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70年代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擴展閱讀
綿陽至廈門怎麼走 2025-07-12 19:46:27
福州晚上小孩子去哪裡玩 2025-07-12 19:35:15
廈門沒有社保如何上學 2025-07-12 19:28:48

廈門70年代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 2025-07-12 16:18:42

Ⅰ 廈門火燒嶼的歷史痕跡

火燒嶼原名「釣魚島」,南宋末年,海滄石塘村的農民為躲避元軍,遷居釣魚島,漁耕為生。後來元軍跨海燒毀了民房,強令農民遷回原處,從此,農民就叫它「火燒嶼」,如今在島的中部還能看到房屋的殘基和瓦礫。嶼上還有清代的墓葬。70年代,廈門人民在這里植樹綠化,圍灣造湖,養魚養蝦,築堤建房。電業部門在嶼上建跨海超高壓線鐵塔,派專人駐守看管,特為守護人營建了一座林間別墅,幽靜異常!經過20年的封山育林和保護性開發,如今的火燒嶼上,相思樹、木麻黃、黑松等茂密蓊鬱,樹下的杜鵑、桃金娘、蜈蚣蕨和許多奇特的野花爭奇半艷。地面厚厚地覆蓋著彩色植被,幾無插足之隙,猶如原始森林。林間的花崗岩磴道曲曲折折,環繞整個島嶼。島上有兩個小水塘,一曰滿月灣,蓄淡水;一曰太陽灣,蓄海水。兩灣綠水嵌在嶼的中部,風光甚是嫵媚。那林間的三幢別墅,青山為伴,綠陰擁簇,碧海環抱,藍天映襯,白鷺、海鷗、蒼鷹時時飛來,景緻異常優美。
七十年代,市園林部門對火燒嶼實行封山育林,植樹綠化。經過30多年的保護,如今滿島皆是茂密的相思樹、木麻黃、黑松和山杜鵑、桃金娘、樹蕨、芒箕,猶如原始森林。火燒嶼有大小四個內湖,是一個保持海島特色,融自然與生態,有較高文化教育品位的人與動物無邊界交流的普環保型的生態樂園。主要有:山林怡情區,嶼上林間小道蜿蜓交錯,形成環湖小徑和環島林蔭道,漫步其間,觀海賞景,怡情養性,幽靜絕佳。崖頂有觀景亭,崖邊有觀海廊,崖尖設有專門觀看海洋珍稀物種、國寶白海豚的觀豚平台,坐在黑松林下,靜心看那白海豚在碧波里翻滾透氣的悠閑美姿,遊人的心也隨白海豚乘流遠去了!

Ⅱ 暴露年齡的回憶:70、80後的童年裡,一定有它,觸動淚點

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經歷,是伴隨著工業發展的,更有濃烈的農耕 社會 的影子;既經歷者物質日益豐富的發展軌跡,童年時也經歷過缺衣少食;既吃著品種日益繁雜的食品工業成果,更有傳統農業下的農作物與野果山菌……

要論最好吃的,有太多,姑且羅列一些,勾一下童年回憶。

(1)地瓜泡

六月六,地瓜熟。農村老家田間地頭、坎上坡下長滿地瓜藤,盛夏時節地瓜泡甜熟,小時候刨地瓜所獲甚豐。果肉甜嫩,飽滿多汁,洗了直接吃,現在回會考慮做果醬、沙拉或泡酒什麼的。

(2)雞縱菌

農村老家叫傘把菇,初夏時節暴雨後在竹林里常有,煮得湯來味道鮮美至極,入口滑嫩,湯汁晶瑩剔透。同時還有喬巴菌、摸摸青、野生茶樹菇等等。

(3)桑泡兒

五一節前後就能大快朵頤了,印象深刻是因為那段時間正好是農忙季節,小孩子在勞作之餘可採摘盡情吃。桑葚富含花色苷,可抗氧化防衰老,甜潤多汁,吃完之後牙齒、嘴巴、手上滿是紫色,有點難清洗。

(4)米梗

也叫米棒,大米做的,中空筒狀,略有甜味。5分錢一根,1毛錢3根,小時候能遲到就覺得特別奢侈和滿足,現在好像是論斤賣了。

(5)米發糕

老家叫白糕、甜糕,糯米和秈米混合磨漿發酵,特別甜,甘甜回味雋永。不過現在覺得沒以前那麼好吃了,可能是來自於稀缺的滋味。

(6)臊子米粉

豬肉熬的臊子,大骨熬的湯,加了砂仁,米粉是粗圓米粉。米粉是發好了的,裝進竹簍子里一燙就好,成都叫「冒」。覺得老家鄉場上的臊子米粉是最好吃的,無一家能出其右,過去是,現在依舊是。

小時分校園鄰近的各種小商店真是每日必去的當地。小朋友們里三層外三層的擠,掙扎著擠進去就為了自己想買的零食。校園的監管很嚴,殿堂級的廢物食品根本現已遠離了我弟這一代。今日就來好好回想一下陪伴我幼年的各種零食吧!

