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大部分姓氏有什麼
擴展閱讀
老人遷戶廣州醫保怎麼辦 2025-05-16 06:01:52
天津站哪個進站口走輪椅 2025-05-16 05:56:00
合肥寄快遞到杭州要多久 2025-05-16 05:50:34

廈門大部分姓氏有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9-13 20:18:40

1. 廈門哪個地方姓陳的比較多,要具體的地址

哪邊都有姓陳的,在整個廈門乃至福建和台灣,陳都是第一大姓,其次是林。
所以有陳林半天下之說。
在廈門島外市郊農村地區陳姓會比較多。
島內多外來人口,姓氏比較雜。

2. 福建四大家族分別姓什麼

1、螺江陳-陳家

「螺洲陳」為福州旺族,自十四世刑部尚書陳若霖起,始為顯宦,十七世陳寶琛位居太傅,陳家曾創下「六子科甲」、「父子兄弟叔侄同榜進士」佳話。

2、陽岐嚴家

陽岐嚴家是嚴復家族及其後人。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縣人,近代極具影響力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 ,新法家代表人物。

先後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和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范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

在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任教期間,培養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海軍人才,並翻譯了《天演論》、創辦了《國聞報》,系統地介紹西方民主和科學,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

3、宮巷沈家

宮巷26號沈氏在福州聞名遐邇,提到沈家,人們總要將他家與馬尾船政聯系在一起。因為沈葆楨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曾擔任過清政府船政大臣、兩江總督等職。

他的四子沈瑜慶曾在江南水師學堂供職,長孫沈翊清擔任過船政大臣,他的另一些後裔也有多人均在馬尾船政局供職過,有的還擔任過馬尾海軍學校的校長。

不過,我們還應該知道沈葆楨這位中國海軍之父、馬尾船政局的創始人,他家還是個重視讀書求功名、書香延續的大家族。

4、文峰林氏

文峰林氏,是書香門第之家,世代業儒。其中最為聞名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乃文峰林氏第二十二世,榕城六世。

3. 福建省廈門市有姓向得人嗎

福建省廈門市有姓向得人。
向姓在2021年全國總人口達180多萬人,是我國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在當今按人口數量排序的中華百家姓排名中最新名列第119位。

4. 百家姓.阮,能解釋一下嗎

阮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於皋陶氏、偃姓、姬姓等。發源於甘肅省涇川縣水泉寺村。

1、以國為氏,是皋陶氏之後。商代有阮國,是商的諸侯國,在今甘肅省涇川縣境內。商末,西岐諸侯王姬昌滅阮國,原阮國王族相約以國名為姓,成為阮姓。後來,阮姓族人為避仇殺,分散到了各地。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阮氏,商之諸侯,國在岐渭之間。周文王侵阮徂共見於詩,子孫以國為氏。」2、出自偃姓,亦屬皋陶之後。據傳,皋陶生於曲阜,偃姓,其後亦有人以阮為姓。3、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據《南史》記載,東晉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此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子豐又大夫,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據史籍《春秋公子譜》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公子豐又大夫,字石癸,其後世子孫以祖字為氏,稱石氏。到東晉王朝末期,該支石氏族人因避戰亂,有遷逃至原戰國時期楚國的阮厝一帶(今浙江衢州,一說今福建廈門),以新居地名為姓氏,稱阮氏,後逐漸遷徙交趾地區,成為越南阮氏民,世代相傳至今。4、源於地名,出自秦朝時期九阮郡。九阮,戰國時期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為趙武靈王趙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擴攘,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吞並了樓煩,奪得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成為趙國邊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了一個大郡,轄地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稱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五原縣。秦、漢之際,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稱為姓氏者,後省文漢化為單姓阮氏。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改九阮郡為九原郡,到漢武帝劉徹時期,更名為五原郡,其郡地擴為南面黃河,北背祁連山。阮姓發源於甘肅涇川水泉寺村(解放前的阮陵鄉)今有阮陵渠,歷周代至秦,逐漸向陝西、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播遷。此際見於史冊者有春秋時魯國人阮氏,始皇時秦人阮翁仲。 湖北通山縣黃沙鎮阮氏宗祠漢末三國魏晉時,繁衍於陳留郡的阮姓名人輩出,聲譽顯赫。永嘉之亂時,阮咸子阮孚、從子阮修及阮修族弟阮放、阮裕兄弟等陳留阮姓避亂南遷,阮修於途中遇害,其家族和阮孚他們到達今江蘇南京,阮裕由於無意仕途,隱居於會稽剡山(今浙江紹興),並有一支阮姓遠徙於廣西合浦。南北朝時避亂江浙等地之阮姓依舊名人輩出,高官不斷。此間,阮姓因仕宦、避亂、升遷、謀生等原因逐漸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並有阮姓進入越南,如今仍是越南之大姓。另南朝宋將領、合浦徐聞人因征林邑國(今越南中南部)大敗,子孫遂居遂溪。隋一統後,有南朝阮姓回遷北方。阮姓入閩始於唐朝,據《阮氏族譜》載,陳留郡阮安所於天祐四年(970)任邵武教諭,遷居綏安左街巷,為入閩始祖。傳六世至阮文富,約在北宋時遷居福建汀州寧化上進賢坊官圳上。唐末五代時有阮姓入居四川、廣東。北宋時居於閩縣(今福建福州)一支阮姓北徙吳縣(今江蘇蘇州),南宋時此支阮氏出了阮姓歷史上唯一狀元——阮登炳。另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阮思聰徙居建康(今江蘇南京)。明初,山西阮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北等地。明中葉後,有渡海赴台者。清康乾後,有山東之阮姓闖關東到東北三省。如今,阮姓在中國分布較廣,尤以浙江、福建、山東、湖北等省為多。當代阮姓的人口約有81萬,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阮姓排在全國第一百八十九位[2] ,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65%。就人口分布而言,阮姓目前主要集中於浙江、湖北、廣東、福建,這四省大約占阮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於河南、陝西、江西、山東、江蘇,這五省大約占阮姓總人口的26%。浙江為當代阮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阮姓總人口的15%,全國形成東南、南部沿海地區和鄂豫的兩大塊阮姓分布區。

