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港口屬於哪個國家
擴展閱讀
天津防爆燈有哪些 2025-07-11 07:53:07
廈門哪個醫院腰椎盤突出 2025-07-11 07:42:45
福州哪裡有黑暗料理 2025-07-11 07:29:45

廈門港口屬於哪個國家

發布時間: 2023-02-02 00:35:41

❶ 全國 25 個沿海主要港口 是哪些

全國主要港口(25個):大連港、營口港、秦皇島港、天津港、煙台港、青島港、日照港、連雲港港、上海港、南通港、蘇州港、鎮江港、南京港、寧波港、舟山港、溫州港、福州港、廈門港、汕頭港、深圳港、廣州港、珠海港、湛江港、防城港港、海口港。

(1)廈門港口屬於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歷史

最原始的港口是天然港口,有天然掩護的海灣、水灣、河口等場所供船舶停泊,在西方,地中海沿岸有許多古代重要港口,今希臘克里特島南岸就有文化時期梅薩拉港的遺址,腓尼基人約於公元前2700年在地中海東岸興建了西頓港和提爾港(在今黎巴嫩),此後,在非洲北岸建了著名的迦太基港(在今突尼西亞)。

古希臘時代在摩尼契亞半島西側興建了比雷克斯港,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32年在埃及北岸興建了亞歷山大港,羅馬時代在台伯河口興建了奧斯蒂亞港(在今義大利)。

隨著商業和航運業的發展,天然港口已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須興建具有碼頭、防波堤和裝卸機具設備的人工港口,這是港口工程建設的開端,產業革命後,開始了大規模的港口建設。

19世紀初出現了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船舶,於是船舶的噸位、尺度和吃水日益增大,為建造人工深水港池和進港航道需要採用挖泥機具以後,現代港口工程建設才發展起來。

❷ 廈門的海是屬於什麼海 東海還是南海

廈門位於東海和南海的分界線,廈門市位於台灣海峽西岸中部、閩南金三角的中心,地處北緯24°23′至24°54′、東經117°52′至118°26′之間。東與大小金門島、南與龍海市隔海相望,陸地與南安市、安溪縣、長泰縣、龍海市接壤。

廈門市境域由福建省東南部沿廈門灣的大陸地區和廈門島、鼓浪嶼等島嶼以及廈門灣組成。全市土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其中廈門本島土地面積157.76平方公里(含鼓浪嶼);海域面積約390平方公里。

(2)廈門港口屬於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廈門海域包括廈門港、外港區、馬鑾灣、同安灣、九龍江河口區和東側水道。廈門港外有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橫列,內有廈門島、鼓浪嶼等島嶼屏障,是天然的避風良港。港區內有可供萬噸級輪船停泊的錨地十餘處,其中鼓浪嶼以南的海域面積14平方公里,水深10米以上,可供10萬噸級船舶停泊。

港區內航道基本上為深10米以上的深水航道,5萬噸級的船舶可隨時進出。廈門島以東的劉五店航道亦能保證萬噸級船舶隨時進出。廈門市海岸線總長約為234公里,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線約43公里,適宜建港的深水岸線約27公里。

❸ 廈門港在哪裡

廈門港地處上海與廣州之間,福建省東南的金門灣內,九龍江入海口。它面向東海,瀕臨台灣海峽,與台灣、澎湖列島隔水相望,為我國東南海疆之要津,入閩之門戶。具有港闊、水深、不凍、少霧、少淤、避風條件好等優點,萬噸巨輪不受潮水影響可以隨時進出,是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個天然良港。開港於1843年。廈門港是廈門經濟特區的一部分,海域面積達275平方公里,分為內港和外港兩部分,主要擔負廈門市和福建省內外貿運輸任務,也承擔江西省某些物資的中轉任務。廈門港現擁有和平、東渡、高崎和海滄4個港區。 廈門港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和平港區 位於廈門內港東岸南段,緊臨老市區,開發最早。 東渡港區 位於廈門內港東岸中段、湖裡工業區西部,始建於1982年,1984年建成投產。東渡港區(一期)岸線總長976米,擁有4個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其中1個萬噸級集裝箱泊位,2個可靠泊5萬噸級船舶的散貨泊位。東渡二期岸線總長650米,擁有2個分別為2.5萬噸和3.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和1個2萬噸級雜貨泊位。 高崎港區 位於廈門內港東岸北段,鄰近高集海堤和鷹廈鐵路。以散雜貨中轉為主的中、小泊位港區。 海滄港區 位於廈門內港西岸南部,始建於1990年。擁有2個分別為3萬噸級和2萬噸級的集裝箱泊位,另在建的2萬噸級泊位1個。 1996年8月,廈門港被確定為海峽兩岸直航試點的兩個口岸之一。 到1997年,全港共擁有大中小泊位81個,年貨物吞吐量達1753萬噸,躋身於中國沿海十大港口行列。 廈門港交通發達,形成了陸海空立體交通體系。 鐵路運輸 功能用途:跨海公路大橋 建設地點:東渡至海滄 建設長度:全長5926.527米,主橋長648米 建設寬度:36.6米,雙向六車道 通行能力:5萬輛次/日 建成時間:1999年12月30日 獲獎情況: 更多>> 有鷹廈鐵路為干線,省內與外福線、漳龍線、漳泉等鐵路支線連接。廈門的公路通過高集海堤,廈門大橋和海滄大橋與全省公路連網,形成了以福廈、廈漳主幹道為骨乾的運輸網。廈門的高崎國際機場已擁有國內外航線75條。水運航線可通我國沿海、長江中下游和世界各港,內河可通九龍江干支流和鄉鎮碼頭。

