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創業
創業方法:目標明確、項目選擇、地理位置、數字、一步到位、創造價值、生活規劃。具體如下
1、目標明確
很多年輕的創業者可能有10個不錯的創業想法,但是創業者應該只關注其中一個。創業者不要像傑克?凱魯亞克(JackKerouac,美國「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的作品風格一樣隨意,並且不要輕易將注意力從一個目標轉向另一個目標。
2、項目選擇
選擇個人有興趣或擅長的項目,市場消耗比較頻繁或購買頻率比較高,投資成本較低,風險較小,客戶認知度較高,可先選擇網路創業(免費開店)後進入實體創業項目,民生行業進行創業。選擇教育行業進行創業,選擇加盟項目,選擇新興的藍海項目,選擇可以在家裡創業的項目。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uT_PgX9DCIAy7lqFBNZORA
⑵ 本人想在廈門創業,可之前一直沒有接觸過,求各位傳授點經驗,或有什麼好的項目介紹一下,謝謝
其實選什麼項目要根據你對市場的觀察,新事物來說比較容易被接收,而且更受歡迎。現在的手樂匯diy店,吸引了很多年輕群體的喜愛。還可以網上開個店,這樣就賺取更多的資金了,可以了解一下
⑶ 創業成功的十種方法
創業成功的十種方法
想創業就是要自己更成功,沒人願意自己的創業之路以失敗告終,所以創業不是一時沖動的行為,而是要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備後,再進行的一項工作。
如果你剛開始創業,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學習經營管理的要訣。問題是,你能否快速進入狀態呢?剛開始當老闆的人,大多知道必須加強技術、財務、營銷、員工等方面的管理,但某些經營訣竅似乎並不是一夜之間可以領悟的。
如何才能創業成功?方法一、到其他公司學習
如果有機會到其他公司(不管是大型公司總管理處或是小型公司)服務,應悉心觀摩老闆的經營長處,這對你的創業將大有好處。
如何才能創業成功?方法二、僱用精明能乾的員工
有些老闆懼怕僱用太精明的員工,但許多創業家認為,僱用精明能乾的員工,不但有助於業務的拓展,而且自己也可向他們學習,所以許多創業家把成功歸因於“僱用比他們精明的`員工”。
如何才能創業成功?方法三、時常與創業經驗豐富的人聚餐
只要他人具有你所欠缺的實際經驗,你不妨主動積極地邀約對方的空當時間,不管是早餐、午餐或晚餐,多與這類“過來人”聚餐聊聊,汲取他們的點子與心得。
如何才能創業成功?方法四、利用視聽器材增加管理知識
如電視上有關企業管理的節目,應按時收看或設法錄下來有空時觀看;另外,目前有一些用錄音帶錄制的經營管理課程,可利用空閑或開車時收聽,必定有收益。
如何才能創業成功?方法五、敢於採用“嘗試錯誤”的學習方法
通常,當你詢問創業家如何學習經營管理時,他們一定會回答“從嘗試錯誤中學習經驗”。摸索經驗或許並非最有效的方式,但自己所領悟的經營要訣,通常是最珍貴、最實在的。
如何才能創業成功?方法六、與員工共進午餐
在小型企業中,老闆與主要員工每天共進午餐,可加強創意的交流,解決問題以及互相學習等,真是一舉數得的辦法。
如何才能創業成功?方法七、拓寬各種資訊來源
多閱讀書籍、雜志、報紙、商業通訊以及交易刊物等,均是極珍貴的資訊來源。
如何才能創業成功?方法八、運用供應商的智慧
供應商通常不僅熟悉本行業務,而且能夠提供許多對你有所助益的特殊資訊。
如何才能創業成功?方法九、注意傾聽顧客的抱怨及贊譽
從顧客的心聲中,足以顯示你的缺失,以便及時改進;如果你的某些措施非常正確,則你應繼續保持並做得更好。
如何才能創業成功?方法十、持續找尋問題
只要你提出問題,大多數人都會樂意解答你的疑問,你的疑問能吸引他人的注意,進而獲得他們的鍾愛。同樣的,如果別人問你問題,你應盡可能地答復;如果你希望知道更多,你首先必須付出更多。
對於如何才能創業成功,以上介紹了一些方法,雖然是理論的東西,但是這些可以作為創業者的行動指南,為自己做一個詳細的規劃,然後一步一步去實現!
