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廈門的歷史!
廈門歷史沿革簡述
福建有四大島,依大小次序排列是:平潭島,東山島,金門島,廈門島。
宋元明清的廈門,指的都是廈門島。歷史上的廈門,行政級別很低,它隸屬同安縣,「同安縣十一里之一里耳」,而同安縣隸屬泉州府。據最新唐墓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唐時廈門,稱嘉禾嶼,又名嘉禾里。宋時延續此名,稱其「產嘉禾,一莖數穗,故名」。不過,在24巻簡明《中國大網路全書》里,尚查不到「嘉禾嶼」詞條,可見其默默無聞。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授命興築廈門城,城建成於洪武二十七年,始有廈門之名。清初,鄭成功據廈門,以廈門為反清復台基地,設思明州,旋廢。民國元年,改設思明縣。1933年先改為思明市,後改為廈門市。連同鼓浪嶼,廈門市面積總共不過約為130平方公里,可謂彈丸之地、蕞爾小島。現在廈門面積1516平方公里,那是新中國成立後行政區劃島外的擴展。由於填海造地,目前實際面積已達1645平方公里。這個數字不大,但已經是本島面積的十多倍。
廈門地理位置,於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民國廈門志》說它「實屏蔽澎、台,控制浙、粵」,《台灣府志》雲:「台郡、廈島,鳥之兩翼」。明設中左所,清駐水師提督、海防廳、台廈兵備道、興泉永道。由於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十閩之保障,海疆之要區也。故武則命水師提督五營弁兵守之,文則移興泉永道、泉防同知駐焉。」(《道光廈門志》)也就是說,廈門本身的行政級別低,但在廈門設置的軍事機構與行政機構級別很高,台廈兵備道連台灣都管了,興泉永道署管興化、泉州二府及永春州。
如果把廈門看作一個人,他出身貧寒,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是靠海吃海的漁夫,是灌園織布的村姑。如果把廈門視為一本書,它開篇平平,沒有大起大落,但平淡中有伏筆,有哲理,越來越引人入勝,創造過輝煌的篇章。
廈門歷史地位的彰顯,始於明末清初。明永樂以後,中國閉關自守。鄭成功為籌集軍餉,在廈門設立五商、十行,以廈門港為中心,積極開展海外及沿海地區的貿易。眾所周知,南宋時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泉州的繁榮帶動了它管轄而離它不遠的廈門的發展。後刺桐港沒落,漳州月港崛起,月港沒落時,興起的是廈門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閩海關在廈門設立。近代的廈門,成為帝國主義列強覬覦之地。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中,廈門與廣州、上海、寧波、福州一起,被迫成為對外通商的口岸,也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這是廈門的恥辱,但也是廈門抗辱奮爭、發展的契機。新中國建立後,台灣海峽兩岸關於「一個中國」的「對話」,使廈門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那「對話」的形式很特殊,是軍事對峙,是「萬炮震金門」。改革開放以後,廈門成為經濟特區、副省級單列市,越來越為全國乃至世界所關注。著名經濟學家錢偉長預言,廈門的未來將成為東方紐約港。盡管這只是一種方式的表述,但的的確確,廈門更輝煌的篇章,有待未來寫出。
相比起中原歷史文化名城,廈門歷史不長,建城至今600多年。但古之同安包含廈門,今之廈門包含同安,同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1700多年(從它第一次建縣,即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算起)。至於廈門的人類文明史就更長了,20世紀30年代,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就多次在本島西南部採集到石錛、石斧,50年代文物普查,曾發現12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最近的翔安考古調查,採集到新石器時代的石斧。
漫步廈門,我深切感受到,這是一塊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古老而年輕的土地,它懷抱里沒有埋藏國之重器,也罕見令人震驚的世之珍寶,然而,它在近現代抗爭中崛起,擁有不遙遠過去的輝煌;他飽含歷史的深刻,不乏文化的厚重,多少金戈鐵馬之聲猶縈在耳,一部近現代的發展史歷歷在目。它盈蘊深遠的文脈,充滿現代化活力,讓人觸得到深沉而強有力的脈搏。
㈡ 廈門發展歷史
看下廈門島的歷史沿革跟島內的發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廈門島設嘉禾里,隸屬泉州南安縣。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禦倭寇,移泉州永寧衛中、左二所於廈門島,兵額1204名,兵船20艘。廈門故稱中左所。