記得採納啊

❹ 廈門港17、18、19世紀的歷史

網路了一下,只看到,閩南地區的,不錯閩南很大部分也是包括講了廈門港的情況,你可以參考一下哦。
17-19世紀:主導海外華商網路的閩南海商

鄭氏集團覆滅後,閩南海商獨步中國海外貿易局面不復存在。然而,閩南商人依託廈門港和東南亞華商網路,仍能長期主導中國海外貿易。

清朝攻下台灣的次年(1684年),頒令開海貿易,開放廈門、廣州、寧波和雲台山等口岸。廈門作為福建唯一開放的口岸,漳泉商人往海外貿易,需由廈門出口。早在明代嘉萬年間,廈門已成為月港的外港。明後期泉州安平港日益繁盛,成為鄭芝龍發跡的大本營。但漳州海商依託的月港和泉州海商依託的安平港都是港狹水淺,只是在海禁時期大港被禁後才成為走私貿易中心。廈門港闊水深,位於漳泉地區中心,海禁開放以後,漳泉海商逐漸匯集於廈門。在鄭成功時代,廈門已是沿海對外貿易中心。在清代前期開海貿易之初,廈門海外貿易繁盛程度一度領先於廣州等城市,直至鴉片戰爭前,閩南商人仍保持主導海外商貿網路的局面。當時的一位外國人如此評述遍布中國南北方各港口和東南亞重要商埠的閩南商人:「中國沒有一個地方象廈門那樣聚集了許多有錢能乾的商人,他們分散在中國沿海各地,並且在東印度群島的許多地方開設商號。被人稱為『青頭船』的帆船,大多數是廈門商人的船隻也誠如《廈門志》所載:「服賈者以販海為利藪,視汪洋巨浸如衽席,北至寧波、上海、天津、錦州,南至粵東、對渡台灣,一歲往返數次。外至呂宋、蘇祿、實力、葛拉巴,冬去夏回,一年一次。初則獲利數倍數十倍不等,故有傾產造船者,然驟富驟貧,容易起落,舵水手等藉此以為活計者以萬計」。
以廈門為基地的閩南海商之所以能主導海外華商網路直至鴉片戰爭前夕,其原因有三:一是清代前期廈門作為往南洋的發舶中心;二是依託其遍布東南亞和中國沿海各港口的閩南籍商貿網路和移民;三是長期壟斷對台交通和移民。

清朝攻下台灣後,重新開放海外貿易,廈門被定為作為往南洋貿易的官方發舶中心,廣東澳門則定為外國商船來華貿易之地。但朝廷也特許西班牙船來廈,可能因為西班牙船帶來的是中國緊缺的白銀。清朝似乎並無嚴禁外國船來廈門貿易,清代前期,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多次前來廈門交易。到清代中期,廣東方面也允許海商出洋貿易,廈門獨享發舶南洋的特權不復存在。

清代前期廈門作為往南洋的發舶中心,對鞏固和擴展閩南人在海外華商網路中的領先地位意義重大。閩南地狹人稠,無廣闊經濟腹地,物產有限,且與中國內地交通不便,成為中國沿海貿易中心的物資條件遠遜於山東半島、江浙與兩廣。明中期以後閩南人開始主導海外貿易,直至鄭氏時代閩南人獨步海上貿易,實在是一系列因緣際會所致,所憑借的是閩南人無畏的冒險、航海、重商的人文精神和閩南偏遠地理位置,在朝廷對中國私商海外貿易的普遍壓制的夾縫中發展起來。正如明代後期漳州月港被定為中國帆船的發舶地造就了漳州海商的發展機遇一樣,清初廈門被定為往南洋貿易的發舶地使海禁開放以後,閩南商人能掌控發展海外貿易和對外移民的先機,東南亞諸港,如「葛拉巴、三寶壟、實力、馬辰、哧仔、暹羅、柔佛、六昆、宋居嘮、丁家盧、宿務、蘇祿、柬埔(寨)、安南、呂宋諸國」,(註:周凱:《廈門志》(道光)卷5《船政略?洋船》。)都充斥著閩南商販。18世紀以後,廣東、尤其是潮州海商以澄海為基地發展海外貿易,開始活躍於東南亞各地。潮州人與閩南人都被稱為「福佬」,是卓有聲望的造船工匠,他們將其造船行當擴展到越南海岸和暹羅的阿瑜陀耶港。到18世紀中期,潮州人開始以削價為手段與閩南人競爭,在中暹大米貿易方面開始取代閩南人而當時廣州的貿易規模、人口數量、在中國經濟、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遠遠超過廈門。
中國帆船從廈門發舶,也使早已地狹民稠的閩南向東南亞移民活動遠較其它沿海省份便利。歐洲人在東南亞開辟殖民地需要大批勞力,東南亞華商網路的擴大也需大量的輔助人員,而在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帆船是東南沿海人們移民海外的主要運輸工具。因此,清代前期廈門作為官定發舶地,就使閩南海外稱民在清初就開始大規模進行。直到清代中期,到東南亞的華人移民仍是閩南人居多。雍正5年(1727年)閩浙總督高其倬的奏摺中提到:「查從前商船出洋之時,每船所報人數連舵、水、客商總計多者不過七、八十人,少者六、七十人,其實每船私載二、三百人。到彼之後,照外多出之人俱存留不歸。更有一種嗜利船戶,略載些須貨物,竟將游手之人偷載四、五百之多。每人索銀八兩或十餘兩,載往彼地,即行留住。此等人大約閩省居十之六七,粵省與江浙等省居十之三四。」(註:郝玉麟編:《硃批喻旨》(46冊)1887年上海點石齋本,第27頁。) 從明後期閩南海商開始主導海上華商網路到鄭氏集團建立海上帝國,奠定了閩南海商在海外的優勢地 位,這種地位在清初又因廈門成為中國發舶地而得到加強,使閩南商販和移民遍布東南亞各要埠,海外華埠的擴大使華人移民謀生和發展的機會更多,從而吸引更多的閩南商販和移民加入。因此,盡管清代以來廣東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於福建,18世紀中期以降,廣東的海外貿易也遠盛過閩南,廣州港更非廈門港可比擬,但閩南人仍能依託海外閩南籍移民群體和商家主導海外華商經貿網路。巴達維亞是荷屬印尼的商貿中心,其歷代華人甲必丹和大華商絕大多數是閩南籍人。越南的重要商埠會安的華人商家早期也以閩南人為多:「會安沿海直街長三、四里,名大唐街,夾道行肆比櫛而居,悉閩人」。(註:大汕和尚:《海外記事》卷4,第80頁,1984年中華書局點校本。)19世紀前期,暹羅華人盡管是潮州籍者占絕大多數,但他們大多從事種植業,閩南的同安人則從事航運業和商貿。(註:布賽爾(V.Purcell):《東南亞的中國人》,《南洋資料譯叢》1958年第1期,第24頁、28頁。)馬來半島各商埠華商歷來是閩南人為主,新加坡開港後,仍是閩南人主導華埠商貿。從16世紀末以來,菲律賓華人是東南亞各地華人中唯一幾乎僅從事商販活動的群體,而菲律賓華人幾乎都是閩南人。到19世紀中期,東南亞華人約150萬人,粵籍者約90萬。盡管東南亞的廣東人已遠超過閩南人,但東南亞華商網路為閩南人所主導應無疑義。直到20世紀中期,閩南籍華人在商貿領域仍是獨占鰲頭。因此,雖然西洋人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市場以後,華商對中國市場的壟斷不復存在,但由於海外華商網路的支柱和大本營,逐漸從中國沿海地區轉移到海外華人社區,海外華商網路仍可存活和發展,而閩南人在海外華商網路的優勢地位,亦能維持至今。