;⑷ 大學生創業想在廈門市開個小公司,有沒有賺錢的好項目呀
有啊
推薦一個特色的「加盟連鎖蠟燭店",是一家針對年輕人的個性小店,現在的人喜歡時尚個性的東西,顧客可以自己動手做蠟燭的小店 ,是以流行的方
式做的,很受歡迎的,它是小本投資 風險不大 而且成本都是原材料 利潤很大 目前市場也比較空白 在全國已經擁有40多家店 它得以存在和
不斷壯大的理由就證明了它的可發展性和真實性 你可以考慮看看哦!
利潤蠻可觀的 下面博客有點點圖片 你可以先看看
⑸ 在廈門要如何創業我想在廈門做個什麼來賺錢,,可以來維持一個家庭的費用,,,真吧知道要從哪做起,,,
才22歲太年輕了,先打工實踐一下,把自己養活積累經驗先吧。
廈門的商機很多的,關鍵看你會做什麼。
⑹ 廈門:這么安逸,怎麼創業
廈門:這么安逸,怎麼創業
廈門,被稱為宜居「天國」,它充斥著安逸與寧靜,以至於許多創業者都離開這里來到北京創業。廈門的創業環境究竟催生了怎樣特質的創業者?對於這里,是促人上進的樂園,還是牽絆前進腳步的負作用?
大多數人眼中,廈門是一個宜居的「天國」:秀美的景色、蔚藍的天空,還有滿溢的小資情調。每年的黃金周假期,總會有數百萬人湧入這個只有北京朝陽區四分之一面積的小島上(132.5平方公里)。
廈門的互聯網創業公司,也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從早期的站長聚集地,到現在美圖、美柚、飛魚科技、他趣、三五互聯等多家大規模的互聯網企業,有人統計,已有28家廈門企業估值過億。「2008年4399剛搬進軟體園二期的時候,這里空盪盪的,現在連停車的地方都找不到了。」他趣的創始人黃天財說。
但是,廈門太安逸、寧靜了。也有不少創業者離開了廈門,來到北京創業。在他們看來,廈門的格局、視野不足,也缺乏促使企業發展的人才等各種要素。米律、比鄰等廈門本地創業者就是這樣離開。
廈門的環境,催生了怎樣特質的創業者?對於他們而言,這樣美麗溫和的環境,是促人上進的樂園,還是牽絆前進腳步的負作用?
低調、務實的草根樂園
雖然在資本和格局上比不過一線城市,但閩商「愛拼才會贏」的傳統,也融入了廈門創業者的血液。從PC時代草根站長崛起的時代,這就是他們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很多人信奉的信條。
很多人了解廈門創業,大概是從蔡文勝開始。廈門互聯網創業的火苗也是從那時燃起。在黑馬會廈門分會的成立儀式上,蔡文勝曾回憶起當年廈門互聯網創業圈形成時的景象:
「2000年,我剛到廈門的時候,租了一個80平米的房子,就在廈門的電子城旁邊,800元一個月,客廳就是我們的辦公室。那時廈門最有優勢的就是域名生意,三五互聯的前身商務中國,當時已經是一個企業了。但除此之外,廈門做互聯網的人非常少,都找不出幾個,但我還是把他們都找出來了。比如阿飛(飛魚科技CEO姚劍軍),他是泉州人,2001年來到廈門;吳欣鴻(美圖科技CEO)是2002年來廈門的;易名中國的孔德菁也是2002年來到廈門。那時候我天天跟他們混,形成了良好的圈子氛圍。」
他趣創始人黃天財選擇在廈門創業的理由很簡單:為了生存。2011年,他在廈門創立了一家團購網站,項目失敗後他曾考慮過去北京創業,但最終還是選擇留在了廈門。「我們沒有條件去北京。那時候賬上已經沒有什麼錢了,那點資金去北京租個房子都不夠一年。我們在廈門雖然苦了點(住城中村),但至少能存活下來。」現今,黃天財所創立的情趣電商「他趣」(原性價比)已經申請掛牌新三板,並在去年8月獲得了8500萬元的融資。
在廈門這個充滿小資情調的城市裡,低調、務實卻是這些廈門創業者身上最明顯的標簽。早期廈門互聯網創業者們,幾乎都是草根起家:他們本身或許沒有很高的學歷,懂得草根人群的用戶需求;大部分人是先通過個人網站聚合流量,再轉型做互聯網產品。比如,蔡文勝一開始做的是域名生意,之後創辦了導航網站265.com,在將網站賣給谷歌後成為了國內成功的天使投資人之一;阿飛創立了站長之家,之後轉型做頁游「神仙道」,之後與開發了「保衛蘿卜」的小魚(陳劍瑜)共同創辦了飛魚科技,並於2014年底在香港上市;吳欣鴻早期也是從域名生意起家,做了30餘個產品後,圍繞美圖秀秀的龐大用戶群,逐漸開發出了一系列圍繞圖片處理的產品和生意。
