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閉關鎖國是那個朝代那個皇帝提出來的如題 謝謝了
清朝徹底閉關鎖國始末 清朝 乾隆 希望對你有幫助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外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這一命令,標志著清政府徹底奉行起閉關鎖國的政策。兩百多年來,乾隆的這道聖旨一直被視為是導致近代中國落後於世界的禍根。那麼,當時正值鼎盛時期的大清 帝國,為何會有這種舉動呢? 防範鄭成功反攻,清朝實行海禁政策 原來早在明朝敗亡後,鄭成功等政治勢力一直矢志反清復明,並長期依靠海上力量與清朝周旋。據史料記載,一些西方人士曾直接參與南明政權與清朝的軍事斗爭,而鄭成功也曾向日本的德川家族請求過援助。因此,自清朝立國以來,就一直厲行閉關政策,只不過在乾隆之前,其主要意圖是隔絕大陸與台灣鄭氏抗清力量的交往,並防範新的反清力量集聚海上。 1655年6月,在閩浙總督的建議下,清政府嚴令禁止官民擅自出海貿易,違者按通敵罪論處。如果有人膽敢出洋將違禁貨物販往外國,或「潛通海賊(即鄭成功)」,都將交給刑部治罪。人們即使將船隻租售給洋人,也屬重罪。 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清政府認為鄭成功能夠多次在沿海襲擊清軍,就是因為沿海人民支持和接濟了他。為了斷絕沿海居民與鄭成功的聯系,清廷又連下3道遷界令,將東南沿海的村莊居民全部內遷50里,房屋、土地全部焚毀或廢棄,不準沿海居民出海。清政府規定:凡將牛馬、軍需、鐵貨、銅錢、綢緞和絲棉帶出境貿易者,杖一百;若將人口或兵器偷運出境者則處以絞刑。清朝收復台灣後,康熙皇帝在1685年曾一度開放海禁,設立江、浙、閩、粵4處海關,作為對外貿易的窗口。 南巡目睹洋商紛至,乾隆發布鎖國命令 乾隆即位後,在海禁方面基本上沿襲了先祖的政策。18世紀中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開始工業革命,其海外貿易日益擴張。特別是以英國東印度公司為首的西方商人,一直強烈渴望尋找機會打開中國市場。當時,在中國沿海的4個通商港口,前來進行貿易與投機的洋商日益增多。與此同時,南洋一帶也經常發生涉及華人的事端,這些情況很快引起了清朝政府的警覺和反感。 乾隆五年(1740年),荷蘭殖民者在南洋的爪哇大肆屠殺華僑,製造了駭人聽聞的「紅溪慘案」。消息傳來後,舉國震驚。同時,澳門等外國人聚集的地方也經常有洋人犯案,使一向厭惡司法糾紛的清政府不勝其煩。另一方面,當時的英國商人為了填補對華貿易產生的巨額逆差,不斷派船到寧波、定海一帶活動,企圖就近購買絲、茶。巧合的是,乾隆皇帝十分熱衷於到江南一帶巡遊。據說當乾隆第二次南巡到蘇州時,從地方官那裡了解到,每年僅蘇州一個港口就有一千多條船出海貿易,其中竟有幾百條船的貨物賣給了外國人。乾隆還親眼看到,在江浙一帶海面上,每天前來貿易的外國商船絡繹不絕,而這些商船大多攜帶著武器,他不禁擔心寧波會成為第二個澳門。於是在1757年南巡迴京後,乾隆斷然發布了那道著名的聖旨,並規定洋商不得直接與官府交往,而只能由「廣州十三行」辦理一切有關外商的交涉事宜,從而開始實行全面防範洋人、隔絕中外的閉關鎖國政策。 挑戰清朝封關政策,洋商駕船北上告御狀 就在乾隆閉關鎖國的聖旨發布後不久,一起由英國東印度公司挑起的訟案,又進一步堅定了乾隆皇帝的決心,這就是轟動一時的「洪任輝事件」。 英國人洪任輝,原名詹姆士·弗林特,當時是東印度公司的一名翻譯。1755年,在東印度公司的指示下,洪任輝帶領商船前往寧波試航,希望擴大貿易范圍,開辟新的貿易港。當他們抵達寧波港時,受到當地官員的熱烈歡迎。更令他們驚喜的是,浙海關關稅比粵海關低,各種雜費也比廣州方面少很多。於是,在此後兩年中,英國東印度公司屢屢繞開了廣州口岸,派船去寧波貿易,致使粵海關關稅收入銳減。兩廣總督等官員急忙向乾隆上奏,希望禁止洋船前往寧波貿易。本就對外商沒有好感的乾隆皇帝便通知浙海關把關稅稅率提高一倍,企圖通過關稅手段讓洋商無利可圖,使他們不再來寧波貿易。不料英國東印度公司仍不斷派商船前往寧波貿易。頗感無奈的乾隆只好在1757年關閉了寧波等地的口岸,只留廣州一口通商。 英國東印度公司當然不願就此罷休,指示洪任輝再往寧波試航,如達不到目的,就直接航行至天津,設法到乾隆的面前去告御狀。接到指示後,洪任輝於1759年由廣州出航,並向當地官員假稱回國,實際卻偷偷地直航寧波。不過,他們的行蹤很快就被清朝官員發現,結果洪任輝的船在定海海域被清朝水師攔住,無法駛入寧波。無奈之下,洪任輝便按公司的指示,駕船來到天津。在天津,洪任輝通過行賄手段將一紙訴狀送到直隸總督的手中,並由後者轉呈乾隆皇帝御覽。洪任輝在訴狀中控告粵海關官員貪污及刁難洋商,並代表東印度公司希望清政府改變外貿制度。抱有僥幸心理的洪任輝還幻想這一招會收到奇效,但他大錯特錯了。乾隆皇帝看了他的訴狀後,勃然大怒。他認為洪任輝不聽浙江地方官的勸告,擅自赴天津告狀,不但有辱天朝的尊嚴,而且懷疑他是「外借遞呈之名,陰為試探之計」。結果,洪任輝被驅逐出境,而那位替洪任輝代寫訴狀的中國人,竟落了個被斬首示眾的下場。 乾隆加大鎖國力度,外國屢派使團交涉 洪任輝事件發生後不久,乾隆感到要防止外商侵擾,除了將對外貿易限制於廣州一地外,還必須加強對他們的管理與防範。1759年,朝廷又頒布了《防夷五事》,規定外商在廣州必須住在指定的會館中,並且不許在廣州過冬,不得外出遊玩,甚至還特別規定「番婦」不能隨同前往;而中國商人不得向外商借款或受雇於外商,不得代外商打聽商業行情。 在此後的近百年間,為了打破封閉的中國市場,歐洲諸國如沙俄、英國等國曾多次向中國派出使團,試圖說服清朝皇帝改變閉關鎖國的國策,但都無功而返。其中,1793年英國向中國派出的馬戛爾尼使團,無疑是最著名的一次。盡管英國為了達到外交目的,進行了充分的准備,甚至不惜委曲求全,但乾隆皇帝在給英王喬治三世的回信中卻表示,中國物產豐盈,無所不有,不需要增強對外貿易,從而徹底關上了中國的大門。最終在幾十年後,雙方不得不通過另外一種方式解決問題。(摘自《環球時報》)
