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港在明代叫什麼
擴展閱讀
福州租婚紗哪裡好 2025-07-07 22:50:49
深圳做造影哪個醫院好 2025-07-07 22:41:14

廈門港在明代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2-13 20:36:40

Ⅰ 廈門鄉土

1.廈門被稱為「安全島」

廈門島是一個受東北向和西北向兩組斷裂切割形成的菱形體斷塊島,毗鄰環太平洋地震帶。但30多年內沒受過大於4級有感地震。地殼能量釋放主要在外圍斷裂帶上進行,而斷塊內部相對穩定,這種現象成為地震帶內的「安全島」

2.自然地理鄉土情況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o04′04〃、北緯24o26′46〃,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海相望,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而稱「鷺島」。宋太平興國年間,因島上產稻「一莖數穗」又名「嘉禾嶼」。

廈門由廈門島、鼓浪嶼、內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區以及同安等組成,陸地面積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是一個國際性海港風景城市。

廈門的主體——廈門島南北長13.7公里,東西寬12.5公里,面積約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廈門港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廈門屬亞熱帶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一般3至4級,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風的影響,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全市人口中以漢族居多,另有回、滿、壯、畲、苗、及高山等20多個少數民族。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因素,擁有眾多的歸僑、僑眷及廈門籍僑胞和港、澳、台同胞.

3.<<福建鄉土>>1989年第4期上發表了<<廈門考析>>一文...

茲特將文章附下------

附一:

廈門考析

廈門這個海濱城市,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就向西方世界特別是東南亞敞開了門戶。現在,作為中國開放改革的經濟特區,它的歷史和發展前景,也成為引起人們興趣的問題。

可是廈門的由來,眾說紛紜。這里從明代萬曆年間起到現在的三百五十多年裡,先就各家的辨析做作一簡要的歸納。

(一)

從可見的史料、書籍論證來看,關於廈門的說法大約有四種:

1、村名說

明萬曆《泉州府志》卷十一記載:「同安縣寨十有四,西南曰廈門、曰歐舍、曰經山,二十二都;曰東渡、曰下尾、曰流礁,二十三都;曰井上、曰龍淵,二十四都,俱隸中左所。」卷首的同安縣地圖還標有「夏門所」。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五也明確記載:二十三都「其他為蓮坂、毫灶、吳倉。廈門、中左所、石埔、埭頭、呂厝等鄉」。根據以上記載,「廈門」在明代以前是以嘉禾嶼上西南海邊的一個小村莊,而且是船隻啟泊、人們出入的門戶。明代初年,在「廈門」統稱全島。

2、築城說

萬厲《泉州府志》、道光《廈門志》均有記載:「廈門城在嘉禾嶼,明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興築」,「徙永寧衛中左千戶所軍守御」。這就是史家一貫沿用的通常說法,即周德興築了「廈門城」,才有今天的廈門,此說散見於諸多史料與書籍中。

3、上下說

1980年,廈門市地名辦公室編纂的《廈門市地名錄》稱:廈門處於九龍江出口部外側,與內側的海門相對而言,是位置在下的出海口,人們俗稱「下門」,「廈門」似系「下門」的諧音雅化而來。

4、門戶說

乾隆《鷺江志》的作者、當年居住廈門島上的乾隆乙酉舉人薛起鳳在「鷺江志總論」里說:「鷺島者,泉南海島也,以其為泉之門戶,故曰門也」。又說「鷺島四面環海,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門戶」。道光《廈門志》的作者、福建興泉永海防兵備道監司觀察周凱在序文里說:「廈門處漳之交,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十閩之保障,海疆之要區也。」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廈門從「泉之門戶」、「台澎之門戶」、「東南之門戶」上升為「祖國之門戶」了(見《廈門經濟特區》第38頁)。

(二)