廈門的這些草根精英們,大部分不喜歡一開始就高談闊論宣傳什麼模式,而是喜歡專心從一個需求點出發,再慢慢延伸出自己的一套商業模式。這是同步推創始人熊俊的看法。對廈門互聯網公司的發展歷史,他是非常熟悉了: 「廈門大的'互聯網公司里,美圖現在是慢慢從工具向社交、電商方向延伸。美柚也是如此。飛博共創是做社會化營銷的,它用各種粉絲量大的微博、微信公眾平台聚合流量做生意。他們大部分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一上來並不是先講要做多大的模式,而是從工具或者某一個切入點入手,向外去慢慢延伸。」
曾在美柚做過公關工作的王丹丹對此也比較認同。「這里的公司,通常比較低調,比較喜歡悶頭賺大錢。在外界,很少看到它們十分密集的媒體宣傳動作。」
廈門有互聯網創業的底蘊,也有比較成功的互聯網公司。但是,在平靜低調的創業環境下,這里的創業者們,仍然感受到了創業的局限。
安適和緩水域下的發展暗礁
和黃天財類似,「比鄰」創始人劉進龍也曾在廈門創立團購網站,「我們2010年4月份開始做的,到當年8月份時,已經在深圳、廣州、南京、重慶、蘇州、廈門等七個城市建立起了分站,每個月的銷售都還不錯。」
但彼時「百團大戰」正酣,要想生存下來,必須進行融資。「可那時我們在廈門,沒有太多資本運作的經驗,也沒有這個意識。等我們有了這個意識之後才發現,在北京的公司們都已經拿到了幾千萬的融資。」在喪失先機的情況下,劉進龍只得選擇將網站出售給窩窩團。
因此,事後回憶起來,劉進龍認為,廈門相比北京,融資環境還是欠缺,創業氛圍也不夠濃厚,因此他於2012年前往北京創業。到了北京後,他的感受是,「在廈門,你沒法接觸到這么多的投資人,沒法把你的商業模型和其他創業者、投資人進行經常性的交流和溝通。所以,在廈門,你對融資的敏感度,以及戰略思考能力就會比北京的創業者差一些。」
與劉進龍有類似觀點的,還有米律的創始人鄭明龍。「廈門我感覺其實是在舞台下,北京則是站在舞台上,從台上你是俯瞰,能看到更遠的東西,信息也在交換得更頻繁,更能夠拓寬你的視野。」因此,最後這位律師仍然選擇離開廈門,他認為,北京的創業氛圍更好,更適合將自己的業務范圍向全國輻射。
而在2000年就擁有了大量優秀個人站長的廈門,在發展互聯網產業時,仍然主要受到了一個問題的制約,這也是廈門創業者給i黑馬的普遍回答:缺乏優秀人才。
在廈門,高校較少是很大的不足。廈門目前仍只有廈門大學、集美大學、華僑大學等幾所高校,人才產出明顯不夠。熊俊向i黑馬舉了個例子:「以廈門大學軟體學院為例,2002年成立到現在,這十幾年間它培養的畢業生不過才2000多人,一部分出國留學、一部分去北上廣,剩下的也不多了。」
為了尋找優秀人才,有財力的廈門創業者開始選擇向外輻射,同時也順便拉人來廈門。
美柚創始人陳方毅向i黑馬表示,美柚已經在杭州設立了一個70餘人的電商團隊,以發展其電商業務;同時,美柚也努力從BAT中吸引人才到廈門工作。「只要他是人才,想來廈門,就努力挖到我們公司來。喜歡穩定的人還是會願意來廈門的,這里對他們來說還有不錯的吸引力。」
熊俊則將視線投向在台灣。為了開發同步推的安卓應用,熊俊專門在台北設立了一個10人的研發中心。在他看來,在台灣招人或設立辦公地點比大陸更加方便。「廈門離台灣很近,比去北京近很多,坐飛機1個半小時就可以到。而且台北和廈門都講閩南語,風俗習慣也都很相近。而且台灣這十幾年沒怎麼漲過薪水。大陸這邊招人,年薪上漲幅度可能要達到15%-20%大家才會滿意,但台灣只需要大約5%的年加薪幅度,比從北京挖人來得便宜、更穩定。」
但是,並不是所有創業公司,都有美柚、同步推這樣的財力。
「這里不適合快速擴張,你沒有急躁的資本」