② 誰最早侵略中國,是什麼年代
近代最早侵略中國的是英國,在1840年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語:First Opium War;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滿清和英國就英國向滿清走私鴉片引發的一場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商人在中國廣東海域走私鴉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則徐於1839年在廣東強行銷煙,中英矛盾逐次升級,而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由此簽署的《南京條約》是近代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除賠款外,將香港島永久讓予英國,並使英國得到領事裁判權。
戰爭起因:
1、貿易順差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而中國剛好符合此條件,能成為英國廣大商品的傾銷地。由於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尼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乾隆皇帝甚至認為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必要與英國進行貿易,這使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入超)。而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為貨幣,由於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稅率方面,中國對英國的入口貨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使英國大為不滿。
2、鴉片走私
鴉片的主要種植地——印度,英國從其殖民地印度裝運鴉片來華。由於吸食鴉片會上癮,中國清朝亦開始嚴格控制其入口,但吸食者市場仍然存在。清廷於雍正年間已明令禁煙而此時英國本土鴉片的使用仍然合法(英國本土的鴉片禁止要到1912年的鴉片公約之後實行)。但清廷官吏也從鴉片貿易中獲利甚巨,故默許在廣州附近的零丁洋利用中國舢舨進行鴉片走私,使禁令如同虛設。鴉片貿易相關環節關系人利潤甚豐,因此鴉片走私日益擴大,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間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令英國出超,並反使中國入超。「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六百萬兩,令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出現通貨膨脹,令清廷財政枯竭,國庫空虛。鴉片貿易嚴重敗壞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時更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鴉片流毒甚廣,從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吸毒者日眾,為害中國國人身心健康,軍隊也吸食鴉片,身體變得虛弱,失去作戰能力。
3、虎門銷煙
吸食鴉片的中國人鴉片貿易給英國資產階級、英印政府、東印度公司和鴉片販子帶來了驚人的暴利。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優勢,使中國由二百多年來的出超國變成入超國。
「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
鴉片輸入嚴重敗壞了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煙毒泛濫不僅給中國人在精神上、肉體上帶來損害,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
鴉片貿易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廣大人民的重視。清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1821-1834年頒布禁令八次;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目睹社會危機,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國嚴禁鴉片。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煙。
虎門銷煙派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後,勒令外國煙販交出所有鴉片,並承諾不要再販賣,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並於6月3日-6月25日將大部分法律上屬於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毀。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禁煙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產,覺得不可容忍,促成戰爭的爆發。