以上四說,各有所據,但那一說比較確切、比較科學呢?我認為「村名說」較為可信。中國歷來就有一條不成文的取命章程,就是往往以所處地點而得名,如「湖裡工業區」、「後讀渚港」等便是。「廈門」的取名,就是因為當年嘉禾嶼上有個「廈門」小村莊,並在其旁建設了城垣,因而取名「廈門」城。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廈門」終於取代了「嘉禾里」、「中左所」等名稱而名揚海內外。

至於哪個小村莊為什麼叫「廈門」?因它們與嘉禾嶼的西南海邊,按古代同安都里的排列順序,東為上,西為下,廈門村位序西南,古為「下」;按字志注釋,「夏」即門,大屋之謂也。「下」「夏」「廈」同音近義,相互混用,最後一致而叫「廈門」。「村名說」之所以成理,就在於它提供了「廈門城」築於廈門村因而得名的史料。

其餘三說中的:築城說,也不無道理,因為有了「廈門城」才以「廈門」統稱全島。但為何取此城名「廈門」的傷缺考查了。

至於「上下說」,其理難免有牽強之嫌。「門戶說」則由於廈門歷來為重要的軍港、海港、商港,譽稱之為「門戶」,有史可稽,而且從今天看來,更有時代氣息!

載《福建鄉土》1989年8月30日第4期

Ⅱ 廈門港的歷史沿革

宋代,廈 門作為泉州大港的外圍輔助港,島上設五通、東渡兩處官渡。
元時設立「嘉禾千戶所」,軍港地位初步建立。
明時,廈 門港和漳州月港成了海上走私貿易的主要口岸,海上交通初具規模,已有10條通洋航線。
在明隆慶五年至萬曆八年(1571~1580年)的10年間,由廈 門港和月港開往菲律賓的中國商船每年有30~40艘,每年進出口價值150萬金元左右。
清順治七年至十八年(1650~1661年),廈 門港是鄭成功海路「五商」(以仁、義、禮、智、信五字為5家商行之代號)通台灣、日 本、呂宋及南洋各地的中心。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灣統一後,廈 門設「台廈兵備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閩海關設立,廈 門為其正口,成為「凡海船越省及往外洋貿易者,出入官司征稅」之地。雍正五年(1727年),清王朝規定所有福建出洋之船,均須由廈 門港出入,廈門港為福建省出洋總口。
嘉慶元年(1796年),成為「通九譯之番邦」,「遠近貿易之都會」,與廈 門往來的東西洋國家和地區達30多個。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後,廈 門辟為5個通商口岸之一。
光緒六年(1880年),英商太古公司在島美路頭北側建造太古躉船碼頭,碼頭前沿設有棧房式躉船1艘,靠泊能力500噸;後方陸域建有太古棧房6間,總倉容1066.3萬斤,成為近代較為先進的綜合性碼頭。海後灘築堤工程,填平拆毀古老渡頭和「路頭」,重新建造了大小碼頭28座。
1~8號碼頭於民國17年(1928年)5月竣工,民國20年又竣工3座,其餘民國21年完工。新建碼頭為石砌或混凝土結構,分為斜坡或梯式兩類,都需要乘潮作業。其中最大靠泊能力為水仙碼頭500噸級,其餘均為100~200噸級之間,最小的僅10~20噸。
民國24年,由荷蘭治港公司承建的太古碼頭全部竣工,碼頭設有2艘躉船,各長64米,寬9米,引橋2座各長21米,寬4.8米,可同時停靠2艘3000噸級的貨輪。新建的太古碼頭岸線長1865米,前沿水深為-7米,建有2層倉庫1座,共7464平方米,可供件雜貨裝卸。
30年代中期是廈 門港的最盛時期。民國25年,進出船達千餘艘次。
民國27年,廈 門淪陷,港口為日本軍商控制。
民國36年,港 口航運貿易開始復甦,港口貨物吞吐量僅為2.69萬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海峽兩岸軍事對峙的緊張局勢,在近20年的時間里,進出廈 門港的船舶都要利用夜間靠近大陸繞道航行;加上管理體制不斷變更,以航代港的管理局面,使港口的生產和建設發展緩慢。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和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迅速發展,廈門港的航線不斷擴大,客貨運量大幅度增長。
1984年,東渡新港一期工程2個5萬噸級和2個萬噸級泊位正式投產。1988年,東渡港二期工程4個萬噸泊位動工興建。廈 門港的建設已有相當規模,1990年,已有大小泊位100多個,其中港務局生產用碼頭40個,總靠泊位能力為144950噸,泊位總延長2217.30米;浮筒10個,其中萬噸級浮筒5個;現有倉庫39915平方米,堆場265012平方米,各種裝卸機械300多台(套);港務船舶27艘,4872.48總噸位。1990年,廈 門港貨物吞吐量達530萬噸,並發展了集裝箱運輸和大宗散裝貨物運輸。集裝箱吞吐量已達4.5萬標准箱。貨運業務通往境外51個國家和地區的139個港口;客運業務除沿海內河外,還直通香港、新加坡、日本和我國的上海、廣州、溫州等港,年旅客進出量達200多萬人次。
在2006年之前,廈門港擁有5個港區,分別是東渡、海滄、嵩嶼、劉五店、客運港區。
2006年01月01日,廈門灣內港口體制一體化整合,由新組建的廈門港口管理局統一管理廈門灣內的東渡、海滄、嵩嶼、劉五店、客運、招銀、後石、石碼8大港區。
2010年08月31日,漳州的古雷港區、東山港區、雲霄港區、詔安港區並入廈門港。

