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是屬於哪個區的
笨啊,廈門高崎國際機場位於廈門市湖裡區高崎村的南面,當然是屬於湖裡區啦
『貳』 廈門新建的機場在哪裡
建在翔安區大嶝鎮,根據最新信息,廈門新機場建設即將進入預可研(編制項目建議書)階段,預計2012底2013初完成後,將可向國家有關部門上報立項。如果一切進展順利,廈門新機場有望在2014年前後開工,爭取2020年左右投用。
『叄』 廈門有正在建造的機場嗎造在哪裡
機場第3期已經規劃在翔安建設。
廈門航空港集團透露了第3期機場候機樓的部分擴建方案,將新建一幢年容量500萬人次的國際候機樓,改變目前國內、國際候機同在一樓導致空間緊張的局面。另外,3期還將拆除1期的老舊候機樓,建設近程機位候機樓,專門運營廉價、支線航線,其年容量為500萬人次。全部工程竣工後,總容量將達2500萬人次。目前,工程的前期報批工作已全面展開,機場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正在積極推進。
民航總局規劃定位廈門高崎國際機場為未來的中型門戶樞紐機場,是重要的口岸。目前候機樓能滿足年容量1200萬人次的需求,極限約1500萬人次。至去年底,直接通航城市62個,其中國內43個,國際及地區19個,已成為連接全國各地和東南亞、東北亞的重要區域性航空樞紐。
目前,機場2期存在問題包括飛行區站坪太窄、現有跑道不足、登機橋偏少、國際區擁擠、貨運處理能力受用地限制、航空公司基地用地少。此次3期擴建,將對目前機場的飛行區、空中交通管制系統、旅客航站區(候機樓)、貨運區4大方面進行擴建,可謂「脫胎換骨」。
在飛行區方面,機場跑道擴建按照F類飛機(如空巴A380)運行要求進行,將延長跑道至3600米,增加滑行道長度,並相應加寬跑道。但之前「新建一條跑道」的規劃方案目前未確定。另外,因機場吞吐量增大,將擴大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建築面積,以滿足機場未來的正常運行;初步考慮按照每年100萬噸至120萬噸的處理能力規劃進行貨運區擴建。
http://www.xmnn.cn/xiangan/jdgz/201003/t20100304_1346202.htm
翔安機場預計2019年投用
廈門網 http://www.xmnn.cn 2010-03-04 00:00
高崎機場三期擴建工地。
(本組攝影/本報記者 王協雲)
機場建設指揮部在高崎機場附近,靠近太古飛機維修廠。原來這個指揮部叫「廈門機場三期建設指揮部」,只對高崎機場「負責」,不過現在,由於翔安機場的選址工作正式啟動,它的職責也相應擴大:一是協調現有高崎機場三期擴建相關工作;二是翔安新機場的選址。
昨日,記者來到指揮部,正碰上開會,負責人正在緊張准備次日的匯報材料,「市領導要來了解工作具體情況。」只佔一層樓的指揮部,一共有十幾名工作人員,負責的卻是以「平方公里」為計算單位的機場建設協調工作,工作強度之高讓他們幾乎沒有閑暇時間。
三期擴建後停機位將達80個
在指揮部會議室牆上,掛著一張高崎機場三期建設規劃圖。這張圖是衛星遙感地圖,由於這兩年來三期建設推進速度很快,所以很多地方已經不是地圖上的樣子了。
規劃圖上,高崎機場未來的規模要比現在大得多。「比如停機位,現在我們有53個,三期擴建完成後大約有80個。」廈門國際航空港集團副總經理王雁飛說,「再比如機場跑道,三期擴建工程中,要新建一條跑道,現在已經開始施工,這將滿足A380等大型飛機的起降標准。」
另外,一個更大的候機區域也將在高崎機場出現。「三期將新建10萬平方米的建築物。比如一期老候機樓將重建為低成本航空專用候機樓,在目前二期候機樓的東面,還將新建國際航線候機樓。」王雁飛介紹。
除此之外,高崎機場三期目前還有十幾個項目同時開工建設,這包括太古新機庫、新科航發動機維修廠、東海救撈局基地等等。
大型國際機場將崛起翔安
雖然距離實質性建設階段還有兩三年時間,但翔安機場的選址工作已經有條不紊地展開。這片目前還是荒地、灘塗、海域的區域,未來將建設成為一座高標準的大型國際機場。
王雁飛介紹,目前,翔安機場的選址報告已初步具備編制條件,將爭取在上半年出台,並上報民航華東管理局,盡早使之列入《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和海西經濟區綜合交通、民航發展的相關規劃,國家綜合交通民航有關規劃及「十二五」規劃。
對於規劃的具體內容,王雁飛說,根據初步規劃,翔安機場將先期建設兩條跑道,整個翔安機場的用地規劃為46平方公里,形成一個「航空城」。「新機場的建設,結合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指揮部將盡快推進相關工作,力爭在2013年基本具備開工條件,2018年基本建成,2019年投入使用。」王雁飛說。
本報記者 徐景明
『肆』 廈門的經濟發展狀況
廈門經濟特區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福建省委省政府直接領導下,由鄧小平親自批准創辦的全國四個經濟特區之一。
1981年10月,由鄧小平親自批准創辦的湖裡加工區破土動工,拉開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序幕。1984年2月,鄧小平為經濟特區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為經濟特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年,鄧小平同意中共福建省委、中共廈門市委的建議,黨中央批准,經濟特區從湖裡2.5平方公里擴大到全島131平方公里,特區實行自由港某些政策。後來鄧小平多次為特區的發展作了重要的指示,指出: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也要成為開放的基地。我們建立的經濟特區,實行的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鄧小平再次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