閩南海商長期經營南北航運交通和商販貿易,也可能由於鄭氏時代陸上五大商貿網路的存留,清代閩南海商在東南沿海地區、尤其是江南沿海的商貿活動仍相當活躍。浙江溫州府「閩浙商賈叢集之地,煙戶繁多」,(註:《清高宗實錄》卷336,第13頁,中華書局影印本。)溫州府平陽縣至今還通行閩南語。寧波、舟山歷來是閩南海舶經營對日貿易的中轉和進貨之地,匯集大批閩南商人水手。(註:陳希育:《清代福建的外貿港口》,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4期。)康熙年間上海港興起後,吸引眾多閩南海商賈舶前往,僅在康熙年間,就有12艘閩台商船到上海運生絲到日本。據1980年出版的《上海碑刻資料選輯》所輯的泉漳會館碑銘記載,乾隆年間,上海興建的泉漳會館「規模之宏大、氣象之堂皇、橫覽各幫,洵無多讓。」蘇州多閩籍豪商,「自閶門至楓橋,多閩中海賈,各飾郡邸,時節張燈陳百戲,過從宴犒,艷服以財相炫廣東澳門與閩南淵源更深。由於明代中期以來的走私貿易以漳州人最為活躍,與葡萄牙商人的關系也較深,葡萄牙人在澳門開港後,閩南商人就雲集澳門。明朝末年給事中盧兆曾上奏:「閩之奸徒聚食於澳,教誘生事者不下二三萬人。」(註:《崇禎長編》卷35,崇禎三年五月丙午。)鄭芝龍早年隨其在澳門經商的母舅黃程到澳門,學習葡萄牙語並擔任通事。(註:江日升:《台灣外紀》卷1,第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Blusse,ibid,p.255.)從明末到19世紀中期,閩南籍人在澳門一直很活躍。從澳門到廣州的廣東十三行行商之一謝東裕,其祖籍就是閩南詔安。在廣州的閩南籍商人地位更為顯赫。廣州一口貿易制度實施以後,閩南商人資本與生意也隨之部分轉移到廣州。乾嘉年間廣東十三行著名行商中,潘同文(同文行)、任怡和(怡和行)、葉義成(義成行)、潘麗泉(麗泉行)、謝東裕(東裕行)、黎資元(資元行)各俱閩籍,劉東生為徽籍,盧廣利、梁天寶、易服泰、關福隆、黎屆成為粵籍,閩籍行商全屬漳泉商人
閩南商人的國內貿易網路除表現在覆蓋地域的廣闊性以外,還表現在於行業網路優勢乃至行業壟斷性。如在18世紀的外銷茶貿易上,閩南商人雖非產地的商人,也非以外銷茶集散地的廣州為基地,卻能僅以其在國內外貿易網路中的優勢地位,組成外銷茶葉生產、加工、販運、銷售的一條龍網路,主導在18世紀初—19世紀中期最為有利可圖的國際茶葉貿易。18世紀初風靡歐洲的閩北武夷茶,在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中期幾佔中國外銷茶葉貨值的一半,是當時中外貿易的核心商品組織閩北武夷茶的種植和加工,是來自閩南的商人。他們在武夷山向本地人租山種茶,從閩南招募茶師,開設茶廠,加工茶葉,再將茶葉販運到廣州,與壟斷廣州出口貿易的十三行商人交易,再由行商賣給前來廣州的洋商運往歐美。而廣州行商多半是閩南籍。閩南商人或將茶葉直接運往巴達維亞與當地華商交易,再由荷蘭商人運往歐洲,而巴城大茶商和甲必丹絕大多數是閩南籍者
閩南人在國內、尤其是東南沿海組構的貿易網路,是其海外貿易網路的支柱。尤其是18世紀海外華商網路尚未當地化以前,海外華商網路尚需依託中國商品、中國市場和中國帆船,因此,閩南人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商貿和移民網路就更顯重要。

