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月十四鬼節禁忌大全 農歷七月十四為什麼不能出去
導讀:七月十四也是鬼節,雖然大多數地方的鬼節時間在七月十五,但是南方人比如廣東地區就是在七月十四過節的,因此也有關於七月十四的鬼節禁忌,以下是我整理的七月十四鬼節禁忌大全,想知道農歷七月十四為什麼不能出去,就來瞧瞧吧。
七月十四鬼節禁忌大全
1、忌披頭散發睡覺。鬼月時,到處都是在外游盪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發,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2、生理期的禁忌。民間認為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身體不潔,諸如動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或使得工事無法順利進行。
3、忌說鬼字。中元普渡這一天,鬼魂幾乎傾巢而出,無所不在,尤其是普渡的現場,肯定是「鬼」滿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說「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說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4、忌半夜慶生。七月生的人有點可憐,在晚上慶生時多半會出現一些不認識的「人」一起唱生日快樂歌,還是改到白天慶祝比較好。
5、忌亂拍他人肩頭。這項禁忌跟民俗有關,民間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兩肩及頭頂上,會讓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時隨意亂拍他人肩頭,豈不是想拍熄對方的火,讓鬼魂找他的麻煩?
6、忌捕捉蜻蜓及螽斯。民間認為這兩種昆蟲是鬼魂的化身,胡亂捕捉它們,小心引鬼上門。
7、拜門口。七月初一,「鬼門」一開,所有獲准可以返回陽間探親的孤野鬼,將會自陰間一擁而出,四齣搶食供品。因此,在鬼月的第一天下午,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家門前擺供祭祀,稱之為「拜門口」。由於只是讓途經的好兄弟小歇吃食,祈別入求它們屋侵擾家人,所以不用提供太過豐盛的供品。
8、忌半夜晾衣服。濕衣服容易讓游離電波黏著在上面,不容易脫身,在鬼魂四處出沒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設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煩找誰?
9、忌亂踩冥紙。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餘,自然會對你不利。
10、忌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吃飯時不可以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其形狀如同香插在香爐上,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農歷七月十四為什麼不能出去
說法一:一般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的正日,亦是鬼門大開的日子,這時侯陰氣最重,所以當晚最好不要出街,以免撞鬼,另外,最好亦不要到河邊或海邊等地,以免不小心失足,就成了水鬼的替身。除此之外,最好不要亂說一些不吉利或得罪靈界的說話,以免招惹陰靈。
說法二:也有人認為,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陰氣最重的一天。傳說這一天的子夜時分,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百鬼從奈何橋上過來,冥司點起大紅燈籠引領他們,朝著闊別已久的陽界浩浩盪盪而來。所以這一夜,不宜外出。
七月半鬼節當晚注意事項
1、避免帶紅繩、鈴鐺,外面所涼的衣服、被褥等天黑前收走。
2、別吃貢品、少說話、不熬夜、早早入睡。
3、八字輕的人、及身體弱的人,天黑後別出門、並枕頭下壓桃符保平安、使其靈魂躲著自己走、避免出現身體異樣及鬼壓床等事。如若必須出門、那麼衣兜內放好桃符、路上少說話、減少回頭的頻率。
4、當晚、若走在路上有錢出現,勿撿、趕快走,尤其身體不佳的人。
5、天黑後不要拍照、上床後拖鞋凌亂的放最佳。
6、不去水多的地方、如游泳館、河邊等地。因人的身上有三盞燈、頭頂、左肩、右肩,落水燈滅,則不吉,影響健康。
農歷7月14鬼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盂蘭會」。盂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盂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是道教的說法: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准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民間的重要的節慶。在古代,民間在這一天以剛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而佛教的盂蘭盆節,及道教的中元節亦在同一天。又相傳農歷七月是鬼月,在這個月當中間,「好兄弟」們都會來到來人間受人祭拜,由種種的由來融合成今日的「中元普度」。 台灣在中元節這一天,家家戶戶皆殺豬宰羊,准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各地並有許多傳統的普度活動,尤以基隆的中元祭最具特色。
㈡ 閩地風情,細數福建的傳統節日
世界各地都有著上百年千年歷史的傳統節日,在中國這樣擁有著幾千年文化歷史的大國,不同地區同樣有著不一樣的文化歷史。你知道福建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嗎?那麼,本期一起了解一下吧!