經濟特區創辦之際,廈門市委又根據廈門對台的區位優勢,經黨中央和省委批准,在廈門島外,先後創辦杏林、集美和海滄三個台商投資區,成為經濟特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享受經濟特區的待遇。幾個台商投資區,為廈門經濟特區的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特區的范圍由原來131平方公里擴大到690平方公里。
鄧小平又根據外國友人的建議,指出:特區要發展經濟,首先要把交通和通信搞起來,這是發展經濟的起點。廈門市委市政府根據鄧小平指示精神,採取向科威特貸款,建設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從日本引進萬門程式控制電話通信設備,擴大廈門港口,建設疏港的環島公路,拓寬廈禾路,建設廈門大橋、海滄大橋等。大大改善經濟特區交通難、通信難的狀況。
市委市政府為了進一步把廈門辦成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改革開放重要基地,1985年繼創辦富山展覽城之後,又創辦了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成為廈門對外開放洽談貿易的重要窗口和基地,並提出了對外開放是面向港、澳、台,面向東南亞,面向世界的工作方針。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廈門經濟特區對外對內經濟合作與交流也日益發展,規模大規格高,不但每年有全國性和國際性「九·八」投資洽談會,而且每年還有地區性「四·八」台商投資貿易洽談會。吸引外資參加特區經濟建設,是廈門經濟特區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經濟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委提出以港立市,工業興市,建設港口風景旅遊城市的方針,為廈門市現代化港口的建設、現代工業的飛躍發展和現代化城市的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個方針符合廈門實際。廈門市委為了擴大經濟腹地,曾採取把市區的工廠,遷移到島外到農村的決策,同時在繼續搞好市區建設的同時,有計劃地把建設的重點轉移到島外到農村,這個決策也是正確的。實踐證明,把建設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島外到農村,並沒有削弱和影響市區的建設,而且是推動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到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島外農村投資佔全市投資總額53.5%,大大推動了四個新城區的快速發展。而市中心的思明區,生產總值由2003年的167.5億到2007年增至380億元,財政總收入從31.2億元增至73.1億元,成為全國百強區的先進單位。
2001年在廈門市第九次黨代表大會上,市委提出更好發揮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提出創建教育之城、文化之城、科技之城的決策,為廈門市進一步落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改革開放後,市委市政府先後創辦了集美文化教育中心、市區文化藝術中心、體育中心、集美園博苑中心、高新技術園區等文化、教育、科技等基礎設施,有力地推動了教育強市、文化強市、科技強市的建設。黨的現代化建設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廈門市有了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因此提出創建教育之城、文化之城、科技之城,既符合中央精神,也符合廈門實際。
在廈門市第九次黨代會上,市委市政府提出改革行政管理體制,進行區劃行政調整。市政機構調整為思明、湖裡、海滄、集美、同安、翔安六個新城區,納入廈門經濟特區的體制,享受特區的待遇。後來,市委市政府又在集美、同安沿海創建環東海域新城區,面積相當於新建一個廈門島。廈門經濟特區由原來690平方公里擴大到1674平方公里。經濟特區腹地增加了,投資環境進一步好起來了。長期困擾經濟特區的腹地小、經濟總量偏低的困境,初步得到了緩解。
21世紀以來,市委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的精神指引下,遵照省委的指示,廈門要利用廈門經濟特區的對台的區位優勢,發揮「五緣」的優勢,擴展「六求」的作為,把廈門經濟特區辦成海峽兩岸重要的中心城市,努力在海峽兩岸建設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的先行區,當示範,當榜樣,推動兩岸的經濟建設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歷史性的重要貢獻。
