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翰林書院讀哪個小學
擴展閱讀
北京駕照遷出搖號怎麼辦 2025-06-27 23:02:46

廈門翰林書院讀哪個小學

發布時間: 2022-11-15 19:26:00

① 479可以上什麼大學

高考479分能上的大學:

1、蘭州交通大學(錄取最低發469分,平均分479分)

五邑大學(Wuyi University),坐落於廣東省江門市,是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為廣東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高校,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蘭州交通大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成都醫學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青島農業大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沈陽理工大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五邑大學

專業老師在線權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② 周樹人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與厲綏之和錢均夫同赴日本公費留學,於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最為廣泛的筆名。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魯迅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人物趣事: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貢獻最大的作家,魯迅逝世後被虛構了許多逸聞軼事,由於真假難辨,往往流傳甚廣無人知其真假。這些訛傳假聞中較為出名的有《魯迅理發的故事》,據考證實為嫁接清代獨逸窩退士編的《笑笑錄》一書中的剃頭故事。

另外《魯迅丟棉褲》《密友告密幫助魯迅避難》等皆已考證為假。另一則魯迅反對某書局「不支付標點和空格稿費」的軼事真假仍未有定論。關於真假考證的問題,詳細資料可參看魯迅研究專家所著論文。

魯迅在廣州時,一個青年受他的感化,隨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後,魯迅熱情的留他在自己景雲里的寓所住,後來那人又讓魯迅給他在上海找個工作。

魯迅很為難的情況下找到郁達夫說實在沒辦法,須請一家書店報館名義上請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三四十元由魯迅自己拿出,由達夫轉交給書店報館作為月薪發給他,魯迅對青年的提攜幫助程度可見一斑。

③ 類似於科德學院

江蘇省

1.江南大學太湖學院

2.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3.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

4.南京大學金陵學院

5.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

6.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

7.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8.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

9.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

10.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

11.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

12.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

13.南京中醫葯大學翰林學院

14.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

15.蘇州大學文正學院

16.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17.蘇州科技學院天平學院

18.江蘇大學京江學院

19.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20.徐州師范大學科文學院

21.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

22.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

23.江蘇科技大學南徐學院

24.江蘇工業學院懷德學院

25.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26.南京審計學院金審學院

浙江省

1.浙江大學城市學院

2.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3.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

4.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

5.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6.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7.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

8.浙江海洋學院東海科學技術學院

9.浙江林學院天目學院

10.溫州醫學院仁濟學院

11.浙江中醫葯大學濱江學院

12.杭州師范學院錢江學院

13.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

14.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

15.溫州大學甌江學院

16.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

17.中國計量學院現代科技學院

18.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

19.嘉興學院南湖學院

20.溫州大學城市學院

安徽省

1.安徽大學江淮學院

2.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

3.安徽農業大學經濟技術學院

4.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

5.安徽工業大學工商學院

6.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

7.淮北煤炭師范學院信息學院

8.安徽建築工業學院城市建設學院

9.安徽工程科技學院機電學院

10.阜陽師范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福建省

1.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2.福州大學陽光學院

3.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

4.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

5.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

6.華僑大學福建音樂學院

7.集美大學誠毅學院

8.福州大學至誠學院

9.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

江西省

1.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2.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

3.江西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4.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

5.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

6.東華理工學院長江學院

7.南昌航空工業學院科技學院

8.江西中醫學院科技學院

9.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

10.贛南師范學院科技學院

11.景德鎮陶瓷學院科技藝術學院

12.江西科技師范學院理工學院

13.南昌大學共青學院

④ 公辦三本院校排名

公辦三本院校排名如下:

1、浙江大學城市學院

2、南京審計學院金審學院

3、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

4、武昌首義學院

5、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

6、上海杉達學院

7、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8、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

9、文華學院

10、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

11、河北醫科大學臨床學院

12、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13、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華清學院

14、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15、長沙醫學院

16、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17、四川工商學院

18、武漢東湖學院

19、大連財經學院

20、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21、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22、山東英才學院

23、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

24、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25、江西科技學院

26、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27、武昌理工學院

28、陝西國際商貿學院

29、山東協和學院

30、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

31、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

32、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

33、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

34、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

35、湖南中醫葯大學湘杏學院

36、沈陽工學院

37、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

38、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

39、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

40、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

41、華北電力大學科技學院

42、北京城市學院

43、大連科技學院

44、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

45、南京中醫葯大學翰林學院

46、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

47、江西中醫葯大學科技學院

48、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49、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50、燕山大學里仁學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全國高等學校名單

專業老師在線權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⑤ 中國醫學院校排行

有天津醫科大學、北京中醫葯大學、中國葯科大學等。個人比較推薦天津醫科大學。

天津醫科大學的前身天津醫學院創建於1951年,是新中國成立後原國家政務院批准建立的高等醫學院校。2015年10月成為天津市人民政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9月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現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7個。博士後流動站6個。博士生導師435人,碩士生導師1304人。

師資隊伍:

擁有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7人及青年拔尖人才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5人;科技部「973」首席科學家4人;國家人社部有突出貢獻專家17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2人。

以上內容參考:天津醫科大學官網——學校簡介

⑥ 林則徐有什麼經典故事

林則徐,福建候官人。早年家境貧寒,受過良好的教育。嘉慶十六年賜進士。在為官40年中,他「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

林則徐(1785—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溢號文忠。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個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家庭里。父親林賓日,以教讀、講學為生。僅靠父親教私塾的微薄收無法維持生活,於是,母親用手工勞動來分擔家庭的困窘。

在科舉時代,林則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兒子能在仕宦之途發達上升。林則徐性聰穎,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傳。嘉慶三年(1798年),他14歲中秀才後就到福建著名的鰲峰書院讀書,受教於具有實學的鄭光策和陳壽祺。在父親和親友的影響下,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嘉慶九年(1804年),20歲中舉人。父親的淳淳教導使林則徐的學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此後由於家庭日難,外出當私塾。在十一年(1806年)秋,應房永清之聘到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這里的鴉片煙毒引起他的注意。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招入幕府。他在張幕中獲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禮、樂等知識以及官場經驗,為他日後的「入仕」准備了些必要條件。

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則徐會試中選,賜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開始進入了官場,實現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編修。此後歷任國史館協修、撰文官、翻書房行走、清秘堂辦事、江西、雲南的正副考官、江南道監察御史。在京官時期,他矢志做一個濟世匡時的正直官吏。於是,他「文學而潛修」。為了通於政事,「益究心經世學,雖居清秘、於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綜核無遺」。在京師為官七年中,他廣泛搜集元、明以來幾十位專家關於興修畿輔水利的奏疏、著述,寫了《北直水利書》。書中明確指出「直隸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農為天下本務,稻又為農家之本務」。認為只有發展華北水利,提倡種稻,就地解決漕糧,才能合理解決南糧北運及由此產生的漕運積弊問題。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林則徐曾在京參加過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壺」的文藝團體「宣南詩社」,結識了龔自珍、魏源等人,在詩社裡進行詩文酬唱活動。

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則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積極甄拔人才,建議興修海塘水利,頗有作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種阻力難以應付,曾發泄「支左還絀右」「三嘆作吏難」這樣的苦悶。終於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辭職回籍。林則徐為人民做過許多好事,但由於性情過於急躁,請人寫「制怒」大字懸掛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復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鹽運使,整頓鹽政,取得成效。林則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寵信,很快跨入官場上青雲直上時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蘇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頓吏治、清理積案,平反冤獄,並把鴉片毒害視為社會弊端加以嚴禁。江蘇這一年夏秋之際大雨成災,松江飢民聚眾告災,洶洶將變。林則徐反對調兵鎮壓,親自赴松江安定災民,採取一系列救災措施,緩和了階級矛盾。年底入覲歸來,署江寧布政使,讓林則徐負責全省災賑事務。但道光四年秋,林則徐先後遭父母喪,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十年(1830年)服喪完畢。從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則徐先後任湖北、河南、江寧布政使。「—歲之中,周歷三省、所至貪墨吏望風解緩。疆臣重其才,皆折節傾心下之。」他為清朝統治的長遠利益,銳意整頓財政,興修水利,救災辦賑」,「一時賢名滿天下。」十月,升任河東河道總督。面對關繫到河道民生重大問題,決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節,工固瀾安。」為了治理黃河,親自頂著寒風,步行幾百里,對備用的幾千個治水商梁秸進行檢查,還將沿河地勢,水流情況。繪畫張掛,便於了解和治理。林則徐辦事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調任江蘇巡撫。從這一年起到十六年間,他對農業、漕務、水利、救災、吏治各方面都做出過成績,尤重提倡新的農耕技術,推廣新農具。他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到:「地力必資人力,土功皆屬農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疇多一分之利賴。」林則徐這種農耕思想,是在實際考察中體驗出來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蘇大水災,林則徐不顧報災限期和朝廷斥責,詳盡陳述災情,呼籲緩征漕賦,提出「多寬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氣」請求,這對發展生產,蘇息民困在客觀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時,他分析水災原因是由於吳淞江、黃埔江、婁河及與之相表裡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於是決定興修白茆河、婁河,還修建海塘,這些在我國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這一時期,林則徐對清王朝的財經政策、貿易政策提出異議,反對一概禁用洋錢,並第一次婉轉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鑄銀幣,建立本國銀本位制度的主張。這是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這也是適應政治經濟形勢變化,保護本國工商業者,保護民族經濟獨立發展,抵制西方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先進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廣總督。面對湖北境內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濫成災,林則徐採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漢數千里長堤,安瀾普慶,並支河裡堤,亦無一處漫口,」對保障江漢沿岸州縣的生命財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林則徐整飭吏治,嚴懲貪贓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於言教」,林則徐十分注意嚴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則,處處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時,入湖北發出《傳牌》,禁止沿途阿諛奉迎,借端勒索。在總督任內,仍保持「一切秉公辦理」的作風。林則徐辦事兢兢業業,是當時官場中最廉明能幹、正直無私受群眾愛戴的好宮。