Ⅲ 廈門港的簡介

廈 門港由東渡、海滄、翔安、招銀、後石、石碼、古雷、東山、雲霄和詔安等10個港區組成。2006年,原漳州港招銀、後石、石碼港區並入廈門港,港政、航政、水運實行統一管理,廈漳兩地港口資源整合從此開啟。2010年,東山灣內古雷、東山、雲霄和詔安四港區整合到廈門港,廈門港「環兩灣轄十區」的新格局正式形成。2013年,廈門、漳州港口一體化整合完成,廈門港進入新階段。 根據《廈門港總體規劃(修編)》,未來,廈門港全港規劃可形成碼頭岸線總長約94.3公里,規劃泊位379個,規劃可形成通過能力約5.8億噸/年,其中集裝箱通過能力2020萬標箱/年。
廈 門港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天然良港,自然條件優越。地理坐標為 118 ° 04 ′ E , 24 ° 27 ′ N 。港灣外圍大小金 門等島嶼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港內水域寬闊、水深浪小、不凍不淤。岸線匯流排 154 公里 ,適於建港的岸線 31 . 6 公里 ;現有錨地面各 18 . 99 平方公里,規劃錨地面積 52 平方公里。進港航道全長約 40.3 公里 ,水深達到 -14 米 , 10 萬噸級船舶可乘潮出港。自然條件
風況:常風向為東北、東南風次之,強風向為東南東及東北,每年5-10月為台風季節,平均每年在廈 門登陸的台風有1-2次,受其影響的有3-4次。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為1181.0毫米,5-10月為雨季,年平均降水天數為129天。
氣溫:年平均氣溫20.8℃,最高的7、8月,月平均氣溫28.3℃,最低的2月份,月平均氣溫12.5℃。
潮汐:屬正規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66米,平均低潮位1.74米,平均潮差3.96米。
潮流:屬往復流,落潮流大於漲潮流。漲潮流最大流速0.46-0.57米/秒方向333度。落潮流最大流速0.61-0.93米/秒,方向137度。洪水季節鼓浪嶼南面的落潮流速可達2.57-3.08米/秒。

Ⅳ 以前廈門叫做什麼 唐朝的 或汗朝的 都可以

相傳遙遠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鷺 息在廈門島上,因此, 廈門又稱為鷺島、鷺洲、鷺嶼、鷺城、鷺津、鷺門,廈鼓海峽稱 為鷺江。