市委市政府根據省委的指示精神,提出了新世紀、新階段新一輪跨越式發展戰略,抓住中央支持海峽兩岸發展的有利時機,加大對海峽西岸中心城市的建設,推動兩岸經濟、技術、文化合作,向更大范圍,更寬的領域,更高的水平發展,為促進兩岸直接雙向三通,兩岸人民往來和經濟文化技術合作交流更加暢通,為加強海峽西岸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改革開放30年,廈門經濟特區發展變化巨大:海港、空港、信息港建設成就斐然,廈門港口建設自1975年國家投資建設以來,經多次擴建,現在已有8個港區,深水線40公里,可容納深水泊位114個,最大靠泊能力10萬噸,可停靠世界最大集裝箱1.2萬個的泊位。世界五洲,除非洲須經中轉站外,其他亞洲、澳洲、歐洲、美洲的基本港均可直接通航,已引進中國的中運集團,法國達飛集團參加建港,把廈門港建設成為國際航運的樞紐港。廈門空港:1978年僅有兩條國內航線的機場,現在廈門國際機場已和110個國家和地區通航,國內地區和國際航線149條是我國和東南亞地區的中心站,在東南亞三小時的飛行圈,設備完善,是國內一流的國際機場。廈門信息港1978年有交換機1400門,用戶1 300戶,沒有長途國際線,用戶要通過福州、上海中轉才能和國外通話。到1989年10月,廈門市話就已有33000門,通話能力比1978年提高11倍,國際直撥自動電話達到158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08年4月,廈門市已有用戶916683戶(不包括手機和小靈通)。廈門信息港已成為國內一流的信息港。廈門的鐵路除原有的鷹廈鐵路外,還有國家鐵道部建設的福廈、龍廈、廈深三條高速鐵路,四條鐵路均在市內連接,這是國內其他城市少有的。龍廈鐵路經過贛龍鐵路與京九鐵路相連,通過贛韶線與京廣線相通,連接珠三角、長三角,為活躍東南沿海物資交流作出貢獻,同時也為中部崛起的湖南、江西等地打通一條沿海的港口通道,把內陸經濟和港口經濟聯結起來。福廈、龍廈、廈深鐵路將分別於2009、2010、2011年建成通車,這幾條高速鐵路的建成,必將為福建閩西南和閩南地區的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廈門市內的交通,過去僅有集美、杏林兩個海堤通道,交通不便。現在有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成功大道、翔安隧道和市內工交快速交通,這些交通要道全部建成之後,市區六個區,均可在半小時內互通。龍岩、廈門、泉州、漳州四個市區,也可以在一個小時左右互通,海峽西岸經濟中心的區域擴大了,往來的路程變短了,人流物流更方便了,廈門經濟特區有了大港口,大機場,大交通,大腹地,還有大市場的建設,形成海港、空港、信息港和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高速城際公交,以及港鐵聯運、空港聯運,海陸聯運的大交通網路,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的一大優勢。
2007年廈門市生產總值137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工業總產2837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廈門現代工業、火炬高新區由最初1.71平方公里,擴大到1 3.75平方公里,總產值由2000年104億元增加到816.97億元,工業總產值比重由41%提高到61.3%,火炬高新區已成為廈門市高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
廈門三十年來,先後贏得「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全國人居環境獎」,「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暨跨國公司最佳投資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六連冠)」等12次中央和省級的表彰,這是市委市政府領導全市人民,排除萬難,艱苦奮斗取得豐碩成果的真實寫照。
市委市政府堅持以鄧小平指示,特區是改革開放的窗口,是體制機制創新,科學試驗的重要基地,特區的實踐是成功的,成績巨大,豐富了鄧小平理論,譽滿中國,名揚海內外。
市委市政府始終貫徹「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精神,並把它貫穿特區發展的全過程,作為特區建設的主題。根據廈門特區的客觀實際,用科學發展觀的精神,指導特區的經濟社會建設,是取得跨越式發展的成功經驗,是符合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精神的。
市委市政府抓住廈門特區對台的區位優勢,發揮「五緣」的優勢,擴展「六求」的作為,建設海峽兩岸重要中心城市、發揮二個先行區的作用,效果顯著,作用巨大,符合兩岸人民共同發展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精神。
『伍』 海滄大橋是什麼時候建的
海滄大橋於1996年12月動工建設的,於1999年12月30日竣工通車,並於2002年、2005年、2013年先後進行了三次翻修。
海滄大橋是中國福建省廈門市境內一座連接湖裡區與海滄區的跨海大橋,位於廈門西海域之上,為廈門市「兩環八射」快速道路網中「外環」的組成部分。