當時鴉片問題漸成為政治性爭論問題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許乃濟倡「馳禁論」,請准民間販賣吸食,使鴉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鴻爐寺卿黃爵滋提出「嚴禁論」,以重治吸食為先。林則徐曾向朝廷上奏,請求嚴禁鴉片。未等皇上批示,就開始在全省厲行禁煙,收繳煙土、煙膏與煙具,並配製「斷癮葯丸」,供人戒煙,成效卓著。隨後又一道奏摺,力陳煙禁特別是杜絕鴉片來源的重要性和禁煙方略,並針對反對派的駁斥強調說:「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舉棋不定的道光帝認識到嚴禁鴉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於是,被迫接受嚴禁主張,決定禁煙。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查辦禁煙。

入廣州之前.林則徐先弄清廣州受鴉片毒害情況,查找各家煙館,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於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廣州,於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則徐會同鄧延楨等傳訊十三行洋商,責令轉交諭帖,命外國鴉片販子限期繳煙,並具結保證今後永不夾帶鴉片,他還嚴正聲明:「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絕交出,經過堅決的斗爭,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販子,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余斤。於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這就是聞名世界的虎門銷煙,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史上第一個偉大勝利,這一壯舉,維護了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增長了中國人民的鬥志。

林則徐在廣州查鴉片的過程中,意識到英國會發動侵略戰爭。為了戰勝敵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經過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變敵人的長處為自己的長處,即魏源歸納闡述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於是林則徐親自主持,組織翻譯班子,把外國人講述中國的言論翻譯成《華事夷言》,作為當時中國官吏的一種「參考消息」;為了了解外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情報,將英商主辦的《廣州周報》譯成《澳門新聞報》;為了解西方的地理、歷史、政治,又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為《四洲志》,這是我國近代第一部比較系統介紹西方地理的書;還翻譯瑞士法學家瓦特爾的《國際法》。其中一條規定:「各國有禁止外國貨物不準進口的權利。」說明中國禁煙完全合乎《國際法》。在軍事方面,著手加強和改善沿海一帶防禦力量。林則徐專門從外國買來200多門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為了改進軍事技術,又搜集並組織了大炮瞄準法,戰船圖書等資料。林則徐敢於學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精神,受到人們高度贊揚,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個人。」雖然林則徐對西方認識比較膚淺,接觸西學的目的是出於外交、軍事需要,但畢竟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對中國近代維新思想起到啟蒙作用。

英國殖民者不肯放棄罪惡的鴉片貿易,而且蓄謀要用武力侵略中國。林則徐在廣東一邊禁煙,「邊積極備戰,修建炮台,拉攔江木排鐵鏈,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漁民編成水勇,屢敗英軍的挑釁。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龍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擊戰的勝利。道光帝盲目驕傲,下旨停止英國貿易。於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則徐任兩廣總督。鴉片戰爭爆發後,定海失陷,琦善到廣州,與林則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脅利誘下,擅自簽定割讓香港,賠償煙價六百萬元的《穿鼻草約》。但他卻把這一切都歸罪於林則徐。

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光緒帝革職,「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他忍辱負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憂國憂民,並不為個人的坎坷而唏噓,當與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別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激勵詩句。這是他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寫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則徐不顧年高體衰,從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萬里」,實地勘察了南疆八個城,加深了對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林則徐所譯資料中發現沙俄對中國的威脅,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國防思想,成為近代「防塞論」的先驅。於是他明確向伊犁將軍布彥泰提出「屯田耕戰」,有備無患。他還領導群眾興修水利,推廣坎兒井和紡車,人們為紀念他的業績,稱為「林公井」「林公車」。林則徐根據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結合當時沙俄脅迫清廷開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脅的嚴重性,臨終時尚告誡「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林則徐的遠見卓識,已被後來的歷史所證實。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則徐,調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在任滇都時,他提出整頓雲南礦政,鼓勵私人開采,提倡商辦等主張。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著萌芽中的資本主義思想。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辭歸。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為進剿太平軍,再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理廣西軍務。在赴任途中,於十月十九日(31日12日)暴卒於潮州普寧縣,終年66歲。死後晉贈太子太傅,謚文忠。

林則徐從政40年,歷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雖然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堅決實行禁煙,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民族工商業。這是他一生活動和思想的主流。林則徐不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則徐生平愛好詩詞、書法,著有《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書》等著作。所遺奏稿、日記、公牘、書札、詩文等,建國後輯為《林則徐集》。

林則徐:鮮為人知的愛國故事

故事一:

福州人都知道福州西湖是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林則徐為宛在樓題寫的那副「長空有月明兩岸,秋水不波行一舟」的對聯,也使不少遊客為之傾倒。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林則徐為西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故事二:

道光八年,也就是1828年,時任江陵布政使的林則徐因父親去世,回到福州守孝。當他得知西湖被侵佔,影響了福州的農田灌溉,毅然站了出來。徵得了當時的閩浙總督孫爾准和福建巡撫韓克均的同意,林則徐撰寫了《清厘福州小西湖界址告示》。

故事三:為了長期維護湖址,杜絕日後再被人侵佔,林則徐在西湖湖邊砌築了1236丈的石駁岸。時光流逝,雖然現存的石駁岸早已不是林公當時修建的石岸,但在它們的保護下,西湖至今還維持著林公當年疏浚後的面積。林則徐在疏浚西湖之後,將李綱祠移建到了西湖邊,並題寫了一對楹聯:「進退一身關社稷;英靈千古鎮湖山。」這對楹不僅反映了林則徐當時的心境,也是林則徐一生為官的真實寫照。

⑦ 冠豸山的導游詞

作為一名專門為遊客提供幫助的導游,往往需要進行導游詞編寫工作,導游詞的主要特點是口語化,此外還具有知識性、文學性、禮節性等特點。那麼寫導游詞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冠豸山的導游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冠豸山的導游詞1

冠豸山,位於連城縣城東郊,距城區1公里,宋稱「東田石」。元稱「蓮峰山」。明代名儒黃公甫,在滴珠岩上題刻字高2米、剛勁有力的「冠廌 」二字(廌為豸的古體字)。相傳獬豸為古時靈獸,能辨曲直,遇惡人則以角觸之,舊時執法官之帽即為「獬豸冠」,由於豸冠的含義正好符合歷代連城人民祈盼執法無私、公正廉明盛世到來的願望,於是蓮峰山漸次淡忘,冠豸山成了正名。

正面登山,上百餘級緩坡,有一株枝幹遒勁的百年老松挺立崗阜,為迎客松。再登逶迤山路,兩側岩壁峭立,中通一峽谷,流泉淙淙,為「蒼玉峽」,過峽,登階300餘米,路邊岩上設一座四廊柱蓋頂涼亭供遊人歇足,曰「松風亭」。逶迤再登百餘米,為「半雲亭」。與亭緊相連,峭壁上開鑿十幾步磴道,垂直如梯,人需攀援附壁而上,稱「丹梯雲棧」。由此過雲峰塹門,曲折前行,抵達滴珠岩,此岩高壁峭立,薈萃全山摩崖石刻精品。前行即為「凝碧山房」,依崖構築成方形框架式雙層高樓,柱樑窗欞雕飾古樸,色彩艷麗,屋面琉璃碧瓦,飛檐翹角,古雅壯觀。凝碧山房樓北高阜為「仰雲亭」。