1839年3月,林則徐[4]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廣州籌劃禁煙。林則徐不假差役胥吏之手,知識界的士人與他同一陣線,召粵秀書院、越華書院、羊城書院三大書院六百四十五學子入貢院「考試」。這次名為考試,實為問卷調查,試題四道:
「1.鴉片集散地及經營者姓名;2.零售商;3.過去禁煙弊端;4.禁絕之法。」
自此林則徐掌握了所有煙商、貪官污吏之名單。在林則徐的主持下,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全部銷毀。在現場觀看的廣州城鄉群眾,無不拍手稱快。
戰爭過程
1、戰前情況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海上戰斗場景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
1839年8月15日,林則徐下令禁止一切貿易,派兵進入澳門,更進一步驅逐英人出境。此事因而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雖然依據中國法律英國人無權在中國領土上國通商關系中斷,朕已極嚴重注意,並將繼續注意這一影響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嚴的事件。
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英軍總司令。
4月,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 ,英政府始終未正式宣戰,認為軍事行動只是一種報復(reprisal),而非戰爭。
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的機動艦隊從印度出發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英國出兵的深層原因據羅茲·墨菲的分析,則是為了擁有與巨大的中國市場自由貿易的機會,從而能夠直接進入中國市場。並且希望清朝政府能夠承認英國是平等國家。而中國因傳統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貢制度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態度,使英國無法容忍遭受輕視或忽視和遭受排擠,中國的態度在當時已經進入近代世界的國際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英國將中國的拒絕看作是落後的表現,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種必要時訴諸武力把中國推向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認為這對雙方都會帶來利益。正是雙方的自大,導致了正面沖突的爆發。
2、英軍首次北犯
戰爭爆發之初,中方只視英軍為蠻夷,認為不具威脅。1840年6月,英軍統帥兼全權代表義律領兵到達廣州海面,並根據英國外相巴麥尊的指示,遠征軍封鎖廣州、廈門(今屬福建)等處的海口,1841年1月7日英軍進攻虎門外大角、沙角炮台。截斷中國的海外貿易,並於7月攻佔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為前進據點。此時,中國沿海地區,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8月,英艦以驚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達天津大沽口外,本來主張戰爭的道光帝,眼見英艦迫近,懾於兵威,開始動搖,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同時,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將臨,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10月,琦善署理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12月,琦善通過私人翻譯鮑鵬與義律談判,拖延時間。英軍南下後,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裡布率兵至浙東,准備收復定海。
義律失去耐心,決定戰後再商。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佔虎門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師船、拖船沉毀11艘。琦善被迫讓步,1月25日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條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第二天,英國軍隊就佔領了香港島。林則徐被發配新疆,他雖上書道光帝,力言必須禁煙和重視海防,卻被道光帝斥為一片胡言。不過《穿鼻草約》由始至終並未經中國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沒有蓋用關防印,因此該條約不具法律效力。
3、民眾抗擊英國
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廣大人民,積極地支持和配合了清軍作戰,並自發地堅持反侵略斗爭。侵略軍所到之處,無不遭到當地人民的抗擊。英軍攻陷廈門,當地民眾自動組織起來,襲擊英軍,迫使侵略軍退守鼓浪嶼。英軍入侵浙江,浙江人民組織「黑水黨」,狠狠地打擊英軍。侵略軍進犯長江後,沿江人民以多種方式襲擊英軍,阻止英國艦隊前進。
