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這個城市怎麼來的
擴展閱讀
福州西門華豐賀氏在哪裡 2025-07-19 18:34:37
福州新的土地糧倉在哪裡 2025-07-19 18:28:07

廈門這個城市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 2023-01-08 00:03:06

① 廈門城市的歷史

廈門歷史沿革簡述

福建有四大島,依大小次序排列是:平潭島,東山島,金門島,廈門島。
宋元明清的廈門,指的都是廈門島。歷史上的廈門,行政級別很低,它隸屬同安縣,「同安縣十一里之一里耳」,而同安縣隸屬泉州府。據最新唐墓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唐時廈門,稱嘉禾嶼,又名嘉禾里。宋時延續此名,稱其「產嘉禾,一莖數穗,故名」。不過,在24巻簡明《中國大網路全書》里,尚查不到「嘉禾嶼」詞條,可見其默默無聞。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授命興築廈門城,城建成於洪武二十七年,始有廈門之名。清初,鄭成功據廈門,以廈門為反清復台基地,設思明州,旋廢。民國元年,改設思明縣。1933年先改為思明市,後改為廈門市。連同鼓浪嶼,廈門市面積總共不過約為130平方公里,可謂彈丸之地、蕞爾小島。現在廈門面積1516平方公里,那是新中國成立後行政區劃島外的擴展。由於填海造地,目前實際面積已達1645平方公里。這個數字不大,但已經是本島面積的十多倍。
廈門地理位置,於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民國廈門志》說它「實屏蔽澎、台,控制浙、粵」,《台灣府志》雲:「台郡、廈島,鳥之兩翼」。明設中左所,清駐水師提督、海防廳、台廈兵備道、興泉永道。由於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十閩之保障,海疆之要區也。故武則命水師提督五營弁兵守之,文則移興泉永道、泉防同知駐焉。」(《道光廈門志》)也就是說,廈門本身的行政級別低,但在廈門設置的軍事機構與行政機構級別很高,台廈兵備道連台灣都管了,興泉永道署管興化、泉州二府及永春州。
如果把廈門看作一個人,他出身貧寒,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是靠海吃海的漁夫,是灌園織布的村姑。如果把廈門視為一本書,它開篇平平,沒有大起大落,但平淡中有伏筆,有哲理,越來越引人入勝,創造過輝煌的篇章。
廈門歷史地位的彰顯,始於明末清初。明永樂以後,中國閉關自守。鄭成功為籌集軍餉,在廈門設立五商、十行,以廈門港為中心,積極開展海外及沿海地區的貿易。眾所周知,南宋時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泉州的繁榮帶動了它管轄而離它不遠的廈門的發展。後刺桐港沒落,漳州月港崛起,月港沒落時,興起的是廈門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閩海關在廈門設立。近代的廈門,成為帝國主義列強覬覦之地。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中,廈門與廣州、上海、寧波、福州一起,被迫成為對外通商的口岸,也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這是廈門的恥辱,但也是廈門抗辱奮爭、發展的契機。新中國建立後,台灣海峽兩岸關於「一個中國」的「對話」,使廈門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那「對話」的形式很特殊,是軍事對峙,是「萬炮震金門」。改革開放以後,廈門成為經濟特區、副省級單列市,越來越為全國乃至世界所關注。著名經濟學家錢偉長預言,廈門的未來將成為東方紐約港。盡管這只是一種方式的表述,但的的確確,廈門更輝煌的篇章,有待未來寫出。
相比起中原歷史文化名城,廈門歷史不長,建城至今600多年。但古之同安包含廈門,今之廈門包含同安,同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1700多年(從它第一次建縣,即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算起)。至於廈門的人類文明史就更長了,20世紀30年代,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就多次在本島西南部採集到石錛、石斧,50年代文物普查,曾發現12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最近的翔安考古調查,採集到新石器時代的石斧。
漫步廈門,我深切感受到,這是一塊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古老而年輕的土地,它懷抱里沒有埋藏國之重器,也罕見令人震驚的世之珍寶,然而,它在近現代抗爭中崛起,擁有不遙遠過去的輝煌;他飽含歷史的深刻,不乏文化的厚重,多少金戈鐵馬之聲猶縈在耳,一部近現代的發展史歷歷在目。它盈蘊深遠的文脈,充滿現代化活力,讓人觸得到深沉而強有力的脈搏。

