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廈門力魚有毒嗎
摘要 如果有魚刺的殘渣以及異物,先用止血鉗或者是切開之後將異物取出
B. 這是什麼魚 晚上在廈門五緣灣釣魚時看當地人釣上後扔的。當地人說
這是線紋鰻鯰,俗稱沙毛、海塘虱、海土虱,體長,頭部略平扁,腹部圓,後半部側扁,尾尖如鰻魚尾。鰻鯰背鰭及胸鰭之硬棘呈鋸齒狀並有毒腺,故被刺傷時會極度疼痛,其毒刺所分泌的毒液含有鰻鯰神經毒和鰻鯰溶血毒,一旦被刺到,會引起長達48小時以上的抽痛、痙攣及麻痹等症狀,甚至引起破傷風。如不慎被鰻鯰刺到,建議送醫治療。
C. 海洋里的哪些魚不能吃
一、肉毒魚類
所謂「肉毒魚類」 ,就是其魚肉有毒 ,千萬吃不得 ,早在十六世紀已有報道。這些肉毒魚類 ,其肌肉和內臟含有「雪卡」毒素 ,食後會引起中毒 ,稱之為「肉毒魚類中毒」。
肉毒魚類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 ,種類很多 ,生活習性各異。有的生活在珊瑚礁附近 ,有的在近海底層 ,也有的游於遠洋的上層。
據初步統計 ,屬於肉毒魚類的有 300餘種 ,我國亦有 30種 ,主要分布在廣東和海南沿海 ,少數種類亦見於東海南部和我國台灣省。
肉毒魚類的外表和一般食用魚類無多大差別。而且有些科、屬的大多數種類是食用魚類 ,其中少部分有毒 ,因此區別難度很大 ,容易誤食中毒。肉毒魚類的食毒原因十分復雜 ,有些魚類在某個地區無毒 ,為食用魚 ,但到了另一個地區卻有毒 ,不堪食用 ;也有的種類 ,平時沒有毒 ,但一到生殖季節就有毒。
吃了肉毒魚類後 ,一般在進食後 1~ 6個小時內出現症狀 ,首先是口唇、舌、咽喉部產生刺痛感 ,繼之出現麻痹。有的病例出現惡心、嘔吐、口乾 ,口有金屬樣味覺 ,痙攣性腹痛、腹瀉等症狀 ,繼之口、頰、頜部肌肉僵直。全身症狀包括頭痛、焦慮、關節痛、神經過敏、眩暈、失眠、蒼白、寒戰、發熱、大汗、脈快而微弱 ,肌肉疼痛、不能步行。尤其是腕部、腳部感到極痛 ,視物不清 ,瞳孔放大等。皮膚瘙癢 ,出現紅斑、水瘡 ,手腳大面積脫皮 ,甚至潰瘍 ,毛發和指甲脫落等。嚴重中毒者 ,肢體感覺異常 ,出現冷熱倒錯 (冷感為燒灼 ,溫感為冷 ),而後出現全身性肌肉運動失調 ,痙攣性 ,抽搐 ,發音困難 ,昏迷 ,直至呼吸麻痹而死亡。目前 ,尚無特效葯可治。其種類有 :
黃邊裸胸鱔 (海鱔科 ),形體如黃鱔 ,但肥厚得多 ,體長達 1. 5米。黃褐色 ,布有暗褐色斑點。為暖水性大型魚類 ,分布於台灣和海南省 ,在珊瑚礁間常見 ,是肉食性兇猛魚類 ,以魚、蝦為食。肉有猛毒 ,毒性強烈。為肉毒魚類的代表 ,在台灣省曾有誤食中毒的報道。
與它同科的還有斑點裸胸鱔。廣布於廣東、海南和台灣沿海。曾發生僅進食魚肉 200克而死亡的事例 ,中毒症狀劇烈 ,痙攣、麻痹顯著 ,死亡率也高 ,在台灣省亦有誤食此魚中毒的報道。
分布在海南省沿海的還有花斑裸胸鱔 (海鱔科 ),以及分布在廣東、海南和台灣省沿海的波紋裸胸鱔 (海鱔科 ),俗稱「海黃鱔」。在台灣省曾發生誤食中毒的報道。
用金槍魚延繩釣能夠釣到 ,產於台灣和海南省沿海的肉食性大型鱘類──大鱘 (鱘科 ),體長 1 . 8米 ,喜集群 ,性貪食 ,容易釣到。其肉有毒 ,特別是 5~ 9月生殖期毒性更大。一般進食 30分鍾至 2小時就發作。口部周圍顏面麻痹 ,四肢和全身有觸電樣麻感 ,兼有酒醉樣。嚴重時會流涎 ,下咽困難 ,言語不清 ,起立和步行艱難。但一般 1- 2天會自愈 ,重者要幾天才能康復 ,在台灣省有誤食此魚中毒的報道。
