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廈門大橋的橋梁歷史
廈門大橋建設之前,廈 門出島唯一的通道是高集海堤,海堤只有2個車道,而廈門島內的機動車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有近1萬部。海堤已經不堪重負,而且經過幾十年「服役」,路面坑窪不平,車速也上不去,一旦發生事故,施救車都難進去,堵上半天更是家常便飯。當時他從島內去同安,早上7點從輪渡出發,要到下午1點才能到,一路都是堵車,尤其是海堤 。
1991年,廈門大橋通車了,以後短短數年間,廈門大橋又帶動了島內嘉禾路、廈禾路的改造和建設,島外同集路的建設,島內外交通網路迅速得到改善。這時他從島內到同安,只要一個小時就到了,整整節省了5個小時。
「全國第一」不好當
廈門大橋是我國第一座跨越海峽的公路大橋,這個「全國第一」不好當。廈門大橋1987年10月開工,到1991年4月竣工,12月正式通車,花了整整四年,相比之下,建海滄大橋花了3年,杏林大橋花了2年多,集美大橋只花了1年多。
正因為是 「全國第一」,在建橋的過程中,建設者遇到了許多前人從未遇到過的困難。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也留下了對廈門海域水文、地質等方面的詳細記錄資料,為後來幾座大橋和隧道的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建橋過程中,建設者發揮聰明才智,取得了許多技術創新,後來的許多工程都從中受益。朱獎懷回憶說,在建廈門大橋之前,中國建橋一般都是立桿照明,中間一排路燈,兩邊兩排路燈,廈門大橋就取消了兩邊的路燈,把燈光從下面打在扶手上,這樣兩面的視覺就沒有了障礙,開車過橋就更順暢了。這個做法後來在許多橋梁的建設中都得到了採用。
1.5億元保障10年暢通
如今,對於廈門大橋當時的設計規模有不少質疑的聲音,不少人認為當時的設計過於保守,而導致新世紀以來廈門出島又陷於擁堵。
民盟廈門市委副主委朱獎懷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任何基礎設施工程都要講求性價比,也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建設廈門大橋的時候,廈門的財力還是很緊張的,最初建橋預算只有8000萬元,後來幾次增加,最終也不過是1.5億元。花1.5億元建起這樣一座橋,而且管了至少10年的暢通,性價比可謂非常突出。如果一開始就搞8車道,起初的預算肯定要大大增加,而當時廈門機動車數量並沒有那麼多,車道得不到充分利用,那就是資源浪費了。
Ⅱ 廈門交通和廈門大橋的特點
廈門交通特點:以「海灣型」城市規劃范圍為核心,並根據城市交通的系統特點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需求,在基礎范圍上進行適當擴展至市域范圍和閩東南城市聯盟影響區。
從城市交通發展戰略上淡化年限,更加註重海灣型城市擴展的目標狀態。在充分考慮城市不同發展階段和擴展狀態下,以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年限目標為切入點,著眼於「海灣型」城市的遠景目標狀態的實現。
廈門大橋特點:是我國第一座跨越海峽的公路大橋,由主橋,集美立交橋,高崎引道和自動化管理系統組成。始建於1987年10月1日,1991年5月試通車。主橋長2070米,橋面寬23.5米。直通式集美立交橋由七座匝道橋組成。高崎引道長855米,路面寬23.5米,為一級公路標准。廈門大橋南側,建有橋頭公園。
Ⅲ 怎麼解決廈門早晚高峰進出島堵車情況
地鐵被規劃成這樣 怎麼解決的了,島外人多的地方基本不走。杏林北,萬科城 呀幾成 甚至十幾萬人口的區域 竟然沒地鐵
短期而言:公共交通先行,減少通行車輛,提升通行效率。
1、早晚高峰期四橋一隧、成功大道、仙岳路、閩D車輛單雙號限行,非閩D車輛禁止通行。
2、四橋一隧開通公交車專用車道,公交車與 社會 車輛交匯處,畫黃色網格區域,堵車禁止車輛停在黃色網格區內,保證公交車道正常通行。
3、隧道區域內提升光亮度,新增更多變道區域,最大限度減少龜速車帶來通行效率低下,當然能通過技術手段提升整體車輛通行車速那自然最佳。
長期而言:政府、企業迴流島外,改善島外居住配套軟硬設施,避免人員扎堆島內。
1、政府核心功能區逐步向島外遷移,帶動更多企業向島外發展增加就業機會,避免高中人才扎堆島內。
2、教育、醫療等與民生軟硬設施向島外傾斜,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居住環境。
第一,四橋中廈門大橋在改造,剩下三橋都是雙向六車道,承載能力有限。第二,機動車數量暴增,過去是燃油車,現在又加上綠色牌照的新能源 汽車 !第三,匯流口太多(比如海滄大橋),交替通行效率不高,遇到刮擦事故,基本上三車道都廢了。第四,部分駕駛員龜速行駛,壓車速。第五,交警蜀黍實線劃的太多,所謂的應急車道沒有利用起來!