那個時分的糖,甜美!並且能有的吃就十分不錯了,包裝也沒有現在的精美,但每次看到這樣的圖片,總是不知不覺中咽下口口水。還有一半這樣的水果糖,一毛錢能買好多塊,差不多一分錢一塊,雖說現在的糖塊種類許多,但從前的味道現已找不回來了!

現在許多90後00後的不知道我們其時有多苦,現在的孩子一出世各式各樣的奶粉早就預備好了,而那個時分我們只要麥乳精。並且它還不是小孩專用的,有時分走親串巷,或許朋友生病了,也會帶上它!相信許多那個時分朋友都干過這樣的事,就是趁著爸爸媽媽不注意,悄悄的用勺子,挖著干吃,因為這樣的味道更濃郁,比用水泡著喝還有好。哪裡像現在的孩子,吃飯還得追著喂!

回想兒時經典的味道。傳統酒心巧克力,也叫酒心糖,巧克力只要很薄的一層,里邊是白砂糖結晶層包的酒,甜美又甘旨。

甜美脆口的麻花,真的是小時分最期待吃到的小零食,拿到手的時分,還不捨得吃,放在嘴裡漸漸的舔,直到被爸爸媽媽拿棍子追著打,才趕忙吃下去~

麥芽糖是一種地道的無增加的江南傳統 美食 ,小時分,常常看到有小販挑著擔子,搖著鈴鐺,走街過巷叫賣,問爸媽要上幾塊錢,就能買到,又香又甜,還能黏牙,滿滿的回想!

這種泡泡糖,有些里邊會有酸酸的粉粉。一毛一個。

可以吹哨的糖~ 每次塞嘴巴里吹呀吹,會有口水吹出來。

戒指糖~ 記住那時分媽媽接我回家,我坐在自行車後面,手上戴了一個戒指糖,舔來舔去~~幸福。

東北人80後小時候家裡很窮。

沒吃過什麼小食品,家裡有一顆櫻桃樹,不是那種現在的大櫻桃,是很小的那種,因為櫻桃是所有水果當中最早成熟的,我每天都去看,盼著開花結果。有時候剛剛紅了一點點就偷偷摘下來吃了。酸的不行不行的了。還是想在吃一個。哈哈。

還有甜桿,可能有些人不認識,類似高粱。特別甜。小時候吃這個東西經常劃傷手,有氣候嘴角也被劃傷,一直認為他比甘蔗好吃。所以我基本不吃甘蔗。現在農村都少見了,小時候的味道值得回味。

雪人雪糕,我們小時候管這個雪糕叫娃娃頭6歲的時候我爸爸帶我去縣城給我買了一個。我回家和我姐姐炫耀了好半天,賣5毛一根太奢侈了。隔了好幾年之後,在我一個比較富裕的同學家吃了第二根。我記憶猶新。

爆米花,沒賣的,只能自己等蹦爆米花的人來。冬天了會不定時的出現在村頭巷尾,那時候玉米下來了,我就自己剝幾斤,放在外面晾乾,還怕下雨,有時候還要放在炕頭上烘乾。就是為蹦爆米花預備著,那時候蹦爆米花都得排隊,排到後面可著急了,要是加5分錢可以放幾粒糖精,放糖精都算奢侈了。還得自己預備柴火。一冬天就靠這爆米花打牙祭了。

黃桃罐頭,那時候生病不用吃葯一盒罐頭保管好,那罐頭水都得留著分好幾天喝。不知道生病幾次才能換回一瓶罐頭。那時候誰家窗檯上有半瓶罐頭都讓人羨慕死,要是旁邊在有幾個空罐頭瓶。。。。