與鱸魚同科 (脂科 )的斑點九棘鱸。體橢圓形 ,稍延長 ,側扁 ,背、腹圓鈍 ,體黑褐色 ,背鰭有九根棘 ,故名。產於我國海南省沿海 ,體長為5 0厘米肉有毒。較輕症狀為嘔吐、下痢 ,舌口麻木 ,手足部產生水泡、哆嗦和痛感。
同科的還有棕點石斑魚 ,體褐色 ,有黑色斑點 ,分布於海南 60米以內淺海底層的肉食性魚類 ,體長可達 1. 2米 ,其肉有毒 ,毒性輕微。屬於鰺科的黑尻鰺 (鰺科 ),俗稱黃尾 ,體藍綠色或褐色 ,腹部淺白色 ,尾鰭淺黃色 ,故有此俗稱。分布於台灣和海南省 ,為中上層大型魚 ,體長 1米以上。肉有毒 ,毒性強烈 (越大的魚毒性越強 )。症狀為知覺、運動神經麻痹 ,但不至於死亡 ,台灣曾有誤食此魚中毒的報道。
與它同科的大眼鰺 ,產於台灣省 ,體長 50厘米 ,幼魚無毒 ,成魚有強毒 ,台灣亦有食此魚中毒的報道。
屬笛鯛科的白斑笛鯛 ,背側紫褐色 ,腹側紅褐色 ,尾鰭暗紫色 ,分布於我國海南沿海珊瑚礁間的中下層魚類。體重 1千克以下者 25%無毒 , 5千克以上者 100%有毒 ,一般內臟毒性大 ,肉也有毒。
同科的金鯿笛鯛 ,體淺紅色 ,背側綠褐色 ,腹部淡色 ,鰭黃色 ,分布於廣東、海南和台灣省 ,生活在珊瑚礁附近海區 ,有時也進入淡水 ,肉有毒。
時下經常釣到鯛科魚類 ,其中的單列齒鯛的肉有毒 ,且毒性猛烈。體橢圓形、側扁而高 ,兩頜前部有 2~ 3對犬齒 ,側部有一列白齒 ,圓形、強大 ,故名。體藍銀灰色 ,腹部灰色 ,頭背深紫灰色、鰭橙色帶紅色。產於我國海南珊瑚礁60米以內的淺海 ,大的體長可達 60厘米 ,食用20厘米長的魚就會致人於死地。
隆頭魚科的三葉唇魚。體綠褐色 ,體側有紅色垂直線紋 ,頭部也有紅色線紋和斑紋 ,背鰭和臀鰭綠色 ,邊緣紅色 ,胸鰭黃色 ,分布於廣東沿海。小個體無毒 , 40厘米以上者肉有輕毒。與它同科的橫帶唇魚、伸口魚、露珠盔魚等的肉也有輕毒。
尾鰭像半月亮形的刺尾魚科的櫛齒刺尾魚。體橢圓形 ,側扁 ,背緣淺弧形 ,體暗橄欖色 ,體側有多條不規則藍色線 ,頭部有橙色小點 ,尾鰭是半月亮形 ,產於台灣和海南珊瑚礁間 ,肝臟、血液、肉均有毒 ,但毒性不大。
同科還有肩斑刺尾魚和長斑刺尾魚 ,產於台灣和海南 ,毒性不大。
餐桌上的蝦虎魚是一款美餚 ,但同科的雲斑櫛蝦虎魚卻吃不得。體被大中櫛鱗 ,體為淺棕色 ,頭部和體側有不規則褐色斑紋 ,故名 ,分布於台灣和廣東沿岸的一種小型有毒蝦虎魚類。魚體皮膚毒性最大 ,內臟和肉次之 ,卵巢也有毒。 19 64年台灣省基隆市曾發生數起食此魚的中毒事故。
頭部活像老鼠的鼠鱔 (鼠鱔科 )。體延長 ,圓筒形 ,吻尖長、突出 ,吻端腹面有短須 1對。體灰棕色 ,腹部白色 ,背鰭、胸鰭和腹鰭為黑色。見於東海和海南省 ,為近海底層魚類 ,體較小 ,約 20厘米 ,在福建閩南一帶 , 7月份常見。據報道 , 19 76年 7月在福建廈門曾發生食此魚中毒事例。廈港漁民多人 ,煮食新鮮鼠鱔 ,食後頭昏難受 ,眩暈 ,隨後死亡。有人試飲其湯 ,感到舌麻。把魚肉喂貓吃 ,貓食後不久就躺倒打滾 ,隨後昏迷而死 ,說明此魚肉有毒。
肉脂幾乎成為蠟狀的玉梭魚 (蛇鰭科 ),產於我國海南沿海 ,體紫褐色 ,腹部灰白色 ,其肉有毒 ,食後會引起急性腹瀉。據海南省西沙群島永興島漁民反映 ,這魚肉有股油辣味 ,刺口、麻舌。 19 77年 3月 ,某漁船漁民進食 1條 5千多克的玉梭魚 ,全船人員均發生急性腹瀉、下痢。[]鯊魚,河豚,中華鱘,金魚都不能吃!
