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廈門大致有哪些習俗和風俗
在廈門,兒女出生滿三日,叫「三朝」,夫家要備好「油飯」派人送到娘家報喜。據說,油飯要送媒人,送鄰里,送"做月內"時有送禮祝賀的親友,尤其要送娘家。
廈門隆重而又受人注目的民俗祭祀,要數拜菩薩為最。
每逢陰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菩薩」生日時,人們便提著水果、供品去寺廟祭祀,燃燒冥紙,燃點香燭;陰歷初二、十六則為生意人的祭拜之日,這種自古以來的祭祀風俗延續至今,依然是眾多信奉者祈求平安、討個吉利的傳統方式。
⑵ 去廈門旅遊可以買什麼禮物,有哪些適合送人的禮物
1、廈門海灘地圖:可根據個人需買團體票,票價55元一人,分5張,1張100元(不要買錯了),建議5人以上,1人會便宜些。
2、生活用品:眼鏡、抽紙、雨傘、相機、相冊、小紅本,這些有助於拍照。
3、食品:小火鍋、榴槤酥、魷魚絲、魷魚腸等,這些有助於到達廈門之後嘗嘗地道的廈門美食。
4、紀念品:紀念冊、紀念巾、文具盒等,會加分的。
5、文藝小清新物品:書、扇子、披肩等,加分。
如果你想送給女孩子一些意料之外的小禮物那麼也可以選擇發簪發夾、小首飾,想要讓她感受到不一樣的節日氛圍,選擇這些禮物送給她,也是不錯的選擇。
⑶ 廈門人為什麼忌諱19
廈門人待人熱情,好客誠摯,朋友往來之間自然彼此會有饋贈 。但是廈門人對禮物卻是有許多的忌諱,如果亂送禮,不但一番好意沒人領,反而會引起誤會。
忌以手巾、扇子、剪刀贈人。廈門話"巾"和『根"同音,俗話有"送巾現斷根",有斷交之意。直至今日,廈門喪事完畢後都要送手巾給吊喪者,用意在於讓吊喪者與死者"斷絕"往來,魂魄不找生前友好 。因此如平時贈人手巾,也是要令人不禁想起不吉利的喪事或斷交之意。
扇子則只在夏季扇涼,一到深秋就棄之不用,是一時之交,用後即棄 。若是交友如此,豈不讓人傷心?廈門話"扇"和"見"又偕音,俗話有"送扇,無相見",大有斷交之意,所以也是禁忌作為禮物的。
至於剪刀,總是讓人想起"一刀兩斷"、"一剪兩斷",在贈予者與受贈者之間不但有斷交之意,而且有威脅之意,似要強行斷絕,更是萬不能作為禮物。
北方有的地方因"鍾"、"終"同音,禁忌送鍾。廈門卻反而沒有此忌。過去人家結婚時,還往往把別人送的時鍾擺在相當顯眼的地方 。除了手巾、扇子、剪刀,雨傘也是不宜作為禮物的。廈門話"傘"、"散"同音,而且"雨"和"給"也同音,而"給"在廈門話里又有"讓"、"使"的意思,"雨傘"豈不就是"使"之"散"的意思嗎?
⑷ 想在廈門買茶葉去送禮大家有什麼好建議
送禮送茶葉很不錯啊,但是要注意不要送到劣質茶。你可以在待客九品根據你的需求一對一的定製一款適合你專屬禮品,專屬禮品不僅能體現出你對禮物的重視和態度的誠懇,而且如果你送不掉短時間內還是可以退掉給待客九品的,這樣不僅莊重而且送不掉也不怕!
