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海上世界二期什麼時候開工
擴展閱讀
廈門的島內指哪裡 2025-05-16 09:15:24
天津卡哇伊電鋼琴有哪些 2025-05-16 09:15:15

廈門海上世界二期什麼時候開工

發布時間: 2022-09-13 10:50:01

Ⅰ 廈門觀音山夢幻樂園陸世界現在開了幾個項目了 聽說只開了幾個。還有好多都沒開

過山車又開的就是排隊要很久,激流勇進也開了,跳樓機沒有,碰碰車沒有,摩托車的那種類似過山車的也沒有,60元還是可以玩得

Ⅱ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的設計施工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是國家「863」計劃專題項目的重點工程,由中國自主設計、施工建設。以三孔隧道形式穿越海域的廈門翔安海底隧道,位於海域段隧道6.05公里,最深在海平面下70米,從開工到建成僅用時4年8個月,據隧道承建單位之一,中國鐵建二十二局介紹,這條隧道地質復雜,建設中相繼遇到了全強風化地層、富水砂層、風化深槽等三道世界性難題,中國鐵建二十二集團堅持科技創新,改進了傳統施工作業法,在主洞軟弱圍岩地帶連續6個月月掘進超過60米,刷新了世界特大斷面海底隧道施工紀錄,雙向六車道的廈門翔安海底隧道通道是廈門島第五條出入島通道,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雙重功能,它的建成通車,使廈門出入島形成了從海上到海底的全天候立體交通格局。