② 廈門在哪個省份哪個市

廈門,簡稱「廈」或「鷺」,別稱鷺島,福建省轄地級市、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Ⅰ型大城市[177],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經濟特區和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1]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福建省東南部,位於北緯24°23'—24°54'、東經117°53'—118°26'之間,由廈門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嶝島、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廈門通行閩南語廈門話,與漳州、泉州同為閩南地區的組成部分。[8]截至2021年,廈門全市下轄6個區,[133]總面積1700.61平方千米,[2]常住人口為528萬人。[3]
遠古時,廈門島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西晉年間置同安縣,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廈門城。1935年設廈門市,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廈門經濟特區,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為計劃單列市,1994年升格為副省級市。[7]廈門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物流樞紐、東南國際航運中心、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組成部分、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5][6][7]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11][12][145][169]2004年,廈門獲得「聯合國人居獎」。[146]
2021年,廈門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33.8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3]

③ 廈門簡介 關於廈門簡介

1、廈門,簡稱「廈」或「鷺」,別稱鷺島,是福建省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截至2020年,廈門市全市下轄6個區,總面積1700.61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397.84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廈門市常住人口為5163970人。

2、廈門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福建省東南部,由本島(廈門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嶝島、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陸地面積1700.61平方千米,海域面積390多平方千米。廈門通行閩南語廈門話,與漳州、泉州同為閩南地區的組成部分。[8]

3、廈門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物流樞紐、東南國際航運中心、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截至2018年,廈門的綜合信用指數在36個省會及副省級城市排名第2,營商環境居副省級城市第1位,外貿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5位,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位居全球第14位。

4、2018年,廈門被重新確認為國家衛生城市(區)。2020年,廈門市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被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廈門「全國雙擁模範城市」。被中央依法治國委員會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名單。

④ 誰能給我一些關於廈門這個城市的介紹(可追加分)

廈門簡介

廈門是中國東海的門戶,中國5大經濟特區之一。位於東經118度,北緯23.26度,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廈門年平均氣溫為20.8℃,年日照達2276小時,太陽輻射能充裕,一年四季花木繁盛。
背靠漳州、泉州,面向金門,隔著台灣海峽和台灣、澎湖列島遙遙相望。
廈門由廈門島、鼓浪嶼和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組成,總面積1516平方千米,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目前轄有6區1縣,即:思明區、開元區、鼓浪嶼區、湖裡區、集美區杏林區和同安縣。市總人口約有220萬人,以漢族居多,占總人口的99.9%,還有回、滿、壯、畲、苗、高山等20多個少數民族。廈門是著名的僑鄉,也是台胞的祖籍地之一。廈門通行普通話,地方方言為閩南話。

廈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唐代。近一千多年來,廈門曾幾易其名,唐稱「新城」,北宋稱「嘉禾里」,亦稱「嘉禾嶼」。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廈門城建成,「廈門」之稱從此載人史冊。明永曆元年(1647年),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廈門作為其「抗清復台」基地,因思念明朝,又改「思明州」,故「思明」一直作為廈門之別稱沿用至今。1933年又稱廈門市。
1938年5月,日本武力攻佔廈門,直到1945年9月抗戰勝利,才恢復廈門市政府的建制。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21日成立廈門市人民政府,屬福建省人民政府直轄。

⑤ 廈門的歷史!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國民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

⑥ 廈門這名子怎麼來的

相傳遙遠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鷺棲息在廈門島上,因此,廈門又稱為鷺島、鷺洲、鷺嶼、鷺城、鷺津、鷺門,廈鼓海峽稱為鷺江。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時,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

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洲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並出現「新城」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隸屬於情源郡南安縣大同場。五代閩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場升格建同安縣,嘉禾里歸同安縣管轄。明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島上築城寨,置衛所,城名「廈門」,衛所稱「巾左所」。廈門的地名,從此確立。此後數百年間,廈門也曾改名為「思明州」「思明縣」等。1935年廈門正式得名。

廈門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名字。比如中左所。之所以叫中左所,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拍周德心,江夏侯兩位官員在閩越這里設置了上,下,左,右,中五個哨所來防禦倭寇。而當時的廈門正好處在中所,左所的位置。所以被稱為中左所。廈門又是九龍江的下游,入海處。所以慢慢又被稱為「下門」。後來才雅化稱現在的「廈門」在1933年以前還被稱為一段思明洲。後來才又改「廈門」。

