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廈門港資料
廈門港的地理位置及交通
廈門港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天然深水良港,位於北緯24°29ˊ東經118°04ˊ,時區為東八區,地處上海與廣州之間,福建省東南的金門灣內,九龍江入海口。它面向東海,瀕臨台灣海峽,與台灣、澎湖列島隔水相望,為我國東南海疆之要津,入閩之門戶。廈門港岸線總長154公里,其中可用於建港的深水岸線30公里,聯檢錨地14平方公里,港口水域面積340平方公里,陸域面積7平方公里。目前,廈門港共有生產性泊位74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6,集裝箱泊位15個。港內航運條件優良,外航道水深達?14米至?25米,已建成十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並配備了完善的水上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
廈門港交通發達,以形成陸海空立體交通體系,與閩南、閩西、贛南、粵北等經濟腹地聯系密切。鐵路專用線直達碼頭前沿,內與外福線、漳龍線、漳泉等鐵路支線連接,外通過鷹廈鐵路干線貫通全國。
廈門大橋和海滄大橋與全省公路連網,形成了以福廈、廈漳主幹道為骨乾的運輸網。疏港公路連接319、324國道,並通過高集海堤。廈門的高崎國際機場已擁有國內外航線75條。水運航線可通我國沿海、長江中下游和世界各港。
自然條件
氣候:屬於亞熱帶海洋氣候,溫和多雨,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氣溫:年平均氣溫20.8C,最高的7、8月,月平均氣溫28.3°C,最低的2月份,月平均氣溫12.5°C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181.0毫米,5-10月為雨季,年平均降水天數為129天
風況:常風向為東北(9-3月)、東南風次之(4-8月),6-10月為台風季節,7-9月對生產影響較大 。
潮汐:屬正規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46米,平均低潮位1.41米,平均潮差3.99米。
潮流:呈往復流形式。漲潮流向為西北方向,流速2.3節,落潮流向為東南方向,流速2.5節
航道:港內航道分為7段
廈門灣十萬噸主航道(九折礁至墓前礁):長約43.6公里,底寬300米,水深-14米——- -14.5米以上,潮流流速2-3節,可通航各大、中船舶、有進港導標。(2004年6月15日通過驗收)
鷺江航道:位於廈門島和鼓浪嶼之間的鷺江內,長約2海里,寬160-300米,水深-7.20米,潮流流速2-3節,可通航小型旅遊船、有進港導標。
東渡航道:東渡航道猴嶼西航段:位於猴嶼西側,長約1.8海里,寬200米,水深-10.50米。 潮流流速2-3節,可滿足2.5萬噸級以下船舶全天候雙向通航的要求,還可以適應5萬噸級船舶及第四代集裝箱船舶乘潮單向通航的要求。有較完善的助航標志。(2003年10月24日通過驗收)
東渡航道猴嶼東航段:位於猴嶼東側,長約3海里,寬300-800米,水深-9.70米。 潮流流速2-3節,可通航大、中型船舶,乘潮可通航5萬噸船舶,有較完善的助航標志。
海滄航道:位於鼓浪嶼西南方,呈東東南到西西北走向,可航寬度180米,水深-11.50米,可通航萬噸級船舶,乘潮可通航10萬噸船舶,有較完善的助航標志。
猴嶼至石湖山碼頭航道:猴嶼至石湖山煤碼頭19號泊位:長約3海里,寬200-250米,水深-12米以上,但在主航道附近有-8.5米的水深,潮流流速2-2.4節,可通航大、中型船舶,有較完善的助航標志。
馬鑾航道:位於象嶼至馬鑾海堤間,長約3.1海里,寬150米,水深-6.1米,可通航3000噸級船舶,航道設有馬鑾2—8號燈浮。
