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有什麼傳統技藝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買黃桃 2025-09-24 13:55:12
福州哪裡買光碟最便宜 2025-09-24 13:42:16
長沙杭州轉戶籍多久時間 2025-09-24 13:21:28

廈門有什麼傳統技藝

發布時間: 2022-12-11 18:50:05

『壹』 廈門的有什麼中國特色的文化

廈門是閩南文化的中心點,閩南文化的根基是閩南話,如上所說的歌仔戲、漆線雕都是閩南文化的代表,個人覺得廈門閩南文化還有功夫茶、南普陀佛學、飲食文化等;其油畫工藝品、集美學村等也是典型中西結合。
附廈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廈門漆線雕技藝(蔡氏漆線雕)
答嘴鼓 / 南音 / 高甲戲
保生大帝信俗 / 送王船習俗
廈門中秋博餅 / 車鼓弄
拍胸舞 / 閩南皮影戲
歌仔說唱 / 蓮花褒歌
廈門方言講古 / 閩南童謠
廈金宋江陣 / 蜈蚣閣
廈金風獅爺信仰
廈港 民習俗
池王爺習俗 / 春仔花習俗
嘉庚瓦製作工藝
廈門珠綉手工技藝
松筠堂葯酒配製工藝
廈門青草葯
新垵五祖拳 / 歌仔戲

『貳』 廈門漆線雕技藝的介紹

廈門漆線雕技藝是中國漢族傳統漆藝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之一,是福建省閩南地區的傳統工藝。漆線雕做工精細雅緻,形象逼真生動,風格古樸莊重,畫面栩栩如生,堪稱藝苑奇葩,中國一絕。漆線雕是廈門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漢族民間手工藝精品,在廈門流傳300多年,歷經蔡氏13代傳人。漆線雕工藝是古代佛像雕塑藝術的遺脈,是受宋元線雕工藝特別是瀝粉和泥線雕的啟發而產生的。它形成於明末清初,至晚清時逐漸成熟,在廈門地區的發展與民間宗教的興盛及神佛雕塑行業的繁榮密不可分。漆線雕以精細的漆線經特殊的製作方法纏繞出各種金碧輝煌的人物及動物形象,尤以民間傳統題材,如龍鳳、麒麟、雲水、纏枝蓮等為多。從漆線雕大都只限於木本、漆籃和戲劇道具上,逐漸發展到裝飾在盤、瓶、爐等瓷器和玻璃器皿上,琳琅滿目,並且不斷推陳出新,表層還安貼24K金箔。2006年5月20日,廈門漆線雕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叄』 廈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農歷春節、上元節鬧元宵、踩街、鬧花燈、舞龍舞獅這些我國傳統的節慶儀式外,廈門還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節掃墓踏青(閩南地區的掃墓活動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慎終追遠的文化心理),端午節吃粽子和抓鴨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餅。

『肆』 廈門漆線雕技藝的工藝特點

漆線雕最早被應用於佛像裝飾。漆線雕為純手工製作,相當繁復,工序上由原來簡單的條、雕、刻發展到條、盤、纏、堆、雕、鏤等十種純手工工藝流程,一件產品需耗時幾個月甚至數載的專業製作時間,做工精細雅緻,形象逼真生動、風格古樸典雅,畫面栩栩如生,且每件產品絕不雷同。
傳統的漆線雕製作包括雕塑、粉底、漆線裝飾、妝金填彩等4個方面。就作品的創作設計而言,雕塑是首要的;就藝術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線裝飾的技藝才是關鍵。漆線雕用陳年磚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調和,經反復舂打成為柔軟而又富於韌性的泥團,俗稱漆線土,再由手工搓成漆線,然後在塗有底漆的坯體上用漆線盤、結、繞、堆,雕出各種精緻而浮凸的紋樣、圖形,其獨特的技藝為廈門獨有,是福建省廈門市漢族民間藝術與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以下是製作漆線雕的幾道工序: 將24K金箔貼在已繞出的紋樣的漆線上。
大約經過這四道程序,一件金碧輝煌、富麗堂皇的漆線雕作品也就差不多完成了。漆線雕工藝關注線條的審美特質,形態豐富多變,在創作中隨心所欲而達到極高境界,中國工藝美術中的線條美在這里得到升華。漆線雕以線條盤結,而以浮雕形式展現,精細之處毫釐不爽,所有細節都非常嚴謹。可以說,手工是漆線雕的靈魂。

『伍』 廈門習俗有哪些

民俗文化:

中秋博餅,閩南地區特有的餅文化外延的一種民俗活動。是在中秋節時用於娛樂的一種游戲,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相傳這種游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民俗文化:

中秋博餅,閩南地區特有的餅文化外延的一種民俗活動。是在中秋節時用於娛樂的一種游戲,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相傳這種游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文化遺產:

廈門市入選國務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的有南音,高甲戲,歌仔戲,答嘴鼓,漆線雕,童謠(閩南童謠),講古,民間信俗(保生大帝信俗),中秋博餅,民間信俗(閩台送王船),抬閣(海滄蜈蚣閣),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高甲戲,發源於福建泉州,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廈門

『陸』 什麼叫廈門漆線雕

漆線雕是中國漆藝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之一,雖然該產品的產地只局限於廈門地區,卻是具有300多年歷史的傳統工藝美術產品,是廈門獨具特色的民間手工藝精品。

廈門漆線雕是純手工製作,相當繁復,以大漆等特殊材料精製成柔軟粗細的線條,盤、繞、堆、雕出各種精緻而浮突的紋樣、形體,其獨特的技藝為廈門獨有,是廈門民間藝術與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

漆線雕它集景德鎮陶瓷、福建脫胎漆器和北京景泰藍於一體。其主要原料是由漆樹上割取下來的天然生漆,實際上就是漆樹上分泌出的樹脂。古人有「百里千刀一兩漆」之說,意思是行百里路,割千刀後才能收到一兩漆,可見漆之珍貴。這種漆不僅有光澤而且堅固、防腐耐熱,並能與萬物粘合在一起。漆線雕每一件作品均為純手工製作,精細的漆線經條、盤、纏、堆、雕、刻等數十道特殊工序後,製作出各種金碧輝煌的人物及動物形象,尤以民間傳統題材為多,如龍風、麒麟、雲水、纏枝蓮等。

近十幾年來,經過藝人們的創新開拓,集中國傳統工藝材料與技藝於一體的漆線雕,成功實現了蛻變,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有的將漆線雕發展到裝飾瓷器、玻璃上,還有的將漆線染成各種顏色,使漆雕人物、盤、瓶、爐、小屏風顏色更加豐滿。這種新藝術品每一件均為純手工製作,將中國民俗藝術、宗教藝術、宮廷藝術中的禮器、祭器、貢品兼收並蓄。

『柒』 廈門文化特色

廈門文化特色是: 閩南文化 。廈門是閩南文化的中心點,閩南文化的根基是閩南話,如歌仔戲、漆線雕都是閩南文化的代表;廈門閩南文化還有功夫茶、南普陀佛學、飲食文化等;其油畫工藝品、集美學村等也是典型閩南文化。

廈門

廈門通行閩南方言,是閩南地區的主要城市,與漳州、泉州並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

通行語言

地方上使用閩南方言之廈門話,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是一種超地區、超省界的漢語方言。它主要通行於閩南地區、粵東的潮汕地區和台灣省的部分地區,海南省和廣東的雷州半島一些地區以及浙江、江西、廣西、江蘇和福建的中部及東北部地區,也有講閩南方言的「福佬話」(屬閩南語「閩台片」)互通。

民俗文化

中秋博餅,閩南地區特有的餅文化外延的一種民俗活動。是在中秋節時用於娛樂的一種游戲,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相傳這種游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宗教信仰

廈門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以佛教為主。閩南古剎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在海內外負盛名;基督教新街禮拜堂被稱為「中華第一聖堂」;天主教廈門教區設於鼓浪嶼,是閩南天主教對外交往的中心。

文化遺產

廈門市入選國務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的有歌仔戲、答嘴鼓、漆線雕、童謠(閩南童謠)、講古、民間信俗(保生大帝信俗)、中秋博餅、民間信俗(閩台送王船)、抬閣(海滄蜈蚣閣)、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捌』 廈門有哪些特色文化

1,閩南童謠

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它流行於閩南、台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的居住地。閩南童謠是閩南歌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體創作智慧的結晶。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海滄蜈蚣閣

海滄蜈蚣閣是福建省廈門市的傳統民俗活動。和閩台兩地保生大帝文化習俗緊密相連。相傳,當年保生大帝吳真人一生行醫救濟百姓,大多以蜈蚣為葯引,後人為表達對他濟世為民高尚品德的敬仰,自發形成了蜈蚣閣這種祭拜民俗。

3,閩台送王船

閩台送王船是福建省廈門市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廈門「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鎮呂厝村、海滄鍾山村、湖裡鍾宅村3個地方的規模較大;在海滄說到規模大小石塘規模最大。該習俗一般3到4年舉行一次。

4,歌仔戲

歌仔戲,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5,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玖』 美麗的廈門珠綉

可能內容顯得枯燥,但是這些珠綉作品真的很好看呀,

這是我公眾號上的文章啦!!!

