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貿易壁壘是如何進行的
擴展閱讀
廈門有個什麼晉物流 2025-07-19 04:55:24
杭州到香港飛機多少時間 2025-07-19 04:26:36

廈門貿易壁壘是如何進行的

發布時間: 2023-01-10 17:04:01

1. 如何應對非關稅貿易壁壘

非關稅壁壘是一種變相的貿易保護主義,它具有隱蔽性、直接性、靈活性等特點,在外貿出口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作用.長期以來,非關稅壁壘相關知識的研究在中國是薄弱環節,未引起足夠重視,從而給中國外貿出口造成巨大損失.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應更加重視對非關稅壁壘的研究,以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的外貿出口和經濟建設.
外經貿部數據顯示:僅1997年一年因技術不合格被退回的產品總值達6700萬美元。1997年至2000年間,因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而受阻的出口產品總值達700億美元,幾乎佔了我國出口總額的近25%。概括地說,就是中國加入WTO後,貨物貿易談判少了,服務貿易談判多了。而在服務貿易談判中最大的障礙又是非關稅壁壘,而這其中最難克服的又是技術性壁壘,因為發達國家標准制定早、條款多,很多發展中國家達不到這些標准,所以在競爭中處於劣勢。
我國加入WTO是分享其規定的相關平等條款,但並不等於我國會在非常公平的起點上與發達國家開展競爭。

對非關稅壁壘的認知

從1986年的關貿總協定(GATT)馬拉圭回合談判開始,關於服務貿易、市場准入、投資保護、投資政策,包括互聯網等已被提到各成員國的談判日程中。

單純從關稅的降低來尋求貿易的平等競爭已遠遠落後於時代進程的發展、即非關稅壁壘。目前在貿易管理或貿易保護中實施的一些政策規定,如許可證問題、配額限制、貿易保護、投資政策等,這些都被稱為非關稅壁壘。

我國已簽署了加入WTO的減讓一覽表,就配額、許可證條款做出了承諾。我國與美國的紡織品配額將執行到2005年12月,有5年的過渡期;與歐盟關於絲綢製品、棉布製品的主動和被動兩種許可證都將執行到2008年。這些都是在時間上予以限制,到期後必須降低或減少或取締這些保護措施。目前,我國與美國、歐盟還未簽署關於市場質量檢測互認協議。對我國的出口產品經國家質量檢驗檢疫總局檢測後出具的檢測報告,進口國海關不予承認。

在這種情況下,出口企業該怎麼辦呢?

技術壁壘如何應對

技術壁壘當中產品質量標準的數據,如歐盟對產品質量標准制定了有10萬多個,其中僅德國的工業標准就有1.5萬多個。日本有工業標准9000餘種,農產品標准400種。

技術壁壘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產品的檢測與認證。產品認證其實包括產品檢測與產品認證兩個方面。不是所有產品出口都需要做認證。有些產品出口獲得相關實驗室的檢測報告,通過數據分析說明該產品已達到進口國家標准就足夠了。有些產品是必須要認證的,是強制性的,如美國的UL、FCC、紡織品中的色牢度、阻燃條款等方面的分析是強制性的。美國FDA對限制食品進口的條款是最苛刻的。即使這樣,只要檢測報告證明產品質量達到FDA規定標准,便可進入美國市場銷售。若產品不交送FDA認可的實驗室做檢測,企業也不清楚其產品能否達到美國FDA規定的標准。如出口產品已運抵美國港口,遇FDA抽查時再臨時作檢測,僅產品在檢測期間的倉儲費就會增加費用。所以即使不是強制性要求檢測認證,出口企業也應把此工作做在前面,把檢測報告掌握在手裡。一旦在通關時遇到困難,便可出示該檢測報告,證明我的質量已達到規定的質量指標了。企業做產品檢測一定要到美國、歐盟等相關實驗室做,因為我國實驗室出具的檢測報告美國、歐盟不承認。產品認證是政府相關部門頒發相當於質量證書的證明,強制性的頒發產品認證書的認證項目有美國UL、FCC、歐盟的CE,如出口手機、對講機,必須取得FCC認證書。