還想了解》》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從十三日到十七日的5天里,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點綴著美麗的花燈。街上供應湯圓,福建民歌《賣湯圓》中唱道:「賣湯圓,賣湯圓,元宵的湯圓圓又圓……」正是「元宵吃湯圓」的真實寫照。
福建的端午節不僅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且還要舉辦抓鴨子的活動。這是一種考驗人們體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間體育競賽。
中元節也稱鬼節。客家的中元節是在農歷七月十四日。長汀俗稱「七月節」或「七月半」十三十四吃葷,十五吃素。有蒸糕點「結緣」,「接太公太婆」,「燒包」,「燒夜香」等舊俗。汀城原有上刀梯的風俗。中元節迷信色彩較濃,今舊俗逐漸淡薄。
十月十五下元節,又叫完冬節。農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戲之俗。
上元節又稱「燈節」或「元宵節」,是紫微大帝的生日。這一天,廈門的百姓都要向天宮祈福,家家戶戶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紙錢等供在桌上,燒香祭拜,並且占卦,預測一年的福禍,祭酒之後燒金紙,完成祭儀、撤供等儀式。
廈門一帶的端午節既有和我國其它地方共同的內容,如吃粽子、劃龍舟,也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內容,如抓鴨子、抓豬等競技活動。龍舟競渡一般在集美的龍舟池舉行,如果你剛好在端午節期間去廈門,不妨去那裡看看。
廈門人對中秋節特別重視,除了全國共有的賞月、吃月餅以外,當地有一種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當年鄭成功率部駐扎在廈門,中秋節前後,士兵們開始思念家人。
部將洪旭為了激勵士兵先國後家的鬥志,便巧設「中秋會餅搏狀元」,用六個骰子和一隻碗,讓士兵輪流擲骰子,根據骰子紅豆的多寡,可中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了解更多星座網路、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擊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㈢ 閩南農歷七月的重要節日:廈門普渡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在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道教中則叫做中元節,而在民間則稱鬼節、七月半等,我國閩南地區的家家戶戶在這個節日到來時有「做普渡」的傳統,那麼今天的老黃歷就為你介紹閩南農歷七月的重要節日--廈門普渡節。
老一輩人介紹,過去在廈門民間,一年中僅次於春節、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其實並不是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而是農歷七月的「普渡」。
按照閩南的說法,農歷七月是鬼月,閻羅王每年在這個月會將地獄中的無主鬼魂放出來,到陽間享用民間的祭祀,初一打開地獄門,直至三十才關上。在這期間,大家按照所在的街道或村落,根據約定俗成的日子輪流做「普渡」,敬祭亡魂,希望這些亡魂能夠早日脫離苦海或輪回轉世。
而上世紀80年代的廈門港、美仁宮和江頭一帶,農歷七月十五之際還要「吃普渡」,更是到處杯盞交錯,歡聲笑語,各家各戶擺設酒席,親朋鄰里互相宴請,客人邀請的越多越光彩,越有面子,張家吃完到李家,不是過年,勝似過年。
或許會有人說,約定俗成的日子輪流做「普度」,無據可查,但其實還真有,1932年出版的《廈門指南》中有列入市區普度區分日期表。坊間還有「二三西邊,二四後保,昨天請,今日討」的說法,不過到了今天,基本上都是在農歷七月十五當天祭拜了。
