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正月初二哪裡好
擴展閱讀
廈門開什麼店比較多 2025-09-21 16:41:44
福州湯圓哪裡賣得好 2025-09-21 15:57:45

廈門正月初二哪裡好

發布時間: 2022-10-03 03:57:10

❶ 閩南過年 習俗

閩南過年的習俗

春節為一年諸節之首,是一年中最具喜氣的節日。人們將過春節稱為「過新年」。年,既是時間單位,也是節日名稱,是年與年之間的大節。現在不少人總是感慨年味越來越淡,其實,舊時泉州關於春節的習俗是十分隆重精彩的。

泉俗認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節日。那天中午,家家戶戶都要盡力備辦豐盛菜餚敬奉祖先,即便是貧寒之家也要盡力而為。供桌上擺滿各色糕果和雞鴨魚肉,中間高堆「過年飯」,以陶缽盛大米(象徵豐衣足食),上面再擱碗糕(因為碗糕俗稱發糕,象徵興旺發達)、柑橘(象徵吉祥如意)、紅雞蛋(象徵吉祥、有福)、紅米丸(象徵團圓、圓滿)和米粉蒸制的金、銀錠(象徵財源廣進),中插春枝(象徵年年有餘,閩語中的「剩」就是「春」音,所以以前很多農戶在過年時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糧食的米囤上貼個「春」字,既寓意春節來臨,更寓年年有餘,有「春」——有剩餘),供桌前還要再置放一個火爐(象徵家運亨通、紅火),一直擺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孫們就跪拜祖先,祭禮也告完成,俗稱辭年。

現在很多人家在除夕那天拜祖先沒那麼煩瑣,一般就是備辦一些豐盛的菜餚,給祖先燒香點燭、燒「金紙」,放鞭炮。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拜祖先一般要有米飯、「米果」(用飯米磨成米漿蒸制而成,即米豆腐)、炸肉丸、豬蹄、雞(或鴨)和水果;泉州、晉江、石獅、惠安沿海一帶拜祖先一般是用米飯、魚丸、雞卷、芋角(把大芋頭切成塊)、炸排骨、牡蠣煎(一種小吃,用新鮮牡蠣拌地瓜粉用油煎炸而成)和各色果品。——芋頭也上供桌?也許會有不少人產生疑問,如果你看過芋頭剛挖出來是怎樣的,你就會明白了。剛挖出來的芋頭是有許多小的芋艿附在一個大芋頭上的,它象徵著多子多孫,於是堅信多子多福的古人們就把它也擺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孫,人丁興旺香。(另,閩南地區清明祭墓,有人也會將幾個小芋艿放在墓碑前。其寓意同樣是希望多子多孫,多子多福。)閩南人拜祖先多愛用雞和魚等葷菜是因為「雞」諧音「吉」象徵吉祥如意,「魚」諧音「余」,象徵年年有餘。果品一般愛用柑橘,大橘(鵪鶉蛋那麼大的橘子),糖品一般用金橘(是橘子的一個品種,只有半顆花生米那麼大,味奇酸不能生吃,得去籽用鹽水浸泡去其酸澀之味之後加白糖腌制熬煮成蜜餞,是泉州地區的山城永春所特有的,三明地區的尤溪也是主要產地)。這是因為「橘」諧音「吉」,閩語的「橘」和「吉」同音,象徵大吉大利,萬事如意。

泉州有句俗諺:「清明(或冬至)不回家無祖,年兜不回家無某(妻)。」說明民間對於除夕吃團圓飯歷來十分重視。過去泉州男性外出謀生者甚多,但無論奔波在多遠的地方打拚,除夕日均要回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農村更有「哪怕三隻腳的凳子也要搬回家中過年」的說法。拜祖先多在中午,但除夕夜也是不能忽視的。北方除夕夜要吃水餃,南方則無此習俗,但除夕那天的晚餐也是極豐盛的,一家人團坐在一起,邊吃邊聊,氣氛極濃烈。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除夕那天晚上還要吃甘蔗。說到甘蔗,閩南地區過年時一般都要買甘蔗,少則兩三根,多則七八根,十幾根。因為買多了,一般是連帶葉的蔗尾都留著,根部也不削皮,這樣才能夠存放得久一點。買回後一般都是放在門後,特別是大門——舊時大門為雙扇門,左右兩扇門後要各放一根連根帶葉的甘蔗。因為除夕一夜連兩歲,所以閩南人在除夕那天晚上都要吃甘蔗,寓意「甜頭甜尾」,一年到頭生活甜蜜幸福。吃完的蔗渣正好「熗火盆」。—— 「熗」在閩語中就是「燃燒」的意思,一般是傍晚時分在家門口用田裡的稻草、拾來的枯枝等東西堆成一堆成盆狀(就是圓形的),然後放火點燃,寓意來年生活紅火、興旺,同時也有驅邪避災之意,到了晚上,「火盆」快燒盡時,就用蔗渣放入火堆,充當燃料。