石湖山煤碼頭至高集海堤:長約2.3海里,南部寬300-500米,水深-5米;北部寬20-150米,水深-2米、只能通過小船,航道內沒有燈浮。高集海堤有一堤洞, 該洞高 11.7米,長24.1米,寬13.3米,水深-1.2米,只能供小船進出。在高集海堤東約250米處建有廈門大橋, 其橋洞高於高集海堤洞口。
錨地
一號錨地為五萬至十萬噸級船舶錨地,以24°18′48〃N ;118°10′09〃E為中心,半徑700米的范圍內。
二號錨地為五萬至十萬噸級船舶錨地,以24°20′30〃N ; 118°11′30〃E為中心,半徑1海里的范圍內。
三號錨地為萬噸級以下船舶錨地,為以下五點順序連線圍成的范圍內:
北緯 24 ° 23 ′ 57 〃 ; 東經 118 ° 06 ′ 06 〃
24 ° 22 ′ 34 〃 ; 118 ° 06 ′ 50 〃
24 ° 22 ′ 21 〃 ; 118 ° 06 ′ 20 〃
24 ° 23 ′ 54 〃 ; 118 ° 04 ′ 31 〃
24 ° 24 ′ 13 〃 ; 118 ° 05 ′ 03 〃
四號錨地為五萬噸級以下船舶錨地,兼作檢疫、引航錨地,為以下六點順序連線圍成的范圍內:
北緯 24 ° 25 ′ 05 〃 ; 東經 118 ° 05 ′ 46 〃
24 ° 25 ′ 18 〃 ; 118 ° 06 ′ 10 〃
24 ° 24 ′ 37 〃 ; 118 ° 07 ′ 17 〃
24 ° 23 ′ 42 〃 ; 118 ° 08 ′ 07 〃
24 ° 23 ′ 08 〃 ; 118 ° 07 ′ 26 〃
24 ° 24 ′ 34 〃 ; 118 ° 06 ′ 02 〃
五號錨地為千噸級以下船舶錨地,為以下五點順序連線圍成的范圍內:
北緯 24 ° 25 ′ 58 〃 ; 東經 118 ° 02 ′ 32 〃
24 ° 25 ′ 54 〃 ; 118 ° 02 ′ 47 〃
24 ° 24 ′ 04 〃 ; 118 ° 04 ′ 14 〃
24 ° 23 ′ 54 〃 ; 118 ° 04 ′ 07 〃
24 ° 23 ′ 10 〃 ; 118 ° 02 ′ 32 〃
七號錨地為千噸級以下船舶錨地,為以下五點順序連線圍成的范圍內:
北緯 24 ° 25 ′ 54 〃 ; 東經 118 ° 01 ′ 07 〃
24 ° 25 ′ 24 〃 ; 118 ° 01 ′ 09 〃
24 ° 25 ′ 10 〃 ; 118 ° 02 ′ 29 〃
24 ° 25 ′ 59 〃 ; 118 ° 02 ′ 29 〃
24 ° 26 ′ 03 〃 ; 118 ° 02 ′ 10 〃
港區、碼頭泊位情況
2006年1月1日廈門灣實行一灣一港的管理體制。8港區合一,包括東渡港區、海滄港區、嵩嶼港區、劉五店港區、客運港區,漳州招銀、後石和石碼等港區,這意味著廈門港首次有了突破行政區劃發展的領域,廈門灣的港口資源將得到統一規劃、管理和合理利用,廈門港向台灣海峽區域性航運中心和國際集裝箱樞紐港發展的目標大大地邁進了一步。「十一五」期間,港口建設計劃總投資約120億元。預計至「十一五」末,廈門港綜合貨物吞吐能力達到1.2億噸以上,其中集裝箱吞吐能力接近800萬標箱。全港遠景發展目標為貨物吞吐能力2.6~2.9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1700~1900萬標箱,屆時,廈門港將一舉跨入世界強港行列。
東渡港區
東渡港區:以調整、完善既有設施的布局和功能為主,發展集裝箱運輸,發揮毗鄰保稅區的優勢,積極推進區港聯動,發展現代物流。
海滄港區
海滄港區:重點發展集裝箱中、遠洋干線運輸為主,與嵩嶼港區共同構成全港集裝箱干線運輸的主體港區,並為海滄台商投資區臨港工業發展服務,逐步成為發展現代物流的基礎平台。
嵩嶼港區
嵩嶼港區:在充分發揮現有煤炭、成品油碼頭作用的基礎上,重點發展集裝箱干線運輸,並成為全港集裝箱干線運輸的主體港區之一。
五店港區(東部港區)
劉五店港區:廈門港遠景重點發展的港區,將以集裝箱運輸、臨港工業開發為主,並為對台經貿合作和「三通」服務。
客運港區