5. 廈門姓肖的人多嗎

不多。
了解福建的朋友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陳林半福建」,然而事實也是如此,陳姓和林姓的人口之和占據了福建人口的21.68%。福建十大姓氏排名更是占據了福建人口的54.03%,超過了半數。
陳姓是福建省的第一大姓,其次是林姓。在福建十大姓氏排名中無肖姓,在福建姓氏人口排名前100名中肖姓只排第30位。
這樣看肖姓在福建省佔比不多,在廈門的肖姓人口應該也不多。

6. 誰知道廈門市翔安區洪前村的村民大部分姓什麼 那裡的人怎麼樣

大部分姓康,自然村好像6.7個 也有姓王的,大部分靠種菜

7. 廈門有姓利嗎

有利姓,但不知道是不是本地人

8. 廈門廖氏從哪兒遷徙而來

在百家氏中,廖氏是十分獨特的姓氏,這個姓氏為張廖兩姓的結合。張廖姓氏的人,活著時姓廖,死之後則恢復姓張,才有「張骨廖皮」的說法,或稱「雙廖」。
張廖氏緣起元未明初,廖姓開基祖姓張,字再輝,又名元子公,居住福建省漳州府二都官坡,入贅於廖三九郎家為東床快婿,獨生一子友來公,因張家無後,繼承雙祧,因此後人俗稱「活廖死張」二姓合一,成了本省特有的姓氏。
廖氏家族這時以務農為生,過著農野朴實的生活,家族為了用來發揚祖先勛業,訓勉後代子孫,訂下七條祖訓,也就是「七嵌」的由來。

「張廖宗祠」就位於雲林西螺福田裡新厝聚落附近,名為「崇遠堂」,如果不是當地方,可能無人知哦!就連住於他地的廖氏子孫或許也不知吧!

崇遠堂可是在全省所有祠堂中,規模僅次於台北市的陳氏大宗祠和台中市的林氏家廟。它的外觀中,正門為五開間立面,屋頂采斷檐生箭口形式,其中正門有一對石獅子十分俊嚴。下次來到雲林西螺時,不妨到崇遠堂走走吹吹充滿稻穗的涼風,享受一下鄉村田園生活。