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閩南家家戶戶會准備好多三牲五禮,然後在家大門口朝門對著天公,朝室內對著土地公和觀音菩薩。一般都是用八仙桌(正方形)為好,
然後桌子上擺放著三牲(豬肉、家禽、魚肉)、各種吃的、大米、面條米粉之類的也要,白酒也是不能缺少的。有的人家的祭品,還會有一匹馬。
「普渡」時,一般是等到下午4—5點就開始點香和燒金,最後放炮。而據說舊時「普渡」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要掛一盞燈,從初一開始,一直長明到三十才熄,謂之「普度燈」,現在多數人已不掛了;有些人直接在門口拉個電燈,到了天黑插上電。
廈門人中元節拜祭普渡的常用祭品包括五香,炸棗、芋頭槌、發糕等,同時它們也是廈門街頭巷尾特有的美味小吃。如今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廈門民間做普渡的習俗漸漸淡了,但在一些老廈門心中,普渡仍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如今在中元節這天,廈門一些寺廟(比如南普陀)或者宗祠也會舉辦普渡儀式,集中祭拜。在八市或者一些老城區裡面,也都還有著中元節當天祭拜的習俗。現在大家多住在高樓中,祭品不能放在大門口,就都放在家裡的佛龕前。
而相比起早些年的祭品,現在人們普渡時用的祭品種類更豐富了,口味也更符合現代人的選擇,一些有可能污染環境的祭品如香燭、紙錢等,也逐漸被環保的鮮花所代替了。
了解更多星座網路、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擊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㈣ 馬上就要到農歷七月十四鬼節了 這天夜晚 晚上上夜班的人要注意哪些禁
1、半夜不能敲打打、吹口哨。
小時候,應該都有聽過老一輩的說「晚上不要吹口哨」吧,主要是因為在鬼月時,好兄弟會以為有人在呼喚他。敲打也是同樣,所以我們常在鬼片中,會看到使用敲碗招來好兄弟。
2、半夜不要在陽台曬衣服。
好兄弟在陰間因為受凄涼寒冷之苦,所以會在鬼門開時,找衣服取暖。但也有一說是因為衣服形狀像人形,容易招來好兄弟附在上面,或是半夜不注意,容易自己嚇到自己。
3、避免到海邊、湖邊戲水,或是在山上、墓地游盪。
雖然是老生常談了,但因為有一說是鬼交替。所以在這些場所發生意外的機率可以相當高。所以在這特別的期間,能不去就盡量別去了。
4、半夜不要亂拍照。
相信大家都在節目中看到許多的靈異照片,雖然有很多是透過後制達到節目效果。不過據說,只要拍到「鬼入鏡」可能會招來厄運。
5、拍肩,千萬不能回頭。
習俗常說人有三把火,一個在頭上,兩個分別在肩上,主要是保護人的精神與元氣。相傳在鬼月時,偏避的地方如果有聽到人家叫你的名字或是拍肩,可千萬別回頭,以免火熄滅,容易被好兄弟帶走。所以提醒你的朋友,鬼月時可別亂叫名字,也別怪你假裝沒聽到。
㈤ 廈門的風俗習慣
廈門地處閩南,閩南文化源遠流長,保留了很多獨具特點的習俗,逢年過節時這些傳統習俗便體現得尤為濃烈。除了農歷春節、上元節鬧元宵、踩街、鬧花燈、舞龍舞獅這些我國傳統的節慶儀式外,廈門還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節掃墓踏青(閩南地區的掃墓活動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慎終追遠的文化心理),端午節吃粽子和抓鴨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餅。
�0�2 上元節�0�2
�0�2 又稱「燈節」或「元宵節」,是紫微大帝的生日。這一天,廈門的百姓都要向天宮祈福,家家戶戶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紙錢等供在桌上,向天宮神燒香祭拜,並且占卦,預測一年的福禍,祭酒之後燒金紙,而後完成祭儀、撤供等儀式。
�0�2 這時的大街小巷都點綴著美麗的花燈,中山公園、寺廟或工人文化宮等公共場所會有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放煙火、迎紫姑、猜燈謎、吃湯圓等賀節活動。�0�2