Ⅲ 福建石獅怎麼樣

石獅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泉州市南部,市域三面臨海,西與晉江市接壤,北距泉州市21千米,南離廈門97千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4°39′-24°49′,東經118°35′-118°48′。面積189.2平方千米。人口31萬人(2006年)。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族、滿族、畲族等少數民族,通閩南方言。
石獅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年輕城市,位於福建東南沿海,地處文化歷史名城泉州與經濟特區廈門之間,與台灣隔海相望,市域三面臨海,海岸線長67.7公里,全市面積160平方公里。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建市,現轄7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常住人口30萬,外來流動人口40萬。建市以來,石獅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機遇、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新機制,充分發揮愛拼敢贏的人文精神,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2009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324億元,增長12.9%,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標。財政總收入28.1億元,增長8%;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5.4億元,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0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555元,分別增長9.5%和8.7%,均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標。經濟競爭力位居中國縣級市第11位、全省首位,榮膺全國十大活力縣級城市。 基本介紹: 郵編:362700 代碼:350581 區號:0595 拼音:Shí Shī Shì 英譯:Shishi City
全市轄2個街道、7個鎮:湖濱街道、鳳里街道、靈秀鎮、寶蓋鎮、蚶江鎮、祥芝鎮、鴻山鎮、錦尚鎮、永寧鎮。共有21個社區、101個行政村。市政府駐湖濱街道八七路。 海岸線長67.7千米,島礁54個。中部高,四周低。中間寶蓋山海拔209.6米,雙架山海拔206.9米,西部為低丘,南北東部均為由中部低丘逐漸過渡到台地、平原。屬南亞熱岸季風氣候,年均氣溫在20-21℃,年均降雨量911-1233毫米。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寶蓋山姑嫂塔、石湖六 勝塔、永寧李子芳烈士故居、城隍廟、虎岫寺、金湘院、長園塔。 石獅的來歷:
在宮殿大門外一般都有一對石獅或銅獅,有辟邪的作用。 在宮殿大門外一般都有一對石獅或銅獅,按建築方位,古代宮殿大門前成對的石獅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石獅子在大門兩口的擺放都是以人從大門里出來的方向為參照的),符合中國傳統男左女右的陰陽哲學。放在門口左側的雄獅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綉球或者兩前爪之間放一個綉球(也有雕成張著嘴的);門口右側雌獅則雕成左前爪撫摸幼獅或者兩前爪之間卧一幼獅(也有雕成閉著嘴的)。大家也可以從獅子爪下的東西來辨別:如果爪下為球,象徵著統一寰宇和無上權力,必為雄獅。爪下踩著幼獅,象徵著子孫綿延,是雌獅。又因為獅子是獸中之王,霸氣之獸。所以有「尊貴」和「威嚴」的作用。今已從宮殿、衙門延伸到各級政府機關甚至民間住宅,門前都喜用石獅辟邪顯威風。當然並不是每家每戶都適合擺放石獅,如果沒有如帝王之家的氣魄是完全鎮不住的他的霸氣,反而還有可能會被他的霸氣所傷。 在中華大地上,還有南獅和北獅之分。北獅雄壯威武,南獅活潑有趣。還有所謂「三王獅」,那是因為獅子是獸中之王,而獅子所蹲之石刻著鳳凰和牡丹,鳳凰是鳥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所以有「三王獅」的稱謂。 很難考證從何時起,石獅就成為了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作為家宅的守護神而出現。中國的麒麟、四不像神獸及獅子都在不約而同的出現在封建列權的大門前而成為精神領域的豪宅守護神,而這一文化現象也同時出現在了東方和西方的家宅文化中。 時至今日,門口的石獅依然是尊貴、不可侵犯的標記。
編輯本段石獅政治:
石獅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年輕城市,位於福建東南沿海,地處文化歷史名城泉州與經濟特區廈門之間,與台灣隔海相望,市域三面臨海,海岸線長67.7公里,全市面積160平方公里。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建市,現轄7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常住人口30萬,外來流動人口40萬。建市以來,石獅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機遇、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新機制,充分發揮愛拼敢贏的人文精神,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2009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324億元,增長12.9%,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標。財政總收入28.1億元,增長8%;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5.4億元,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0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555元,分別增長9.5%和8.7%,均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標。經濟競爭力位居中國縣級市第11位、全省首位,榮膺全國十大活力縣級城市。
編輯本段石獅經濟:
2003年,石獅市轄7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常住人口30萬,外來流動人口40萬。建市以來,石獅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機遇、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新機制,充分發揮愛拼敢贏的人文精神,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00.5億元、財政總收入18億元、一般預算收入9.42億元,分別比增15.2%、21.2%和25%,人均GDP和人均財政收入居全省第一。2008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40.2億元,增長16.5%;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18.1%、16.6%,三次產業比重為4.9∶53.4∶41.7。農業總產值23.3億元,增長1%;水產品產量33.6萬噸,增長4.8%,其中海水產品產量33.52萬噸,位居全省第二名。工業總產值427.9億元,增長22.1%;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16.61億元,增長29.6%,其中紡織服裝業產值193億元,增長16.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1.58億元。財政總收入22億元,增長22.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6億元,增長23.1%。金融機構存貸比例提高到72%,石獅農村合作銀行正式開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4億元,增長15.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85元,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5元,保持全省第一,實際增長9.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159.99億元,比年初增長4.7%。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22位,保持全省十強縣(市)第2位。 ——中國休閑服裝名城。