一、有異味的魚不能吃
魚味不正常,有的魚有一股煤油味,這種魚來自污染的水域(主要是酚類污染)。酚類是一種有機化合物,主要來自焦化、煉油、合成纖維等工廠排出的污水。人吃了這種魚,將造成細胞蛋白質變性、沉澱,損害神經、肝臟和腎臟,甚至引起頭暈、失眠等現象。
二、畸形魚不能吃
形狀奇特的魚,是受合成或天然化學致癌物中致突變物作用或通過生殖細胞傳給後代引起遺傳變異產生的,很多魚體內都有腫瘤。如果吃了這種魚,將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患上疾病。
三、燒焦的魚不能吃
魚燒焦後,含有強烈的致癌物質,不能食用。因為魚肉中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色氨酸被燒焦後形成γ-氨甲基衍生物,這是一種比黃麴黴素、丙烯酸胺等更強烈的致癌物。所以一旦燒焦,就不能食用。
四、不吃魚肉變紅的魚
魚肉蛋白里含有一種叫組氨酸的氨基酸。魚死後存放不善,細菌繁殖使其蛋白分解,將組氨酸轉化為組胺。組胺是一種有毒物質,一般人食後0.5?1小時就會發生中毒,輕則頭暈、頭痛、口乾、心慌,重則呼吸急迫、心跳加速還會出現嘔吐、四肢發麻等症狀。魚肉變紅、腐臭味大的魚,含組胺較多。組胺是鹼性毒物,遇到酸後毒性可被破壞,因此煮魚時可多加一些醋。
五、活魚不宜立即宰吃
魚死亡後會發生一系列物理和生物化學變化,大致可分為僵硬、自溶、腐敗三個階段。在僵硬之前和處在僵硬階段的魚,其肌肉組織中的蛋白質還沒有分解產生氨基酸,吃起來肉質較硬,味道不好,還不利於人體對其營養成分的吸收。當魚體達到最高僵硬後,即開始軟化,進入自溶階段,此時魚質松軟,容易消化,味道非常鮮美。所以鮮魚在宰殺後夏季至少要經過1?2小時,冬季至少要經過3?4小時,再開始烹制較為適宜。</SPAN></SPAN>
D. 海洋中有哪些魚類是不能吃
肉毒魚類,所謂「肉毒魚類」 ,就是其魚肉有毒 ,千萬吃不得 ,早在十六世紀已有報道。這些肉毒魚類 ,其肌肉和內臟含有「雪卡」毒素 ,食後會引起中毒 ,稱之為「肉毒魚類中毒」。
與它同科的還有斑點裸胸鱔。廣布於廣東、海南和台灣沿海。曾發生僅進食魚肉 200克而死亡的事例 ,中毒症狀劇烈 ,痙攣、麻痹顯著 ,死亡率也高 ,在台灣省亦有誤食此魚中毒的報道。
肉脂幾乎成為蠟狀的玉梭魚 (蛇鰭科 ),產於我國海南沿海 ,體紫褐色 ,腹部灰白色 ,其肉有毒 ,食後會引起急性腹瀉。據海南省西沙群島永興島漁民反映 ,這魚肉有股油辣味 ,刺口、麻舌。 19 77年 3月 ,某漁船漁民進食1條 5千多克的玉梭魚 ,全船人員均發生急性腹瀉、下痢。
E. 哪些海魚是有毒的
好多人都喜歡海釣,但是因為無法區分有毒和無毒的魚而時常陷於危險的境地。如果一不小心被有毒的魚蟄到或者被咬到,一定要及時就醫,而且一定要看清釣上來的魚有沒有危險再解勾和食用。
最常見的毒魚就是胖胖的河豚啦,別看它圓滾滾的非常可愛的樣子,實際上它特別兇猛,它身上的器官和卵巢都是有劇毒的,吃了足以毒死一個成年人,而且它的牙齒非常鋒利,放心不要讓它咬到你的手指,否則你也許會成為一個斷指大俠。
在淺水石礁中有一種魚叫老虎魚,大家也要小心這種魚,它的背上有很多鰭刺,如果不小心被蟄到,這些帶毒的刺會讓你覺得劇痛無比。除了老虎魚有毒,獅子魚也是有毒的,這種魚的背鰭和胸鰭都有毒,而且毒性比老虎魚要大的多,如果不小心被刺到,會比被老虎魚刺到疼一百倍,還會出現發燒、紅腫等症狀,如果不及時就醫,可能就見不到明天的太陽了。
F. 哪些海魚是有毒的
海水魚有哪些有毒?
