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廈門經濟特區什麼時候建立
1980年10月7日,國務院批准廈門在湖裡設立經濟特區,面積2.5平方公里。在這片傳說中鳳凰棲息過的熱土上,激情孕育夢想,汗水傳遞使命。昔日一個封閉的海防小島嶼,從此拉開風生水起的時代大幕。
1981年10月15日,湖裡的第一聲開山炮響,定格了廈門經濟特區破土動工的歷史性時刻。特區建設者高舉解放思想的旗幟,沖破舊體制束縛,「摸著石頭過河」,以大無畏的先驅者姿態,先行先試,敢闖敢試,邁開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堅實步伐。
1984年2月,鷗鷺飛翔,浪花輕舞,初具規模的廈門經濟特區迎來了鄧小平同志。在特區的發祥地湖裡,他揮毫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這是對特區人改革的沖勁和創新的闖勁的肯定和鼓勵。根據鄧小平的提議,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把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並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1988年10月18日,國務院批准廈門市實行計劃單列,並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隨後,國務院先後批准劃定杏林、海滄和集美為台商投資區。1994年3月22日,八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授權廈門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廈門市人民政府分別制定法規和規章在廈門經濟特區實施的決定》。
❷ 廈門為什麼叫廈門
廈門的由來
廈門以前是一座孤島,古時交通不便,所以到唐朝以前廈門一直是一座無名島嶼。唐朝開元至天寶年間,大陸陳、薛兩大姓氏漢人先後渡海入島。陳氏族人住南邊,薛氏住北邊。
廈門由「下門」雅化而來,「下門」之名,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城之前已經存在。「門」是地名的通稱。古時船戶、漁民把江河入海處有山崖的地方,形象化地稱之為「門」。「海門」在九龍江進入廈門港海域這間,往下到鼓浪嶼和廈門島,是海潮進出的通道,像護域河河水進出的門,也就是「濠門」。「濠門」以下的一個門叫「下門」。1935年4月,廈門正式設立廈門市,成為福建省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以前看過一本《朱熹傳》,書中有記載朱熹曾任同安縣知,當時同安縣管轄的廈門只是個小海島,估計沒正式名稱。明朝朱元璋派他的大將周德興駐防閩浙,在福建修建很多海防衛所,如今尚保存完好的惠安崇武古城跟廈門衛所都是那一批同期修建設立的。為便於軍事管轄,取名廈門,意思是國家大廈的門戶。明末清初鄭成功駐兵廈門跟清朝對抗,把廈門老城區取名思明,意思很明顯就是想恢復大明。清末廈門被西方列強納入通商口岸,他們紛紛在廈門的鼓浪嶼島上修房駐扎,於是鼓浪嶼有了萬國建築博覽會的名頭,這次鼓浪嶼申報世遺成功跟這些老式歐美建築群的關系很大。解放戰爭時,解放軍是乘坐小漁船攻下廈門島,那時還想一鼓作氣把廈門島的外島金門島也拿下,可惜兵敗。解放後,為早日解放台灣,鐵道兵修建鷹廈鐵路,把廈門島和集美之間的海溝填成海堤,火車能直接開進廈門島。此後廈門成為半島,不再游離大陸之外。廈門的大發展歸結於改革開放,1982年鄧公視察廈門,不久中央就批准設立廈門特區,從戰爭前線變為改革開放前沿。明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廈門的巨變
就是一個很好的縮影!
