象屬天兵天將的性質,可以選擇在初一和十五;如果主神手下的兵馬都是陰兵陰將,祭祀日就肯定落在屬陰數(雙數)的初二和十六日。
“做牙”的意思與吃喝有關系。廣東人說的“打牙祭”,意思即是以吃、喝為樂,不過福建人“做牙”的對象首先是靈界,其次才輪到人類享用。人們要等到祭祀之後,才能分享曾經用來供奉靈界的食物。
福建人最重視在每年農歷二月二日做“頭牙”,以及在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二月二日是“社日”(土地神之紀念日),是一年的第一次“做牙”,被認為是頭牙,而十二月十六日,則是一年中最後一次“做牙”,稱為“尾牙”。 福建人做“尾牙”特別隆重,這一日過後,也宣告時間就快走向另一個年份了。
尾牙日活動
這一天,台灣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以前,如果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過,這種風俗已絕跡。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系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於、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尾牙”習俗
1)閩俗把做“尾牙”之後的日子,即農歷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為趕工結帳時間。所以,也稱二十二日為“尾期”。“尾期”前可以向各處收湊新舊賬,延後則就要等到明年新年以後才收帳了。所以“尾牙”的飯吃完後,就有幾天好忙。過了“尾期”,即使是身為債主的硬去收賬,也可能會被對方痛罵一場,說不定還會被揍,也不能有分毫怨言。
2)商人和農人在“尾牙”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僱工與僕婢,對於來年是否繼續僱用一個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決定。所以,這算是慰勞日,又是禮貌相送日。
3)潤餅原本是“尾牙”的必備食物。
“做牙”意義
“做牙”是盛行於閩台一帶的一個特殊節日。這一天最重要的是要祭拜土地公(就是福德正神),讓土地公“打牙祭”。“頭牙”只是一年當中很多牙中的一個,期間還有“尾牙”(農歷十二月十六),以及每個月的初二,十六的二次“普通牙”。不管是“頭牙”“尾牙”或是“普通牙”,在福建莆田,如果那天家中有請手藝師傅上門做工,那晚上一定要做大餐宴請人家(如今主人上班忙沒時間就用紅包代替)。當然一年當中最隆重的算是做“頭牙”與“尾牙”了(不但要祭拜土地公還要做好大餐全家聚攏一起)。莆田民間就有;“二月二,龍抬頭,打牙祭,大聚餐”之說!
這一天,本地的婦女們傍晚都會准備各種各樣的供品去供奉神明“土地公”。一般多見的.是用豬肉、白粿、豆腐乾和水果、糕餅、米酒等。而且很多企業也不另外。在莆田,百分八十以上的公司企業(特別是台商企業與當地私人企業)在建廠之時,都會在自己的廠里建一所土地公廟。在“做牙”的這一天,公司老闆或自己或叫員工在自家的廟中,備好牲醴、祭品、點上香燭、金紙、貢銀、最後燃放爆竹,祭拜時口念“通詞”,祈求土地爺賜福,公司日後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態度是非常虔誠。當然以上說是平時每月二次做的“普通牙”。
如果遇到“頭牙”或“尾牙”,一些公司大方的會擺出豐盛的酒菜宴請員工們,以慰勞他們平日的辛苦。一般來說每個職員們“吃頭牙”時心情都很好,因為代表著一年新的工作又要開始,自己已經得到公司的肯定與留任。而“吃尾牙”,很多人則是提心掉膽愁緒滿面,怕是吃了這餐飯之後,過年了老闆就把你解僱了。商界就有句俗諺:“吃頭牙粘嘴須,吃尾牙面憂憂”。
而那些開店的商家們,由於自己的店面前一般沒有土地公廟。他們就直接在店面口,備好供品,焚香祭拜。商家祭拜是以地基為主(房舍銜在地上的地神)。因為他們認為,只要自己心誠,土地公一樣也會在他們自己的土地下面出現。所有的一切就是為了酬謝土地神靈一年來的佑助,也更需要神靈們能保佑他們日後照樣生意隆旺。
據傳說,土地公是本宅的環境吉凶的守護與操縱者,能為他們招來顧客廣進財源的法力,所以就是工廠或店家的守護神。必須長期定時去供奉和祭拜。就是那些無神論者,一般也會照樣做做形式。多數辦工廠做生意的人,寧可信其有也不願信其無!