海滄大橋西起廈門市海滄區石塘立交,東至廈門市湖裡區仙岳路;線路全長6.319千米,主橋全長1.108千米,主跨長648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城市主幹路,設計速度80千米/小時;項目總投資28.7億元人民幣。
(5)廈門海滄國際機場什麼時候建擴展閱讀:
海滄大橋改造:
出大橋收費站後上新增匝道,可直接進入海滄生活區,海滄大橋交通改善工程主要是新增一條下橋匝道,經過海滄大橋橋面收費站後的分叉路段,就是新建匝道的入口。該匝道設計有如畫了一個大半圓,左轉穿過涵洞,連接滄虹路。
也就是說,將來車輛無需走大屏山隧道或繞行馬青路,可直接走新匝道進入海滄生活區。目前馬青路、滄虹路分別有匝道上海滄大橋,也將改造。原來的匝道位置將進行路基施工,因匝道下方有箱涵經過,需要進行土方堆填,抬高匝道高度。
從馬青路、滄虹路上海滄大橋的匝道改造,遵循「退一還一,退二還二」的原則,拓出了新的車道,所以沒有影響到交通。而緊挨海滄大橋石塘立交與石塘村之間的村道。
雖然不屬於石塘立交,但關繫到石塘村民出行,因此也一並提升改造。原先村道有一半的路段將設計成單向車道,新增一條通道,穿過另外一個箱涵,連接滄虹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滄大橋
『陸』 海滄國際貨櫃碼頭是海滄港區第一個碼頭
廈門港的地理位置及交通
廈門港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天然深水良港,位於北緯24°29ˊ東經118°04ˊ,時區為東八區,地處上海與廣州之間,福建省東南的金門灣內,九龍江入海口。它面向東海,瀕臨台灣海峽,與台灣、澎湖列島隔水相望,為我國東南海疆之要津,入閩之門戶。廈門港岸線總長154公里,其中可用於建港的深水岸線30公里,聯檢錨地14平方公里,港口水域面積340平方公里,陸域面積7平方公里。目前,廈門港共有生產性泊位74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6,集裝箱泊位15個。港內航運條件優良,外航道水深達?14米至?25米,已建成十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並配備了完善的水上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
廈門港交通發達,以形成陸海空立體交通體系,與閩南、閩西、贛南、粵北等經濟腹地聯系密切。鐵路專用線直達碼頭前沿,內與外福線、漳龍線、漳泉等鐵路支線連接,外通過鷹廈鐵路干線貫通全國。
廈門大橋和海滄大橋與全省公路連網,形成了以福廈、廈漳主幹道為骨乾的運輸網。疏港公路連接319、324國道,並通過高集海堤。廈門的高崎國際機場已擁有國內外航線75條。水運航線可通我國沿海、長江中下游和世界各港。
自然條件
氣候:屬於亞熱帶海洋氣候,溫和多雨,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氣溫:年平均氣溫20.8C,最高的7、8月,月平均氣溫28.3°C,最低的2月份,月平均氣溫12.5°C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181.0毫米,5-10月為雨季,年平均降水天數為129天
風況:常風向為東北(9-3月)、東南風次之(4-8月),6-10月為台風季節,7-9月對生產影響較大 。
潮汐:屬正規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46米,平均低潮位1.41米,平均潮差3.99米。
潮流:呈往復流形式。漲潮流向為西北方向,流速2.3節,落潮流向為東南方向,流速2.5節
航道:港內航道分為7段
廈門灣十萬噸主航道(九折礁至墓前礁):長約43.6公里,底寬300米,水深-14米——- -14.5米以上,潮流流速2-3節,可通航各大、中船舶、有進港導標。(2004年6月15日通過驗收)
鷺江航道:位於廈門島和鼓浪嶼之間的鷺江內,長約2海里,寬160-300米,水深-7.20米,潮流流速2-3節,可通航小型旅遊船、有進港導標。
東渡航道:東渡航道猴嶼西航段:位於猴嶼西側,長約1.8海里,寬200米,水深-10.50米。 潮流流速2-3節,可滿足2.5萬噸級以下船舶全天候雙向通航的要求,還可以適應5萬噸級船舶及第四代集裝箱船舶乘潮單向通航的要求。有較完善的助航標志。(2003年10月24日通過驗收)
東渡航道猴嶼東航段:位於猴嶼東側,長約3海里,寬300-800米,水深-9.70米。 潮流流速2-3節,可通航大、中型船舶,乘潮可通航5萬噸船舶,有較完善的助航標志。
海滄航道:位於鼓浪嶼西南方,呈東東南到西西北走向,可航寬度180米,水深-11.50米,可通航萬噸級船舶,乘潮可通航10萬噸船舶,有較完善的助航標志。
猴嶼至石湖山碼頭航道:猴嶼至石湖山煤碼頭19號泊位:長約3海里,寬200-250米,水深-12米以上,但在主航道附近有-8.5米的水深,潮流流速2-2.4節,可通航大、中型船舶,有較完善的助航標志。
馬鑾航道:位於象嶼至馬鑾海堤間,長約3.1海里,寬150米,水深-6.1米,可通航3000噸級船舶,航道設有馬鑾2—8號燈浮。
石湖山煤碼頭至高集海堤:長約2.3海里,南部寬300-500米,水深-5米;北部寬20-150米,水深-2米、只能通過小船,航道內沒有燈浮。高集海堤有一堤洞, 該洞高 11.7米,長24.1米,寬13.3米,水深-1.2米,只能供小船進出。在高集海堤東約250米處建有廈門大橋, 其橋洞高於高集海堤洞口。
錨地
一號錨地為五萬至十萬噸級船舶錨地,以24°18′48〃N ;118°10′09〃E為中心,半徑700米的范圍內。