石獅以服裝聞名於世,是中國紡織服裝生產基地和集散地,經過20多年精心培育,已形成了一條以服裝加工生產為核心的紡織服裝產業鏈,涵蓋紡織、漂染、成衣加工、輔料、市場營銷等各個領域,產業集群優勢明顯。全市擁有3000多家服裝及配套行業企業,以服裝為主的注冊商標達2000多個;以石獅為中心,連接晉江、泉州等周邊地區而形成的福建服裝板塊,共有紡織服裝企業1萬多家,年產值達500億元,是我國乃至世界重要服裝板塊。石獅服裝50%出口,許多國際知名服裝品牌,如鱷魚、啄木鳥、周織、卡丹奴等都在石獅進行原料采購、定單生產。石獅已成為全球性服裝加工貿易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成為中國五大服裝跨國采購基地之一。於2003年動工興建、總投資15億元的國際性服裝物流配送中心、亞洲最大的服裝專業市場——石獅服裝城,2005年開業至今,已迅速躋身中國十大服裝批發市場和中國十大創新市場。以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暨休閑服裝博覽會為平台,以石獅服裝城為中心,連接鴛鴦池布料市場(全國四大布料市場之一)、塔前服裝輔料市場、洋下服裝輔料面料綜合市場及塔前服裝機械市場,構成了石獅獨具特色的紡織服裝商貿區。近年來,隨著一批大型紡織服裝上游項目相繼進駐石獅,如總投資22.38億元的 PTA、總投資12億元的協盛協豐50萬碇紡紗等項目,進一步加快了石獅紡織服裝產業優化升級。 ——工貿旅遊港口城市。
石獅工業已形成以紡織服裝為主導,以五金機械、印刷包裝、鞋業鞋材、體育用品、食品飲料、電子信息為支柱的產業體系。總投資2500萬美元的王老吉順利投產,帶動了彩印、易拉罐、制蓋和包裝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港口一直是石獅經濟最活躍的地帶,目前石獅擁有石湖、祥芝、永寧3個深水良港,形成了以國家一類口岸石湖港為龍頭,以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石湖港工業區為重點的港口經濟帶。石湖港年貨物吞吐量已超千萬噸,集裝箱吞吐量超70萬標箱,占泉州地區集裝箱總吞吐量的半壁江山,躋身中國港口內貿集裝箱碼頭五強。石獅是全國漁業百強縣市和福建省漁業十強縣市,水產品產量居全省第2位,主要海產品有200多種,淺海灘塗面積8183 公頃,擁有祥芝、東埔等國家級漁港,初步形成以華寶化工、明祥食品為龍頭,以新沙堤鮑魚育苗、永寧海水網箱養殖為特色,以祥芝水產品批發市場為輻射帶動的藍色產業基地。石獅人文歷史悠久,海浪沙灘和海蝕地貌構成的絢麗濱海風光與海絲文化、服飾文化等特色文化及舞獅、燈謎、南音、潑水節、踩球舞等民間文化相互融合;以石獅服裝城為主的工業和購物旅遊與以黃金海岸、紅塔灣為主的濱海旅遊互相促進;以姑嫂塔、六勝塔、林鑾渡、虎岫寺、朝天寺、城隍廟、洛伽寺為主的名勝旅遊與以靈秀山森林公園、寶蓋山生態公園為主的休閑旅遊交相輝映,構成獨具特色的旅遊體系。成功舉辦了國際和全國帆船冠軍賽、首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等各類活動 ——著名僑鄉、對台窗口。
巍峨高聳的姑嫂塔、石湖塔就是當年海上導航的標志,從這里出發,石獅人隨鄭成功去開發台灣,隨洋船遠渡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如今全市旅外華僑和港澳同胞近30萬人,祖藉石獅的台胞30多萬人。廣大僑胞和港澳台胞素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熱心於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幾年來捐辦教育、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等公益事業的資金達7億多元。建市以來,石獅充分發揮僑台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做活對台經貿這篇文章。至2009年底,全市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2086家,投資總額310.4億元,外商實際到資30.4億美元。2009年,企業自營出口7.2億美元,比增6.1%。 ——日臻完善的基礎設施。
全市進行新一輪城市總規修編和岸線規劃,加大城鄉規劃建設力度,全面加快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擴大至32.6平方公里。先後建成220KV變電站3座、110KV變電站10座,全市日供電能力達55.4萬千瓦,實現通往福州、廈門的雙回供電線路的架設。建成日供水20萬立方米、7萬立方米、4萬立方米的自來水廠各1座,20萬立方米自來水廠擴建一期工程投入運行,二期工程正在加快推進,總投資2億多元的引水工程竣工通水,引水二期輸水管線工程開工建設,全市日供水能力達45萬立方米/日,人均供水量全省第一。基本實現全市村村通公交車,村村通自來水。同時,建成了沿海大通道、沿海防潮防洪工程、城市垃圾焚燒處理廠等一大批重點項目,總投資58億元的鴻山熱電廠建成後將淘汰服務區所有燃煤鍋爐和導熱油爐,進一步增強石獅發展後勁。 ——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石獅堅持以人為本,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全市擁有高等職業學校3所、中專1所、中學15所、小學65所,教育水平居泉州市先進行列;建成市生產力促進中心、海峽兩岸科技孵化基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進政府、企業、社會信息化進程,率先在全省建成第一個一體化的縣級市電子政務綜合辦公平台。全力推進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先後建成市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體育場(館)、游泳館、老乾老齡活動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等一批公共設施。不斷完善醫療衛生設施,華僑醫院、婦幼保健院、120急救中心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相繼建成投入使用。投資8億元的石獅市醫院新院正在抓緊建設中。建設博士後工作站,加快引進人才步伐,切實關愛外來員工。加快建設和諧社會步伐,深入開展平安創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顯著,社會保持安定穩定。通過不懈努力,石獅先後榮獲了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衛生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市和福建省教育先進城市、文化先進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城市、首屆平安縣(市)等榮譽稱號。
編輯本段人口氣候:
全市總人口303120人(2003年末),其中非農業人口100934人。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族、滿族、畲族等少數民族,通閩南方言。 石獅市是福建省的省轄市(縣級市),由泉州市代管。石獅市人民政府駐八七路。 海岸線長67.7千米,島礁54個。中部高,四周低。中間寶蓋山海拔209.6米,雙架山海拔206.9米,西部為低丘,南北東部均為由中部低丘逐漸過渡到台地、平源原。屬南亞熱岸季風氣候,年均氣溫在20-21℃,年均降雨量911-1233mm。
編輯本段氣候資源:
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光熱資源豐富,季風顯著,雨水充沛。夏長不酷熱,冬短無嚴寒。唐代詩人包何的「連年不見雪,到處即行春」詩句,描繪了這里氣候宜人的特點。平均氣溫在12℃左右,全年平均氣溫20℃~21℃,;無霜期全年長達320多天,常年降雨量911~1233毫米。夏季多乾旱,5~10月份常有台風。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名稱起源: 相傳隋代此處有一風穴,故名鳳里,後建鳳里庵,建有石亭,旁立一對石獅,名為石獅亭,商旅往來,以石獅為標記,久之遂成慣稱。自唐朝以來,石獅是南安縣、晉江縣境地。 古代石獅: 唐武德元年(618年),石獅境內行政區域屬建州南安縣。開元六年(718年),析南安東南地置晉江縣,石獅境域屬泉州晉江縣。宋初,石獅境域屬平海軍晉江縣,後屬泉州晉江縣。元代,屬泉州路(一度改稱泉州府)晉江縣。明代,石獅境域屬泉州府晉江縣。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增設晉江縣石獅分縣。以晉江縣貼堂縣丞駐石獅街,代管安海。乾隆三十五年,石獅縣丞移駐安海舊通判署,嗣後,改設安海分縣,石獅一帶事務仍歸晉江縣處理。清代,石獅境域屬泉州府晉江縣。 近代石獅: 民國元年,石獅境域屬南路道晉江縣。民國三年,屬廈門道晉江縣。民國十六年,屬福建省晉江縣。民國廿三年7月,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晉江縣。民國廿四年10月,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晉江縣。1942年設石獅鎮,屬晉江縣。1949年9月,石獅境域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晉江縣。1949年9月2日石獅鎮解放。 現代石獅: 1980年1月,屬晉江地區晉江縣。1986年1月,屬泉州市晉江縣。1987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析晉江縣石獅、蚶江、永寧3個鎮和祥芝鄉,置石獅市,由泉州市代管,為省轄縣級市,並作為福建省綜合改革試驗區。1988年9月30日石獅市正式成立。 1990年10月,撤銷石獅鎮建制,成立石獅街道。1991年10月,撤銷祥芝鄉建制,成立祥芝鎮。 1993年7月,石獅街道一分為四,成立寶蓋鎮、靈秀鎮、鳳里街道、湖濱街道。 