4、虎門廣州之戰
虎門廣州之戰(1840.12~1841.8)1840年12月,琦善與義穿鼻之戰[21]律在廣東開始談判。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道光帝大為不滿,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隆文和楊芳赴廣東指揮作戰。1841年1月7日,英軍也不滿談判的進展,義律先下手為強,出動海陸軍攻佔虎門的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台,發起虎門之戰。
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奔赴廣東。2月23日進攻虎門炮台,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英軍,虎門炮台最終失陷。2月26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5月21日,奕山令水陸軍1700餘人,於黑夜分乘快船出動,挈火箭、噴筒,夜襲英船,擲火焚燒。5月22日早晨英軍2400人反攻。清軍潰退。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占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佔城東北各炮台,並炮擊廣州城。廣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軍盡退城內,秩序大亂,在此形勢下,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條件,簽訂《廣州和約》,英國不但率部撤離了廣州,還勒索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期間廣州民間反英氣氛熾熱,英國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帶民眾自發武裝起來進行抗英斗爭。而奕山為了不被皇帝懲罰,便虛報戰功,甚至將該戰役的慘敗說成大勝。
5、英軍再次北犯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1.8~1842.8)英國政府對義律在廣州所獲侵略權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Henry Pottinger)為全權代表來華,擴大侵略。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艦船37艘、陸軍2500人離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廈門,占據鼓浪嶼。(即第三次廈門之戰)旋北進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1841年2月,英軍以疾疫流行,放棄定海),10日陷鎮海(今屬寧波),13日佔寧波。時英軍兵力不足,遂停止進攻,等待援軍。
廈門、浙東兵敗後,道光帝又派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赴浙,並陸續調集兵勇以備反擊。1842年3月,奕經以兵力已足,決定水陸同時反擊,企圖一舉收復寧波、鎮海、定海。3月10日夜,清軍對寧波、鎮海分別發起反擊,接戰均不利,紛紛撤回原駐地。進攻定海因風潮不順而延期。3月15日駐寧波英軍乘勢反攻慈溪(今慈城鎮)和城西大寶山等地,清軍大敗,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見久經准備的浙東反攻又告失敗,遂調盛京將軍耆英趕赴江南,准備與英軍媾和(見浙東之戰)。
1841年5月29日,盤踞在廣州北郊四方炮台的英軍,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闖入三元里騷擾搶劫。當地群眾奮起抗擊,打死英軍數名。隨後,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廟集合,以三星旗為令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同時,還聯絡了附近的數千農民和手工業者,手持大刀、長矛,冒雨迎敵。而此時英軍僅僅只有一個海軍陸戰隊連。英軍被困在牛欄崗,天降大雨,火葯受潮,無法發揮出威力,展開肉搏戰,一名英軍死亡。英軍一路肉搏,在雙方人數懸殊的情況下,大勝義勇軍。最後,英勇的英國紅衣軍士兵終於一路拼殺回到了堡壘。第二天清晨,2萬多民眾高舉三星旗,把四方炮台圍得水泄不通。英軍總司令傳話給當地長官余保純,如果不解除義勇包圍,主力英軍將攻打並盡屠廣州城。余保純清楚雙方實力,也知道英軍的槍炮不會永遠受潮,於是勸退義勇,避免廣州被屠,從此擔上賣國賊的惡名,但實際上,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這種做法很明智。三元里抗英後,廣東人民又以「社學」的形式,組織武裝力量,開展反侵略斗爭。
6、清軍潰退