二號錨地為五萬至十萬噸級船舶錨地,以24°20′30〃N ; 118°11′30〃E為中心,半徑1海里的范圍內。
三號錨地為萬噸級以下船舶錨地,為以下五點順序連線圍成的范圍內:
北緯 24 ° 23 ′ 57 〃 ; 東經 118 ° 06 ′ 06 〃
24 ° 22 ′ 34 〃 ; 118 ° 06 ′ 50 〃
24 ° 22 ′ 21 〃 ; 118 ° 06 ′ 20 〃
24 ° 23 ′ 54 〃 ; 118 ° 04 ′ 31 〃
24 ° 24 ′ 13 〃 ; 118 ° 05 ′ 03 〃
四號錨地為五萬噸級以下船舶錨地,兼作檢疫、引航錨地,為以下六點順序連線圍成的范圍內:
北緯 24 ° 25 ′ 05 〃 ; 東經 118 ° 05 ′ 46 〃
24 ° 25 ′ 18 〃 ; 118 ° 06 ′ 10 〃
24 ° 24 ′ 37 〃 ; 118 ° 07 ′ 17 〃
24 ° 23 ′ 42 〃 ; 118 ° 08 ′ 07 〃
24 ° 23 ′ 08 〃 ; 118 ° 07 ′ 26 〃
24 ° 24 ′ 34 〃 ; 118 ° 06 ′ 02 〃
五號錨地為千噸級以下船舶錨地,為以下五點順序連線圍成的范圍內:
北緯 24 ° 25 ′ 58 〃 ; 東經 118 ° 02 ′ 32 〃
24 ° 25 ′ 54 〃 ; 118 ° 02 ′ 47 〃
24 ° 24 ′ 04 〃 ; 118 ° 04 ′ 14 〃
24 ° 23 ′ 54 〃 ; 118 ° 04 ′ 07 〃
24 ° 23 ′ 10 〃 ; 118 ° 02 ′ 32 〃
七號錨地為千噸級以下船舶錨地,為以下五點順序連線圍成的范圍內:
北緯 24 ° 25 ′ 54 〃 ; 東經 118 ° 01 ′ 07 〃
24 ° 25 ′ 24 〃 ; 118 ° 01 ′ 09 〃
24 ° 25 ′ 10 〃 ; 118 ° 02 ′ 29 〃
24 ° 25 ′ 59 〃 ; 118 ° 02 ′ 29 〃
24 ° 26 ′ 03 〃 ; 118 ° 02 ′ 10 〃
港區、碼頭泊位情況
2006年1月1日廈門灣實行一灣一港的管理體制。8港區合一,包括東渡港區、海滄港區、嵩嶼港區、劉五店港區、客運港區,漳州招銀、後石和石碼等港區,這意味著廈門港首次有了突破行政區劃發展的領域,廈門灣的港口資源將得到統一規劃、管理和合理利用,廈門港向台灣海峽區域性航運中心和國際集裝箱樞紐港發展的目標大大地邁進了一步。「十一五」期間,港口建設計劃總投資約120億元。預計至「十一五」末,廈門港綜合貨物吞吐能力達到1.2億噸以上,其中集裝箱吞吐能力接近800萬標箱。全港遠景發展目標為貨物吞吐能力2.6~2.9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1700~1900萬標箱,屆時,廈門港將一舉跨入世界強港行列。
東渡港區
東渡港區:以調整、完善既有設施的布局和功能為主,發展集裝箱運輸,發揮毗鄰保稅區的優勢,積極推進區港聯動,發展現代物流。
海滄港區
海滄港區:重點發展集裝箱中、遠洋干線運輸為主,與嵩嶼港區共同構成全港集裝箱干線運輸的主體港區,並為海滄台商投資區臨港工業發展服務,逐步成為發展現代物流的基礎平台。
嵩嶼港區
嵩嶼港區:在充分發揮現有煤炭、成品油碼頭作用的基礎上,重點發展集裝箱干線運輸,並成為全港集裝箱干線運輸的主體港區之一。
五店港區(東部港區)
劉五店港區:廈門港遠景重點發展的港區,將以集裝箱運輸、臨港工業開發為主,並為對台經貿合作和「三通」服務。
客運港區
客運港區:發展國際客運和海峽對台「三通」、海灣滾裝運輸以及沿海、本地區內的短途客運。包括廈門港國際旅遊客運碼頭與和平碼頭、廈門港國際旅遊客運碼頭設計范圍超過28公頃。其中,北段岸線建設大型國際郵輪泊位,碼頭前沿水深-12.4米,岸線長509.56米,可靠泊14萬噸級的大型郵輪。南段岸線規劃布置89米長的浮碼頭兩座和35米長的浮碼頭兩座,泊位功能分別為小型客輪碼頭及港口作業碼頭。規劃范圍包括旅遊客運大樓、酒店、人工運河、服務式公寓、展覽中心、休閑廣場等配套設施。
招銀港區
招銀港區:依託漳州開發區和廈門灣南岸地區經濟,以發展集裝箱和雜貨運輸為主,兼顧海灣、海峽客滾運輸。漳州港已建成7個泊位碼頭,生產能力達92萬標箱、700萬噸散雜貨的能力。
後石港區
後石港區:依託後方臨港重化工業區的大型臨港工業港區,重點發展大宗散貨碼頭。包括一個十噸級的碼頭和一個五千噸級的碼頭
石碼港區
石碼港區:主要為漳州市和龍海市地方物資運輸服務,並為九龍江兩岸及來往廈門的客運服務。石碼港區現已投產的客貨生產泊位有34座,大部分屬簡易小型生產泊位。最大的泊位是3000噸級,最小的只有2個200噸泊位。
碼頭泊位情況
作業區或裝卸公司名稱 泊位名稱 長度(米) 水深(米) 靠泊能力(噸級) 裝卸貨種 岸吊情況 備注
東渡作業區 1 號泊位 166 -7.69 10000 集裝箱 30.5 x 2 內貿運輸
東渡作業區 2 號泊位 254 -11.7 50,000 散糧 門機 4×10 噸
東渡作業區 3 號泊位 190 -11.7 50,000 散化肥 門機 3×10 噸
東渡作業區 4 號泊位 166 -9.5 10,000 件雜貨 門機 2×10 噸
東渡作業區 東鈴碼頭 200 -4 1000 件雜貨 16Tx1,5Tx3,8Tx2
海天裝卸公司 5 號泊位 260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 x 30.5T, 浮吊 1×60 噸、
海天裝卸公司 6 號泊位 170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35.6 噸
海天裝卸公司 7 號泊位 176.6 -12.2 50,000 件雜貨、集裝箱 橋吊 2×45 噸
