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廈門有哪些名人你最敬佩的是哪一位為什麼
陳嘉庚
陳嘉庚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也是一位畢生熱誠辦教育的教育事業家、名副其實的教育家。他一生生活儉朴,但興學育才則竭盡全力,十分熱心。他辦學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毅力之堅,為中國及世界所罕見。
『貳』 廈門三大名人
古代?現代?陳嘉庚陳敬賢林巧稚
北宋宰相、著名政治家、偉大的科學家——蘇頌
愛國將領——陳化成
民族英雄——鄭成功
愛國華僑——陳嘉庚、陳敬賢
卓越的人民醫學家、著名婦產科大夫——林巧稚
著名物理化學家、化學教育家蔡啟瑞
當代朦朧詩女詩人舒婷
清華大學教授馬約翰
乒乓球世界冠軍郭躍華
著名音樂指揮家鄭小瑛
著名音樂家殷承宗、許斐平
民間工藝大師沈錦麗
魚骨藝術家林翰冰
『叄』 鼓浪嶼的鄭成功
你如果有機會到福建美麗的濱海城市廈門游覽,可以找到不少鄭成功練兵的遺址。在鼓浪嶼的日光岩,高大的石壁上鐫刻著「鼓浪洞天」、「天風海濤」等幾個大字。從這兒拾階而上,可以見到一個石砌的寨門,那是鄭成功當年建造的屯兵營寨。寨門右邊有塊上端平坦的巨石,刻著「閩海雄風」四個大字,那是鄭成功操練水師的水操台遺址。水操台前面,現今龍頭街至永春路一帶,當年是一片海灘,漲潮時戰船可以直接開進來。鄭成功就站在水操台上發號施令,指揮操練。在今天廈門大學魯迅紀念館前面,有一片大操場,那是鄭成功練兵的演武場遺址。當年在演武場東北、西南兩邊的山崗上,各有一道城牆,城牆裡面是一片總面積五萬多平方米的大校場。大校場旁邊,現今廈門大學群賢樓的地方原有一個演武亭,鄭成功就在那裡集合士兵,每天進行操練、檢閱。廈門為什麼會有這么多鄭成功練兵的遺址呢?這事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他生於1624年,聰穎好學,體魄高大,被鄭家視為「千里駒」。二十歲那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長驅直下江南。大江南北,到處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清斗爭。第二年,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和黃道周等人,在福州擁立明宗室、唐王朱聿鍵為帝,建立隆武政權。隆武帝見鄭成功年輕有為,忠心耿耿,賜他姓朱,改名成功,他因而被尊稱為「國姓爺。」1646年,清軍迫近福建,鄭芝龍決意降清。鄭成功苦勸不聽,率領部分將士出走金門,在海上誓師起兵,展開抗清斗爭。此後十幾年,他以金門、廈門為基地,建設政權,招募將士,訓練軍隊。上面提到的廈門那些練兵遺址,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清政府把鄭芝龍抓到北京,逼他派人招降鄭成功,都遭到鄭成功的嚴辭拒絕。他幾次親自帶兵,攻入廣東、浙江等地,打得清軍損兵折將,抱頭鼠竄。1659年,又聯合浙江的抗清將領張煌言,舉兵北伐,連破瓜洲、鎮江,直逼南京城下。後來戰斗失利,不得不又退回廈門。