冠豸山頂為主峰靈芝峰與五老峰。靈芝峰相對高度為660.8米,是冠豸山最高主峰,形似一朵千年靈芝,故有此名。其西南向為五老峰,登崎嶇險道,上峰頂平坦開闊,可容數百人。佇立峰頂,往西眺望,城郭隱約,村落點點,千頃平疇,綠浪起伏。往東放眼,層巒疊嶂,如海浪涌來。五老峰與靈芝峰之間有一天然裂隙,遊人到此,翹首青天一線,兩壁夾立,峭拔千仞,直接霄漢,稱「一線天」。一線天口有方井「金字泉」,其水清甜,為煮茶上品。自一線天向東行,經蟻蚣路,可達「壽星巒」,此巒活脫一個頭顱渾圓,彎腰行進的老人。扶欄而上,巒頂有長壽亭。亭之南面峭壁上有羅丹的「人長壽」巨幅摩崖石刻,巒、亭、字互為烘襯。從壽星巒下奇險天梯,穿過濃蔭蔽日的山谷,眼前突現一沖天石柱,相對高度54.1米,巍然挺立於深谷,古人稱「照天燭」。

因頗具陽剛之氣,現人稱「生命之根」。與照天燭毗鄰,數塊形態各異、體積巨大的崩塌岩石互相堆疊架構,形成內部秀石林立、幽深且闊卓的洞穴,稱「蓮花洞」。內有古桌石凳,清泉自岩壁石隙湧出,潺潺流入一池。炎夏涼風習習,寒冬溫暖如春。出蓮花洞口,可見五塊與山體相連的岩石,稱「五姐妹石」。靈芝峰側有一處由崩塌岩石疊壘而成呈三角形約10平方米的岩洞,名「雪洞」,這里涼風習習,十分清爽,岩壁上白斑點點,像飄灑的雪花。

由壽星巒南行,有一山包形似鯉魚,其背脊上鑿300多級石階,陡峭如梯,稱「鯉魚背」,是通「石門湖」必經之路。走下鯉魚背,穿過大峽谷,有座歇憩涼亭,為「必達亭」。其西側攀登200餘級的天梯般垂直的石階方能到達峰頂,名為「攬月峰」。峰下有一條大峽谷,長著一叢叢、一簇簇的香桄榔,稱「桄榔谷」。其葉片交錯,將陽光分割成斑斑點點光怪陸離的美麗圖案。它的茂密根系使地上的沙質路變成一條軟綿綿、顫悠悠的「棉花路」。一泓山泉經桃榔谷流向谷口,滴水穿石造就兩潭,蓄成兩注翡翠之液,水流一波三折,稱「三疊潭」。過三疊潭可到石門湖的水上碼頭「香蘭亭」。

冠豸山的人文以書院著稱。書院建於宋、明、清者居多。「仰止亭」,位於靈芝峰下西側,為文亨羅氏太郎於宋太宗淳化年間興建,是一個三層圓狀八角亭書齋。南宋建炎二年至紹興元年(1128—1131)的4年間,福建四大理學家之一的羅從彥到此講學,在閩學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丘鱗、丘方叔侄幼時在五老峰下結廬讀書,後皆中進士。丘氏後裔為彰先祖,把他們的讀書處建成書院,稱「丘氏書院」。元至正年間,沈得衛在靈芝峰下的西北麓,建「樵唱山房」,明李慶在五老峰下西側建「修竹書院」。

明萬曆年間,隱士謝浚在靈芝峰下建「東山草堂」,清乾隆丙寅(1746)夏,縣令秦士望,在一線天口下方,主持興建「五賢書院」,內具五賢堂、正誼堂、達觀亭、澤物泉、睇石館、梯月樓、凝碧山房、魁星閣、止窩、最深處等20景。秦士望為書院大門撰楹聯:「渡大海而來舟車所至耳目所經到此林泉殊覺標新領異;登東山之上風月為朋煙霞為友入斯佳境儼然脫俗超凡」,一聯道出冠豸景緻的神韻。

冠豸山的摩崖石刻最早的是理學家羅從彥在靈芝峰壁上刻的「壁立千仞」四個字。明代名儒黃公甫在滴珠岩上石刻「冠廌」二字,氣勢最為雄偉。清翰林朱陽題的「上游第一觀」;當代項南題的「萬峰朝斗」;羅丹題的「人長壽」;趙朴初題的「造化鍾神秀」等皆是書法石刻精品。

在「東山草堂」內,保存有紀曉嵐的題匾《追步東山》;林則徐的題匾《江左風流》(均列入中華名匾)。

冠豸山千峰聳峙,深谷幽泉,形成許多絕壁懸崖,峽谷險道,盛世供遊人玩賞,則可恃險安居。歷史上多次戰爭禍害,人們皆上山躲避。為了防禦有力,修築了不少的關寨,因而形成了寨門這一道准軍事防禦型的人文景觀。冠豸山的寨門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修建主持人為縣尹馬周卿。明弘治五年(1492)縣令關銓重修加固。原設東、西、南、北4座寨門,除南寨門已毀只存遺址外,其餘寨門尚完好。

冠豸山寺廟有兩座,一是靈芝峰下的「靈芝寺」,主要奉祀觀音菩薩。一為冠豸前山入口處的「法雲寺」,前身為華林寺,建於宋末。

冠豸山有「陽剛天下第一,陰柔舉世無雙」之稱的碧水丹山,曾經傾倒不少文人墨客,留下數千篇(首)的詩詞歌賦、散文,成為冠豸山珍貴的文學遺產。最令人稱道的如李鴻猷的《游冠豸山賦》、童能靈的《冠豸山夕照賦》等篇什,不僅辭彩華麗,情景交融,描述生動,而且對研究昔日冠豸山舊貌亦有參考價值。

石門湖位於冠豸山東南,與冠豸山景區緊相毗鄰,舊稱「石門岩」,為連城昔日八景之第二景——「石門宿雲」所在地。20世紀70年代,在此建成長73米的大壩,蓄水量300餘萬立方米。大壩鎖蛟龍,石門蓄翠珠。石門岩變成一個山水相連、景色迷人的人工湖泊。水隨山蜿蜒,港叉交錯;山依水臨淵,深谷縱橫;碧水青山相映,蒹葭岸柳扶疏;游魚起舞,白萍紅苕相邀;水中孤渚,勝似蓬萊。真有「水似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那種令人嚮往的佳境。遊人盪舟其間,聽兩岸鶯聲百囀,看湖中野鴨閑游,撫水底青山,追雲邊曉日,悠哉游哉。

石門湖有九大景點:一、馬鞍寨,又稱「渴馬飲泉」。是一聳立湖濱形似馬鞍的山崖,一頭似馬首探入湖中飲水。山崖腰間開辟有奇險山道直達寨頂,崖頂平緩,灌木草叢繁茂。曾有數間屋宇,為當年避亂之所。臨湖一面現建有亞洲第一個懸崖跳水基地28米高、20米高跳台,已舉辦過兩次國際懸崖跳水大獎賽事。二、映山亭,建於三面臨水的小崗上,是登舟游湖的起點,為六圓柱廊亭,柱間設有座位及扶欄,可憑欄眺望湖光山色。春季在此觀賞滿山杜鵑怒放,爭奇斗艷,最為舒心。三、老君岩,位於湖西南側,沿大壩逶迤山路直上達一個天然大石洞,又稱玉正觀。南宋嘉泰元年(1201),連城第一代道教始祖陳道協,在石洞內倚洞結觀,塑造太上老君神像,虔誠祀奉,播傳正一道,成為連城第一道教聖地。門樓的楹聯是老子擬的「玉爐燒煉延年葯,正道行修益壽丹」。

此非常規漢字,而是由14個冷僻字組成的一幅儼若天書的聯語,曾使多少遊人望之愕然,深以不得其解為嘆。四、翠島微瀾,是一座四周環水的孤島。因山崖嵯峨,林木蔥籠,佇立其間,看碧波吻岸,故有「翠島微瀾」之稱。島之東北側有上島碼頭,半山間有一月牙形岩洞,約十餘平方米,稱「穹窿」,為避暑佳境。山頂建一座兩層廊柱涼亭,稱「八景亭」。五、瘋僧戴帽,舟過翠島,見一高峰奇特,峰頂綠草如茵,灌木叢生,頂下一圈峭壁,光禿如僧頭,形似僧侶戴著一頂帽子,瘋瘋癲癲地在水邊嬉戲,人稱「瘋僧戴帽」,又稱「酒壇峰」,緣起客家人喜釀美酒,戶戶皆有裝家釀之酒壇。此時「僧帽」則成了草編壇蓋。

