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1903年清朝叫什麼名字
擴展閱讀
上海sgs待遇怎麼樣 2025-07-19 00:15:45
廈門醫葯大學有哪些 2025-07-19 00:11:20

廈門1903年清朝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 2023-01-11 21:16:12

① 以前廈門叫做什麼 唐朝的 或汗朝的 都可以

相傳遙遠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鷺 息在廈門島上,因此, 廈門又稱為鷺島、鷺洲、鷺嶼、鷺城、鷺津、鷺門,廈鼓海峽稱 為鷺江。

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 代晚期。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時,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 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 洲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並出現「新城 」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隸屬於情源郡南安縣大同場。五 代閩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場升格建同安縣,嘉禾里歸同 安縣管轄。明初洪武二十七年(394年),朝廷在島上築城 寨,置衛所,城名「廈門」,衛所稱「巾左所」。廈門的地名, 從此確立。此後數百年間,廈門也曾改名為「思明州」「思明縣 」等。1935年廈門正式設市。

在廈門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這個島上只有黑色的石頭和綠色的樹林,一群渾身雪白的白鷺飛到這里,愛上了這個黑色和綠色的海島。他們在樹林里棲息,在沙灘上漫步,在海水裡嬉戲。這里沒有別的飛禽走獸,也沒有人們來驚擾。於是,白鷺成了島上的主人。當人們第一次來到島上的時候,看見大群白鷺漂游在水面上,就把這個地方叫做「鷺江」,把這個島嶼叫做「鷺島」。究竟從什麼時候起,島上才有人居住?考古學家們在這里找到了一些石器和陶器,認為大約3000年前,就有人在島上生活。可是,這個島嶼有文獻記載的歷史,卻是從唐朝才開始的。如果到著名的古寺-南普陀可以在大雄寶殿的石柱上,看到一幅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普光被廈島,對太武以增輝。這說明南普陀和泉州的開元寺一樣,最初是在唐朝建造的。根據記載,在唐朝,有薛、陳兩個家族從外地遷居到這個島上。薛氏住在洪濟山的西北,陳氏住在南面的金榜山下,當時有「南陳北薛」之稱。南普陀最初是由陳家施田52畝作為寺址。到五代時,有人加以重建,名為泗洲寺。宋朝時,和尚文翠建普照寺。這些寺廟就是南普陀的前身。

廈門人民的勞動祖先,在這里披荊斬棘,辛勤墾殖。宋代太平興國年間(離現在大約一千年),生產出一種水稻良種,「一莖數穗」,從此,這個無名的小島才被稱為「嘉禾嶼」-五穀豐登的島嶼。這是廈門的第一個名稱。到了元代,在這里設立了嘉禾千戶所,這是廈門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軍事機構。所謂「千戶」就是「千夫之長」。元代的千戶所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有兵700名以上,中等500名,下等也有300名。可見,這個海島在海防上的重要地位,已經引起元朝當局的重視了。明朝以來,倭寇不斷地侵擾我國沿海各省。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海防,派江夏候周德興來福建沿海增設了許多衛所。閩南的永寧衛,分設左、右、中、前、後五個所,中、左二所駐在這個島上,所以稱為中左所。《明史》寫道:「(周)德興至閩,按籍僉練,得民兵十萬餘人,相視要害,築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備。」那時「移永寧衛中左所官軍於廈門,築城守御,遂為中左千戶所。設指揮正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指揮百戶一員、鎮撫一員,隸福建都指揮使,額兵一千二百四名」。大約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廈門城,從此才出現廈門的名稱。

② 鄭成功和廈門的思明州地區之間有什麼樣的淵源

01

明朝末年陷入了一種十分困難的局面,崇禎皇帝根本無法中興大明,在內憂外患之中,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卻又沒有守住北京,才使得關外女真成為了中原大地的主人。當時許多明朝後裔以及文武大臣都逃到南方,靠著江南地區強大的經濟實力建立了所謂的南明。南明小朝廷對江南地區的文化影響十分巨大,

到現在福建廈門都還有一個地區叫做思明區。

02

南明的局面和建立情況

05

福建廈門是一個歷史文化十分厚重的地區,它在當時被鄭成功治理多年,受到明朝文化以及漢文化影響十分深厚。雖然隨著時間的改變,它的名稱也在不斷改變,但今天的思明區地區仍然保留著過去的名稱,就表示著我們不忘歷史,更加不會忘記民族英雄鄭成功。

③ 廈門在古代的名稱叫什麼

廈門在古代的名稱叫鷺島。廈門在在古代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廈門,隸屬於福建省,別稱鷺島, 簡稱廈、鷺,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廈門位於福建省東南端,東與大小金門島、南與龍海市隔海相望,陸地與南安市、安溪縣、長泰縣、龍海市接壤。