而晉江(特別是安海一帶)除夕晚上流行的是「跳火盆」,所謂「火盆」(或稱「火群」),是在家門口以干薯藤、稻草以及「撣塵」用過的掃塵枝等燃起火堆,然後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員逐一從熊熊火堆上跳躍過去,男嬰由成人抱著跳過,外出未歸的男人則由在家的兄弟替跳,同樣寓意來年生活紅火、興旺和驅邪避災之意。

泉州、晉江、石獅沿海一帶過春節還要蒸碗糕,有的還把碗糕叫做「發糕」。閩語的「發」就是發財、發達的意思,因為蒸碗糕得先「發酵」,所以碗糕寓意著能夠發達發財、發家致富;米粉發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頂部就會裂開,寓意「笑口常開」,象徵全家幸福安康、歡歡喜喜,整日笑嘻嘻;碗糕大都是做成甜味的,寓意生活甜蜜,吉祥如意。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一般沒有蒸碗糕這習俗,但過年是一定要蒸「米果」的,即米豆腐,因為除夕那天中午拜祖先的時候一定要有「米果」,這「米果」是用普通的「飯米」(即煮干飯用的米)磨成米漿,然後再加入少量的鹽和蘇打粉用旺火蒸製成的,可以直接吃,或蘸醬油、醋吃,也可以煮成湯,或加入米粉煮湯。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節來臨時還經常會做一種用蒸熟的冬米搗製成的白米果,也有人叫「冬米米果」,或直接叫白米果,一般做成圓餅狀,蒸熱後可以包白糖和花生粉,捏成餃子狀直接吃,也可以切成條片狀用香菇丁、冬筍絲、白菜絲、胡蘿卜絲、芹菜絲和其他調料旺火熱油炒熟了吃。另外,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節時還經常會蒸「芋米果」和「菜頭米果」。 「芋米果」顧名思義就是摻入芋頭的米果,就是把芋頭去皮蒸熟後搗爛,然後放入「飯米」磨成的米漿中,加入鹽和油爆蔥花,拌勻後蒸熟。吃的時候要先切成大塊的片狀,再用熱油炸後蘸醬油、醋等調料吃,味道很香。——依據個人喜好,也有不蘸調料吃的。至於「菜頭米果」就是把做「芋米果」的芋頭換成礤成絲的蘿卜做成的「米果」(閩南話的「菜頭」就是「蘿卜」,閩南人喜好蘿卜,因為「菜頭」諧音「彩頭」,寓意好財運,所以除夕那天和初一那天的飯桌上一般要有盤蘿卜炒肉片或蘿卜燉肉的菜),「菜頭米果」的吃法跟吃「芋米果」一樣。

除夕夜過了12點,閩南地區還有個習俗就是「號正」,就是家家戶戶要點燃鞭炮,寓意辭舊迎新,迎來了「正月」,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又有了新的希望,美好的開始。有不少人家早早備好果品開始點「天公燈」——就是點亮門前的紅燈籠,住套房的這燈籠一般掛在陽台上,住樓房的一般掛在最高樓層的陽台上,擺上果品,點上香,拜天公。同時,還要拜祖先。家裡有安放神佛像的,還要燒香點燭的拜神佛,祈求神佛保佑全家人身體健健康康,出入平平安安,萬事順心如意。以前還有守歲的習俗,現在少有人守歲了——當兒孫輩的不能早早上床休息,要圍坐在一起閑聊笑鬧,通宵達旦的,據說,小輩們越遲睡,越能夠讓家中老人增壽,「守歲」,其實是兒孫輩對長輩表示孝心的一種方式。倒是一些不知疲倦的十幾歲的小毛孩精力旺盛,通宵達旦地瘋玩,他們或許早忘了守歲本來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了。大多數人年前忙乎了好多日子,號正後,都休息去了,因為第二天還得早起。

到了正月初一這天,全家都要早早起床,閩南地區有正月初一起早喝「金橘茶」之習俗。即清晨起來,要喝杯清茶,同時還要吃顆「大橘」或「金橘」,寓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順順利利。閩南地區正月初一這天的早飯必須是吃干飯——據說這天吃了干飯,出門才不會被雨淋。這天早上的菜餚中還必須有道「長命菜」和一盆以蘿卜為主料煮成的菜餚。所謂「長命菜」其實就是芥菜,一般是前一天晚上要把芥菜一葉一葉的剝下,連葉帶莖洗凈後放入開水鍋中煮燙變軟,再撈起放入涼水中,然後用手把莖葉撕成長條狀——記住,絕對不可以用刀切!待到第二天用油鹽烹煮即成餐桌上的「長命菜」。因為芥菜株形高大,撕下的莖葉成長條狀,這菜寓意長命百歲,福壽綿綿。講究的人家第一口菜必須夾「長命菜」。這「長命菜」閩語就叫「長菜」。至於過年還須有蘿卜做菜餚,則是因為閩南地區把蘿卜稱為「菜頭」,「菜頭」又與「彩頭」諧音,寓意新的一年有好彩頭,事事順心如意。