麥乳精,果汁露,這個東西很多人都沒聽過吧,反正我媽媽就給我買過一盒麥乳精,果汁露貴沒買過。我經常偷偷的干嚼著吃,那是真甜呀。

華豐方便麵,上小學我父母給人拉貨所以我家搬到小鎮上住了半年,父母早出晚歸,我姐姐上小學三年級,中午自己帶飯吃。沒人帶我,我就自己一個人在家待著。媽媽給我留下一代華豐方便麵,然後給我燒上一壺開水,一袋面夠我吃三頓午飯,掰開一小塊放在茶缸里倒水放蓋上蓋子,然後過幾分鍾就能一起喝到肚子里了。沒放過調教,因為不知道放多少,那時候一袋方便麵三毛錢。

等我姐姐放假了,中午就能吃有調料味道的華豐了。兩個茶缸,一壺開水。

反正小時候覺得什麼都好吃,吃的苦也不覺得苦,大了不知道什麼東西好吃了,好多山珍海味也不如茶缸里的方便麵,有些心酸都不如讓自己吃些苦頭來得痛快。

最好吃的是小時候去地里摘 香瓜 ,和老鼠搶速度;還有姥爺自己種的 草莓 ,不大,酸酸甜甜的;姥爺家門前有一顆 櫻桃樹 ,長的不大,不是現在那種車厘子,就是小小的,很甜;還有就是 李子樹 ,夏天陪姥姥打完麻將去吃大李子,真的好好吃;還有以前秋季吃 豆角,芸豆 ,一頓頓一鍋,裡面全是 豆角的豆 ,拿勺子一勺一勺的吃,回憶啊。秋天還要 燒苞米 吃,香呀。。。

杍攸也是農村80年代的農村娃,小時候吃過的美味現在都記憶猶新。

對於我們那個年代,農村和城市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可是卻也有著區別於城市的快樂。

其中,美味就是和城市區別很大的。現在就由杍攸帶領你們一起來回味!

「三塔菇」也叫「雞縱菌」,這種菌類是白蟻築巢的地方才會生長。一般會在花生快要成熟的時候長出來。一般雨後的花生地里就會長出美味的「三塔菇」,而且一般會有三朵,有些時候也會有一大片,如果這時候你發現了那麼就可以把它帶回家了,並且要把採摘的地方恢復原狀,這也是為了能二次採摘。

帶回家的「三塔菇」清洗干凈後,用手撕成一小條一小條的放點青辣椒在放點豬油放在鍋里清蒸,那香味兒一會兒就飄得滿屋都是,饞的人口水直流!

農村有句老話:六月六,地瓜熟。就是說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就可以到處去扒香地菇。香地菇在成熟的時候,自己會散發出甜甜的香味,這時候你聞香找果准能找到。扒開地菇葉,一顆顆紅彤彤的香地菇就出現在你得眼前,小心翼翼的採摘,在小河溝里清洗下,就可以直接吃,滿齒存香。

在夏季,稻穀快要成熟時,小麥收割時,田地邊就會出現栽秧泡兒。一顆顆的栽秧泡兒就在它自己枝頭上掛著,紅紅的,甜甜的香香的,饞人吶。但是栽秧泡兒的枝幹是有刺的,在採摘的時候要小心手。記得小時候,杍攸的爸爸媽媽每次去割麥子的時候就會給我們帶栽秧泡兒回來,所以都盼著麥子的成熟。

農村有許多副產業,其中,養蠶也是很賺錢的副業,但是也很辛苦。養蠶就要種植桑樹,桑樹每年冬天都要修剪,不然桑樹長出的桑葉就不好。桑樹也會結桑果,就叫桑葚。桑葚在未成熟時是白色的,快要成熟時就變成紅色,最後成熟後變成黑紫色,吃起來甜甜的,但是吃多了就會把嘴唇變的黑乎乎的,舌頭也會。

生於80年代的農村孩子,小時候吃的美味實在太多了,杍攸就喜歡吃這幾種,不知道你們有什麼愛吃的?