六、蓮花峰,湖中間一座山峰挺立如荷花之蕊,四周山巒輕舒曼展,似瓣瓣環護,邊有湖光映襯,活脫一朵出水芙蓉。七、猴猻撞鍾,舟行回環曲折水面,約1.5公里之遙,靠湖南側有一大山崖,形似銅鍾,下方有一岩石酷似猴子,用頭撞山崖,因稱猴猻撞鍾。八、生命之門,掉頭泛舟,水路回環,途經翠島東側,石壁間有一條石縫,石縫臨水處,有一眼黑洞,可容納二三人。洞的四周,有小草掩飾,水光與陽光輝映,但反射出來的光彩仍是黑色的。此即為人類的「生命之門」。

它與冠豸山的「生命之根」遙相呼應,陽剛之氣與陰柔之韻在山與水間產生撩人魂魄之美。九、大象戲水,船行過葫蘆灣口,可見一塊巨石斜卧水中,形似一頭「河馬」正欲昂首露出水面,這里的湖面忽寬忽窄,像一隻葫蘆,常是野鴨群棲居之處,它們聞船而驚飛,給湖面增添無限生機。船行葫蘆灣,舉目一望,一處山崖像一頭大象蹣跚而來,長鼻直插湖中,若搖頭晃耳戲水自娛,加上舟過波回,宛如象鼻噴水,格外多姿多彩。

此外,尚有蛤蟆照鏡、河馬石、巨型綉花鞋、海豚戴花冠、獅面人身像、大肚彌勒等眾多景點供遊人玩賞。

冠豸山的導游詞2

遠道而來的各位朋友,旅途辛苦了!歡迎來到冠豸山觀光旅遊。我是XX旅行社導游XX。今天我要帶大家去游覽一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冠豸山景區。

朋友們,請大家往上看,看看這座山峰形狀像什麼呢?先看看主峰兩邊緊挨著的兩座山像是兩個帽翅,對了,像個官帽。它叫「獬豸冠」,也就是宋代以前執法官的官帽,在古代也泛指執法官,關漢卿的《玉鏡台》中就有這么一句台詞「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說的就是執法官。

什麼是「獬豸」呢?相傳它是古代的神羊,獨角,能辨是非曲直,若見人爭斗,就會角觸理虧的一方。楚文王曾按這個形狀製成「獬豸冠」,遠遠地望冠豸山,就像「獬豸冠」。也正是體現了冠豸山的威嚴正義。因此,古往今來,人們把冠豸山視為剛正的神山,也是人們追求建立公正廉明社會的象徵。

現在我們開始登山了,請大家謹記觀景不走路,走路不觀景,同時要注意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哦!看,前方這株迎客松正向我們微微點頭,歡迎大家的到來。

這顆迎客松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過去的冠豸山上滿山遍野古木參天,半山腰有「松風亭」,山頂有「聽松亭」,還有「印松麓」等景觀和石刻,也留下了廈門書法名家羅丹先生在抗戰期間寫的名句崖刻:「一天秋色千峰雨,萬壑松濤十里關」的崖刻。

品松韻,沐松風,樹正氣,贊風格,這是游冠豸山的一大樂趣,上世紀六十年代,廣東省委書記陶鑄寫有一篇《松樹的風格》,它筆下的松樹給人以傲霜凌雪,百折不撓,無私無畏的凜然正氣,這正與「冠豸」公正廉明剛正不阿的寓意相吻合。是不是感覺迎客松為我們帶來一片蔭涼,那就讓我們帶著一身脫俗超凡的感覺,繼續登山吧。

傳說這座山原來在武夷,只因為有一年九龍江發大水,玉帝命令一神仙將山趕往九龍江堵水,趕山神仙到連城地界時,口渴難忍,來到一村莊討水喝,熱情村姑讓他喝了三大碗酒,醉後誤了時辰,把山留在這里,故早有「北夷南豸,丹霞雙絕」之稱。

各位團友,在這里我們看到有「冠豸」二字,這是元代一縣令同卿鐫刻在這里的。這是聖旨牌坊,清咸豐八年(1858年),太平天國余部石達開的族弟石鎮吉部署千人進攻連城,連城無險可守,縣令隨同數千群眾,登山避難,後太平軍攻上冠豸山,造成3千多群眾慘死。這聖旨牌坊就是朝廷下令誥封在此陣亡的縣衙官兵和3千多群眾的。

朋友們,我們已經到達山頂了!站在這里眺望前方,縣城的`景緻盡收眼底,真是「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冠豸山人文鼎盛,出過20多名進士,堪稱連城文化搖籃。民族英雄林則徐和大才子紀曉嵐在游冠豸山時,於「東山草堂」題下了「江左風流」和「追步東山」名匾,至今還在。

好,冠豸山的游覽到這里告一段落,我們在這里休息十分鍾。如果大家還有興趣的話,可以到「雪洞」,「壁立千仞」,「蓮花洞」,「靈芝寺」等景點游覽。謝謝合作

冠豸山的導游詞3

尊敬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們美麗的冠豸山不僅自然景觀神奇獨特,人文景觀也同樣精彩動人,擁有「客家神山」的美譽,這其中就包含冠豸山與龍之九子的傳說。古時民間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不盡相同。那麼,冠豸山景區龍之九子是哪九子呢,與這座名山又是什麼淵源呢?我給大家作個簡介吧!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福建沿海經常受到台風襲擊,黎民百姓苦不堪言,怨氣沖天。久而久之,驚動上蒼。玉帝忙召來太白金星商量對策。太白金星說:「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只要從內地移幾座山峰,在台風經常登陸之處立為屏障,便可削其鋒,弱其勢,減其害,乃至化害為利。老臣聽說老君門下有不少弟子,本領高強,移山之事若由他交給弟子去辦,應該比較穩妥。」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任務落到太上老君門下一個名叫呂純陽的弟子身上。

話說這個姓呂名純陽又稱呂洞賓的人,隨身帶著老君送給他的一條神鞭,日夜兼程,四處考察。不幾日,他來到了一個所在,只見方圓數十里地面有幾座山峰,巍然屹立於莽莽群山之中,氣勢非凡。他想,台風再厲害,也無法穿越這些屏障呀!於是,他用力揮起了神鞭,這方圓數十里的群峰,好像輕得像一卷水墨畫,朝東南沿海飄了過去……

一天,呂純陽剛剛把群峰趕到連城地界,就覺得口乾舌燥,有些體力不支了。他於是在這里收鞭歇息,那正在飄動的山峰便一下從雲頭落了下來。呂洞賓舉目四顧,發現不遠處有幾間地板打掃得乾乾凈凈的竹籬茅舍,舍內有一美麗的妙齡村姑正在釀酒。他來到村姑門前,向村姑討水解渴。這位客家村姑見有來客求助,非常爽快,馬上從酒缸中舀了滿滿一大瓢香甜可口的客家酒娘送到他手中。這酒實在太好喝了,他喝了一瓢又一瓢,不知不覺就醉倒睡熟了。待他一覺醒來,神鞭早已失去了威力,無論他怎麼用力揮鞭,眼前的幾座山峰硬是紋絲不動!怎麼辦呢,任務沒有完成,他回去如何交代?於是,他想起了老朋友東海龍王。龍王採納龜丞相的建議,派出了九個本領高強的兒子前去暗中幫忙呂洞賓。龍王派出的九個龍子分別是:螭(音chī)吻,麒麟,贔屓(音bìxǐ),椒(音jiāo)圖, 囚牛,鰲,狻猊(音suān ní), 貔貅(音pí xiū), 獬豸。

這九位龍子跟隨呂純陽,一路跋涉到了連城後,立即就被這里的如畫風光和香醇的美酒吸引了,它們覺得這里的風景比龍宮的更美麗,這里的飲食比龍宮的更可口,這里的客家百姓更需要它們,尤其是其間九條清流匯成一湖碧波,比龍宮更適合它們的脾性。它們更樂於在此間安居。於是,事情出現了逆轉,它們再也不想幫父親的老朋友出力把這幾座山峰移往它處了。為了在這里立足,它們還各自拿出看家本領,為當地做了許許多多好事。從此,連城便一直風調雨順,物阜民豐,宛如一處「世外桃源」。此事傳到玉帝耳中,他想這個結果也是出自天意,便將這件事「任其自然」了,就這樣,冠豸山永遠地留在了連城。連城人民感謝龍之九子造福一方的功績,也將它們永遠地留在了冠豸山景區,供後人景仰。

冠豸山的導游詞4

尊敬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

各位團友,在這里我們看到有冠豸」二字,這是元代一縣令同卿鐫刻在這里的。這是聖旨牌坊,清咸豐八年(1858年),太平天國余部石達開的族弟石鎮吉部署千人進攻連城,連城無險可守,縣令隨同數千群眾,登山避難,最後太平軍攻上冠豸山,造成3千多群眾慘死。這聖旨牌坊就是朝廷下令誥封在此陣亡的縣衙官兵和3千多群眾的。