夏」與「廈」,古字相通。所謂「大廈門」、「廈門」,在當時是作為象徵性城名。因為,中國在古代稱為「夏」。張行孚在《說文發疑》中按《說文》說:「夏,中國之人也。所謂中國者,以天下言之,則中原為中國,以列國言之,則王都為中國。」屈原《楚辭·九辯》中有「君子之門九重」,就是說天子有九個城門,天子威儀中國之意。

所以說,「大廈門」、「夏門」是表示所鎮的土地是中國區域,或中國領土。再從當年修築「海上長城」來看,金門原名浯洲,又名浯將,周德興在島上築城時,借用「金城湯池」之意將浯洲改為金門,以示「固若金湯」島嶼之內涵。廈門原名嘉禾嶼,又名鷺島,別稱鷺江。

⑦ 廈門為什麼叫廈門

廈門的由來

廈門以前是一座孤島,古時交通不便,所以到唐朝以前廈門一直是一座無名島嶼。唐朝開元至天寶年間,大陸陳、薛兩大姓氏漢人先後渡海入島。陳氏族人住南邊,薛氏住北邊。

廈門由「下門」雅化而來,「下門」之名,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城之前已經存在。「門」是地名的通稱。古時船戶、漁民把江河入海處有山崖的地方,形象化地稱之為「門」。「海門」在九龍江進入廈門港海域這間,往下到鼓浪嶼和廈門島,是海潮進出的通道,像護域河河水進出的門,也就是「濠門」。「濠門」以下的一個門叫「下門」。1935年4月,廈門正式設立廈門市,成為福建省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以前看過一本《朱熹傳》,書中有記載朱熹曾任同安縣知,當時同安縣管轄的廈門只是個小海島,估計沒正式名稱。明朝朱元璋派他的大將周德興駐防閩浙,在福建修建很多海防衛所,如今尚保存完好的惠安崇武古城跟廈門衛所都是那一批同期修建設立的。為便於軍事管轄,取名廈門,意思是國家大廈的門戶。明末清初鄭成功駐兵廈門跟清朝對抗,把廈門老城區取名思明,意思很明顯就是想恢復大明。清末廈門被西方列強納入通商口岸,他們紛紛在廈門的鼓浪嶼島上修房駐扎,於是鼓浪嶼有了萬國建築博覽會的名頭,這次鼓浪嶼申報世遺成功跟這些老式歐美建築群的關系很大。解放戰爭時,解放軍是乘坐小漁船攻下廈門島,那時還想一鼓作氣把廈門島的外島金門島也拿下,可惜兵敗。解放後,為早日解放台灣,鐵道兵修建鷹廈鐵路,把廈門島和集美之間的海溝填成海堤,火車能直接開進廈門島。此後廈門成為半島,不再游離大陸之外。廈門的大發展歸結於改革開放,1982年鄧公視察廈門,不久中央就批准設立廈門特區,從戰爭前線變為改革開放前沿。明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廈門的巨變

就是一個很好的縮影!

看到很多人以訛傳訛,還是來說一下。

廈門島最早叫嘉禾嶼,是因為這個島嶼種植稻穀出現一株多穗所以叫嘉禾。從唐的陳氏開墾開始這個名稱就慢慢流傳了,從而成為固定稱呼。

到了明朝事情有了變化,洪武年間為了海防需要,朝廷在嘉禾嶼上設置了中左千戶所,並築一城來做拱衛之用。而這座城是級別很小的衛城,所以面積很小坐落於嘉禾嶼上一個叫廈門社的地方上。而這座城官方叫法是中左千戶所,民間因為在廈門社的地盤上就叫他廈門城。這個民間的叫法到了萬曆年間就被注到同安地圖上了,不過這個島的名字還是叫嘉禾嶼,而衛城才叫廈門城。