正月初一這天,閩南地區有不掃地,不動刀剪,不取井水的習俗。因為掃地寓意把財氣都掃走了,所以,即使要掃地,必須從門口往裡掃,寓意把財氣往家裡掃,垃圾也只能找個地方堆放,不能倒掉。刀剪為鋒利之物,常常讓人有受傷、流血之不祥聯想,不動刀剪,是為了避免新的一年有血光之災。所以,閩南人還規定除夕那天要剪好手腳的指甲,而且,之後只能等到舊歷十六才能重新修剪。現在大多數人家都用上了自來水了,所以,不取井水的習俗也被漸漸淡化了。不取井水是因為傳說井中有井神,初一那天去取井水就會動了井神,惹其發怒,從而給自家帶來災難。

正月初二,閩南地區俗稱「女婿日」,也就是在這天,出嫁的女兒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

正月初四為迎神日,又稱接神日。臘月二十四日這天,家家戶戶把灶王爺等諸神送上天,讓其上天言好事,諸神在天宮玩夠了,要到這天才下凡間,所以,到了正月初四這天就要把他們恭恭敬敬地接回家中供奉,以求神佛庇佑全家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萬事如意。

正月初五這天,大多商鋪開始繼續開張,農人開始下地幹活。

正月初七這天為「人日」,一般要吃雞蛋壽面。

正月初九這天為「天公生」,與過年一樣隆重。古人認為天是老大,豈能不敬天公?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要吃湯圓,賞花燈。

另外,對春節的習俗,泉州、晉江、石獅沿海一帶有句順口溜:初一場(這天擺開娛樂場,開始娛樂活動),初二場(昨天的娛樂繼續),初三無姿娘(閩南呼婦女「姿娘」,此日婦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天(灶君從天上匯報回來),初五舀肥(這天農民要開始掏糞便肥田、農事開始了),初六隔機(這天婦女要整理織布機、開始織布),初七七元(這天要取菜、果七樣做成「七寶羹」),初八完全(到了這天,年糕等好東西已經吃完了),初九「天公」生(這天是老天爺的生日,要拜天公),初十好食天(天氣依舊寒冷,宜在家飲酒作樂),十一「倒去覓」(出嫁的女兒這天要回娘家探望)(註:其實,閩南地區的絕大部分縣市是把初二定為「女婿日」,出嫁的女兒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十二請女婿(這天,丈母娘要好好宴請女婿)。十三吃糜(稀飯)配芥菜(以前日子窮,好吃的東西到這個時候也都吃光了,要開始粗茶淡飯的日子了),十四搭燈棚(搭好燈棚,准備上元節的活動),十五上元暝(即上元節,也即元宵節),十六地媽生(有天公,當然有地母,這天是大地母親的生日), 十七「那怎生」(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也同屬於泉州地區的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對春節的習俗也有句順口溜,跟上面的那則大同小異:初一場(這天擺開娛樂場,開始娛樂活動),初二場(昨天的娛樂繼續),初三初四宰豬兼宰羊(初三、初四,屠戶已經開始殺豬宰羊賣肉了,意即市場開始熱鬧了),初五舀肥(這天農民要開始掏糞便肥田、農事開始了),初六隔機(這天婦女整理織布機、開始織布),初七人生日(女媧就是在這天造出人來的,是普天之下所有人的生日,這天要跟平時過生日一樣,大家中午都要吃壽面加一對煮蛋——一個雞蛋,一個鴨蛋)。初八五穀生日(在這天,五穀雜糧被五穀神創造出來並養育了萬物之靈長——人類,所以,為了報答養育之恩,我們也要給它們過生日),初九「天公生」(這天是老天爺的生日,要拜天公。這個日子農村人是相當重視的,過得相當熱鬧,不亞於過年!一般在那天,人們都要早早起來「點天公燈」——就是掛上紅燈籠,然後要准備整雞,整魚及其他食物、果品來拜天公,其中,米龜和甜果是必不可少的!米龜的皮是糯米粉做成的,極柔韌,講究的人家要特地去田間采來鼠麴草,並把鼠麴草搗汁加入糯米粉再揉成粉團——鼠麴草有清涼下火,清肝明目之效用,節日期間以油炸食物及甜膩食品居多,所以,加入鼠麴草汁液吃了能夠清熱敗火,解毒利肝,更有益身體健康,餡料有咸甜兩種,一般都是豆沙餡,個別人做的鹹味餡是蔥頭油炒曬乾的蘿卜絲,別有風味,做成的這種米龜又稱「菜脯龜」(閩南地區稱曬乾的蘿卜塊或蘿卜絲為「菜脯」)。初十「地媽」生(這天是大地母親的生日,也要備辦較豐盛的菜餚來報答大地母親對人類的養育之恩),十一請女婿(丈母娘要請女兒、女婿這天回娘家探望並好好宴請女兒、女婿),十二請無來(去邀請沒有來的意思),十三再去覓(再次請女兒、女婿這天回娘家探望)(註:此二句實為押韻而做的,並無實意。)十四迎燈敬(這天開始舞龍、弄獅——即舞獅等娛樂活動),十五上元暝(即上元節,也即元宵節),十六去討錢(年前欠錢未還的,討債的人只有到了這一天才可以上門討債)。