客運港區:發展國際客運和海峽對台「三通」、海灣滾裝運輸以及沿海、本地區內的短途客運。包括廈門港國際旅遊客運碼頭與和平碼頭、廈門港國際旅遊客運碼頭設計范圍超過28公頃。其中,北段岸線建設大型國際郵輪泊位,碼頭前沿水深-12.4米,岸線長509.56米,可靠泊14萬噸級的大型郵輪。南段岸線規劃布置89米長的浮碼頭兩座和35米長的浮碼頭兩座,泊位功能分別為小型客輪碼頭及港口作業碼頭。規劃范圍包括旅遊客運大樓、酒店、人工運河、服務式公寓、展覽中心、休閑廣場等配套設施。
招銀港區
招銀港區:依託漳州開發區和廈門灣南岸地區經濟,以發展集裝箱和雜貨運輸為主,兼顧海灣、海峽客滾運輸。漳州港已建成7個泊位碼頭,生產能力達92萬標箱、700萬噸散雜貨的能力。
後石港區
後石港區:依託後方臨港重化工業區的大型臨港工業港區,重點發展大宗散貨碼頭。包括一個十噸級的碼頭和一個五千噸級的碼頭
石碼港區
石碼港區:主要為漳州市和龍海市地方物資運輸服務,並為九龍江兩岸及來往廈門的客運服務。石碼港區現已投產的客貨生產泊位有34座,大部分屬簡易小型生產泊位。最大的泊位是3000噸級,最小的只有2個200噸泊位。
碼頭泊位情況
作業區或裝卸公司名稱 泊位名稱 長度(米) 水深(米) 靠泊能力(噸級) 裝卸貨種 岸吊情況 備注
東渡作業區 1 號泊位 166 -7.69 10000 集裝箱 30.5 x 2 內貿運輸
東渡作業區 2 號泊位 254 -11.7 50,000 散糧 門機 4×10 噸
東渡作業區 3 號泊位 190 -11.7 50,000 散化肥 門機 3×10 噸
東渡作業區 4 號泊位 166 -9.5 10,000 件雜貨 門機 2×10 噸
東渡作業區 東鈴碼頭 200 -4 1000 件雜貨 16Tx1,5Tx3,8Tx2
海天裝卸公司 5 號泊位 260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 x 30.5T, 浮吊 1×60 噸、
海天裝卸公司 6 號泊位 170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35.6 噸
海天裝卸公司 7 號泊位 176.6 -12.2 50,000 件雜貨、集裝箱 橋吊 2×45 噸
海天裝卸公司 8 號泊位 303 -13.3 50,000 集裝箱 橋吊 1×40 噸
海天裝卸公司 9 號泊位 190 -13.3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50 噸
海天裝卸公司 10 號泊位 220 -13.8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50 噸
海天裝卸公司 11 號泊位 230 -13.8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55 噸
象嶼集團 12 號泊位 220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40 噸
象嶼集團 13 號泊位 250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40 噸
象嶼集團 14 號泊位 170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1×40 噸, 2x40 噸
象嶼集團 15/16 號泊位 336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x45 噸
石湖山裝卸公司 18 號泊位 488 -15.3 50,000 多用途兼散雜貨滾裝、集裝箱 門機 7×15 噸 門機 1×40 噸
石湖山裝卸公司 19 號泊位 建設中
國貿集團 20 號泊位 355 -13.5 50,000 多用途
廈門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 海滄2號 278 -13.3 50,000 集裝箱 橋吊2×41噸 1×35噸 橋吊1×41噸
廈門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 海滄3號 493 -13.3 50,000 集裝箱 橋吊1×41噸 橋吊1×51噸、橋吊2×52噸