此外,對於領導來說,送禮的肯定不止你一個,所以早點送會好點,不要扎堆的時候送禮。
還有,禮尚往來,人家還必須還情於你。一般來說,以選擇重要節日、喜慶、壽誕送禮為宜,送禮的既不顯得突兀虛套,受禮的收著也心安理得,兩全其美。
⑸ 廈門風俗習慣有哪些
廈門歲次民俗
廈門的民俗很多,隨著時代的進步,近年變化極大。為了入鄉隨俗,特介紹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戶外。
正月初三,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並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
二月初二,福德(土地)神誕辰。
三月初三,上已節。泉屬五縣人,制春餅祭祖先,或掃墓。
二月十九,觀音誕。婦女多焚香。
三月二十,天後誕(俗稱媽祖婆生日)。過去多有迎神賽會。
五月初五,端午節。過去家家懸柳枝插蒲艾,以除疫氛;中午飲雄黃酒,以辟邪氣;制相饋。汲午時水浴身,不生痱子。海上賽龍舟。
六月十五,「半年」,家家戶戶造米團圓,祭祖。
七月,俗稱「鬼月」,由初一起「開地獄門」,放出無依鬼魂,受陽人致祭。至月末「閉地獄門」。各街輪流「普渡」。
七月七日,「七夕」,牛郎織女相會。
七月十五,「中元」,敬三官大帝。
八月十五,「中秋」,搏餅互慶。
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 冬至節,各家均制團圓。
十月十五,「下元」,祭三官大帝。
十二月十六,「尾衙」。
十二月二十四,送神。
十二月二十五,天神下降,不能討債。
十二月二十九,除夕
⑹ 給福建人送禮送什麼
給福建人送禮可以送:
1、閩侯酸棗糕
酸棗糕生產歷史悠久,據說在明朝時還成為貢品,它的味道酸甜適中,具有開脾、健胃、生津、止渴等功效,酸棗糕以天然野酸棗為原料,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閩侯南嶼鎮是著名的「棗鄉」,當地的棗樹能長到兩層樓高,等到青棗成熟後只挑外表完整、熟透的來製作酸棗糕。
2、廈門土筍凍
土筍凍是廈門乃至閩南地區非常有代表性的土特產了,它是用海邊灘塗的土蚯熬煮製成,冷卻之後就成固狀,外表晶瑩剔透像極了果凍,當地人喜歡用芥末蘸著吃,口感柔韌嫩脆,能接受它是由蟲製作而成的話,相信一定會喜愛的。
3、平和蜜柚
福建四季變化沒有北方那麼明顯,而且夏天的時間長,所以水果的產量高,蜜柚是平和縣著名的地方傳統名果,近年來更是風靡全國,平和蜜柚的果肉色如晶玉,吃起來汁豐瓤甜,還可以和果皮一起熬成柚子茶,具有祛痰鎮咳的功效,可謂渾身都是寶啊。
⑺ 廈門這邊訂婚有什麼禮數要講究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起閩南廈門的婚嫁,不僅禮節繁多,而且每種習俗都富有地方色彩。當男女情投意合,不管對象是自由戀愛的也好,媒人介紹的也好,如果想結婚,無不例外的都要先來個「定婚」手續。所謂的「定婚」就是小夥子由其長輩或族親長輩擇個吉日,帶上金銀手飾、禮(聘)金、喜糖、香煙等禮品到女方家「壓定」,或稱訂盟,宣告婚事已定。閩南人是很注重這個的,因為它是結婚前的必經手續,被看作是未有法律程序前的事實婚姻,在很大程度上等價於結婚。年輕女子在定婚後就視對方為未來的終生伴侶,對外亦不必再羞答答地玫瑰靜悄悄地開,扭扭捏捏,不敢向外人道了。更有甚者,讓男方住到自已家中或自己住到男方家中也就天經地義,不必擔心他人有什麼閑言碎語,流言蜚語了。