朋友們,我們已經到達山頂了!站在這里眺望前方,縣城的景緻盡收眼底,真是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冠豸山人文鼎盛,出過20多名進士,堪稱連城文化搖籃。民族英雄林則徐和大才子紀曉嵐在游冠豸山時,於東山草堂」題下了江左風流」和追步東山」名匾,至今還在。

朋友們,一座山,如果沒有文化浸染,也就只是一塊沒有生命的石頭。而冠豸山是有生命的,不僅在於它集生命之門」、生命之根」於一體,而且還因為它是一座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息的山。與天下名山相比,鍾靈毓秀的冠豸山不以山勢巍峨稱雄,不以香火鼎盛聞名,卻以書院眾多而自豪。數百年的書聲熏陶,滋潤了冠豸山的傲然風骨。書院的興盛,文人墨客的紛沓而至,在山間留存一批珍貴的歷代摩崖石刻和題匾,以及一篇篇歌詠冠豸山水的詩賦文章。最為珍貴的是,東山草堂內珍藏的兩塊題匾:一塊是民族英雄林則徐手書的橫匾江左風流」,另一塊是大才子紀曉嵐留下的追步東山」墨寶。冠豸山人文鼎盛,出過20多名進士,堪稱連城文化的搖籃。

各位朋友,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贛龍鐵路,漳龍高速,龍岩冠豸山機場的開通,會加快閩西旅遊前進的步伐,真誠地歡迎各位再到閩西,再到冠豸山。

冠豸山的導游詞5

各位親愛的來賓,大家好!歡迎來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閩西連城冠豸山觀光旅遊。我是XX旅行社的導游XX。

位於連城的客家第一名山」冠豸山,猶如一位不施粉黛的村姑,天生麗質,清純可人。這里景區面積123平方公里,由冠豸山,石門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龍潭等五個景區組成,集山清,水秀,谷幽於一體。相傳冠豸山的開發始於宋朝,有八閩名勝」美稱。因與武夷山同處於一條山脈,都是丹霞地貌,山勢雄奇,而享北夷南豸,丹霞雙絕」美譽。今天游覽的主要景點是石門湖和冠豸山。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就乘船游覽石門湖景區。大家請看石門湖景區雖小但卻不失浩渺,清幽、秀麗、亭亭玉立,猶如少女般的柔情,就像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生命之門,它不是抽象的符號,它是直觀的形象,是大自然鬼斧神工構築出石門湖陰柔的羞澀風景,讓人看過後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它象徵著母性的偉大和生命的崇高。好,各位團友,下了船,翻過鯉魚背,我們便來到冠豸山景點最集中、最壯觀的長壽巒。大家現在看到山谷中這奇特的擎天一柱就是著名的生命之根,它高56米,它與我們前面所看到的生命之門被人們譽為陽剛天下第一,陰柔舉世無雙」。

好,大家隨我過一線天,我們來到的是冠豸山的前山。請大家往上看,這座山的主峰兩邊緊挨著兩座山,而三座山峰連在一起像古代的一種官帽。它叫獬豸冠」,也就是宋代以前執法官的官帽,在古代也泛指執法官,咱們現在的執法官可不戴這種帽子哦!元曲名家關漢卿的《玉鏡台》中就有這么一名台詞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說的就是執法官。各位來賓知道什麼叫獬豸」嗎?相傳它是古代的獨角神獸,能辨是非曲直,若見人爭斗,就會用角去觸理虧的一方。後來由於方言的原因,咱們閩西人民把ZHI」念成是ZHAI」,久而久之就成冠豸」這個詞,這也就是這座山名的由來了,古往今來,人們把冠豸山視為剛正不阿的神山,也是人們追求建立公正廉明社會的象徵。這里水處(閩江,汀江,九龍江)三江上游,第一景觀便是這冠豸山,加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又被譽為閩西第一關」,上游第一關。

朋友們,一座山,如果沒有文化浸染,也就只是一塊沒有生命的石頭。而冠豸山是有生命的,不僅在於它集生命之門」、生命之根」於一體,而且還因為它是一座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息的山。與天下名山相比,鍾靈毓秀的冠豸山不以山勢巍峨稱雄,不以香火鼎盛聞名,卻以書院眾多而自豪。數百年的書聲熏陶,滋潤了冠豸山的傲然風骨。書院的興盛,文人墨客的紛沓而至,在山間留存一批珍貴的歷代摩崖石刻和題匾,以及一篇篇歌詠冠豸山水的詩賦文章。最為珍貴的是,東山草堂內珍藏的兩塊題匾:一塊是民族英雄林則徐手書的橫匾江左風流」,另一塊是大才子紀曉嵐留下的追步東山」墨寶。冠豸山人文鼎盛,出過20多名進士,堪稱連城文化的搖籃。

各位朋友,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贛龍鐵路,漳龍高速,龍岩冠豸山機場的開通,會加快閩西旅遊前進的步伐,真誠地歡迎各位再到閩西,再到冠豸山。

冠豸山的導游詞6

尊敬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

連城山水價值連城!地處福建西部的連城縣的冠豸山不連崗以自高,不託勢而自遠,外直中虛,方圓四十里,它於1986年被評為福建省十佳風景區,1994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於20x年被評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20x年被列入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名錄。冠豸山風景區屬丹霞地貌,蒼玉峽逶迤而入,一石若懸,流泉從石間穿過,潺潺不斷,逾半山處,巨石之上立一松風亭。半雲亭築在山間突出部,仰崖上古樹,鬱郁蒼蒼,如在半天。至滴珠岩,高壁峭立,獨留一面,明代名儒黃公甫題刻「冠旨」兩字,字徑數尺,蒼勁雄健。旁有乾隆翰林朱陽鐫刻的「上游第一觀」五字,是為閩江、九龍江、汀江發源地之一的佐證。過滴珠岩為芳蘭谷,谷中蘭花香馨遠襲。南面是石園,為清朝林赤章讀書處,岩洞深邃,可容數十人,岩頂石花叢植,雨天水從五老峰崢淙瀉落,又名「天上來」。過修竹徑,越桃源澗,吞紅咽綠,上十餘折,即為金字泉。金字泉邊有一水塘,名「清如許」,一線天倒映其中,成天地兩線,更添情趣。上有項南同志題寫的「萬峰朝斗」四個大字,過了一線天,便是「白雲深處」,旁有仙人所鑿的玉女池,平日仙水盈池,民間傳說冠豸山五姐妹常在此沐浴,得一冰肌玉骨之身。在白雲深處登五老峰,可眺望城區。靈芝峰下為靈芝庵,折北行至小半山,相傳唐歐陽仙曾在此煉丹。

「照天燭」從旁壑中拔地而起,絕無依傍,如紅燭高照,傲然燃空。照天燭旁邊為蓮花洞、五姐妹石。蓮花洞內有石椅石桌。壽星巒上,石欄曲折,長壽亭傲然立於飛雲樹影之中。旁有我國著名書法家羅丹篆寫的「人長壽」三字。冠豸山東南有石門湖,潭深壑淺,湖清山秀,酷似一塊翡翠鑲嵌在冠豸山的奇峰險壑之中。登艇游覽,山環水繞,沿途可欣賞「渴馬飲泉」、「大象戲水」、「猴猻撞鍾」、「三姐妹石」、「瘋僧戴帽」等勝景。冠豸山歷代留下許多摩崖石刻和樓台亭閣及書院等人文景觀。今尚存半雲亭、松風亭、東山書院、修竹書院、靈芝庵等以及摩崖石刻40餘處。最為珍貴的有林則徐登臨冠豸山,存於東山草堂的手書的橫匾「江左風流」,清乾隆名士《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在任福建提督學院時題寫的「追步東山」的墨寶。

⑧ 中華民族英雄

根據需要自己挑一個吧

http://ke..com/view/7659.htm#2

林則徐(1785-1850) 則徐之名的來源:則,君子是則是效。徐:巡撫徐嗣曾(新任福建巡撫徐嗣曾是一個清官)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謚號文忠。晚號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元撫:以巡撫徐嗣曾為榜樣的意思。少穆石麟,據程恩澤《題林暘谷年丈飼鶴圖遺照》詩及注的解釋,林則徐出生那天晚上,林賓日「夢中親見鳳凰飛」,這使他立即聯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類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為是吉兆,因此在給兒子取名「則徐」之餘又給字「少穆」,「石麟」。林則徐早年家境貧寒,受過良好的教育。嘉慶十六年賜進士。在為官40年中,他「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

青少年

林則徐於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東街(今福州市鼓樓區)一個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家庭里。父親林賓日,以教讀、講學為生。僅靠父親教私塾的微薄收無法維持生活,於是,母親用手工勞動來分擔家庭的困窘。

