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廈門在古代的名稱叫什麼
廈門在古代的名稱叫鷺島。廈門在在古代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廈門,隸屬於福建省,別稱鷺島, 簡稱廈、鷺,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廈門位於福建省東南端,東與大小金門島、南與龍海市隔海相望,陸地與南安市、安溪縣、長泰縣、龍海市接壤。
廈門由本島廈門本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90多平方公里。廈門通行閩南方言,是閩南地區的主要城市,與漳州、泉州並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
(1)廈門怎麼變成的半島啊擴展閱讀:
廈門市鼓浪嶼區、思明區、開元區、杏林區、湖裡區、集美區這6個區在唐開元二十年(732)稱新城,大中元年(847)設嘉禾里,屬同安縣。元至元十六年(1279)置嘉禾千戶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廈門城建成,置中左守御千戶所。
清順治七年(1650)鄭成功駐兵廈門,於十二年(1655)改廈門為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復名廈門,屬台廈兵備道同安縣,雍正五年(1727)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1843年辟為通商口岸。
1912年同安縣析置思明縣,1912年於此設南路道(1914年改廈門道,1925年廢)。1935年設廈門市。1949年10月17日解放,為省轄市。1980年10月創辦廈門經濟特區,1984年3月特區范圍擴大到廈門全島,1989年5月國務院批准廈門特區連同杏林、海滄地區為台商投資開發區。
廈門市同安區在晉太康三年(282)置同安縣,屬南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縣西南4鄉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歷屬泉州、清源郡、清源軍、平海軍、泉州路、泉州府、興泉永道、南路道、廈門道,第五、第四行政督察區。
清乾隆四十年(1775)析置馬巷廳(1912年廢)。1912年析置思明縣,1914年析置金門縣。1949年9月19日解放,歷屬第五專區、晉江專區、廈門市、晉江地區、廈門市。1996年撤縣設廈門市同安區。
② 廈門為什麼叫廈門
廈門的由來
廈門以前是一座孤島,古時交通不便,所以到唐朝以前廈門一直是一座無名島嶼。唐朝開元至天寶年間,大陸陳、薛兩大姓氏漢人先後渡海入島。陳氏族人住南邊,薛氏住北邊。
廈門由「下門」雅化而來,「下門」之名,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城之前已經存在。「門」是地名的通稱。古時船戶、漁民把江河入海處有山崖的地方,形象化地稱之為「門」。「海門」在九龍江進入廈門港海域這間,往下到鼓浪嶼和廈門島,是海潮進出的通道,像護域河河水進出的門,也就是「濠門」。「濠門」以下的一個門叫「下門」。1935年4月,廈門正式設立廈門市,成為福建省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以前看過一本《朱熹傳》,書中有記載朱熹曾任同安縣知,當時同安縣管轄的廈門只是個小海島,估計沒正式名稱。明朝朱元璋派他的大將周德興駐防閩浙,在福建修建很多海防衛所,如今尚保存完好的惠安崇武古城跟廈門衛所都是那一批同期修建設立的。為便於軍事管轄,取名廈門,意思是國家大廈的門戶。明末清初鄭成功駐兵廈門跟清朝對抗,把廈門老城區取名思明,意思很明顯就是想恢復大明。清末廈門被西方列強納入通商口岸,他們紛紛在廈門的鼓浪嶼島上修房駐扎,於是鼓浪嶼有了萬國建築博覽會的名頭,這次鼓浪嶼申報世遺成功跟這些老式歐美建築群的關系很大。解放戰爭時,解放軍是乘坐小漁船攻下廈門島,那時還想一鼓作氣把廈門島的外島金門島也拿下,可惜兵敗。解放後,為早日解放台灣,鐵道兵修建鷹廈鐵路,把廈門島和集美之間的海溝填成海堤,火車能直接開進廈門島。此後廈門成為半島,不再游離大陸之外。廈門的大發展歸結於改革開放,1982年鄧公視察廈門,不久中央就批准設立廈門特區,從戰爭前線變為改革開放前沿。明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廈門的巨變
就是一個很好的縮影!