看到很多人以訛傳訛,還是來說一下。
廈門島最早叫嘉禾嶼,是因為這個島嶼種植稻穀出現一株多穗所以叫嘉禾。從唐的陳氏開墾開始這個名稱就慢慢流傳了,從而成為固定稱呼。
到了明朝事情有了變化,洪武年間為了海防需要,朝廷在嘉禾嶼上設置了中左千戶所,並築一城來做拱衛之用。而這座城是級別很小的衛城,所以面積很小坐落於嘉禾嶼上一個叫廈門社的地方上。而這座城官方叫法是中左千戶所,民間因為在廈門社的地盤上就叫他廈門城。這個民間的叫法到了萬曆年間就被注到同安地圖上了,不過這個島的名字還是叫嘉禾嶼,而衛城才叫廈門城。
到了鄭成功時代在嘉禾嶼上設置了思明州,廈門城仍舊是一個如崇武古城那樣的小衛城,仍舊是不上檯面的名稱而已。嘉禾嶼歸清朝以後清朝取消思明州的叫法,改稱禾山。
到了雍正年間設置了軍事機構台廈兵備道,駐地廈門城。這個時候廈門這個名稱才真正站上 歷史 舞台而入典冊。隨後成立興泉道,道治從莆田遷到泉州府城再遷移到嘉禾嶼的廈門城內,使廈門城成為延續到清朝末年的軍事組織興泉永道的道治所在。這段時間廈門城擴大了地盤,成為嘉禾嶼篔簹港與五老峰之間那片區域的統稱。這個時候民間也有將這個島叫廈門島,但實際上廈門這個名稱還是廈門城及周邊街道和港口的稱呼而已。
而五口通商口岸的簽訂則正式將這片區域定名為廈門港,而這個島也正式叫廈門島。而民國五年後,南路道更名為廈門道,道治設廈門城治理興泉兩府地界。因港興因道治而旺從而給了廈門快速發展的機會。1927年國民政府取消道州府的管理體系,但是廈門因為之前打下的基礎仍舊快速發展,到了1934年國民政府在此設立了福建省第一個市政府,廈門市。不久廈門淪陷,廈門島被日本竊據。1949年廈門解放後仍舊是按照獨立市建制,1958年劃同安入廈門,在70年代同安在晉江地區與廈門市之間轉換了一圈,之後廈門的轄區就沒再大的調整。
而1997年之前廈門人的廈門還一直是 歷史 上那個廈門,就是廈門港起到中山路不跨文灶和篔簹港的那一小片區域,其他地方其實都還是習慣叫禾山。
而網路上經常有說法說因為在海門島下游,所以叫下門島後雅化成廈門。這種說法是荒謬的,因為這個島一直叫嘉禾嶼,而廈門是那個城的名稱。一個城怎麼可能因為上游有一個島叫海門所以叫廈門城。能對等的只能是島嶼與島嶼,但是這個島嶼一直就叫嘉禾嶼。再說中國一般講究對等或者門當戶對,一個廈門島是一個海門島的幾倍大,怎麼可能因為一個小島而命名一個大島呢?所以這個說法謬誤!
至於說廈門是華夏之門,或者大廈之門,這種說法更不值得一駁,那是現代之人附和只說而已。
廈門之所以叫廈門,就是因為一個廈門社築城而一步步演化而來的。
廈門是我國的副省級城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地區。
其實最早廈門並不是市,過去是歸屬泉州進行管轄,直到1935年廈門才設立了廈門市,隨後經過了一系列的轉變和時代的更替才發展到了今天的廈門6區,島內思明、湖裡,島外海滄、翔安、同安、集美。
那麼廈門為什麼叫廈門呢?其實這個是有原因的,廈門其實最早上叫下門,後面因為門是地名的通稱,又因為廈門處於福建閩南地區,當地盛行閩南話,在閩南話中的廈和下的讀音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所以廈門的廈其實是靠下字慢慢演變過來的,當然這也是文人雅化的,當地人也慢慢的都叫廈門了。
廈門其實名字特別是優雅,當地還有鷺島之稱,因為有很多白鷺在廈門島內,所以廈門又稱為鷺島!歡迎大家來廈門 旅遊 參觀哦!