在科舉時代,林則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兒子能在仕宦之途發達上升。林則徐性聰穎,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傳。嘉慶三年(1798年),他14歲中秀才後就到福建著名的鰲峰書院讀書,受教於具有實學的鄭光策和陳壽祺。在父親和親友的影響下,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嘉慶九年(1804年),20歲中舉人。父親的淳淳教導使林則徐的學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此後由於家庭日難,外出當塾師。在十一年(1806年)秋,應房永清之聘到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這里的鴉片煙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招入幕府。他在張幕中獲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禮、樂等知識以及官場經驗,為他日後的「入仕」准備了些必要條件。

入官場

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則徐會試中選,賜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開始進入了官場,實現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編修。此後歷任國史館協修、撰文官、翻書房行走、清秘堂辦事、江西鄉試副考官、雲南鄉試正考官、江南道監察御史。在京官時期,他矢志做一個濟世匡時的正直官吏。於是,他「文學而潛修」。為了通於政事,「益究心經世學,雖居清秘、於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綜核無遺」。在京師為官七年中,他廣泛搜集元、明以來幾十位專家關於興修畿輔水利的奏疏、著述,寫了《北直水利書》。書中明確指出「直隸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農為天下本務,稻又為農家之本務」。認為只有發展華北水利,提倡種稻,就地解決漕糧,才能合理解決南糧北運及由此產生的漕運積弊問題。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林則徐曾在京參加過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壺」的文藝團體「宣南詩社」,結識了龔自珍、魏源等人,在詩社裡進行詩文酬唱活動。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復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鹽運使,整頓鹽政,取得成效。林則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寵信,很快跨入官場上青雲直上時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蘇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頓吏治、清理積案,平反冤獄,並把鴉片毒害視為社會弊端加以嚴禁。江蘇這一年夏秋之際大雨成災,松江飢民聚眾告災,洶洶將變。林則徐反對調兵鎮壓,親自赴松江安定災民,採取一系列救災措施,緩和了階級矛盾。年底入覲歸來,署江寧布政使,讓林則徐負責全省災賑事務。但道光四年秋,林則徐先後遭父母喪,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十年(1830年)服喪完畢。道光十年(1830)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調任河南布政使,擢東河河道總督。從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則徐先後任湖北、河南、江寧布政使。「—歲之中,周歷三省、所至貪墨吏望風解緩。疆臣重其才,皆折節傾心下之。」他為清朝統治的長遠利益,銳意整頓財政,興修水利,救災辦賑」,「一時賢名滿天下。」十月,升任河東河道總督。面對關繫到河道民生重大問題,決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節,工固瀾安。」為了治理黃河,親自頂著寒風,步行幾百里,對備用的幾千個治水商梁秸進行檢查,還將沿河地勢,水流情況。繪畫張掛,便於了解和治理。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調任江蘇巡撫。從這一年起到十六年間,他對農業、漕務、水利、救災、吏治各方面都做出過成績,尤重提倡新的農耕技術,推廣新農具。在這一時期,林則徐對清王朝的財經政策、貿易政策提出異議,反對一概禁用洋錢,並第一次婉轉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鑄銀幣,建立本國銀本位制度的主張。這是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這也是適應政治經濟形勢變化,保護本國工商業者,保護民族經濟獨立發展,抵制西方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先進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廣總督。面對湖北境內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濫成災,林則徐採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漢數千里長堤,安瀾普慶,並支河裡堤,亦無一處漫口,」對保障江漢沿岸州縣的生命財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林則徐整飭吏治,嚴懲貪贓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於言教」,林則徐十分注意嚴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則,處處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時,入湖北發出《傳牌》,禁止沿途阿諛奉迎,借端勒索。在總督任內,仍保持「一切秉公辦理」的作風。林則徐辦事兢兢業業,是當時官場中最廉明能幹、正直無私受群眾愛戴的好宮。

禁鴉片及之後經歷

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查辦禁煙。入廣州之前.林則徐先弄清廣州受鴉片毒害情況,查找各家煙館,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於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廣州,於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則徐會同鄧延楨等傳訊十三行洋商,責令轉交諭帖,命外國鴉片販子限期繳煙,並具結保證今後永不夾帶鴉片,他還嚴正聲明:「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絕交出,經過堅決的斗爭,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販子,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余斤。於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已經來臨的1839是使禁煙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對林則徐一生來說是最輝煌的歲月。

在查禁鴉片時期,林則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寫了一幅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幅對聯形象生動,寓意深刻。上聯諄諄告誡自己,要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才能把事情辦好,立於不敗之地;下聯砥礪自己,當官必須堅決杜絕私慾,才能像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挺立世間。林則徐提倡的這種精神,令人欽敬,為後人之鑒。

1839年3月10日林則徐經過兩個月的旅程到達廣州,成千山萬的人擠滿了珠江兩岸,人人爭睹欽差的風采。整個廣州都在等待和傾聽欽差大臣的聲音,林則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轅門外貼出的兩張告示《收呈示稿》宣明欽差大臣道廣州的目的使查辦海口事件。另一個《關防示稿》無異於欽差大臣此行的第一個宣言,是採取禁煙行動的先聲。這個告示是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向廣州官員、百姓和外國人的首次公開亮相,它不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為了駕奴極其復雜的局面。林則徐的日記記載,他當天住在越華書院。

1839年3月18日,林則徐發布兩個諭貼。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國人離開廣州。3月21日下令包圍商館。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國鴉片販子顛地。

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到來,矛盾自然轉移到他身上,他到達當天,林則徐下令停泊在黃浦江上的一切外國船隻封艙,當天晚上封鎖商館,並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國雇員。但是義律是一個十足的大流氓,面對林則徐的命令,出爾反爾,採取無賴、訛詐、欺騙、撒謊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義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則徐的對手,3月28日,向林則徐呈送了《義律遵諭呈單繳煙二萬零二百八十三箱稟》。

從林則徐1839年3月10日到達廣州,到義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繳出全部鴉片,總共18天,這充分說明了林則徐收繳鴉片第一回合的勝利。

林則徐與鄧廷楨等人會商後,就收繳的地點、驗收、押運、存儲、看管、守衛等各個環節做了無懈可擊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則徐、鄧廷楨鄧親赴虎門檢查收繳前各項准備工作。
4月11日開始收繳,林則徐親自監督收繳全過程。
5月18日,實用了34天,共收繳煙土19187箱,又2119袋,總重量1188127公斤。

收繳的這段日子,林則徐一刻不怠的監督這一龐雜的過程。日夜操勞,一絲不苟,無一紕漏。繳煙獲得了完全的勝利,但如此巨量的鴉片如何處置,外國人推測中國可能對鴉片實行專賣,從而使鴉片買賣合法化,但他們想錯了。林則徐報告道光皇帝,要求驗明實物數量,然後焚毀。道光對林則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讓林則徐和鄧廷楨、怡良等人將收繳的鴉片就地銷毀。

6月3日,歷時23天的虎門銷煙,在林則徐的指揮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虎門銷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虎門銷煙,展示出中華民族無以倫比的偉大形象,是抗擊外來侵略的勝利。林則徐,理所當然地是這一事件的組織者、指揮者和完成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已毫無愧色地成為歷史巨人了。

虎門銷煙是我國近代史上反帝斗爭中的光輝一頁,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史上第一個偉大勝利,這一壯舉,維護了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增長了中國人民的鬥志。

英國殖民者不肯放棄罪惡的鴉片貿易,而且蓄謀要用武力侵略中國。林則徐在廣東一邊禁煙,「邊積極備戰,修建炮台,拉攔江木排鐵鏈,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漁民編成水勇,屢敗英軍的挑釁。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龍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擊戰的勝利。道光帝盲目驕傲,下旨停止英國貿易。於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則徐任兩廣總督。鴉片戰爭爆發後,定海失陷,琦善到廣州,與林則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脅利誘下,擅自簽定割讓香港,賠償煙價六百萬元的《南京條約》。但他卻把這一切都歸罪於林則徐。

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他忍辱負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憂國憂民,並不為個人的坎坷而唏噓,當與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別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激勵詩句。這是他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寫照。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清廷命林則徐為雲貴總督。到任後,以維護雲南邊境安定得力加太子太保,賞戴花翎。二十九年(1849)秋,因病重奏請開缺回鄉調治,翌年三月返抵侯官。九月,又被清廷命為欽差大臣,去廣西鎮壓拜上帝會的反清武裝起義。他抱病從侯官起程,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逝於潮州普寧行館。在報喪奏摺到京前,清廷於十月二十四日(11月27日)還命他暫署廣西巡撫。