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 代晚期。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時,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 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 洲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並出現「新城 」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隸屬於情源郡南安縣大同場。五 代閩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場升格建同安縣,嘉禾里歸同 安縣管轄。明初洪武二十七年(394年),朝廷在島上築城 寨,置衛所,城名「廈門」,衛所稱「巾左所」。廈門的地名, 從此確立。此後數百年間,廈門也曾改名為「思明州」「思明縣 」等。1935年廈門正式設市。

在廈門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這個島上只有黑色的石頭和綠色的樹林,一群渾身雪白的白鷺飛到這里,愛上了這個黑色和綠色的海島。他們在樹林里棲息,在沙灘上漫步,在海水裡嬉戲。這里沒有別的飛禽走獸,也沒有人們來驚擾。於是,白鷺成了島上的主人。當人們第一次來到島上的時候,看見大群白鷺漂游在水面上,就把這個地方叫做「鷺江」,把這個島嶼叫做「鷺島」。究竟從什麼時候起,島上才有人居住?考古學家們在這里找到了一些石器和陶器,認為大約3000年前,就有人在島上生活。可是,這個島嶼有文獻記載的歷史,卻是從唐朝才開始的。如果到著名的古寺-南普陀可以在大雄寶殿的石柱上,看到一幅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普光被廈島,對太武以增輝。這說明南普陀和泉州的開元寺一樣,最初是在唐朝建造的。根據記載,在唐朝,有薛、陳兩個家族從外地遷居到這個島上。薛氏住在洪濟山的西北,陳氏住在南面的金榜山下,當時有「南陳北薛」之稱。南普陀最初是由陳家施田52畝作為寺址。到五代時,有人加以重建,名為泗洲寺。宋朝時,和尚文翠建普照寺。這些寺廟就是南普陀的前身。

廈門人民的勞動祖先,在這里披荊斬棘,辛勤墾殖。宋代太平興國年間(離現在大約一千年),生產出一種水稻良種,「一莖數穗」,從此,這個無名的小島才被稱為「嘉禾嶼」-五穀豐登的島嶼。這是廈門的第一個名稱。到了元代,在這里設立了嘉禾千戶所,這是廈門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軍事機構。所謂「千戶」就是「千夫之長」。元代的千戶所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有兵700名以上,中等500名,下等也有300名。可見,這個海島在海防上的重要地位,已經引起元朝當局的重視了。明朝以來,倭寇不斷地侵擾我國沿海各省。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海防,派江夏候周德興來福建沿海增設了許多衛所。閩南的永寧衛,分設左、右、中、前、後五個所,中、左二所駐在這個島上,所以稱為中左所。《明史》寫道:「(周)德興至閩,按籍僉練,得民兵十萬餘人,相視要害,築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備。」那時「移永寧衛中左所官軍於廈門,築城守御,遂為中左千戶所。設指揮正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指揮百戶一員、鎮撫一員,隸福建都指揮使,額兵一千二百四名」。大約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廈門城,從此才出現廈門的名稱。

Ⅳ 明代中國唯一對外開放口岸在福建哪裡(4分) 泉州 漳州 廈門 福州

廈門。
廈門作為一個重要口岸的位置,也就此確立。
明末清初,鄭成功、鄭經父子與清軍在閩南沿海對峙拉鋸,爭戰近四十年,戰火殃及月港。清廷為扼制鄭氏,在沿海實行「遷界」。海澄一帶劃為「棄土」,繁華的月港航運商貿一時蕭條。歷史有明一代的古月港,到了清代,由廈門港起而代之。

Ⅵ 廈門的歷史!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國民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

Ⅶ 老廈門人心中的廈門港,曾經作為避風塢的是哪裡

說到福建,很多人可能會首先想起美麗的廈門。作為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廈門真的很適合來旅行或者生活。而廈門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景點眾多,很多人來廈門會奔著鼓浪嶼,廈門大學,廈大白城,曾厝垵等景點而來,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廈門當地人都很喜歡去的地方,那就是沙坡尾。