長期壟斷對台交通和移民,對閩南人的海貿活動也不無裨益。廈門作為17世紀末以後近百年內唯一和台灣對渡的港口和遠東水域重要的貿易港之一,是台灣貨物國際流通的轉運港。1684年以後,台灣主要通過與廈門的對渡進行國際和國內貿易,台灣經濟主要支柱米和糖成為當時遠東貿易的最重要商品之一,通過與廈門的貿易,推動台灣農業經濟一定程度的商品化,也對經營台灣產品的閩南商人擴展海外貿易起了重要作用。廈門商船長期經營大陸、台灣、日本與東南亞之間的轉口貿易,尤其是在17-18世紀國際市場熱銷的台糖運到廈門,對廈門的海外貿易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台灣經濟的發展為閩南人移民台灣擴大了生存和發展空間。對閩南移民而言,移居台灣與移居東南亞並無本質的不同。盡管91世紀後期以前,清朝嚴厲限制移民台灣:凡欲渡台者需給地方取保、海防同知審批;渡台者一律不許帶家眷;粵地為海盜淵藪,粵人不許渡台(此條後來取消)。但直到1789年設官渡以前,閩南人偷渡台灣者一直絡繹於途,是移民台灣的主要方式之一。到19世紀初,台灣人口已達200萬。在1884年設省以前,台灣在行政上一直受福建省管轄,居民也絕大部分是閩南人及其後裔,區域文化特色與閩南無異,是閩南人社會在海外的延伸。台灣成為閩南人主導的社會後,閩南人海外商貿活動應是如虎添翼,形成更大規模的閩南方言群體。

❺ 廈門港的地理位置

廈 門港地處金 門灣和九龍江出海口,介於我國上海與廣州之間,東北距福州港200海里,南距廣州389海里,東距台灣省基隆港222海里。港口面向東南,由青嶼水道與台灣海峽相聯,港外有金 門、大擔及浯嶼等島嶼為屏障,周圍多山丘,避風條件好,各種船舶進出港不受潮水限制,為我國對外貿易港口之一,亦是華僑進出內陸的主要門戶。

❻ 廈門港的歷史沿革

宋代,廈 門作為泉州大港的外圍輔助港,島上設五通、東渡兩處官渡。
元時設立「嘉禾千戶所」,軍港地位初步建立。
明時,廈 門港和漳州月港成了海上走私貿易的主要口岸,海上交通初具規模,已有10條通洋航線。
在明隆慶五年至萬曆八年(1571~1580年)的10年間,由廈 門港和月港開往菲律賓的中國商船每年有30~40艘,每年進出口價值150萬金元左右。
清順治七年至十八年(1650~1661年),廈 門港是鄭成功海路「五商」(以仁、義、禮、智、信五字為5家商行之代號)通台灣、日 本、呂宋及南洋各地的中心。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灣統一後,廈 門設「台廈兵備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閩海關設立,廈 門為其正口,成為「凡海船越省及往外洋貿易者,出入官司征稅」之地。雍正五年(1727年),清王朝規定所有福建出洋之船,均須由廈 門港出入,廈門港為福建省出洋總口。
嘉慶元年(1796年),成為「通九譯之番邦」,「遠近貿易之都會」,與廈 門往來的東西洋國家和地區達30多個。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後,廈 門辟為5個通商口岸之一。
光緒六年(1880年),英商太古公司在島美路頭北側建造太古躉船碼頭,碼頭前沿設有棧房式躉船1艘,靠泊能力500噸;後方陸域建有太古棧房6間,總倉容1066.3萬斤,成為近代較為先進的綜合性碼頭。海後灘築堤工程,填平拆毀古老渡頭和「路頭」,重新建造了大小碼頭28座。
1~8號碼頭於民國17年(1928年)5月竣工,民國20年又竣工3座,其餘民國21年完工。新建碼頭為石砌或混凝土結構,分為斜坡或梯式兩類,都需要乘潮作業。其中最大靠泊能力為水仙碼頭500噸級,其餘均為100~200噸級之間,最小的僅10~20噸。
民國24年,由荷蘭治港公司承建的太古碼頭全部竣工,碼頭設有2艘躉船,各長64米,寬9米,引橋2座各長21米,寬4.8米,可同時停靠2艘3000噸級的貨輪。新建的太古碼頭岸線長1865米,前沿水深為-7米,建有2層倉庫1座,共7464平方米,可供件雜貨裝卸。
30年代中期是廈 門港的最盛時期。民國25年,進出船達千餘艘次。
民國27年,廈 門淪陷,港口為日本軍商控制。
民國36年,港 口航運貿易開始復甦,港口貨物吞吐量僅為2.69萬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海峽兩岸軍事對峙的緊張局勢,在近20年的時間里,進出廈 門港的船舶都要利用夜間靠近大陸繞道航行;加上管理體制不斷變更,以航代港的管理局面,使港口的生產和建設發展緩慢。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和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迅速發展,廈門港的航線不斷擴大,客貨運量大幅度增長。
1984年,東渡新港一期工程2個5萬噸級和2個萬噸級泊位正式投產。1988年,東渡港二期工程4個萬噸泊位動工興建。廈 門港的建設已有相當規模,1990年,已有大小泊位100多個,其中港務局生產用碼頭40個,總靠泊位能力為144950噸,泊位總延長2217.30米;浮筒10個,其中萬噸級浮筒5個;現有倉庫39915平方米,堆場265012平方米,各種裝卸機械300多台(套);港務船舶27艘,4872.48總噸位。1990年,廈 門港貨物吞吐量達530萬噸,並發展了集裝箱運輸和大宗散裝貨物運輸。集裝箱吞吐量已達4.5萬標准箱。貨運業務通往境外51個國家和地區的139個港口;客運業務除沿海內河外,還直通香港、新加坡、日本和我國的上海、廣州、溫州等港,年旅客進出量達200多萬人次。
在2006年之前,廈門港擁有5個港區,分別是東渡、海滄、嵩嶼、劉五店、客運港區。
2006年01月01日,廈門灣內港口體制一體化整合,由新組建的廈門港口管理局統一管理廈門灣內的東渡、海滄、嵩嶼、劉五店、客運、招銀、後石、石碼8大港區。
2010年08月31日,漳州的古雷港區、東山港區、雲霄港區、詔安港區並入廈門港。

❼ 中國十大港口有哪些

     以下中國十大港口排名是按照2014年上半年各大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進行排名:
 
     中國十大港口排名第一名:上海港 

     上海港控江襟海,地處長三角水網地帶,水路交通十分發達。居我國18000 公里大陸海岸線的中部、扼長江入海口,地處長江東西運輸通道與海上南北運輸通道的交匯點,是我國沿海的主要樞紐港,我國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重要口岸。上海市外貿物資中99%經由上海港進出,每年完成的外貿吞吐量佔全國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