海潤貨櫃碼頭 海滄 4 號 385 -13.3 50,000 集裝箱 橋吊 4×55 噸
港務控股 海滄 7 號 330 -15.3 70,000 散雜貨
明達玻璃廠 海滄 8 號 258 -13.8 50,000 件雜貨 門機 3×20 噸
金鼎 海滄 9 號 233 -13.8 50,000 油品 , 化工品
翔鷺化工 海滄 10 號 271 -13.8 25,000 油品 , 化工品
馬鑾倉儲 馬鑾碼頭 80 -6 3,000 化工品 /PTA
博坦倉儲(外檔) 博坦油碼頭 268 -16.8 50,000 油品 , 化工品 靠退潮
博坦倉儲(內檔) 嵩嶼油碼頭 150 -10.5 3,000 油品 , 化工品 靠退潮
嵩嶼倉儲 嵩嶼油碼頭 110 -7 3,000 油品 , 化工品
和平碼頭 1 號泊位 100 -7.9 10,000 客輪 小型吊2
和平碼頭 2 號泊位 100 -8.4 5,000 客輪 小型吊2
和平碼頭 3 號泊位 120 -9.9 10,000 客輪 小型吊2
國際旅遊碼頭 國際旅遊碼頭 509.56 -12.4 140,000 客輪
拖輪船舶規范
拖輪名稱 主要尺寸 定額馬力 航速(節) 拖力
廈港拖一號 38.5 × 9.8 × 4.3 3600 11 42
廈港拖二號 32.8 × 9.5 × 4.3 3200 13 45
廈港拖三號 38 × 10.4 × 4.8 4900 13
廈港拖四號 38 × 10.4 × 4.8 5500 17
廈港拖五號 38 × 10.4 × 4.8 5500 17
廈港拖六號 37.65 × 10 × 4.5 4000 13.5 46
廈港拖八號 33.3 × 9.8 × 4.3 3500 13 42
廈港拖十號 33.3 × 9.8 × 4.3 3500 13 42
廈港拖十二號 37.65 × 10 × 4.5 4000 13.5 51
海聯 32.6 × 8.2 × 4.2 3200 11
未來港口規劃
廈門港海滄港區一期工程
(1號、5號、6號泊位)
港區一期工程1號泊位為10萬噸級集裝箱專用泊位,長443.5米,碼頭前沿水深-17.5米,停泊水域寬86米,5號、6號泊位均為2萬噸級多用途泊位,兩個泊位總長390米,碼頭前沿水深-15.3米,港池寬度86米。3個泊位近期設計年通過能力為集裝箱46萬標箱、雜貨40萬噸,預計2006年底可完工。
海滄西港區(海滄港14#~22#泊位)規劃建設六個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和三個5萬噸級多用途碼頭,年集裝箱吞吐能力約400萬標箱、貨物吞吐能力約4000萬噸。海滄西港區14#~22#泊位地處九龍江出海口北岸,由廈門海滄投資總公司擔任該項目的組織開發建設。一期工程包括:14#~19#六個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岸壁及後方陸域吹填、20#~22#泊位後方陸域吹填、港南路二期工程和海滄南部3#排洪渠(港區段),總投資估算約22.5億元人民幣。
嵩 嶼 港 區
嵩嶼港區將建設7個大型集裝箱泊位,可以靠駁第五、第六代10萬噸級以上的集裝箱船舶。其中,嵩嶼港區南岸將建3個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和一小輪碼頭,岸線長1246米,前沿水深-17.00米。東岸則建2個10萬噸級和1個3萬噸級泊位。南岸一期工程投產後,集裝箱吞吐量一年可以達到120萬標箱。
東 部 港 區
該港區為廈門港遠期規劃發展的又一重要港區,將集裝箱運輸、臨港工業開發和港口物流為主,規劃岸線長1.9公里,建萬噸以上泊位5個,綜合貨物吞吐能力1600萬噸,集裝箱吞吐能力200萬噸標箱。
『貳』 透鏡組的等效焦距和每一個透鏡及透鏡間距離的關系是什麼
一、單球面折射
當兩種媒質的分界面為球面的一部分時,光在其上產生的折射稱為單球面折射.單球面折射的成像規律是研究透鏡、眼睛和各種光學儀器的基礎.