英國政府認為《穿鼻草約》所獲權益太少,撤換義律,改派璞鴉片戰爭鼎查來華鴉片戰爭形式為全權代表,擴大侵略。1841年8月27日,英軍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今寧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總兵葛雲飛及四千將士戰死,英軍也損失慘重。英軍後來又攻打長江的門戶吳淞,江南提督陳化成率軍堅守西炮台,兩江總督牛鑒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鑒逃走,東炮台被攻陷,陳化成與部下死守西炮台,孤軍作戰,直至戰死。吳淞的失利,使英軍軍艦開入長江。鎮江駐防副都統海齡自聞乍浦、吳淞不守,認為漢人通敵,縱兵殺害漢人。7月21日,英軍6600餘人擊敗鎮江城外綠營守軍,越城而入,與1500蒙古八旗兵巷戰,英軍死37人傷129人,旗兵死約600人,海齡自殺。全城慘遭焚掠,廢墟一片。鎮江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向英軍交納五十萬兩贖城費,免受軍事佔領。8月4日,英軍直逼南京,清廷處於不利位置。
1841年9月30日至次年3月11日,英軍分遣艦隊還多次對台灣進行侵犯。由於守軍准備充分,戰術巧妙,取得了整個戰爭中罕見的勝利,僅俘獲英軍就有182人(見台灣抗英斗爭)。
1842年5月,英軍放棄寧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鎮。6月16日發起吳淞之戰,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此後,英援軍相繼到達長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會,以艦船73艘、陸軍1.2萬人,溯長江上犯,准備切斷中國內陸交通大動脈運河。7月21日,英陸軍6900餘眾,發起鎮江之戰,遭頑強抗擊,被擊斃擊傷169人後攻陷鎮江。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後英軍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在英軍堅船利炮的威懾之下,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和兩江總督牛鑒,妥協退讓,委曲求全,被迫在靜海寺、上江考棚等處與英軍議和。在談判期間,由於英軍的惡行引發了地方性的靖江保衛戰,侵略者死傷13人後敗退1842年7月21日英軍攻打鎮江城(從台灣、靖江之戰看來,當今記載的英軍傷亡數字不無可疑之處)。
1842年8月29日,耆英與璞鼎查簽訂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
戰爭結果:
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南京條約簽訂在寺內議約四次。8月29日,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滿足了英國大多數的要求。
③ 廈門是哪個朝代建都的
廈門哪個朝代都沒建都!
比如說南明:
弘光時期 應天府(南京)、杭州府(杭州)
監國時期 紹興府(紹興)、寧波府(舟山)
隆武時期 天興府(福州)、延平府(延平)
永曆前期 肇慶府(肇慶)、奉天府(武岡)
永曆後期 安龍府(安龍)、雲興府(昆明)
明鄭時期 思明州(廈門)、承天府(台南)
④ 鴉片戰爭和廈門的歷史有什麼關系嗎
有, 鴉片戰爭中, 英軍曾在廈門作戰. 分別在1840年7月, 1840年8月, 1841年8月.
顏伯燾曾在廈門島南岸構築了當時中國最堅固的炮兵工事.
戰後條約中五口通商, 裡面也有廈門.
⑤ 鄭成功和廈門的思明州地區之間有什麼樣的淵源
01
明朝末年陷入了一種十分困難的局面,崇禎皇帝根本無法中興大明,在內憂外患之中,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卻又沒有守住北京,才使得關外女真成為了中原大地的主人。當時許多明朝後裔以及文武大臣都逃到南方,靠著江南地區強大的經濟實力建立了所謂的南明。南明小朝廷對江南地區的文化影響十分巨大,
到現在福建廈門都還有一個地區叫做思明區。
02
南明的局面和建立情況
05
福建廈門是一個歷史文化十分厚重的地區,它在當時被鄭成功治理多年,受到明朝文化以及漢文化影響十分深厚。雖然隨著時間的改變,它的名稱也在不斷改變,但今天的思明區地區仍然保留著過去的名稱,就表示著我們不忘歷史,更加不會忘記民族英雄鄭成功。
⑥ 廈門(島內)是哪個朝代興起的講講廈門史.
1.廈門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興起,起初只有鼓浪嶼和廈門島西南為市區,改革開放後迅速崛起。
2.廈門歷史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⑦ 清朝代管海外貿易的機構分別是什麼
廣州十三行 閩海關和廈門關、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辟三都澳為對外通商口岸,設洋關,稱福海關
康熙二十三年宣布取消海禁,設立作為海外貿易管理機構的閩海關,對本國和外國商船進行監管和徵收進出口關稅。閩海關在福州和廈門設有正口管理海外貿易,包括船舶監管和貨物監管。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和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根據《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規定,分別在福州和廈門建立洋關,稱閩海關和廈門關,由外籍人員擔任稅務司,原來的福建海關改稱常關。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辟三都澳為對外通商口岸,設洋關,稱福海關。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決定洋關周圍50里內的常關均歸洋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