過了正月十五,「年」也就算過完了!一切又回復到平常的起居生活了。

❷ 這個時候去廈門好還是正月初二去

建議還是正月初二來廈門。現在的廈門,候鳥族忙著回老家過年常住忙著辦年貨准備過年,街道擁堵交通不便,事實上現在這個時候廈門不適合旅遊。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❸ 廈門春節習俗

廈門春節習俗:

1、臘月十六

平時,閩台地區的不少民眾都會在農歷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農民更為注重,俗稱「做牙」。傳統的「尾牙宴」上,老闆會以「雞頭魚尾」方式來決定明年的辭退人員,因此又有「雞頭相對,伙計走開」的儀式,這是老闆要「炒魷魚」的婉轉手法。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做牙」,稱為「尾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

2、臘月廿四

農歷臘月二十四是「送神日」。閩南有句諺語:送神風、接神雨。意思是,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恭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這天的天氣有風,就是「一路順風」;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爺下凡,如果有雨,則昭示來年風調雨順。

按照廈門舊俗,只有到臘月二十四送走家裡供的「灶王君」等神後,才能百無禁忌放心做衛生,形成「送神」與「除塵」習俗。廈門人辦年貨,種類很多。春聯、窗花、祭祀用品等必不可少,蜜餞、水果、炸物等也要備齊。

3、年夜飯要「添碗筷」

由於廈門的地緣特色,歷史上許多人過台灣下南洋,回廈門過年要漂洋過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總是有些人不能回來,而這時家裡面仍然要為他留一個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4、除夕「圍爐」合家歡

除夕,閩台兩岸都稱為「年暝」、「二九暝」或「年兜」。廈門本地,家家戶戶都重視圍爐,或在家裡烹飪,或到餐廳訂上一桌。圍爐吃年夜飯,預示來年全家團團圓圓。除夕夜,本地人除了貼春聯,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

此外,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紙扎的「春花」,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年夜飯後就是守歲,在台灣,「守歲」也叫「長壽夜」,象徵晚輩祝願父母長壽。

5、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大早即起,在爆竹聲中迎春接福,換上新裝開始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祝福。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正月初三「不登門拜年」、正月初四「接神日」、正月初五「送窮」,正月初八要准備初九凌晨「拜天公」。

(3)廈門正月初二哪裡好擴展閱讀:

春節是一年之歲首,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在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貼春聯、祭祖、拜歲、點爆竹、拜年等等。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❹ 閩南地區春節初一到十五,都有哪些節日都是在干什麼的

閩南春節習俗

一、傳說故事
有關春節的傳說是延續除夕的故事而來,總共有兩種說法:

(一)人們為了慶祝沒有被可怕的年獸吃掉,所以大年初一的早上逢人便說「恭喜!恭喜!」

(二)人們為了慶祝沒有被壞心的燈猴陷害,差一點遭到玉皇大帝下令要四海龍王淹死人們,後來還多虧觀世音菩薩去玉皇大帝說明,才免除人類的一場浩劫��緣卻竽瓿躋皇保�嗣羌�娑家�サ饋腹�玻 棺:刈約漢頹著蠛糜涯芄惶庸�喚佟?

二、相關習俗
舊俗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為春節,現今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到初五稱為「新春」或「新正」,是民間重要的節慶。所以每天有不同的習俗,現在說明如下:

(一)初一

1.拜年:親友互相往返拜年,互道恭喜,祝福對方來年事事順利、身體健康。

2.穿新衣:新衣代表萬象更新,尤其是小朋友對新年的期待,有一套自己喜歡的衣物,從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麼另人興奮的一件事。

3.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門,通常會到廟里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順利。尤期會注意出門時的方位,先往東走走會大吉大利,就鮮少有人會往南走的。

4.開門、關門看吉時:開門、關門本是件稀鬆平常的事,但是在初一這天就顯得隆重,因為農民歷上都有註明幾時開門、關門是大吉,所以大家寧可按照時間討個吉利。

5.禁忌多:新年期間凡是認為不夠吉利的事,都被列為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穢言、不能罵人、不能倒垃圾清穢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覺、不能煎粿等。

6.早餐吃素:這是以前農業社會,一般吃葷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是祖先們憐惜萬物的仁愛之心,現代的想法認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因為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膩,清腸胃也有益健康。

(二)初二

1.做 牙:一般從商者拜土地公,而沒從商也會拜,大多都用牲禮祭拜,現代也逐漸改為以鮮花水果祭拜,因為家裡還有許多肉類沒吃完呢!而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就多用牲禮祭拜。

2.公媽(祖先)開葷:早上要拜祖先,而且是准備牲禮和菜碗,豐盛的一餐請祖先品嘗。

3.回娘家:原來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是十一(請子婿)或十二(女兒回娘家),但不知何時開始改為初二,或許因工商業社會新年假期短(只有五天),所比選擇這一天比較適當。舊時女兒回娘家的目的是父母探詢女兒在婆家的情形,是否孝順公婆?勤儉持家和勉勵女婿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三)初三

1.睡到飽:因為從除夕到初二都勞累,所以今天可以好好調息一番,晚起一下。

2.早上床:因為初三老鼠娶親,機於愛護動物,成全老鼠的好事早早上床睡覺。
3.閩南的初三這一天,一般是家人在祭拜去世親人的日子,所以如果初一、二沒去拜過年的家裡一般是不去的。如果冒然去給人家拜年,會讓對方覺得帶來晦氣。所以這天大都是戶外活動,而不去串門拜年。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四)初四--接財神

自從十二月廿四日送走注在人家的諸神以後,今天諸神返回人間述職,當然要早一點接神,表示勤勞好兆頭,如果太晚接神,財神都被接走,新的一年如何有財氣呢?