對於 你們70 80 後 我作為一名90後 也曾有很多值得回憶的 美食 零食 雖然 你們是長者 長者吃過的 可能我們沒吃過 但是 我們90後吃過的 你們應該吃過 小時候 最愛吃熊熊餅干 一塊錢一包

小學放學的時候 經常買 不過吃了 就不想吃飯了 還被媽媽罵 哈哈 小時候 還經常吃 那個一毛錢一包的冰袋(類似下面這個) 一下課

就跑到小賣鋪 買一個 不過 大部分 時間 都是 體育 課 或者放學買 因為 一個冰凍的冰袋 是可以吃好久的 雖然是一毛錢 但是 吃得很開心 以前還經常吃 綠豆糕 黃色 一盒的那種

吃完之後 盒子還能對著嘴巴 吹出很大的響聲 這個味道 也是不錯的 我記得 那個時候的豬油糖

也特別 值得回味 我曾 把一袋都偷偷放到 口袋裡面 帶去學校吃 然後 回家 換了 衣服 洗掉了 下次 在穿上的時候 那豬油糖 居然還能吃 又直接美滋滋的吃了 可能那個時候 不懂事 也不知道 能不能 繼續吃 反正就是直接吃 很開心 很樂呵 ! 還有一毛錢一根的辣條 !反正當時 一塊錢 可以去好幾次小賣鋪。

以前還經常買這種吃 村裡的老大爺 每天沒事就做 買一次 一大包 一根根的 幾個小夥伴一起吃 一起分享

坐標河北保定,小時候零花錢少的可憐。但每天父母都會給個一塊兩塊的零花錢,然後我就自己偷偷攢著。每天最開心的事情就是中午放學後去學校旁邊的小賣部買自己喜歡的零食吃。

西瓜泡泡糖,我記得那時是一毛錢一顆,剛吃時特別硬,嚼一會就軟了,特別甜,我最喜歡吃綠色的。

鑽石戒指糖,這種糖我記得小時候賣的比較貴,可以戴在手上吃,又好玩又解饞,那時女生比較喜歡。

南京板鴨,這個簡直是男生的標配!幾乎每個男生中午放學頭回家吃飯前都會去小賣鋪買一包南京板鴨吃。一邊吃一邊和同學說說笑笑打打鬧鬧的回家。

麥麗素,男生女生幾乎都喜歡吃,我還記得小時候偷吃麥麗素被老婆發現了,問我偷吃什麼呢?我就撒謊說我生病了這是我媽給我買的中葯丸子,哈哈哈哈哈最後被老師識破,還挨了批評。

我是個廈門的80後,真正開始覺得食雜店是個寶庫的時候應該是開始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候每天大概有一兩塊錢的零花錢,放學到了學校旁邊的小賣部真的有種進入游樂園的感覺,各種眼花繚亂的小東西,還有各種路邊的小攤,很熱鬧,有時候就算沒錢買也得在人群中蹭個樂呵,簡直流連忘返,這種感覺估計是在這個物資特別發達的年代的孩子無法體會的!

現在就來說說在那個階段我買得最多的幾類東西,不知道閩南附近的孩子還有沒印象:

記得小時候吃過最好吃的東西就是麥乳精了,拿小勺偷偷wa一勺送到嘴裡那叫個香啊!

酒心巧克力算其中一個吧。小時候去姥姥家過年,快走時,姥姥總會給我帶一些糖果,酒心巧克力本來就不多,姥姥會特意擇幾個酒心巧克力給我帶著。

拿現在來看,酒心巧克力並不算是好的巧克力。包裝卻是幾十年一直沒有變,紅紅綠綠的糖紙,包裹成一個三角錐形,像個粽子。

代可可脂裡面裹著厚厚一層糖,糖里有甜甜的白酒。就是這樣一款巧克力,那個年代大人小孩都喜歡吃,而且在其他糖果里算是比較高級、醒目的糖果了!

夏天的小豆冰糕也是很讓人難忘的。比起雪人和奶油雪糕,有時渴了熱了,我更喜歡吃冰糕,喜歡嚼裡面的豆豆和冰,感覺更解暑更解渴!

一毛錢一袋的酸梅粉,絕對很吸引小孩兒的目光。味道酸酸甜甜,吃完了還能積攢裡面的小勺,感覺很有趣!
跳跳糖,感覺是小時候一種很新潮很奇特的零食。一個扁扁的小袋子,裡面藏著一點點的糖。放在嘴裡會跳動,甚至會從嘴裡跳出來,而且價格不便宜,不是隨時可以享用的。
小時候,小屁孩們夏天喝的最多的汽水就是山海關了。咕咚咕咚一通灌,灌完打個響嗝兒,頓時感覺全身舒服了。