對於廈門這個上下班高峰堵車,我是深有體會啊,有時候堵的你想死的心都有了,所以有時候真的佩服廈門的司機,腳要不停的踩著啥車,尤其是公交司機,得有多好的耐心才能每天這樣開的下去。對於解決廈門的早晚高峰進出島堵車情況,我有幾點建議:
1、多建設一條跨島大橋,目前承接島內島外的橋只有集美大橋,廈門大橋,海滄大橋,承載能力相當有限,每天堵車都是水泄不通,可以多建設一條跨島大橋,可以有效緩解擁堵。
2、多建設一條跨海隧道,目前翔安隧道也是每天堵的超級要命,新的隧道可以考慮從集美出發建設,緩解集美大橋的交通壓力。
3.開放廈門Brt專線軌道,廈門的brt都是專線運營,車次不多,車輛暢通無阻,路面相當空曠,每次你坐brt都能看到集美大橋擁堵要命,如果有條件的適當讓部分轎車進入行駛,可以緩解一定的交通壓力,但是方式如何定,需要相關部門認真探討了。
4、開通碼頭航線,可以適當在集美同安,海滄建設航線碼頭,連接寫字樓辦公區。豐富交通航線,緩解交通壓力。
5、實行單雙號限行,對非福建牌照可以限行,對福建非廈門市的有條件限行,對廈門牌照實行單雙號限行。
1,隧道限速放開至主路速度,隧道全部虛線。2,盡量減少小的十字路紅綠燈模式,直行的都採取掉頭模式。3,減少路中間花壇多設掉頭區。4,攝像頭專拍開車玩手機、低速行駛者,絕對提高道路通行率
不要再抱著小島思維了 分散島內的功能 你見過哪個城市什麼年代了還有那麼多集裝箱大貨車跑啊 東渡港趕緊搬遷 迫在眉睫 機場也已經規劃了 市政府趕緊搬出島內吧 也叫政府部門人員感受一下各大橋隧的那種堵
別限快速,限慢速。許多人開車都是心不在焉,慢吞吞的,他一開慢,整個車道的人都快不了,整條路都在磨磨唧唧。歸根結底,廈門人開車素質有待提高。
很大一個原因是紅綠燈問題,某種意義上可推行高速路模式,減少十字路口停留,作好引流!其次是公交車問題,有的路線過長,需要中轉!
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找准問題的症結所在。以海滄大橋為例,事實上大橋並不堵,堵的是在進入大橋的砸道。從漳州方向進入砸道原本四車道,擠成兩車道。而且還從三個方向進入砸道,交錯進入,更討厭的是砸道出口還有紅綠燈。不堵才奇怪,基本上是天天堵的,堵久了必然會有人焦躁,更容易發生事故,這樣就堵上添堵。有次在那艱難緩慢前行,百米的距離用了20分鍾,挪出砸道用了近個小時。後車還把我撞了,通過後視鏡就能看到後保險杠裂了,搖下車窗往後看了看,終究沒下車。後車看我沒下車也同樣沒下車。我自認倒霉,不想堵上添堵。
問題主要出在砸道,首先摘掉那個紅綠燈,其實沒必要。很多匯入主幹道的砸道口都沒紅綠燈。
其次裁掉最左邊的那個砸道,如果當初成那樣是為了近捷,那麼現在已經成為添堵添亂了因素了。還不如讓那個方向的來車繞遠一點匯入同一砸道,而且也遠不了幾百米。雖然車流總量沒變,可是時間變了,方向了,擁堵因素就減少了。
再次擁堵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不良駕駛習慣造成的,隨意變道隨意加塞,特別是實線變道,前車每次變道都使後車頓挫,前車爽了後車就煩躁了,硬是不讓你加塞你又能咋滴。加塞被撞全責這種意識要普及。特殊地方的實線變道須扣分罰款,別的地方能不扣罰就不扣罰,但是那裡實線變道就應扣罰,目前我知道的那裡實線變道都沒扣分罰款。
這本是交通部門應該操心的事,不應該由司機來說。交的車船稅是用來養閑人的嗎?
濱海西大道改造後其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擁堵問題,濱海西大道的改造加快了上集美大橋段的擁堵,上集美大橋下穿通道是整個濱海西大道的瓶頸,原來是高峰期堵,現在是白天任何時段都堵,車輛密密麻麻的擠在一起像螞蟻一樣的爬行,有時一動不動,上個橋得1個小時,真是一道奇葩風景。此瓶頸不破濱海西永無通暢!
Ⅳ 「金廈大橋」構想為何至今都未能實現這背後有何難度
引言:金廈大橋的構想不能實現,主要是因為民進黨的反對。從金廈大橋的初步方案中可知,如果這個橋建成,那麼這座橋就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橋。 兩岸之間的跨度非常大,是建設的最大地理難度。除了政治和地理的因素,還有經濟的因素。這座橋的建設肯定要耗費巨資。那麼,大陸和台灣怎樣分配建設資金也是一大問題。提議建橋是一個好建議,但是這座橋的建設卻存在著很多需要商討的問題。雖然大陸方面很樂意去建設這座橋,但是台灣政府方面不積極配合。所以這座橋現在只能存在於構想,不能實現。
關於這座橋的建設,從提出構想到現在,各方面准備都非常充分了。在理論方面,兩岸經常舉行研討會進行商議,因此發表的論文和相關著作非常多。在民生方面,兩地的老百姓都非常希望這座橋的建成。如果兩岸不能和諧相處,祖國不能完成統一,那麼兩岸都不能夠很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