(五)初五

1.隔開:意即春節假期到今天結束,一切恢復正常,撤去供神的的春飯和年粿,清除屋內的穢物。而現工商業社會的年假也到初五開始上班。

2.開工:一班公司行號大都選這天開工(除非初五在黃歷上實在不宜開工,才另擇日期)但都只是舉行祭拜儀式,召告一下,讓多日為動機器運轉的一下,檢查一切正常,然後老闆發個「開工紅包」,讓所有員工討個吉利後即回家,明天正式上班。其實這個儀式就是「收心操」不是嗎?

閩南鬧正
春聯、年畫、餃子、年糕,這些都是咱們中國人過大年的年景、年俗、年味,而比起北方城市的春節習俗,閩南一帶的過年習俗顯得頗為獨特。閩南地區所指的春節一般是從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閩南人過春節也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說法——「年兜正月」,「年兜」就是除夕,講究的是吃;而「正月」指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講究的是玩,是「鬧熱」,也就是這么一個非常閩南味的詞——「鬧正」。

鞭炮聲里迎正月
許多讀者也許會問:「『鬧正』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說『鬧新春』呢?」記者為此請教了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閩南語研究專家林寶卿。林寶卿介紹說,「鬧正」的「正」是「正月」的意思,在閩南語中念作「znia」(n代表鼻化音,讀第一聲),在閩南語中,「znia」這個字代表的意義是正月或是新春,比如除夕夜12時放鞭炮,閩南人叫做「開znia」,也就是說,放鞭炮迎來新春。可見,「鬧正」的詞意與「鬧新春」相同,是閩南語版的「鬧新春」。
文史專家洪卜仁老先生告訴記者,閩南春節「鬧正」的方式隨著時代不斷變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於廈門漳州金門一帶的閩南新春歌謠記錄著當時閩南人是如何過年的:「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無甚巧;初四神落天;初五過開;初六壅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生;十一請子婿;十二倒來拜;十三吃糜字配芥菜;十四相公生;十五上元瞑;十六看大燭;十七倒燈棚。」洪老說,所謂「鬧正」,初一、初九、元宵最是「鬧熱」。

最高潮在元宵
「初一早」就是這天要起大早,穿戴一新,給親朋好友拜年,之所以這天是孩子們最開心的一天,就是因為這一天孩子們給長輩拜年,都會收到紅包。收到紅包的孩子們開心地聚在一起放鞭炮、甩陀螺、玩游戲、看社戲,別提多開心了;而大人們雖然沒有紅包可拿,但是卻可聚在一起飲酒暢敘,也是平時難得的歡暢。
正月初九「天公生」是閩南在正月里最熱鬧的祭祀活動。從初八開始,家家戶戶就要准備祭祀的五牲、五果、金紙蠟燭,由於祭祀活動要從午夜12時開始,因此初八到初九對閩南的家家戶戶來說都是個不眠之夜。從午夜12時開始,祭祀活動的鞭炮聲就如春雷般炸響天際,不絕於耳,相當熱鬧。
不過「鬧正」的最高潮還是元宵節。洪老說,正月十四到十六,廈門常有遊街活動,遊街就像流動的描繪,舞龍、舞獅、踩高蹺、車鼓弄……真是熱鬧非凡。大型的游燈、燈會等活動一般從正月十三就開始了,游燈就是人們提著各式彩燈上街遊行,愛看熱鬧的人和活潑好動的孩子常常跟著游燈的隊伍走了一條又一條街;持續一周的燈會一般都在中山公園舉行,賞燈的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凡。那時,廈門的元宵節還盛行「燈猜」,在如今的文化宮以及一些文化館,元宵節常舉行「燈猜」,吸引了眾多男女老少來猜燈謎。

「鬧正」逐步「現代化」
洪老說,如今時代不同了,廈門人的「鬧正」也「現代化」了:大年初一拜年不用串門了,一通電話、一封電子郵件就能搞定;放鞭炮、甩陀螺、看社戲等娛樂被電視節目取代了;鞭炮被電子鞭炮取代了……不過,現在春節的文體活動卻是越來越豐富了,我市各區在春節期間都會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游園、民俗展演、廣場文藝演出等不一而足,由於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重視,以前的一些「鬧正」活動也正在復甦。洪老說:「這兩年元宵節中山公園又有燈會了,這真是好啊!要是『燈猜』也能恢復,那就更好了。」