1997年石獅市轄2個街道、5個鎮,15個居委會、100個行政村。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鳳里街道 面積3.98平方千米,轄8個居委會、3個行政村:東村、後花、寬仁、館頂、仁里、新華、華南、華侖;新華、五星、大侖。 湖濱街道 面積6.17平方千米,轄6個居委會、4個行政村:湖東、新湖、湖南、金林、仙跡、花園城;曾坑、、長福、林邊。 蚶江鎮 面積34.38平方千米,轄19個行政村:石漁、錦里、蓮東、石壁、錦亭、石農、錦江、蓮中、東垵、水頭、大廈、蚶江、蓮西、洪窟、古山、厝仔、蓮塘、溪前、青蓮。(另有一說面積38.47平方千米) 祥芝鎮 面積46.51平方千米,轄28個行政村:伍堡、西墩、祥漁、祥運、祥農、大堡、洪厝、古浮、蓮坂、後湖、丘下、赤湖、東店、楊厝、西港、東園、蓮厝、郭厝、厝上、錦尚、盧厝、港前、謝厝、深埕、東埔一、東埔二、東埔三、奈厝前。 永寧鎮 轄有1個居委會、20個行政村:永寧;沙堤、下宅、郭坑、山邊、院東、郭宅、塔石、西偏、洋厝、前埔、子英、西岑、港邊、梅林、外高、浯沙、金埭、沙美、新沙堤、後桿柄。 寶蓋鎮 面積21.53平方千米,轄15個行政村:玉浦、上浦、雪上、塘頭、龍穴、桿頭、坑東、前園、前坑、塘後、後垵、松茂、侖後、龜湖、塘邊。 靈秀鎮 面積16.32平方千米,轄11個行政村:彭田、前廊、塔前、茂廈、港塘、仕林、塘園、鈔坑、華山、靈獅、靈峰、靈山。 1999年7月15日,經省民政廳批准,增設鴻山鎮,轄從祥芝鎮劃出的西墩、東埔一、東埔二、東埔三、伍堡、洪厝、蓮厝、郭厝、東園、丘下10個村;增設錦尚鎮,轄從祥芝鎮劃出的錦尚、東店、厝上、楊厝、西港、深埕、謝厝、盧厝、港前、奈厝前10個村。 2000年,石獅市轄2個街道、7個鎮:鳳里街道辦事處、湖濱街道辦事處、靈秀鎮、寶蓋鎮、蚶江鎮、永寧鎮、祥芝填、鴻山鎮、錦尚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49878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湖濱街道 81494 鳳里街道 79052 靈秀鎮 7 寶蓋鎮 54757 蚶江鎮 56953 祥芝鎮 43714 鴻山鎮 33157 錦尚鎮 24666 永寧鎮 49732。 2003年末,石獅市轄2個街道(鳳里、湖濱)、7個鎮(永寧、蚶江、祥芝、寶蓋、靈秀、鴻山、錦尚),2個居委會、19個社區、101個村委會。2003年末,全市總戶數79857戶,總人口30312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0934人。各街鎮人口(人):湖濱街道 29984 鳳里街道 32449 靈秀鎮 52110 寶蓋鎮 67379 蚶江鎮 49586 祥芝鎮 30941 鴻山鎮 29444 錦尚鎮 22377 永寧鎮 53474 。 2005年,石獅市轄湖濱、鳳里2個街道,靈秀、寶蓋、蚶江、永寧、祥芝、鴻山、錦尚7個鎮,共有20個社區、1個居委會、101個行政村。 2007年,石獅市轄 9個鎮(街道)。其中鎮7個、街道辦事處2個,村(社區居)委會122個,其中村101個、社區居委會21個。 鄉鎮簡介: 湖濱街道 代碼350581001 辦事處駐長福,轄9個社區: 001:金林社區、011:湖邊社區、004:新湖社區、005:仙跡社區、006:花園城社區、007:長福社區、008:曾坑社區、009:玉湖社區、010:林邊居委會。 鳳里街道 代碼350581002 辦事處駐龍華,轄10個社區: 001:東村社區、002:後花社區、003:寬仁社區、005:仁里社區、006:新華社區、007華:南社區、008:華侖社區、009:五星社區、010龍:華社區、011:大侖社區。 靈秀鎮 代碼350581100 鎮政府駐塘園,轄12個村委會: 201:仕林村、202靈:獅村、203:靈峰村、204:靈山村、205:前廊村、206:華山村、207:港塘村、208:塔前村、209:茂廈村、210:塘園村、211:彭田村、212:鈔坑村。 寶蓋鎮 代碼350581101 鎮政府駐塘邊,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 001:寶源居委會、201:坑東村、202:桿頭村、203:龍穴村、204:前園村、205:前坑村、206:塘後村、207:塘邊村、208:侖後村、209:松茂村、210:後安村、211:山雅村、212:鋪錦村、213:後宅村、214:鄭厝村、215:蘇厝村、216:塘頭村、217:玉浦村、218:上浦村、219:雪上村。 蚶江鎮 代碼350581102 轄19個村委會: 201:蚶江村、202:錦江村、203:錦里村、204:石漁村、205:石農村、206:大廈村、207:蓮東村、208:蓮中村、209:蓮西村、10:石壁村、211:東垵村、212:_蓮塘村、213:溪前村、214:青蓮村、215:厝仔村、216:古山村、217:洪窟村、218:錦亭村、219:水頭村。 祥芝鎮 代碼350581103 鎮政府駐祥農,轄10個村委會: 201:祥農村、202:大堡村、203:前山村、204:古浮村、205:蓮坂村、206:湖西村、207:赤湖村、208:後湖村、209:祥漁村、210:祥運村(垵漁)。 鴻山鎮 代碼350581104 鎮政府駐西墩,轄11個村委會: 201:伍堡村、202:西墩村、203:東埔一村、204:東埔二村、205:東埔三村、206:洪厝村、207:蓮厝村、208:郭厝村、209:東園村、210:邱下村、211:湖厝村。 錦尚鎮 代碼350581105 轄10個村委會: 201:東店村、202:西港村、203:楊厝村、204:奈厝前村、205:厝上村、206:深埕村、207:謝厝村、208:盧厝村、209:港前村、210:錦尚村。 永寧鎮 代碼350581106 轄1個社區、20個村委會: 001:永寧社區、201:外高村、202:浯沙村、203金:埭村、204:梅林村、205:港邊村、206:沙堤村、207:下宅村、208:郭坑村、209:後桿柄村、210:院東村、211:山邊村、212:郭宅村、213:子英村、214:西岑村、215:前坡村、216:西偏村、217:塔石村、218:沙美村、219:洋厝村、20:新沙堤村。
編輯本段石獅旅遊:
姑嫂塔
人文薈萃,物華天寶。踏改革開放浪潮,崛起於閩南沿海的新興城市石獅,旅遊資源豐富,閩台文化淵源於一體。石獅三面臨海,位於歷史名城泉州和經濟特區廈門之間,與台灣島隔海相望,距金門僅16海里。這里是著名的僑鄉,全市旅外華僑、港、澳台同胞及祖籍石獅的台胞達60萬人之多。 石獅山海交融,濱海旅遊優勢獨具,67公里的海岸線島礁棋布、碧海銀灘,省級旅遊度假區「閩南黃金海岸」和省重點旅遊項目「海洋世界」點綴其間,港灣優美,風光怡人,是觀光、休閑、度假的理想場所。石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名勝古跡眾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姑嫂塔、六勝塔巍峨壯觀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海上航標,也是閩南僑鄉的重要標志:永寧鎮鎮海石寫滿了抗倭斗爭可歌可泣的歷史,蚶江海防官署碑記和唐代與台灣鹿港對渡的林鑾古渡,是台灣與大陸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和標志,永寧城隍廟、虎岫寺、朝天寺、洛伽寺則是宗教聖地,靈秀山風景區林木茂盛、湖泊秀麗,是休閑療養旅遊理想之地。 石獅是購物天堂,具有中國休閑服裝名城的美譽,以服裝鞋帽為主的小商品市場獨具特色。石獅有18條商業街、8個專業商品市場、10座商業城,有20000多間大小店鋪,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 石獅基礎設施超前建設,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十分完善,距晉江機場14公里,距廈門國際機場90公里,擁有國家一類口岸石湖港和二類祥芝、梅林對台貿易碼頭。全市較具規模的旅遊酒店20多家,其中四星級酒店3家,三星級酒店7家,旅行社9家,形成了較具規模的旅遊服務體系的酒店20多家,為八方來客提供完善的食、住、行、游、購、娛一條龍服務。 2002年,石獅市委市政府在「四市三海」戰略中,將「旅遊旺市」放到重要位置,並以此為突破點,帶動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參與、社會支持,大力發展石獅旅遊品牌,突出打造四大旅遊「名片」,即突出中國服裝名城地位,打造休閑旅遊度假基地品牌;突出閩台交流,民俗交流特色,打造獨具特色文化品牌,突出「海絲主題」,打造石獅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東端歷史文化品牌。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決策和領導下,全市人民和海外僑親的共同努力,石獅這一東南沿海著名的旅遊勝地,猶如一顆璀燦的明珠必將更加光彩奪目。
編輯本段石獅三大工業區(集控區):
石獅市把服裝紡織產業鏈中的污染產業(漂染、水洗、印花等企業)大部分集中於沿海三鎮祥芝鎮、鴻山鎮、錦尚鎮的大堡、伍堡、錦尚三個污染產業集控區,集中解決供水供電,垃圾污水等集中處理等等。 【行車路線】前兩個集控區可以在市區搭乘8路公交車到達,後面的那個可以搭乘18路公交車到達,歡迎大家去參觀一下。 石獅在全國首開集控區之先河,在服裝製造業形成規模之後,向產業鏈上游的紡織面料印染業發展的初期階段,就前瞻性地考慮到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兼顧的嚴峻課題。1991年,在石獅僅有27家小規模印染企業、14家小型電鍍企業時,就規劃建設了全國最早的污染集中控制區——祥芝大堡集控區。國家環保總局高度評價了超前於產業經濟發展的該項目。時任國家環保局局長、原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曲格平,在視察大堡集控區時,高度贊揚並欣然命筆題詞:「大堡工程,南華生輝」。