�0�2 端午節�0�2
�0�2 又叫「五月節」。廈門一帶的端午節既有和我國其它地方共同的內容,如吃粽子、劃龍舟,也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內容,如抓鴨子、抓豬等競技活動。
�0�2 龍舟競渡一般在集美的龍舟池舉行,如果你剛好在端午前期間去廈門,不妨去那裡看看。
�0�2 抓鴨子是一種考驗體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間體育競賽。競技場設在水面上,參加者要走過一根塗滿滑油的圓木柱去打開一隻盛鴨子的木箱,然後再跳進水裡去抓掉下去的鴨子,場面火爆,氣氛熱烈,具有濃郁的閩南風情。�0�2
中秋節
中秋佳節,花好月圓,是人們闔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廈門人對中秋節特別重視,許多旅居海外的鄉親以及港、澳、台同胞,屆時都紛紛踏上歸途,與家人好友團聚,共 享天倫之樂,暢敘別後情誼。
�0�2 當年鄭成功率部駐扎在廈門,中秋節前後,士兵們開始思念家人。部將洪旭為了激勵士兵先國後家的鬥志,便巧設「中秋會餅搏狀元」,用六個骰子和一隻碗,讓士兵輪流擲骰子,根據骰子紅豆的多寡,可中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如果六骰同,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餅。由於搏狀元活潑有趣,鄭成功批准從8月13日至18日,軍士按單雙日分批輪流賞月搏餅。
�0�2 這種中秋節玩會餅搏狀元的習俗,300多年來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會進行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 廈門的餅店在中秋節前後大量生產會餅上市,有餡餅、廣東餅、餅乾式或三者綜合。�0�2
�0�2
�0�2
廈門人的諱忌�0�2
�0�2 在嬰孩面前勿講「猴」。因恐嬰孩患「猴損症」。如須談猴, 應改說為「爬樹」或「山人」。�0�2
�0�2 見嬰孩體胖,不可當面嘉嘗其「肥」,須言「好看」。抱時亦不可言「重」。�0�2
�0�2 以「中指」指人,極為無禮。�0�2
�0�2 以掃帚打人,最為恥辱。�0�2
�0�2 客至掃地,意念逐客,有辱於人。�0�2
�0�2 以六碗菜請客,最為不敬。(清舊制,凡臨死刑之犯,官以六饌餉之,以示皇恩涪大。)�0�2
�0�2 親友喜慶宴席,匆打碎盤碗碟。新婚之日尤為諱忌。�0�2
�0�2 媒人到家談婚,不可奉茶,謂奉茶事難。�0�2
�0�2 產婦之房,未滿月不可進。�0�2
�0�2 與人聚餐,筷子匆插在飯上,謂系祭鬼,有失禮儀。�0�2
�0�2 喪後穿孝服者,或穿麻衣,不可亂入人家。喪家亦不能到別人家拜年。�0�2
�0�2 兒童匆戴兩頂帽,忌長不高。�0�2
�0�2 屋中張傘,屋內易漏。�0�2
㈥ 福建省中元節習俗有哪些
1、福建省中元節習俗有哪些:農歷七月十五為道教的「中元」,故稱「中元節」。佛教傳說,目連為救母曾求於佛祖,佛祖囑咐他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祭其母,因此又稱「盂蘭盆會」。中元節的民間主要活動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所以俗稱「鬼節」。
2、福建舊俗十分重視中元節。民間傳說,七月初一「開獄門」(閩南稱「開巷口」),地官赦罪死者歸家,一時陰界各種冤死鬼紛紛到陽間討吃,一直到三十日「關獄門」(閩南稱「關巷口」)為止。在漳州、泉州一帶,早在六月二十九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點一盞長明燈,並以菜飯祀鬼。據光緒版《漳州府志·民風》(卷38)記載:「七月半作孟蘭盆會,延僧設食,祀無祀之鬼。夜以竹竿燃燈天際,聯綴數枝,如滴如墜,望之若星,謂之作中元」。乾隆版《泉州府志·風俗》(卷20)也載:「中元夜,家戶各具齋供羅於門外或垌衢,祝祀傷亡野鬼。」到十五日這天,還設「孤棚」祭無主孤鬼,並延請僧眾禮懺。法事完畢之後,滿台的魚肉、飯菜、饅頭、果等供品,任人搶走,稱為「搶孤」。三十日「關巷口」,又得設祭。舊時漳州「關巷口」日,公府街搭起高台,堆起饅頭山、菜山、飯山,豎起兩根高大的燈炬,入夜滿街通明。這天,還延請高僧超度水陸孤魂,信男信女都前來香祈福。