到了鄭成功時代在嘉禾嶼上設置了思明州,廈門城仍舊是一個如崇武古城那樣的小衛城,仍舊是不上檯面的名稱而已。嘉禾嶼歸清朝以後清朝取消思明州的叫法,改稱禾山。

到了雍正年間設置了軍事機構台廈兵備道,駐地廈門城。這個時候廈門這個名稱才真正站上 歷史 舞台而入典冊。隨後成立興泉道,道治從莆田遷到泉州府城再遷移到嘉禾嶼的廈門城內,使廈門城成為延續到清朝末年的軍事組織興泉永道的道治所在。這段時間廈門城擴大了地盤,成為嘉禾嶼篔簹港與五老峰之間那片區域的統稱。這個時候民間也有將這個島叫廈門島,但實際上廈門這個名稱還是廈門城及周邊街道和港口的稱呼而已。

而五口通商口岸的簽訂則正式將這片區域定名為廈門港,而這個島也正式叫廈門島。而民國五年後,南路道更名為廈門道,道治設廈門城治理興泉兩府地界。因港興因道治而旺從而給了廈門快速發展的機會。1927年國民政府取消道州府的管理體系,但是廈門因為之前打下的基礎仍舊快速發展,到了1934年國民政府在此設立了福建省第一個市政府,廈門市。不久廈門淪陷,廈門島被日本竊據。1949年廈門解放後仍舊是按照獨立市建制,1958年劃同安入廈門,在70年代同安在晉江地區與廈門市之間轉換了一圈,之後廈門的轄區就沒再大的調整。

而1997年之前廈門人的廈門還一直是 歷史 上那個廈門,就是廈門港起到中山路不跨文灶和篔簹港的那一小片區域,其他地方其實都還是習慣叫禾山。

而網路上經常有說法說因為在海門島下游,所以叫下門島後雅化成廈門。這種說法是荒謬的,因為這個島一直叫嘉禾嶼,而廈門是那個城的名稱。一個城怎麼可能因為上游有一個島叫海門所以叫廈門城。能對等的只能是島嶼與島嶼,但是這個島嶼一直就叫嘉禾嶼。再說中國一般講究對等或者門當戶對,一個廈門島是一個海門島的幾倍大,怎麼可能因為一個小島而命名一個大島呢?所以這個說法謬誤!

至於說廈門是華夏之門,或者大廈之門,這種說法更不值得一駁,那是現代之人附和只說而已。

廈門之所以叫廈門,就是因為一個廈門社築城而一步步演化而來的。

廈門是我國的副省級城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地區。

其實最早廈門並不是市,過去是歸屬泉州進行管轄,直到1935年廈門才設立了廈門市,隨後經過了一系列的轉變和時代的更替才發展到了今天的廈門6區,島內思明、湖裡,島外海滄、翔安、同安、集美。

那麼廈門為什麼叫廈門呢?其實這個是有原因的,廈門其實最早上叫下門,後面因為門是地名的通稱,又因為廈門處於福建閩南地區,當地盛行閩南話,在閩南話中的廈和下的讀音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所以廈門的廈其實是靠下字慢慢演變過來的,當然這也是文人雅化的,當地人也慢慢的都叫廈門了。

廈門其實名字特別是優雅,當地還有鷺島之稱,因為有很多白鷺在廈門島內,所以廈門又稱為鷺島!歡迎大家來廈門 旅遊 參觀哦!

廈門古稱嘉禾里屬同安縣,明屬泉州府,之前同安是泉州的一個縣,直到明朝才被擱置出去成立廈門

1387年建築廈門城,寓意大廈之門,廈門 歷史 正式開啟

說到廈門我想要順便講下廈門和泉州的 歷史 交融,廈門 歷史 上長期是屬於泉州管轄,也是泉州下轄的一個縣「同安縣」所管, 歷史 上,在明洪武之前,廈門島只是同安地區的一個小島,直到鄭成功駐軍廈門,廈門才迎來自己的真正 歷史 ,如今泉州和廈門之爭,更多體現在文化 歷史 ,信仰風俗起源之爭,因為廈門是泉州的一個管轄區域,所以閩南文化、小吃風俗還有 歷史 來源,都是來自泉州,跟泉州有脫離不了的關系,而如今泉州的經濟又是廈門之上,廈門的經濟很大一部分是泉州貢獻,那麼兩市之爭就更加的激烈,因為泉州不認可廈門超越自己,而事實上泉州在經濟、文化、 歷史 等方面不知道秒殺廈門多少條街,所以,就是所以…