Ⅳ 世茂海上世界(別墅)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廈門世茂海上世界(別墅)

城市:廈門

樓盤位置: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張坂鎮世茂海上世界(建設中)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0平方米,容積率暫無數據,綠化率0%,共0棟樓,停車位暫無數據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

Ⅳ 按GDP來算,泉州一直是福建第一,廈門何時超越泉州

廈門GDP超泉州的可能性太低了,下面我們通過數據對比一下廈門與泉州GDP差距:

2018年GDP(預估值):

廈門:5006.54億元,同比增速:7.3%

泉州:8456.97億元,同比增速:7.8%

從數據來分析,廈門的GDP永遠也超不了泉州。

那麼為何廈門GDP超不了泉州呢?

兩個原因:

第一: 廈門的人口和面積相對有限,很難發展成一個超級城市

第二: 泉州的工業體量更大,第二產業才是經濟的增長動力,廈門第三產業相對活躍,所以經濟增速會低一些。

總結:

廈門不需要GDP超過泉州,因為本身廈門就是一個小而美的城市,不需要做大,蔣昊去過幾次廈門,感覺相比深圳,廈門更mini一些,那時候的廈門公交車票價是1元,坐船去鼓浪嶼來回才8元,在廈門海邊吃一頓海鮮,不到200元,住一家民宿,一晚上才300元,我去廈門玩了一個星期,花費不超過3000元。有時候,很想在廈門定居下來,每天就是看書,寫作,自媒體,沒有深圳的壓迫感!可惜現在的願望很難實現了,廈門的房價排在全國第四位,直追深圳,我的「養老」還是選擇了惠州,看春暖花開,潮起潮落!泉州和廈門都傷不起!

老是說生產總值超過廈門,廈門才多大人口才多少,泉州面積是廈門的快10倍,人口比廈門多出2倍多,快900萬人的城市與400萬人的城市比生產總值,我們閩南人說的叫做:歹年冬厚肖狼。知道這年頭不要臉的很多,但沒想到竟然如此之多,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什麼不公布一下人均GDP,這是刻意挑事吧,人均GDP廈門排福建省第一近12萬元,福州排第二10萬左右,泉州才第三9萬多,也別想用深圳的發展來打廈門的臉,那是更加無知到悲哀,八十年代初國家定下四大特區,但國家對深圳與廈門的投資與扶持可以說一個天一個地,深圳主要面對香港澳門,但廈門卻要面對當時還是敵對局勢的台灣。 國家財政人才大力投入深圳發展的同時,廈門卻在那個時候一直到90年代還在為祖國緊張守海防線,還有敵特公交 汽車 炸彈與反動傳單通過空氣球傳過來的事件頻頻出現,那時候山體基本上不敢開發,都是二炮戰備隧道軌道一直是不敢開發的,到2000年兩岸關系和緩實現小三通後才真正發展,等於整整比深圳晚發展了20年。

這個問題問的簡直有點「膨脹」了,廈門不被小弟漳州超越就不錯了,還想超過泉州?

泉州,實業之城,最牛逼的地方在於民營經濟的發達,它幾乎每個縣市都有自己的支柱產業,水頭石材城工業、安溪鐵觀音產業、德化陶瓷文化、石獅服裝產業、晉江鞋業產業、南安水暖產業…就這樣集群整合形成了一個的強大的工業城市,所創造的GDP已經連續20多年雄霸全省,能發展至今全靠自身本事。

反觀廈門,一座集副省級、計劃單列以及經濟特區、自貿區等光環為一身的 旅遊 城市,還壟斷了所有的優質資源,比如高鐵、機場和港口等,然而卻硬生生的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內部缺乏有力的產業支撐,外部環境還被高房價脫垮,人口一直在處在流失狀態(很多人還不願意承認)。未來,如果沒有政策扶持,不知道廈門拿什麼去拼?

可以這么說,在福建省,泉州就是那個負責賺錢養家的,而廈門就是那個負責貌美如花的。

縱觀2018年上半年福建各城市GDP榜單,我們不難發現,福州超越泉州成為福建GDP第一市那是遲早的事,預計也就是未來三五年的事吧,畢竟有著省會優勢以及全省政策資源加持。而廈門想趕超泉州,難度系數太大,不被漳州超越就不錯了。據了解,從2014年開始,漳州的經濟增速在福建的所有省市中就一直排名第一了。

1、GDP的PK其實代表各自城市的人尋找榮譽感和歸屬感的美好意願,是好事;但個人覺得比較城市和城市比拼,更應該去發現、理解和釐清不同城市的稟賦、定位和階段發展策略,才能更好的讓一個大經濟區域的不同城市攜手前進;

2、《山海經》有雲「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根據地理稟賦,除西北的龍岩等地有山地經濟特色,海洋經濟和貿易一直都是福建海西經濟圈的主旋律,也形成了以泉州、福州、廈門為代表的三個主要經濟圈;

3、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 歷史 起點,經商意識濃厚,泉州商人長期是閩商的主要力量;現在的泉州是典型的「輕工產業+貿易」,以國內出色的輕工產業(休閑食品、紡織、鞋服、皮革、紙品等)和知名品牌(達利、安踏、恆安、七匹狼等)為基礎來發展貿易,產業基礎比較扎實;