1)“做牙”的習俗是宗教活動,其背面又其實是涵有神道設教的提示,告訴人們所有成就並非只是個人的努力和手段,同時間也有賞善罰惡的神明在身旁默默監視和扶助,因此,人們應定時供奉和時時感激神明的庇佑,從而不驕不縱,以及服從為善施仁的社會規范。
2)過去的人價值觀崇尚儉朴,農業時代的生活素質與物質享受也不比今日奢華。
“做牙”是為平日儉朴的飲食習俗提供適當的變化,定時加添菜餚,調劑生活。古人以宗教需要代替個人需要,並以此作為理由,去合理化上述的行為,如此便可以控制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不會把飲食放縱視為合理。
3)家中尊長領導幼輩拜祭神明,與東主領導僱工卑仆拜祭神明的作用是一樣的,都是通過這一宗教儀式,體現了互相的長幼有序和尊卑有分。同時,通過聚餐去平等共食相同的食物,又能加強一體的感覺,可以作為大家共同經歷一段努力時間的紀念,並提供實質的慰勞。
4)“做牙”這種宗教活動的祭祀對象,是以慰勞土地福德正神以及本家的地主為主;它也在喻示著人們,生活美滿的根源,是本身所依賴和生活的那片土地。
土地神是“自然與社區環境”的守護與操縱者,地主則是本宅的環境吉凶的守護與操縱者,所以他們是人們長期定時去供奉和祭拜的對象,而人們對神明的感恩與祈求,其實又是由於心理需要一個帶來安全感和希望的對象。
尤其是從農礦經驗中產生“土地生黃金”信仰的農業社會,令這一信仰觀念更強。華人先輩到了南洋,依賴新的土地,又對自己腳下的新土地有著不可預知的旁徨,也混和對未來發生憧憬,這一背景足於讓他們更重視這一信仰習俗。東南亞的一些華人也叫“做牙”,即是基於這一心態。
台灣“尾牙”
台灣人過“尾牙”,和大陸年終聚會有點兒相似。
台灣民間農歷每月初二、十六有拜土地公(福德正神)的習俗,供桌上擺各種供品,讓土地公 “打牙祭” ,即為所謂的“牙”。民間有種說法叫“二月二(土地公生日)敬土地”,到一年的最後一次,也就是臘月十六就稱為“尾牙”。這一天,百姓人家都要准備牲禮拜祭土地公,全家團聚吃“尾牙”,還要吃“潤餅”(廈門叫“薄餅”,類似大陸常見的“春餅”),以求來年家庭富裕潤澤。
現在吃“尾牙”已經逐漸演變成公司年終的重要聚會,總結一年的工作,老闆宣布重要的決定,甚至年終獎金發放都在“尾牙”宴上進行。其實,一些公司舉辦“尾牙”宴,也是在向外界透露公司財大氣粗的訊息,公司股票價格和成交量第二天也會有所反應。當然,也有公司秉承勤儉的傳統美德,熱鬧但不浪費。
尾牙的形式分兩種:宴會和晚會。公司規模不大的,通常只辦宴會聚餐;規模大且又賺錢的公司,除各部門聚餐外,另辦大型歌舞演唱會娛樂員工。
;⑥ 詳解尾牙宴是什麼意思
尾牙宴是閩南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農歷二月初二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農歷十二月十六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
「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福建商人和台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
尾牙秀
在電子媒體蓬勃的今天,聲光效果十足的尾牙秀,更是一場提升企業形象的年度大秀。許多企業甚至投資一年時間、數千萬金額籌備這場頂多三小時的活動。
英國著名管理學家韓第(Charles Handy)就指出,隨著科技的發達,組織越來越虛擬化,高科技帶來的影響是需要「更高接觸」(high touch),「關鍵在於信任與默契,」韓第提醒,企業如果沒有共同的目標,員工就只會把「自己的目標」放在第一位。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企業辦尾牙已不再把它看成傳統儀式,而是現代組織管理中的團隊激勵活動。
⑦ 公司尾牙宴是什麼意思
公司尾牙宴是企業為答謝土地公一年來的關照,並犒勞工人一年辛苦而設的酬謝酒宴。尾牙是老闆為了總結一年的工作以及宣布重要的決定的聚會,甚至年終獎金發放都會在「尾牙宴」上進行。「尾牙宴」已經逐漸演變成公司年終的重要聚會。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尾牙」是每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福建商人和台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