廈門由本島廈門本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90多平方公里。廈門通行閩南方言,是閩南地區的主要城市,與漳州、泉州並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

(3)廈門1903年清朝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廈門市鼓浪嶼區、思明區、開元區、杏林區、湖裡區、集美區這6個區在唐開元二十年(732)稱新城,大中元年(847)設嘉禾里,屬同安縣。元至元十六年(1279)置嘉禾千戶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廈門城建成,置中左守御千戶所。

清順治七年(1650)鄭成功駐兵廈門,於十二年(1655)改廈門為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復名廈門,屬台廈兵備道同安縣,雍正五年(1727)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1843年辟為通商口岸。

1912年同安縣析置思明縣,1912年於此設南路道(1914年改廈門道,1925年廢)。1935年設廈門市。1949年10月17日解放,為省轄市。1980年10月創辦廈門經濟特區,1984年3月特區范圍擴大到廈門全島,1989年5月國務院批准廈門特區連同杏林、海滄地區為台商投資開發區。

廈門市同安區在晉太康三年(282)置同安縣,屬南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縣西南4鄉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歷屬泉州、清源郡、清源軍、平海軍、泉州路、泉州府、興泉永道、南路道、廈門道,第五、第四行政督察區。

清乾隆四十年(1775)析置馬巷廳(1912年廢)。1912年析置思明縣,1914年析置金門縣。1949年9月19日解放,歷屬第五專區、晉江專區、廈門市、晉江地區、廈門市。1996年撤縣設廈門市同安區。

④ 廈門被誰殖民過

廈門未被殖民過。

但鼓浪嶼曾淪為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西班牙、丹麥、荷蘭、瑞挪聯盟、日本等9國公共租界。

(4)廈門1903年清朝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鼓浪嶼公共租界相關歷史: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佔領台灣,為避免日本進一步覬覦廈門,清朝政府決定尋求「國際保護」,請列強「兼護廈門」。

1902年1月10日(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西班牙、丹麥、荷蘭、瑞挪聯盟、日本等9國駐廈門領事與清朝福建省興泉永道台延年在鼓浪嶼日本領事館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

1903年1月,鼓浪嶼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後,陸續有英、美、法、德、日等13個國家先後在島上設立領事館。

1930年廈門英租界被國民政府收回後,鼓浪嶼公共租界就成為廈門地區唯一的租界。1938年日軍進攻廈門,大批華人避居鼓浪嶼。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駐鼓浪嶼公共租界。

1943年1月11日,美國和英國決定放棄在中國的特殊權利。1943年5月28日,汪精衛政權收回鼓浪嶼公共租界。1945年,鼓浪嶼公共租界被國民政府正式收回。

⑤ 廈門歷史是什麼

1、廈門的由來

廈門以前是一座孤島,古時交通不便,所以到唐朝以前廈門一直是一座無名島嶼。唐朝開元至天寶年間,大陸陳、薛兩大姓氏漢人先後渡海入島。陳氏族人住南邊,薛氏住北邊。1100年前,廈門的先民們給廈門島取名「新城」。公元1279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嘉禾嶼設置軍事機構。嘉禾嶼地處九龍江入海口「海門島」的下方,是漳、泉兩地門戶,民間按地理方位稱此為「下門」。明.萬曆年間也稱廈門為「夏門」過,後來雅化成「廈門」。

2、思明區的名字怎麼來的根據民間傳統的說法,是「先有思明,後有廈門」,廈門原稱「嘉禾里」,後建「廈門城」。明末清初(1650年),鄭成功為了抗清復明,駐軍廈門時,把廈門改為思明州(蘊含「思念明朝」之意),民國初年,建制設「思明縣」;新中國成立後,廈門市劃分行政區域時,為了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把本區命名為思明區。

3、先秦時期,廈門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並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龍啟元年(933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屬泉州,州駐地在晉江縣。

4、清朝年間,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在鼓浪嶼訓練水師,收復台灣,因此在皓月園這里屹立著一座鄭成功的雕像。此外,在鼓浪嶼的日光岩,可以見到一個石砌的寨門,那是鄭成功當年建造的屯兵營寨。寨門右邊有塊上端平坦的巨石,刻著「閩海雄風」四個大字,那是鄭成功操練水師的水操台遺址。

5、鼓浪嶼走出了中國近代的一代文學巨匠林語堂先生,在鼓浪嶼,仍能有其少年及青年時代生活過的故居以及結婚的教堂。協和禮拜堂,鼓浪嶼歷史上的第一座教堂,百年前這是文學大師林語堂與廖翠鳳舉辦西式婚禮的地方,也是鼓浪嶼有史以來第一次管風琴表演(1878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