在任滇都時,他提出整頓雲南礦政,鼓勵私人開采,提倡商辦等主張。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著萌芽中的資本主義思想。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辭歸。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為進剿太平軍,再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理廣西軍務。在赴任途中,1850年11月22日暴卒於潮州普寧縣行館,終年66歲。死後晉贈太子太傅,照總督例賜恤,歷任一切處分悉行開復,謚文忠。

http://ke..com/view/15271.htm

鄭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漢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反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http://ke..com/view/10438.htm

戚繼光

(1528-11-12-1588-01-05)漢族,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原籍河南衛輝。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於閩、浙、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少時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三十四年,調任浙江都司僉事。旋進參將。分守寧波、紹興、台州(今浙江臨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復官,改守台州、金華、嚴州(今浙江建德東北)三府。時浙江多被倭患,而舊軍素質不良。戚繼光招募農民和礦徒,組成新軍。嚴明紀律,賞罰必信,並配以精良戰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的特點,審情度勢,創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以十二人為一隊,配以盾、槍、叉、鈀、棍、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譽為「戚家軍」。

戚家軍

戚家軍成軍於治世(相對明末),所面對的敵人戰鬥力遠不如滿洲八旗,比較強的也就只有倭寇中的薩摩隼人和兀良哈蒙古的騎兵.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

戚家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成軍於浙江義烏,總兵力四千人,主力是義烏農民和礦工.自成軍起,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比較有名的大戰有:嘉靖四十年台州之役,經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戰斗,十三戰十三捷,斬殺真倭3000餘級,燒殺溺斃無算\;福建之役,總兵力六千,經橫嶼,牛田,林墩三戰,斬真倭5000餘級,其中橫嶼之戰是一場精彩的步炮協同作戰,先以火炮擊沉倭寇戰船並轟擊倭寇大營,再以突擊隊強行登陸突破倭寇本陣,斬殺倭寇頭領.嘉靖四十二年平海衛,仙游,王倉坪,蔡丕嶺四戰,斬真倭20000餘,另於廣東剿滅勾結倭寇的海盜吳平,斬從倭30000,吳平逃亡海上.

隆慶元年,戚繼光及其老部下3000人調往京師,督陣薊遼,編練車步騎營三萬.隆慶二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帥蒙古鐵騎30000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8000銃騎突襲董狐狸牙帳,全殲朵顏30000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萬曆三年,長禿帥兀良哈鐵騎50000入寇,戚繼光又率8000銃騎出塞包抄,全殲50000蒙古軍,活捉長禿.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共斬級十五萬余級,如果完全論功行賞,戚繼光的爵位可以升到侯爵級.這在日久承平的萬曆中興時期是很恐怖的戰績.

戚家軍的威名並沒有因為戚繼光的去職而低落,以戚家軍為種子的浙兵一直是明後期國防力量的主力,萬曆朝鮮之役,浙兵首登平壤,立下頭功,其中許多人還是戚繼光的老部下,如攻克牡丹峰的老將吳惟忠,袁崇煥的關寧鐵騎最初也是由兩萬浙兵構成。

戚家軍百戰不敗的原因在於戚繼光的治軍思想極為先進,以東亞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部隊,後膛的神威將軍炮,佛郎機炮,大口徑的加農炮發熕,鳥銃,倭刀,鐵甲,戚家軍的裝備絕對是東亞第一,世界前列.要知道三十年之後的日本最強悍的薩摩兵團,全軍有兩萬只火槍,卻只有兩門輕炮,全日本到了江戶時代才開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現.而戚家軍作為一支地方軍隊,其火器的先進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機營.

戚家軍的勝利還建立在嚴格甚至是嚴酷的軍法上:如果作戰不力而戰敗,主將戰死,所有偏將斬首;偏將戰死,手下所有千總斬首千總戰死,手下所有百總斬首;百總戰死,手下所有旗總斬首;旗總戰死,手下隊長斬首,隊長戰死,而手下士兵沒有斬獲,十名士兵全部斬首.斬級的賞賜也頗豐,每一級賞銀40兩!這樣每個士兵都會全力作戰,一直戰斗到獲勝或是戰死.

戚家軍的紀律嚴明也是聞名天下,但凡出征時有擾民行為的一律斬首示眾,所以戚家軍無論在哪裡作戰都能夠獲得當地百姓的支持,就連少數民族都願意為之誓死效命,這樣的軍隊無論哪個封建王朝都是沒有的.

值得說明一下,戚繼光的這個官職是買來的.據說他看見中國已危在旦夕,便拿錢買通了官府,得了這樣一個抗倭救國的官,為國家付出.雖然這算"賄賂買官"行為,但買得好.抗倭救國.

肅清倭寇

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繼光大敗倭寇於台州,以功進都指揮使。四十一年,奉命率師增援福建,搗毀倭寇巢穴橫嶼(今福建寧德東)、牛田(今福建福清南),直至興化(今福建莆田南)等地,進都督僉事。四十二年。他再次領兵入福建,在福建巡撫譚綸的指揮下,與劉顯、俞大猷聯合攻克平海(今莆田東南)。進為都督同知,又升為總兵官,鎮守福建和浙江金華、溫州二府,都督水陸諸戎務。四十四年,俞大猷率水兵,戚繼光將陸兵,於南澳剿平廣東倭寇,解除東南倭患。四十五年,進職兼管潮、惠二府並伸威等營戎務。

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今河北薊縣)、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務,後又為總兵官,兼鎮守薊州、永平、山海諸處,並督帥十二路軍戎事,因屢立戰功,萬曆二年(1574年)升左都督,七年加太子太保,錄功加少保。為當國大臣高拱、張居正等倚重。戚繼光在薊州十六年。加固長城,築建燉台,整頓屯田,訓練軍隊,制訂車、步、騎配合作戰的戰術,形成牆、台、塹密切聯絡的防禦體系,多次擊退侵擾之敵,軍威大振,薊門平靜。時人譽為「足稱振古之名將,無愧萬里之長城」。

戚繼光在張居正死後受到排擠。萬曆十一年被調任廣東總兵官。十三年以年老多病,謝職歸家,十五年病逝,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兩部軍事名著和《止止堂集》等。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

1555年秋調往浙江抗倭,任參將,鎮守寧、紹、台(今臨海)三府。戚繼光鑒於明軍紀律鬆弛,素質不良,戰鬥力低下,至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工3000餘名,編組訓練成戚家軍,成為抗倭主力。

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處大勝倭寇,九戰皆捷。次年奉調援閩,連破倭寇巢穴橫嶼、牛田、興化,閩境倭寇主力被消滅殆盡。因功升署都督僉事。

四十二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衛(今莆田東南),進官都督同知,升福建總兵。

此後轉戰閩粵沿海各地,終於解除東南沿海倭患。

隆慶二年(1568年),明廷特召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總兵官以下悉受節制。16年間他整飭防務,加強戰備,修築御敵台,設立武學,訓練將士,編成一支車、騎、步三者皆備的精銳部隊,使防禦鞏固,京師(今北京)安全。後被排擠,南調鎮守廣東。再後被誣陷奪職。

1588年1月5日卒於登州。
著作還有《蒞戎要略》、《武備新書》等。因其抗倭偉績,歷來被視為民族英雄。

http://ke..com/view/7726.htm

鄧世昌簡介

鄧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1849年10月4日生於廣東番禺,祖籍廣東東莞。清末海軍愛國將領。出身官宦之家,其父鄧煥芬為清朝奉政大夫。少時隨父移居上海,從西方人學習算術、英語。1867年6月,沈葆楨(林則徐女婿)到福州馬尾船政學堂任職。以製造輪船須培養造船人才,開辦製造學堂(前學堂);因法國長於製造,故應用法文教學。以駕駛輪船須培養駕駛人才,開辦駕駛管輪學堂(後學堂);因英國長於駕駛,故應用英文教學。這兩個學堂與船廠同時興辦,所招學生,自是福建省本地人。船政第一次招考學生後,又從廣東招來已學過英語,並且基礎較好的學生鄧世昌、葉富、呂瀚、李和、張成、李田、黎家本、林國祥、梁梓芳、卓關略等十餘人。1867入馬尾船政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1年,被派至「建威」艦練習航海。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時值日軍侵台,鄧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補千總。又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升守備,加都司銜。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大東溝壯烈犧牲。

2.鄧世昌生平

1880年李鴻章為建設北洋水師而搜集人才,因鄧世昌「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而將其調至北洋屬下,先後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完工,丁汝昌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艦,鄧世昌隨往。1881年11月安然抵達大沽口,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線,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鄧世昌因駕艦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圖魯」勇名,並被任命為「揚威」艦管帶。

1887年春,鄧世昌率隊赴英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是年底回國。歸途中,鄧世昌沿徒安排艦隊操演練習。因接艦有功,升副將,獲加總兵銜,任「致遠」艦管帶。1888年,鄧世昌以總兵記名簡放,並加提督銜。是年10月,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鄧世昌升至中軍中營副將,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鄧世昌因訓練有功,獲「葛爾薩巴圖魯」勇名。

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一直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別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難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就是這樣的人.