是不是安適悠閑的環境,就不利於創業創新了?對此,蔡文勝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這樣安適休閑的環境,反而更能夠讓創業者得到提升:「當年那時(將265.com賣給谷歌後)我很想調整一下,因為在北京的四年裡,我天天都非常辛苦。在北京,除了創業、工作,幾乎沒有個人生活。我覺得,在天天乾的時候,你必須要有自己的空間,留給自己時間,這樣你才能更上一個台階。」
熊俊則有另外一個比喻。他認為,廈門其實有點像美國的西雅圖:「西雅圖在矽谷北邊,那個地方的人才相對來講也比較少,比較適合居住,但是西雅圖還是產生了像微軟、亞馬遜這樣的公司。廈門不是矽谷,但廈門更像西雅圖。這里的人,比較踏實和務實,非常適合靜下心來,把一件事情磨到一個比較好的結果,而且往往這些事情在開始時適合比較小、相對比較偏的市場,然後再磨到比較大。這里不適合需要快速擴張的公司,因為在這里,你沒有這個急躁的資本。人才等各方面的東西都不夠。」
不過,廈門還遠沒有達到西雅圖這樣的層次。在這里,美圖還僅僅是一個600餘人的公司,沒達到微軟、亞馬遜這樣的巨大規模,對廈門地區起到的人才輸出和示範作用仍有限。安適的環境,可能只是對創業者進行了一次「過濾」,留下了踏實、追求生活與工作平衡的創業者。
黃天財還認為,廈門互聯網的發展真正開始快起來,還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相比廣州、杭州這樣的城市來說,仍然起步比較晚,底蘊還不足,有著很大的進步空間。「雖然說2007年、2008年廈門有開辦站長大會,但那時候廈門的互聯網產業,實際是沒有成型的。那時,我們只能說,能做起來,是這些人的個人能力很強,個人站長的知名度很高。」
另外,廈門的產業聚集效應還未形成。比如杭州,在阿里巴巴的發展下,產出了大量的電商人才。阿里巴巴的上市也附帶產生了多個熟悉互聯網的本地資本,並由此產生了良性循環和清晰的城市名片。而就像前面提到的,當下廈門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是吳欣鴻創辦的美圖科技,但美圖科技還沒有這樣龐大的公司規模,其示範作用仍然有限。
現在,廈門地區的互聯網創業氛圍也在升溫。以軟體園的投入為例,從2005年9月軟體園一期破土動工,到2014年10月四期定址,廈門的軟體園總建築面積已突破163.64萬平方米,二期幾乎滿載。而根據廈門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12月,廈門市規模以上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190.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9.0%。
軟體園在不斷新建,孵化器、加速器、創客空間正在興起,資本的關注也在加大,但廈門的互聯網創業大勢,還需要一段時間,逐漸積累。
;⑺ 在廈門市做什麼生意好
廈門市發展的還是很不錯的,市場很大,適合產品也真的挺多的,建議先對廈門市的市場先做一個調研,去看一下市場上面現在對什麼樣的產品比較有需求,能接受什麼樣的產品,那就可以去做什麼產品,建議你多去考慮風險低,成本小,市場大的特色項目,那種項目是比較容易做起來的,要求的東西並不多。
⑻ 七個小妙招助你成功創業
七個小妙招助你成功創業
老師問同學們的理想是什麼,有人說自己的志向是當警察,有人說想當教師,還有的要做醫生或者科學家,而李想的回答是「做總經理」。「因為當經理很了不起,可以帶著一幫人干一件大事。」那時候,李想才上小學。
如今,1981年出生的泡泡網總裁李想無疑已經成為80年代的偶像和榜樣。
「很多人最感興趣的是年輕人應該如何創業,如何發展。其實在我看來,無論是自己創業還是打工,區別不大,最關鍵的是怎麼去做,如何少走彎路。」李想拿出他積累的創業和發展的7個要點與大家分享:方向、目標、意願、方法、毅力、成果、自我觀察。