其餘不多述,總之清代以前的廈門島一直都屬於泉州府轄區。
泉州與廈門一府雙中心時期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鄭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戶、禮、兵、刑、工等六官,分理軍政各事。三月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
順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灣荷蘭殖民者派何斌來思明州請求通商,鄭成功以荷蘭當局每年輸餉5000兩、箭坯10萬枝、硫磺千擔為條件許之。之後鄭經又於康熙二年(1663年)將州改制為縣,設縣署,有知縣等職。是為「思明縣」之名首次出現。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萬正色帶領清軍大舉進攻金廈,鄭經逃往台灣,廈門被清兵佔領。由此,結束了30年之久的鄭氏政權,廈門歸屬清政府統治,並取消思明縣,恢復廈門稱謂,仍歸同安縣管轄,復稱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師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師東征台灣,同月攻佔澎湖,鄭克塽降。收復台灣後,在台改承天府為台灣府,屬福建省;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與福建分治。
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移府廈門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專設水師提督,駐海澄,首任提督為施琅)
施琅在廈門城內建提督署,又奏准開放海禁,並在廈門設立海關(清泉州府有海關關所十所,分布於泉州沿海各縣)。自此清政府把廈門作為與台灣聯系的樞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設立台灣廈門兵備道,統一管理廈門與台灣軍政要務。清政府開放海禁,在廈門設閩海關,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貿易者,皆由海關辦理,由此開放廈門與台灣鹿耳門為規定的負責運送士兵,軍資與貿易的唯一單口港,但商民經常無視這一指定航線,"其貪時之迅速者,俱從各處直走外洋,不由廈門出入」,後大勢所趨又開放石獅蚶江等港與台灣對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萬正色題請未准後再次上書康熙帝請封媽祖。康熙恩准敕封媽祖為天後,次年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齎御書香帛到泉州廟及湄洲祖廟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從泉州改駐廈門(稱為泉州府廈門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蘇祿國(今菲律賓)派泉州籍華僑龔廷彩為正使,率領官員12人,華僑舵工,水手31人,前來中國朝貢,於7月25日抵達泉州灣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廈兵備道,而將原設泉州的興泉兵備道衙門移駐廈門。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華僑出入國。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劃永春直隸州歸興泉道,並改稱分守巡海興泉永兵備道。屬於監察區級別。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備銜,稱福建分巡興泉永海防兵備道,共管轄二府一州。其職能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驛務,監發兵餉、監造戰船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開放晉江蚶江港(今石獅)與台灣鹿港對渡貿易。設海防通判駐蚶江。泉州附屬各港口航行於台灣的船舶均要到蚶江關口掛驗,方准出海。清乾隆五十七年又准許蚶江與台灣八里岔對渡。蚶江港興盛時期,每日有300餘艘船舶進出港口。嘉慶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鄭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灣史》(台北版)載:道光四年(1824年)台灣又開放海豐與蚶江通航。稱為「泉州總口」的蚶江,成為大陸與台灣通商貿易的中心碼頭。清政府在蚶江設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屬正五品衙門),下設海關、厘金(稅務)、營盤、海陸訊,統管泉州一府五縣(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對台貿易達110年之久。
廈門獨立出泉州府時期
