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什麼時間採摘粽葉
擴展閱讀
北京小金星幼兒園怎麼樣 2025-07-08 09:36:20
天津武關在哪個區 2025-07-08 09:36:09

廈門什麼時間採摘粽葉

發布時間: 2023-02-12 01:08:16

Ⅰ 棕葉採摘什麼時間最好

提前半個月開始採摘粽葉,回來後清洗晾曬,曬乾的粽葉保存時間長。

採摘粽葉很有講究,它需要徒手採摘,嫩綠色的新葉不宜采,一般選擇深綠色的寬大厚實的葉片,它纖維堅韌,既能包裹足夠多的糯米,不易破損,還能增加粽子的鮮香味道。

採到的粽葉要一葉緊貼一葉,整整齊齊疊在一起,將粽葉一片片整理清洗干凈,再用細繩紮成一捆捆,然後分別拿回家放在室內晾乾收藏,待端午節時包粽子用。

栽培技術:

一、適宜條件。粽葉長期生長在林間、山岩中,特性是喜陰濕、耐寒、耐肥,怕烈日直曬,海拔3000米以下的環境都適宜生長。

二、品種選擇。良種粽葉的標準是葉子寬而長,一般以寬10厘米、長40厘米為宜,小於此標準的葉子不宜發展種植。被選做良種粽葉有兩大類,一類是深純綠色,無斑紋、葉質厚、葉柄較長,可反復使用;

另一類是花粽葉,葉色嫩綠並夾帶長有各種美麗圖案的白色斑紋,有一種特殊的美味。近年來許多園藝家把這類花粽葉搬進了花盆和花台美化環境。

Ⅱ 粽子葉什麼時候可以摘

端午節即將到了,現在正是賣和買棕葉的時候,不但現在可以摘而且要抓緊時間採摘。

Ⅲ 廈門端午節習俗是怎樣的

【端午節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很豐富,從早晨天蒙蒙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5、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6、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Ⅳ 粽葉除了包粽子還可以做什麼

當然還有很多的用處了!粽葉的採摘季節通常在每年7到10月份,粽子的消費旺季卻是在端午節前後較短時間。新采粽葉呈現鮮綠色,一旦離開母體,就會變成暗淡的黃綠色或黃色。而包裹到粽子上的粽葉,經過高溫蒸煮色澤會更暗。因此,正常生產工藝做的粽子,再好的粽葉也不會呈現鮮綠色。

一些粽子廠家和經營者在浸泡粽葉時加入工業硫酸銅和工業氯化銅,讓失去鮮綠色的原色粽葉重新返青。用「返青粽葉」包裝的粽子在加工和食用中,要經過兩次高溫蒸煮,粽葉中的銅、砷、汞等元素會游離到粽體中。根據有關部門檢測,「返青粽葉」中銅的含量高出國家標准約40~100倍。人體中銅的攝入量過大或長期積累,會引起銅中毒,嚴重的可致癌,甚至危及生命
粽葉主要是竹子的剛開始的時候張出的包葉而已,具體的用處還要你活用而已,生活的真諦來自觀察!

Ⅳ 廈門棕櫚樹一年長新芽時間

11月。位於廈門市的棕櫚樹於每年的11月生長新芽進行發育,棕櫚原產中國,日本、印度、緬甸也有。棕櫚是世界上最耐寒的棕櫚科植物之一,除西藏外中國黃河以南地區均有分布。

Ⅵ 現在市場上賣粽葉很綠,而且燒煮後粽子上有綠色的東西,這種粽葉是否染過色了

小心綠色的葉子,

最近市場上不是有流傳"返青粽葉"嗎

當前,市場上銷售的速凍粽子、熟制粽子等種類繁多的粽子產品,都極少採用新鮮粽葉,因為每年的粽子消費旺季都在端午節前後,而粽葉採摘季節通常在每年的7到10月份。由於受地域、保存、運輸等環節影響,迄今尚無辦法保證新鮮粽葉綠色長期不變。據介紹,成品粽子的粽葉顏色應為深綠偏灰黑或黃褐色,決不會有青綠色的竹葉。而一些不法經營者製作的時候在用於浸泡的水中加入硫酸銅、氯化銅等工業原料,讓已經失去了原色的竹葉重新變得色澤鮮綠、新鮮誘人,這就是所謂的返青。據稱,這些含重金屬的工業原料高溫後會浸入糯米,人體中銅的攝入量過大或者長期積累,會使大量銅元素積蓄於肝臟,引起銅中毒。

專家提示,消費者在選購粽子或粽葉時應通過以下三點辨別:1、看外觀:返青粽葉色澤鮮綠,比正常粽葉光鮮誘人;而正常粽葉顏色多為淡黃色。2、聞味道:返青粽葉包制的粽子煮熟後,粽葉散發淡淡的硫磺味,而沒有正常粽葉散發出的清香味。3、辨煮水:返青粽葉由於經過了化學處理,加熱後,化學原料含量很高,水中的綠顏色比較明顯,而原色粽葉包制的粽子加熱後水的顏色會呈現淡黃色。

Ⅶ 粽葉樹一年四季都發新葉子嗎

是的。粽葉樹一年四季都發新葉子,但是長得最茂盛,顏色最綠,而且最適合包粽子的時節就是夏季。每年的5月到7月份,是粽葉採摘的好時節,這個時候的粽葉長的非常的大,而且很茂盛,顏色又是青綠色,香味非常的濃郁,所以把它採摘下來,用來包粽子特別的好吃。

Ⅷ 棕葉採摘哪些時間最好

1、粽葉一般在秋季採摘,粽葉的最佳採摘季節一般是在每年的7至10月份左右,一般就是在端午節的前十多天進行採摘,採摘以後正好可以用來包粽子。
2、粽葉的採收時間不可在中午高溫進行,而應當選擇早上露水干後或者下午起水霧前進行。注意在採收粽葉的時候,不可直接用手撕扯硬拽,最好用剪刀剪下,以防傷損植株。
3、粽葉採回來後需用水刷洗干凈,然後放在流動的清水下漂著放好,這樣到了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拿來包粽子了。
4、另外,粽葉下鍋前,要加些食鹽、食用鹼,食鹽可以葉子有韌性,讓粽葉快速煮軟,食用鹼能軟化粽葉,並且粽葉不容易發黃。

Ⅸ 粽葉幾月採摘,就是南方用來包粽子的粽葉

四月底就可以採摘了,那時的粽葉是一年中最鮮嫩的

Ⅹ 端午節去農村山上採摘粽葉,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首先,農村人口進出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電動汽車。進入和離開這座山的大部分道路都是小的土路。不平整的道路和顛簸現象是正常的。在這些日子裡,有更多的降雨或小路。我看不到三四個人走路。當一定年齡的農村人在山上摘樹葉時,必須小心,小心,並小心避免摔跤。

一般採摘粽葉的地方通常是一座有一定坡度的山。在雨水充沛的日子裡,山上的葉子很滑。因此,農村居民在摘取桉樹葉的過程中,必須注意腳下的地面。在防滑摔跤的情況下,如果腳扭傷和手臂骨折,如果手機沒有放在身體上,那就是一個大問題。

總之,在端午節之前,採摘粽葉,除了使用桉樹葉外,還可以採摘樹葉到農貿市場出售,鮮葉,我家的零售價是4元/kg算,每天摘下的粽葉也將有一兩百元的收入。在端午節之前,您還可以賺到少量錢,比在家打球還強。但是,在採摘粽葉的過程中,必須注意道路,中暑,摔跤或毒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