4、福州近代起就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區位是「山海結合」,這也導致啥都有一些,貿易有一些、產業有一些、品牌有一些,又有省會資源牌的疊加,雖然「多而不強」但「迴旋餘地大」,GDP長期「坐二望一」;

5、廈門太典型了,海中一個島,沒有太多的土地和人口資源進行產業迴旋,海上貿易是廈門最根本的產業(這點和香港在中國南方的存在意義是一樣的),「位置」首先決定了一切,比如廈門國企的代表企業建發、國貿、象嶼都是貿易主業,就很說明問題;由於名氣和開放性,廈門又是福建最能吸引人才和資金的地方,其實是福建最合適搞「高精尖新」產業的地方,比如晶元(聯電在廈門有較大投資)、生物醫葯(現在不大不強)等這樣的產業;

6、釐清三個經濟圈的上述特點和現狀後,再回來回答問題:由於產業的扎實基礎,泉州GDP第一在福建短時間內是難以撼動的,這是好事,產業為王嘛;由於出口貿易的影響,廈門經濟這兩年其實有所下滑,所以更應該著眼於依託泉州和福州,當好福建出口和服務貿易、「高精尖新」產業的龍頭,不要拘泥於爭GDP第一,廈門就應該掙最該掙的大錢;

7、福建這幾年是全國關注的焦點,中央政策給得也多,三個經濟小圈不要只互相盯著,應該合一起看世界,掙世界的錢才是正道!

2017年泉州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548.01億元,同比增長8.4%,連續19年排名全省第一;

2017年廈門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351.18億元,同比增長7.6%,排名全省第三。

從GDP總量上看,泉州遙遙領先廈門,且去年經濟增長速度泉州也比廈門更快,可以預測,至少在10年內,廈門的GDP都難以超越泉州。

我們從以下一組經濟數據來進行分析:

首先,我們知道,GDP主要靠生產創造,在經濟環境差距不大的情況下,人口越多,需求越大,產出越大,GDP就越高。泉州人口總數858萬人,2倍於廈門人口總數,後者人口392萬。人口基數的大小決定了,廈門GDP在數年內,都不足以撼動泉州,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其次,廈門雖然在GDP方面無法與泉州相比,但在財政收入及進出口貿易總值上,廈門是領先泉州的,說明廈門在外向型經濟要比泉州發展得更好。

第三,在對比兩個城市時,我們不應該只看GDP,從數據對比來看,無論是人均GDP,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廈門都輾壓泉州,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泉州還處於工業化階段,而廈門第三產業比重已經連續數年全省最高,說明廈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效明顯,服務業結構更合理,泉州服務業水平距離廈門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從兩地 旅遊 收入可以看出來。

廈門作為擁有經濟特區、副省級雙重頭銜的城市,是福建省重點發展的嬌兒,知名度更在全國范圍內都響當當,總的來說,泉州在GDP上領先,但廈門的經濟結構更合理,更成熟。泉州在GDP取得重大進步的同時,更要在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升級上加一把勁,爭取為福建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來回答下:如何沒有重大國家政策調整,廈門永遠不可能超越泉州。

下面我們通過數據對比一下廈門與泉州GDP差距:

2018年GDP:

廈門:5006.54億元,同比增速:7.3%

泉州:8456.97億元,同比增速:7.8%

廈門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是全國知名的 旅遊 城市。但恰恰 如此,證明了廈門這幾十年來走的路都失敗了。廈門作為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跟珠海,汕頭,海南,深圳是一起發展的。如今只有深圳經濟成功了。而其他城市全部沒落了。廈門在這裡面也就比汕頭好一些。這說明了廈門經濟動力的不足。以前國家給了那麼多號的政策都無法發展起來,如果市場經濟比重越來越高的今天,廈門更不可能有太大的經濟發展了。GDP這塊廈門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永遠無法超越泉州了。

泉州作為一個普通地級市,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發展成為福建GDP第一大市。除了泉州人敢打敢拼的精神以外,最主要的還是優越的地理條件。泉州有 廣闊的腹地,優良的港口,濃厚的 歷史 ,敢拼的精神。這些都促進了泉州在改革開放以後經濟迅猛騰飛。自從大航海時代開啟以來,全世界范圍來看,經濟發達的地方都是沿海的,內陸城市基本上已經很難取得較大發展了。海運是這個世界上運輸成本最低的方式(沒有之一),所有靠海的城市基本上經濟都不會查。而泉州有自己的經濟體:鞋材、服裝、陶瓷、建材等,聞名全國的晉江模式,都為泉州的經濟注入了永不枯竭的活力。

題主單純的問GDP的問題,筆者也是單純的從這方面回答。雖然廈門的GDP不會超過泉州,但不妨礙廈門有自己的特色道路。如今的廈門市福建知名度最高的城市(很多外省人都以為廈門才是省會),島內城建,交通等各方面的完善度應該排第一(比福州還好些)。這些都是廈門的優點。廈門沒有太大的縱深腹地(這也是為什麼一直傳廈門要接管南安,晉江的原因),經濟上以國企為主。本地沒有太大的企業,都是服務業為主。作為新興的城市,在98年遠華案之後,廈門及時調整方向,從經濟特區轉型為 旅遊 城市,如今的發展已經領先全國了,以後廈門 發展也會越來越好,但是GDP這方面想超越泉州,除非有重大國家政策,不然基本無望了。

首先我們得清楚現行我國GDP核算是生產法,指的是最終產成品和服務的增加值。

打個比方,泉州生產一套衛浴產品,記一套衛浴批發銷售的價格500元為GDP;廈門進出口商出口一套衛浴,記利潤30元為GDP,這就是很多城市努力引進 汽車 廠的原因,對GDP貢獻太大了。

可是往往對GDP貢獻大的廠家不掙錢,而經銷商掙錢,這就是為什麼廈門企業納稅額大幅超過泉州的原因,因為你掙錢了。

如果看不懂,請參考廈門最大的三家國企建發、國貿、象嶼(三家的主營均為供應鏈、金融、地產,地產佔比是最低的),三家公司2017年營業額均超過2000億,利潤分別為70億+、200億+、95億+,具體數額可以查到。