看到很多人以訛傳訛,還是來說一下。
廈門島最早叫嘉禾嶼,是因為這個島嶼種植稻穀出現一株多穗所以叫嘉禾。從唐的陳氏開墾開始這個名稱就慢慢流傳了,從而成為固定稱呼。
到了明朝事情有了變化,洪武年間為了海防需要,朝廷在嘉禾嶼上設置了中左千戶所,並築一城來做拱衛之用。而這座城是級別很小的衛城,所以面積很小坐落於嘉禾嶼上一個叫廈門社的地方上。而這座城官方叫法是中左千戶所,民間因為在廈門社的地盤上就叫他廈門城。這個民間的叫法到了萬曆年間就被注到同安地圖上了,不過這個島的名字還是叫嘉禾嶼,而衛城才叫廈門城。
到了鄭成功時代在嘉禾嶼上設置了思明州,廈門城仍舊是一個如崇武古城那樣的小衛城,仍舊是不上檯面的名稱而已。嘉禾嶼歸清朝以後清朝取消思明州的叫法,改稱禾山。
到了雍正年間設置了軍事機構台廈兵備道,駐地廈門城。這個時候廈門這個名稱才真正站上 歷史 舞台而入典冊。隨後成立興泉道,道治從莆田遷到泉州府城再遷移到嘉禾嶼的廈門城內,使廈門城成為延續到清朝末年的軍事組織興泉永道的道治所在。這段時間廈門城擴大了地盤,成為嘉禾嶼篔簹港與五老峰之間那片區域的統稱。這個時候民間也有將這個島叫廈門島,但實際上廈門這個名稱還是廈門城及周邊街道和港口的稱呼而已。
而五口通商口岸的簽訂則正式將這片區域定名為廈門港,而這個島也正式叫廈門島。而民國五年後,南路道更名為廈門道,道治設廈門城治理興泉兩府地界。因港興因道治而旺從而給了廈門快速發展的機會。1927年國民政府取消道州府的管理體系,但是廈門因為之前打下的基礎仍舊快速發展,到了1934年國民政府在此設立了福建省第一個市政府,廈門市。不久廈門淪陷,廈門島被日本竊據。1949年廈門解放後仍舊是按照獨立市建制,1958年劃同安入廈門,在70年代同安在晉江地區與廈門市之間轉換了一圈,之後廈門的轄區就沒再大的調整。
而1997年之前廈門人的廈門還一直是 歷史 上那個廈門,就是廈門港起到中山路不跨文灶和篔簹港的那一小片區域,其他地方其實都還是習慣叫禾山。
而網路上經常有說法說因為在海門島下游,所以叫下門島後雅化成廈門。這種說法是荒謬的,因為這個島一直叫嘉禾嶼,而廈門是那個城的名稱。一個城怎麼可能因為上游有一個島叫海門所以叫廈門城。能對等的只能是島嶼與島嶼,但是這個島嶼一直就叫嘉禾嶼。再說中國一般講究對等或者門當戶對,一個廈門島是一個海門島的幾倍大,怎麼可能因為一個小島而命名一個大島呢?所以這個說法謬誤!
至於說廈門是華夏之門,或者大廈之門,這種說法更不值得一駁,那是現代之人附和只說而已。
廈門之所以叫廈門,就是因為一個廈門社築城而一步步演化而來的。
廈門是我國的副省級城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地區。
其實最早廈門並不是市,過去是歸屬泉州進行管轄,直到1935年廈門才設立了廈門市,隨後經過了一系列的轉變和時代的更替才發展到了今天的廈門6區,島內思明、湖裡,島外海滄、翔安、同安、集美。
那麼廈門為什麼叫廈門呢?其實這個是有原因的,廈門其實最早上叫下門,後面因為門是地名的通稱,又因為廈門處於福建閩南地區,當地盛行閩南話,在閩南話中的廈和下的讀音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所以廈門的廈其實是靠下字慢慢演變過來的,當然這也是文人雅化的,當地人也慢慢的都叫廈門了。
廈門其實名字特別是優雅,當地還有鷺島之稱,因為有很多白鷺在廈門島內,所以廈門又稱為鷺島!歡迎大家來廈門 旅遊 參觀哦!