     中國十大港口排名第二名:深圳港

     深圳港位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東岸,毗鄰香港,是華南地區優良的天然港灣。貨物以集裝箱為主,兼營化肥、糧食、飼料、糖、鋼材、水泥、木材、砂石、石油、煤炭、礦石等。

     中國十大港口排名第三名:寧波-舟山港

     寧波港是中國大陸主要的集裝箱、礦石、原油、液體化工中轉儲存基地,華東地區主要的煤炭、糧食等散雜貨中轉和儲存基地。舟山港位於浙江省舟山群島舟山市,背靠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是江浙和長江流域諸省的海上門戶。港口具有豐富的深水岸線資源和優越的建港自然條件,可建碼頭岸線有1538公里 ,其中水深大於10米的深水岸線183.2公里;水深大於20米以上的深水岸線為 82.8公里。

     中國十大港口排名第四名:青島港

     青島港是國家特大型港口,由青島老港區、黃島油港區、前灣新港區三大港區組成。港口擁有碼頭15座,泊位 73個,主要從事集裝箱、煤炭、原油、鐵礦、糧食等各類進出口貨物的裝卸服務和國際國內客運服務。

     中國十大港口排名第五名:廣州港

     廣州港地處我國外向型經濟最活躍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心。港區分為虎門港區、新沙港區、黃埔港區和廣州內港港區。廣州港國際海運通達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並與國內100多個港口通航,是中國華南地區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主要從事石油、煤炭、糧食、化肥、鋼材、礦石、集裝箱等貨物裝卸(包括碼頭、錨地過駁)和倉儲、貨物保稅業務以及國內外貨物代理和船舶代理;代辦中轉、代理客運;國內外船舶進出港引航、水路貨物和旅客運輸、物流服務等。

     中國十大港口排名第六名:天津港

     天津港地處渤海灣西端,位於海河下游及其入海口處,是環渤海中與華北、西北等內陸地區距離最短的港口,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門戶,也是亞歐大陸橋最短的東端起點。擁有各類泊位140餘個,其中公共泊位76個,岸線總長14.5公里,萬噸級以上泊位55個。

     中國十大港口排名第七名:大連港

     大連港位居西北太平洋的中樞,是轉運遠東、南亞、北美、歐洲貨物最便捷的港口。港口自由水域346平方公里,陸地面積10餘平方公里,擁有集裝箱、原油、成品油、糧食、煤炭、散礦、化工產品、客貨滾裝等80來個現代化專業泊位,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40多個。

     中國十大港口排名第八名:廈門港

     廈門港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天然深水良港,為我國東南海疆之要津,是我國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集裝箱運輸干線港、東南沿海的區域性樞紐港口、對台航運主要口岸。

     中國十大港口排名第九名:營口港

     營口港由營口港區、鮁魚圈港區共同組成。營口港歷史悠久,對外開埠距今已有整整140多年的歷史,曾是我國東北地區惟一通商口岸,以「東方之貿易良港」聞名中外。

     中國十大港口排名第十名:連雲港

     連雲港地處中國大陸東部沿海,長江三角洲地區北翼,江蘇省東北部,山東丘陵與淮北平原結合部。連雲港港口北倚長6㎞的東西連島天然屏障,南靠巍峨的雲台山,為橫貫中國東西的鐵路大動脈——隴海、蘭新鐵路的東部終點港,被譽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和新絲綢之路東端起點,是中國中西部地區最便捷、最經濟的出海口。

希望能夠幫到你。

❽ 福建的出口港口在哪裏

福建主要有三大港口、泉州港、福州港、廈門港。

泉州港古代稱為「刺桐港」,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中國古代世界第一大港 。位於泉州市東南晉江下游濱海的港灣,北至泉州湄洲灣內澳,南至泉州圍頭灣同安區蓮河。港口資源優越,海岸線總長541公里,是福建省三大港口之一。歷史上曾以四灣十六港著名於世,現又開發了湄洲灣肖厝深水良港。泉州港轄有四灣5個港區16個作業區,即:湄洲灣西岸肖厝港區和南岸斗尾港區;泉州灣東北面的崇武港及泉州灣港區秀塗港、蚶江港、石湖港、內港港、後渚港、華錦港;深滬灣港區的祥芝港、永寧港、深滬港;圍頭灣港區圍頭灣的圍頭港、水頭港、金井港、東石港、安海港、石井港等。2013年,港口貨物吞吐量上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超170萬標箱,在世界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實現貨物吞吐量與集裝箱吞吐量的「雙增長」。
福州港位於中國大陸東南部,台灣海峽西岸,為大陸沿海主樞紐港之一,沿海主要外貿口岸及閩台貿易重要港口。 福州港由河口港與海港組成。河口港居閩江下游,海港分布在閩江入海口南北兩翼的福清灣、羅源灣等深水港灣。福州港是中國沿海20個主樞紐港之一,已與世界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港口開展貿易往來。
廈門港(Amoy Harbour)地處上海與廣東之間,福建省東南的金門灣內,九龍江入海口。它面向東海,瀕臨台灣海峽,與台灣、澎湖列島隔水相望,為我國東南海疆之要津,入閩之門戶。具有港闊、水深、不凍、少霧、少淤、避風條件好等優點,萬噸巨輪不受潮水影響可以隨時進出,是中 國東南沿海的一個天然良港。開港於1843年。廈門港是廈門經濟特區的一部分,海域面積達275平方公里,分為內港和外港兩部分,主要擔負廈門市和福建省內外貿運輸任務,也承擔江西省某些物資的中轉任務。根據預測,至2015年,全港貨運吞吐量可達到2億噸。到2020年,全港吞吐量可達到2.7億-2.8億噸。