直至鴉片戰爭後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租界,成為閩南對外中心。這段特殊時期不屬於泉州府管轄范圍,在這之前廈門島都是屬於泉州府的一部分。
動盪的民國時期廈門島正式獨立出泉州。
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後時局穩定,廈門設立特區,泉廈分治成為定局。
自廈門島建制開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屬於泉州管轄范圍,泉州府的廈門島自清代開始發展,成為泉州以外的另一個中心其實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鄭成功開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導廈門島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廈門的地位。近代廈門剛獨立出"泉州府「的發展也是一樣,1933年初廈門市政籌備處成立,並改為思明市政籌備處,由泉州晉江人許友超任處長,許友超在《思明市政籌備處匯刊》說:「思明為閩南要埠,政務煩劇,治理實難。......」申請設市。1933年12月1日廈門市政府成立,廈門獨立設市始於此,泉州晉江人許友超成為廈門歷史上的首任市長。新中國建國後廈門首任市長是泉州永春人梁靈光。從官方到民間泉州對廈門的推動可謂"名正言順「,清末民國時期最初廈門島獨立出泉州的近現代發展中,泉州民間對廈門的推動:如最早開發了大半個廈門島的泉州人黃奕住、李清泉、黃仲訓等等他們開發了大半個鼓浪嶼的別墅,開發了廈門最早的商業區中山路一帶的商住樓,廈門最初的水電、馬路、電話通訊等等基礎設施建設都與他們有關,清末至民國鼓浪嶼上的富商別墅最多數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廈門本土最著名的陳嘉庚在捐建廈門教育方面也沒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幫助,特別是在1934年陳嘉庚的企業破產後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到了現在自不用再說了,看看廈門十大富豪大多是哪裡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廈門其實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動發展起來的,這股力量貫穿了整個廈門島的發展史。
㈢ 廈門什麼時候回歸的快,急!
澳門政權移交(常簡稱為澳門回歸),是指澳門政權於1999年12月20日由葡萄牙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結束佔領澳門之時期一事。
㈣ 廈門歷史是什麼
1、廈門的由來
廈門以前是一座孤島,古時交通不便,所以到唐朝以前廈門一直是一座無名島嶼。唐朝開元至天寶年間,大陸陳、薛兩大姓氏漢人先後渡海入島。陳氏族人住南邊,薛氏住北邊。1100年前,廈門的先民們給廈門島取名「新城」。公元1279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嘉禾嶼設置軍事機構。嘉禾嶼地處九龍江入海口「海門島」的下方,是漳、泉兩地門戶,民間按地理方位稱此為「下門」。明.萬曆年間也稱廈門為「夏門」過,後來雅化成「廈門」。
2、思明區的名字怎麼來的根據民間傳統的說法,是「先有思明,後有廈門」,廈門原稱「嘉禾里」,後建「廈門城」。明末清初(1650年),鄭成功為了抗清復明,駐軍廈門時,把廈門改為思明州(蘊含「思念明朝」之意),民國初年,建制設「思明縣」;新中國成立後,廈門市劃分行政區域時,為了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把本區命名為思明區。
3、先秦時期,廈門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並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龍啟元年(933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屬泉州,州駐地在晉江縣。
4、清朝年間,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在鼓浪嶼訓練水師,收復台灣,因此在皓月園這里屹立著一座鄭成功的雕像。此外,在鼓浪嶼的日光岩,可以見到一個石砌的寨門,那是鄭成功當年建造的屯兵營寨。寨門右邊有塊上端平坦的巨石,刻著「閩海雄風」四個大字,那是鄭成功操練水師的水操台遺址。
5、鼓浪嶼走出了中國近代的一代文學巨匠林語堂先生,在鼓浪嶼,仍能有其少年及青年時代生活過的故居以及結婚的教堂。協和禮拜堂,鼓浪嶼歷史上的第一座教堂,百年前這是文學大師林語堂與廖翠鳳舉辦西式婚禮的地方,也是鼓浪嶼有史以來第一次管風琴表演(1878年)的地方。
㈤ 廈門的歷史!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國民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
㈥ 廈門解放戰爭的歷史.