閩南春節習俗
大年初一、初二,多到長輩或朋友家拜年,稱為「賀正」。吃完早飯後,大家穿新衣、戴新帽,新鞋,准備出門。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賀新喜。進親戚朋友家時,一般大家都會講一些諸如「新年好」之類的互祝之詞。
拜年時則依照先內後外、先近後遠的順序,先拜長輩,後拜親戚、朋友。從長輩手中,孩子們照例能拿到數額不等的「壓歲錢」(紅包)。
據65歲的「老廈門」郭坤聰介紹,舊時廈門後輩給長輩拜年時要行跪拜禮,因此許多家庭客廳里都備有四方形跪墊,以備跪拜之用。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改為雙手合攏拜年,先是三下,後改為一下。再到後來,就改為說話拜年。可以說,拜年的禮俗越來越簡單。
朋友間相互拜年,過去一般是雙手合攏拜年。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為握手或說話拜年(現在更多是打電話或發簡訊)。

女婿拜年
由於閩南習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兒在初二必須跟有「半子」之稱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親。有句俗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斗擔擔」意思是說:娘家父母還健在的媳婦,初二、初三一定會有人前來接回去「做客」,娘家沒有父母的媳婦,只好繼續留在婆家做活,幫親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擔子。因為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娘家,會導致娘家變窮,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才回去;換個角度想:大年初一開正後,婆家忙著各項過年的行事及接待拜年的訪客。作為媳婦理當體諒,如果只顧回家,未免說不過去。
女婿上門,須隨手攜帶禮物稱為「伴手」。回到娘家先向尊長拜年,再分送紅包給他們,有些長輩也會分贈紅包給帶來的外孫。如果娘家有幼小的弟、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都要相互贈送紅包賀年。若是女兒第一次帶子女回家拜見外公、外婆,有的外公、外婆還會送雞腿,並且用紅絨線系銅錢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稱為「結綵帶」。

中午大家一起吃團圓飯後,再敘敘舊,約在下午三時以後就可以離開娘家了。如果是首次回娘家,娘家要准備二枝「掛尾蔗」及二隻活的「帶路雞」給女兒和女婿帶回家種植與飼養。所謂「掛尾蔗」就是紅甘蔗,前有蔗葉,後有蔗頭莖,並用紅帶子綁住兩枝甘蔗,以祝女兒女婿同甘共苦、永浴愛河,直到白頭偕老。至於那兩只帶頭雞,則希望其女兒和女婿像雞一樣多子多孫。

新式拜年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化的賀歲方式悄然冒頭,給我們的新年拜年又增添了更多樂趣。作為現代化都市的廈門自然也不例外。
電話拜年:電話讓人們不需要再到處走動去拜年,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留在家裡。這種方式最適合給遠方的朋友、長輩、老師、親友拜年。
簡訊拜年:這是時下最「流行」的拜年方式——便捷、快速,可以在第一時間把信息傳遞出去。另外,簡訊拜年,1毛錢一條,成本也比較便宜。
MSN、E-mail、電子賀卡、視頻拜年:只要雙方都在線,通過類似MSN之類的即時通信軟體給拜年增添了強有力的「武器」。E-mail和電子賀卡則可以把場景拍下來,製成電子郵件發送給親朋好友。
休閑網路游戲拜年:這種方式適合所有喜歡游戲的人。操作簡單、佔用時間短、趣味性和可玩性強等特點,給廣大游戲愛好者提供了一種新穎的娛樂和感情聯絡方式。

吉祥用語
正月初一日,也叫「新正」,親友之間互相拜年,稱為「拜正」、「賀正」。主人請客人吃甜料、喝甜茶,然後說吉祥話:
對太太言:食甜給你生後生(生兒子)。
對老人言:食甜給你老康健,食百二(活到120歲)。
對商人言:食甜給你大賺錢。
對小孩言:食甜給你快大漢/胖胖大(快長大之意)。
對小姐言:食甜給你嫁好夫。
一般相互間言:新年大賺錢/新年走好運。

茶點准備
當朋友或親戚來家賀年時,主人就拿出甜料(以前多為紅棗、土豆、冬瓜、瓜子等,現在多以精緻的糖果代替)、甜茶,招呼客人食用,稱為「食甜」,表示圓滿親密的意思。
客人吃後,要說些如「食紅棗,年年好」、「恭喜大賺錢」、「食甜甜,乎你快大漢」(意「讓你快長大」)、「食甜甜,乎你生後生」(意「讓你生兒子」)等吉利話。另外,賀客如果帶有小孩,必須贈送紅包,作為新年的見面禮。
廈門舊時有一個風俗,就是兒媳婦在正月里須用冰糖煮雞蛋,穿戴整齊後,端給公公婆婆,以示孝敬。而新過門的媳婦更是要在早晨端「甜茶」等孝敬公婆及長輩,並趁機認識那些未曾見面的長輩。此外,重要客人來時,廈門人也要煮湯圓、紅棗等甜湯招待客人。

請喝春酒
一般,自大年初一到十五,家家戶戶都利用年節時准備現成的飯菜,宴請親朋好友,以聯絡彼此的感情。如商人多會利用這時候,款待顧客,以便擴展生意。
據老廈門介紹,請喝春酒的習慣在廈門農村尤為盛行。由於農村親戚朋友居住的距離相對比較遠,因此一般都會留下客人請喝春酒。