海水魚有毒的魚類很多,主要分豚毒魚類和刺毒魚類。
1、豚毒魚類,如暗紋東方魨,皮膚、生殖腺、肝、血液中含有毒素。
2、刺毒魚類,如三棘腥魚,它的毒棘位於背部,尖銳,一旦被毒棘刺中,在幾分鍾內毒性就發作,疼痛難忍,嚴重者會發生休克、危及生命。
哪些海魚不能吃或身體有毒釣到怎麼辨別!
海魚有很多都是有毒的,要吃自己認識的種類,並且買經過衛生檢疫過。海魚自己並不能產生毒素,它身體內的毒素來自攝食的海藻或低等海生動物體內毒素在自己身體內的沉積,所以一種魚有的海域的有毒有的沒毒。一般說外形奇怪的有毒,顏色鮮艷的熱帶珊瑚魚很多種類的都有毒,不要輕易食用。
G. 廈門特產鱈魚片有毒嗎
廈門不產鱈魚,鱈魚冷水性底棲魚類,我們國家不大產鱈魚,真正的鱈魚是不可能有毒的,有一種叫油魚的,很多不法商販當作鱈魚來賣,這種油魚外形與鱈魚長得有些近似,但並非一個種群。由於市面出售的魚都是去頭、切塊銷售,一般消費者憑外觀很難分辨。油魚含有人體不能消化的蠟脂,人體難以消化。部分人食用後會累積於直腸,會導致腹瀉、腸胃痙攣等不適。因為含油量高,主要用於提煉工業用潤滑劑。多個城市都出現過將油魚冒充鱈魚賣,導致消費者出現腹瀉問題的報道
H. 誰知道這是什麼魚,怎麼吃,有毒嗎,在廈門八市買的
如圖 有毒魚類 , 應為
鮋科 Scorpaenidae 蓑鮋屬 Pterois 海生魚類 (具體哪種不知)
下圖為 翱翔蓑鮋Pterois volitans (魔鬼蓑鮋),俗稱 獅子魚、蝴蝶魚、紅須魚
魚鰭上一般都有尖銳的毒刺,全身都具有毒性,毒性為神經毒,若不小心被刺傷,須迅速就醫。(只作為防衛性武器)
I. 什麼魚有劇毒,不能吃的
有毒的魚:黃鱔、河豚、鰻魚、裂腹魚亞科的魚類、鯇魚、鰱魚、大頭魚、青鱗魚、金線魚、師魚、鮐魚等。
J. 有哪些魚是有毒的,不能吃或者要謹慎吃的呢
魚膽中毒,由於沒有特效葯,死亡率曾經高達 20% 左右,是僅次於河豚魚的殺手。這些年醫院救治魚膽中毒的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透析技術得到應用,現在死亡率已經大大下降了。但是大家對於「魚膽中毒」的重視還是相當不夠的。特別是,這些魚都是咱們最常吃的。哪些魚膽有毒?小心「鯉」家的
有毒的魚膽吃了有毒,沒毒的魚膽吃了沒用。
「飲鴆止渴」可能是最貼切的評語了。鴆就是毒葯的意思。用有毒的魚膽治病,就像喝毒葯解渴一樣,還沒什麼效果呢,人就已經中毒了。
治病還是要找專業的醫生比較靠譜,不存在吃什麼就治得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