1949年葉飛同志(左)在上海戰役前線指揮部。 對於素有"小葉挺"之稱的葉飛司令員來說,金門失利是他一生中最難忘卻的經歷。多年以後,他在回憶錄中仍一再感嘆:四個團一個營渡海消失了。九千壯士的血染紅了海,染紅了金門島! 葉飛說:"此役必勝" 1949年10月中旬,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漳廈戰役的勝利。廈門大捷對十兵團,特別對葉飛司令員是一次巨大的鼓舞。葉飛司令員應廈門市委的請求,命令十兵團由同安渡海進駐廈門,攻擊金門的戰斗交由第二十八軍前線指揮部執行。 素有"小葉挺"之稱的葉飛司令員,由於被繁瑣的地方工作牽制了大部分精力,未能像過去歷次戰役一樣,親自分析、檢查、准備,面對韋國清政委的種種疑問,他說:"你太多慮了,我的大政委,廈門是敵人有永久性設防工事的要塞,守軍是號稱『小白崇禧『的湯恩伯集團,兵力充足,有海空軍支援,都已被我軍攻克,而金門島乃彈丸之地,又沒有什麼堅固工事,守軍名義上是一個兵團,實際上不過兩萬名殘兵敗將,說實話,要不是蔣介石嚴令固守,李良榮早在我軍攻克廈門之際就棄島南逃了。我用二十八軍一個主力軍,加二十九軍的兩個主力團攻金已綽綽有餘了。我還是那句話:此役必勝!" 我二十八軍前線指揮部受命攻金後,開始了渡海作戰准備工作。然而,由於國民黨從大陸沿海撤退時,對漁民的船隻大肆破壞和掠奪,所剩漁船寥寥無幾。這使我軍准備渡海作戰船隻發生困難,直到10月24日才搜集到集中一次可航渡3個團約3000人的船隻,這離下達的進攻金門作戰的總攻時間已推遲了4天。 由於無法籌措到一次性航渡6個團部隊的船隻,第二十八軍前指作出了如下預想:第一梯隊登陸3個團,縱使有部分損失,船隻返回時第二梯隊、第三梯隊還可以再航渡3個團,這樣總共可有6個團大約13000人登陸。 但始料不及的是,這些新籌措的船隻上的船員大多是外地人,對航道不熟,又未經統一施訓,故指揮調度十分困難。也未考慮敵情和海情的變化以及敵人隨時可能增援,更未考慮國民黨海、空軍較為強大的作戰能力。況且,在廈門之戰結束時,金門守軍已經得到了胡璉兵團十八軍的增援,島上國民黨總兵力已達30000人。 第一梯隊成功登陸 24日深夜潮漲之時,由二十八軍八十二師二四四團、八十四師二五一團和二十九軍八十五師二五三團組成的進攻金門第一梯隊,分別從蓮河、大橙島、後村等地啟航。由於渡海前各部隊沒有進行協同演練,所以,登陸船隊一離開碼頭,即與上級指揮所失去聯系,而且在航渡中遭到國民黨炮火攔截時,登陸船隊間又缺乏協同作戰的經驗,一些船隻在航渡中即被打散。 盡管如此,我第一梯隊的3支登陸部隊在25日凌晨2點分別登陸成功。左翼二四四團在金門島瓊林、蘭厝間登陸成功,抓獲國民黨官兵100餘人,佔領了敵十多個碉堡;中路的二五一團先頭營在金門島西北部的安歧以北、林厝以東順利登陸後,後續營的登陸卻遭到敵炮火的猛烈襲擊,傷亡近1/3;右翼二五三團在西北角的古寧頭、林厝間順利登陸後,隨即向敵發起進攻,於拂曉前攻佔了古寧頭灘頭陣地。 第一梯隊登陸成功之前,二十八軍前指已分別安排了3名軍部參謀負責組織船隊返航。臨行前,該軍副軍長握著3位參謀的手說:"你們別無其他任務,你們的任務就是組織和督促船隊抵灘登陸後迅速返航,切記!切記!一定要迅速返航!"可是,登陸部隊成功登陸之後,船隊卻沒有返航。 原來,第一梯隊船隻登陸時,在早晨2點鍾左右,是漲潮的最高峰,國民黨軍原先設在海灘的障礙物多被潮水覆蓋,許多船隻沖到障礙物的上面,船底被掛住了,部隊被迫在障礙物中下水,而船隻卻一時難以動彈,加上當時敵人的火力較猛,船工們紛紛躲避,各船抵灘也有先有後,等到我軍攻佔了灘頭陣地後,將到處藏身的船工召回返航時,大海已開始退潮,而且退得極快,不一會兒,潮水已經退到10米開外。 