閩南民謠
初一早(早早起來之意)
初二早
初三無歹志(無事情);
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匯報回來);
初五隔開(告一段落)?鴉
初六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
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
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
初九天公生(天公生日);
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
十一請女婿;
十二倒去覓(婦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
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飯,連日吃膩了酒肉,改改口味);
十四結燈棚;
十五上元丸;
十六看大燭;
十七倒燈棚(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拜年禁忌
在閩南人傳統中,對於拜年有許多禁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禁忌已基本不存在。
一、廈門傳統習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門拜年,要在家裡祭祀亡靈。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或無歹志)」,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二、春節期間,是閩南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著種種的希望,除了初三不能拜年外,還有不少其他禁忌。初一的禁忌最多。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葷的,也不煮,吃的飯菜必須是除夕日預做的,謂之「隔年飯」。表示去年的飯吃不完還有剩餘。初一要吃干飯或其他食物,不吃稀飯,否則這一年外出時會被雨淋或遭意外。初一至初五不能掃地,不可舀肥。萬一非打掃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於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倒掉一樣,使家裡受窮。不可罵人,不可打架,不問人討債,不使身體受傷。如受傷,就是「痛過年」,極為不吉利。不可打破或損毀碗盤瓷器,萬一不慎打破,就用紅紙包起來,等到初五「隔開」之日,才把它投進河裡,念「打破瓷,錢銀一大堆」等安慰的話,如此就可逢凶化吉。絕對不可午睡,據信,男人初一午睡,他的田畦就會崩潰;女人如果午睡,則廚房就會倒塌。
閩南春節風俗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麼溫馨,多麼幸福。

廈門歲次民俗
廈門的民俗很多,隨著時代的進步,近年變化極大。為了入鄉隨俗,特介紹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戶外。

正月初三,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並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

習俗
飯春花:除夕夜會在神案前供奉春飯,春飯上面會插上一支印有春字的紙花。

不吃稀飯:閩南人在大年初一的時候,不吃稀飯,因為吃了稀飯,表示這一年外出容易淋到雨而生病或是遇到意外死亡。

閩南話本 正月正時
閩南人十分重視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所以春節期間特別喜慶、特別好客、特別慷慨、特別寬容。在春節這幾天他們總是把「正月正時」這個詞掛在嘴邊。
「正月正時」是一個萬能的理由,只要這個詞一說出口,不需再有更多的解釋,聽者就能認同:把平日的煩惱拋到九霄雲外,該開心的就開心,該請客的就請客;常年簡朴節約的這時卻毫不吝嗇,平時有成見的這時一筆勾銷。閩南人過年,不僅投入金錢、時間、精力,更重要的是還注入情感,所以既營造了節日的氣氛,又贏得了過節的心情。

❺ 春節廈門市區有什麼好玩的

春節廈門五緣灣好玩嗎?五緣灣有什麼好玩的嗎?

一、春節廈門五緣灣看油菜花
五緣灣北岸的紅十字廣場,大片金燦燦的油菜花盛開著,騎著自行車穿行於綠道之間。

二、春節廈門五緣灣玩遊艇帆船
當然,如果想玩轉五緣灣,單單欣賞這片花開正艷的油菜花海是不夠的,這里的遊艇帆船、這里的美食咖啡、這里的藝術文化,還有濕地公園上的黑天鵝,都會讓您流連忘返。今天,我們就帶您去逛逛這塊激情而富有活力的地方。
五緣灣遊艇帆船港已成功吸引數十家遊艇相關企業入駐,長期停靠的大小遊艇超過180艘。您可以選擇一家遊艇公司,和家人、朋友一起租艘遊艇從五緣灣出海去。在遊艇上,休閑觀光,商務洽談,舉辦自助餐或酒會,更可以迎著海風來次海上垂釣。以遊艇為載體,您還可以到海島上去,舉行海島生日party,拍攝海景寫真。

如果您覺得包遊艇出海偏貴,還可以選擇體驗灣內或者出海的帆船體驗。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沿著五緣灣大橋、五通碼頭到燈塔公園,再遠眺大小金門,一路美景一路歌。

三、春節廈門五緣灣濕地公園
與油菜花海隔灣相望的正是美麗的五緣灣濕地公園,作為五緣灣片區帶動項目之一,濕地公園佔地85公頃,面積相當於半個鼓浪嶼,被稱為廈門的“城市綠肺”。

四、春節廈門五緣灣看黑天鵝
春節期間來到這里,您可以與黑天鵝來個親密接觸。這里的黑天鵝有100隻,都是從澳大利亞引進的。同時,您還會邂逅白鷺、栗喉蜂虎鳥等各種鳥類。

五緣灣春節免費提供300停車位

為方便外地自駕車遊客來廈觀光游覽,緩解廈門市道路交通擁擠問題,有關部門將於2月4日至2月8日(農歷正月初二至初六)在五緣灣商業街B區設立自駕車旅遊集散中心,免費提供300個停車位。