而位於藝術街區的沙坡尾市集是由藝術西區團隊獨立創辦的市集品牌,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市集活動,是廈門最早、最大的創意市集平台,聚集了百餘家年輕創業者。自2014年5月1日發展至今,積累了一大批的年輕設計師、創意潮人、文藝青年及年輕藝術家,他們通過創意市集的平台,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將市集作為他們創業和嘗試夢想的舞台。

沙坡尾市集包含美食市集、設計手工市集及酒鬼市集三大類,開展的形式有月度主題市集、周末市集、文藝夜市等,已成功舉辦過青春校園主題、復古旅行箱、大市集時代、周年游園會、綠色有機市集、設計師x手藝人等數十場大型主題市集,作為已在廈門頗具影響力的創意市集,沙坡尾市集始終堅持年輕、自由、創意、包容的市集文化。在注重與這些年輕攤主們交流互動的同時,沙坡尾市集非常注重手藝人,每場市集活動都會專門設置互動體驗的手藝人專區,旨在讓更多年輕朋友能夠動手去參與。

小Tips:

1、沙坡尾很大,附近有很多藝術街區,比如沙坡尾藝術街區,還有美食街,離廈大也很近,可以慢慢逛好幾個小時。

2、詳細地址: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沙坡尾

3、交通攻略:

廈大西村站 ,到那邊的公車比較多,路線:2、20、22、 29、 47、 48、 87、92、96、 659、751、759路等,下車後,往廈大醫院方向行走,步行約500多米到達沙坡尾范圍。

中華兒女美術館站 ,公交車路線:71、86路,下車後,往回走,即可達到

4、開放時間:全天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Ⅷ 廈門歷史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古代廈門的演變
1.新石器時代有古人漁獵足跡,
2.唐代已有「南陳北薛」等記載
3.宋代設行政建制,稱「嘉禾里」
4.明代初首築「廈門城」,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廈門設「思明州」,厲兵秣馬、操練水師、東渡台灣、驅逐「紅夷」
5.清乾隆至嘉慶年間為廈門港鼎盛時期,僅海關稅銀佔全省一半以上。
現代廈門的重大事件
1.鴉片戰爭廈門被英殖民劃為五口通商之一(可見廈門港在我國和世界的重要性)。
2.辛亥革命後廈門一度稱為「思明縣」
3.1933年首次設「廈門市」
4.1981年廈門開始辦「經濟特區」。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41576666

Ⅸ 廈門港17、18、19世紀的歷史

網路了一下,只看到,閩南地區的,不錯閩南很大部分也是包括講了廈門港的情況,你可以參考一下哦。
17-19世紀:主導海外華商網路的閩南海商

鄭氏集團覆滅後,閩南海商獨步中國海外貿易局面不復存在。然而,閩南商人依託廈門港和東南亞華商網路,仍能長期主導中國海外貿易。

清朝攻下台灣的次年(1684年),頒令開海貿易,開放廈門、廣州、寧波和雲台山等口岸。廈門作為福建唯一開放的口岸,漳泉商人往海外貿易,需由廈門出口。早在明代嘉萬年間,廈門已成為月港的外港。明後期泉州安平港日益繁盛,成為鄭芝龍發跡的大本營。但漳州海商依託的月港和泉州海商依託的安平港都是港狹水淺,只是在海禁時期大港被禁後才成為走私貿易中心。廈門港闊水深,位於漳泉地區中心,海禁開放以後,漳泉海商逐漸匯集於廈門。在鄭成功時代,廈門已是沿海對外貿易中心。在清代前期開海貿易之初,廈門海外貿易繁盛程度一度領先於廣州等城市,直至鴉片戰爭前,閩南商人仍保持主導海外商貿網路的局面。當時的一位外國人如此評述遍布中國南北方各港口和東南亞重要商埠的閩南商人:「中國沒有一個地方象廈門那樣聚集了許多有錢能乾的商人,他們分散在中國沿海各地,並且在東印度群島的許多地方開設商號。被人稱為『青頭船』的帆船,大多數是廈門商人的船隻也誠如《廈門志》所載:「服賈者以販海為利藪,視汪洋巨浸如衽席,北至寧波、上海、天津、錦州,南至粵東、對渡台灣,一歲往返數次。外至呂宋、蘇祿、實力、葛拉巴,冬去夏回,一年一次。初則獲利數倍數十倍不等,故有傾產造船者,然驟富驟貧,容易起落,舵水手等藉此以為活計者以萬計」。
以廈門為基地的閩南海商之所以能主導海外華商網路直至鴉片戰爭前夕,其原因有三:一是清代前期廈門作為往南洋的發舶中心;二是依託其遍布東南亞和中國沿海各港口的閩南籍商貿網路和移民;三是長期壟斷對台交通和移民。