與美國權威機構(美國標准咨詢中心)簽署了合作協議,中國貿促會提供的產品檢測認證服務范圍涵蓋了三大類產品。一類是食品、葯品、保健品、醫療器械的檢測與認證。這類主要是針對FDA、農業部和EPA的管理而設立的,要達到這些部門規定的標准;二類是機電部,做電子、電器、機械產品檢測與認證。三類是紡織品部,做紡織品和服裝認證。歐美人很在意穿在身上的衣服的質量,對病蟲害、化肥、運輸過程都有限制,對產品的燃燒性、染料、色牢度要做分析。

企業應預先准備

加入WTO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實際上已變成一個市場,不是出不出的問題,你必須出口,才能提高市場佔有份額。企業必須有專人來了解市場法律法規,隨時跟蹤這方面的動態(比如FDA就有7800多條法規)。企業也應該有這方面的專業人員來熟悉了解這方面的情況,把產品檢測認證工作做在前面。如果你的產品要向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出口,那應該首先了解需要做哪些檢測認證,是強制性的還是非強制性的。先把檢測報告做出來,掌握在手中,出口時就方便,省去許多麻煩,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一個美國機電專家去廈門電視機廠參觀,該廠剛從日本引進一條生產傳統凸面電視機生產線,當時廠長分析說美國很多消費者特別喜歡這種電視機,生產成本低,產品專門出口美國。但經過我們了解美國頒布了新的法規,因出現這種電視機導致兒童誤傷的問題,不允許美國本地生產,更不允許從外國進口這種電視機。所以我們的企業既然已確定了產品的目標市場,為什麼不事先了解該國對此產品有哪些具體規定呢?