❾ 廈門港的簡介

廈 門港由東渡、海滄、翔安、招銀、後石、石碼、古雷、東山、雲霄和詔安等10個港區組成。2006年,原漳州港招銀、後石、石碼港區並入廈門港,港政、航政、水運實行統一管理,廈漳兩地港口資源整合從此開啟。2010年,東山灣內古雷、東山、雲霄和詔安四港區整合到廈門港,廈門港「環兩灣轄十區」的新格局正式形成。2013年,廈門、漳州港口一體化整合完成,廈門港進入新階段。 根據《廈門港總體規劃(修編)》,未來,廈門港全港規劃可形成碼頭岸線總長約94.3公里,規劃泊位379個,規劃可形成通過能力約5.8億噸/年,其中集裝箱通過能力2020萬標箱/年。
廈 門港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天然良港,自然條件優越。地理坐標為 118 ° 04 ′ E , 24 ° 27 ′ N 。港灣外圍大小金 門等島嶼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港內水域寬闊、水深浪小、不凍不淤。岸線匯流排 154 公里 ,適於建港的岸線 31 . 6 公里 ;現有錨地面各 18 . 99 平方公里,規劃錨地面積 52 平方公里。進港航道全長約 40.3 公里 ,水深達到 -14 米 , 10 萬噸級船舶可乘潮出港。自然條件
風況:常風向為東北、東南風次之,強風向為東南東及東北,每年5-10月為台風季節,平均每年在廈 門登陸的台風有1-2次,受其影響的有3-4次。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為1181.0毫米,5-10月為雨季,年平均降水天數為129天。
氣溫:年平均氣溫20.8℃,最高的7、8月,月平均氣溫28.3℃,最低的2月份,月平均氣溫12.5℃。
潮汐:屬正規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66米,平均低潮位1.74米,平均潮差3.96米。
潮流:屬往復流,落潮流大於漲潮流。漲潮流最大流速0.46-0.57米/秒方向333度。落潮流最大流速0.61-0.93米/秒,方向137度。洪水季節鼓浪嶼南面的落潮流速可達2.57-3.08米/秒。

❿ 廈門港資料

廈門港的地理位置及交通
廈門港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天然深水良港,位於北緯24°29ˊ東經118°04ˊ,時區為東八區,地處上海與廣州之間,福建省東南的金門灣內,九龍江入海口。它面向東海,瀕臨台灣海峽,與台灣、澎湖列島隔水相望,為我國東南海疆之要津,入閩之門戶。廈門港岸線總長154公里,其中可用於建港的深水岸線30公里,聯檢錨地14平方公里,港口水域面積340平方公里,陸域面積7平方公里。目前,廈門港共有生產性泊位74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6,集裝箱泊位15個。港內航運條件優良,外航道水深達?14米至?25米,已建成十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並配備了完善的水上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

廈門港交通發達,以形成陸海空立體交通體系,與閩南、閩西、贛南、粵北等經濟腹地聯系密切。鐵路專用線直達碼頭前沿,內與外福線、漳龍線、漳泉等鐵路支線連接,外通過鷹廈鐵路干線貫通全國。
廈門大橋和海滄大橋與全省公路連網,形成了以福廈、廈漳主幹道為骨乾的運輸網。疏港公路連接319、324國道,並通過高集海堤。廈門的高崎國際機場已擁有國內外航線75條。水運航線可通我國沿海、長江中下游和世界各港。

自然條件
氣候:屬於亞熱帶海洋氣候,溫和多雨,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氣溫:年平均氣溫20.8C,最高的7、8月,月平均氣溫28.3°C,最低的2月份,月平均氣溫12.5°C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181.0毫米,5-10月為雨季,年平均降水天數為129天
風況:常風向為東北(9-3月)、東南風次之(4-8月),6-10月為台風季節,7-9月對生產影響較大 。
潮汐:屬正規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46米,平均低潮位1.41米,平均潮差3.99米。
潮流:呈往復流形式。漲潮流向為西北方向,流速2.3節,落潮流向為東南方向,流速2.5節

航道:港內航道分為7段
廈門灣十萬噸主航道(九折礁至墓前礁):長約43.6公里,底寬300米,水深-14米——- -14.5米以上,潮流流速2-3節,可通航各大、中船舶、有進港導標。(2004年6月15日通過驗收)

鷺江航道:位於廈門島和鼓浪嶼之間的鷺江內,長約2海里,寬160-300米,水深-7.20米,潮流流速2-3節,可通航小型旅遊船、有進港導標。

東渡航道:東渡航道猴嶼西航段:位於猴嶼西側,長約1.8海里,寬200米,水深-10.50米。 潮流流速2-3節,可滿足2.5萬噸級以下船舶全天候雙向通航的要求,還可以適應5萬噸級船舶及第四代集裝箱船舶乘潮單向通航的要求。有較完善的助航標志。(2003年10月24日通過驗收)
東渡航道猴嶼東航段:位於猴嶼東側,長約3海里,寬300-800米,水深-9.70米。 潮流流速2-3節,可通航大、中型船舶,乘潮可通航5萬噸船舶,有較完善的助航標志。

海滄航道:位於鼓浪嶼西南方,呈東東南到西西北走向,可航寬度180米,水深-11.50米,可通航萬噸級船舶,乘潮可通航10萬噸船舶,有較完善的助航標志。

猴嶼至石湖山碼頭航道:猴嶼至石湖山煤碼頭19號泊位:長約3海里,寬200-250米,水深-12米以上,但在主航道附近有-8.5米的水深,潮流流速2-2.4節,可通航大、中型船舶,有較完善的助航標志。

馬鑾航道:位於象嶼至馬鑾海堤間,長約3.1海里,寬150米,水深-6.1米,可通航3000噸級船舶,航道設有馬鑾2—8號燈浮。

石湖山煤碼頭至高集海堤:長約2.3海里,南部寬300-500米,水深-5米;北部寬20-150米,水深-2米、只能通過小船,航道內沒有燈浮。高集海堤有一堤洞, 該洞高 11.7米,長24.1米,寬13.3米,水深-1.2米,只能供小船進出。在高集海堤東約250米處建有廈門大橋, 其橋洞高於高集海堤洞口。