海天裝卸公司 8 號泊位 303 -13.3 50,000 集裝箱 橋吊 1×40 噸
海天裝卸公司 9 號泊位 190 -13.3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50 噸
海天裝卸公司 10 號泊位 220 -13.8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50 噸
海天裝卸公司 11 號泊位 230 -13.8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55 噸
象嶼集團 12 號泊位 220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40 噸
象嶼集團 13 號泊位 250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40 噸
象嶼集團 14 號泊位 170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1×40 噸, 2x40 噸
象嶼集團 15/16 號泊位 336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x45 噸
石湖山裝卸公司 18 號泊位 488 -15.3 50,000 多用途兼散雜貨滾裝、集裝箱 門機 7×15 噸 門機 1×40 噸
石湖山裝卸公司 19 號泊位 建設中
國貿集團 20 號泊位 355 -13.5 50,000 多用途
廈門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 海滄2號 278 -13.3 50,000 集裝箱 橋吊2×41噸 1×35噸 橋吊1×41噸
廈門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 海滄3號 493 -13.3 50,000 集裝箱 橋吊1×41噸 橋吊1×51噸、橋吊2×52噸
海潤貨櫃碼頭 海滄 4 號 385 -13.3 50,000 集裝箱 橋吊 4×55 噸
港務控股 海滄 7 號 330 -15.3 70,000 散雜貨
明達玻璃廠 海滄 8 號 258 -13.8 50,000 件雜貨 門機 3×20 噸
金鼎 海滄 9 號 233 -13.8 50,000 油品 , 化工品
翔鷺化工 海滄 10 號 271 -13.8 25,000 油品 , 化工品
馬鑾倉儲 馬鑾碼頭 80 -6 3,000 化工品 /PTA
博坦倉儲(外檔) 博坦油碼頭 268 -16.8 50,000 油品 , 化工品 靠退潮
博坦倉儲(內檔) 嵩嶼油碼頭 150 -10.5 3,000 油品 , 化工品 靠退潮
嵩嶼倉儲 嵩嶼油碼頭 110 -7 3,000 油品 , 化工品
和平碼頭 1 號泊位 100 -7.9 10,000 客輪 小型吊2
和平碼頭 2 號泊位 100 -8.4 5,000 客輪 小型吊2
和平碼頭 3 號泊位 120 -9.9 10,000 客輪 小型吊2
國際旅遊碼頭 國際旅遊碼頭 509.56 -12.4 140,000 客輪
拖輪船舶規范
拖輪名稱 主要尺寸 定額馬力 航速(節) 拖力
廈港拖一號 38.5 × 9.8 × 4.3 3600 11 42
廈港拖二號 32.8 × 9.5 × 4.3 3200 13 45
廈港拖三號 38 × 10.4 × 4.8 4900 13
廈港拖四號 38 × 10.4 × 4.8 5500 17
廈港拖五號 38 × 10.4 × 4.8 5500 17
廈港拖六號 37.65 × 10 × 4.5 4000 13.5 46
廈港拖八號 33.3 × 9.8 × 4.3 3500 13 42
廈港拖十號 33.3 × 9.8 × 4.3 3500 13 42
廈港拖十二號 37.65 × 10 × 4.5 4000 13.5 51
海聯 32.6 × 8.2 × 4.2 3200 11
未來港口規劃
廈門港海滄港區一期工程
(1號、5號、6號泊位)
港區一期工程1號泊位為10萬噸級集裝箱專用泊位,長443.5米,碼頭前沿水深-17.5米,停泊水域寬86米,5號、6號泊位均為2萬噸級多用途泊位,兩個泊位總長390米,碼頭前沿水深-15.3米,港池寬度86米。3個泊位近期設計年通過能力為集裝箱46萬標箱、雜貨40萬噸,預計2006年底可完工。
海滄西港區(海滄港14#~22#泊位)規劃建設六個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和三個5萬噸級多用途碼頭,年集裝箱吞吐能力約400萬標箱、貨物吞吐能力約4000萬噸。海滄西港區14#~22#泊位地處九龍江出海口北岸,由廈門海滄投資總公司擔任該項目的組織開發建設。一期工程包括:14#~19#六個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岸壁及後方陸域吹填、20#~22#泊位後方陸域吹填、港南路二期工程和海滄南部3#排洪渠(港區段),總投資估算約22.5億元人民幣。
嵩 嶼 港 區
嵩嶼港區將建設7個大型集裝箱泊位,可以靠駁第五、第六代10萬噸級以上的集裝箱船舶。其中,嵩嶼港區南岸將建3個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和一小輪碼頭,岸線長1246米,前沿水深-17.00米。東岸則建2個10萬噸級和1個3萬噸級泊位。南岸一期工程投產後,集裝箱吞吐量一年可以達到120萬標箱。
東 部 港 區