這幾十艘返航的船隻在離開金門島時,又遭到敵灘頭的排炮襲擊,不少船隻被擊沉、擊傷。後來,船隊遇到國民黨海軍軍艦的攔截,從古寧頭返航的船隊莫名其妙地誤駛入敵軍艦潛伏區,後又被我軍情報船誤當成國民黨的增援船隊,竟離奇地被我軍布置在廈門島、石碼一線的遠程炮群全部擊沉。 25日上午6時,蕭鋒副軍長、八十五師師長兼政委朱雲謙等心急如焚。已經放亮的天空下,留下了一片慘烈的景象:指揮員們隔海看到了在敵軍轟炸和炮擊中燃燒的船隻,原定運送11000人登島作戰的第二、第三梯隊計劃已經難以實施。無可奈何之中,他們向兵團領導請求立即派船隻支援,可此時哪裡還有什麼船隻? 慘烈的金門攻守戰 我軍的強打猛攻給國民黨的守軍以極大的殺傷,為了保住台灣島的前沿陣地,為了給台灣島留下一個屏障,蔣介石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金門島。25日凌晨4點,國民黨海防第二艦隊司令黎玉璽少將受命率艦隊旗艦"太平"號,自澎湖基地開往金門島增援。黎玉璽到達金門之前,已令駐守金門島的國民黨海軍進行海上封鎖。同時,胡璉兵團的十八軍一一八師、十九軍十四師、十九師五十二團和十一師的一個團,在坦克和炮兵的配合下於25日凌晨從料羅灣登陸。當時,解放軍登陸部隊離灘頭陣地已達十多里路,胡璉看到這一情況,下死命令將該兵團主力十八軍投入戰斗,來了個反包圍,又派迂迴部隊佔領了解放軍灘頭陣地,切斷解放軍後撤的退路,並用炮火將解放軍登陸部隊因潮水退卻而擱淺的船隻全部擊毀。 解放軍二四四團長邢永生,帶領全團戰友一直頑強戰斗到25日中午12點,在全團官兵大多犧牲的情況下仍堅守陣地。二五一團的主力則一直與敵激戰到下午3點,之後突出重圍,與古寧頭的二五三團會合。二五一團副團長馮紹堂帶領固守林厝的兩班戰士,苦戰了整整9個小時,打退了敵人的7次進攻,後來為保存實力,也主動突圍到古寧頭與二五三團會合。 我3支登陸部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一齊會合至古寧頭與敵激戰。整整一天一夜,我軍滴水未進,而數倍於我的敵人則仗著人多勢眾,不斷地輪換著包圍解放軍登陸官兵。就這樣,戰斗一直堅持到25日的黃昏,官兵們藉助夜幕才又贏得了一個有利的作戰時機。至此,解放軍3個團的登陸兵力已損失半數以上,據島上步話機的報道,第二四四團僅剩700多人,第二五一團剩下1200多人,第二五三團剩餘人數較多,但彈葯卻十分缺乏。而國民黨軍隊在黃昏前又投入較多兵力,企圖將解放軍首批登陸部隊全部殲滅於古寧頭,後被解放軍藉助夜幕打退。 彈盡糧絕攻擊失利 整個金門島戰役,10月25日晚至26日天亮前的一夜,是決定整個戰鬥成敗的關鍵。當時,面對隔海的金門島,我十兵團和二十八軍前指的指揮員心急如焚。十兵團領導機關一面研究作戰對策,一面再度派人搜羅船隻。雖經多方努力,所匯集的船隻只夠載送4個連的兵力。二十八軍前指決定由第二四六團團長孫玉秀,率領該團兩個連及二五九團兩個連,增援金門第一梯隊登陸部隊,並決定由孫玉秀負責整個登陸部隊的指揮。 25日夜間,國民黨部隊最為擔心的就是解放軍進行增援,因此派飛機在海面上巡邏,並投擲了大量的照明彈。"太平"號旗艦也率兩艘炮艇往返巡行於古寧頭以北的海面上,攔截一切從大陸來的船隻,並不斷向大陸及古寧頭方向炮擊。面對如此困境,孫玉秀帶領4個連的官兵,不顧炮火襲擊,機動靈活,利用夜幕的掩護躲過了國民黨海空軍的巡查,終於在25日凌晨3時分別在湖尾鄉和古寧頭登陸成功。 