3、在福州,七月十五日這天許多人家備菜蔬及紙錢,並延請僧道行超度儀式,然後將所備供品的一小部分散形於空野,以施無主孤鬼,謂之「施食」。南平、古田、尤溪、光澤、大田等地,也有十五日施食的習俗。在泰寧,十五日之夜,人們在房屋前後、谷倉前、果樹下以及橋頭、河邊、路口等處,燃香點燭,焚化紙錢,供無家可歸的孤魂用,以保地方平安。上杭舊俗,在十五日這天,城中豎起幡竹,以招亡魂。各傢具齋飯,放置於幡竹下。祭壇上一道士端坐誦經,壇兩側道士奏鼓樂,觀者如堵,俗稱「做月半」,又叫「上台」。祭畢,齋飯多為貧民與乞丐取走。連城、長汀等地則在十五日夜焚香、燒金銀紙,以祭祀野鬼。
4、七月十五日也有在水邊設祭,祀死於水中者,稱祭「流水孤」。在龍岩、詔安、同安、南安、漳平等地,夜裡還放水燈。民國版《龍岩縣志·禮俗志》(卷21)載:「??夜放水燈,燈以五色紙制,粘於木片上,中燃小燭一。初更時,由東興橋沿溪而下,照溺鬼路,每放近千盞。放若干燈,溪底即映若干燈,五光十色,水面通紅,為一時勝觀。」詔安縣中元節搞得很盛,祭祀「品物豐潔,倍於他邑」,「夜則放燈水中,千百熒爛。群觀塞途,簫鼓闐喧,不減上元佳景。」(民國《詔安縣志》卷1《歲時》)
5、中元節前後期間的活動,福州地區稱「做半段」,閩南一帶稱「普渡」,而且時間長達一個月。這些純為陋習,正如晉江舊志所說:「此皆好事者造端。」
6、福州「做半段」主要在近郊各鄉。七月十五,一年至此已過一半,故稱「半段」。「做半段」的時間,有的以十五日前後的半個月,有的更長。主要活動是定期輪流舉行全村性的大宴會,分別宴請親友,同時還要演幾天戲,據說是演給神看的。「做半段」浪費甚巨,而且還伴隨出現聚賭之風。閩南的「普渡」歷時更長,糜費更甚。
7、中元節祭祖也是一項重要活動,全省各地甚為普遍。閩南流行「月半不回無祖」的說法,「月半」即是七月十五日,外出的人不論遠近,在這一天都要回家祭祖。不過各地過鬼節的日期稍有區別。霞浦有「官三民四乞丐五」之說。祭祖有家祭與族祭之分。家祭是在家中廳堂上擺設祭品,焚燒冥錢,祭拜祖先靈位神牌。福州地區,中元祭祖都在中午進行。祭祀時,在祖先靈前焚紙衣與冥錢。紙衣為刻印有各種古代服裝圖式的小方白紙,或是把其他花紋的白色紙印成黑色。把不同圖形的10張紙衣折成一份,外用印有紅色圖案的黃紙包好,稱「一袱」。黃紙正中寫一「念」字,兩旁寫著「追念先祖,庇佑子孫」。傳說紙衣是供祖先在陰間裁製穿用。在廈門,則有七月十五日給泉下的先人送寒衣的說法。在泰寧,有的還要高喊祖先名字到廳堂享祀。在連城,祭祖之後,晚餐桌上的正席位置要留給祖先,同時要擺放碗、筷、湯匙等餐具,表示與先人一道過中元節。漳平民間傳說,中元節祖先回家來看子孫,因此要把米缸裝滿,擺設的供品要十分豐盛,好讓先人們感到放心與滿意。
8、龍岩地區的上杭、長汀、連城等地還有「燒寄包」的習俗,即以金銀色紙折成金錠、銀錠狀,然後和紙制的冥衣一道裝入紙袋之中。紙袋用封條封好,封條上寫明祖先名諱,再焚化,最後把這些灰燼用紙包好,投入江河或溪流之中。據傳這樣先人便能收到,以供在冥間使用。
9、中元節族祭的規模一般較大,特別是大姓望族,祭祖更是隆重。其開支多是公共族產的收入。各家輪流主事,主事者不但要備好豐富的祭品,而且還要准備參加族祭者的午餐。
10、過去,福州過中元節還有一種舊俗,即在此期間如果流行傳染病,會被認為鬼怪作祟,於是便要「游塔骨」。「塔骨」是以竹編製成人的形狀(比人還大),披上某種神的衣服、戴上帽子,古里古怪,然後人套其中扛著走。入夜,「塔骨」前呼後擁,巡遊街坊抓鬼怪,連續七天。最後制一紙船,把捉到的作祟鬼怪關入紙船中,跑步吶喊著把紙船放到江中,讓其順流飄去,稱為「出海」。
11、中元節的種種迷信活動與陋習,古時已有人下令廢止。據明代弘治年間編纂的《興化府志》(卷15)載,「太守王公弼,以其無益,嘗出條約禁之」。1949年之後,中元節的各種陋習曾一度被廢除。現在,城鄉的大多數人家已經不再把中元視為節日。但是,近年來有些陋習在一些地方又有恢復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