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於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以示紀念。

這年9 月的一天, 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打響了.中國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 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 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斗中最英勇, 前後火炮一齊開火, 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 致遠號受了重傷, 開始傾斜, 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感到最後時刻到了, 對部下說: 」我們就是死, 也要壯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 」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 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不幸, 致遠號中了魚雷, 船體爆炸, 沉入海底.200 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 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 毅然退出救生圈, 沉入大海, 獻出了生命.

⑨ 硬讀《隨園詩話》(2)

   《隨園詩話》,清代袁枚的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著作。是一部有為之作,有其很強的針對性。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 趙翼、蔣士銓 合稱為「乾隆三大家」;與趙翼、 張問陶 合稱為「性靈派三大家」。

        趙翼,(1727年—1814年),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字雲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乾隆二十六年進士。官至貴西兵備道。旋辭官,主講安定書院。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反摹擬。五、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隱寓對時政的不滿之情,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記》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蔣士銓,(1725年—1784年),字心餘、苕生,蕖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晚號定甫。清代戲曲家,文學家。江西鉛山(今屬江西)人,祖籍湖州長興(今浙江長興)。乾隆二十二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乾隆二十九年辭官後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書院講席。精通戲曲,工詩古文,少與汪軔、楊垕、趙由儀並稱"江西四才子"。詩與袁枚、趙翼合稱江右三大家。橫出銳入,蒼蒼莽莽,不主故常,蓋受黃山谷影響,講究骨力。又工古文辭,雅正有法。其詞筆墨恣肆,自是奇才。戲曲亦為清代大家。士銓所著《忠雅堂詩集》存詩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於稿本的未刊詩達數千首,其戲曲創作存《紅雪樓九種曲》等四十九種。

        張問陶,(1764年—1814年),字仲冶,一字柳門,號船山、蜀山老猿,清四川遂寧人。清代傑出詩人、詩論家,著名書畫家。因故鄉四川遂寧城郊有一座孤絕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號船山,亦稱「老船」。因善畫猿,亦自號「蜀山老猿」。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曾任翰林院檢討、江南道監察御史、吏部郎中。後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後辭官寓居蘇州虎丘山塘。晚年遨遊大江南北,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於蘇州寓所。撰有《船山詩草》,存詩3500餘首。其詩天才橫溢,價重 雞林 ,與袁枚、趙翼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被譽為「青蓮再世」、「少陵復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其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傳》卷七二《文苑傳三》、《張問陶年譜》、《張船山書畫年譜》等文獻。

       雞林,古國名,新羅,朝鮮半島古國之一。在中國古籍中,以雞林稱古新羅的情況比比皆是。據唐·元《白氏長慶集序》載,大詩人白居易詩名名動中外,半島的商人專門到中國來買白居易的詩作,他們自稱:「我們宰相非常喜歡白居易的詩,常常出重金求購,而且 他還能辨別出混在白居易詩中的普通水平的假詩。自有文章以來,還從沒有像白氏詩這么廣泛流傳的現象。」於是後人便以「雞林之賈」、「雞林巨賈」來指那些慧眼識寶、傳送作品的人。或以「詩入雞林」、「雞林得夜光」、「句滿雞林」、「詩在雞林」稱贊優秀作品得到廣泛流傳。或以「雞林傳詠」、「雞林詩價」、「價重雞林」等形容作品價值之高。可見雞林這個國號給中國人留下了多麼深刻的印象。這一國號沿用了二百多年,到基臨尼師今十年(307年)時,「復國號新羅。」

       袁枚24歲參加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庄,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總督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於落榜。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 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

        庶吉士,亦稱庶常。其名稱源自《書經·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國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有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責,是為明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

       袁枚33歲時,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

        乾隆十七年(1752年)袁枚迫於無奈,違心出山。但袁枚與上司陝甘總督 黃廷桂 關系極不融洽,於是剛滿一年,就請了長病假,急切地返歸隨園。自此,他就在這里過了近50年的閑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現人才,獎掖後進,為當時詩壇所宗。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新齊諧》24卷及《續新齊諧》10卷;隨園食單1卷;散文 ,尺牘,隨園食單說部等30餘種。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黃廷桂(1690年—1759年),字丹崖,號前黃,北京房山區張坊鎮南白岱村前黃自然村人,漢軍鑲紅旗。唐進士崇文閣校書黃璞二十五世孫,曾祖黃憲章,福建巡撫黃秉中之子。雍正年間,由總兵擢四川提督。乾隆年間,歷任兩江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等職,與四川提督岳鍾琪調解當地孔撒、麻書兩土司相互攻殺。後奉命督辦陝甘軍需,佐清軍進討阿睦爾撒納。以籌劃有方,得乾隆帝稱許,加太子太保,封三等忠勤伯。生平少笑語,所在見芒角,專以招怨謗忤權貴為務。曾在川二十年,體國奉公,不遺餘力。卒謚「文襄」。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帝追念廷桂,賦詩惜之。不久命圖形紫光閣,御制懷舊詩,列黃廷桂為五督臣之首。

      《隨園詩話》是清代影響最大的一部詩話。其體制為分條排列,每條或述一評,或記一事,或采一詩(或數詩),乃隨筆式。本書的編撰,旨在倡導性靈說詩論,以反對乾隆詩壇流行的沈德潛格調說與翁方綱以考據為詩的風氣。

       《隨園詩話》所論及的,從詩人的先天資質,到後天的品德修養、讀書學習及社會實踐;從寫景、言情,到詠物、詠史;從立意構思,到謀篇煉句;從辭采、韻律,到比興、寄託、自然、空靈、曲折等各種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以及詩的修改、詩的鑒賞、詩的編選,乃至詩話的撰寫,凡是與詩相關的方方面面都在論及范圍,可謂無所不包了。

       《隨園詩話》於作者辭官後開始編撰,正編成書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 畢沅 等資助付梓。補遺則寫至作者病故為止,成書於嘉慶年間。

        畢沅,清代官員、學者。字纕蘅,亦字秋帆,因從沈德潛學於靈岩山,自號靈岩山人。江蘇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廷試第一,狀元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撫,第二年擢湖廣總督。嘉慶元年(1796)賞輕車都尉世襲。病逝後,贈太子太保,賜祭葬。死後二年,因案牽連,被抄家,革世職。畢沅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續司馬光書,成《續資治通鑒》,又有《傳經表》、《經典辨正》、《靈岩山人詩文集》等。

      《隨園詩話》正編最早版本為乾隆五十五年(1790)隨園刻本,補遺為嘉慶年間隨園刻本。後來光緒十八年(1892)上海圖書集成局的《隨園三十六種》、宣統二年(1910)上海鴻文書局的《隨園三十八種》、民國上海掃葉山房的《隨園全集》排印本均收此書。此外坊間亦有單刻本,如民國三年上海寶齋書局有石印本《增圖隨園詩話》,附八幅插圖。建國後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顧學頡的校點本,1982年重印時又附錄了滿族人伍拉納之子(姓名不詳)《批本隨園詩話》批語及冒廣生、張爾田之跋語等資料,成為通行本。1993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由王英志主編的校點本《袁枚全集》,對《隨園詩話》重新校點,1997年再版曾作修訂。

          伍拉納(1739年—1795年),愛新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大臣。初授戶部筆帖式,外除張家口理事同知,累遷福建布政使。林爽文之亂,伍拉納主餽軍,往來蚶江、廈門,事定,賜花翎,遷河南巡撫。

       批本隨園詩話,原藏清人某待郎家。近人冒廣生據第十六卷跋語,知為滿人福建總督伍拉納之子所作;乃刪潤刊行。鄧之誠復據伍拉納子舒石舫所著《適紊居士集》及其行述,疑此批本作者即舒之兄仲山;並加批語及引證若干條於書眉。1982年,即據王利器所藏鄧、張二氏手批之本印行。

       原批語作者,與隨園詩話作者袁枚同時而略晚,並有數面之雅,又系封疆大吏之子,對於當時官場、文壇、社會風氣及袁氏交往、詩話底細等等,均有相當了解。批語文筆雖極粗俗,學識亦欠高明;但作為研究乾隆時代、袁枚、詩話等方面情況,尚不失為有用之文史參考資料。故於隨園詩話重版之際,將批語附於全書之後印行,並逐條註明見某卷某頁某條,以便檢閱。其中誤、漏、衍文,均經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