鄭成功在廈門注視到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台灣。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從唐、五代至宋、元,東南沿海特別是福建人民,不斷渡海移居台灣,和高山族人民一起,共同開發了這個寶島。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原是個海上富商,曾到台灣經商,並組織數萬名福建人移居台灣。但到十七世紀,這個寶島卻不斷遭到西方殖民強盜的侵略。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西南的鹿耳門港,修建了台灣城(今台灣安平),第二年又侵佔新港社、蚊港,修建了赤嵌樓(令台灣台南)。再過一年,西班牙殖民者也侵佔了雞籠(今基隆)和淡水。後來,荷蘭和西班牙在島上展開火並,荷蘭打敗西班牙,霸佔了整個台灣。鄭成功對荷蘭殖民者的強盜行徑極為憤慨,起兵抗清後,即暗下決心收復台灣。1659年,鄭成功從南京戰敗回到廈門,在台灣作通事(翻譯官)的愛國人士何斌,向他進獻一幅台灣地圖,要求他攻取台灣,並且說:「台灣沃野千里,四通外洋,收復這個寶島可以擴大你的抗清根據地,支助你的軍餉供應。當地的黎民百姓飽受荷蘭人的欺凌壓榨,早就想動手消滅他們,以你的威望帶兵攻取,簡直就同狼逐群羊一樣,一定能把他們驅逐出去。」台灣同胞的期望和支持,更加堅定了鄭成功收復故土的決心,他立即著手進行渡海作戰的准備。
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公歷4月21日)中午,鄭成功親自率領兩萬五千名將土、一百多艘戰船,浩浩盪盪地開出金門料羅灣,經過澎湖,四月初一上午到達台灣的鹿耳門。他們在何斌的引導下,利用漲潮的機會,強行登陸。鄭成功冒著敵人的炮火,首先登岸踏勘營地。全體官兵深受鼓舞,紛紛跳下船隻,沖上海岸。幾千名台灣同胞趕到岸邊,駕著貨車和各種運輸工具,幫助他們登陸。不到兩個小時工夫,就有幾千名士兵上了海岸。他們占據有利地形,切斷赤嵌樓與台灣城之間的聯系,並擇地扎營,修起了防禦工事。荷蘭殖民長官揆一慌忙組織抵抗。四艘荷蘭戰船從海上開炮射擊,鄭成功的水師英勇還擊。六十艘懸掛「鄭」字旗號的戰船;把荷蘭船隻緊緊包圍起來。鄭成功的水師開炮擊沉了其中最大的「海克托號」。兩艘荷蘭戰船也負了重傷,倉皇逃往外海,另一艘荷蘭船見勢不妙,逃往荷蘭佔領的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赤嵌樓的荷蘭守將貓難實丁,開炮轟擊鄭軍的營盤,鄭軍堅守不動。另一名守將貝德爾率領二百四十名殖民軍,用排搶向鄭軍射擊。鄭軍手持弓箭和大刀,同敵人展開拚殺,又分出七八百人抄襲敵軍的後路,兩面夾攻,當場擊斃了貝德爾和一百一十八名殖民軍。台灣城守將阿爾多普又帶著二百名殖民軍出擊,但頃刻之間也慘敗而回。鄭軍乘勝圍攻赤嵌樓,並斷絕了他們的水源,迫使貓難實丁投降。接著,鄭成功分兵從水陸兩個方面圍攻台灣城,搶佔了台灣城的外市區,揆一和一千多名殖民軍龜縮在城堡之內,閉門死守。為了減少損失,鄭成功派人送信給揆一,想爭取他自動放下武器,獻城投降。揆一反而提出以每年送給鄭成功幾萬兩餉銀和土產為條件,並送給勞師銀十萬兩,要求鄭成功退兵。鄭成功斷然拒絕,他說:「台灣一向屬於中國,現在我親自前來索取,來自遠方的荷蘭人,自然應該把台灣歸還給主人。如果進行頑抗,我將被迫用最大的力量來實現收復台灣的主張,到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必須承擔這次戰爭的全部費用。」揆一企圖憑借城堅炮利死守,以待巴達維亞的援軍。鄭成功下令攻城,幾十門大炮轟擊了四個小時,使台灣城的胸牆受到嚴重破壞。但殖民軍在城內備有很多大炮、火銃,殺傷力很強,攻城的士兵傷亡很大。