如P106圖11-1所示,折射率分別為和的交界面是兩種透明媒質,曲率半徑為的球面.是球面的曲率中心,通過曲率中心的直線是折射面的主光軸.點光源位於主光軸上,它到折射面頂點的距離為物距,用符號來表示.點光源所發出的光線經球面折射後成像於主光軸上的點,從折射面頂點到像點的距離為像距,用符號來表示.下面我們僅討論那些與主光軸成微小角度的光線,即、(以弧度為單位).我們把滿足這一條件的光線稱為近軸光線.以後所討論都是近軸光線.
從點發出的兩條光線,一條沿主光軸方向行進,經折射球面後不改變方向;另一條光線經球面折射後與主光軸交於點.入射線和折射線應滿足折射定律,即
因為是近軸光線,、都很小,所以,上式可寫成
由圖11-1可知,代入上式並整理可得
對於近軸光線,、、都很小,故,將它們代入上式整理可得
(11-1)
式(11-1)就是單球面成像公式,它雖是由凸球面導出的,但適用於一切凸、凹球面成像,使用時要用統一的符號規則:實物、實像的物距、像距都取正值;虛物、虛像的物距、像距都取負值;光線由凸面入射取正值,反之取負值.
如P107圖11-2(a)所示,位於主光軸上的點光源所發出的光束經球面折射後變成了平行光束,點稱為此折射面的物方焦點.焦點到折射面頂點的距離稱為物方焦距.將物距,像距,代入式(11-1)可得
(11-2)
如P107圖11-2(b)所示,入射的平行光束經球面折射後會聚於主光軸上點,則點稱為該折射面的像方焦點,從點到折射面頂點的距離稱為像方焦距.將,代入式(11-1)可得
(11-3)
將式(11-2)和(11-3)代人式(11-1)可得
(11-4)
式(11-4)為近軸光線入射時球面折射的成像公式,稱為高斯物像公式.
由式(11-2)和(11-3)可見,物方焦距與像方焦距並不相等,二者的比值為,也可寫成
(11-5)
稱為折射面的焦度.式中焦距單位為m,焦度的單位為D(屈光度).
式(11-5)表明,焦度與折射球面兩側的媒質折射率之差成正比,與折射球面的曲率半徑成反比.焦度越大,折光本領就越強.
二、共軸球面系統
如果折射球面不止一個,且各折射球面主光軸重合,這些折射面就組成一個共軸球面系統.通過各曲率中心的直線稱為系統的主光軸.
用作圖法或公式法求物體通過共軸球面系統所成的像時,可先求出物體通過第一折射球面所成的像,再將作為第二折射球面的物,求它通過第二折射球面所成的像,依次下去,直至求出最後一個折射球面所成像為止.
例:有一玻璃球,折射率為1.52,半徑為10cm,一點光源放在玻璃球頂點前40cm處,求近軸光線通過玻璃球後所成的像.