定婚的金銀首飾起早就該准備好了,一般是「從頭到腳」都要有,什麼金耳環、金項鏈、金戒指、金手鏈、金腳鏈,上下珠光寶器,金光閃閃的。數量多少根據不同的家庭經濟情況而有所不同,一般人家量力而為。禮(聘)金是不可沒有的。按照以前的說法,這聘金是男家給女家的「養錢」(養育姑娘的錢)。女家先出個價,男家則視自家的經濟情況來還價,再由媒人從中說和。早些年日子苦,女方父母會把聘金留一部分貼補家用。如今這樣做就顯得太過寒酸了。通常是聘金全部作為嫁妝費用,還得再加一些,以免顯得小氣,姑娘嫁過去面子上也好看些。依現在一般情形,這禮金通常在五千元到一萬元之間,最少的依據是夠上買一部摩托車或彩電、冰箱、洗衣機之類來做嫁妝,最多就沒封頂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禮(聘)金較少,有的地方還把這聘金以最大的面額一張張鑲在玻璃框里,讓人看得見,更多的是一種炫耀。現在不同了,誰也不願那麼麻煩,或者說不願「冒富」,簡單的只要帶上一張活期存摺就行了。此外,喜糖也是定婚必不可少的,它是給女方用來分發親戚朋友,遍告親友家中的閨女已許了人家,即將出閣了。喜糖的數量多少,就要看女家的需要了,一般三兩百斤就夠了。
准備好這些東西後,男方可擇吉日邀媒人前往女方家定婚了。男方到了女家,分賓主落座之後,姑娘端來茶水招待男方家人,然後由媒人對男家來的客人和女方的父母做了介紹。應該說媒人在整個訂婚的過程中起的是主持的作用,其地位不得而知。一些男女自由戀愛而喜結良緣的,也會趕緊拉一個做媒人,這樣覺得自然些。當然媒人倒不是必不可少的,沒有媒人男女雙方不拘禮節的不會計較,反而覺得親切些。
介紹完了, 姑娘過來收回茶杯。儀式的高潮是戴定婚戒指,姑娘由家中的長輩婦女陪同,在祭祀祖宗的正廳,臉向外坐在凳子上,兩只腳擱在小凳子上,媒人上前說幾句吉祥話語,諸如:「坐得正,才會得人疼」「坐得歪,以後才會乖」 等。接著由小夥子拉上姑娘的手,小心翼翼地為心中的伊人戴上訂婚戒指,從此緣定三生,白頭偕老。其他聘禮交給姑娘家人即可。同時媒人還應告訴姑娘的父母,男方已擇某月某日吉時將來迎娶姑娘,婚前的7天、5天或3天,將送給女家「轎前盤」,需要什麼物品,需要多少也在這個時候定好。
女家收下的禮物要供奉祖先,意思可這般理解:敬告祖先,你的子孫某某已經完成與某某訂婚的禮儀了。完成了儀式。有的女家還置辦酒席來招待男家的客人,並由女家的伯叔長輩陪席,席間彼此談笑風生,融洽了氣氛,增進了了解。這樣以後,訂婚的儀式就算結束了。
婚期前的「轎前盤」俗稱「花包」,除了豬肉、雞、羊之外,就是「花包」了。一般「花包」每個重一斤左右。像一個直徑六寸的圓盤,一寸多高,用上等的精白麵粉做皮,白糖、花生、肥肉、冬瓜糖等做餡。麵皮的正中,要蓋上圓的雙喜字。花包的多與少,依女方的需要,一般要100個,多則200個,分成若干盛(農村中的一種盛具),裝成若干擔,每盤上面要還要放上一個大紅的雙喜字。除此之外,還要准備一擔 「禮擔」,連同「轎前盤」一起送往女方家。「禮擔」裝有豬蹄、豬肉、面線、雞蛋、雞、酒等,專門來孝敬女方父母養育之恩。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閩南廈門婚嫁中的「定婚」風俗也逐漸趨於簡單、淡化,如「轎前盤」、「禮擔」除了在偏僻的農村還有外,城鎮幾乎沒有了,但「定婚」的儀式仍然存在,只是禮節不再那麼繁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