該港區為廈門港遠期規劃發展的又一重要港區,將集裝箱運輸、臨港工業開發和港口物流為主,規劃岸線長1.9公里,建萬噸以上泊位5個,綜合貨物吞吐能力1600萬噸,集裝箱吞吐能力200萬噸標箱。
『柒』 廈門總共有幾個區啊分別是什麼
截至2016年底,廈門市有6個市轄區,26個街道、12個鎮以及8個非正式區劃的經濟管理區。
6個市轄區分別為:思明區、湖裡區、集美區、海滄區、同安區、翔安區
8個非正式區劃的經濟管理區: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廈門出口加工區、廈門象嶼保稅區、廈門海滄保稅港區、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廈門海滄台商投資區、廈門集美台商投資區、廈門杏林台商投資區
(7)廈門海滄國際機場什麼時候建擴展閱讀:
廈門,隸屬於福建省,別稱鷺島, 簡稱鷺,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廈門位於福建省東南端, 西界漳州, 北鄰南安和晉江,東南與大小金門和大擔島隔海相望,通行閩南方言,是閩南地區的主要城市,與漳州、泉州並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
廈門由本島廈門本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90多平方公里。21世紀廈門逐漸成為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鼓浪嶼。
參考資料:網路-廈門
『捌』 廈門翔安機場建起來對周邊有什麼影響
廈門翔安國際機場,是繼廈門經濟特區設立之初期建起的廈門高崎國際機場之後,建起在廈門特區的第二個國際機場。這個國際機場是一個大型國際機場,客流量大,現代化程度高,且是由國家批准填海造成。
要問翔安國際機場建成後
對周邊有什麼重大影響?首先想到的,至少有這么幾條:
一是會大大促進廈門市由島內向島外四區,特別是向翔安區的發展。廈門全市六區共有靣積1700平方公里左右,廈門島內的思明區和湖裡區僅有230平方公里左右,而且島南多山。高崎機場建在島北,交通雖然方便,但嚴重影響了島內的建設和開發,不但開發面積受影響,島內市區建築的高度,密集度和安全度也受影響。原有的好幾個大的城中村,都不敢馬上拆遷開發。翔安機場的開建,不管將來高崎機場是改為修理飛機的機場,或改為城建開發區,對廈門島內的建設和居民生活的改善都是極為有利的。至於機場遠點,建了翔安海底隧道,翔安大橋和多路地鐵之後,最多是延長點車程而已。而翔安機場建成之後,不僅整個大嶝島,小嶝島和填海區都會成為開發區,翔安區全部變建成區,同安區,集美區和海滄區也都會有地鐵和公交通往翔安機場。廈門市政中心將移往翔安。這對徹底開發島外四區是非常有利的。可以預期,翔安機場的建成,將象香港啟德機場遷往島外一樣意義重大。
二是翔安大型國際機場的建成,將大大改善閩南廈,漳,泉金三角的交通狀況,對閩南都市群和海西都市群的大發展非常有利。
三是廈門本來就是經濟特區,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和全國全省自由貿易示範區之一,又是中國東南部最大的深水良港,是海西城市群和台灣海峽兩岸城市群中的重要城市。廈門是多年連冠的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綠化城市,全國宜居城市和全國 旅遊 城市,廈門是全國影視拍攝和"金雞獎"頒獎城市,是海絲和陸絲銜接發展城市,是全國20個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華東僅青島和廈門二市)。廈門巳成功辦理鼓浪嶼文化申遺,並被評為國際二級城市和國際 旅遊 景點第二名。廈門還成功舉辦了金磚國家會晤城市,現在又被定為金磚國家發展實驗基地。
綜上所述,可以信心十足地預期,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建成後,一定會對擴大廈門作為國際 旅遊 城市,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金磚國家發展實驗基地的影響,發揮重大的作用!
沒啥影響,別指望翔安機場能帶動周邊的經濟,旅客下機後始終直接趕往島內,不會在翔安這個荒地過多停留。要說真的有影響的話,就只會讓老百姓更不方便,原本t4機場交通便利,至少相對於各個區來說地理位置更加均衡,你翔安機場處在什麼位置?怎麼不直接建到泉州去?我相信到時會有廈門島內直達翔安機場的地鐵,至於海滄,同安,集美的居民,就只能哭了
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建設【圖 1】是繼民族英雄鄭成功400年前攻克台灣、帶領大漢
民族沖出第一島鏈【圖 2】,真正的控制馬六甲海峽到日本諸島海上戰略交通咽喉
圖 2. 廈門與澎湖列島互為犄角,扼制馬六甲海峽到日本諸島口才上戰略要沖咽喉。
命脈之後,在東亞、南亞地區,尤其是東南亞國家,展示其國際空中戰略位置重要性一次全新的機會【圖 3】和又一次偉大的壯舉。
圖 3. 廈門在東亞海空優越戰略地理位置。
必將加大、加快對台,對東南亞國家的輻射能力和吸引力【圖 4】。尤其是加快閩
圖 4. 明清以來,廈門與東亞、南亞國家緊密政治、經濟、文化聯系以及數千萬閩南、閩西、閩中華工"下南洋"路線路圖。
台人員頻繁交流和兩岸經濟、文化融合的速度。
須知80%台灣同胞原籍閩南【圖 5】,擁有語言、文化、習俗、宗族人文一致的五緣優勢。
圖 5 明清時代,閩南、潮汕、客家開發 台灣的路線路圖
昨天新華社剛剛公布廈門為全國20個國家立體交通樞紐城市【圖 6】,更是正式地
圖 6. 中國未來20個國際綜合交通樞紐.