4個連分成兩部分,從湖尾鄉登陸的孫玉秀帶領有二四六團的兩個連,一登陸即殲滅了國民黨軍1個營,隨後又向雙乳山一帶推進,並積極與第一梯隊取得聯系。從古寧頭登陸的二五九團的兩個連,一上岸就走進被國民黨部隊封鎖了的區域,他們只得利用火力佔領了幾個碉堡,然後依據這些碉堡頑強抗擊了整整一天,直到26日夜間彈盡糧絕而失利。 26日凌晨,我第二梯隊登陸的孫玉秀與第一梯隊登陸部隊取得了聯系。不過,由於第二梯隊增援人數實在太少,眾寡懸殊且四面受敵而無法改變戰局。26日,是我進攻金門島極為悲壯的一天。天亮後,島上的情況急劇惡化,經過休整的國民黨駐島主力部隊,又一次在海空軍掩護下向古寧頭、林厝、埔頭一帶猛烈反撲。據當天上午接到登陸部隊傳來的報告稱,我二五一團、二五三團現存人數不過數百人! 26日上午,胡璉兵團趕到金門,和湯恩伯等一起到前線督戰。國民黨步兵對古寧頭久攻不下,胡璉、湯恩伯等要求台灣派飛機對村中建築猛轟狂炸,再用坦克炮和火箭筒逐一抵近民房射擊。 26日深夜,早已彈盡糧絕、兩晝夜未進粒米的我登陸部隊已難以支持,孫玉秀、邢永生、劉天祥、田志春、徐博、陳利華在一個山溝里舉行了臨時作戰會議,鑒於我軍登陸的10個營已傷亡5000多人,已沒有完整的連和營,決定將所存部隊分為幾股打游擊,同敵人周旋到底。22時,二十八軍前指在毫無辦法可施的情況下,電告登陸部隊,為保存最後一分力量,希望前線各級指戰員機動靈活,從島上各個角落,利用敵人或群眾的竹木筏及船隻,成批或單個越海撤回大陸,我們沿海各地將派出船隻、兵力、火器接應和搶救撤回的人員。26日深夜之後,二十八軍前指與登陸部隊的聯系逐漸中斷。27日凌晨,我二五三團團長徐博來電說,該團一營600多官兵已在古寧頭全部犧牲,剩餘的150多人和二四四團的70多人正准備到海邊找船,這是二五三團最後一次來電,之後,就音訊杳無了。二五一團團長劉天祥最後一次同軍前指通電說,我的生命不長了,為了革命沒二話,祝首長好,新中國萬歲!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劉團長的話還未說完,耳機內傳來一陣爆炸聲,劉團長光榮犧牲了。 26日午夜,我登陸部隊在夜幕的掩護下向北突圍,在海邊尋船未獲的情況下朝東南方向轉移,准備到山區與敵人長期周旋,以等待後續部隊的到來。27日上午,這部分官兵被敵發現,隨即突圍至雙乳山附近。接下來再度與敵遭遇,激戰中,我官兵又一次完成突圍。然而,我完成突圍的官兵遭到了國民黨海軍軍艦的炮擊,這些軍艦繞到古寧頭北面海上,用艦炮向地面炮火射擊不到的死角轟擊,在敵海陸武器的夾擊下,有武器的官兵一直戰至犧牲,沒有彈葯的官兵被俘。至27日上午10點,金門戰斗基本結束。 金門戰斗結束,我少數突圍成功的官兵仍堅持在山區打游擊戰,一直到28日下午,我軍官兵仍在山崖、淺灘處與敵軍周旋,在二四六團團長孫玉秀的帶領下,悄然到達沙頭。遺憾的是,在沙頭附近再度被國民黨軍隊合圍,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孫玉秀負傷後自盡,其餘戰士全部被俘。我二四四團團長邢永生負重傷後被國民黨軍隊包圍,被俘後不久即犧牲。我二五一團團長劉天祥犧牲後,政委田志春率50人打游擊,終因彈盡糧絕被俘。我二五三團政委陳利華在打游擊中被包圍,戰至最後犧牲。另據台灣出版的戰史稱,二五三團團長徐博隱藏在山洞一個多月,靠夜間出來到農田中挖番薯過活,後經國民黨部隊反復搜山而被俘。至此,我登陸部隊包括船工、民夫在內的9086人,除部分被俘外,大都壯烈犧牲。 