可能不會有人看,但是我還是想發一下。 廈門珠綉 這些傳統民間手工藝術真的很有韻味。

      珠綉是廈門市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它吸收了中國傳統四大名綉的優點及表現手法,十分講究它在絲絨面上,用玻璃珠和電光膠片綉出不同圖案密不容針,經光線折射珠光璀璨,色調明快。

        珠綉掛圖《廈門海堤》、《南京長江大橋》、《龍鳳戲珠》等,構圖清新,設色柔和,景物逼真,層次分明,參加過全省、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並被選為禮品贈送國際友人。珠綉拖鞋,綉工考究,樣式大方,品種多樣,穿著舒適。有的鞋面純系玻璃珠子綉成,有的則在絲絨面上用彩珠綉成珍禽花卉等各色圖案,絢麗多彩,柔軟舒適,尤其是夜間穿用,在燈光照射下,熠熠閃爍,光彩耀人。廈門珍珠拖鞋,以其設計新穎,造型別致,工藝精細,風格獨特,受到國內外客商的好評。

      珠綉工藝是在專用的米格布上根據抽象圖案或幾何圖案,把多種色彩的珠粒,經過專業綉工純手工精製而成。珠綉主要有珍珠綉、玻璃珠綉等。

        珠綉是在中國著名的刺綉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既有時尚、潮流的歐美浪漫風格,又有典雅、底蘊深醇的東方文化和民族魅力。珠綉起源於唐朝,鼎盛於明清時期,解放後工藝逐漸失傳。

        珠綉主要是用針穿引珍珠、玻璃珠、寶石珠,在紡織品上組成圖案的刺綉。珠綉具有珠光燦爛、絢麗多彩、層次清晰、立體感強的藝術特色。用針穿引珍珠、玻璃珠、寶石珠,在紡織品上組成圖案的刺綉。珠綉具有珠光燦爛、絢麗多彩、層次清晰、立體感強的藝術特色。



      珠綉主要有珍珠綉、玻璃珠綉等。珍珠綉始見於隋唐。據《通典》記載,隋代京城游樂場里的藝人「盛飾衣服,皆用珠翠」。唐代《杜陽雜編》記載,宮廷有珠綉被面,以小米粒般的珍珠等綉成鴛鴦、花卉圖案,五色輝映。宋代珠綉更為突出。

      珠綉綉工藝是在專用的米格布上根據自主設計的抽象圖案或幾何圖案,把多種色彩的珠粒,經過專業綉工純手工精製而成。珠綉藝術特點是珠光寶氣,晶瑩華麗,色彩明快協調,經光線折射又有浮雕效果,是現代生活理想的高檔時尚裝飾品、室內裝飾品。

      廈門珠綉是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裝飾性工藝品。以新穎別致、富麗堂皇、光彩奪目見稱,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廈門珠綉以新穎別致、富麗堂皇、光彩奪目見稱,有珠拖鞋、珠掛圖,珠綉包等一-百 多個品種。這些產品均採用閃亮奪目,五彩繽紛的玻璃珠子和電光膠片,運用凸綉、平綉、串綉、粒綉、亂針綉、豎針綉、疊片綉等傳統的工藝手法、綉制出淺浮雕式圖案。全珠圖案構圖嚴謹、密不容針、半珠圖案優雅秀美,清新悅目。

      廈門珠綉工藝的歷史有近百年,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期,一些華僑從海外 帶回一些玻璃珠點綴的綉花拖鞋,廈門民間製鞋藝人看了愛不釋手,從中受到啟發,設法從日本、南洋一帶捎回一些玻璃珠子,開始嘗試在鞋面上綉出各種花烏圖案。於是,廈門珠拖便開始流行開了。

      上世紀20年代,大同路幾乎成了珠拖一條街, 活源皮行從海外進口絲絨、玻璃珠等材料,雇請一些民間藝人製作各式拖鞋,除內銷外,還開始出口到東南亞一帶。 到了上世紀50年代,廈門將民間藝人集中起來,組建廈門珠綉拖鞋廠,專門生產珠綉和珠拖鞋。

      廈門珠綉拖鞋廠生產的珠綉拖鞋出口到亞、歐、 美的50多個國家或地區。在1989年7月舉行的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上,該廠生產的水晶牌珍珠拖鞋榮獲金牌獎。珠綉主要原材料為玻璃珠、電光膠片和絲絨。其工藝是運用凸綉、平綉、串綉、粒綉、亂針綉、豎直綉、疊片綉等傳統的工藝手法,綉制出淺浮雕式圖案。