所以,GDP方面廈門要超過泉州,基本不可能,財政收入泉州要超過廈門也很難,不是一個類型的城市,各自做好自己就是了。

廈門人口基數少,產業結構特點類似於澳門,若在不合並周邊城市的情況下,未來發展趨勢如同現在的澳門,即使經濟條件持續大幅增速的情況下也不可能達到大城市經濟標准,久而久之只能變成另一個澳門標准。

這就好比福建省為何在經濟總量上大大落後於人口大省是同一個道理,當然,凡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只能說在沒有強大政策扶持力度下是永遠不可能的,但是省會福州超過泉州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些,按照近幾年發展趨勢來看,五年內福州將大幅超過泉州,人口也會大幅增長,對照經濟發展來看莆田、漳州、龍岩等地都有可能超越廈門,但是人均方面想超過廈門就非常困難,都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廈門的軟體硬體條件都非常成熟,即使做不到經濟強市,也是富甲一方的經濟特區。

隨著我國老齡化越加凸顯,勞動比例下降對經濟造成的放慢節奏,未來大陸會借鑒發達經濟國家模式,打造實際性的都市圈模式,至少長三角地區已經在慢慢形成這種模式,福建確認做強做大三核發力海峽都市圈應該也不會離的太遠。

泉州GDP一直是全省老大,可泉州市區如村中城,城區6個區城鎮化人口不足百萬,GDP總和不如轄下縣級市晉江。

泉州城市建設犬牙交錯,以城區中心為圓心、劃一直經十公里圈,晉江、南安、惠安縣、縣級市佔地過半。

一千年前世界第一大港已沒落、泉州港口、海關、空港都成廈門管轄下。

泉州人均財政收入只有廈門3分之1,市政府級別比下廈門低一級。

廈門從市政、港口、貿易、交通、城建等方早已領先泉州很多!

看人均啊,吹總量有什麼用,人均廈門一直福建第一,泉州人均要達到現在廈門水平,至少還要5年

Ⅵ 廈門gdp不敵深圳一個區

深圳的南山區2019年GDP達到了6103.69 億元,成為直轄市外經濟實力最強的市轄區,連續7年穩居廣東區(縣)第一。南山區的經濟總量甚至超越了廈門、長春和哈爾濱三個副省級城市。

3715億元、3842億元、4601億元、5018億元、6103.69億元……5年來連續突破4000億元、5000億元、6000億元大關的這組GDP「成績單」,來自連續7年穩居廣東區(縣)第一、全國第三的深圳市南山區。

2019年,南山區GDP突破6000億元大關,達到6103.69億元,同比增長7.6%。這意味著,深圳市南山區成為廣東省首座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000億元的區縣。

2019年南山區經濟開局良好,二季度增勢上揚,三、四季度增長平穩,增速從7.7%上升到8.6%,又保持在7.6%的水平,全年實現平穩健康發展。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南山區2019年GDP增速達7.6%,展現出經濟發展的韌性。

(6)廈門海上世界二期什麼時候開工擴展閱讀:

深圳大學、深圳大學城、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深圳灣體育中心就在南山區。南山區旅遊資源豐富,有深圳華僑城、世界之窗、歡樂谷、錦綉中華,海上世界、新安古城、青青世界、深圳野生動物園、南頭古城等主題公園和著名景點。

2016年5月,深圳市南山區成為國務院首批雙創區域示範基地。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區和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試點城市。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白皮書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綜合評析了全國968個地級市市轄區發展情況,並以統計數據為依據,量化評選出2018年中國百強區,其中南山區位列第一名。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Ⅶ 全球最長的佛像

在全國著名的海南三亞南山文化旅遊區,一尊高108米、一體三尊的觀音像凌波矗立在中國南海之上。你知道嗎,這座投資八個億、聞名世界的海上觀音佛像,是泰州一位高僧建造的!下面我就來為你分析分析這個神奇的佛像。

世界最大的白衣觀音造像

三亞海上觀音像距岸邊280米,佇立於直徑120米的觀音島上。佛像腳踏108瓣蓮花寶座,寶座下為金剛台,金剛台是面積達1.5萬平方米的圓通寶殿,長280米的普濟橋把它與陸地相連。據了解,108米的三亞海上觀音像是世界最大的白衣觀音造像。三亞海上觀音像的獨創性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海上108米的高度,比靈山大佛高20米,比美國自由女神像高出12米;二是整尊觀音像具有三面、三頭、三肩,不管你從那一面觀看都是完整的一頭雙肩像,突破了三面六肩模式,每一面觀音手中所持之物都不一樣,正面是“持篋觀音”,右面是“持珠觀音”,左面是“持蓮觀音”,寓意分別是“智慧、慈悲、和平”;三是擁有總面積1.5萬平米的海上圓通寶殿,該殿是觀音聖像的底座部分,高30米,分為地下一層,地面六層,底座由普濟橋與岸連接,與面積達6萬平米的觀音廣場及廣場兩側主題公園,共同組成佔地面積近30萬平米的“觀音凈苑景區”。

相傳三亞南山是中國佛教中觀音菩薩出巡南海的坐騎金鰲化成,因此三亞的南山被佛教界視為福澤深厚之地。2005年4月24日,來自海峽兩岸、港澳佛教界的108名德高望重的高僧共同主持了這座海上觀音隆重的開光盛典。法會上,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三亞南山寺監院明生法師在主禮壇向現場遊客作了開釋演講,演講特別懷念已故的南山寺開山之祖,首任方丈泰州和尚圓湛,緬懷他為建造海上觀音作出的巨大貢獻。

泰州高僧建造了南海觀音像

圓湛(1914—2003),俗名李榮里,江蘇泰縣塘灣鎮人(今泰州市海陵區人)。12歲於鎮江靈鷲寺和曲塘般若寺出家,民國十九年16歲時,在寶華山隆昌寺受具足戒。曾就讀泰州光孝寺佛學研究社、鎮江竹林佛學院、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等。畢業後先留校在閩南佛學院教書,後回故里泰州,任光孝寺佛學院監學,經住持南亭和尚介紹至鎮江焦山定慧寺拜雪煩、東初兩位姜堰法師,後成為法子(智光老和尚的法孫)。

圓湛法師和曾惠英居士

1990年,海南建省以後,要在祖國的最南端三亞市建立一所道場即三亞南山寺。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朴初將77歲的圓湛派到了海南。他擔任三亞南山寺開山之祖、首任方丈後,為建一座投資八個億的海上觀音佛像,圓湛法師毫不猶豫地挑起了這副重擔。