2. 中國應該如何應對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對策

實施與國際接軌的標准化戰略
從實踐看,推廣和使用國際標准,是減少國際貿易摩擦,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擴大商品出口的根本途徑。截止到2001年,我國在19744項國家標准中,僅有8621項採用了國際標准和國外先進標准,採用率僅為43.7%,而WTO大多數成員方這一比例數在70%左右;在這8621項雙采標准中,絕大多數是等效或非等效採用,等同採用的比例僅在10%左右。對此應採取以下措施:①轉化標准。既組織專門的人力、物力認真研究和積極推廣使用國際標准或發達國家的先進標准,並轉化為我國等同的標准,以此來確定企業生產和技術改造的方向和目的,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繼而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②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目前,國際上採用的標准很多是發達國家的國家標准或企業標准轉化而來的,充分反映了發達國家利益和經濟技術水平,而由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准卻寥寥無幾,這對我國是不利的,而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修訂和協調工作,使其能反映我國的利益和要求,無疑有利於突破TBT限制。
實施企業及產品的認證戰略
企業應積極開展並加強ISO9000和ISO14000的認證工作。企業取得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並重視其衍生出來的行業或專業的質量保證,有利於促進我國質量管理水平向國際水平靠攏,並獲得良好的國際市場信譽;企業同時應取得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目前該認證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日益增強,很多跨國公司或政府采購,逐步對供應商提出有關環境認證的要求。環境管理體系的認證和環境產品認證,被稱為「雙綠色戰略」的認證,是打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綠色通行證」。
此外,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還要非常重視SA8000的認證。SA8000即「社會責任標准」,是全球首個道德規范國際標准。據介紹,我國出口到歐美國家的服裝、玩具、鞋類、傢具、運動器材及日用五金等產品,都已經遇到SA8000的要求。2002年9月,廣東省中山市一家鞋廠因沒有達到當地法律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曾被客戶停單兩個月進行整頓。同年7月,因發生女工中毒事件,一家台資鞋廠曾一度陷入全部撤單的困境。而更多的企業則是因為達不到SA8000的要求,而痛失產品出口訂單。總之,如果不給予足夠的重視並及時獲得認證,SA8000就會成為橫在我國企業面前又一個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推進環保產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政府應制定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和鼓勵環保產業的發展,把環保產業培育作為提升出口產業結構的重點和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給予環保產業優惠政策,加大對環保產業的投資,促使其走技術進步、保護生態環境與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企業因把開發環保產品作為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的重要舉措,從源頭做起,保證加工原料的質量,實施清潔生產,堅持走「以質取勝」的道路,實現出口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政府應強化環保執法,推行「綠色環境標志」制度;應設立「綠色銀行」和「綠色產業基金」,為環保產品的開發與出口提供專項貸款和信貸擔保基金。
全面提高企業及產品的綜合競爭能力戰略
歐盟將於2005年1月1日實施電冰箱能效指令修訂的指令(2003/66/EC),該指令增加的兩個新指標為A+,A++級,達不到該指令的產品將會被逐步淘汰。而海爾產品早在1999年就率先通過了歐洲的A級能效標准,2002年又有6種型號率先通過了歐洲的A+節能標准,2003年又有4種型號產品通過了歐洲TNO檢測機構的A+節能認證,並獲得了節能補貼,成為中國節能電冰箱出口歐洲市場的第一個突破口。海爾電冰箱獲得A+節能認證可以說是高標准、高質量、高技術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一個示範。所有企業都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技術引進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來全面提高綜合競爭能力。首先,企業必須重視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結合本企業的自主開發,通過技術外溢和後發效應的協同作用,吸收、消化先進技術,將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提高到一個新的技術水平,並盡快地從比較劣勢向比較優勢轉變:其次,單純的技術引進往往難以得到較為系統先進的復雜技術,這是因為這些技術往往掌握在跨國公司手中,所以需要引入外商直接投資,在與外國企業的合作和競爭中,國內企業通過「邊干邊學」等溢出效應,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
大力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
目前,我國出口產品的市場仍主要集中在歐盟、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而這些國家市場准入的技術性「門檻」比較高,而許多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產品市場准入的技術性「門檻」相對較低。因此,針對不同的國家對產品的技術性要求不同的特點,我國企業就應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努力提高在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市場佔有率。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利用對外直接投資戰略,到國外去投資設廠,從而可以有效利用當地的資源就地生產,就地銷售。
貿易救濟措施
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們可以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的有關規定。該協議規定各成員國有關產品法規、標准、認證和檢驗制度方面實行非歧視性待遇和國民待遇,因此可以利用該協議要求主要進口國家消除歧視性、不合理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於那些不合理的具有明顯歧視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還可以及時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尋求妥善解決;利用我國2002年10月1日實施的《對外貿易壁壘調查暫行規定》。如果企業在進行國際貿易活動中遇到其他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或受到不公平待遇,企業可藉助法律專家、技術專家、貿易專家等方面力量,進行調查取證,必要時可申請商務部對進口成員方實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進行立案調查,以消除這些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正常發展;利用國與國(地區)之間的協調作用克服技術性貿易壁壘。即通過進一步加大多邊、雙邊對外協作力度,以爭取能逐步彼此承認各有關機關的檢驗、檢疫證書,以利簡化手續,降低成本,便利出口;構建我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為了國家生態和經濟安全,保護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護環境,合理有效地保護國內幼稚產業,我國應參照國際規范建立自己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體系。一方面可以使我國企業改進生產以適應各種先進標准,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發達國家利用加工貿易和投資向我國轉移高污染產業。同時,也可使外國懾於報復的可能而減少歧視性的技術規定。建立並充分利用現有的TBT預警機制。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盡快建立TBT的預警機制,加強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收集、整理、跟蹤和研究,為企業提供正確的導向;企業則應充分利用已有的TBT預警機制,做好防範工作,採取積極措施,突破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