如P107圖11-3所示,對第一折射球面來說,代入式(11-1)得
由上式求得,即物體通過第一折射球面所成的像在點後56.3cm處.由於存在第二折射球面,後56.3cm處並不存在,但可把位置看成是第二折射球面的虛物.物距,因此對第二折射球面來說,代人式(11-l)得
求得,即最後成像於玻璃球後10.6cm處.
第二節 透鏡
透鏡是一種最簡單的共軸球面系統,它由兩個共軸折射球面(其中一個可以是平面)組成.組成透鏡的兩個球面頂點之間的距離為透鏡的厚度.如果透鏡的厚度與兩球面的曲率半徑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則這種透鏡稱為薄透鏡,反之稱為厚透鏡.
一、薄透鏡的物像公式
如P108圖11-4所示,設一折射率為的薄透鏡置於折射率為的媒質中,薄透鏡兩折射面的曲率半徑分別為和.一點光源置於主光軸上,、和、分別表示第一、第二折射面的物距和像距.對於薄透鏡,這些量都可以從其光心處算起,即為,.對第一、第二折射面分別運用式(11-1)得
將兩式相加並整理得
(11-6)
如果透鏡置於空氣中,上式變為
(11-7)
式(11-6)、(11-7)均為薄透鏡成像的物像公式,只要遵守前面的符號規則,它適用於各種類型的凸、凹薄透鏡.
與單球面折射類似,置於透鏡主光軸上的物體,經透鏡後成像於無窮遠處,該物所在的點稱為該透鏡的物方焦點,相應的物距為物方焦距;而位於透鏡主光軸上無窮遠的物體上射來的近軸光線,即平行光經透鏡後在主光軸上所成的像點稱為像方焦點,它的像距為像方焦距.式(11-6)可變為
(11-8)
其中
當透鏡置於空氣中時,上式變為
式(11-8)為薄透鏡公式的高斯形式.
透鏡的焦距越短,它的會聚或發散光線的本領(又稱折光本領)越強,可用焦距的倒數表示透鏡的折光本領,稱為透鏡的焦度,即,以m為單位時,焦度的單位為D.會聚透鏡,發散透鏡.人所配戴的眼鏡是以度為單位,1D(屈光度)= 100度.
二、薄透鏡的組合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薄透鏡組成的共軸系統,稱為薄透鏡組.求薄透鏡組成像的方法是:從第一塊透鏡起,根據薄透鏡成像公式依次求出各透鏡的像,最後一塊透鏡所成的像即為薄透鏡組所成的像.下面討論兩塊薄透鏡密接組成的透鏡組的成像公式和焦度.
設兩個透鏡的焦距分別為和,兩透鏡密接,其物距和像距分別為和,如P109圖11-5所示.對第一塊透鏡,由式(11-8)得
對第二塊透鏡,(虛物),像距為,則有
兩式相加並整理得
(11-9)
此為薄透鏡組的成像公式.式中表示透鏡組的等效焦距.若用、和分別表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和透鏡組的焦度,由於,則有
(11-10)
這一關系常被用來測量透鏡的焦度.例如要測定一近視眼鏡片(凹透鏡)的焦度時,可依次用一個已知焦度大小不同的凸透鏡與它密接,一旦密接後的焦度為零,即光線通過透鏡組後既不發散也不會聚,此時
即凹透鏡的焦度在數值上與密接的凸透鏡相同.
三、柱面透鏡
如果透鏡的表面是圓柱面的一部分,這種透鏡稱為柱面透鏡.可以兩面都是柱面,也可以一面是平面另一面是柱面,如P109圖11-6(a)所示.
柱面透鏡的橫截面和球面透鏡的截面相似,因此在橫截面上的光線人射後將會被會聚或發散.P109圖11-6(b)表示,凸柱面透鏡使光線會聚,凹柱面透鏡會使光線發散.點光源所發光經柱面透鏡後所成的像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直線段.