錨地
一號錨地為五萬至十萬噸級船舶錨地,以24°18′48〃N ;118°10′09〃E為中心,半徑700米的范圍內。
二號錨地為五萬至十萬噸級船舶錨地,以24°20′30〃N ; 118°11′30〃E為中心,半徑1海里的范圍內。
三號錨地為萬噸級以下船舶錨地,為以下五點順序連線圍成的范圍內:
北緯 24 ° 23 ′ 57 〃 ; 東經 118 ° 06 ′ 06 〃
24 ° 22 ′ 34 〃 ; 118 ° 06 ′ 50 〃
24 ° 22 ′ 21 〃 ; 118 ° 06 ′ 20 〃
24 ° 23 ′ 54 〃 ; 118 ° 04 ′ 31 〃
24 ° 24 ′ 13 〃 ; 118 ° 05 ′ 03 〃
四號錨地為五萬噸級以下船舶錨地,兼作檢疫、引航錨地,為以下六點順序連線圍成的范圍內:
北緯 24 ° 25 ′ 05 〃 ; 東經 118 ° 05 ′ 46 〃
24 ° 25 ′ 18 〃 ; 118 ° 06 ′ 10 〃
24 ° 24 ′ 37 〃 ; 118 ° 07 ′ 17 〃
24 ° 23 ′ 42 〃 ; 118 ° 08 ′ 07 〃
24 ° 23 ′ 08 〃 ; 118 ° 07 ′ 26 〃
24 ° 24 ′ 34 〃 ; 118 ° 06 ′ 02 〃
五號錨地為千噸級以下船舶錨地,為以下五點順序連線圍成的范圍內:
北緯 24 ° 25 ′ 58 〃 ; 東經 118 ° 02 ′ 32 〃
24 ° 25 ′ 54 〃 ; 118 ° 02 ′ 47 〃
24 ° 24 ′ 04 〃 ; 118 ° 04 ′ 14 〃
24 ° 23 ′ 54 〃 ; 118 ° 04 ′ 07 〃
24 ° 23 ′ 10 〃 ; 118 ° 02 ′ 32 〃
七號錨地為千噸級以下船舶錨地,為以下五點順序連線圍成的范圍內:
北緯 24 ° 25 ′ 54 〃 ; 東經 118 ° 01 ′ 07 〃
24 ° 25 ′ 24 〃 ; 118 ° 01 ′ 09 〃
24 ° 25 ′ 10 〃 ; 118 ° 02 ′ 29 〃
24 ° 25 ′ 59 〃 ; 118 ° 02 ′ 29 〃
24 ° 26 ′ 03 〃 ; 118 ° 02 ′ 10 〃

港區、碼頭泊位情況
2006年1月1日廈門灣實行一灣一港的管理體制。8港區合一,包括東渡港區、海滄港區、嵩嶼港區、劉五店港區、客運港區,漳州招銀、後石和石碼等港區,這意味著廈門港首次有了突破行政區劃發展的領域,廈門灣的港口資源將得到統一規劃、管理和合理利用,廈門港向台灣海峽區域性航運中心和國際集裝箱樞紐港發展的目標大大地邁進了一步。「十一五」期間,港口建設計劃總投資約120億元。預計至「十一五」末,廈門港綜合貨物吞吐能力達到1.2億噸以上,其中集裝箱吞吐能力接近800萬標箱。全港遠景發展目標為貨物吞吐能力2.6~2.9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1700~1900萬標箱,屆時,廈門港將一舉跨入世界強港行列。

東渡港區

東渡港區:以調整、完善既有設施的布局和功能為主,發展集裝箱運輸,發揮毗鄰保稅區的優勢,積極推進區港聯動,發展現代物流。

海滄港區

海滄港區:重點發展集裝箱中、遠洋干線運輸為主,與嵩嶼港區共同構成全港集裝箱干線運輸的主體港區,並為海滄台商投資區臨港工業發展服務,逐步成為發展現代物流的基礎平台。

嵩嶼港區

嵩嶼港區:在充分發揮現有煤炭、成品油碼頭作用的基礎上,重點發展集裝箱干線運輸,並成為全港集裝箱干線運輸的主體港區之一。

五店港區(東部港區)

劉五店港區:廈門港遠景重點發展的港區,將以集裝箱運輸、臨港工業開發為主,並為對台經貿合作和「三通」服務。

客運港區

客運港區:發展國際客運和海峽對台「三通」、海灣滾裝運輸以及沿海、本地區內的短途客運。包括廈門港國際旅遊客運碼頭與和平碼頭、廈門港國際旅遊客運碼頭設計范圍超過28公頃。其中,北段岸線建設大型國際郵輪泊位,碼頭前沿水深-12.4米,岸線長509.56米,可靠泊14萬噸級的大型郵輪。南段岸線規劃布置89米長的浮碼頭兩座和35米長的浮碼頭兩座,泊位功能分別為小型客輪碼頭及港口作業碼頭。規劃范圍包括旅遊客運大樓、酒店、人工運河、服務式公寓、展覽中心、休閑廣場等配套設施。

招銀港區

招銀港區:依託漳州開發區和廈門灣南岸地區經濟,以發展集裝箱和雜貨運輸為主,兼顧海灣、海峽客滾運輸。漳州港已建成7個泊位碼頭,生產能力達92萬標箱、700萬噸散雜貨的能力。

後石港區

後石港區:依託後方臨港重化工業區的大型臨港工業港區,重點發展大宗散貨碼頭。包括一個十噸級的碼頭和一個五千噸級的碼頭

石碼港區

石碼港區:主要為漳州市和龍海市地方物資運輸服務,並為九龍江兩岸及來往廈門的客運服務。石碼港區現已投產的客貨生產泊位有34座,大部分屬簡易小型生產泊位。最大的泊位是3000噸級,最小的只有2個200噸泊位。