廈門古稱嘉禾里屬同安縣,明屬泉州府,之前同安是泉州的一個縣,直到明朝才被擱置出去成立廈門
1387年建築廈門城,寓意大廈之門,廈門 歷史 正式開啟
說到廈門我想要順便講下廈門和泉州的 歷史 交融,廈門 歷史 上長期是屬於泉州管轄,也是泉州下轄的一個縣「同安縣」所管, 歷史 上,在明洪武之前,廈門島只是同安地區的一個小島,直到鄭成功駐軍廈門,廈門才迎來自己的真正 歷史 ,如今泉州和廈門之爭,更多體現在文化 歷史 ,信仰風俗起源之爭,因為廈門是泉州的一個管轄區域,所以閩南文化、小吃風俗還有 歷史 來源,都是來自泉州,跟泉州有脫離不了的關系,而如今泉州的經濟又是廈門之上,廈門的經濟很大一部分是泉州貢獻,那麼兩市之爭就更加的激烈,因為泉州不認可廈門超越自己,而事實上泉州在經濟、文化、 歷史 等方面不知道秒殺廈門多少條街,所以,就是所以…
也有人說,鄭成功對於廈門重要性很強,的確如今的思明就是鄭成功為了紀念明朝而取名,廈門的 歷史 人物也以鄭成功為主,鄭成功收復台灣,駐軍廈門改變了廈門和廈門海上的貿易地位,泉州領先一千多年的海港地位在明朝後期就被廈門超過了,這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吧,自此泉州年輕人的出路也跳板到廈門去發展,這就是近現代廈門在國際地位和港口貿易還有知名度上超過泉州的根本性原因,而創造這一切的仍然是泉州南安人-鄭成功!所以說泉州文化是很包容的,足以容納廈門的 歷史 和文化!如果沒有泉州文化和泉州的發展,就沒有現在的廈門,你們說呢,懂 歷史 和文化的來辯論!
而鄭成功之所以選擇廈門完全是因為為了收復台灣,泉州 歷史 上很多名人都有國家情懷甚至出現很多時代英雄,這也是時代選擇,鄭成功去廈門完全是因為廈門離台灣近!
所以廈門,大廈之門,乃是鄭成功對國家和民族的期待和祝語!我門的 歷史 應該被銘記,也應該記得這是泉州人創造的驕傲和輝煌!不應該抹去我們的筆墨和光輝的 歷史 !
廈門為什麼叫廈門而不是下門或者夏門呢?
據說廈門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廈門城建成之後,「廈門」之稱才開始見著於文字資料上。「廈」是從「下」字演變過來的,門是海峽的意思,「下門」大意是海門島底下的一個海峽,「廈門」是對「下門」一詞的雅化。在民間,廈門島也被稱作「嘉禾嶼」。
大廈之門
廈門為什麼叫廈(xia)門?