清朝攻下台灣後,重新開放海外貿易,廈門被定為作為往南洋貿易的官方發舶中心,廣東澳門則定為外國商船來華貿易之地。但朝廷也特許西班牙船來廈,可能因為西班牙船帶來的是中國緊缺的白銀。清朝似乎並無嚴禁外國船來廈門貿易,清代前期,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多次前來廈門交易。到清代中期,廣東方面也允許海商出洋貿易,廈門獨享發舶南洋的特權不復存在。

清代前期廈門作為往南洋的發舶中心,對鞏固和擴展閩南人在海外華商網路中的領先地位意義重大。閩南地狹人稠,無廣闊經濟腹地,物產有限,且與中國內地交通不便,成為中國沿海貿易中心的物資條件遠遜於山東半島、江浙與兩廣。明中期以後閩南人開始主導海外貿易,直至鄭氏時代閩南人獨步海上貿易,實在是一系列因緣際會所致,所憑借的是閩南人無畏的冒險、航海、重商的人文精神和閩南偏遠地理位置,在朝廷對中國私商海外貿易的普遍壓制的夾縫中發展起來。正如明代後期漳州月港被定為中國帆船的發舶地造就了漳州海商的發展機遇一樣,清初廈門被定為往南洋貿易的發舶地使海禁開放以後,閩南商人能掌控發展海外貿易和對外移民的先機,東南亞諸港,如「葛拉巴、三寶壟、實力、馬辰、哧仔、暹羅、柔佛、六昆、宋居嘮、丁家盧、宿務、蘇祿、柬埔(寨)、安南、呂宋諸國」,(註:周凱:《廈門志》(道光)卷5《船政略?洋船》。)都充斥著閩南商販。18世紀以後,廣東、尤其是潮州海商以澄海為基地發展海外貿易,開始活躍於東南亞各地。潮州人與閩南人都被稱為「福佬」,是卓有聲望的造船工匠,他們將其造船行當擴展到越南海岸和暹羅的阿瑜陀耶港。到18世紀中期,潮州人開始以削價為手段與閩南人競爭,在中暹大米貿易方面開始取代閩南人而當時廣州的貿易規模、人口數量、在中國經濟、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遠遠超過廈門。
中國帆船從廈門發舶,也使早已地狹民稠的閩南向東南亞移民活動遠較其它沿海省份便利。歐洲人在東南亞開辟殖民地需要大批勞力,東南亞華商網路的擴大也需大量的輔助人員,而在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帆船是東南沿海人們移民海外的主要運輸工具。因此,清代前期廈門作為官定發舶地,就使閩南海外稱民在清初就開始大規模進行。直到清代中期,到東南亞的華人移民仍是閩南人居多。雍正5年(1727年)閩浙總督高其倬的奏摺中提到:「查從前商船出洋之時,每船所報人數連舵、水、客商總計多者不過七、八十人,少者六、七十人,其實每船私載二、三百人。到彼之後,照外多出之人俱存留不歸。更有一種嗜利船戶,略載些須貨物,竟將游手之人偷載四、五百之多。每人索銀八兩或十餘兩,載往彼地,即行留住。此等人大約閩省居十之六七,粵省與江浙等省居十之三四。」(註:郝玉麟編:《硃批喻旨》(46冊)1887年上海點石齋本,第27頁。) 從明後期閩南海商開始主導海上華商網路到鄭氏集團建立海上帝國,奠定了閩南海商在海外的優勢地 位,這種地位在清初又因廈門成為中國發舶地而得到加強,使閩南商販和移民遍布東南亞各要埠,海外華埠的擴大使華人移民謀生和發展的機會更多,從而吸引更多的閩南商販和移民加入。因此,盡管清代以來廣東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於福建,18世紀中期以降,廣東的海外貿易也遠盛過閩南,廣州港更非廈門港可比擬,但閩南人仍能依託海外閩南籍移民群體和商家主導海外華商經貿網路。巴達維亞是荷屬印尼的商貿中心,其歷代華人甲必丹和大華商絕大多數是閩南籍人。越南的重要商埠會安的華人商家早期也以閩南人為多:「會安沿海直街長三、四里,名大唐街,夾道行肆比櫛而居,悉閩人」。(註:大汕和尚:《海外記事》卷4,第80頁,1984年中華書局點校本。)19世紀前期,暹羅華人盡管是潮州籍者占絕大多數,但他們大多從事種植業,閩南的同安人則從事航運業和商貿。(註:布賽爾(V.Purcell):《東南亞的中國人》,《南洋資料譯叢》1958年第1期,第24頁、28頁。)馬來半島各商埠華商歷來是閩南人為主,新加坡開港後,仍是閩南人主導華埠商貿。從16世紀末以來,菲律賓華人是東南亞各地華人中唯一幾乎僅從事商販活動的群體,而菲律賓華人幾乎都是閩南人。到19世紀中期,東南亞華人約150萬人,粵籍者約90萬。盡管東南亞的廣東人已遠超過閩南人,但東南亞華商網路為閩南人所主導應無疑義。直到20世紀中期,閩南籍華人在商貿領域仍是獨占鰲頭。因此,雖然西洋人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市場以後,華商對中國市場的壟斷不復存在,但由於海外華商網路的支柱和大本營,逐漸從中國沿海地區轉移到海外華人社區,海外華商網路仍可存活和發展,而閩南人在海外華商網路的優勢地位,亦能維持至今。