9. 中國有廈姓嗎如果有,主要是存在於哪些地方

樓上的說的對,全國都有的,比如湖南,四川都有的,廈門應該是沒有姓廈的。
【夏】 XIA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傳帝堯時,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夢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堯便賜禹以媯為姓。後來,禹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展農業,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舜封他於夏(今河南登封縣東),後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夏禹死後,其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400多年,共傳13代,16王。後因夏帝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夏禹的後裔東樓公受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為杞侯。至簡公時,被楚國所滅。簡公之弟佗(本媯姓)出奔魯國,魯悼公因其為夏禹的後裔,給予采地為侯,稱為夏侯(復姓),其後裔以夏為姓,稱夏氏。

3、出自媯姓。

以王父字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後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稱胡公滿、陳胡公。春秋時,傳至第16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孫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為夏征舒,其後遂有夏氏。

4、改賜姓或其他。

台灣土著哈也灣氏改姓夏;明時元人齊嚕台被賜名夏貴;土家、蒙古、回、滿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啟。

相傳帝禹死後,其子啟打破禪讓制而即位,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四百年,共傳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無道,國人怨恨,而此時黃帝子姓後裔商湯卻因仁德,深受擁戴。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姓。夏啟因開國君主之位,而被奉為夏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替,散居尤為廣泛。

夏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並遷往陝西、山東、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傳至4世孫夏區夫仕陳(今屬河南)為大夫,裔孫夏禦寇仕齊(今山東東部)為大夫。秦始皇時尤御醫夏無且(大致出自陝西夏氏)。秦漢之際,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與北部等地)相夏說;安徽夏氏出自隨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後裔。

魏晉南北朝以前,夏姓還主要活躍於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特別是中原一帶。

夏姓南遷始於漢代,如西漢時有夏黃公,為鄞人(今浙江寧波市);東漢有夏方,為九江人(今屬江西)。大舉南遷則為魏晉之際,浙江夏姓此期最為昌盛,故有夏姓會稽郡望之說,始祖為西晉高士夏統,此郡亦為夏姓發展史上最大望族。這一時期,北方夏姓因戰亂動盪流離,相對南方,發展低迷。

唐時政清民和,夏姓處於一個萌生勃發時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園,發展壯大,南方在前代基礎之上,更加繁衍旺達。

宋代以後,榮載史冊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參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夏誠,龍陽(今湖南漢壽)人;南宋有畫家夏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元代有畫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畫家夏昶,今江蘇崑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樹夏姓分遷於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地。

清代名人有小說家夏敬渠,江蘇人;史學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閩、粵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後輾轉新加坡等地者。

總之,唐宋以後,,夏姓支脈延伸更廣,且以江南一帶為繁衍望地。經過長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區。廣布於今安徽、浙江、湖南、三胡北、江蘇、福建、和廣東、廣西等省,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蘇、浙江為多,這兩省夏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夏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九。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水患終於被治平,舜把帝位讓給了他。 夏姓也以"會稽"為堂號。

「正德堂」:明正德年間(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為明武宗皇後,夏儒成為國丈,被明武宗封為慶陰伯。後人為紀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號「正德」為堂名,稱「正德堂」。興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為本族徽號。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會稽堂」、「務本堂」、「源遠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遺愛堂」、「鶴來堂」等。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於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西漢時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分(僅天目山、淳安縣以西小部分地區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為西晉高士夏統之族所在。 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後代有名人,載入史籍。如秦代夏無且,是秦始皇的侍醫;西漢陰城內史夏寬,東漢夏馥,字子治,與張儉、范滂齊名,泰山都尉、學者夏恭、晉代孝子夏統,皆系會稽郡夏氏家族傑出人物。

譙 郡:東漢建安末年從沛郡分一部分設置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毫縣)。

高陽郡:東漢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晉泰始初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南)。北魏改為郡,移治高陽。

魯 郡: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附1:回族中的夏姓

據說取自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從西方來泉州定居,後應聘主持清真寺教務的夏不魯罕丁名字的首音。當時,夏不魯罕丁被人們推崇為「攝思廉(伊斯蘭教)夏(長老)。」故又說,回族中的夏姓是從夏不魯罕丁的教務等稱「夏」而來。另,明永樂年間來中國的蘇祿東王守墓人夏乃馬當,在當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東德州北營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蘇鎮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譜,清咸豐年間,在原籍揚州被毀,民國五年(1916年),由鎮江、南京始祖中醫師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關以來定居揚州,堂開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歷傳三十世之譜的記載。1983年,鎮江後裔(夏)容光在此基礎上,建立活頁新譜,並在排輩十字後加添二十字。」(《鎮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