      珠綉拖鞋,綉工考究,樣式大方,品種多樣,穿著舒適。有的鞋面純系玻璃珠子綉成,有的則在絲絨面上用彩珠綉成珍禽花卉等各色圖案,絢麗多彩,柔軟舒適,尤其是夜間穿用,在燈光照射下,熠熠閃爍,光彩耀人。廈門珍珠拖鞋,以其設計新穎,造型別致,工藝精細,風格獨特,受到國內外客商的好評。

    但是珠綉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難題。上世紀八十年代,廈門珠綉迎來發展的頂峰,隨後在90年代,因人工成本的升高和歷史原因,謝麗瑜所在的工廠也遭遇了停產、關門。當時這門手藝鮮有人問津、幾乎瀕臨失傳,謝麗瑜卻對珠綉有種割捨不斷的情懷,她覺得冥冥中跟廈門珠綉有難以割捨的淵源,有責任重振廈門珠綉的榮光。

      一直到2008年,廈門珠綉工藝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遺名錄。

    十年過去了,謝麗瑜為首的工匠們已年過半百,她們懷揣著傳承的使命帶著復興珠綉的夢想再次聚集到了一起。舍棄,意味著技藝必然消失傳承;堅持,起碼還有一線希望,哪怕給自己「挖了個坑」謝麗瑜和手藝人們仍然堅持了整整十年

      十年時間,藝術作品層出不窮,孔雀、牡丹、香爐、圖騰、宮廷器皿。中國傳統元素與廈珠綉的結合如此渾然天成,天衣無縫但技藝的傳承依舊舉步維艱。

廈門珠綉,

在這個念舊的時代,

瀕臨失傳,又期待新生。

      被稱作"日本手工匠傾聽者」的鹽野米松曾說,沒有手工業之後,才知道原來那些經過人與人之間磨合與溝通之後製作出來的產品,使用起來是那麼的適合自己的身體,還因為它們是經過手工藝一下下地做起來,所以它們 珠子大多數都是來自於海外,像義大利、捷克這些先進的玻璃珠產地,作品的構圖也有著幾何圖案等西方元素,但作品體現的卻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不同的文化交織在一起,使廈門珠綉的作品別具一格,帶有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印記,體現廣集博採的廈門精神。

      一直到2007年,廈門珠綉被認定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項目,並經謝麗瑜老師等人十多年來的堅守與傳承,廈門珠綉藝術才開始重新回到大眾視野。

      國家重視傳統文化產業,2007年, 廈門珠綉重新引發社會關注,並於當年被列入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時已退休的謝麗瑜被政府相關部門找到,幾經周折,她又找到原來廠里的同事,並租了房間,數人一起為恢復珠綉藝術的傳承、發展而努力。用謝麗瑜的話來說,不管過去還是現在,珠綉都可說是廈門響當當的「城市名片」。她告訴記者,2009年,她受邀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全國非遺大展上,一位從新疆地質礦產學院退休回到北京的87歲的老奶奶,當她看到攤上展出的廈門珠綉作品,非常激動,原來老奶奶是廈門人,對珠綉情有獨鍾,看到熟悉的物件,勾起了她的家鄉記憶。

      重拾珠綉技藝十餘年來,如今珠綉,已經與其他行業有緊密結合,從珠綉拖鞋,到精美掛圖,從服飾包包,到文創產品,全新的珠綉藝術作品層出不窮,獎項接踵而至。一針針,一線線,雖無法縫補珠綉往日輝煌,卻都傾注了守藝人的熱愛與不舍。

    我不得不佩服民家手藝人的精益求精,和堅持不懈。也不得不感嘆這些作品的美倫美幻。

      但鮮花與掌聲的背後,依舊是技藝傳承的舉步維艱。如今謝麗瑜老師一方面趁著眼睛尚佳,多留些作品,同時也在悉心地培養傳承人,希望有更多人能為這門工藝靜下心來。此外,要真正使珠綉工藝發揚光大,不是個人力量所及,需要政府部門和人們給予珠綉更多關注和適當投入。

      關於傳統民間手工藝術品的傳承確實是一個很深刻的長期性的問題。我挑選了幾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放上圖片。就調查數據而言,可以看出傳統民間手工藝術品的繼承和發展任重而道遠。

   

在此之前,我也不了解傳統民間手工藝術。但是查閱一些資料後真的感覺非常美。當然傳統民間手工藝術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也會呈現地域性。

      我相信傳統手工藝術品與現代藝術必能相結合,就像廈門珠綉從珠綉拖鞋到其他各種各樣形式的手工藝術品一樣,突破瓶頸,從煥新生。更好的走進大眾的生活。

      廈門珠綉,在這個念舊的時代瀕臨失傳,又期待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