碼頭泊位情況

作業區或裝卸公司名稱 泊位名稱 長度(米) 水深(米) 靠泊能力(噸級) 裝卸貨種 岸吊情況 備注
東渡作業區 1 號泊位 166 -7.69 10000 集裝箱 30.5 x 2 內貿運輸
東渡作業區 2 號泊位 254 -11.7 50,000 散糧 門機 4×10 噸
東渡作業區 3 號泊位 190 -11.7 50,000 散化肥 門機 3×10 噸
東渡作業區 4 號泊位 166 -9.5 10,000 件雜貨 門機 2×10 噸
東渡作業區 東鈴碼頭 200 -4 1000 件雜貨 16Tx1,5Tx3,8Tx2
海天裝卸公司 5 號泊位 260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 x 30.5T, 浮吊 1×60 噸、
海天裝卸公司 6 號泊位 170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35.6 噸
海天裝卸公司 7 號泊位 176.6 -12.2 50,000 件雜貨、集裝箱 橋吊 2×45 噸
海天裝卸公司 8 號泊位 303 -13.3 50,000 集裝箱 橋吊 1×40 噸
海天裝卸公司 9 號泊位 190 -13.3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50 噸
海天裝卸公司 10 號泊位 220 -13.8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50 噸
海天裝卸公司 11 號泊位 230 -13.8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55 噸
象嶼集團 12 號泊位 220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40 噸
象嶼集團 13 號泊位 250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40 噸
象嶼集團 14 號泊位 170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1×40 噸, 2x40 噸
象嶼集團 15/16 號泊位 336 -12.2 50,000 集裝箱 橋吊 2x45 噸
石湖山裝卸公司 18 號泊位 488 -15.3 50,000 多用途兼散雜貨滾裝、集裝箱 門機 7×15 噸 門機 1×40 噸
石湖山裝卸公司 19 號泊位 建設中
國貿集團 20 號泊位 355 -13.5 50,000 多用途
廈門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 海滄2號 278 -13.3 50,000 集裝箱 橋吊2×41噸 1×35噸 橋吊1×41噸
廈門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 海滄3號 493 -13.3 50,000 集裝箱 橋吊1×41噸 橋吊1×51噸、橋吊2×52噸
海潤貨櫃碼頭 海滄 4 號 385 -13.3 50,000 集裝箱 橋吊 4×55 噸
港務控股 海滄 7 號 330 -15.3 70,000 散雜貨
明達玻璃廠 海滄 8 號 258 -13.8 50,000 件雜貨 門機 3×20 噸
金鼎 海滄 9 號 233 -13.8 50,000 油品 , 化工品
翔鷺化工 海滄 10 號 271 -13.8 25,000 油品 , 化工品
馬鑾倉儲 馬鑾碼頭 80 -6 3,000 化工品 /PTA
博坦倉儲(外檔) 博坦油碼頭 268 -16.8 50,000 油品 , 化工品 靠退潮
博坦倉儲(內檔) 嵩嶼油碼頭 150 -10.5 3,000 油品 , 化工品 靠退潮
嵩嶼倉儲 嵩嶼油碼頭 110 -7 3,000 油品 , 化工品
和平碼頭 1 號泊位 100 -7.9 10,000 客輪 小型吊2
和平碼頭 2 號泊位 100 -8.4 5,000 客輪 小型吊2
和平碼頭 3 號泊位 120 -9.9 10,000 客輪 小型吊2
國際旅遊碼頭 國際旅遊碼頭 509.56 -12.4 140,000 客輪

拖輪船舶規范
拖輪名稱 主要尺寸 定額馬力 航速(節) 拖力
廈港拖一號 38.5 × 9.8 × 4.3 3600 11 42
廈港拖二號 32.8 × 9.5 × 4.3 3200 13 45
廈港拖三號 38 × 10.4 × 4.8 4900 13
廈港拖四號 38 × 10.4 × 4.8 5500 17
廈港拖五號 38 × 10.4 × 4.8 5500 17
廈港拖六號 37.65 × 10 × 4.5 4000 13.5 46
廈港拖八號 33.3 × 9.8 × 4.3 3500 13 42
廈港拖十號 33.3 × 9.8 × 4.3 3500 13 42
廈港拖十二號 37.65 × 10 × 4.5 4000 13.5 51
海聯 32.6 × 8.2 × 4.2 3200 11

未來港口規劃
廈門港海滄港區一期工程
(1號、5號、6號泊位)

港區一期工程1號泊位為10萬噸級集裝箱專用泊位,長443.5米,碼頭前沿水深-17.5米,停泊水域寬86米,5號、6號泊位均為2萬噸級多用途泊位,兩個泊位總長390米,碼頭前沿水深-15.3米,港池寬度86米。3個泊位近期設計年通過能力為集裝箱46萬標箱、雜貨40萬噸,預計2006年底可完工。
海滄西港區(海滄港14#~22#泊位)規劃建設六個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和三個5萬噸級多用途碼頭,年集裝箱吞吐能力約400萬標箱、貨物吞吐能力約4000萬噸。海滄西港區14#~22#泊位地處九龍江出海口北岸,由廈門海滄投資總公司擔任該項目的組織開發建設。一期工程包括:14#~19#六個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岸壁及後方陸域吹填、20#~22#泊位後方陸域吹填、港南路二期工程和海滄南部3#排洪渠(港區段),總投資估算約22.5億元人民幣。

嵩 嶼 港 區

嵩嶼港區將建設7個大型集裝箱泊位,可以靠駁第五、第六代10萬噸級以上的集裝箱船舶。其中,嵩嶼港區南岸將建3個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和一小輪碼頭,岸線長1246米,前沿水深-17.00米。東岸則建2個10萬噸級和1個3萬噸級泊位。南岸一期工程投產後,集裝箱吞吐量一年可以達到120萬標箱。

東 部 港 區

該港區為廈門港遠期規劃發展的又一重要港區,將集裝箱運輸、臨港工業開發和港口物流為主,規劃岸線長1.9公里,建萬噸以上泊位5個,綜合貨物吞吐能力1600萬噸,集裝箱吞吐能力200萬噸標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