廈門古稱嘉禾里屬同安縣,明屬泉州府,之前同安是泉州的一個縣,直到明朝才被擱置出去成立廈門
1387年建築廈門城,寓意大廈之門,廈門 歷史 正式開啟
說到廈門我想要順便講下廈門和泉州的 歷史 交融,廈門 歷史 上長期是屬於泉州管轄,也是泉州下轄的一個縣「同安縣」所管, 歷史 上,在明洪武之前,廈門島只是同安地區的一個小島,直到鄭成功駐軍廈門,廈門才迎來自己的真正 歷史 ,如今泉州和廈門之爭,更多體現在文化 歷史 ,信仰風俗起源之爭,因為廈門是泉州的一個管轄區域,所以閩南文化、小吃風俗還有 歷史 來源,都是來自泉州,跟泉州有脫離不了的關系,而如今泉州的經濟又是廈門之上,廈門的經濟很大一部分是泉州貢獻,那麼兩市之爭就更加的激烈,因為泉州不認可廈門超越自己,而事實上泉州在經濟、文化、 歷史 等方面不知道秒殺廈門多少條街,所以,就是所以…
也有人說,鄭成功對於廈門重要性很強,的確如今的思明就是鄭成功為了紀念明朝而取名,廈門的 歷史 人物也以鄭成功為主,鄭成功收復台灣,駐軍廈門改變了廈門和廈門海上的貿易地位,泉州領先一千多年的海港地位在明朝後期就被廈門超過了,這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吧,自此泉州年輕人的出路也跳板到廈門去發展,這就是近現代廈門在國際地位和港口貿易還有知名度上超過泉州的根本性原因,而創造這一切的仍然是泉州南安人-鄭成功!所以說泉州文化是很包容的,足以容納廈門的 歷史 和文化!如果沒有泉州文化和泉州的發展,就沒有現在的廈門,你們說呢,懂 歷史 和文化的來辯論!
而鄭成功之所以選擇廈門完全是因為為了收復台灣,泉州 歷史 上很多名人都有國家情懷甚至出現很多時代英雄,這也是時代選擇,鄭成功去廈門完全是因為廈門離台灣近!
所以廈門,大廈之門,乃是鄭成功對國家和民族的期待和祝語!我門的 歷史 應該被銘記,也應該記得這是泉州人創造的驕傲和輝煌!不應該抹去我們的筆墨和光輝的 歷史 !
廈門為什麼叫廈門而不是下門或者夏門呢?
據說廈門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廈門城建成之後,「廈門」之稱才開始見著於文字資料上。「廈」是從「下」字演變過來的,門是海峽的意思,「下門」大意是海門島底下的一個海峽,「廈門」是對「下門」一詞的雅化。在民間,廈門島也被稱作「嘉禾嶼」。
大廈之門
廈門為什麼叫廈(xia)門?
廈門,自282年置同安縣到公元933年同安屬泉州以來,都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島嶼。1100前,唐代先民給給它取了個好記的名字「新城」;1279年,元朝第一次在嘉禾嶼設置軍事機構--嘉禾千戶所;明代洪武年間,設 衛所 。「所」為「中左」,「城」名為「廈門」
(圖:廈門古城地圖)
先來看廈門地名的演變,其實都是以閩南話「下」的發音為依據的。所以才會出現廈門的讀音會與普通話中「下」的讀音一致,而不讀成大廈的廈(sha)。
(圖:廈門古城彩繪版)
一、 「廈門」,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 是在《廈門志.卷二.沿革》(清道光)里。在這本《廈門志》里記載了明代江夏侯周德興經營福建時的一段話:
「城 廈門 ,移永寧衛中、左二所兵戍守,為 中左所 」
二、 而嘉禾嶼為什麼會演變成廈門
(圖:海門與下門的地理位置)
以上就是廈門地名的由來,以及廈門為什麼叫廈門。
廈門導游給您解答,廈門早期叫嘉禾嶼,小島上盛產稻穀一禾多穗,所以人們稱之為嘉禾嶼,島上居民早期都以漁民為主,人數不足500名,為什麼叫廈門,有兩種說法:
一,下門,是指:下面的門戶,中國地形像一隻雄雞,廈門地理位置位於雄雞腹部低下的島嶼。所有早期有:下邊的門戶之說,後改名雅稱為現在的「廈門」廈門和金門原先隸屬同安縣管轄,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縣設區。
二,廈門城,早期為了防禦倭寇,李鴻章與周德興在嘉禾嶼島上修建圍城「不容倭寇侵襲攏」,城牆稱之為「廈門城」後以 城市名稱以 廈門命名沿用至今,
廈門地處亞熱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海域廣闊多姿,陸上奇岩重疊,草木終年生長,鮮花四季常開。花木建築具有南國情調,古剎遺址引人入勝,素有海上花園之稱。鼓浪嶼全島面積為1.84平方公里,山上怪石嵯峨,迭成洞壑,洞內海風撲面,濤聲雷鳴。明清兩代重修的蓮花庵旁,有明人題刻「鼓浪洞天」四個大字於巨石上,為廈門八景之一。島上樹木蓊鬱,四季長春,亭台樓閣,掩映錯落,有日光岩,菽庄花園、海濱浴場等 旅遊 地。
❸ 廈門市什麼時候成立
1950年
❹ 廈門經濟特區成立時間
廈門經濟特區成立時間
廈門經濟特區成立時間,如今,廈門已成為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的區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超過12萬名台胞在廈門工作、生活,與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廈門經濟特區成立時間。