閩南海商長期經營南北航運交通和商販貿易,也可能由於鄭氏時代陸上五大商貿網路的存留,清代閩南海商在東南沿海地區、尤其是江南沿海的商貿活動仍相當活躍。浙江溫州府「閩浙商賈叢集之地,煙戶繁多」,(註:《清高宗實錄》卷336,第13頁,中華書局影印本。)溫州府平陽縣至今還通行閩南語。寧波、舟山歷來是閩南海舶經營對日貿易的中轉和進貨之地,匯集大批閩南商人水手。(註:陳希育:《清代福建的外貿港口》,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4期。)康熙年間上海港興起後,吸引眾多閩南海商賈舶前往,僅在康熙年間,就有12艘閩台商船到上海運生絲到日本。據1980年出版的《上海碑刻資料選輯》所輯的泉漳會館碑銘記載,乾隆年間,上海興建的泉漳會館「規模之宏大、氣象之堂皇、橫覽各幫,洵無多讓。」蘇州多閩籍豪商,「自閶門至楓橋,多閩中海賈,各飾郡邸,時節張燈陳百戲,過從宴犒,艷服以財相炫廣東澳門與閩南淵源更深。由於明代中期以來的走私貿易以漳州人最為活躍,與葡萄牙商人的關系也較深,葡萄牙人在澳門開港後,閩南商人就雲集澳門。明朝末年給事中盧兆曾上奏:「閩之奸徒聚食於澳,教誘生事者不下二三萬人。」(註:《崇禎長編》卷35,崇禎三年五月丙午。)鄭芝龍早年隨其在澳門經商的母舅黃程到澳門,學習葡萄牙語並擔任通事。(註:江日升:《台灣外紀》卷1,第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Blusse,ibid,p.255.)從明末到19世紀中期,閩南籍人在澳門一直很活躍。從澳門到廣州的廣東十三行行商之一謝東裕,其祖籍就是閩南詔安。在廣州的閩南籍商人地位更為顯赫。廣州一口貿易制度實施以後,閩南商人資本與生意也隨之部分轉移到廣州。乾嘉年間廣東十三行著名行商中,潘同文(同文行)、任怡和(怡和行)、葉義成(義成行)、潘麗泉(麗泉行)、謝東裕(東裕行)、黎資元(資元行)各俱閩籍,劉東生為徽籍,盧廣利、梁天寶、易服泰、關福隆、黎屆成為粵籍,閩籍行商全屬漳泉商人
閩南商人的國內貿易網路除表現在覆蓋地域的廣闊性以外,還表現在於行業網路優勢乃至行業壟斷性。如在18世紀的外銷茶貿易上,閩南商人雖非產地的商人,也非以外銷茶集散地的廣州為基地,卻能僅以其在國內外貿易網路中的優勢地位,組成外銷茶葉生產、加工、販運、銷售的一條龍網路,主導在18世紀初—19世紀中期最為有利可圖的國際茶葉貿易。18世紀初風靡歐洲的閩北武夷茶,在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中期幾佔中國外銷茶葉貨值的一半,是當時中外貿易的核心商品組織閩北武夷茶的種植和加工,是來自閩南的商人。他們在武夷山向本地人租山種茶,從閩南招募茶師,開設茶廠,加工茶葉,再將茶葉販運到廣州,與壟斷廣州出口貿易的十三行商人交易,再由行商賣給前來廣州的洋商運往歐美。而廣州行商多半是閩南籍。閩南商人或將茶葉直接運往巴達維亞與當地華商交易,再由荷蘭商人運往歐洲,而巴城大茶商和甲必丹絕大多數是閩南籍者
閩南人在國內、尤其是東南沿海組構的貿易網路,是其海外貿易網路的支柱。尤其是18世紀海外華商網路尚未當地化以前,海外華商網路尚需依託中國商品、中國市場和中國帆船,因此,閩南人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商貿和移民網路就更顯重要。