於是,鄭成功決定對台灣城採取長期圍困的辦法,迫使殖民者力竭而降。不久,鄭成功的第二批軍隊抵達台灣,更加強了戰鬥力。他們在台灣城的周圍修築防柵,挖掘壕溝,把台灣城圍困起來。在圍困台灣城的同時,鄭成功抽出力量,深入台灣各地,爭取群眾,發展生產,為徹底打敗荷蘭殖民者奠定基礎。鄭成功親自帶領戶官(隨從侍衛官)楊英和許多將士到各地巡行,漢族和高山族同胞壺漿相迎。高山族各社首領紛紛歸附,鄭成功設宴招待,並賜給他們每人一件淺色的絲袍、一頂有金色頂球的帽子和一雙靴子。傳說高山族幾個村社的首領向鄭成功獻上金、銀、草、土四樣禮品。鄭成功十分誠摯地對他們說:「我進兵台灣,是為收復台灣的土地,不是為了要錢財。」說罷,他收下土塊和一束草,把金銀退了回去。至今,福建沿海一帶還流傳著「國姓爺」不愛金、銀的動人故事。
鄭成功還下令實行屯田,全體官兵「有警則荷戈(武器)以戰,無警則負耒(農具)以耕」,自己動手生產,解決軍糧供應,以減輕人民負擔。這些措施深受台灣同胞的擁護,他們紛紛起來協助鄭成功軍隊收復台灣的其他失地。侵佔台灣的荷蘭殖民者,最後只剩下台灣城一座孤城,成為瓮中之鱉了。
七月,揆一盼望已久的巴達維亞援軍,終於開到台灣海面。八月中旬,這支軍隊配合台灣城的守軍,向鄭成功軍隊發動進攻。鄭軍經過一小時的英勇還擊,大獲全勝,打死了敵軍一百多人,迫使這支援軍狼狽逃回巴達維亞。
經過八個多月的圍困,台灣城的荷蘭殖民軍餓死、戰死一千六百多人,只剩下六百多名有戰鬥力的士兵。鄭成功決定發動總攻擊,來消滅這股殖民勢力。1662年1月25日清晨,鄭成功軍隊的二十八門大炮同時開火,兩個小時發射了二千五百發炮彈,弄得荷蘭殖民軍無處藏身。揆一走投無路,只好掛出白旗投降,在2月1日簽署了投降書。被荷蘭殖民者侵佔三十八年的台灣,終於回到了祖國懷抱。
1662年五月,鄭成功積勞成疾,病逝於台灣,時年三十九歲。他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收復台灣的輝煌業績,光照千秋,永遠受到我國人民的敬仰。三百多年來,海峽兩岸的人民,經常到他當年生活、戰斗過的遺址去憑吊,表達對這位民族英雄的懷念。
『肆』 鄭成功和廈門的思明州地區之間有什麼樣的淵源
01
明朝末年陷入了一種十分困難的局面,崇禎皇帝根本無法中興大明,在內憂外患之中,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卻又沒有守住北京,才使得關外女真成為了中原大地的主人。當時許多明朝後裔以及文武大臣都逃到南方,靠著江南地區強大的經濟實力建立了所謂的南明。南明小朝廷對江南地區的文化影響十分巨大,
到現在福建廈門都還有一個地區叫做思明區。
02
南明的局面和建立情況
05
福建廈門是一個歷史文化十分厚重的地區,它在當時被鄭成功治理多年,受到明朝文化以及漢文化影響十分深厚。雖然隨著時間的改變,它的名稱也在不斷改變,但今天的思明區地區仍然保留著過去的名稱,就表示著我們不忘歷史,更加不會忘記民族英雄鄭成功。
『伍』 夏門為什麼會有鄭成功的塑像
同樣是收復台灣,廈門為何只有鄭成功的雕像而沒有施琅?偏見?鄭成功跟施琅最大的區別是:1、鄭代表的是明朝(漢人)而施代表的是清朝(滿人)2、鄭收復台灣用的是自己的家底,施用的是國家的儲備!3、做同樣的事鄭成功屬於第一人,也就是世界第一高的山大家都可以搶答,那第二的呢?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4、鄭成功的攻打對象是荷蘭(屬外戰)施琅的攻打對象是鄭氏,哪怕當時的清政府漢人都接納,哪怕當時的鄭家自立為王但畢竟(屬內戰)我想就以上4點,施琅就算立雕像也沒有鄭成功的高大吧!