Ⅲ 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人生活狀態比較

我們的父輩是把一毛錢當一塊錢花,偏偏我們的子女又喜歡把一元錢當一毛錢花,擠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不得不拚命賺錢,活活一個拜金族。比較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人的理財生活,不是憶苦思甜,只為吸取各方經驗,更好地管理好我們的錢包。早一天理財,早一天享受生活。

50年代生人:我們是典型的「看家狗」

這一代人的群體特徵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經歷過上山下鄉,沐浴過改革春風;當然,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成為了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批受影響者,4050人員中的絕大多數主體就是他們。

50年代生人大多缺乏較高的文化素養,在三年自然災害中,他們餓過肚子,所以比其他年代生人表現出更強烈的珍惜糧食和生命的表徵。在他們的理財目的中,所謂「富貴」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盡管他們不知道,在此後的二三十年中,這一切得來都易如反掌。要溫飽,重保障,這是50年代生人的理財初衷和終極彼岸。

80年代的改革大潮,是大部分50年代生人此生記憶里所曾有過的最美好年代。那時候正三十而立的他們,急不可待地下海、出國。在上海這座城市,如果你在80年代的時候,身邊沒有一位朋友或者親戚有過此類經歷,簡直會被笑作天方夜談。

下海的,有嗆水返回海岸的;出國的,也有無數人做了中國第一代「海歸」,捧著國外辛苦賺來的第一桶金,開始了國內的創業路。做一份小小的殷實實業,這是這一代人的印記。盡管走得並不輕松,但50年代生人卻是相當知足。因為在根子里,他們渴求的,並不是財產上的大富大貴,而是在經歷種種風浪之後的平靜和踏實。

50年代生人有著最淳樸的感情,在如今的離婚排行傍上,很難尋到50年代人的蹤影。對家庭,對子女,他們有著深重的責任感。家庭的子女教育投資,這佔去50年代人的大部分積蓄。孩子好不容易讀完九年義務制教育,大學又迎來了並軌和擴招的熱潮。這股大潮,可都是得靠錢說話,工資上漲沒能趕得上物價上漲,不少50年代生人的一生積蓄,都花在了子女的四年大學費用里。「如果這也算押寶,那我們可真是把全副家當,都押在了孩子身上。」

案例1:懷念15%存款利率時代

人物:王阿姨 出生年代:1952年 理財方式:死守儲蓄,認為這是最保險的理財方式

王阿姨是一位女同事的母親,照片里的王阿姨,露著幸福的笑,和女兒站在廈門鼓浪嶼的日光岩上面,鳥瞰整座海濱城市。這次春節時的旅行,花費了同事近5000元積蓄,「哎喲,就這樣三兩天地玩一玩,半個一萬就出去了,真是想想心疼。你們小孩子呀,就是不知道節約點用錢。」王阿姨以這樣的嘮叨來表達自己的被子女寵愛。

除了保持更年期母親的一貫「細細嘴」,王阿姨最常念叨的,就是自己過去的苦日子,憶苦似乎已經成為她的習慣,盡管她的目的並不是拿這個來思甜。「1978年剛生囡囡的時候,咱們家就你爸爸一個人的工資,要養活我們一家人呢。那時候爸爸一個月才多少銅鈿?才30幾塊錢呢。」

如果擺在今日,30幾塊錢連一件七浦路的衣服還要討價還價才能成交,王阿姨認為她之所以能持家最大的秘訣在於:節儉。除了養活一大家子,王阿姨還靠她先生這每月唯一的家庭收入,兩年後在郊區農村建造了一套近200平方米的大瓦房。「1981年的時候,囡囡3歲不到,家裡就已經有了新房,周圍鄰居都羨慕得要死,老遠都跑過來看新房子。」王阿姨回憶起來,彷彿眼前正是那棟她一手設計的「經典樓盤」,腳正踩著貼著「1981年9月竣工」的青碗瓷花字樣。

「每月也會有些計劃,比如30多塊錢的收入,要分幾份來用:其中幾塊是養囡囡的,十幾塊又是一家人要過日子吃飯的,還要留幾塊錢出來修房子的……」王阿姨對自己的規劃能力相當滿意,「不省著點過,還不知道怎麼活過來的呢;要知道,囡囡爸爸之前自己一個人過,也是這些錢,但就常常餓肚子。」

不過說到理財,王阿姨卻顯得明顯沒有像她的發型那樣與時俱進。「直到現在我都不知道怎麼理財,沒錢怎麼理。更何況以前20多年,過的都是苦日子,誰還能有多少積蓄出來做點什麼投資呀。那時候在70年代,你要是敢自己養只兔子,就會有人要割你資本主義的尾巴,還別說做生意當萬元戶了。」存款,有了錢就往銀行里跑,這是王阿姨惟一的理財途徑。