也有人說,鄭成功對於廈門重要性很強,的確如今的思明就是鄭成功為了紀念明朝而取名,廈門的 歷史 人物也以鄭成功為主,鄭成功收復台灣,駐軍廈門改變了廈門和廈門海上的貿易地位,泉州領先一千多年的海港地位在明朝後期就被廈門超過了,這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吧,自此泉州年輕人的出路也跳板到廈門去發展,這就是近現代廈門在國際地位和港口貿易還有知名度上超過泉州的根本性原因,而創造這一切的仍然是泉州南安人-鄭成功!所以說泉州文化是很包容的,足以容納廈門的 歷史 和文化!如果沒有泉州文化和泉州的發展,就沒有現在的廈門,你們說呢,懂 歷史 和文化的來辯論!

而鄭成功之所以選擇廈門完全是因為為了收復台灣,泉州 歷史 上很多名人都有國家情懷甚至出現很多時代英雄,這也是時代選擇,鄭成功去廈門完全是因為廈門離台灣近!

所以廈門,大廈之門,乃是鄭成功對國家和民族的期待和祝語!我門的 歷史 應該被銘記,也應該記得這是泉州人創造的驕傲和輝煌!不應該抹去我們的筆墨和光輝的 歷史 !


廈門為什麼叫廈門而不是下門或者夏門呢?

據說廈門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廈門城建成之後,「廈門」之稱才開始見著於文字資料上。「廈」是從「下」字演變過來的,門是海峽的意思,「下門」大意是海門島底下的一個海峽,「廈門」是對「下門」一詞的雅化。在民間,廈門島也被稱作「嘉禾嶼」。

大廈之門

廈門為什麼叫廈(xia)門?

廈門,自282年置同安縣到公元933年同安屬泉州以來,都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島嶼。1100前,唐代先民給給它取了個好記的名字「新城」;1279年,元朝第一次在嘉禾嶼設置軍事機構--嘉禾千戶所;明代洪武年間,設 衛所 。「所」為「中左」,「城」名為「廈門」

(圖:廈門古城地圖)

廈門 不 讀作廈(sha)門

先來看廈門地名的演變,其實都是以閩南話「下」的發音為依據的。所以才會出現廈門的讀音會與普通話中「下」的讀音一致,而不讀成大廈的廈(sha)。

(圖:廈門古城彩繪版)

廈門地名由來:下門-夏門-雅化為「廈門」

一、 「廈門」,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 是在《廈門志.卷二.沿革》(清道光)里。在這本《廈門志》里記載了明代江夏侯周德興經營福建時的一段話:

「城 廈門 ,移永寧衛中、左二所兵戍守,為 中左所 」

二、 而嘉禾嶼為什麼會演變成廈門

(圖:海門與下門的地理位置)

以上就是廈門地名的由來,以及廈門為什麼叫廈門。

廈門導游給您解答,廈門早期叫嘉禾嶼,小島上盛產稻穀一禾多穗,所以人們稱之為嘉禾嶼,島上居民早期都以漁民為主,人數不足500名,為什麼叫廈門,有兩種說法:

一,下門,是指:下面的門戶,中國地形像一隻雄雞,廈門地理位置位於雄雞腹部低下的島嶼。所有早期有:下邊的門戶之說,後改名雅稱為現在的「廈門」廈門和金門原先隸屬同安縣管轄,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縣設區。

二,廈門城,早期為了防禦倭寇,李鴻章與周德興在嘉禾嶼島上修建圍城「不容倭寇侵襲攏」,城牆稱之為「廈門城」後以 城市名稱以 廈門命名沿用至今,

廈門地處亞熱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海域廣闊多姿,陸上奇岩重疊,草木終年生長,鮮花四季常開。花木建築具有南國情調,古剎遺址引人入勝,素有海上花園之稱。鼓浪嶼全島面積為1.84平方公里,山上怪石嵯峨,迭成洞壑,洞內海風撲面,濤聲雷鳴。明清兩代重修的蓮花庵旁,有明人題刻「鼓浪洞天」四個大字於巨石上,為廈門八景之一。島上樹木蓊鬱,四季長春,亭台樓閣,掩映錯落,有日光岩,菽庄花園、海濱浴場等 旅遊 地。

⑧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廈門這個地方的

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並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933年龍啟元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 ,屬泉州。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滅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 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人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