四、透鏡的像差
一個物點經過一個簡單透鏡所成的像,往往不是一個理想的點,而是一個亮斑,即對物而言像出現了偏差,這種現象稱為像差.像差的存在使像失真.產生像差的原因有多種,這里僅介紹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一)球面像差
如P110圖11-7(a)所示,由遠方物點發出的平行光束經透鏡折射後不是交於一點,而是前後交於若干點,這種現象稱為球面像差.產生球面像差的原因是透鏡邊緣部分比中央部分折光本領強,或者說,通過透鏡邊緣部分的遠軸光線要比中央部分的近軸光線偏折的多些.減小球面像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遠軸光線去掉,如在透鏡前加一光闌,如圖11-7(b)所示,用以限制遠軸光線進人透鏡,只讓中央部分的近軸光線通過,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個較清晰的像.但由於遮住了一部分人射光,像的亮度要減弱一些.減少球面像差的另一方法是在會聚透鏡後面加一塊發散透鏡.發散透鏡對遠軸光線的發散作用比對近軸光線的發散作用強,因而可減少會聚透鏡的球面像差.
(二)色像差
在以前的討論中,我們把透鏡對光的折射率看成是常量.事實上,這僅在單色光人射到透鏡時才是正確的.如果是白光(復色光)人射,透鏡對不同波長光的折射率是不一樣的.波長短的光折射率大,波長長的光折射率小,復色光經透鏡折射後,不同波長的光有不同的焦距,紫光的焦距最小,紅光的焦距最大.由於以上原因,一物點發出的復色光經單透鏡後不能形成一清晰的點像,而是一個帶有彩色邊緣的小亮斑.這種物點發出復色光經透鏡後不能形成清晰的點像的現象稱為色像差,如圖11-8(a)所示.
糾正色像差的方法是用折射率不同的會聚透鏡和發散透鏡適當地組合起來,使一個透鏡的色像差為另一個透鏡所抵消,如圖11-8(b)所示.在光學儀器中,透鏡系統都是由多個透鏡組合而成的,以減小色像差
『叄』 廈門在哪個位置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o04′04″、北緯24o26′46″,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而稱「鷺島」。宋太平興國年間,因島上產稻「一莖數穗」又名「嘉禾嶼」。元朝時,曾設立「嘉禾千戶所」。明洪武20年(公元1387年),為防禦倭海相望。行政建制始於宋朝,隸屬泉州府同安縣轄下,因傳說寇築城,號「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7年(公元1650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為抗清駐兵島上,稱「思明洲」。康熙年間又改稱「廈門」,設廳,直至鴉片戰爭後,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辛亥革命後1912年再稱思明,設縣;1913年復稱廈門,立市。新中國成立後,廈門列為福建省省轄市,至1980年設立廈門經濟特區、1994年被定級為副省級市。
全市由廈門島,鼓浪嶼及內陸九龍江北岸沿海部分地區和同安組成,屬海港風景城市。其主體--廈門島面積約132.5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整個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海峽性的天然良港,有史以來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由杏林灣和馬鑾灣分隔而成集美、杏林、海滄三個小半島。地屬亞熱帶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溫和多雨,年均氣溫在21o左右。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
2002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137.16萬,41.85萬戶,其中城鎮人口96.30萬人,占總人口的70.21%。全市家庭戶均規模3.28人,比上年縮小0.04人。男女性別比102.95∶100。年內出生人口1.24萬人,出生率為9.17‰,比上年上升0.12個千分點;死亡人口0.58萬人,死亡率為4.25‰,上升0.25個千分點;全年凈增人口2.80萬人,其中:自然增長0.67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3‰;機械增長2.13萬人,機械增長率15.68‰,下降了2.25個千分點。據抽樣調查,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14萬人。 全市人口中以漢族居多,另有回、滿、壯、畲、苗、及高山等20多個少數民族。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因素,擁有眾多的歸僑、僑眷及廈門籍僑胞和港、澳、台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