長期壟斷對台交通和移民,對閩南人的海貿活動也不無裨益。廈門作為17世紀末以後近百年內唯一和台灣對渡的港口和遠東水域重要的貿易港之一,是台灣貨物國際流通的轉運港。1684年以後,台灣主要通過與廈門的對渡進行國際和國內貿易,台灣經濟主要支柱米和糖成為當時遠東貿易的最重要商品之一,通過與廈門的貿易,推動台灣農業經濟一定程度的商品化,也對經營台灣產品的閩南商人擴展海外貿易起了重要作用。廈門商船長期經營大陸、台灣、日本與東南亞之間的轉口貿易,尤其是在17-18世紀國際市場熱銷的台糖運到廈門,對廈門的海外貿易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台灣經濟的發展為閩南人移民台灣擴大了生存和發展空間。對閩南移民而言,移居台灣與移居東南亞並無本質的不同。盡管91世紀後期以前,清朝嚴厲限制移民台灣:凡欲渡台者需給地方取保、海防同知審批;渡台者一律不許帶家眷;粵地為海盜淵藪,粵人不許渡台(此條後來取消)。但直到1789年設官渡以前,閩南人偷渡台灣者一直絡繹於途,是移民台灣的主要方式之一。到19世紀初,台灣人口已達200萬。在1884年設省以前,台灣在行政上一直受福建省管轄,居民也絕大部分是閩南人及其後裔,區域文化特色與閩南無異,是閩南人社會在海外的延伸。台灣成為閩南人主導的社會後,閩南人海外商貿活動應是如虎添翼,形成更大規模的閩南方言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