確立廈門在國家經濟發展地位和我國東南沿海海【圖2、3、4】、陸【圖 7 昌廈高鐵、8 (烏)蘭廈大通道】、空【圖 3、4、8】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的戰略任務與目標;進一步優化大陸與台灣北、中、南部海空通道,加快祖國和平統一的步伐。
圖7. 昌廈高鐵示意圖
圖 8. (烏)蘭廈大通道.
與此同時,廈門翔安國際機場方便閩南金三角、閩中、閩西、贛南、粵東經濟、文化、交通整合與交流,乃至開辟多條直達大洋洲、中東、非洲、北美、南美、西歐國際航線。
更好地完成廈門市黨代會提出:到2035年把廈門市建成國家中心城市的 歷史 任務【圖 9】。
廈門翔安機場建成後對周邊有五大影響:
一是富了拆遷戶。翔安機場及周邊道路、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建設大量佔用建設用地,根據有關規劃,今後幾年將涉及拆遷戶一萬六千餘戶,又將催生一批百萬、千萬中產階層。
二是撬動了翔安及周邊特別是西部、北部經濟的發展。要想富先修路,修機場更是讓本地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地價上漲了,增加了政府土地收入。同時,將有利於翔安新區加快發展與空港有關的服務業和航空產業。
三是分流了高崎國際機場的客流,減少了島內的交通壓力。設計年旅客吞吐量7500萬人次,預計將分流高崎國際機場30-40%的客運量。
四是加大了廈門對周邊地市的虹吸效應。翔安機場的建設將使廈門買入「雙機場」俱樂部,進一步加強發展要素攻擊,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對周邊的漳、泉、龍、金等區域人才、物資、資金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五是亂了台灣當局的心境。翔安機場離金門只有4公里,飛機天天從他家門過,人家卻無可奈何,何其煩惱?
『玖』 廈門港的發展歷史
廈 門港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1996年8月,廈 門港被確定為海峽兩岸直航試點的兩個口岸之一。
到1997年,全港共擁有大中小泊位81個,年貨物吞吐量達1753萬噸,躋身於中國沿海十大港口行列。
廈 門港交通發達,形成了陸海空立體交通體系。鐵路運輸有鷹廈鐵路為干線,省內與外福線、漳龍線、漳泉等鐵路支線連接。廈 門的公路通過高集海堤,廈門大橋和海滄大橋與全省公路連網,形成了以福廈、廈漳主幹道為骨乾的運輸網。廈 門的高 崎機場已擁有國內外航線75條。水運航線可通我國沿海、長江中下游和世界各港,內河可通九龍江干支流和鄉鎮碼頭。
『拾』 廈門的交通
廈門高崎國際機場,位於廈門半島北端,距市中心10公里,於1983年10月通航,在廈門半島北部的中埔、埔仔、高崎村附近。201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86萬人次,列世界百強機場第80位;旅客吞吐量列國內民航機場第11位,貨郵吞吐量列國內民航機場第8位。高崎機場作為長三角與珠三角之間最重要的國際航空樞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國際干線機場和區域性航空樞紐港,也是廈門航空有限公司的基地機場。
廈門翔安國際機場,規劃建設國際機場,規劃佔地面積約14平方公里,定位為中國重要的國際機場、區域性樞紐機場、國際貨運口岸機場、兩岸交流門戶機場。根據規劃,機場飛行區等級為4F級,跑道長度3600米,屬國際最高等級。機場計劃於2018年基本建成,2020年投入使用。截至2015年8月,國家發改委正在受理廈門新機場立項申請。 進出島設施狀態名稱 全長 主長跨海段通車時間 備注已建 公路橋
(原高集海堤) 2212m 1900米1955年10月03日 2010年10月28日開口
2012年06月30日建橋 廈門大橋 6695.01m 6599m2070m1991年12月19日 海滄大橋 6419m5926.527m648m1999年12月30日 集美大橋 10057m 8430m3820m2008年07月01日 杏林大橋 8530m 7480m5034m2008年09月01日 翔安海底隧道 8695m 6050m4200m2010年04月26日 在建 海滄海底隧道 7102m 6306m2800m2016年3月28日開工 翔安大橋 8000m6500m計劃2017年開工 廈門港,中國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中國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集裝箱運輸干線港、東南沿海的區域性樞紐港口、對台航運主要口岸,有通往國際國內的航線,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16位。歷史上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廈門港由東渡、海滄、翔安、招銀、後石、石碼、古雷、東山、雲霄和詔安等10個港區組成,形成「環兩灣轄十區」的格局。 預計全港可形成碼頭岸線84.5公里,陸地域面積7565萬平方米(不含臨港工業區),可建設各類生產性泊位337個,其中深水泊位248個,形成通過能力6億噸以上。此外,廈門港主航道開始擴建,建成後廈門港的通航水平將躍居中國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