廈門經濟特區成立時間1
1980年10月7日,國務院批准廈門在湖裡設立經濟特區,面積2.5平方公里。在這片傳說中鳳凰棲息過的熱土上,激情孕育夢想,汗水傳遞使命。昔日一個封閉的海防小島嶼,從此拉開風生水起的時代大幕。
1981年10月15日,湖裡的第一聲開山炮響,定格了廈門經濟特區破土動工的歷史性時刻。特區建設者高舉解放思想的旗幟,沖破舊體制束縛,「摸著石頭過河」,以大無畏的先驅者姿態,先行先試,敢闖敢試,邁開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堅實步伐。
1984年2月,鷗鷺飛翔,浪花輕舞,初具規模的廈門經濟特區迎來了鄧小平同志。在特區的發祥地湖裡,他揮毫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這是對特區人改革的沖勁和創新的闖勁的肯定和鼓勵。根據鄧小平的提議,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把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並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1988年10月18日,國務院批准廈門市實行計劃單列,並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隨後,國務院先後批准劃定杏林、海滄和集美為台商投資區。1994年3月22日,八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授權廈門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廈門市人民政府分別制定法規和規章在廈門經濟特區實施的決定》。
廈門經濟特區成立時間2
12月21日是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與台灣一水之隔,廈門經濟特區因「台」而設、因「台」而特,是兩岸融合最前沿。40年來,廈門經濟特區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新路,努力打造台胞登陸的「第一家園」。
1980年10月,廈門設立經濟特區。一年後,隨著湖裡區工地上一聲爆破巨響,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大幕正式拉開。
作為首批到大陸投資的台商,台灣仕霖集團董事長呂理鎮1987年來到大陸。在考察了幾個城市後,他最終選擇了廈門。
「廈門離台灣很近,有著相同的鄉音、文化習俗、風土人情。更為重要的是,廈門作為經濟特區,有政策支持。」呂理鎮介紹,19 89年,仕霖集團在廈門成立了建霖衛浴公司。
依靠大陸市場,加上當地政府政策、本地人才的加持,建霖衛浴公司成長為建霖集團,並於2020年7月在大陸A股上市。「廈門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地,也是兩岸合作的典範。」呂理鎮說。
40年來,廈門在兩岸「三通」、經貿合作、人員往來、文化交流、基層政黨交流等方面不斷有「破冰」之舉,持續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建設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兩岸金融中心、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對台貿易中心等「一區三中心」,廈台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等產業合作結出碩果。
如今,廈門已成為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的區域:廈門引進了友達、宸鴻等20多家台灣百大企業,台企工業產值約占廈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目前,台灣是廈門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六大出口市場,廈門口岸的台灣水果、食品、酒類、圖書、大米等進口量穩居大陸第一,是大陸最大對台貿易口岸。
不久前,一年一度的海峽論壇因疫情影響延至歲末登場,兩岸各界表現出很高熱情。作為兩岸交流交往最活躍的平台,以閩南文化為紐帶,廈門重點打造了海峽論壇、工博會、文博會、圖交會等50多個大型兩岸交流活動,成果顯著。
兩岸合作的未來在青年。來自桃園的台青創業者范姜鋒把廈門比喻成自己的「逐夢之地」。2016年,范姜鋒與大陸合夥人共同創辦了廈門啟達台享創業服務有限公司,如今成果斐然:協助7000多名台灣青年來閩交流,幫助超過300名台青、150個項目在閩落地……