Ⅳ 鼓浪嶼名人故居都有哪些,分別在什麼地方

廈門鼓浪嶼素來又被稱為「海上花園」,這里人民好客,這里歷史深遠,這里風景優美,在 鼓浪嶼文化 里有著許多好玩好看的地方如鋼琴博物館、名人蠟像館,鄭成功紀念館等等。這里還有許多名人的故居,下面就和我一起來看看都有那些吧。

秋瑾故居:
泉州路73號,這是一座三層紅磚西式公寓,拱券寬廊,三樓使用花崗岩壓條,琉璃瓶件裝飾,整座樓氣宇軒昂,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建築里,堪稱是相當豪華的洋樓了。這里就是「鑒湖女俠」秋瑾和她的家人曾經居住過的地方,記錄了她幸福的童年歲月。

清光緒三年(1877年)11月8日凌晨,秋瑾誕生於祖父秋嘉禾的廈門海防廳同知官邸。因祖母病重,秋瑾的父母與祖父一同居住。第二年8月,秋嘉禾調任雲霄縣同知,兩歲的秋瑾隨祖父赴任,一年後回到廈門,住在鼓浪嶼泉州路73號。她10歲時的1887年4月,秋嘉禾赴任南平知縣,秋瑾隨往。

光緒十五年(1889年),秋嘉禾回調雲霄縣同知,13歲的秋瑾再次隨祖父赴任。第二年8月,秋嘉禾卸任,秋瑾隨全家又返回廈門。光緒十六年(1890年)至次年,秋嘉禾復任廈門同知,秩滿後全家返浙。這時,巡撫邵友濂聘請秋瑾之父秋壽南赴台任巡撫文案,秋壽南即帶15歲的女兒前往。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調秋壽任湖南桂陽任知府,秋瑾隨父赴湘,從此,離開了生活了18年的閩南。算起來,秋瑾居住在廈門和鼓浪嶼的時間共有10年之久,廈門也可以說是她的第二故鄉了。文學家鄭逸梅在《藝林散葉》書中對此有所記述。

解放後,此樓曾供區政府和派出所使用,後改為海關宿舍,現為民居。如今,秋瑾故居的寬廊已經封堵成居室,拱券也裝上了玻璃窗,因年久失修,外表雖然顯得老舊,但它作為鑒湖女俠在廈僅存遺蹤,歷史氣韻猶存,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許斐平故居
筆山路19號許斐平故居,這是鼓浪嶼海拔最高的別墅。
小樓沒有什麼特別的,只因這里曾住過一位「鋼琴神童」——許斐平
5歲,可以不看樂譜,彈出全部聖詩;
6歲,在三一會堂舉行公開演奏;
8歲,進入上海音樂附小,師從鋼琴系主任范維生
11歲,可以和上海樂團合作演出,並為比利時皇後表演,受到贊賞,隨後受邀參加在布魯塞爾舉行的,以「伊麗沙白皇太後」為名的國際鋼琴大賽,同時到歐洲學習,但因文化大**爆發未能成行。70年代,任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的首席獨奏。
1982年獲朱莉亞音樂學院珍娜·巴候雅圖鋼琴比賽首獎;
1983年獲以色列舉行的第四屆魯賓斯坦國際鋼琴比賽金牌獎;
1984年獲西班牙波露瑪奧茜亞國際鋼琴比賽獎;
旅美期間,還獲得了其它眾多國際性鋼琴比賽的大獎,同時,開始了他巡迴演奏的生涯,並獲得了各屆的贊譽。

林巧稚故居
位於鼓浪嶼晃岩路47號。晃岩就是著名的日光岩,它是鼓浪嶼乃至廈門的地標,從日光岩下山的路上沿著一條林蔭小路穿行很快就看到了一幢獨具特色的建築,便是林巧稚故居。故居是一座磚木結構、四面通廊的法式兩層小樓,外表呈淺白色,柱廊設計頗具藝術韻致,整體呈八角形,當地人稱之為「小八卦樓」。小樓的二層通過一條石棧道與晃岩路相連。