1.方向。 方向是創業和發展的第一個重要指標,就是你要為什麼而奮斗。方向不是目標,目標有終點,而方向永遠沒有終點。對於年輕人和創業者而言,方向是非常重要的。說的再難聽一點,即使我們自己很笨,只要堅持一個正確的方向,一直堅持,也會取得不錯的成果。有了方向,目標就會更加清晰,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去管理目標。
2.目標。 當我們有了方向以後,最重要的不是先掌握方法,而是先明確目標。我發現大學畢業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上學就有明確目標的,這些人在上學的4年中,除了正常的學習,還會圍繞自己的目標去學習和提升,所以,這類大學生特別好用,只要工作的意願夠高,可以快速成為一流的員工;還有一種類型的是大學上完了還沒有目標的,為了上學而上學,他們來面試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只是有什麼工作就干什麼工作,或者乾脆一坐,問HR你能給我安排什麼工作?我們100%不會用第二類大學生,因為培養的成本太高了。所以,我建議大學生們,早一點給自己找到一個目標,在進入社會後,你可以比別人至少早兩年進入正軌。
3.意願。 有了方向和目標以後,最重要的不是馬上去找方法,而是先解決自己的意願問題,意願就是一個人為了實現目標而付出行動力的決心。
我們常說人要有壓力,但有壓力而無所作為的人中國可以找出無數來,只有通過意願變成超強的行動力,而產生出結果和實現目標的才是有價值的。所以要放棄壓力,變成行動力,而行動力的根源來自於意願,只有行動力才可以實現你的目標。當一個人具備了很好的方向、目標和意願以後,他就具備了創業以及走向工作崗位的基本條件了。
4.方法。 方法本身並不重要,為了實現目標而存在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對於一般人而言,只有自己有強烈的意願去實現目標的時候,才非常容易接受別人給予的方法,甚至自己去找尋方法,所以獲取正確方法的前提是目標和意願的存在;而不一般的.人,具備很好的學習和聆聽能力,他會把所有的方法變成自己的,在實現目標的那個環節中以最恰當的方法來使用。對於管理者而言,管理的同時,方法會成為催化劑,這個催化劑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方法一定要在別人需要的時候再給予,也就是對方有意願和需求去達成目標的時候。
5.毅力。 毅力=堅持+突破。我們設定的目標是由很多小的目標組成的,小的目標完成了,大的目標就可以完成了。不過,我們被目標搞死了,因為目標遇到一些難度或者阻礙的時候,我們就不去完成了,繞開它,然後寄希望於找到更多的新的目標去實現大目標。所以,盯好眼前的目標就足夠了,用你的毅力去戰勝困難和阻礙,堅持和突破!慢慢的,你就會具備實現目標的能力了,而這完全歸功於你的毅力。
6.成果。 最值得興奮的就是成果,而不是過程。成果標志著你已經具備了完成目標的能力,也意味著你可以去挑戰更高的目標了。
7.自我觀察。 我們太多的時候陷入過程而不能自拔,發現不了問題。如果發現不了問題,就會迷失,肯定實現不了結果。因此需要自我觀察。我制定了一個簡單的工具,將任何事情的組成簡化為:目標-過程-結果,而對於一個有目標的人,問題肯定會出現在過程中,所以一旦感覺不太對勁,馬上用這個工具判斷自己,我所進行的過程與我要實現的目標是否一致,問題出現在哪裡?用目標來判斷正在進行的過程是否相符,是否是最佳的過程,能否產生結果?這樣,問題就會找出來了。
李想說:「這7個要點,是我創業的積累。需要提醒的是,能做到這幾點不等於成功,但有成功的可能性,做不到這幾點就沒有成功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