實事其事論歷史,鄭成功的"陸五路、海五路"的生意網,應創始干他的父親鄭芝龍,而完善於鄭成功,毀壞於黃梧。鄭芝龍是經商天才,政治投機,才財源滾來,為鄭氏集團擁有財力武力雄厚打下堅實基礎,不能因他叛明投清抹殺歷史事實。鄭成功從荷蘭人手裡收復台灣。 那是抗擊外族,稱為民族英雄。 施琅從鄭氏後裔手裡收復台灣,那是內戰,性質不一樣的。 如今我們從准備從台胞手裡收復台灣,同樣是解放戰爭還沒結束呀(國共內戰為解放戰爭)。 解放軍至今的遺憾,我們還沒解放台灣。期待早日解放台灣]。
鄭成功是主觀和客觀意願上都要收復台灣,而且是獨立自主收復的。更何況還是在外來侵略下收復的。而施琅原本是台灣鄭氏家族的手下將領,他是最後在鄭氏家族無法生存下去,才投靠到清朝下面,並不是自己主觀說要收復台灣!而且就算他收復台灣,也只是內部,也只是一個執行者,比起主觀意願要收復台灣的鄭成功來說還是要差一截,而且就算不派施琅,別的將領也可以收復台灣。總而言之,一個是從外來侵略者手中收復失地,一個是人民內部搶回失地。好比打內戰和抵抗侵略。
在當時八旗入關是異族入侵,剃發易服,從禮制上完全對南人(不止漢人)實行暴政,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滅城。所以吳三桂,洪承疇,錢謙益,王鐸這些武將文臣都入貳臣傳,也當然是漢奸,施琅與鄭成功有殺父殺兄之仇,後收復台灣,並未屠鄭氏後人,不算漢奸,當然也不是什麼民族英雄。
不能說施琅「收復」台灣。說施琅「統一台灣」是可以的,但說施琅「曾收復台灣」就不對了。 「收復」是指奪回已失去的東西。鄭成功打敗荷蘭人奪回台灣,既是為鄭家集團收復台灣(其父鄭芝龍曾在台灣設置府縣),也是為中國收復台灣(荷蘭人不是中國人);但滿清作為政權來講,之前從未擁有過台灣,作為國家來講,明鄭也是中國的政權,滿清攻佔台灣,既不是收回自己曾經佔領的領土,也不是從外國人手裡收回中國領土,不能說是「收復台灣」。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攬功推過,無有過於滿清者。滿清遺老們吹捧滿清,把一場內戰等同於收復領土之戰,混淆視聽,我們可不能被他們給帶歪了。
當然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現在我國是中華民族,漢族只是之一,不要動不動就漢族什麼,漢族代表不了中華民族,只是主體。其次施琅收復台灣那時,鄭成功時代已經過了,清朝已經是我國的主體了。廈門, 金門早就被清朝拿下了。施琅主要是拿下了澎湖列島,迫降台灣島上的鄭氏家族!並且是力主朝廷不要放棄掉台灣島的人。台灣島時至今日還能夠存在於中國的版圖之內,靜海候施琅大將軍功不可沒。施琅投靠清廷也是迫不得已,鄭成功聽信饞言殺害功臣施琅全家,施琅自然要跑到清廷那邊領兵打回台灣。後來他非當沒殺害鄭成功後人還去祭祀了鄭成功,也算是大人有大量了。