1901年林巧稚就出生在這里,並在此度過了愉快的童年和少年時代,1921年離家前往北京協和醫學院讀書。如今,樓房的外觀已經褪色,牆皮也脫落,內部結構似乎也已老化了。林語堂的故居坐落在鼓浪嶼漳州路44--48號,是鼓浪嶼最古老的別墅之一。

所謂漳州路,不過是一條與其它巷子交叉的、窄窄的巷子,寬不到一米。在一張鼓浪嶼手繪地圖的「引導」下,我們費了好大週摺才找到。沿巷子往裡走十幾米,便看到一個沒有圍牆的院子,院內有兩座東西相對的老宅,據說是別墅的前部。看上去已是一幅破敗不堪的樣子。

盡管那時太陽已經老高,但那老宅陰冷凄涼,沒有半點生氣。正屋有一間掛著窗簾,據說裡面住著廖氏後人,因對祖厝(閩南房屋俗稱「厝」)感情深厚,不願搬離去住現代新居。

【結束語】廈門鼓浪嶼,面積僅1.71平方公里。島四周海水蔚藍,海岸蜿蜒,金黃色的沙灘迎送著撲岸而來,又悠然而去的雪花細浪。島上奇岩峻立、澗谷生幽,綠樹蒼翠、繁花似錦。島上具有各式西歐建築風格的房舍依山而建,青石板小道盤垣山間,島上車馬絕跡,沒有汽車,也沒有自行車,只有運貨的電瓶車,偶爾與遊人擦肩而過。這里寧靜而富有詩意,小巷裡琴聲悠揚,故又被稱為「鋼琴之島」。

Ⅳ 如果70年代用1200元買玉 她今天將是億萬富翁

有玉則剛
70年代,1200元可以說是一筆巨款了,如果那個時候存入銀行,44年後的今天取出來,會有多少錢?
年近六旬的陳女士是緬甸歸僑,6歲便隨父親兄姊歸國,隨後定居廈門。幾年前,父親去世前交給她一張銀行存單作為遺產,最近陳女士無意間翻出來,想把存單上的錢取出。
這張老存單雖有些泛黃,但保存完好。抬頭寫著「中國人民銀行整存整取定期儲蓄存單」,存入日期是1973年3月20日,金額1200元,定存期限一年,月息2厘7毫,存單右下角蓋著公章。
這筆存單的利息計算要涉及到1972年、1980年、1993年的多次儲蓄管理制度變革、至少16次的利率調整,還要考慮到利息個人所得稅的多次變化。經計算確認,在支取日這筆存單本息合計為2684.04元。其中利息1484.04元。
1973年的1200元應該是一筆巨款!這筆巨款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呢?
如果當初陳女士把這筆巨額的閑錢買成和田籽玉,今天又會是怎麼樣的財富呢?
在七十年代,和田籽玉還是只由國家統購統銷,並且在新疆和田的國營玉石收購站只收購1公斤以上的大料,小塊的和田籽玉只是被孩子們當成漂亮的「石頭」玩耍,用一個雞蛋就能從孩子們的手裡換一顆同樣大小的和田籽玉,這樣大小的和田籽玉大概會有100克左右(如視頻所展示的)。當時一個雞蛋大約1角錢,1200元至少能買12000隻雞蛋。也就是說這1200元當時能買12000多顆很漂亮的百克左右的和田籽玉。
(這盤子和田籽玉共有80顆)
這樣漂亮的和田籽玉現在的市場價值至少要十萬以上,有些極品的籽玉會過百萬。那麼這12000顆漂亮的和田籽玉的市場價值至少要十幾億。(1,200,000,000,1後面有好多個零呀!)
在現代的金融體系中,紙幣只是國家信用的標致,紙幣的購買力是隨著時間而減小,紙幣的貶值是全球行的趨勢。紙幣並不等於財富,所以不要傻傻地存錢,要把錢變成財富的形式才能保值增值,而和田籽玉在幾千年來始終被視為是珍貴的財富!

Ⅵ 廈門,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廈門,這座海濱城市很年輕,年輕的個「稚嫩的未成年少女」

中國有許多海濱城市半島城市,但海島城市不多,最著名的兩個是香港與廈門。唯獨最小的廈門島屬於灣內島嶼,退縮在海岸線內,三面被大陸溫柔地環抱—徜徉於「花園」之中,光彩奪目。

-01- 海長進了身體里


廈門第八市場夜景

廈門,就是讓人易動泡茶、吹風、聽浪、看月亮的閑心,繾綣於她的溫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