❻ 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大家都打算哪兒玩兒去

01
廣西北海:北方天寒地凍,西北風吹得人沒有一點好心情。是否在夢中,有這樣一個海島。在溫暖的傍晚,毫無目的的漫步在沙灘;天高雲淡,眼望湛藍的海水,身邊依偎著最愛的人,偶爾還能聽到幾聲海鳥的歌唱,我想這就是傳說中的幸福吧。如果你也做過這樣的夢,那麼,在這個春節奔向廣西北海,這幻境中的一切將會成為現實。

02
廈門:廈門的冬天伴著海風,空氣溫潤舒適,大海把生活裝點的很溫柔,是國內數一數二適合漫步的城市,也全國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非常適合一家人出行。匆匆一年,去廈門卸下滿身的疲憊與壓力,對於有文藝小資情節的你再合適不過了,行走在鼓浪嶼的小巷,喵星人在午後的陽光里蜷成一團、眯縫著眼昏昏欲睡,耳畔傳來若隱若現的鋼琴聲,找個小店坐下,嘗嘗那些有故事的美食,在雜而不亂的雜貨店裡尋找屬於你的小物件。

03
麗江+大理:麗江和大理,都是自然與人文天作之合的產物。兩座古城都滲透了太多的美麗傳說和浪漫故事,多少年來,一直吸引著無數遊客駐足。這兩個城市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太多不同的地方。如果說大理是一個溫婉的大家閨秀,那麗江就是一個追尋自由的妖嬈女子;如果說麗江是一幅色彩絢爛的水彩畫,那麼大理就是一幅恬淡靜幽的水墨畫。

04
海南三亞:沙灘、潛水、海鮮是三亞旅遊度假的三大永恆主題。地處中國海南島最南端的三亞,四季如夏,鮮花盛開,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在三亞約兩百公里的海岸線上,密布了亞龍灣、大東海、三亞灣等眾多海灣,椰樹成林;海上有東、西兩島為碧波萬頃的海面增加層次,互掩其中。

05
哈爾濱:非南即北,要麼棉衣換短袖,要麼寒徹刺骨,所有應該屬於冬天的美景哈爾濱都有,看冰燈雪雕,冰雪大世界、太陽島雪博會、兆麟公園冰燈游園會都是重頭戲,還有索菲亞大教堂,中央大街,都是你一路向北,奔赴哈爾濱的理由。

❼ 廈門為什麼不能大年初三去別人家

關於廈門的春節有這么些民諺,「正月初一賀新正,會友探親情;正月初二請女婿;初三犯忌無客來;初五過開;初六養肥」,「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其中都談及廈門特殊的習俗:正月初三既不出去拜年又忌諱他人來拜訪。

據熟識本地文化的廈門島內老人講述,這樣的習俗源於明朝時期的倭亂或者是清軍的屠城,某年正月,城內百姓正歡慶春節,未作戒備,倭寇或清軍突然湧入廈門城內,大開殺戒,直到正月初二才退去。正月初三這天全城百姓忙於收拾屍骨、埋葬遇難親人,故城中悲悲戚戚。以後每年的初三因多數人家忙於遇難親人的忌日,久而久之便成了今日正月初三「犯忌無客來」的習俗。廈門老人往往認為這樣的往事發生在廈門城內,其實不然,當年廈門只是個人煙稀少的小島,這應該是同安縣城的悲痛舊事。

❽ 了解廈門在過春節時有哪些傳統習俗 現在還有什麼習俗....

進入臘月,各單位都要聚餐,稱為「圍牙」,老闆要給員工發紅包。
除夕家家戶戶吃年夜飯,大都吃火鍋叫「圍爐」合家歡。主菜是金元寶(雞蛋)、銀元寶(鴿蛋)、整隻蹄膀叫「一團和氣」,黑刺參與墨魚用海帶綁在一起叫「烏金墨玉」,雞鴨翅膀叫「鵬程萬里」,冬筍叫「節節高升」,粉絲叫「福壽綿長」,魚丸、肉丸和發菜叫「團圓發財」,雞頭雞尾、魚頭魚尾叫「有始有終」,加上火腿腳爪叫「平步青雲」,末了吃長生果,意思是「長生不老」,吃柑橘,象徵吉利。由於火鍋熱氣騰騰,食品翻滾不停,不斷續湯,添加好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燒越旺」。廈門人特別重視海鮮,如鰱魚「年年有餘」)、蚝仔、紅蝦、珠蚶、旺螺、海帶和發菜豆腐(「發財多福」)等。
年糕,吃了年糕,萬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興!又有敬祝長輩延年高壽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
薄餅
清代有詩人寫詩詠薄餅:「春到人間一卷之」,描寫薄餅皮是「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描寫薄餅餡是「紛藏絲縷縷,饞嚼味融融」。圓仔,吃圓仔,又稱吃元宵,取「團團圓圓」之意。廈門圓仔將各地風味兼收並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餡,什錦、豆沙、棗泥、筍肉、豬油都有。

❾ 正月初二賣水果擺攤在哪裡擺好

在十字路口,或者人和車經過的繁華路段,祝你生意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