葉飛含痛請求處罰 金門之戰的失利,引起了全軍、全國的震動,這次失敗在我軍戰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過去戰史上幾次失利如長征中的湘江之戰、紅軍西路軍的失敗及皖南事變損失人數也不少,但卻沒有一次是全軍覆沒,而這一次,卻損失了全部投入作戰的3個團9000多人!金門失利後的第二天,二十八軍副軍長蕭鋒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面色慘白、失聲痛哭地來到兵團葉飛司令員的辦公室。葉飛司令員慘痛地對他們說:"哭什麼,哭解決不了問題,現在你們應該鼓勵士氣,准備再攻金門!這次失利,我身為兵團司令員,由我負責,你們回去吧。"蕭鋒、李曼村剛剛離開葉飛司令員的辦公室,葉飛就收到了第三野戰軍的批評:"查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最大者,其主要原因是因為輕敵和急躁所致。"同時,要求十兵團"將此次經驗教訓深加檢討"。 11月1日,十兵團黨委擴大會在廈門老虎山洞召開。葉飛在會後給陳毅司令員起草電報,並報中央請求處分。毛澤東當時表示:"金門失利,不是處分的問題,而是要接受教訓的問題。"11月8日,毛澤東又提出:"以3個團去打敵人3個軍,後援不繼,全部被敵殲滅,這是解放戰爭三年多以來第一次不應有的損失。"中央軍委同時命令葉飛總結經驗,接受教訓,准備再次攻金。1950年,美國悍然入侵朝鮮,毛澤東決定停止解決金門的任務,集中全力剿匪。這樣,葉飛將軍和我十兵團的將士失去一次將功補過的機會。
㈦ 廈門什麼時候可以解封啊
廈門疫情最快10月15日-20日前後結束。
因為此次廈門通報首例確診病例時間為9月12日,是莆田疫情接觸者,近幾日根據廈門疫情最新通報情況來看,每天確診都有確診病例出現。而莆田疫情反而沒有出現新增,說明已經好轉。
不過,廈門已經加大防控力度,還有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知道,相信在9月底的時候廈門疫情基本能控制住。若在9月28日廈門往後都是無新增病例,在14天左右就能結束,但廈門疫情最快結束時間以官方通知為准。
廈門,簡稱「廈」或「鷺」,別稱鷺島,是福建省轄地級市、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
截至2020年,廈門市全市下轄6個區,總面積1700.61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397.84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廈門市常住人口為5163970人。2020年,廈門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384.02億元。
廈門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福建省東南部,由本島(廈門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嶝島、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陸地總面積1700.61平方千米,海域面積390多平方千米。廈門通行閩南語廈門話,與漳州、泉州同為閩南地區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