圓湛法師在海南兢兢業業地工作,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擁戴,同時也得到中國佛教協會的大力支持。趙朴初生前對南山寺傾注了關心:親自選定了海上觀音像地址,親自審定了造像樣稿。觀音佛像於1999年動工,次年5月21日趙老撒手西歸,圓湛法師更是盡心盡力,決心完成趙老所關心的事業。在建造過程中,因勞累過度,圓湛法師不幸中風,但是他還是堅守在海南,帶著病痛,指揮工程,直至2003年6月圓寂在任上,這時,離最後完工還剩不到2年的光景。盡管圓湛法師未能等到為觀音像開光的一天,但人們拜三亞海上觀音,就會知道和緬懷南山寺開山之祖——泰州和尚圓湛法師。

Ⅷ 獵罪圖鑒爆炸橋是廈門什麼

是廈門的海滄大橋。
海滄大橋,廈門市東渡路43號,坐落在廈門西港中部,連接廈門島通往海滄區,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丹麥)的三跨連續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
清晨從橋上可以看見陽光從海上一點點撒起,晨曦中聽到輪船的汽笛聲。傍晚漫步在海岸邊,遙看海滄大橋,霓虹燈光閃起,像是一道閃閃發光的金橋。最佳觀賞角度是在滄海大橋底下的海滄灣公園,在這里,你可以俯看整個東渡碼頭。
最近熱播的《開端》公交車爆炸也是在海滄大橋取的景哦。

Ⅸ 廈門大學跟廈門理工大學有什麼區別

廈門大學是一所985,211院校。廈門理工是一所普通本科大學。

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Xiamen University),簡稱廈大(XMU) ,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 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國家「211工程」 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

2017年,廈門大學入選國家公布的 A 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建校以來, 學校秉承「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的校訓,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 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居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力的綜合性大學。

建校迄今,學校已先後為國家培養了40多萬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廈大學習、工作過的兩院院士達60多人。

學校現有在校學生40000餘人(含外國留學生1208人),其中本科生20651人、碩士研究生16712人、博士研究生4737人,本研比約為1:1。

廈門理工學院:

廈門理工學院位於「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的海上花園城市——廈門,是福建省屬公立本科大學,實行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管理體制。學校秉持「以學生為本,為產業服務」的辦學理念。

遵循「明理精工,與時偕行」的校訓,積極探索產學融合、校企合作、對外合作三位一體的服務地方發展道路,建設「親產業、開放式、國際化」的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

學校現設有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光電與通信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海峽商貿學院)、文化產業與旅遊學院。

影視與傳播學院、應用數學學院、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部、軟體工程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等18個院、部。

全日制在校生近20000人(含研究生、留學生)。

截至2021年5月,學校共有專任教師近1100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佔比56%,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佔比為96%,擁有包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閩江學者、省級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師」等在內的一批高層次師資隊伍。學校的「教師發展中心」被評為省級示範中心。

以上參考:廈門大學官網——學校簡介

廈門理工學院官網——學校簡介

Ⅹ 絲綢之路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葯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也這么說吧: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信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最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他們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進入漢代,著名的「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外文化間的交流,中國逐漸被譽為「絲國」;進入中世紀後,伴隨著中國瓷器的外銷,中國又開始以「瓷國」享譽於世。從8世紀末開始,中國陶瓷開始向外輸出。經晚唐五代到宋初,達到了一個高潮。這一階段輸出的陶瓷品種有唐三彩、邢窯(包括定窯)白瓷、越窯青瓷、長沙窯彩繪瓷和橄欖釉青瓷(即廣東近海一帶的窯口生產的碗和作為儲藏容器的罐)。輸出的地區與國別有:東北亞的朝鮮與日本;東南亞的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南亞的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亞的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東非的肯亞和坦尚尼亞。此時海上交通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從揚州或明州(今寧波)經朝鮮或直達日本的航線;二是從廣州出發、到東南亞各國,或出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經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灣的航線。當時有些船隻繼續沿阿拉伯半島西航可達非洲。前述亞非各國中世紀遺跡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經過這兩條航線而運輸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國瓷輸出的第二個階段。這時向外國輸出的瓷器品種主要是龍泉青瓷,景德鎮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紅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窯瓷,贛州窯瓷,福建、兩廣一些窯所產青瓷,建窯黑瓷,浙江金華鐵店窯仿鈞釉瓷,磁州窯瓷,定窯瓷,耀州窯瓷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鮮新安海底沉船經11次發掘,出土陶瓷器2萬余萬件,除極個別的為朝鮮瓷和日本瓷外,均屬中國所產,其中絕大多數已判明所屬窯口。宋元外銷瓷輸往的國家較前大為增加,有東北亞、東南亞的全部國家,南亞和西亞的大部分國家,非洲東海岸各國及內陸的辛巴威等國。宋、元、明初時期的航線,主要有航行到東北亞、東南亞諸國的航線及通往波斯灣等地的印度洋航線。這時期中國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印度洋航線上。一是可從波斯灣沿海岸向西行進而到達紅海的吉達港,然後上岸陸行至麥加;也可以在蘇丹邊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馱行至尼羅河,再順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開羅);還可以從紅海口越曼德海峽到東非諸國。二是開辟了從馬爾地夫馬累港直達非洲東海岸的橫渡印度洋的航線。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餘年是中國瓷器外銷的黃金時期。輸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鎮青花瓷、彩瓷、廣東石灣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較精緻的外銷瓷多是國外定燒產品,其造型和裝飾圖案多屬西方色彩,還有些在紋飾中繪有家族、公司、團體、城市等圖案標志,稱為紋章瓷。這時期的外銷瓷數量很大,17世紀每年輸出約20萬件,18世紀最多時每年約達百萬件。輸出的國家有東亞的朝鮮半島和日本、東南亞及歐美諸國。運輸路線一條是從中國福建、廣東沿海港口西行達非洲,繼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達西歐諸國;另一條是從福建漳州、廈門諸港至菲律賓馬尼拉,然後越太平洋東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上岸後陸行,經墨西哥城達大西洋岸港口韋臘克魯斯港,再上船東行達西歐諸國。在17和18世紀,中國瓷器通過海路行銷全世界,成為世界性的商品,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