廈門還推出多項惠台利民舉措:創新設立台胞服務中心、台胞驛站、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等涉台服務機構,積極為台灣青年追夢、築夢、圓夢創造更好條件、搭建更大舞台。
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來到廈門,打拚事業,落地生根,成為一道靚麗的青春風景線。目前,廈門已建成多個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其中廈門兩岸青年創業創新創客基地等7個基地獲批國台辦「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示範點)」。
「在廈門,我看到了在台灣從來沒看過的風景。」范姜鋒說,「廈門區位優勢明顯,還有完善的配套政策,是許多台灣青年到大陸發展的首選地 。」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超過12萬名台胞在廈門工作、生活,與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眾多台胞主動當義工、參與社區治理融入本地生活。
「台胞和大陸同胞已成為社區共同體。」廈門市湖裡區興隆社區台胞主任助理熊麒說,在他們社區,兩岸同胞已經從「陌鄰」變為「友鄰」,真正實現了具有共同情感體驗的「兩岸一家親」。
廈門台商協會會長吳家瑩表示,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年來,廣大台胞、台企既是參與者、創造者,又是親歷者、受益者。台胞、台企在助力廈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搭上國家改革開放高速發展的「列車」。
廈門經濟特區成立時間3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的創辦,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和重大突破。
1980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設置經濟特區。經濟特區是廣東和全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是內地與國際經濟聯系的「橋梁」和「窗口」。經過20多年的自身發展,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迅速崛起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珠海和汕頭也已成為我國新興的重要沿海開放城市。
1979年創辦經濟特區時為什麼要選擇深圳、廈門、珠海、汕頭這四個地方?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召開,會議討論了這一重大問題,並形成了《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定》,其中提出,在沿海少數有條件的省市,劃出一定的地區,如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福建省廈門,上海市崇明島等單獨進行管理,作為華僑和港澳商人的投資場所;深圳、珠海兩地可以先辦;對廣東、福建兩省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
這次工作會議後,中共中央、國務院派當時主管這方面工作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帶領有關部門的十多位負責幹部組成的工作組前往廣東、福建,同兩省的領導幹部和專家共同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與此同時,廣東、福建兩省分別進行了方案制定工作。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指出:對兩省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權,使之發揮優越條件,抓緊當前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把經濟盡快搞上去,這是一項重大的改革。關於出口特區,可先在深圳、珠海兩市試辦,待取得經驗後,再考慮在汕頭、廈門設置的問題。所以選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舉辦特區,是由於這四個地方在地理、人文條件方面具有開展對外經濟活動的優勢。深圳和珠海與香港、澳門毗鄰,汕頭和廈門也與港、澳相近,廈門還面對台灣,在歷史上這些地方就與海外有著密切的交往;深圳是中國南方對外交通的重要陸路通道,汕頭和廈門是中國南方的重要海運港口;有廣闊的腹地可為依託;是著名僑鄉;實踐證明,在這四個地方舉辦特區是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