廈門,自282年置同安縣到公元933年同安屬泉州以來,都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島嶼。1100前,唐代先民給給它取了個好記的名字「新城」;1279年,元朝第一次在嘉禾嶼設置軍事機構--嘉禾千戶所;明代洪武年間,設 衛所 。「所」為「中左」,「城」名為「廈門」
(圖:廈門古城地圖)
先來看廈門地名的演變,其實都是以閩南話「下」的發音為依據的。所以才會出現廈門的讀音會與普通話中「下」的讀音一致,而不讀成大廈的廈(sha)。
(圖:廈門古城彩繪版)
一、 「廈門」,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 是在《廈門志.卷二.沿革》(清道光)里。在這本《廈門志》里記載了明代江夏侯周德興經營福建時的一段話:
「城 廈門 ,移永寧衛中、左二所兵戍守,為 中左所 」
二、 而嘉禾嶼為什麼會演變成廈門
(圖:海門與下門的地理位置)
以上就是廈門地名的由來,以及廈門為什麼叫廈門。
廈門導游給您解答,廈門早期叫嘉禾嶼,小島上盛產稻穀一禾多穗,所以人們稱之為嘉禾嶼,島上居民早期都以漁民為主,人數不足500名,為什麼叫廈門,有兩種說法:
一,下門,是指:下面的門戶,中國地形像一隻雄雞,廈門地理位置位於雄雞腹部低下的島嶼。所有早期有:下邊的門戶之說,後改名雅稱為現在的「廈門」廈門和金門原先隸屬同安縣管轄,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縣設區。
二,廈門城,早期為了防禦倭寇,李鴻章與周德興在嘉禾嶼島上修建圍城「不容倭寇侵襲攏」,城牆稱之為「廈門城」後以 城市名稱以 廈門命名沿用至今,
廈門地處亞熱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海域廣闊多姿,陸上奇岩重疊,草木終年生長,鮮花四季常開。花木建築具有南國情調,古剎遺址引人入勝,素有海上花園之稱。鼓浪嶼全島面積為1.84平方公里,山上怪石嵯峨,迭成洞壑,洞內海風撲面,濤聲雷鳴。明清兩代重修的蓮花庵旁,有明人題刻「鼓浪洞天」四個大字於巨石上,為廈門八景之一。島上樹木蓊鬱,四季長春,亭台樓閣,掩映錯落,有日光岩,菽庄花園、海濱浴場等 旅遊 地。
③ 廈門半島的介紹
廈門半島(1955年——2010年)廈門全市即是半島也是島嶼,廈門本島為海島四面環海,廈門半島視為廈門市的三個半島和三個主要海島。為改善廈門海域海水水質、修復廈門海洋生態環境,廈門市政府於2010年啟動拆堤建橋工程,集美—杏林海堤被拆除改為橋梁取代、2012年建成通車,集杏海堤不復存在。2011年高崎—集美海堤拆除工程啟動、預計2014年大橋建成通車。廈門島通過幾座跨海大橋、海底隧道與大陸相連,廈門海堤退出歷史舞台,廈門半島不復存在,廈門島恢復海島性質。
④ 廈門由來
1100年前,廈門的先民們給廈門島取名「新城」。公元1279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嘉禾嶼設置軍事機構。嘉禾嶼地處九龍江入海口「海門島」的下方,是漳、泉兩地門戶,民間按地理方位稱此為「下門」。明、萬曆年間也稱廈門為「夏門」,後來演化成「廈門」。
廈門:
廈門,簡稱「廈」或「鷺」,別稱鷺島,是福建省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截至2019年,全市下轄6個區,總面積1700.61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97.8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29萬人,戶籍人口261.10萬人,常住外來人口達221萬人。
廈門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福建省東南端,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物流樞紐、東南國際航運中心、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已成為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廈門由島內(廈門本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嶝島、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90多平方公里。廈門通行閩南語廈門話,與漳州、泉州同為閩南地區的組成部分。
⑤ 廈門是屬於島嗎
廈門不屬於島嶼,具體依據如下:
1、廈門是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廈門位於福建省東南端,東與大小金門島、南與龍海市、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隔海相望,陸地與南安市、安溪縣、長泰縣、漳州台商投資區接壤。
2、廈門由廈門半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嶝島、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90多平方公里。
3、島嶼是指四面環水並在高潮時高於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而且能維持人類居住或者本身的經濟生活。
綜上所述可知,廈門有與內地接壤地區,並不符合島嶼四面環水的定義要求,所以廈門不屬於島嶼。
(5)廈門怎麼變成的半島啊擴展閱讀:
廈門——位置境域:
廈門市位於北緯24°23'~24°54'、東經117°53'~118°26',在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南部,與漳州、泉州相連,地處閩南金三角中部。
廈門市由廈門半島、鼓浪嶼及其眾多小島嶼、島礁和同安、集美、海滄、翔安、杏林灣、馬鑾灣、同安灣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390多平方公里。其中廈門島面積約為157.76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島嶼,全島海岸線約為234公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廈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島嶼
⑥ 廈門被稱為什麼島
廈門也稱鷺島,廈門島就是指廈門本島,廈門島本來就是一個四面環海與陸地分開的島嶼,解放後建設集美到廈門的海堤,廈門本島才成為三面環海的半島。現在廈門市的行政區劃包括6個行政區,其中思明和湖裡兩區在本島我們習慣稱島內也就是所謂的市區,其他的稱島外區。
⑦ 微信上的騰訊地圖把廈門的海都填起來了,鼓浪嶼也消失了,這究竟是怎麼了
網友發現,在騰訊的地圖上,廈門島和海滄是陸路相連的,甚至可以從思明區直接步行到海滄區。據《廈門日報》報道,微信上的騰訊地圖把廈門填海,鼓浪嶼消失了,前天,不少網友發現了這個烏龍事件,在騰訊地圖上,廈門島與海滄區陸路相連,原來的海域消失了。本報記者聯系騰訊地圖了解到,是鼓浪嶼數據質量改進和更換出現錯誤,導致顯示異常。昨天一早地圖的使用恢復正常。五龍、廈門島、海滄區通航,引導市民跨海步行。不止一位網友在微博等公共社交平台上遇到過上述經歷。前天下午4點左右,有網友發帖稱騰訊地圖要我去海底,帖子中有騰訊地圖軟體的截圖。從湖裡區的廈門湖裡萬達廣場到海滄區的阿洛海城市廣場,按照導航路線步行即可到達。
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武隆事件與數據錯誤有關。近日,騰訊地圖正在對鼓浪嶼等重要旅遊景點的數據質量進行軟體提升。在一般數據生產的基礎上,安排人力進行更詳細的數據挖掘處理。上述事件的發生是由於升級後的精品數據上線前部分舊數據未能同步生效,因此在新舊數據替換時出現數據錯誤,導致顯示異常。對此,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將繼續嚴格控制和優化發布流程,避免出現類似問題。
⑧ 廈門為什麼分島內島外
因為廈門的管轄范圍包括廈門島以及廈門島附近的區域,所以廈門分島內和島外。廈門市位於台灣海峽西岸中部、閩南金三角的中心。
東與大小金門島、南與龍海市隔海相望,陸地與南安市、安溪縣、長泰縣、龍海市接壤。廈門市境域由福建省東南部沿廈門灣的大陸地區和廈門島、鼓浪嶼等島嶼以及廈門灣組成。2019年,全市土地面積1700.61平方千米,其中廈門本島土地面積157.98平方千米(含鼓浪嶼);海域面積約390平方千米。
廈門海域情況簡介。
廈門海域包括廈門港、外港區、馬鑾灣、同安灣、九龍江河口區和東側水道。廈門港外有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橫列,內有廈門島、鼓浪嶼等島嶼屏障,是天然的避風良港。港區內有可供萬噸級輪船停泊的錨地十餘處,其中鼓浪嶼以南的海域面積14平方千米,水深10米以上,可供10萬噸級船舶停泊。
港區內航道基本上為深10米以上的深水航道,5萬噸級的船舶可隨時進出。廈門島以東的劉五店航道亦能保證萬噸級船舶隨時進出。廈門市海岸線總長約為234千米,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線約43平方千米,適宜建港的深水岸線約27千米。
以上內容參考廈門市政府——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